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菌天网中性粒细胞

合集下载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3 文意理解与概括

中考语文说明文阅读考点3  文意理解与概括
第一步:明确题目要求,看清是选择“正确的一项”还是 “不正确的 一项”。
第二步:确定选项所表述的内容在文中对应的位置,与文中内容进行对 比。
一找:找出原句。第一遍阅读时勾画出选项原句或与 其表达意思相似 的语句,并锁定位置。
二比:咬文嚼字。反复阅读,认真对比关键词句和选项 句子,看看表 达意思是否有偏差。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针对练
教材设问学考点
考点探源
考向1 信息筛选 (统编八上《中国石拱桥》思考探究)文章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特征, 选取了许多例子。从课文中找 出这些例子,提取关键信息,填写下面 的表格。填完之后,纵向看一看,你有哪些发现?
名称
建造时间
1
A
约282年
2 赵州桥
约605年
3
C
1189—1192年
【参考答案】主要原因是有了勤劳智慧的人民,才能有合乎科学原理的设计, 开采出各种石料,并且 在施工中施展巧妙绝伦的技术。我国石拱桥必将 取 得更加辉煌成就。
中考链接及方法总结 考向4 内容理解与概括(10年3考:2019年17题;2015年16题;2013年16题) 【中考常见设问】 2019昆明17题:请根据选文信息,说说下面的《梅花》扇面中,除了画以外, 还可以增添哪些中国画的元素?请简要说明增添的理由。 2015昆明16题:宋代理学家朱熹主张读书三到:眼到、口到、心到。请结合选 文相关知识,说明其中的科学道理。 2013昆明16题:阅读下面材料,借助上文中的相关知识,说说“水刀”可能在 外科手术中得到应用的原因。(说出三点即可) 2019河北13题:请结合全文说说何尊为什么被称为国宝?
4 江东桥
E
5
G
1961年

粒细胞

粒细胞
粒细胞
2014年6月12日 范慧
病例分析
患者:吴某,女,23岁
2013年5月22日晚21点以急性化脓性扁桃体炎诊断 入院。 患者主述: 3天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咽部疼痛伴吞咽 困难及鼻塞,有发热,最高38.5
体格检查:
• 鼻腔见少许白黏性分泌物,双鼻甲肥大,苍白水
肿。双侧扁桃体II度肿大。局部充血,表面有脓性
状态和迁延的粒细胞减少症(例如中性粒细胞计数<0. 5 ×109 / L 超过10d)少症的临床表现以原发病为主,病程短
暂,也可无临床症状,其主要临床症状为易反复 感染,患者发生感染的危险性与嗜中性粒细胞计
数多少,减少速率和持续时间直接相关。

粒细胞缺乏的表现与粒细胞减少完全不同,几乎均发 生严重的难以控制的感染,该病引起的咽喉部感染局部黏 膜以肿胀为主,无炎性充血现象,呈苍白贫血状,常有坏
• 嗜酸性粒细胞(E)与红细胞、巨核细胞一样有独立的祖
细胞,嗜酸性粒细胞集落形成因子主要由受抗原刺激的淋
巴细胞产生,嗜酸性粒细胞增殖和成熟过程与中性粒细胞
相似。嗜酸性粒细胞内的颗粒不含溶菌酶和吞噬细胞素,
而含有较多的过氧化物酶和碱性蛋白,作用是对组胺、抗 原抗体复合物、肥大细胞有趋化性,并分泌组胺酶灭活组 胺,起到限制过敏反应的作用,并参与对蠕虫的免疫反应 。

嗜碱性粒细胞(B)也是由骨髓干细胞所产生。嗜碱性粒细胞内的颗粒含医 学教育网整理有组胺、肝素、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嗜酸性粒细胞趋化因子、 血小板活化因子等,突出的作用是参与过敏反应,细胞表面有IgE和Fc受体 ,与IgE结合即被致敏,当再次受到相应抗原刺激时,引起颗粒释放反应,使 平滑肌收缩、毛细血管扩张、腺体分泌增加,导致速发性变态反应。嗜碱性 粒细胞对各种血清因子、细菌、补体和激肽释放酶等物质有趋化作用。嗜碱 性粒细胞是一种少见粒细胞,在外周血中很少。

