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杜威哲学的辩证法缺失

合集下载

西方学者对杜威探究理论质疑与批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论文

西方学者对杜威探究理论质疑与批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论文

西方学者对杜威探究理论质疑与批评-教育学论文-教育教学管理论文-教育论文——文章均为WORD文档,下载后可直接编辑使用亦可打印——摘要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探究理论影响大、评价多,西方学者主要从三个方面提出质疑与批评。

他们认为,从探究与科学的关系来看,杜威的探究理论存在科学主义倾向而忽视其他认识方式;从探究与经验的关系来看,存在常识性探究、形而上学立场和违反科学规范;从探究与社会的关系来看,存在理性主义倾向、贬低权威和公众被边缘化。

了解这些批评有助于我们深入认识杜威的探究思想,进而反思和改进我们自己的探究教学理论与实践。

关键词杜威;探究;批评。

探究是美国教育家杜威的核心思想之一,在他的许多论着和论文中都有涉及,并对后世产生了巨大影响。

尽管自他(杜威)以后,各类作者用问题解决、归纳法、批判性或反省性思维、科学方法或概念学习来指称探究,但从很多研究及学校教育计划来,探究这一过程的基本要素均不超出杜威当年的论述。

[1 ]尽管如此,杜威的探究理论并非完美无缺,他对探究的论述极为广泛,有的观点似乎彼此不一致,因而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批评与质疑。

了解这些批评与质疑,有助于我们实施探究教学时开阔视野,拓展思路。

一、探究与科学。

什么是探究?它与科学是什么关系?杜威在诸多作品中作了论述。

他在1910年出版的《我们怎样思维》一书中分析思维的各种具体例子后概括说:经过检查,每个的例子或多或少清楚地揭示了五个逻辑上清楚的步骤:(1)一种感觉到的困难;(2)这种困难所在;(3)对可能解答的联想;(4)通过有关这种联想各方面的推理而发展;(5)导致接受或否认这种联想的进一步观察和实验;也就是相信或不相信的结论。

[2]这五个步骤在1916 年出版的《主义与教育》以及1933 年再版的《我们怎样思维》等书中有大同小异的说明。

在1938 年出版的《逻辑:探究的理论》一书中思维的这五个步骤被称为探究的模式.杜威声称他对探究模式以及其成分的分析基于自然科学的实验探究的内容[3 ],他认为科学探究过程由特殊的应用和方法组成,这些应用和方法是人类在其程序和结果得以检验的条件下通过反思活动逐渐形成的,具体的思维活动虽不必机械遵守这五个步骤,但其顺序也不是随意的,它代表着有效的思维形式。

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

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

杜威教育哲学论述的方法石中英【摘要】作为百年来影响最大的教育哲学家,杜威是如何开展自己的教育哲学论述的?尽管杜威在自己的著作中没有对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问题进行过专门的论述,但是他在展开自己的教育哲学论述过程中,综合使用了现象学方法、发生学方法、概念分析法、辩证法以及反省思维等多种方法.现象学的方法帮助杜威摆脱了传统哲学二元论的纠缠,确立了有意识的行动(或经验)在其教育哲学论述中的本体论地位.发生学的方法显示了杜威深受达尔文进化论思想的影响,关注到了各种事件的生成性、连续性和情境性,使得杜威的教育哲学论述更加贴近现实生活.各种概念分析方法的使用使得杜威逃脱了传统概念意义与用法的陷阱,并基于自己的实用主义立场赋予许多概念以崭新的意义.以上述方法为基础,杜威对辩证方法的应用也迥异于黑尔格的辩证方法,对许多概念关系的讨论不再囿于抽象的概念世界,而是深入到概念所指涉的行为及诱发这种行为的社会环境层面.至于反省思维方法更是直接地以人们行为中的困惑或问题为出发点,融科学的精神、哲学的精神与实践的精神为一体,消弭了科学与哲学的边界、理论与实践的隔阂、知识与行动的对立,形成了杜威教育哲学的独特风格.【期刊名称】《教育学报》【年(卷),期】2017(013)001【总页数】7页(P3-9)【关键词】杜威;教育哲学;《民主主义与教育》;研究方法【作者】石中英【作者单位】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北京100875【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G40-02杜威教育哲学的研究方法是什么,或者换句话说,杜威是如何开展教育哲学论述的,迄今为止学术界的探究并不是很多。

