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赤壁》赏析
杜牧唐诗《赤壁》赏析

杜牧唐诗《赤壁》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七言绝句,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下面一起来赏析下! 《赤壁》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注释】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翻译】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赏析】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古诗文《赤壁》赏析

古诗文《赤壁》赏析赤壁唐朝: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赤壁注解及译文【注释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销:销蚀。
将:拿起。
磨洗:磨光洗净。
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东风:指火烧赤壁事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译文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赤壁鉴赏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而是说“铜雀春深锁二乔”,铜雀台乃曹操骄奢淫乐之所,蓄姬妾歌姬其中。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杜牧《赤壁》诗词赏析 古诗 , 就是一个艺术作品, 一个塑造作者情感世界的艺术作品, 或表达某种情感, 或描绘某种期待。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一篇绝句。
诗歌 运用了以小见大这种表现手法, 思维独到, 见解新颖, 富有较高的艺术魅力。
今天,语文小编就跟大家分享杜牧《赤壁》赏析,一起来学习一下。
《赤壁》 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赏析: 杜牧于会昌二年(842)出任黄州刺史期间,曾游览黄州赤壁矶。
站在滔滔东 去的大江之滨, 观“赤壁”而思史, 回忆三国时代在鄂州赤壁矶所发生的吴蜀联 军大败曹兵,从而尊定三国鼎立局面的“赤壁之战 “。
抚今追昔,兴之所至, 挥笔写下了这著名的咏史诗。
一、二句写作者在江边淤沙之中,诗人以一柄残戟置于诗端,引发后两句的 历史议论,具有历史的纵深感。
三、四句是说周瑜的获胜是偶然的机遇所致,仅 安凭一时侥幸并不是定国之策。
假若不是东风骤起,蜀军相助,周瑜的火攻之计 大显神威,那么,东吴政权就必然为曹操所灭。
这两句诗颇具史论意味,见解独 到。
诗人对周瑜的谐谑揶揄 ,暗示了对曹操的肯定。
诗人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 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
以小见大。
作者介绍: 杜牧(公元 803~852),字牧之,唐京兆万年(现在陕西省西安市)人。
晚年居 长安城南樊川别墅,后世因称之“杜紫微”、“杜樊川”。
祖父杜佑,曾官至宰相。
西晋杜预,是他的十六世祖。
他从十五六岁起, 博读经史,关心时政。
唐文宗大和二年进士,历任监察御史,黄州、池州、睦州 等地刺使,以及司勋员外郎、中书舍人等职。
杜牧有政治理想,但由于秉性刚直,屡受 排挤,一生仕途不得志,因而晚 年纵情声色,过着放荡不羁的生活。
杜牧的诗、赋、古文都负盛名,而以诗的成就最大,与李商隐 齐名,世称“小李杜”。
其诗 风格俊爽清丽,独树一帜。
尤其长于七言律 诗和绝句。
赏析唐诗《赤壁》

赏析唐诗《赤壁》
《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创作的一首五言古诗。
这首诗描绘了赤壁之战的场景,以壮丽的自然景观和历史事件为背景,表达了作者对国家命运的担忧和对英雄豪杰的敬仰。
首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作者通过描述折断的戟和沉入沙中的铁,勾勒出一幅战乱之后的荒凉景象。
这里的“铁未销”暗示着战争的残酷和历史的沧桑,为整首诗奠定了悲壮的基调。
接下来的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诗人通过对赤壁之战中东风的作用进行了大胆的假设。
如果东风没有如期而至,那么周瑜将无法借助火攻取得胜利。
这里的“铜雀春深锁二乔”暗指东吴的两位美女孙尚香和大乔,她们被曹操俘虏,成为了战争的牺牲品。
最后两句“江山如画,一时多少豪杰”,诗人感慨江山如画,英雄辈出。
这里的“豪杰”既包括了赤壁之战中的英雄豪杰,也包括了历史上其他著名的英雄人物。
这种对英雄豪杰的敬仰,使得这首诗具有了更高的历史价值。
总的来说,《赤壁》这首诗通过对赤壁之战的描绘,表达了作者对历史英雄的敬仰,以及对国家命运的关注。
整首诗语言简练,意境深远,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赤壁(杜牧)原文及赏析

