浅析俄罗斯军事战略的特点

合集下载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

浅析俄罗斯亚太新战略俄罗斯制定亚太战略的背景是亚太随着经济持续发展,国际影响力大幅提升;美国强势重返亚太以遏制中国崛起;欧洲陷入债务危机不能自拔。

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目标是:在政治和安全方面,参与亚太政治安全体系和机制的构建,在中国与西方和亚太国家的博弈中起第三方平衡作用;在经济方面,积极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面向亚太市场开发西伯利亚和远东。

其中后者占主导地位。

俄罗斯对外政策的优先方向并没有因此彻底改变,欧洲仍然是俄最重要的政治和经济伙伴。

俄将更积极地参与亚太地区事务,使俄远东乃至整个俄罗斯融入亚太经济一体化进程。

标签:俄罗斯亚太战略西伯利亚和远东开发一、积极参与亚太政治安全机制构建全面增强在亚洲的活动能力是俄罗斯当前的迫切需求。

在俄看来,对中、美在亚太地区的博弈袖手旁观会刺激两国关系朝着冲突方向发展,这对俄罗斯是极其不利的,可能使俄陷入不得不在两个对立的大国之间进行选择的困境。

俄在亚太地区政治安全领域的目标,首先是集中力量在太平洋地区建立新的地区政治平台。

俄学者认为,中国庞大的经济实力和规模已经构成了对西方特别是美国和日本在亚太地区影响力以及地区弱小国家安全的严峻威胁,因此需要建立新的地区平台来解决两个相互联系的问题,即中美关系冲突性潜在上升和中国周围形成安全真空的问题。

这种情况的出现并非中国的政策或意图所致,而是由于其日益强大的实力使邻国开始对它担心并谋求建立制衡机制。

俄罗斯在这里不会只参与军事战略问题的对话,而将经贸、政治和次区域问题排除在外。

俄罗斯新的“导入”亚太地区战略的实质在于全面参与地区事务的各个方面。

考虑到俄罗斯在亚洲经济领域明显的脆弱性,俄亚太战略政治内容的启动可能会先行一步。

俄罗斯倾向于建立类似亚洲版“赫尔辛基进程”的中、俄、美关系体系,从而有助于提高包括军事政治领域决策在内的相互了解,提高安全领域的透明度。

同时希望亚太地区国家形成“太平洋安全与合作公约”,提升东盟国家和该地区其他中小国家在地区安全方面的发言权,改变它们长期被中美地缘政治博弈所“钳制”的局面。

新的军事战略为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

新的军事战略为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

新的军事战略为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
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是俄罗斯政府的长期目标,为此,俄罗斯需要制定一套新的军事战略。

首先,俄罗斯应该加强军事装备的现代化,提高军事装备的精确性和有效性,提高军事装备的可操作性和可靠性,以满足俄罗斯军事行动的需要。

其次,俄罗斯应该加强军事训练,提高军事人员的素质,提高军事人员的战斗力,以满足俄罗斯军事行动的需要。

此外,俄罗斯还应该加强军事科技的研发,提高军事科技的水平,以满足俄罗斯军事行动的需要。

此外,俄罗斯还应该加强军事合作,与其他国家建立军事合作关系,以提高俄罗斯的军事实力。

同时,俄罗斯还应该加强军事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以更好地了解国际形势,以便更好地应对国际局势的变化。

总之,俄罗斯应该制定一套新的军事战略,以支持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

俄罗斯应该加强军事装备的现代化,加强军事训练,加强军事科技的研发,加强军事合作,加强军事情报的收集和分析,以提高俄罗斯的军事实力,实现俄罗斯的大国复兴与强军梦想。

俄罗斯

俄罗斯

冷战后俄罗斯对外战略的调整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1991-1992年),实行向西方“一边倒”政策,尚未提出明确的亚太战略目标。

