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修三稳态与环境概念图汇编

合集下载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无答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无答案)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1、生活在水中的单细胞生物(如草履虫),可以直接从水中获取生存所必需的(),并把()直接排入水中。

2、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

( )(2/3)体液细胞外液(1/3): ( )等3、体液之间的关系:()细胞内液 ( ) 淋巴4、内环境是由细胞外液,即()、()、()三者构成的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

(1)、内环境作用:是()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 )。

(2)、大多数细胞生活在();(3)脚掌磨出的水泡中的液体属于();(4)、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和();(5)血细胞生活在();(6)毛细血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和();(7)毛细淋巴管壁细胞的内环境是()和()。

二、内环境(细胞外液)的成分:1、细胞外液本质上是()溶液,这在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生命起源于()。

2、血浆中90%是(),其余10%分别是()、();溶质中含量最多的是()。

3、淋巴、组织液的成分和含量与()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是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含量很少。

4、内环境中存在葡萄糖、氨基酸、甘油、脂肪酸、水等();也存在CO2、尿素等();还有激素、抗体、组织胺等;不存在血红蛋白、载体、H2O2酶等。

三、内环境(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1、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包括()、()和()三个主要方面。

2、渗透压:指溶液中()对水的吸引力;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为()。

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渗透压越();反之则越()。

3、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和()的含量有关。

在组成细胞外液的各种无机盐离子中,含量上占明显优势的是()。

4、酸碱度:人体血浆的pH为(),能保持稳定与它含有()、( )等离子有关。

5、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左右。

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一、内环境的相对稳定1、内环境是()变化的:不同人的体温会因()、()的不同有微小差异;同一个人的体温在一日之内也有变化,不超过();健康人的体温始终接近()。

稳态与环境知识体系完整版

稳态与环境知识体系完整版

高中生物必修三《稳态与环境》知识体系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细胞生活的环境多细胞生物(生活在细胞外液中)单细胞生物:细胞直接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细胞外液(内环境)构成及关系细胞外液的成分/\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血浆二组织液-淋巴▲ ——丨成分:水>蛋白质>无机盐>其他物质区别: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很少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是:消化道、呼吸道、尿道中的液体;细胞内的液体;血细胞、血红蛋白渗透压:酸碱度:温度:其大小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血浆渗透压为770kPa实例:导致组织水肿的原因①血浆蛋白减少②毛细血管破裂③淋巴回流受阻与血浆中NaHCQ/H2CQ,Na2HPO4/NaH 2PO等缓冲对有关血浆Ph为~人体细胞温度一般在37 C内环境稳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调节机制参与调节的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 体液 --- 免疫调节网络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实质: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组织液血浆细胞内液消化兰fi系统呼吸系统°4C0^ 4养料 A 循环系统.化I co r 废物 废物「 血浆二=组织液;g 养料皿 : 性细胞:废物淋巴 泌尿系统内环境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神经调节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 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 乎射弧:感受器T 传入神经 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L 静息电位 彳动作电位 1局部电流 1、 (有神经节)T 神经中枢T 传出神经T 效应器 K 离子外流 Na 离子内流 刺激 T 膜电位变化T 电位差T 电荷移动T 局部电流 膜外电流:未兴奋区T 兴奋区,膜内电流:兴奋区T 未兴奋区 双向传导外正内负 外负内正 传导特点:型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 广突触的结构包括突触前膜、突触间隙膜和突触后膜兴奋传递过程:突触小泡(递质) T 突触前膜T 突触间隙T 突触后膜(有受体) T 产 生兴奋或抑制1传导中的信号变化:电信号一一化学信号一一电信号传递方向:只能由上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

