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助逻辑学和心理学研究修辞学管见

合集下载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

修辞学与有关学科的关系1.修辞学与语言学语言学(linguistics)是研究语言的学科,语言的三要素分别是语音学(phonetic),词汇学(lexicology)和语法学(grammar)研究的对象。

修辞学属于语言学的范畴,是语言学的一个学科。

修辞学是研究如何利用语音条件和规律构成各种不同的表达手段,进而提高语言的表达效果。

如头韵(),元韵(),拟声()等语音修辞手法,使得语音和谐悦耳,语意突出,增添韵律感和节奏感。

修辞学是利用词汇,词义的条件提高语言的表达力,以求达到最佳的交际效果。

比如,怎样选用词语,怎样使同一概念的表现多样化。

修辞学在语法规律的基础上研究如何调整安排句子的结构形式来充分地表达情意,取得良好的修辞效果。

2.修辞学与逻辑学逻辑学(logic)是一门专门研究思维的科学,其根本任务就是总结人的正确思维的形式及其规律。

修辞学与逻辑有着密切的关系。

有了一定的逻辑知识可以帮助我们正确地进行思维,思想条理清晰了,这就为语言的完美表达奠定了基础。

例如,3.修辞学与美学美学(aesthetics)是研究审美规律的学科。

语言是人类社会最重要的社会现象,也是审美对象,语言里面客观存在着美。

修辞作为语言的艺术,更是追求较高的审美价值,达到美的境界,以悦人耳目,使人获得美的享受。

比如:均衡美——Work has a bitter root but sweet fruit.整齐美——I was born an American; I live an American; I shall die an American.变化美——The Big Bull Market was dead. Billion of dollar`s worth of profits and paper profit had disappeared.。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

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多元艺术的精髓与沟通力的升华1. 引言修辞学是一个古老而深奥的学科,旨在研究如何通过控制语言的运用来影响他人的思想、情感和行为。

在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的贡献下,修辞学成为了一门系统的学科,并从此揭示了语言和沟通背后的力量。

本文将深入探讨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包括其基本概念和原则,以及对于现代沟通的启示。

2. 分类与原则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划分为三个要素:言精(logos)、情感(pathos)和品德(ethos)。

言精指的是逻辑和理性的说服力,在修辞中通过引用事实、统计数据和逻辑推理等方式来说服听众;情感则是通过激发听众的情感和共鸣,从而更好地传达信息;品德则是说服力的道德基础,让听众相信演讲者的信誉和诚信。

基于这三个要素,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修辞学的三个基本原则:清晰(clarity)、合理(conciseness)和庄重(dignity)。

清晰意味着要用简单、明确的语言来表达,避免模糊和混淆;合理则要求讲话要点明确,结构紧密,不冗长不啰嗦;庄重则要求演讲者要有威严和权威,以增强演讲的力量。

3. 修辞方法与实践亚里士多德将修辞方法分为三类:伦理修辞、逻辑修辞和感性修辞。

伦理修辞注重演讲者的品德和形象,通过树立演讲者的威望和信誉来增加说服力;逻辑修辞则关注演讲的逻辑结构和思路,通过有效的论证和推理来增加说服力;感性修辞则强调情感和共鸣的激发,通过运用修辞手法如比喻、修辞问答等手段来感染听众。

在实践中,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一系列的修辞技巧,如比喻、排比、反问等。

这些技巧都是根据语言的特点和人类思维的规律而来,通过巧妙地运用可以增加演讲的说服力和吸引力。

4. 对现代沟通的启示亚里士多德的修辞学对现代沟通依然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现代社会,我们面临着信息过剩的问题,能够用清晰、简洁的语言来表达观点变得尤为重要。

亚里士多德提倡的清晰和合理的原则帮助我们摆脱信息混乱,并以简洁明了的方式传递重要信息。

修辞学研究概况

修辞学研究概况

修辞学研究概况修辞学是一门研究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的学科,旨在通过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提高语言表达的艺术性和效果。

