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21世纪初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及其发展走向
士兵提干军事知识:从俄两次军事行动看其战略转型及对我国启示

士兵提干军事知识:从俄两次军事行动看其战略转型及对我国启示士兵提干军事知识:从俄两次军事行动看其战略转型及对我国启示俄军于2008年10月开始进行“新面貌”军事改革,基本要求是俄罗斯军队发展战略必须与国家发展战略相适应。
2014年3月,俄军夺占了克里米亚。
2015年9月—2016年3月,俄军入叙反恐作战。
俄两次出兵,是充分利用国际形势的有利因素,为推动俄罗斯国家战略进程、检验军改成效的大胆试水。
目前看,俄基本实现了战略企图。
习主席指出,我们要积极跟踪现代战争演变趋势,研究现代战争制胜机理,把握现代战争指挥特点和规律。
分析俄军这两次军事行动的主要战法,对我深化国防和军队改革,加强国防和军队建设有积极的参考价值。
基本作战样式俄两次军事行动均划分为四个作战阶段,依次为:征兆期夺控信息优势,初期夺取政治优势,关键期确立军事优势,后期保持战略优势。
在军事行动征兆期,多维联动夺取信息优势。
战事发起前,俄军以发动外交攻势、主导舆论导向为主要方法,以夺控制网权为基础,多维联动,掌控了制信息权。
入叙反恐前,俄国家、军事外交力量展开密集活动,通过高层会见、双边磋商、多边协调,谋求利益共同点,以获得国际社会的支持。
入叙反恐前,一是总统直接出面,谋取国际支持。
2015年9月28日俄、美两国总统会晤,讨论中东局势;29日、30日俄总统会见日本首相并在联合国大会上发言,呼吁各方协调解决叙利亚问题。
二是高层积极斡旋,争取多方理解。
俄外交部连续在各种场合表态要入叙反恐。
在俄外长的反复敦促下,美国务院于2015年9月1日公开表态:“如果俄方明确地参加美主导的联合反恐,美方会很欢迎”。
三是示伪存真,掩护出兵。
去年9月16日,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波格丹诺夫斯基上将公开表示,俄军没有在叙建空军基地的计划。
28日,俄总统公开表明,俄未计划参加叙军事行动。
为避免伊斯兰国家指责,战前俄总统亲自出席莫斯科大清真寺落成典礼。
实际上,此前俄已借高调军援叙利亚之机,暗度陈仓,完成了入叙兵力兵器的调动。
俄罗斯安全战略的演变与核裁军政策

俄罗斯安全战略的演变与核裁军政策曾宪洪2012-11-20 10:47:44 来源:《武汉大学学报:哲社版》2006年2期作者简介:曾宪洪,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湖北武汉430060曾宪洪(1965—),男,湖北枣阳人,中南财经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国际关系研究。
内容提要:俄罗斯的安全战略经历了继承、调整到逐步成熟的演变,这一演变过程也明显地反映在俄罗斯的核领域,深刻地影响了俄罗斯的核裁军政策。
独立初期俄罗斯在核裁军领域对美国的巨大让步非但没有得到相应的回报,还使俄国家利益受损,国际地位进一步下降。
俄安全战略的调整导致核裁军步伐放缓:从1993年到2000年的7年时间里,俄美核裁军领域未取得任何实质性进展。
普京上台后俄罗斯安全战略已基本调整到位,俄核裁军也不再是为政治需要而实行的阶段性对策,而是服从于国家安全战略,服务于国家利益的一种长期、稳定的政策。
未来俄罗斯核裁军政策的变化既取决于其安全战略的变化,也受到其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
关键词:俄罗斯安全战略核政策核裁军俄罗斯独立以来已数次调整其安全战略,出台了多个有关安全战略的文件。
俄罗斯安全战略经历了继承、调整到逐步成熟的演变。
这一演变过程既反映了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变化,也反映了俄罗斯对自身安全环境的判断。
这一演变过程也体现在俄罗斯的核裁军领域,对俄罗斯的核裁军政策将产生深远的影响。
一、俄罗斯安全战略的演变俄罗斯认为,苏联的解体使俄与西方关系没有了过去那种非此即彼的对抗性质。