生物必修三 人体内的环境与稳态 思维导图

生物必修三 人体内的环境与稳态 思维导图

二.细胞外液
(1)渗透压
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与溶 液的浓度呈正相关。 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含量有关
3.理化性质
特点:正常情况下,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内液渗透压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ph=7.35~7.45呈中性。
(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温度一般在37℃左右
补充:
补冲:细胞外液渗透压主要有无机盐和蛋白质,决定,与细胞内液渗透压来说成 正比,互相影响
凡是与外界相通的环境,都属于外部环境,如消化道,呼吸道,输精管,输卵管, 子宫,膀胱等。所以消化液,汗液,尿液。泪液都不属于内环境的组成部分
易错提醒:
代谢废物包括二氧化碳,尿素,多余的水和无机盐首先到达的场所是组织液。
人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获取营养物质的场所是内环境,不能直接从外界获取。如 皮肤表皮细胞不能从空气中直接吸收利用氧气,而必须从组织液中获取。


结论③无论滴加盐酸还是氢氧化钠溶液,生物材料的ph均保持相对稳定,比较以上

三组实验的结论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

类含有缓冲物质,因而能维持ph的相对稳定(生物材料组)

五,内环境相关要素之间的关系
易错提醒:细胞与外界的物质交换过程是以类环境为桥梁的细胞直接与内环境进行物 质交换内环境通过四大系统。(循环,呼吸,消化和泌尿的)直接参与,以及神经 系统的和内分泌系统的调节,完成物质交换。
①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一致的正常运行,是维持内环境稳定的基础。
二.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
②目前普遍认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 的稳态是在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调节的共同作用下,通过机体各种器官,系 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而实现的。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思维导图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点思维导图