修辞学的研究对象涵盖了语言的各个层面,从词汇和句法到篇章结构和整体意义。

本文将对修辞学的研究概况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理解和应用修辞学的原理和方法。

一、修辞学的起源和发展修辞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古希腊时期,当时的修辞学主要研究演讲艺术和说服技巧。

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将修辞学定义为“说服力的艺术”,强调通过语言运用来达到说服他人的目的。

随着时间的推移,修辞学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并在欧洲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

在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修辞学的研究得到了进一步的推进,形成了丰富多样的修辞理论和方法。

二、修辞学的基本概念1. 修辞手法:修辞学研究的核心是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和效果。

常见的修辞手法包括比喻、隐喻、夸张、反问、排比等,它们可以使语言更加生动、有力和富有感染力。

2. 修辞效果:修辞学关注的另一个重要方面是修辞效果,即修辞手法对读者或听众的心理和情感产生的影响。

修辞效果可以是情感共鸣、思维启发、说服力增强等,它们使语言更具有影响力和感染力。

3. 修辞分析:修辞学研究的方法之一是修辞分析,即通过对语言文本进行系统的分析和解读,揭示其中的修辞手法和修辞效果。

修辞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和欣赏文学作品,也可以用于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能力。

三、修辞学的应用领域修辞学的研究成果在许多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应用领域:1. 文学创作:修辞学为文学创作提供了丰富的工具和技巧。

作家可以运用各种修辞手法来增强作品的艺术性和表现力,使读者更加深入地理解和感受作品的内涵。

2. 广告和宣传:修辞学在广告和宣传中有重要的应用价值。

通过巧妙地运用修辞手法,广告商和宣传者可以吸引消费者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购买欲望。

3. 政治演讲:修辞学对政治演讲具有重要影响。

演讲者可以通过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来增强演讲的说服力和感染力,从而更好地传达自己的观点和目标。

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

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关系逻辑学和心理学两个学科在外界的印象中似乎关系不大,一个是研究逻辑和思维方法的学科,一个是研究心理现象的学科。

但是,这两个学科实际上有很大的联系,在逻辑学和心理学之间存在着深刻的互动关系。

一、逻辑学的作用首先,逻辑学是研究思维和推理方法的学科,它可以帮助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现象时更加有效地进行推理。

逻辑学提供了一种规范的、清晰的思维方式,它可以帮助心理学家在引导被试者进行心理实验时,更加准确地设计实验方案,排除干扰因素,从而得到更加可靠的实验结论。

其次,逻辑学也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深入理解心理现象。

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现象时,需要运用推理来分析心理现象的本质,并提出相关的理论。

逻辑学的知识可以帮助心理学家正确地运用逻辑推理,进一步深入理解心理现象,并提出更有意义的理论。

二、心理学的作用心理学在逻辑学方面有其独特的贡献。

首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人类的心理现象,它可以提供逻辑学家更加真实的、具体的材料来进行逻辑思考。

逻辑学家可以通过心理学家的研究成果,更好地理解和探究人类的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

其次,心理学的研究成果可以对逻辑学进行启示性的反思和提升。

心理学的研究成果提供了很多新的视角来审视人类思维和推理过程。

逻辑学家可以通过吸收心理学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开拓逻辑学的研究领域,提高逻辑学的研究深度和广度。

三、逻辑学和心理学的结合逻辑学和心理学的结合是十分重要的。

可以通过以下方法实现两个学科的结合:1.在心理学实验中注重逻辑推理的规范性。

心理学家可以在实验设计中充分运用逻辑学规范化推理的知识,从而避免实验过程中的误差和偏差,从而使实验结论更加可靠。

2.逻辑学和心理学相互借鉴。

心理学家可以从逻辑学中吸取有用的思维方法和推理规则,从而更好地开展心理学研究。

而逻辑学家也可以从心理学研究中获得新的思维启示,进一步提高逻辑学的研究水平。

3.建立逻辑学和心理学的跨学科研究。

逻辑学和心理学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有很多共性,建立跨学科研究团队,进行多方位的合作研究,将会有很大的科研价值。

国学论著提要四种

国学论著提要四种
中图分类号:G O 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 6 7 3 — 2 2 1 9( 2 0 1 4 )0 3 — 0 0 1 6 - 0 4