中性粒细胞——精选推荐

中性粒细胞——精选推荐

中性粒细胞概述中性粒细胞占⾎液⽩细胞总数的60-70%,是⽩细胞中数量最多的⼀种。

中性粒细胞来源于⾻髓,产⽣速率⾼,每分钟约为1×107 个,但存活期短,约为2-3 天。

中性粒细胞胞浆中含有初级和次级两种颗粒,初级颗粒较⼤,即溶酶体颗粒,内含髓过氧化物酶、酸性磷酸酶和溶菌酶;次级(特殊)颗粒较⼩,内含碱性磷酸酶、溶菌酶、防御素和杀菌渗透增强蛋⽩等。

中性粒细胞具有很强的趋化作⽤和吞噬功能,当病原体在局部引发感染时,它们可迅速穿越⾎管内⽪细胞进⼊感染部位,对侵⼊的病原体发挥吞噬杀伤和清除作⽤。

中性粒细胞表⾯具有IgG Fc 受体和补体C3b 受体,也可通过调理作⽤促进和增强其吞噬杀菌作⽤。

[2]简介中性粒细胞绝⼤部分的粒细胞属中性粒细胞。

每微升⾎液中约有4500个中性粒细胞。

由于这些细胞的细胞核的形态特殊,⼜称为多形核⽩细胞。

中性粒细胞在⾎管内停留的时间平均只有6-8⼩时,它们很快穿过⾎管壁进⼊组织发挥作⽤,⽽且进⼊组织后不再返回⾎液中来。

在⾎管中的中性粒细胞,约有⼀半随⾎流循环,通常作⽩细胞计数只反映了这部分中性粒细胞的情况;另⼀半则附着在⼩⾎管壁上。

同时,在⾻髓中尚贮备了约2.5×1012个成熟中性粒细胞,在机体需要时可⽴即动员⼤量这部分粒细胞进⼊循环⾎流。

结构特点中性粒细胞为数量最多的⽩细胞。

占⽩细胞50-70%,细胞直径10-12µm。

核呈深染的弯曲杆状(马蹄铁形)或分叶状,分叶核⼀般为2~5叶,叶间有纤细的缩窄部相连,正常⼈以2~3叶者居多。

核的叶数与细胞在⾎流中停留的时间成正变。

当机体受细菌严重感染时,⼤量新⽣细胞从⾻髓进⼈⾎液,杆状核与2叶核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左移;若4~5叶枝的细胞增多,称为核右移,表明⾻髓的造⾎功能发⽣障碍。

中性粒细胞的胞质呈浅粉红⾊,含有许多细⼩颗粒,其中浅紫⾊的为嗜天青颗粒(azurophilic granule),浅红⾊的为特殊颗粒(specific granule)。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

抗菌药分类及使用原则一、抗菌药分类抗菌药主要分为以下几大类:1.1、氨基糖苷类:对葡萄球菌属、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有良好活性,但有肾脏损害、耳毒性等不良反应。

1.2、β-内酰胺类: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碳青霉烯类、含酶抑制剂的β-内酰胺类及单环酰胺类等。

青霉素类如青霉素G、苯氧青霉素、耐酶青霉素(苯唑西林)等,对革兰氏阳性菌和革兰氏阴性球菌、嗜血杆菌属等有效。

头孢菌素类分为三代,各有不同的抗菌谱和适应症。

1.3、四环素类:包括米诺环素、多西环素、四环素、土霉素等,抗菌谱广,但对立克次体、支原体、非典型分支杆菌和阿米巴原虫敏感。

1.4、叶酸途径抑制剂类:通过抑制细菌叶酸代谢途径发挥抗菌作用。

1.5、氟喹诺酮类:分为多代,如第三代有依诺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具有广谱抗菌活性,但对肾脏有一定损害。

1.6、氯霉素:主要不良反应为不可逆性再生障碍性贫血。

1.7、大环内酯类:主要作用于革兰氏阳性菌、革兰氏阴性菌及厌氧菌等,组织浓度高。

1.8、糖肽类:包括万古霉素和替考拉宁,对多种革兰氏阳性菌有强大抗菌作用。

此外,还有磺胺类、咪唑类、硝基咪唑类等其他化学合成抗菌药物。

二、抗菌药使用原则2.1、尽早确认致病菌:对明确或怀疑外科感染者,应尽早查明致病菌并进行药敏试验,有针对性地选用抗菌药物。

危重病人在未获知致病菌及药敏结果前,应在临床诊断的基础上预测最有可能的致病菌种,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情况选择药物。