俄罗斯安全面临的最大威胁不再是意识形态的尖锐对立和军备竞赛引发的战争危险,而是经济持续恶化带来的政治上的动荡,因民族、宗教矛盾和领土争端而引起的冲突甚至局部战争。
独立之初,俄罗斯并没有明确的安全战略,而是基本上沿袭了戈尔巴乔夫时期的安全战略,将加强俄罗斯的西化进程、获取美国和西方的经济援助、振兴俄罗斯经济作为实现安全战略的目标;将接受西方价值观、最终融入西方作为俄维护安全的手段。
俄罗斯国际观的变化与对外政策调整

欧盟尽管不希望与俄罗斯公开对抗,并在俄格 冲突后与俄重新启动了搁置两年之久的新《 伙伴关 系与合作协定》 谈判,但欧盟对俄重新崛起的方式 及其可能带来的挑战也充满了担忧。 俄格冲突后, 波兰和捷克迅速与美签署了在本国部署美国反导防 御系统的协议。 12 月 11 日,欧盟首脑会议批准了 “东部伙伴关系冶 计划。 该计划旨在加强欧盟与乌 克兰、白俄罗斯、摩尔多瓦、阿塞拜疆、格鲁吉亚、亚 美尼亚等六国的合作,保持欧盟对这些国家“ 足够 的吸引力冶。 欧盟对外关系委员瓦尔德纳称,“ 东部 伙伴关系冶 计划是欧洲睦邻政策的延伸,目的是更 大程度地促进经济一体化和流动性,使欧盟在维护 地区安全与解决地区冲突时拥有更多的渠道。 “ 东 部伙伴关系冶 计划的实质是欧盟在不希望与俄正面 交锋的情况下,通过“软渗透冶 削弱俄在原苏联地区 影响的战略举措,它将对俄现有的战略空间形成巨 大冲击。
于 禺刳剽 赜剜剀剽劐卦 夭剜劂劂刳刳: 2017-噩剜剡劁劐剽仨 剡刂卣匮剌刂剀剜卦剜 匾劐卣劐仉刂卦剜. 禺. 2007.
盂 廿. 禺刂卣赜刂卣刂赜. 兀仨劂劁劐蒯剌刂剡刳刂 剡匮 XII 乇刂劁刂剽匾劐剽卦劂剀剜剞 剞刂刎卣劐剡匮剽剜卣剡剜剞 仫剀剜剡剜剞刳亻刂劂剀剜剞 劓剜剽劐剞刂. http: / / www. kremlin. ru / text / appears / 2008 / 06 / 202221. shtml.
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演变

(五) 军队建设 — 不再提军队建设服从国家经济建设的大局 修正了“合理足够”的建军方针,强调走质量与数量指数相 结合的建军道路,重视机动部队的建设 (六) 战略部署 — 确立了按区域重点配置和全方位机动设防 相结合的原则, 重新调整战略布势,逐步完善防御部署
(七) 军队职能 — 恢复了军队对内遂行任务的职能,允许在 国内使用正规武装力量
• 瞄准大国地位
拓展以军事手段捍卫国家利益的能力
• 瞄准美国和北约
提升遏制大规模战争和核战争的能力
• 瞄准周边现实威胁
提升应对中小规模武装冲突的能力
• 依托盟友
维持俄在独联体地区的军事影响力
谢谢大家
(八) 军队使用 — 重新授予俄军对外干涉权,强调要积极参 与维护和平行动 (九) 国防工业 — 决定适当放慢军转民的步子,强调保护国 防科研和军工生产的潜力
三、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影响
• 夯实了俄罗斯国防和军队建设的基础 • 加剧了欧盟国家对俄罗斯的防范 • 重塑了俄罗斯的大国形象
四、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剑指何方
二、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主要特点
(一) 战争观 — 重新肯定了地缘政治理论,更加注重国家
的实际利益 (二) 战略目标 — 强调以军事实力恢复俄罗斯的大国地位, 确保传统势力范围,维护俄的安全与稳定 (三) 战争准备 — 认为当前没有直接的现实威胁,应突出 核武器的遏制作用,重点应付周边局部战争和武装冲突 (四) 作战样式 — 放弃了"单纯防御"的作战方针,强调在 高技术条件下应攻防结合,机动作战
俄罗斯军事战略的演变
• 一、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背景和原因
• 二、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主要特点和性质
• 三、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影响
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