唐钺 《 国故新 探 》
白话字音考原七则 诸作 ;“ 第三卷是多少关于诸子学及
史学的”( 小 引 ) ,有 ( < 论杨朱 论先秦无别墨趴 列御
可算是新探讨 。 ”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的研究工作 ,1 9 2 0年获哲学博士学位 ,次年 回国,应蔡 元
培之邀到 北京大学任教 , 历任 北京 大学哲 学系和清华大学心 理系 的心理学教授 、中央研 究院心理研究 所所长等 。 唐钺是我 国较早 留学美 国主修 心理学 的知识分子 , 一生 专攻实验 心理学和 心理 学史 , 早年 多次发表 有关 白鼠的生理
六题六篇 , 可视作其修辞学研究的延续 , 有 音韵之 隐微 的
文学功用 中国文体 的分析 诗 与诗 体 诸 篇 ;“ 第二
理学史的教 学与研究 ,1 9 8 2年 出版 ( < 西方心理学史大纲

书 ,可谓是 “ 向实验 室中求知识 的人” 。
卷是 多少关于音韵学和训诂学 的”( 《 < 小引> > ) , 四题四篇 , 有 歌 戈鱼虞模 古读 管见 入声变迁与词曲发达 的关系
8 0 年及 2 0 0 6年 ,台北鸣宇 出版社 、北京 知识 产权 出版社
先后据补订版影 印出版 此书 。
录郑宾于 杨朱传 略 伍非百 何谓别 墨趴 杨肇燎 唐 人
曹绍夔所知道 的 “ 同情振动” 三篇文章 ,以备讨论 。补订
且缺乏一种对 于近代 国学史的总结和描述 , 故此有必要加 以探讨 。 本人遂提议搜求 1 9 0 0 - 1 9 5 0 年 间国学著作 , 重读 而提要之 。 本期首先刊 出唐钺 国故新探》 、蒋逸雪 ( 《 国学概论 》 、钟泰 《 国学概论》 、程树德 国故谈 苑) ) 四种提要 。 关键词 :国学;近代 国学史;国学论著提要

探索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联与交叉研究领域及其前沿

探索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联与交叉研究领域及其前沿

探索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联与交叉研究领域及其前沿引言逻辑学和语言学作为两个不同领域的学科,却有着密切的关联。

逻辑学研究的是思维的规律和推理的方法,而语言学研究的是语言的结构和功能。

两者的交叉研究领域,既可以探索语言在逻辑思维中的作用,也可以借助逻辑学的工具来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

本文将深入探讨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联与交叉研究领域,并展望其前沿发展。

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联逻辑学对语言学的影响逻辑学的研究成果对语言学产生了深远影响。

逻辑学提供了一套理论体系,帮助人们理解语言中的推理和论证过程。

例如,逻辑学中的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对于语言中的断言和谓语的分析具有重要意义。

逻辑学还研究了命题之间的关系,如蕴含关系和矛盾关系,这也为语言中概念的表达与推理提供了参考。

语言学对逻辑学的启示语言学的研究成果也为逻辑学提供了启示。

语言学关注语言的结构和功能,这一研究方向也揭示了逻辑推理中的语言表达的重要性。

语言学研究中的句法、语义和语用等领域,为逻辑学提供了分析和解释语言现象的方法。

例如,语义学的研究可以帮助逻辑学理解命题的真值和推理的准确性。

逻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逻辑学与语言学的交叉研究领域广泛而深入,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进行分类和讨论:逻辑与语义逻辑与语义的交叉研究领域主要涉及推理和语言表达之间的关系。