细胞的生存环境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液概念在生物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组成细胞内液(2/3)细胞外液(1/3)内环境概念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包括血浆、组成液和淋巴parent血细胞的内环境是血浆淋巴细胞的内环境是淋巴毛细血管壁的内环境是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的内环境是淋巴、组织液组成物质营养物质代谢产物信号分子血浆蛋白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渗透压定义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值血浆渗透压的大小细胞外液渗透压酸碱度正常人血浆近中性维持因素维持酸碱平衡的体系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左右体温:幼年>成年>老年;女性>男性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体内细胞与外环境进行物质交换过程内环境的稳态与意义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稳态是一种动态的而不是恒定的状态概念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实质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种相对稳定的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基础:人体器官、系统协调一致运行维持稳态的调节机制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基本方式:反射非条件反射条件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兴奋某些组织(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的活跃状态的过程传导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的传导是双向的静息时膜内为负,膜外为正;兴奋时膜内为正,膜外为负兴奋的传导以膜内传导为标准神经元的基本结构细胞体突出树突轴突传导过程静息电位K⁺外流外正内负动作电位Na⁺内流外负内正传导方向膜内同向,膜外反向传导特点要求生理结构完整离体情况双向传导神经纤维间绝缘相对不疲劳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突触突触前膜由轴突末梢膨大的突触小体的膜突触间隙组织液突触后膜细胞体的膜 树突的膜突触小体突触小泡含神经递质先前储存用后被讲解胞吐方式释放(非主动运输)线粒体突触前膜突触传递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突触传递的特点单向传导突触延搁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大脑皮层最高级中枢语言、听觉、视觉、运动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脑干维持生命必要下丘脑体温调节、渗透压感受器、调节内分泌活动脊髓周围神经系统分级调节脊髓受大脑皮层控制人脑的高级功能语言、学习、记忆、思维等通过激素的调节激素调节的发现促胰液素的发现激素调节的概念激素是由内分泌器官(内分泌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激素进行生命活动的调节称激素调节血糖平衡的调节血糖的平衡食物中的糖类→消化吸收→血糖→氧化分解→CO₂+H₂O+能量肝糖原→分解→血糖→合成→肝糖原、肌糖原等非糖物质→转化→血糖→转化→脂肪酸等非糖物质参与血糖平衡调节的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甲状腺激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甲状腺激素分泌的分级调节过程下丘脑→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的释放激素→垂体→促甲状腺(肾上腺、性腺)激素→甲状腺(肾上腺、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素、性激素)反馈调节下丘脑有枢纽作用,调节过程中存在着反馈调节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级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关系不少内分泌腺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调节内分泌腺所分泌激素影响神经系统发育与功能人体的体温调节(体液调节)体温的平衡寒冷、炎热环境中的体温调节影响因素有机体代谢状态外界环境因素意义产热量和散热量动态平衡人体的水盐平衡调节(体液调节)相关中枢水盐调节下丘脑产生渴觉大脑皮层下丘脑有渗透压感受器抗利尿激素由下丘脑分泌,垂体释放下丘脑的功能内分泌系统的总枢纽免疫系统免疫系统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免疫细胞吞噬细胞淋巴细胞T细胞B细胞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物质人体的三道防线第一道防线:皮肤、粘膜第二道防线:体质中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道防线:特异性免疫体液免疫细胞免疫非特异性免疫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发现清除衰老、损伤、癌变细胞抗原和抗体抗原能够引起抗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蛋白质体液免疫的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淋巴因子→B细胞→浆细胞→抗体二次免疫二次免疫的作用更强,速度更快,产生抗体的数目更多,作用更持久B细胞的感应有直接感应和间接感应,没有T细胞时也能进行部分体液免疫抗体由浆细胞产生的浆细胞来自于B细胞和记忆细胞细胞免疫过程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效应T细胞→淋巴因子记忆效应T细胞作用与靶细胞结合,使靶细胞破裂免疫系统疾病免疫过强自身免疫病过敏反应己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有明显的遗传倾向和个体差异免疫过弱艾滋病(AIDS)是由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的,遗传物质是RNA主要是破坏人体的T细胞,使免疫调节受抑制,并逐渐使人体的免疫系统瘫痪传播途径:性接触、血液、母婴三种途径,共用注射器、吸毒和滥交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免疫学的应用预防接种接种疫苗,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是得到记忆细胞)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抗体发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1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免疫抑制药物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生长素发现达尔文尖端产生某种影响传递到下部鲍森·詹森影响可以通过琼脂片琼脂块有吸收、运输生长素的作用拜尔尖端影响在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弯曲相互对照温特影响是由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命名生长素合成幼嫩的芽、叶、发育的种子(色氨酸→生长素)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到形态学下端,又称极性运输运输方式主动运输分布各器官都有分布,但相对集中的分布在生长素旺盛部位植物的感性、向性运动向性运动概念受单方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定向运动作用机制单向外界刺激→生长素分布不均匀→各部分生长不均匀→向性运动种类向光性向水性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背重力性意义有利于接受充足的阳光而进行光合作用有利于植株的固定,有利于从土壤中吸收水和无机盐感性运动受到不定向的外界刺激而引起的局部或整体运动,是植物对环境的适应生长素的生理作用生长素是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给细胞传达一种调节代谢的信息作用促进细胞的生长(伸长)促进果实的发育(培养无籽番茄)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防止果实和叶片的脱落特点具有两重性高浓度促进生长,低浓度抑制生长;既可促进生长也可抑制生长不同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同一器官,引起的生理作用功能不同,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同一浓度的生长素作用于不同器官上,引起的生理功能不同不同的器官对生长素的敏感性不同生长素在农业生产上的应用消除顶端优势,提高产量发挥顶端优势人工实验方法归类云母片插入类暗盒开孔类切割移植类锡纸遮盖类琼脂块替换类匀速(高速)旋转类幼苗横置类失重类其他植物激素植物激素的概念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输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赤霉素促进细胞伸长、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成熟细胞分裂素促进细胞分裂乙烯抑制细胞分裂,促进衰老脱落脱落酸促进果实成熟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优点容易合成原料广泛效果稳定分类萘乙酸NAA2,4-D应用促进扦插枝条生根促进果实发育防止落花落果培育无籽番茄农业除草剂相互作用共同调节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生态系统破坏因素(1)、自然因素:火山、地震、台风、流行病毒等(2)、人为因素:人类对自然资源的掠夺式开发。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件(共40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件(共40张PPT)[优秀课件资料]