90年代初期,俄罗斯基于实行西方民主,争取西方经济援助,努力“融进西方文明社会”。

这一阶段的对外战略和政策特点:其一,完全向西方国家倾斜的“一边倒”政策。

其二,以寻求西方大规模的经济援助作为推动国内激进经济改革的动力源。

其三,1992年初期,俄罗斯外交部制定的外交政策虽然提出不但要偏重于欧美,而且要侧重于亚洲,但并未付诸具体行动,在目标和政策上并没有实质性的内容。

第二阶段(1992-1993年),积极推行稳定东部安全环境,扩大在亚太地区的政治影响,确立以“亚太大国”地位为主要目标的亚太战略。

俄罗斯在推行经济改革过程中付出重大代价,但仍未获得大规模援助和西方社会的信任,这大大伤害了俄罗斯人敏感的自尊心。

俄罗斯不得不重新调整它的外交战略,把目光投向经济快速发展的亚太地区。

在这一时期,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其一,以经济合作为中心,发挥俄罗斯远东的经济潜力和地缘经济优势,争取融入亚太多边经济合作机制,成为亚太经济合作伙伴。

其二,以安全对话为重点,积极推动建立亚太地区安全体系。

其三,以多边对话为途径,正确处理与亚太大国的关系。

第三阶段(1994年至今),全力推行亚太地区的经济一体化,实现世纪之交的俄罗斯“大国复兴”战略。

俄罗斯外交政策转变的根本目的是改变前一时期推行的亲西方外交造成的俄在亚洲格局中的不利局面,积极参与亚太地区所有的重要政治、经济事务。

在亚太地区推行以保障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强化和重视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以显示俄罗斯作为“世界大国”的地位和作用以及捍卫国家利益的决心。

在这一阶段俄罗斯亚太战略的特点主要体现为:其一,俄罗斯的亚太战略目标已不仅仅局限在谋求经济利益和政治影响的层面上,而是积极参与亚太地区的国际合作。

其二,在亚太地区实现以经济利益为重点的安全战略目标,进一步加强俄罗斯在亚太地区的战略利益和地位。

俄罗斯国家定位和对外战略的选择解析

俄罗斯国家定位和对外战略的选择解析

三、普京第一任期


随着普京出任总理,俄国内政局和经济形势逐 步好转,国内局势初步迈入理想状态。俄罗斯进 入了普京时代,“普京路线”成绩斐然。 在千年交汇之际,1999年底,俄美关系严重恶 化,俄罗斯与北约关系冻结,俄罗斯与西方关 系跌到俄罗斯建国以来的最低点。俄罗斯处于 内外困难时期,外交形势极为被动。在此危难 时期普京宣誓就任总统。


俄罗斯的战略转变初步体现在对传统利益区域 的回归,同时在俄罗斯外交政策中存在对外优 先地区次序:独联体——欧洲——美国——亚 洲。 所谓东西方兼顾的“双头鹰政策”在开始时仍 偏重西方,是一种“隐性亲西方外交”一方面 将眼光转向过去忽视的东方,一方面小心翼翼 地在某些问题上表示与西方持不同的立场。

争论的焦点是对俄罗斯是“正常”的欧洲国家 还是特殊的欧亚国家。国家特性危机出现。这 些观念之争的结果直接影响俄罗斯政府和民众 对国家实力的评判,从而决定俄罗斯的国家自 我定位。国内主流舆论和俄当权者的思想中亲 西方思潮很快在思想领域取得空前优势,对欧 洲的本位思想和作为苏联最大继承国的结合决 定俄罗斯国家自我定位即“欧洲-大西洋主义的 地区性大国”。


(3)政治重建,形成集权主义。 1999年夏秋时节,长期闹分裂的车臣非法武装 频繁发动恐怖袭击,初出茅庐的普京借此发动 了第二次车臣战争,成功处理了车臣危机。 他乘坐战机亲临前线和那句“话糙理不糙”的 誓言——把恐怖分子赶到茅厕里溺死,更是让 长时间在危机中挣扎的俄罗斯人精神一振。



(一)欧洲-大西洋主义的地区性大国及 战略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继承了前苏联的 较大部分国家实力,但无论在国家实力 的构成还是无形构成上,和前苏联不可 同日而语。