逻辑学通过研究推理规则和推理过程,揭示了语言中概念的构建和描述方式。

而语义学则研究了语言中词汇的意义和句子的真值条件,帮助人们理解语言表达的含义和推理的合理性。

逻辑与语义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思维和沟通的准确性。

逻辑学与语法学逻辑学与语法学的交叉研究领域主要涉及逻辑规则和语法结构之间的关系。

逻辑学通过研究命题逻辑和谓词逻辑,揭示了语言中句子的结构和组合方式。

而语法学则研究了语言中句子的结构和形式规则,帮助人们理解和分析句子的组成和功能。

逻辑学与语法学的交叉研究可以帮助人们更好地理解和运用语言,提高语言的表达和理解能力。

逻辑学与修辞学

逻辑学与修辞学

逻辑学与修辞学逻辑学与修辞学〔比〕Ch.佩雷尔曼原载《哲学译丛》1988年第4期过去的50年中,我们看到了逻辑的范围由语形学扩展到语义学和语用学。

但仍然存在问题:如何从逻辑到达修辞?换言之,在形式系统的研究与文体(style)及修辞手段的研究之间是否存在着一种关系?作为逻辑学家,我对人们在价值问题上看法不一这个事实很感兴趣。

从经验的逻辑实证主义的观点来看,这种不一致是由于价值判断的主观性所致,因而它们不能得到证实。

但我不能接受这个结论。

这便提出了一个问题:是否有价值判断的逻辑?价值判断能否通过推理加以证明?举个简单的例子,在这次会议之初,鲍亨斯基神甫将他关于逻辑的定义限制于对形式推理的研究,而排除了所有其他的逻辑概念。

他这是在隐含地做出一个价值判断。

他是仅仅断言逻辑应以这种方式定义而未给出任何理由呢?还是试图证明他的定义是合理的,亦即:他的定义较其他可选择的阐述方式更为可取呢?这里就涉及一个关于选择的问题的例子。

我们解决这个问题并不是靠任意的、主观的决断,而是根据其合理性。

当必须在两种对立的方法论或定义之间进行选择时,人们不仅将这种推理方式用于法律和哲学,而且也用于科学。

因此,我着手研究价值判断的逻辑。

我的研究很像弗雷格在一个世纪前所做的那样,是依据经验来进行的。

但是弗雷格分析了数学的演绎方法,而我则考察人们如何证明合理的选择。

经过几年的工作,我得出一个令人失望的结论:价值判断的逻辑根本不存在。

后来,我意识到了作为逻辑学家的我完全忽略了的某种东西:除了那些在形式逻辑中研究的推理工具外,还有其他的推理工具,即亚里士多德称之为辩证推理的工具。

但我倾向于称其为论辩推理(argumentative reasoning)。

人们往往忘记亚里士多德不仅是他称为分析推理的形式逻辑的奠基人,而且也是辩证推理的奠基人。

他专门在《修辞学》、《论辩篇》和《辩谬篇》中谈到了辩证推理。

当我探究的结果凭其自身开始构成一个领域时,也就到了为其择名之时。

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系

逻辑学与语言学的关系逻辑学和语言学是两个相互关联且相互依赖的学科,它们一起研究了人类思维和沟通的基本原理。

逻辑学主要关注思维的规则和推理的准确性,而语言学则研究语言的结构、语法和语义等方面。

虽然逻辑学和语言学是独立的学科,但它们在一定程度上是相互交织的,因为语言作为人类思维和交流的媒介离不开逻辑的支持。

逻辑学为语言学提供了一种思维的规范。

逻辑学研究的是正确的推理和论证过程,它强调推理的准确性、合理性和一致性。

在语言学中,逻辑学的原则被应用于语言的表达和理解中。

通过逻辑学的规范,人们可以更好地理解和解释语言中的信息,避免歧义和误导。

逻辑学让我们知道如何正确地组织和表达思想,使得语言的交流更加清晰和有效。

语言学为逻辑学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逻辑学研究的是抽象的思维规则,而语言学则关注具体的语言现象和语言结构。