正是由于血液中含有这些对酸碱起缓冲作用的物质,
才使血液的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从而维持在相对
稳定的状态。
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①对自来水的处理
②对缓冲液的处理
③对生物材料的处理
课后练习答案
• 1.D。 2.C。 3.D。 • 4.因为人体各种生命活动是以细胞代谢为
基础的,细胞代谢本质上是细胞内各种生 化反应的总和。内环境为这些生化反应的 进行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和条件。当内环境 稳态保持正常时,细胞的代谢活动能正常 进行;当内环境稳态失调时,细胞代谢活 动就会受影响。因此内环境稳态是人体进 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自我检测的答案和提示
四、思维拓展
• 航天器和航天服中的生命保障系统,主要由氧源 (气瓶)和供气调压组件、水升华器和水冷却循环 装置、空气净化组件、通风组件、通信设备、应急 供氧分系统、控制组件和电源、报警分系统、遥测 分系统等组成。它能够为航天员提供呼吸用氧,并 控制服装内的压力和温度,清除航天服内C02、臭味、 湿气和微量污染等。这套生命保障系统与压力服 (给宇航员提供正常大气压)一起,在人体周围创 造适宜人生存和工作的微型气候环境,有利于宇航 员维持机体内环境的稳态。
➢严重时会出现疲倦、周身不适、表情淡漠、 恶心、食欲减退、皮下组织肿胀等症状。
3. 因为高原空气稀薄,大气压和氧分压低, 易造成体内缺氧。
➢这说明外界环境的变化势必影响内环境的 稳态。
➢若外界环境变化不甚剧烈,并且机体代偿 机制良好,内环境的波动较小,仍能维持 稳态;若外界环境变化剧烈,机体代偿机 制不好,内环境稳态将受到破坏,就会影 响身体健康。
稳态概念的提出和发展
贝尔纳(1857年): ① 细胞外液是细胞生活的直接环境,其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框架

人教版 高中生物 必修三 稳态与环境 知识框架

稳态与环境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一节细胞生活的环境1.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2.细胞外液的成分3.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4.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化物质交换的媒介第二节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第一节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和反射2.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3.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4.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5.人脑的高级功能第二节通过激素的调节1.激素调节的发现2.激素调节的实例3.激素调节的特点第三节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第四节免疫调节1.免疫系统的组成2.免疫系统的防卫功能3.免疫系统的监控和清除功能4.免疫学的应用第三章植物的激素调节第一节植物生长素的发现1.生长素的发现过程2.生长素的产生、运输和分布第二节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生长素的生理作用2.尝试运用生长素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第三节其他植物激素1.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2.植物生长试剂的应用第四章种群和群落第一节种群的特征1.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2.出生率和死亡率3.迁入率和迁出率4.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第二节种群数量的变化1.建构种群增长模型的方法2.种群增长的“J”型增长曲线3.种群增长的“S”型增长曲线4.种群数量的波动与下降第三节群落的结构1.群落水平上研究的问题2.群落的物种组成3.种间关系4.群落的空间结构第四节群落的演替1.演替的类型2.人类活动对群落演替的影响3.退耕还林、还草、还湖第五章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第一节生态系统的结构1.生态系统的范围2.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结构第二节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1.能量流动的实例2.能量流动的特点3.能量流动的实践意义第三节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1.碳循环2.能量流动和物质循环的关系第四节生态系统的信息传递1.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2.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3.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第五节生态系统的稳定性1.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2.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3.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第六章生态环境的保护第一节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1.我国的人口现状与前景2.人口增长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第二节保护我们共同的家园1.关注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2.保护生物多样性3.可持续发展——人类的必然选择。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件(共40张PPT)

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三第1章第2节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  课件(共40张PPT)