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的演变●薛兴国摘 要:建国以来,俄罗斯的国家安全战略围绕大国复兴这一主线,总体上经历了从“消极防御”到“积极防御”再到“战略反攻”的演变过程。
2009年5月公布的《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表明,俄罗斯已经结束过渡时期,进入了长期战略发展的高水平时期。
面对新的国际国内形势,俄将在新的国家安全观指导下推行“合理、实用”的对外政策,并继续凭借能源、军事两大支柱,在坚定维护国家核心利益的同时积极参与国际安全体系的重建,力争成为多极世界中“有影响力的独立一极”。
关键词: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演变中图分类号:E818 文章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451(2010)02-0096-05作 者:薛兴国,解放军国际关系学院副教授2009年5月13日,俄罗斯公布了《2020年前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战略》,以取代1997年、2000年的前两版《俄罗斯联邦国家安全构想》。
本文以这三份有关国家安全的基础性文件为主要依据,结合俄建国以来不同时期的安全政策,对俄罗斯国家安全战略近20年的演变过程进行梳理,探寻其内在的延续和发展。
一、叶利钦时期1991年,由于华约解散和苏联解体,俄罗斯地缘政治环境严重恶化,国防战略体系遭到结构性破坏,处在政治动荡、民族分裂、经济危机的历史性过渡时期。
叶利钦执政期间,俄国家安全战略大体上经历了从推行亲西方的“一边倒”政策、积极谋求与西方建立战略同盟关系,到推行“双头鹰”政策、实行重振大国地位的转变。
20世纪90年代中期前,俄政府强调俄与西方有着共同的价值观和意识形态基础,幻想与西方在战略上结盟,以便消除东西方军事对峙,从西方获取资金和技术,减轻经济压力,尽快实现国家体制的转轨。
在1993年11月俄罗斯发布的建国后第一个《俄联邦军事学说》中,明确提出直接导致对俄罗斯侵略的军事威胁已明显减少,俄罗斯的安全环境不断改善,“俄罗斯不把任何国家看作是自己的敌人”,“不把任何国家的相关军事行动看成是对俄罗斯的军事威胁”。
略论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南亚战略

略论21世纪以来的俄罗斯东南亚战略作者:张荷新来源:《科技视界》2016年第24期【摘要】21世纪俄罗斯的东南亚战略意图恢复苏联时期的世界大国地位,搭上亚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列车,通过加强与老盟友越南的关系向东南亚其他国家抛出橄榄枝,借军火与能源两个优势领域加强与东南亚国家的联系,以期最终实现俄罗斯的东南亚战略。
而东南亚国家对俄罗斯进入东南亚也秉持着积极欢迎的态度。
【关键词】俄罗斯;东南亚战略;原则进入21世纪以来,俄罗斯调整了其东南亚战略目标,不同于苏联时期的霸权主义外交,也不同于俄罗斯独立之初向西方“一边倒”而对东南亚地区的冷淡,新世纪俄罗斯的东南亚战略是以务实主义为基础,以国家利益为导向的积极的外交战略。
1 俄罗斯东南亚战略的目标苏联解体后俄罗斯的国际地位一落千丈,其政治实力与经济实力都受到很大削弱。
因此21世纪俄罗斯东南亚战略重要的政治目标就是恢复俄罗斯的世界大国地位,增强俄罗斯对亚太事务的话语权。
随着世界经济重心向亚洲转移,东盟在地区与国际事务中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俄罗斯意识到亚太外交的重要性。
推行积极的东南亚战略,既可以加强俄罗斯对亚洲地区的影响力,也可以在北约对俄罗斯战略空间的挤压越来越严重的现状下,通过开展东方外交增强俄罗斯对西方外交的回旋余地。
除此之外,俄罗斯与中国的关系合作中包含着竞争,俄罗斯对中国的态度也隐含戒备与堤防,俄罗斯的某些政治精英担心俄罗斯在未来沦为中国的原材料附庸,也不希望中国发展成为区域、乃至世界的霸主。
俄罗斯推行积极的东南亚战略,在某种程度上也是为了牵制与平衡中国。