语言学研究语言的语法、词汇和句法等方面,这些都是逻辑推理的基础。

语言学的研究结果可以被应用于逻辑的建模和推理过程中,从而促进逻辑学的发展。

例如,语义学研究单词和句子的含义,这对于逻辑推理的解释和理解是至关重要的。

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还体现在逻辑语言的研究中。

逻辑语言是一种专门用于逻辑推理的语言,它结合了逻辑学和语言学的理论和方法。

逻辑语言的语法和语义被严密定义,它可以用于形式化的逻辑推理和证明。

逻辑语言的研究对于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关系还可以从哲学的角度来看。

哲学关注的是人类思维和存在的基本问题,而逻辑学和语言学是哲学研究的基础。

逻辑学提供了思维的规范和推理的方法,而语言学则是思维和交流的工具。

逻辑学和语言学的研究为哲学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支持和启示。

逻辑学和语言学是紧密相关的学科,它们相互依赖、相互促进。

逻辑学为语言学提供了思维的规范,而语言学为逻辑学提供了实践的基础。

它们共同研究了人类思维和沟通的基本原理,为我们理解和运用语言提供了重要的指导和支持。

逻辑学和语言学的发展离不开彼此的合作和交流,它们共同推动了人类思维和语言能力的进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修辞学习C++D年第E期)总*"C期.借助逻辑学和心理学研究修辞学管见张炼强)首都师范大学,北京*+++,-.提要逻辑学和心理学同为思维科学,与修辞学有紧密联系。

因此借助它们来研究修辞学,既有可能性,又有必要性,并可获得相应的丰硕成果。

在修辞的反映上,它们本身就复杂多样,彼此之间的关系也很复杂,或相互配合,或分合不同,或强弱异势,或正误变通。

这样就促成以之为思维基础的修辞现象也同样复杂多样,并纷呈异彩。

据此而产生的修辞分析和修辞理论,也就更贴近逻辑和心理的思维真实。

关键词逻辑规律认知心理意象图式认知模式象似性修辞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也是一门具有多科性的边缘学科。

它同逻辑学和心理学)普通心理学、认知心理学以及心理语言学、认知语言学.有密切的联系。

它们作为思维科学与语言的形成、存在、发展和运用密切相关,因而也与修辞学密切相关。

种种逻辑规律如概念、判断、推理、假说、论证,种种心理规律如感知、注意、联想、想象、选择、假设、推理的认知心理活动过程和以此构成的诸如概念、范畴与意象图式)%/0123452/0.和隐喻结构)/2607589%40:369;46;92.等认知模式)%<20:%=2<481>%6%?2/8<2:3.,都投射到语言形式上,亦即转化为外部语言,也都投射到修辞现象上来,修辞现象映照着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修辞研究也受到逻辑规律和心理规律的影响和制约。

这样,修辞学研究就有了借助逻辑学和心理学的客观基础和主观需求。

逻辑学和心理学应该用作修辞学的他山之石。

这种修辞研究方法,可称之为“边缘法”。

先就汉语修辞学的民族性理论问题来谈。

杨树达先生说:“若夫修辞之事,乃欲冀文辞之美,与治文法惟求达者殊科。

族性不同,则其所以求美之术自异。

况在华夏,历古以尚文为治,而谓其修辞之术与欧洲为一源,不亦诬乎@昧者顾取彼族之所为一一袭之,彼之所有,则我必具,彼之所缺,则我不能独有,其贬己媚人,不已甚乎A”#*’)7B.窃以为杨先生有理由强调汉语修辞与外语修辞有不同的一面,但是不应该忽视汉语修辞与外语修辞也有趋同的另一面。

认知心理学认为,尽管人类存在着个体差异,不同的人所接触的物质世界也不是毫无不同,但总体上说,人类具有相同的身体构造和感知器官,面对的是相同的物质世界,具备相同的感知、认知能力,所以可以获得相同的或者相似的概念结构。

这样的概念结构,是人类趋同或写条幅,爱用繁体,甚至用小篆,甲骨文都可以,社会无意干涉。

因此推广民族共同语和方言地区人民在相当长的时间内使用方言并不截然对立。

至于在长期使用双方言以后,方言自然而然地融入规范的民族语言之中,那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且在这个过程中原先的规范也要发生变化,一些方言因素也会融入全民语言的规范,这是不言而喻的,现在的普通话就和北京话已经很不一样,“卡片,卡车”的“卡#$%&’”已经不再按北京音读“$%&”,而已经改读“(&”,而那本来是上海话的读音规范。