2.2、选择最佳的抗菌药物:根据临床诊断、细菌学检查、药物的效应及药代动力学特点选择疗效高、毒性小、应用方便、价廉易得的药物。

考虑给药途径、给药剂量、给药次数和疗程等因素。

2.3、合理给药:感染局限或较轻者,可选用口服吸收完全的抗菌药物;重症感染者应给予静脉给药。

给药剂量应根据药物特性和患者情况调整,避免剂量过大或过小。

给药次数应根据药代动力学和药效学原则确定,如半衰期短的药物应一日多次给药。

2.4、注意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密切监测患者用药后的不良反应,如过敏反应、肝损害、肾损害等。

抗生素抗菌谱-表格版

抗生素抗菌谱-表格版

抗生素抗菌谱-表格版
抗生素是一类用于治疗细菌感染的药物,医生在使用抗生素的时候需要考虑不同的细菌分别对哪些抗生素敏感。

这就需要抗生素抗菌谱。

抗生素抗菌谱(Antibiotic Susceptibility Testing, AST)是指将患者体内分离出的病原微生物用一些药物进行药敏试验后,确定对某些抗生素的敏感情况。

一般来说,同一种细菌,其药敏性在不同的地区、不同医院或不同科室,或者同一地区、同一医院不同时间存在一定的差异。

因此,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了解不同的抗生素抗菌谱情况。

抗生素抗菌谱表格
下面的表格列举了一些常见的抗生素及其对不同细菌的敏感性情况。

表格中,MIC代表最小抑菌浓度,单位为μg/mL,I代表中度敏感,S代表敏感,R代表耐药。

细菌抗生素MIC范围敏感性
大肠杆菌青霉素≥32R
氨苄西林≥256R
头孢克洛≤2S
硫酸链霉素≤4S
金黄色葡萄球菌青霉素≤0.5S
氨苄西林≤4S
氨基糖苷类≤2S
氯霉素≤4S
肺炎克雷伯菌多黏菌素B ≤0.25S
亚胺培南≤1S
吡咯类≤1S
强力霉素≤2S
在治疗细菌感染时,合理使用抗生素需要考虑细菌的敏感性情况。

抗生素抗菌谱代表了不同细菌对不同抗生素的敏感性情况,医生可以根据患者身体情况和细菌
感染情况选择最适合的药物。

越来越多的临床医生已经意识到抗生素的滥用会导致耐药性的增加,因此只有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更好地保护患者的健康。

神秘的人体“天网”

神秘的人体“天网”
部 发 生 的 这 一 神 奇 现 象 , 德 国 科 学 家 把 目 光 锁 定 在 了 一 种 叫 做 中 性 粒 细 胞 的 身 上 , 为 “ 网 ” 总 因 天
许 多 刚 刚 混 入 人 体 内 的 细 菌 . - 来 得 及 行 凶 作 恶 . 被 迅 速 擒 拿 并 还 几 就 就 地 正若 了。科 学家 最新 发 现 . 主要应 归 功 于—— 这
会 看到 ~ 些丝 状体 物 质 。 初 , 起 他 们 以 为 这 是 显 微 镜 的 镜 片 不 干 净
德 国 科 学 家 通 过 细 致 观 察 和
辨 认 , 后 揭 开 了谜 底 。原 来 , 最 白 血 球 里 的 中 性 粒 细 胞 在 发 现 细 菌
敌 , 时避 免误 伤健 康 细胞 。 同
细 菌 擒 拿 。随 后 , 些 网 就 密 切 配 这
合 人 体 白细 胞 里 的 其 他 物 质 , 把
被擒 拿 的细 菌毒 杀 或者 吞 吃掉 。
更 为 奇 特 的 是 ,这 种 由 丝 状
察 , 果 发 现 , 性 粒 细 胞 在 有 细 结 中 菌 的环 境 里 , 马 上 被 唤 醒 并 向 细 会 菌 围 拢 。 当 它 们 靠 近 细 菌 后 , 前 先
秘 地消 失 了 。
入 侵 的敌 情 后 , 马 上奔 赴 疆 场 , 会
与 细 菌 拼 杀 。 这 些 投 入 到 疆 场 的 中性 粒 细 胞 注 定 要 成 为 烈 士 , 因
是 出现在 它们 周 围。
科 学 家 对 中 性 粒 细 胞 已 经 了 解 得 比 较 透 彻 了 ,知 道 它 们 是 人
神秘 的人体 “ 网” 天
文 l 赵 习 7- g