从经济角度看,东南亚地区面积广、资源丰,近些年来经济发展迅速,尤其在东盟的推动促进下,东南亚已经发展成为了地区乃至世界重要的新兴市场。
俄罗斯远东与西伯利亚地区一直发展落后于其西部地区,在武器贸易与能源合作方面,东南亚市场对于俄罗斯来说十分有利可图。
因此,推行积极的东南亚战略,有助于俄罗斯搭上亚洲经济飞速发展的快车,融入亚太一体化步伐中,对国内东部地区的开发与发展也有着积极促进作用。
俄罗斯安全战略调整及其影响.doc

合理的力所能及的目标。
这样,俄罗斯外交政策由于其核心内容(对西方政策)的重要调整而产生了一系列重要变化:首先,用与美国直接缓和关系来改变希望靠中俄协作牵制美国来保护自身利益的行为模式,俄罗斯国家利益的维护对中俄关系的倚重有所减弱。
然而,中俄战略协作关系由于俄罗斯对美国的不信任、中俄之间漫长的共同边界和中国经济的巨大吸引力而仍将得到很好地保持。
其次,俄罗斯与美国的矛盾将更加集中于与本国经济利益和安全利益直接相关的领域,而不在于争取形式上“平等的”对国际事务的决策权。
如对伊拉克问题的特别关注(有巨大的经济利益),对巴勒斯坦问题的特别不关注(既不直接接壤,又无现实经济利益)。
其结果是中俄之间在全球事务中的战略协作点相对减少,两国战略协作关系的重心会更加内向化,即合作重心向双边层次转移。
关于俄罗斯默认美国退出《反导条约》2002年5月24日俄美两国总统在莫斯科签署了新的《削减战略武器条约》和《新战略关系联合宣言》,俄罗斯不再坚持原有的反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和建立NMD(国家导弹防御系统)的原则立场,而且还表示,俄美两国将在导弹防御领域内进行合作。
俄罗斯的这一政策调整,显然是基于总体上改善俄美关系的战略考虑以及美国2001年12月13日宣布退出《反导条约》的立场已无可挽回。
首先,这一变化严重冲击了中俄两国在维护全球战略稳定领域的紧密战略协作。
1999年3月美国国会通过《NMD法案》后,中俄两国曾经连续三次联合有关国家在联合国范围内通过决议反对美国退出《反导条约》。
尽管这些举措不能阻止美国的单边主义行动,但在客观上促进了中俄关系的紧密化和在其他领域合作的进一步发展,成为两国在全球战略层面协作关系的一个重要支柱。
而俄罗斯在这一领域立场的变化,客观上使中国无法单独继续反对美国的政策。
此外,由于俄罗斯将在未来的10年内仍然可以保留2200枚以上的核弹头和根据新的核裁军条约不必再销毁的分导多弹头导弹,在2015年仍可保留2000枚左右的核弹头,所以,美国2015年前在阿拉斯加和北达科他州修建配备有250个发射架的弹头拦截系统,尚不足以对俄罗斯的战略核力量形成釜底抽薪式的削弱。
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做法、经验与启示(上)[权威资料]
![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做法、经验与启示(上)[权威资料]](https://img.taocdn.com/s3/m/d9dc7b0ac381e53a580216fc700abb68a982adf4.png)
俄罗斯军事改革的做法、经验与启示(上)进入21世纪后,世界主要大国进入军事战略全面调整期、军事改革持续深化期、高新武器装备快速发展期,力争通过加速推进军事转型,抢占未来军事竞争的制高点。
俄罗斯作为一个传统军事大国紧紧把握世界军事发展的脉搏,积极推进本国军事深刻变革,初步完成了由“大战动员型”军队向“机动常备型”军队的转变,并表现出非凡的战斗力。
俄军在2014年3月克里米亚“脱乌入俄”过程中的出色表现,今年9月30日以来在叙利亚对“伊斯兰国”实施打击效果超出美国领导的盟军过去一年的战果,向世界展现俄军通过改革打造出来的反应迅速、精干强悍的新型军队,令世界刮目相看。
一、俄罗斯军事改革的主要做法原苏联解体后不久俄罗斯军队即开始不停地改革,探索如何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以保持其军事强国地位。
俄罗斯围绕建设“职业化、常备化、精干化”军队,铁腕推进武装力量改革,大幅增加军费预算,大力更新武器装备,全面优化军队领导管理体制,把陆军师改编为新型常备旅,并重建“远洋海军”,初步实现了从大战动员型军队向常备机动型军队的转型。