俄军_现实遏制_战略思想探析

俄军_现实遏制_战略思想探析

FOREIGNFORCESOVERVIEW摘要:俄军“现实遏制”战略思想形成于叶利钦政府时期,在普京时期得到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该战略思想的核心是推行以核武器为基础的“威慑加实战”战略,立足于使用一支快速机动的实力型军队、力争在高技术局部战争初战中即取得决定性胜利。

“现实遏制”战略思想的现实任务是确保国家安全,根本目的则是通过“以军强国”方式恢复俄昔日的强国地位。

关键词:俄罗斯“现实遏制”军事战略思想特点俄罗斯“现实遏制”军事战略思想形成于叶利钦时期,在普京时期得到发展和完善。

“现实遏制”战略在威胁判断上,明确了以美国为首的北约是俄主要外部威胁和未来可能的作战对象;在战争准备上,强调在立足打大规模地区战争的基础上,重点遏制地区性武装冲突;在武装力量建设方面,要求加速军事改革,力争建成一支精干、高效具有充分遏制能力的职业化军队: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以军强国,重振俄罗斯昔日的大国雄风。

一、“现实遏制”战略思想的核心———以核武器为基础的“威慑加实战”战略核武器是俄罗斯目前惟一有效的全球性战略威慑力量,也是支撑其大国地位、与美国保持低水平战略平衡的一种策略。

从地区安全的角度看,俄奉行以核武器为基础的“威慑加实战”战略,既可以吸引以独联体为主的一些国家与其结盟,也可以威慑邻国向其提出有争议的领土要求,遏制境外武装冲突向俄扩展,进而保障俄国土的安全和完整。

就当前欧洲军事力量而言,俄在常规军备上处于劣势,作战部队编制员额不断减少。

而作为主要威胁的北约集团则保持着巨大的军事实力,拥有强大的进攻能力。

据估计,目前北约国家人口是俄的5倍,北约军队员额是俄军的3倍,军费开支是俄的30倍。

面对这种不利的战略态势,俄军认为,核武器是防止和遏止战争的最有效手段。

因此,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突出核武器的威慑作用,是俄“现实遏制”战略的重要特征,也是俄全面转入战略防御,在被动中争取主动而对核力量的一种积极战略运用。

科索沃战争后,俄更加重视使用核武器来弥补其常规武器的不足,并提出了一些新的核武器使用原则。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

苏联-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历史变迁摘要:前苏联曾经一度拥有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庞大军事力量,并与美军在全球范围内展开全面对抗。

二战后,在“冷战”的不同时期,随着国际政治军事格局的变化与国内政治经济情况的变动,苏军的军事战略也数度变迁。

苏联解体后,俄军已无力与美军继续全球争锋。

为了维护国家利益,俄军正在积极进行军事战略转型。

一、原苏军的军事战略与苏联解体后俄军的衰落苏联军事战略是苏联指导战争全局的方略,为苏联的全球利益服务,其实质是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并在很大程度上受美国军事战略的制约。

二战结束后,苏联根据实战经验和世界军事政治斗争的新格局制订其军事战略。

其核心一是以美国为主要敌人,二是结盟搞对抗;三是着眼于核战争的特点。

俄罗斯军事战略则针对新的世界政治环境和俄国家经济基础,军事战略内容上强调战略防御性,同时放弃不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政治承诺,企图利用核武器震慑妄想以俄为敌的国家和组织。

显然,苏联和俄罗斯的军事战略都把核武器作为国家重要军事手段。

(一)1945年至1953年,苏联奉行“积极防御战略”。

战后,美国对苏联及社会主义国家奉行“遏制战略”。

对此,斯大林则以“积极防御战略”作为回应:筹备成立华沙条约组织,从政治上、军事上拉拢控制东欧,以巩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取得的成果,增加防御力量,大力发展重工业和国防工业,向东欧及东北亚派驻大量军队,作为前沿防御力量,组建独立的国土防空军,加强军事训练;强调以陆战为主的诸军种协同作战原则,和按比例协调发展诸军事的原则;加紧研制核武器,打破美国的核垄断。