1.正常的体温是体内细胞进行各种生化反应最 适宜的温度。
➢发热时机体处于一种明显的分解代谢过旺的 状态,持续高热必定引起器官的功能负荷加 重,有可能诱发器官功能不全或引起组织损 伤。
➢应及时采用物理方法或服用药物来退烧降温
2. 内环境渗透压会变小。
➢当内环境渗透压变小时,内环境中的水将较 多地通过渗透作用进入细胞内,造成细胞吸 水肿胀,进一步导致细胞代谢和功能紊乱。
稳态的现代概念: 稳态不局限于内环境的范畴,而
是适用于生命科学的一大基本概念。分 子水平上有基因表达的稳态调节、酶活 性的稳态调节,器官水平上如血压、心 率的稳态,宏观水平上如种群数量的稳 态、生态系统的稳态等。
二、稳态的调节机制
维持稳态的基础:人体各器官、系统协调 一致地正常运行。


食物
空气 气体
HPO42- + H+
H2PO4-
PH值的调节
食物中的 碱性物质 如碳酸钠
Na2HPO4
血浆中

NaH2PO4 缓冲物质

碳酸钠 H2CO3


碳酸钠
NaHCO3
组织液
细胞
泌尿系统 排出
呼吸系统 排出
NaHCO3 乳酸
乳酸钠
H2CO3
乳酸
C02 + H2O
(3)血浆pH的调节机制 • 生物材料中含有缓冲对: NaH2PO4/Na2HPO4、H2CO3/NaHCO3(主)等,它
1、不要做刺猬,能不与人结仇就不与人结仇,谁也不跟谁一辈子,有些事情没必要记在心上。 2、相遇总是猝不及防,而离别多是蓄谋已久,总有一些人会慢慢淡出你的生活,你要学会接受而不是怀念。 3、其实每个人都很清楚自己想要什么,但并不是谁都有勇气表达出来。渐渐才知道,心口如一,是一种何等的强大! 4、有些路看起来很近,可是走下去却很远的,缺少耐心的人永远走不到头。人生,一半是现实,一半是梦想。 5、你心里最崇拜谁,不必变成那个人,而是用那个人的精神和方法,去变成你自己。 6、过去的事情就让它过去,一定要放下。学会狠心,学会独立,学会微笑,学会丢弃不值得的感情。 7、成功不是让周围的人都羡慕你,称赞你,而是让周围的人都需要你,离不开你。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doc

生物必修3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总结.doc

必修3 稳态与环境知识点汇编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1、体液:体内含有的大量以水为基础的物体。

细胞内液(2/3)体液细胞外液(1/3):包括:血浆、淋巴、组织液等2、体液之间关系:血浆细胞内液组织液淋巴3、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

内环境作用: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4、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的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蛋白质,而组织液和淋巴中蛋白质含量较少5、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酸碱度、温度。

6、血浆中酸碱度:7.35---7.45调节的试剂:缓冲溶液: NaHCO3/H2CO3 Na2HPO4/ NaH2PO47、人体细胞外液正常的渗透压:770kPa、正常的温度:37度8、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的状态。

内环境稳态指的是内环境的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动态平衡中9、稳态的调节:神经体液免疫共同调节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

第二章;动物和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1、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神经调节的结构基础:反射弧反射弧:感受器→传入神经(有神经节)→神经中枢→传出神经→效应器(还包括肌肉和腺体)神经纤维上双向传导静息时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刺激→动作电位→电位差→局部电流2、兴奋传导神经元之间(突触传导)单向传导突触小泡(递质)→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后膜(有受体)→产生兴奋或抑制3、人体的神经中枢: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水平衡调节中枢、生物的节律行为脑干:呼吸中枢小脑:维持身体平衡的作用大脑: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低级中枢4、大脑的高级功能:除了对外界的感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大脑S 区受损会得运动性失语症: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说话、但自己不会讲话5、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激素调节是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体液调节还有CO 2的调节6、人体正常血糖浓度;0.8—1.2g/L低于0.8 g/L :低血糖症 高于1.2 g/L ;高血糖症、严重时出现糖尿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