三类抗菌药物分级

三类抗菌药物分级

三类抗菌药物分级摘要:一、抗菌药物的分类1.内酰胺类2.氨基糖苷类3.大环内酯类4.氟喹诺酮类5.抗真菌类6.四环素类7.氯霉素类8.利福霉素类9.糖肽类10.多黏菌素类11.磺胺类二、抗菌药物的分级管理1.分级管理的目的2.分级管理的细则3.抗菌药物的三级管理正文:一、抗菌药物的分类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抗菌作用的药物,它们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常用于治疗细菌性感染。

根据药物结构的不同,抗菌药物可以分为很多种类。

常用的抗菌药物包括以下几类:1.内酰胺类:内酰胺类抗菌药物是指含有内酰胺结构的抗生素,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

它们可以进一步细分为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和非典型内酰胺类等。

2.氨基糖苷类:氨基糖苷类抗菌药物是指含有氨基糖苷结构的抗生素,如阿米卡星、福提米星等。

这类药物对许多细菌具有很好的抗菌作用。

3.大环内酯类:大环内酯类抗菌药物是指含有大环内酯结构的抗生素,如红霉素、罗红霉素等。

这类药物对某些细菌有较好的抗菌活性。

4.氟喹诺酮类:氟喹诺酮类抗菌药物是指含有氟喹诺酮结构的抗生素,如左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这类药物对许多细菌具有广泛的抗菌作用。

5.抗真菌类:抗真菌类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抗真菌作用的药物,如两性霉素B、氟康唑等。

这类药物可以治疗真菌感染。

6.四环素类:四环素类抗菌药物是指含有四环素结构的抗生素,如土霉素、金霉素等。

这类药物对某些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7.氯霉素类:氯霉素类抗菌药物是指含有氯霉素结构的抗生素,如氯霉素片、氯霉素滴眼液等。

这类药物可以用于治疗某些细菌感染。

8.利福霉素类:利福霉素类抗菌药物是指含有利福霉素结构的抗生素,如利福平、利福布汀等。

这类药物对某些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9.糖肽类:糖肽类抗菌药物是指含有糖肽结构的抗生素,如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

这类药物对某些细菌有较好的抗菌作用。

10.多黏菌素类:多黏菌素类抗菌药物是指含有多黏菌素结构的抗生素,如多粘菌素B、多粘菌素E 等。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及答案

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一次月考测试卷及答案满分:120分时间:120分钟一、基础知识的积累与运用。

(21分)1、下列加点字注音全对的一项是()(3分)A、妖娆.(rǎo)襁.褓(qǎng)骈.进(pián)唐雎.(jū)B、承蜩.(tiào) 枘凿(luì) 鸿鹄.(hú) 白频.(píng)C、风骚.(sāo) 休浸.(jìng) 扶掖.(yè) 乐毅.(yuè)D、佝.偻(gōu) 舴.艋(zé) 亵.渎(xiè) 缟.素(gǎo)2、下列书写全对的一项是( ) (3分)A、一代天骄媚上欺下狐军奋战黎民百姓B 、温声细语断章取义恼羞成怒重蹈履辙C 、理智易明恪尽职守气吞斗牛弥留之际D 、无与伦比涕泗横流怒不可遏一扌不黄土3、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是( ) (3分)A、顿.失滔滔(立刻) 略输.文采(差) 宜.多应者(应当)B、断.章取义(分开) 强聒不舍.(舍不得) 不辱.使命(辱没)C、以数.谏故(屡次) 度.德量力(估计) 化为乌.有(没有)D 、谓.为信然(说) 引喻失义.(恰当) 本题主眼.(重点)4、下面句子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项是( ) (3分)A、目前家电市场硝烟弥漫,空调降价大战一触即发.....B、在学习遇到困难的时候,我们要善于虚张声势....把大家的自信心树立起来.C、日本军国主义所发动的侵华战争给中国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难,可是日本本部省却别出心裁....地一再修改日本中学教科书,掩盖战争罪行.D、听到有人落水了,正在江边消夏的人们纷纷忘乎所以....地跳入水中去营救.5、下面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3分)A、我们一进球场就看到了许多面国旗和一片欢呼声.B、小王对自己能否学习电脑充满了信心.C 、阅读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的重要途径.D、弟弟不但很瘦,而且精神饱满.6、口语交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抗菌天网:免疫系统的“血肉长城”
在人类的免疫系统中,中性粒细胞们算得上是最“悲壮”的群体之一。