赤壁(杜牧)原文及赏析
赤壁(杜牧)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赏析】
这首诗是唐代文人杜牧所作,以表达他对自然风景的深切感受和对人生境遇的思考。
首句,“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通过描绘大自然壮丽景色的变化,让读者感受到时间流转不止,自然界变幻莫测。
白日尽于山顶,黄河潮水注入大海,暗示人生亦随时间流动不止,不可逆转。
这种景物的变化和时间的流逝,也表达了一种壮观和宏伟的意境。
再者,“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这句话是诗人对人生境遇的深入思考。
人们常常希望通过努力去达到更高的目标,不满足于现状。
诗中的“欲穷千里目”可以理解为追求更广阔的视野和更高的境界。
“更上一层楼”则是进一步努力的象征,通过不断努力和奋斗,追求更高更好的人生。
整首诗的意境优美,意蕴丰富。
通过描绘大自然的景色和人生的境遇,表达了对生活和人生追求的思考。
用简练的文字,表达了作者对时间、自然和人生的感慨,让读者在读完诗后产生共鸣和思考。
这首诗以自然景色为背景,通过以景写情的手法,表达了诗人对于人生和自然的深刻思考。
赤壁这个地名,让人们联想到历史上的大战和英雄豪杰,赋予了这首诗更深远的意义。
杜牧在这首诗中通过美丽的自然景色,启示了人们应努力追求度过自己的一生,不断追求更高更好的境界。
这种追求和思考,在今天仍然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总而言之,杜牧的《赤壁》以简练而优美的文字,通过描绘自然景色和思考人生境遇,表达了对于生活、时间和人生的感慨。
通过赏析这首诗,读者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境遇和追求产生深入的思考和感悟。
杜牧 赤壁 赏析

杜牧赤壁赏析
赤壁
唐杜牧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杜牧所作,描述赤壁之战,赞美了周瑜和二乔(小乔和大乔)的军事才能和美貌,深切表现了战争中的残酷与人性的深刻感情。
诗中的第一句“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反映了古战场上激烈的战争环境,战士失去了战利品,深陷艰难之境。
而“自将磨洗认前朝”则表现出战士不畏强敌而不屈服的顽强精神。
接下来的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将主旨落实到人物描写上。
描写了周瑜的文武双全,但最终境遇悲苦;又写出了小乔、大乔姐妹的美貌与纯洁,但素面朝天的作法藏匿了所虚受的官宦侍女们的多少嘲讽和嫌弃。
总而言之,杜牧通过精彩的文学形式和独特的视角让读者感受到古战场上的浴血奋战和人性的脆弱与复杂。
同时,赞美周瑜和二乔的理念,也颂扬了坚韧顽强的精神和无畏困难的勇气,以及对正义的渴望和对美好事物的向往。
赤壁原文及翻译赏析

赤壁原文及翻译赏析杜牧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三国时期的一个战役──火烧赤壁。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曾参与赤壁之战并为此战役中的主要人物。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古代兵器沉没在水底的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留之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诗篇的开头借一件古物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这对于诗人而言是相当清楚的,因为杜牧本人有经邦济世之才,通晓政治军事,对历史时事是非常熟悉的。
众所周知,赤壁之战吴胜曹败,可此处作者进行了逆向思维大胆地设想,提出了一个与历史事实相反的假设。
假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结果会如何呢?诗人并未直言战争的结局。
赤壁赵翼赏析