(二)1954年至1964年,苏联的“火箭核战略”。

此时,苏联的国内外形势可谓“春风得意”——1954年起苏军开始装备核武器,1955年5月14日成立华约组织,1960年建立战略火箭军。

这期间,洲际弹道导弹和人造地球卫星的发射成功对苏联军事战略的制定显得尤其重要。

赫鲁晓夫觉得自己的战略核武器已具有很大优势,“积极防御”的战略显然过时了。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

普京时期俄罗斯对中东欧政策浅析赵艳霞本文的“中东欧”(有时亦用“东欧”)主要指波兰、匈牙利、捷克、斯洛伐克、罗马尼亚和保加利亚六国,这一国家群体曾属于经互会和华约组织的成员,是苏联的卫星国。

冷战结束后,随着北约和欧盟双东扩,中东欧六国先后加入北约和欧盟,其地缘政治发生了方向性位移,它们从原苏联的势力范围和原苏联对抗西方的防御区转而变为西方的盟国及其防范俄罗斯的前沿阵地,且不同程度存在对俄罗斯的疑虑与排斥。

众所周知,苏联解体后,俄罗斯不再与中东欧接壤,中东欧国家对俄罗斯亦不像原来那样重要。

但是,俄罗斯要恢复传统大国地位,营造有利于内部发展的安全环境,奉行与西方合作的战略,密切与欧洲的关系,中东欧国家同样承载着多重地缘政治角色。

也就是说,中东欧地区在地缘政治、经济和安全战略上将直接涉及俄罗斯的切身利益,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好坏会直接影响俄欧关系的发展。

因此,如何处理同中东欧国家的关系,是俄罗斯无法回避的一个现实问题。

随着普京时期俄罗斯整个外交政策的调整,俄罗斯对中东欧国家的政策进行了重新评价、思考和调整。

一对中东欧政策转型普京执政期间,俄罗斯外交政策遵循的总原则是,国家利益至上,国内目标高于国外目标,突出经济外交、务实和避免对抗,从而为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创造了新的政策环境。

同时,普京以重振和维护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为己任,更加重视中东欧国家在地区地缘政治中的作用。

而俄罗斯的经济发展和实力增强,尤其是能源外交的运用,为俄罗斯恢复在中东欧地区的传统影响提供了条件。

2000年,俄罗斯通过了第二部《俄罗斯外交政策构想》,其中提出了俄罗斯发展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务实政策和具体措施,强调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的关系中,迫切的任务是根据新情况和俄罗斯的利益保持人员、经济和文化的交流,消除现有的危机和进一步推动合作”[1]。

2002年1月,俄时任总统普京在访问华沙时以波兰为例,指出俄罗斯与中东欧国家关系的基础是“睦邻、平等和务实的原则”。

俄罗斯“混合型战争”战略刍议

俄罗斯“混合型战争”战略刍议

作者: 代家玮
作者机构: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出版物刊名: 国际研究参考
页码: 37-42页
年卷期: 2018年 第5期
主题词: 混合型;俄罗斯;战争;克里米亚;国际社会;政治事件;军事战略;危机
摘要:2014年爆发的克里米亚危机是近年来罕有的重要国际政治事件。

在处理克里米亚危机过程中,俄罗斯采取了被学界称为"混合型战争"(Hybrid Warfare)的军事战略,并取得成功,这引起了国际社会长期的研究与关注。

本文在详细介绍俄"混合型战争"战略具体行动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战略的特点、作用条件及不足,并对俄罗斯"混合型战争"战略的发展进行总结与反思。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俄罗斯军事战略的特点
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产生、演变和发展经历了几百年的历史。

纵观俄罗斯军事战略发展与演变的轨迹,可以清楚地看到,尽管俄罗斯军事战略不同时期的历史背景和内外环境明显不同,但其中反映出的某些特点却惊人地相似,即继承中发展,发展中创新。