它们占人体内白细胞总量的60%左右,在骨髓中生长直至成熟,随血液流动周游全身。

当病原微生物侵入体内造成感染时,中性粒细胞会第一时间聚集在感染的发生部位,试图驱赶和杀灭那些进入人体的不速之客。

在未经活化的状态下,最多两三天的时间,这些细胞就会死亡,然后被免疫系统清除。

与此同时,新的中性粒细胞会从骨髓中分泌而出,代替它们的前辈执行监察和守卫的职责,死而后已。

中性粒细胞的3D模型。

图片来源:
最后的杀招:自我牺牲织“天网”
作为保卫人体的战士之一,中性粒细胞手上有什么“家伙”?与人类的现代战争不同,人体内的“战争”往往以肉搏战的形式开始。

中性粒细胞通
常聚集在病原入侵地点,试图进行吞噬并消化。

对它们来说,“吃掉敌人”的打法当然是最经济的选择——既完成了消灭任务,又饱餐一顿。

如果肉搏战役进展不顺利,中性粒细胞会进行脱粒作用——分泌体内包含有杀菌物质的颗粒,对细菌进行“远程杀伤”。

这些物质主要包括溶菌酶,水解酶和过氧化物酶类。

早些年,人们认为中性粒细胞主要通过以上两种方式进行杀菌:吞噬病原然后消化,或者分泌抗菌分子。

而随着研究的进一步深入,2004年,科学家们发现了中性粒细胞的充满悲剧英雄色彩的“终极武器”——中性粒细胞胞外陷阱(Neutrophil Extracellular Traps,NETs,缩写意为“网”)。

2004年,《科学》的一篇封面文章揭示了中性粒细胞不为人知的“秘密武器”。

图片来源:Science
在特定的情况下,中性粒细胞会毅然赴死(这一过程被称为“NETosis”),自我牺牲并释放体内的物质,组成一张“天网”擒获周围的微生物。

这张网可谓是中性粒细胞的“血肉”筑成的:NETs中包含大量的DNA、组蛋
白,以及大量其他蛋白质。

大量的组蛋白不仅自身具有抗菌作用,还能够为NETs提供巨大的质量,使NETs能更为有效的限制病原菌的活动。

其他蛋白质中则包含能够对细菌产生直接杀伤的蛋白酶体以及能够结合金属离子造成细菌养分不足的金属结合蛋白。

在这倾尽一切的最后杀招中,连在正常细胞中最为重要的遗传物质,也身先士卒上了战场。

今年年初的一项研究指出,在NETs中,DNA可能发挥着黏附和杀灭两大作用。

目前的观点更倾向于认为,是DNA与NETs 上的结合蛋白一起,构成了“天网”杀灭细菌的最主要力量。

NETs 束缚从外界侵入的“不速之客”。

左上:中性粒细胞;右上:NETs;中:被NETs束缚的弗氏志贺菌;左下:被NETs束缚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右下:被NETs束缚的白色假丝酵母。

图片来源:Volker Brinkmann & Arturo Zychlinsky,Nature Reviews Microbiology
“自爆”失控,反伤主人
需要指出的是,与许多免疫机制一样,NETs的形成也是一把双刃剑。

不能有效形成NETs的人群固然受到更高感染几率的威胁,但如果NETs 的形成缺乏适当的调控,也会引发灾难性的后果。

所谓“请神容易送神难”,自身免疫疾病是NETs缺乏调控导致的主要后果。

科学家发现,在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体内,NETs形成的反应略有不同。

在发生免疫反应时,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的中性粒细胞似乎更“乐意”壮烈牺牲,更多的NETs随之形成,而对应的吞噬作用则被极大的减弱。