赤壁赵翼赏析《赤壁》是唐代诗人杜牧的一首七言绝句,全诗如下:“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首诗是杜牧经过赤壁时,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他通过一支断戟,沉没在沙中,虽未销蚀,但已残破,来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折戟沉沙未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这种物是人非的慨叹,自然不免令人悲从中来。
可是诗人却说“折戟沉沙铁未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接下来,“自将磨洗认前朝”,借一件古物来兴起对前朝人、事、物的慨叹。
磨洗认前朝,磨洗掉铁锈,识别出原来是什么东西。
这实际上是借这件事引起对前朝的回忆。
后两句,“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两句是以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
这两位美女就是大乔和小乔。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色无双。
小乔是东吴名将周瑜的夫人,也是一位绝色的美女。
如果当时没有东风相助,周瑜没有赢得赤壁之战的胜利,那么大、小乔就会被曹操所俘虏,成为曹操的铜雀台中的歌姬了。
这就是“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的涵义。
这首诗把一场重大战役的成败归结为定于一时的风向变化,用小事件来反映大问题,这是杜牧咏史怀古诗中常见的手法。
诗人别出心裁地通过大小乔这两个主要人物来评价赤壁之战的影响,在国家存亡的危急时刻,美人如此命运和地位也能成为一种微妙的暗喻:连大小乔都要被曹军战乱所影响,可见形势的危急。
总的来说,《赤壁》这首诗以小见大,深刻警醒。
它通过一支断戟和两位美女的命运来反映赤壁之战对东吴政治军事形势的重大影响,同时也表达了诗人对英雄成功背后机遇的感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杜牧《赤壁》赏析
杜牧创作的《赤壁》即物感兴,托物咏史,点明赤壁之战关系到国家存亡,社稷安危;同时暗指自己胸怀大志不被重用,以小见大。
下面是该诗的赏析,和小编一起来看看吧。
赤壁折戟⑴沉沙铁未销⑵,
自将⑶磨洗⑷认前朝⑸。
东风⑹不与周郎⑺便,
铜雀春深锁二乔⑼。
【注释】
⑴折戟:折断的戟。
戟,古代兵器。
⑵销:销蚀。
⑶将:拿起。
⑷磨洗:磨光洗净。
⑸认前朝:认出戟是东吴破曹时的遗物。
⑹东风:指火烧赤壁事
⑺周郎:指周瑜,字公瑾,年轻时即有才名,人乎周郎。
后任吴军大都督。
⑻铜雀:即铜雀台,曹操在今河北省临漳县建造的一座楼台,楼顶里有大铜雀,台上住姬妾歌妓,是曹操暮年行乐处。
⑼二乔:东吴乔公的两个女儿,一嫁前国主孙策(孙权兄),称大乔,一嫁军事统帅周瑜,称小乔,合称“二乔”。
【白话译文】
一支折断了的铁戟沉没在水底沙中还没有销蚀掉,经过自己又磨又洗发现这是当年赤壁之战的遗物。
假如东风不给周瑜以方便,结局恐怕是曹操取胜,二乔被关进铜雀台了。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诗人经过赤壁(今湖北省武昌县西南赤矶山)这个著名的古战场,有感于三国时代的英雄成败而写下的。
发生于汉献帝建安十三年(208年)十月的赤壁之战,是对三国鼎立的历史形势起着决定性作用的一次重大战役。
其结果是孙、刘联军击败了曹军,而三十四岁的孙吴军统帅周瑜,乃是这次战役中的头号风云人物。
诗人观赏了古战场的遗物,对赤壁之战发表了独特的看法,有感而作。
【赏析】
“折戟沉沙铁未销,自将磨洗认前朝。
”这两句意为折断的战戟沉在泥沙中并未被销蚀,自己将它磨洗后认出是前朝遗物。
在这里,这两句描写看似平淡实为不平。
沙里沉埋着断戟,点出了此地曾有过历史风云。
战戟折断沉沙却未被销蚀,暗含着岁月流逝而物是人非之感。
正是由于发现了这一件沉埋江底六百多年,锈迹斑斑的“折戟”,使得诗人思绪万千,因此他要磨洗干净出来辨认一番,发现原来是赤壁之战遗留下来的兵器。