1980年,贾斯柏·哈特(Jasper Hunt)发表《杜威的哲学方法及其对于其教育哲学的影响》一文[1],分析讨论杜威“选择性强调的错误”(the fallacy of selective emp hasis)与“经验”(experience)这两个概念及其对教育哲学论述的影响,认为杜威用前一个概念对传统哲学中的二元论进行批评,并通过后一个概念去纠正二元论所犯下的错误及其在教育哲学上所造成的不良影响。

论杜威哲学对二元论的解构

论杜威哲学对二元论的解构
为人文学科 和科 学 的对 立 ,认 为 这 种 对 立 主 要体 现 为 “ 人文学科 ” 对科 学 的荒谬责 难 ,即将 “ 现在 学校 系统 的失调和失败” 归因于 … 人文学科 ’屈从于科 学的结
果” _ 4 ¨ (
。同时杜威 也强调 ,此处 “ 人文 学科 ” 其 实
而后 者则信仰 “自由意 志” ;前者 是 怀疑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者 ,后 者则
更为武断 …… p p - 。不 过 ,鉴 于 詹姆 土 在 心理 学上 取得的造诣 ,他也从 心理学 出发 ,将这些 冲突与对 立归
早在杜威之前 ,实用 主义 的先驱 者皮 尔斯 和威廉 ・ 詹姆 士就 即已洞悉 到哲 学 与科 学两 种学科 之 间的 冲突与 对立 。皮尔斯 发 现 ,科 学 家与 哲学 家 的思 维 方式 迥 异 ,
性 ,可 以恢复诸 多对立的二元之 间的连续性 、消解二元 论 ,在科 学文化与人文 文化 间架构起 沟通的桥 梁。
[ 关键词 ]杜威 ;二 元论 ;经验
[ 中图分 类号]B 7 1 2 . 5 1 [ 文献标 识码] A [ 文章编号 ]1 0 0 0— 3 5 4 1( 2 0 1 3 )0 2— 0 1 3 7— 0 4
两 者 之 间 的 关 系 如 同 水 与 油 ,不 能 相 容 : 实 验 科 学 家
结 于人 类 “ 柔性 的” 和 “ 刚性 的 ” “ 两 种 截 然 相 反 的 “ 气 质 ” 的 冲 突 ,并 由此 认 为 : “ 哲学史 在极大 程度上是
人类 几种气质冲突 的历史 ” l ( 。 杜威则从哲学高 度系统 地探 究 了既弥 散于哲 学 、科
学 、教育等诸多学科 之 中 ,又 遍布 于诸 多学科 之 间的 分 裂与对立 现 象 。在 《 对 科 学 的 反 抗》 一 文 中,杜威 指

论杜威哲学的辩证法缺失

论杜威哲学的辩证法缺失

D w yr etdda ci s to , u cpe e o  ̄ r ie c il t sH eda l nda ci , u ce tr e e jce il t s me d bt ce t t n a e s n end e i . eh l a il t sb takdma e e e caa h a dh c yxt i a cc p i e c l u

要:杜威 哲学缺失辩证法,其历史原 因是 杜威在学 习黑格尔哲学 的时期深受春德林堡影响,而后者结合
了亚里士多德 的思想, 自然化的黑格 尔主义 。 持 杜威 拒斥辩证法为 一种方法, 同时接 受辩 证法 中的相反的存在. 但 他有着朴素辩 证法 思想 ,只是没有成熟的辩证法表述 ,而这只是导致其哲学受到指责的一个根本 原因,因为辩证
LI Hu — h U a c u
( stt o P i sp y F dnUnvri, hn h i 0 43 C ia I tue f hl o h, u a iesy S ag a2 0 3 , hn) ni o t
Ab t a t sr c :De y s p i s p y l c s d ae t s a d t e hso ia e s n i t a e wa e v l n l e c d b r n ee b r we ’ h l o h a k i lc i , o c n h it r lr a o s h th s h a i i fu n e y T e d l n u g c y wh n h s t d i g He e i s e e wa su y n g l ni a m;a d t e lt rh d c mb n d t e p i s p y o i o l n ed a n t r l e g l im. n h at a o e i e h h l o h fArs te a d h l au a i d He e i s o t z n a