此外,在对这些患者体内NETs进行检测后,研究人员发现,它所具有的各类抗菌物质浓度都更高。

更致命的是,30%的全身性红斑狼疮患者体内,DNA水解酶DNAse I活性都因为太低导致NETs无法降解,这样,大量存在的NETs在清理完既定目标后,反而会对患者的细胞和组织进行杀伤。

如何开发一种药物,去抑制NETs失控带来的危害呢?在这点上,人们恐怕要好好和自己的“敌人”——病原菌们进行学习。

为了打进人体,获得宝贵的营养和繁殖环境,病原微生物在漫长的年月中演化出了无数精妙的“战术”来摧毁人类的免疫防线。

即便是看上去多么英勇刚烈无人能挡的中性粒细胞,在一些病原菌眼中,都只不过是大军前进的车轮前一支小小的螳臂。

病原菌的破网之计
细菌的策略也很简单,无非3种:摧毁,伪装和早期抑制。

伪装是细菌侵入宿主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手段。

它简单经济高效实用,还能给自己带来一种“萌萌哒”的神秘感——只有暴徒才会动辄舞刀弄枪,作为一个优雅的病原菌,如春雨入夜一样无痕潜入才符合自己的身份。

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是此类病原菌的典型。

正如大名鼎鼎的格里菲斯实验中所描绘的一样,肺炎链球菌穿着由厚厚的多糖荚膜构成的“隐身衣”,绕开中性粒细胞的监视。

即使遇到了已经形成的NETs,这层多糖仍有助于降低NETs对细菌的亲和力——被荚膜掩护的细菌就好像在篮球场上满身大汗的赤膊男一样,每当你试图抓到他,却总是会被滑溜溜的表面一把甩开。

肺炎链球菌的荚膜可能降低细菌被“天网”捕捉的风险。

图片来源:
当然了,在伪装进行的不顺利时,病原菌也是会诉诸暴力的。

最常用的武器是上面提到过的DNA水解酶(DNAse)。

体外实验证实,这些酶类能够直接作用于NETs并将之摧毁。

化脓链球菌(Streptococcus
pyogenes)能够分泌水解酶Sda1对NETs发起攻击,与此同时又通过另一可以使Sda1失去活性的蛋白——SpeB来调节前者的活性。

研究人员发现,具有更高毒性的化脓链球菌SpeB基因发生了突变,表达量大大减少。

这样的化脓链球菌具有更强的DNA水解酶活性,在与NETs的战斗中,它们显得更加勇不可当。

有趣的是,DNAse的存在并未能使双方的角力演变成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这些看起来无坚不摧的水解酶,有一个重大的弱点:它们的活性需要阳离子的参与。

冲着这一点,NETs中的钙离子和锌离子螯合蛋白就派上用场了——在感染出现的区域,这些蛋白的浓度急剧升高,有效降低了DNAse获得金属离子发挥活性的概率,进而导致本该致命的水解酶不再致命。

战斗至此,病原菌和宿主的战争,也从攻坚战变成了资源战。

对于病原菌来说,进攻的“奥义”在于从自己开始图谋不轨的时候,就坚决不让NETs形成。

尽管目前来说并没有直接的证据证实细菌确实能采用这样的早期抑制手段,但有一些现成的事实可能会支持这个行为,其中包括:
1.体外实验证明过氧化物酶能够抑制NETs的形成;
2.几乎不存在具有毒性且过氧化物酶被突变丧失酶活的金黄色葡萄球菌;
3.将野生型金黄色葡萄球菌中过氧化物酶突变后,其对小鼠的感染能力降
低;
虽然如此,也有学者认为,并不能据此推断金黄色葡萄球菌中的过氧化物酶是为了针对NETs的主动防御而存在的。

在病原菌与宿主的相互作用中,活性氧常常被细胞用来作为防御手段。

因此,他们认为过氧化物酶的主要功能是应对时不时爆发一下的活性氧,顺带也解决了挡在入侵门口的“血肉天网”NETs。

这似乎是更合乎逻辑的判断。

毕竟,尽管中性粒细胞防线的陷落对于人们来说是一件“不要不要不要”的事情,但对于决心直插战略腹地的病原菌来说,这只不过是大战前的小小热身而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