这样前朝的遗物又进一步引发作者浮想联翩的思绪,为后文抒怀作了很好的铺垫。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这后两句久为人们所传诵的佳句,意为倘若当年东风不帮助周瑜的话,那么铜雀台就会深深地锁住东吴二乔了。
这里涉及到历史上著名的赤壁之战。
在赤壁战役中,周瑜主要是用火攻战胜了数量上远远超过己方的敌人,而其能用火攻则是因为在决战的时刻,恰好刮起了强劲的东风,所以诗人评论这次战争成败的原因,只选择当时的胜利者—周郎和他倚以致胜的因素—东风来写,而且因为这次胜利的关键,最后不能不归到东风,所以又将东风放在更主要的地位上。
但他并不从正面来描摹东风如何帮助周郎取得了胜利,却从反面落笔:假使这次东风不给周郎以方便,那么,胜败双方就要易位,历史形势将完全改观。
因此,接着就写出假想中曹军胜利,孙、刘失败之后的局面。
但又不直接铺叙政治军事情势的变迁,而只间接地描绘两个东吴著名美女将要承受的命运。
如果曹操成了胜利者,那么,大乔和小乔就必然要被抢去,关在铜雀台上,以供他享受了。
这里的铜雀台,就表现了曹操风流的一面,又言“春深”更加深了风流韵味,最后再用一个“锁”字,进一步突显其金屋藏娇之意。
把硝烟弥漫的战争胜负写得很是蕴藉。
诗中的大乔、二乔两位女子,并不是平常的人物,而是属于东吴统治阶级中最高阶层的贵妇人。
大乔是东吴前国主孙策的夫人,当时国主孙权的亲嫂,小乔则是正在带领东吴全部水陆兵马和曹操决一死战的军事统帅周瑜的夫人。
她们虽与这次战役并无关系,但她们的身分和地位,代表着东吴作为一个独立政治实体的尊严。
东吴不亡,她们决不可能归于曹操;连她们都受到羞辱,则东吴社稷和生灵的遭遇也就可想而知了。
所以诗人用“铜雀春
深锁二乔”这样一句诗来描写在“东风不与周郎便”的情况之下,曹操胜利后的骄恣和东吴失败后的屈辱,正是极其有力的反跌,不独以美人衬托英雄,与上句周郎互相辉映,显得更有情致而已。
诗的创作必须用形象思维,而形象性的语言则是形象思维的直接现实。
用形象思维观察生活,别出心裁地反映生活,乃是诗的生命。
杜牧在此诗里,通过“铜雀春深”这一富于形象性的诗句,即小见大,这正是他在艺术处理上独特的成功之处。
另外,此诗过分强调东风的作用,又不从正面歌颂周瑜的胜利,却从反面假想其失败。
杜牧通晓政治军事,对当时中央与藩镇、汉族与吐蕃的斗争形势,有相当清楚的了解,并曾经向朝廷提出过一些有益的建议。
如果说,孟轲在战国时代就已经知道“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原则,而杜牧却还把周瑜在赤壁战役中的巨大胜利,完全归之于偶然的东风,这是很难想象的。
他之所以这样地写,恐怕用意还在于自负知兵,借史事以吐其胸中抑郁不平之气。
其中也暗含有阮籍登广武战场时所发出的“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那种慨叹在内,不过出语非常隐约,不容易看出。
拓展阅读:杜牧小故事
杜牧风流得别具一格,风流得声名远播,在繁华的扬州,杜牧的足迹踏遍青楼,宿醉不归。
乃至淮南节度使牛僧孺不放心,暗中派人保护。
有一日,杜牧调任回京,牛僧孺劝他切莫“风情不节”,并且拿出兵卒们发回的满满一箧平安帖,杜牧见此,又愧又羞。
正是“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字词之间,满是艳情。
杜牧的风流轶事,与他的才华一样,传之于世。
杜牧最为脍炙人口的诗作,是咏史与七绝。
杜牧的咏史,充满着幽默与调侃,饱含借古鉴今之意。
游经赤壁,他说,假如周瑜借不到东风,则将是“铜雀春深锁二乔”,一反常人思维,给人以全新的视角。
过华清宫,想起当年杨贵妃喜啖荔枝的情景,杜牧感叹“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小中见大,虽未出现唐明皇半个字,却点出当年安史之乱的个中原委。
夜泊秦淮,歌舞升平,可是,杜牧听出来了,那是什么样的歌曲啊,分明是亡国之音,若照这样下去,大唐亡国也指日可待了。
杜牧咏史是表,讽今才为其里。
杜牧临死之时,心知大限将至,自撰墓志铭,但这篇短文写得却是平实无奇,丝毫不显文豪手笔。
据《新唐书》载,墓志铭
写就,杜牧闭门在家,搜罗生前文章,对火焚之,仅吩咐留下十之二三。
或许,在外人看来,杜牧一生,俊朗豪健,而他在强作笑颜、把酒尽兴的背后,却是不欲示人的悲凉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