为柏拉图辩护--从杜威的质疑看《理想国》中几个问题

为柏拉图辩护--从杜威的质疑看《理想国》中几个问题

为柏拉图辩护——从杜威的质疑看《理想国》中几个问题张宛(河北大学教育学院,河北保定 071002)作者简介:张宛(1981—),河北大学教育学院讲师、教育学博士。

研究方向:外国教育史。

联系方式:E-mail:*******************电话:151****6470摘要:杜威曾对《理想国》中静态城邦图景的设计、城邦与公民的关系及城邦中不容变更的“微小细节”等问题提出过几点质疑。

倘若对柏拉图生活时代的特征、流行的历史观以及柏拉图构建“理想国”的基础——“理念论”有所把握,并能从和谐与对立并存、正义与幸福相关联的两个角度去认识理想城邦与公民的关系,能看到作为“理念之物”的音乐在理想城邦形成中的重要作用,则杜威的疑惑可一一解开。

关键词:柏拉图;理想国;理念论;杜威现代美国教育家杜威在其著作《民主主义与教育》中曾对柏拉图《理想国》中反映的治国与教育思想提出质疑:首先,在杜威看来,柏拉图笔下的“理想国”完全是一幅静止的城邦图景,杜绝改变成为维持“理想”的要务。

杜威认为,“虽然柏拉图的教育哲学是革命的,但它仍然受他的静止的理想所束缚。

……虽然他想根本改变当时的社会状况,他的目的却是建立一个不容变革的国家”。

[1](p 101)这无疑使抱持进步主义信念的杜威感到困惑。

其次,杜威对于柏拉图将公民依据他们原本的能力分成“有限而鲜明”的阶级不以为然。

在他看来,柏拉图缺乏对每一个人的独特性和与众不同的个性的认识,因而“没有认识到个人和社会群体的活动的无限的多元性。

因此,他的观点就局限于几种天赋能力和社会安排”,[1](p 98)结果只能是将个人与个性置于社会安排的从属地位。

再次,令杜威感到费解的是,即便在理想国中“生活的最终目的是固定的”,并要根据这一目的来组织并管理国家,可为什么即使是对于城邦中音乐曲调这一“很小的细节”都要进行严格的监管呢?本文将循着杜威的质疑来剖析柏拉图的生活时代与其思想观念之间的关联,并对柏拉图的社会与教育思想试作解析。

论杜威对西方哲学的批评及其中西哲学比较

论杜威对西方哲学的批评及其中西哲学比较

收稿日期:2016-09-21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06AZX003)作者简介:许苏民(1952-),男,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

中图分类号:B71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7621(2017)01-0094-11论杜威对西方哲学的批评及其中西哲学比较□许苏民(南京大学中国思想家研究中心,江苏南京210093)摘要:杜威通过揭示康德如何从“启蒙运动的儿子”走向“与启蒙运动决裂”,以及法国哲学与英美经验论哲学的不足,奠定了其心仪中国哲学的思想基础。

他评说了中西道德哲学的不同流派,在哲学和文化的一些基本问题上,他的观点多有与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相通之处。

他看到了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中国味儿”或“中国特点”,提出了“两个适应”的理论,即:使古老的中国观念“适应现代的情况”,使西方思想的精华“适应中国的情况”。