其主要做法如下:一是大刀阔斧压缩军队规模,大幅度裁减军官数量。
苏联解体之初,俄罗斯一度认为自己已经融入了西方社会,冷战时期来自西方的威胁消失,加上国内经济状况不断恶化,维持规模庞大的军队力不从心,裁军就成为俄罗斯军队的必然选择。
俄罗斯从苏联继承了280万兵力规模的庞大军队,不得不开始大刀阔斧的裁军。
俄军本着“把军队规模降下来,重点提高质量参数”的原则,军事改革经历了20世纪90年代叶利钦时期、2000年至2008年的普京和梅德韦杰夫时期,以及2008年至2012年期间的“新面貌”改革。
从2012年到现在还在对“新面貌”改革进行纠偏和调整。
1992年裁军22万人、1993年裁军29.99万人、1994年裁军38.55万人、1995年裁军21.74万人、1996年裁军20万人,1997年到1999年,俄军再次大幅裁减30万人,使军队总员额缩至120万人以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析21世纪初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及其发展走向自1991年俄罗斯联邦成立以来,俄罗斯军事战略面对不断变化的战略环境,经过叶利钦时期、普京时期以及现在梅普组合执政三个时期的不断发展,已形成了一个较为完善的体系。
根据俄罗斯2009年的新版国家安全战略,不久俄罗斯将出台新的军事战略,回顾以往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历程,可以预见新军事战略的基本走向。
标签:21世纪;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进入21世纪俄罗斯在继承前苏联军事战略遗产过程中,根据变化的外部环境,不断对军事战略进行了充实和完善,军事战略凸现灵活性与务实性。
2009年5月12日梅德韦杰夫颁布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为军事战略新一轮调整指明了方向。
一、21世纪初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演进轨迹2000年普京担任俄罗斯总统后,俄罗斯面临严峻的安全威胁。
普京针对俄罗斯军事战略的若干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做出了新的回答,有效的保护了国家利益,确保了国家安全。
普京时期(2000—2008年)俄罗斯军事战略做出了两次调整。
(一)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第一次调整该阶段俄罗斯奉行“积极的现实遏制”军事战略。
2000年普京签发总统令先后颁布了《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俄联邦军事学说》等指导俄军建设的纲领性文件。
这些文件从宏观上确立了新世纪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框架,并对于叶利钦后期的“现实遏制”军事战略做出了修正,反映了普京对于俄罗斯军事战略新的思考。
(二)普京时期俄罗斯军事战略第二次调整该阶段俄罗斯奉行“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
2003年10月,俄罗斯国防部公布了《俄罗斯联邦武装力量发展的紧迫任务》的构想文件,标志着俄军军事战略的新调整拉开序幕。
该文件颁布后,俄军第一副总参谋长巴卢耶夫斯基指出,该构想是根据形势的变化,对威胁判断、军事力量的建设等方面做出的补充。
①2004年2月俄军举行了“安全—2004”战略核演习,巴卢耶夫斯基宣称,“我们现在这样表述武装保卫俄罗斯的主要组织原则: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
这标志着俄罗斯军事战略已实现从“积极的现实遏制”战略向“以核遏制为依托的机动战略”的转变。
二、21世纪初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动因(一)因应美国对俄罗斯的战略遏制战略遏制是指美国利用强大的军事实力对俄罗斯进行战略包围,企图达到不战而胜的目的。