北京话本身也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普通话也在大量吸收方言因素,各地方言也在逐步向普通话靠拢,这是社会的需要,历史的必然,只要中华民族存在,中国不解体,这个趋势是任何人都无法阻挡的。

的认知心理活动与人类共同面对的现实结构互动而形成的,它作为修辞的认知基础,促成古今中外的修辞现象,都有趋同的一面。

这已为许多修辞事实所验证。

据统计,普通语言中,有#$%的表达方式,是莱考夫&’()*+,--.和约翰逊&/(0,123,2.称之为“人们赖以生存的”隐喻或源于隐喻的。

456&789.古今中外以隐喻模式为心理基础构成的比喻,比比皆是。

仅此一端,已足以证明不同语言的修辞现象的确有趋同的一面。

汉语修辞现象中,有所谓“奇问”的,这是一种提出奇怪的问题而无需或者无法回答的修辞手段。

比如主人对来访的客人说:“今儿个是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无独有偶,这种说法古汉语里也有:“安得好风吹汝来:”&李商隐《留遗畏之三首》.英语里也有:“;1*<=,,>?@2>AB@2=3C,D 1EBE:”其趋同的认知基础,如果从认知心理活动过程着眼,主要是相似联想:由风吹物移的情景联想到风吹人至,因为这两种情景,有相似之处。

修辞现象趋同,是因为古今中外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理在认知。

汉语与俄语比喻运用,也有趋同的一面。

F ・!・郭列洛夫说:“建立在比喻这种修辞现象基础上的很多中国的文艺现象,按其意义性质同俄罗斯文学和西方文学广泛使用的形象毫无差别,或在任何情况下都很接近。

9(远处的炮声像雷似的响起来了。

&秦山寒《修词常识》.5(马路旁那些树都像醉了似的在那里摇摆。

&茅盾《子夜》.从这两个例子看到,把炮声同雷鸣相比较,把阵风吹摇的树比作摇摇晃晃的醉汉,这都是世界文学中所熟知的文艺形象。

”4G 6&75$.“祖国”者,“自己的国家”之谓也&据《现代汉语词典》.。

英语和德语分别用“H,<1EB I*2>”&母亲的土地.和“J*<EB I*2>”&父亲的土地.来指称。

汉语的“祖国”,也是“祖宗的或祖辈的土地或领土”的意思。

这三种近似的说法,都是“自己的国家”的隐喻说法。

汉人、英人、德人面对相同的物质世界,即都有“自己的国家”,又具备相同的身体构造、感知器官和认知能力,所以获得相同的隐喻概念结构。

这不是出于用语巧合的偶然,而是出于认知趋同的必然。

就此而言,不是“族姓不同,则其所以求美之术自异”,而是族姓虽不同,而其所以求美之术趋同了。

不过,趋同不是等同,我们也不能只强调汉语修辞与外语修辞趋同的一面,而忽视汉语修辞与外语修辞不同的另一面。

这是人类的认知心理也存在着某些趋异倾向的反映。

比如对于“象似性”&@K,2@K@<C .,汉人就比西方人更为侧重,因而汉语的语序在直接临摹客观世界的事件发生和发展的时间顺序时有比西语的语序更为明显的表现和更为突出的倾向。

被谢信一称为“绘画式”的语言。

4"6&79L .基于汉人的较为强烈的时间顺序的象似性认知理念,汉语语序修辞,不论是句内的词序,还是句际的句序,以及段落、章节的顺序,都明显表现出更为侧重时间顺序的象似性趋势。

比如我们已习惯使用“出入”的先“出”后“入”的语序,但有时也可以使用不符合习惯的“入出”的先“入”后“出”的语序:“台胞来往大陆手续今起简化M 在大陆居留9年以上根据需要将发9至8・・年有效的居留签注无需再办理入出境签注手续”&《北京青年报》5$$8(#(58新闻标题.因为这样的语序可以直接临摹台胞由台湾来大陆是先入境后出境的时间顺序。