一、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基本特征
(一)倚仗军事实力谋求发展是俄国军事战略一脉相承的最基本特征
在世界历史上,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像俄罗斯一样,几百年来一贯高度重视国防和军队建设,始终倾其国力保持一支庞大的常备军,不惜代价地扩军备战,并主要倚仗军事力量来谋求发展。

不论是把"俄国变成一个大兵营"的沙皇俄国,还是历来坚持"国防建设处于一切工作首位"的苏联,抑或是希冀以军事力量来"恢复大国地位和传统势力范围"的俄联邦,都始终把军事的发展视为基本国策。

当然这其中也曾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二)强调战略进攻及军事行动的进攻性和突然性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核心内容
一部俄罗斯战争史表明,俄国军事战略是在血与火的对外战争中产生和发展的,俄罗斯军事战略是世界上最具有进攻性的战略。

从彼得一世"到敌人土地上去作战"的军事思想和苏沃洛夫"快速和猛攻是战争的真正灵魂"的作战原则,到格列奇科"苏联军
事战略将是坚决的、积极的、进攻的"的论述,在几百年的历史中,"积极进攻"始终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核心;而突然袭击、先发制人、速战速决等信条则是俄罗斯军事战略始终推崇并遵循的作战原则。

即使在当前俄罗斯"积极防御战略"的指导下,积极的攻势思想在俄军中仍占重要地位。

(三)在特定的历史时期重视争夺海域和出海口是俄罗斯军事战略显著的特征
从1547年伊凡四世加冕,到1991年苏联解体为止,在400多年的历史中,俄罗斯高度重视争夺海域和出海口,着力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当前,为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俄国逐逝对海域和海军的重要性予以新的认识。

普京就多次提出,重建俄联邦军队首先要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

俄军认为,俄罗斯濒临3大洋、13个海,海岸线长3.8万公里,拥有数百万平方公里的海域和大陆架,需要一支强大的和有战斗力的海军来保卫其利益。

俄罗斯军事战略指出,海军是武装力量在和平时期唯一能离开本土去遂行作战任务的军种。

即使和平时期,海军也是国家国防和外交最重要的象征之一,其使命是保障国家安全和捍卫海上的利益。

没有一支强大的海军,俄罗斯就不可能成为一个强国。

这点也要与国力相匹敌,俄罗斯从越南撤出军事基地,并不是其战略的改变,而只是军力无法承担,也就是经济上无法支持。

二、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地缘考量
(一)在把战略重点指向欧洲的同时,始终重视东部和南部
方向,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一贯方针
俄罗斯横跨欧亚两洲,领土面积东西横亘1万余公里。

故如何选择主要战略方向,协调东西两线军事部署,特别是避免两线作战,始终是俄罗斯军事战略面临的一个重大而棘手的战略课题。

在俄军几百年的历史中,俄罗斯始终面临着3个主要战略方向:一是西进、主要战略目标是打通波罗的海,夺取出海口,继而向欧洲中心推进;二是东扩,主要战略目标是夺取太平洋控制权,向亚太地区渗透;三是南下,主要目标是经黑海向印度洋扩展,最终目标是获取南方的不冻港。

但俄军的战略重点却始终在西方。

正如末代沙皇尼古拉二世所说,"不要漠视东方,但要把最大的注意力放在西方"。

在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后的今天,俄罗斯更是将欧洲视为战略重点,尤其是担心北约向东推进将严重危害俄的国家利益。

俄罗斯在把西部方向作为战略重点的同时,始终把东部方向和南部方向视为战略次重点。

历史证明,尽管俄罗斯军事战略历来奉行"西重东轻"的原则,其战略重点始终在欧洲,但在某些特定的情况下,俄罗斯也极为关注东部局势,甚至动用巨大的军事力量来加强东线军事部署。

即使今天,俄罗斯军事战略依然高度重视东方和南方,何况自9·11"后亚洲的战略格局已被美国在反恐的名义下打乱,这不能不引起俄罗斯的重视。

(二)重视联盟战略,避免两线作战,建立缓冲地带,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主要手段
联盟战略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也是俄罗斯为分化敌方营垒,避免两线作战,建立缓冲地带,争取喘息时间而采取的一贯做法。