冷战时期,美国对苏联成功地战略遏制,将苏联拖入了激烈的军备竞赛中,最终导致了苏联的解体。
冷战结束后,大国之间的竞争越来越体现为综合国力的较量,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彼此拥有了更多的共同安全利益,谋和平、求发展、促合作已成为了世界各国普遍价值追求。
然而,美国并没有放弃冷战思维,在美国看来,俄罗斯拥有广袤的国土、丰富的资源以及对大国地位的执著追求,这些都是俄罗斯军事上再次崛起的有利条件。
美国对于这样一个国家“既要寻求合作,又要谨慎防范,防止出现合作方法本身不能阻止未来冲突的可能性”。
历史已经反复证明,俄罗斯几度沉沦后,都实现了再度的崛起,要延缓俄罗斯崛起的时间和幅度,就必须从外部环境加以限制。
进入21世纪,美国对俄罗斯战略遏制最显著的标志就是部署导弹防御系统。
20世纪50年代,美国为对抗苏联开始研发导弹防御系统。
苏联解体后,美国并没有停止导弹防御系统的建设,反而加快了研发的力度。
经过克林顿政府、小布什政府的大力推动,到目前为止,美国导弹防御系统已发展成为了具有攻防兼备能力的战略性武器系统。
一旦在全球完成实战化部署,将打破美俄间“确保相互摧毁”的核平衡,极大削弱俄罗斯的战略威慑能力,确立美国对俄罗斯在常规军事力量和战略核力量上的“双优势”地位。
(二)缓解北约东扩带来的安全压力缓解由于北约东扩带来的地缘安全压力是21世纪初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直接动因。
北约是西方在冷战时期为对抗华约而成立的军事联盟。
华约解散后,中、东欧各国从各自国家利益出发,纷纷要求加入北约,寻求安全保障。
与此同时,为了巩固冷战成果,添补苏联解体后在东欧留下了“地缘政治的真空”,在美国的大力推动和中东欧国家的“紧密配合”下,北约于1999年和2004年成功实现了东扩,2009年4月1日北约又将阿尔巴尼亚和克罗地亚吸纳为成员国。
从地缘战略环境的角度看,北约东扩进一步恶化了俄罗斯面临的安全环境。
苏联解体后,俄罗斯在西部就失去了约2000公里的战略防御纵深,北约两次东扩后,对俄罗斯形成了一条从波罗的海到黑海的战略防线,北约的前沿部署向前推进了近800公里,“飞地”加里宁格勒和俄罗斯西部重要的政治、经济中心圣彼得堡直接暴露在北约的军事压力下。
这对于俄罗斯国家安全构成了最直接的威胁,由于波兰、捷克、匈牙利、斯洛文尼亚没有签署《欧洲常规武装力量条约》,这就意味着上述国家部署任何武器都将不受到限制,一旦北约在上述国家部署导弹防御系统,那么俄罗斯的整个西部地区将处于北约监控之下。
俄罗斯前外长普里马科夫指出:“俄罗斯不能接受北约扩展的做法,不是因为俄罗斯有否决权,而是因为俄罗斯必须在恶化了的地缘政治环境中捍卫自身的利益”。
(三)适应国家安全战略做出的调整在安全理念上,确立了以“突出欧洲、东西兼顾、稳固周边”为核心的新欧亚主义为国家安全战略新的指导思想。
“突出欧洲”就是以融入欧洲为重点,俄罗斯国家的核心利益在欧洲。
欧洲文明是世界先进文明的代表,只有融入了欧洲,俄罗斯才有可能再度成为世界强国。
2002年普京在国情咨文中“坚定地表示我们在欧洲的优先方向”②。
“东西兼顾”就是东西方并重,利用地跨两大洲的优势吸取东西方先进的文明成果,建立稳定的东部安全环境同时借助正在崛起的亚洲力量,在国际舞台上实现纵横捭阖。
“俄罗斯既是欧洲国家,又是亚洲国家。
我们既对欧洲务实主义,也对东方的智慧给予应有的评价”③。
“稳固周边”就是加强与独联体国家的政治、经济和军事一体化建设,重新确立俄罗斯在该地区的影响力,为俄罗斯的发展创造安定的周边环境。
2000年版《俄联邦国家安全构想》指出:“与独联体各国进行有效的协作是俄联邦军事安全保障领域的一个最重要的战略方向”。
在安全目标选择上,重振大国地位。
确立正确的安全目标始终是国家安全战略首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安全战略目标是战略指导者在国家安全战略实施中所要达成的最终目的,它反映了一定历史时期对国家面临的形势及肩负任务的基本判断,是制定战略的出发点。
“一种没有目标的战略也不是真正的战略,充其量不过是一种牵引行动而已”④。