这就是汉语语序和汉语修辞语序与外语有趋异的一面的语言事实。

这种趋异,还因为尽管人类认知心理有趋同的一面,但是实现认知心理所采取的语言策略也可以并不相同。

对于“祖国”这个概念,英语和德语分别以相当近似的“H,<EB I*2>”和“J*<EBI*2>”的语言形式使隐喻模式得以实现,而别的语言也可以不使用实现隐喻模式的语言形式来表述。

否则,世界上的各种语言都必须把“祖国”表述为“H,<EB I*2>”或“J*<EB I*2>”了。

毫无疑义,这不是语言事实,便何况即使实现同样的认知心理,不同语言的语言形式,也可以有所不同。

5$$N 年北京奥运会主题口号是:“同一个世界同一个梦想”&O2E ;,IB>O2E PBE*H .,汉语和英语都映照了同一个意象图式&@H*=E 3K1EH*.:“容器图式”&K,2<*@2EB 3K1EH*.,亦即“容器———容器内容图式”。

所谓意象图式,是人类对事物之间基本关系的认知基础所构成的认知结构。

它本质上是一种抽象的认知结构。

所以具体事物如“房子”和“住在房子里的人”,“井”和“井里的水”可以构成“容器———容器内容图式”,抽象事物如“心”和“心中的愿望”也可以构成“容器———容器内容图式”。

“同一个世界”,意为全人类同处于同一个世界之中,“世界”是容器,“全人类”是“世界”这个容器的内容。

《敕勒歌》有句云:“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罩四野”,形象地显示了天和地构成的“世界”就是一个容器,生存在这个世界里的全人类就是“世界”这个容器的内容。

李白《春夜宴桃李园》有句云:“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天地者,逆旅#旅馆$也,这里指世界;万物者,包括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之万物也。

而“天地”作为人类寄住的旅馆与寄住在这个旅馆里的人类,显然构成了容器与容器内容的关系,构成“容器———容器内容图式”。

所以,我们也可以说:“地球者,全人类之逆旅也”,“世界者,全人类之逆旅也”。

“同一个梦想”,意为“全人类的心中装着一个相同的梦想,“全人类的心”是容器,“一个相同的梦想”是容器的内容,二者构成了一个“容器———容器内容图式”。

但从语言形式说,汉语和英语并不完全相同:汉语多了两个“同”字,英语却无与之相应的表达形式。

汉语这两个“同”字是非用不可的,因为不用,只说“一个世界,一个梦想”不能够使“容器———容器内容图式”转化为语言形式以达意,而英语却能够。

汉语倒也有与英语“%&’()*+,%&’-+’./”相同的句法形式,但所表达的意义迥然不同了。

比如“一个国家,一个做法”、“一个地方,一个风俗”、“一个人,一个脾气”,不是“同一个国家,同一个做法”、“同一个地方,同一个风俗”、“同一个人,同一个脾气”的意思,而是“不同的国家有不同的做法”、“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风俗”、“不同的人有不同的脾气”的意思。

可以列式为:一个0,一个12不同的0有不同的1。

应该看到,不同语言的语言形式有趋异的一面,一定程度上取决于语言具有任意性。

语言的任意性是由不同的语言社会约定俗成的,不受逻辑规律和认知心理的制约,人类趋同的思维方式在任意性上受到一定的抑制。

对此,也有人持不同的意见,“34世纪法国语言学家波塞说,词在句中是应该有合理的位置的。

比如主格在前,宾格在后,动词表示主宾的关系,所以它的位置必须在主格和宾格的中间。

如果不这样,就是违反自然,等于画家把树根画在上头,枝叶画在下面了。

”5"6#783$波塞的这种看法,是根本不承认语序具有任意性。

诚然,如上文所言,从象似性看,某些语序是临摹现实结构的结果。

波塞认为“主格———动词———宾格”的语序合于自然,从象似性看,也不是毫无根据的。

因为人类有亿万次拿东西的事实和经验,由之而形成了“施事者———动作———受事者”的认知结构。

这种认知结构投射到语序上,就构成波塞所说的合于自然的语序了。

但是,不能因此有认定,不论何种语言,其语序都必须映照这样的认知结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