在俄罗斯军事战略发展史上曾有过许多纵横捭阖的战例。

当前俄罗斯同样高度重视建立军事联盟和缓冲地带。

俄罗斯将独联体国家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一方面普遍与各主权国家签署军事合作协议,积极谋求建立以俄为主导的集体安全体系;另一方面则加强了与重点方向国家的军事合作,谋求长期驻军并建立军事基地。

其最终目的是建立以俄国为盟主的军事联盟或集体安全体系。

一个好汉三个帮,能多拉一个朋友就绝不多树一个敌人。

(三)俄罗斯军事战略随着国家政治、经济、科技的发展而变化,具有较强的时效性、权宜性和多变性
俄罗斯军事战略历来从属并服务于国家政治,所谓政治决不是抽象的政治概念,而是不同时期具体的内外政策。

国家不同时期的大政方针是决定俄罗斯军事战略的首要因素,它直接决定着军事战略的性质和任务。

可以说,有什么样的内外政策,就有什么样的军事战略。

其次,俄罗斯军事战略与国家经济水平有着密切关系,国家经济状况决定了军队的编制体制、作战样式和战斗实力。

另外,军事技术因素是促使俄罗斯军事战略变化的最活跃的因素。

历史证明,俄罗斯军事战略始终是随着军事技术和武器装备的改进而不断发展和变化的。

同时,俄罗斯军事战略带有强烈的个人色彩,某一最高政治领导人的命运甚至影响并决定军事战略的走向。

三、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运用原则
(一)在主要方向上集中优势兵力,在进攻作战中达成突然性,巧妙实施军队的战略机动,以及建立强大的战略预备队等,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基本原则
在俄罗斯几百年的历史中,从沙俄军事战略鼻祖的彼得大帝,到苏联军事战略奠基者的列宁,从"百战百胜"的苏沃洛夫,到战功卓著的朱可夫,都无一例外地坚持并提倡以下一些反映了战争规律的作战原则:正确选择主要突击方向;在主要方向上坚决集中兵力兵器;作战行动必须达成突然性;及时而巧妙地实施军队的战略机动;对武装力量的战略行动进行全面保障;预先建立战略预备队和武器装备的储备;加强各军兵种的协同作战;以及对武装力量实施不间断的可靠指挥等。

不论武器装备如何发展,军事领导如何更迭,作战方式和军队编制如何发生变化。

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这些基本作战原则却几乎不变。

另外,斯大林总结的决定战争胜负的5大要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俄军事战略的某些规律和特点:"后方的巩固,军队的士气,师的数量和质量,军队的装备及军队指挥员的组织能力"。

像伟大卫国战争那样的战争模式将永远写进历史书,新军事变革带来了新的军事革新思潮,但可以预见,在未来战争中,上述作战原则仍将是俄罗斯军队所遵循的原则。

(二)优先发展在未来战争中起决定性作用的兵力兵器,同时兼顾各军兵种的协调发展,也是俄罗斯军事战略的一条重要原则
在俄军建军史上,俄军十分重视发展能在战争中起重要作用的兵力兵器。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俄军把骑兵视为主要突击力量,把炮兵视为"战争之神";而随着坦克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世界大战中的决定性作用,俄军则将坦克兵作为制胜的主要力量;进入核时代,俄军又认为"核武器将首先决定军队发展和建设的方向",故倾其国力发展"国防威力的基础"的战略火箭军:而当前又把机动部队列为军队建设之首,甚至拟将机动部队组建成为新的军种。

当"天兵"还只是一些世界顶尖军事家脑中的点点滴滴时,俄罗斯就有意让它成为继陆、海、空之后的第四战役空间、第四军种。

而且俄罗斯军事战略在强调优先发展某一种"决定性的兵力兵器"时,往往容易走极端。

如在优先发展火箭核武器时,就贬低常规兵力兵器的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