无论是普京执政时期,还是现在梅普组合执政时期,俄罗斯从未放弃对世界大国地位的追求,将其做为战略目标,体现出了俄罗斯安全战略的务实性,因为目前“俄罗斯正处于数百年来最困难的一个历史时期。
大概这是俄罗斯近200—300年来首次真正面临沦为世界二流国家,甚至三流国家的危险”。
在安全手段选择上,强调军事手段的运用。
战略手段是战略指导者根据战略目标对战略力量的运用方式。
英国著名战略学家利德尔·哈特指出:“战略能否获得成功,主要取决于对“目的”和“手段”(工具)能否作精确的计算,能否把它们正确地结合起来加以使用”⑤。
国家安全战略实质上就是国家安全战略目标与手段的有机统一体,只有将战略目标与战略手段有机的结合起来,才能最大限度的维护国家安全。
俄罗斯是一个有着尚武传统的国家,从彼得一世改革开始,几百年来俄罗斯都将国防和军队建设置于国家建设中的重要地位。
“国家强大首先要有强有力的军队做保障”。
2009年5月12日,梅德韦杰夫批准的《2020年前俄联邦国家安全战略》再一次强调,必须依靠本国武装力量捍卫国家利益。
目前,俄罗斯综合国力尚处于恢复期,在实力悬殊的情况下,俄罗斯要重振大国地位需要倚重强大的军事力量。
三、俄罗斯军事战略调整的发展走向2009年5月12日,俄罗斯颁布了新的国家安全战略,不久后俄罗斯将出台新的军事战略,这将是在金融危机背景下,梅普组合执政时期出台的指导俄军建设和发展的纲领性文件,必将呈现新的发展趋势。
(一)奉行“非对称回应”的军事战略方针战略方针是指导军事斗争全局的原则,它明确了实现战略目标的途径、军事斗争准备的重点及军队建设的方向。
9·11事件后,美国的军事战略做出了重大调整,战略目标从冷战后防范其他大国崛起,维护自身超级大国的地位向打击恐怖主义,维护本土安全转变。
在这样的背景下,美国弱俄、削俄的既定方针并没有改变,在伊拉克战场取得决定性军事胜利后,美国立刻加大了对俄的战略围堵。
面对美国咄咄逼人的战略态势,梅德韦杰夫将汲取了苏联时期实施“对称回应”战略方针时的经验教训,将以“非对称回应”的战略方针回应美国的战略进攻。
俄罗斯著名军事理论家安德烈·科科申指出:“非对称回应的实质,首先是在还击中有能力给对方造成难以承受的损失”。
梅普组合将实施的“非对称回应”战略方针就是避免在军事领域与美国展开全面的军备竞赛,而是加强在战略核力量、航空航天等俄罗斯具有优势的领域建设,保持与美国的战略平衡。
(二)按照均衡发展原则建设军事力量军事力量建设是实现军事战略目标的实践环节,是战略决策、战略指挥的落脚点,是军事战略对抗的直接形式。
军事力量的构成要素有很多,包括核力量、常规力量、后备力量等等。
军事力量的建设实质上就是根据不同时期的战略需求,将各组成要素有机的结合起来,从而实现战略利益的最大化。
2009年俄罗斯新国家战略强调,要完善体制编制,在保证战略核力量建设的同时要加强常备部队建设。
可以预见未来梅普组合对军事力量建设将坚持“均衡发展”的方针,强调以核力量为基础,把常规力量作为实战的手段,实现“威慑”与“实战”相结合,确保俄罗斯有足够的力量应对各种安全威胁。
(三)深入推进独联体军事合作一体化任何一个国家的军事战略在制定过程中都会受到不断变化发展的因素影响,如:国际战略形势、国内政治发展等。
在考察各国军事战略的调整过程会发现除了受到这些不断变化发展的因素影响外,还有一个相对的稳定因素始终影响着军事战略的调整,这个因素就是地缘的因素。
独联体各国位于俄罗斯的西部和南部地区,既是俄罗斯的战略边疆,又是应对北约东扩的战略缓冲区,对于俄罗斯而言具有重要的地缘战略价值。
独联体地区是俄罗斯传统利益区,处于军事战略部署的优先方向。
梅普组合的新军事战略必将体现出对于这一地区的关注,通过大力推进独联体国家快速反应部队建设、防空一体化等措施推进军事合作的一体化进程,实现俄罗斯军事上主导独联体事务的目的。
注释:①《俄罗斯频繁军演检验改革成果》,李大军,解放军报第九版,2003年12月15日。
②《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622页。
③《普京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版,第111页。
④丹尼斯·德鲁、唐纳徳·斯诺著,《国家安全战略的制定》(王辉青等译),军事科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