他从老子和孔子的哲学中发现了为世界上其他民族所不及的精神品格,强烈谴责西方列强向中国转移其社会危机,以中国的人生哲学为“救世之灵药”。

他说中国哲学更多地把大自然“当作娱心悦目的事物看”,以及他所提出的“像中国人那样思考”的主张,是后来诺斯罗普关于中国哲学审美特征之研究、公正的世界秩序之建立应引进中国价值观的先声。

关键词:杜威;德国古典哲学;老子哲学;孔子哲学;中西哲学比较研究一、关于中西人性论与政治哲学和道德哲学的关系——论西方哲学的弊病,兼论中西“灭人欲”之学皆为乡愿之学1.康德如何从“启蒙运动的儿子”走向“与启蒙运动决裂”,以及法国哲学与英美经验论哲学的不足杜威是以研究康德哲学而于1884年获得博士学位的,那时,“回到康德去”是西方哲学界的流行思潮。

但他在1915年的《德国的哲学与政治》的讲演中却开始全面反思康德哲学,他公正地指出,康德是“启蒙运动的儿子”,但却走向了“与启蒙运动决裂”。

在他论证这一观点的千言万语中,有一句话最为关键,就是:“(康德)与启蒙运动决裂最显著的表现,就是他否认了人性的本善。

杜威实证主义

杜威实证主义

(一)国内研究动向杜威的价值理论在我国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学术界对杜威思想的研究大多集中在他的实用主义和教育理论上,直到 1992 年江畅的《现代西方价值理论》和万俊人的《现代西方伦理学史》下卷才开始真正的专门介绍杜威的价值理论。

1997 年王玉樑的《价值的追求——重读杜威》一书专门阐释了杜威的价值哲学。

冯平教授在 2006 年第 5 期《复旦学报》上发表的《价值判断的可证实性- 杜威对逻辑实证主义反价值理论的批判》一文从杜威经验主义的视角解读了杜威对逻辑实证主义反价值论的批判。

复旦大学哲学系刘放桐教授的《杜威哲学的现代意义》突出了杜威哲学对生活和实践的重视,用比较的方法得出了杜威对哲学的改造与马克思的哲学变革是殊途同归的。

台湾学者李常井在第二十三期《三民主义研究所丛刊》发表的《杜威的评价理论》是对杜威的评价理论研究比较全面的一篇文章。

另外还有台湾师范大学学者单文经写的《价值澄清法与杜威价值理论》。

这篇文章主要从价值澄清的角度研究杜威的价值评价问题,依据杜威对兴趣、欲求和需要的评价判断过程提炼出了如何对值得欲望的价值进行澄清。

复旦大学余泽娜的博士论文《经验、行动与效果的彰显——杜威价值论研究》通过对杜威的自然主义路径的分析,重在说明杜威对自在价值说和情感主义价值的驳斥。

总体上,就评价论研究而言国内虽然取得了一定的阶段性成果,但关于杜威评价观的系统化论述的论著尚不多见,并且仅仅局限于对杜威经验主义、工具主义、实用主义的探讨。

在杜威价值理论中,对主体性和客体性的关系也没有做详尽的研究。

同时,杜威评价观缺乏对社会评价标准的足够重视,而国内学者在此方面的研究不够深入。

另外很少注意杜威在以效果作为评价欲求、愿望、需要和兴趣是否为价值的标准时所存在的缺陷,在这一点上国内学者对杜威评价观的研究也是不够的。

(二)国外研究动向近些年来,国外研究杜威的文章和著作越来越多,杜威的价值哲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国外对杜威价值论展开研究的主要是美国的学者。

杜威对形而上学的改造

杜威对形而上学的改造

杜威对形而上学的改造实用主义十分容易被庸俗化解读,但其实古典实用主义诞生之初的立足点就是对传统形而上学问题的反思。

此文目的就在于将杜威的实用主义放在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关系中来对其做一个叙述,并大致描绘出杜威对经验概念改造的三个维度,即黑格尔维度——达尔文维度——实践维度。

标签:杜威;形而上学批判;实用主义;实践一、引言理性主义传统经“我思故我在”被推向了一个高潮,经黑格尔理性主义达到了巅峰,他将一切存在都看作是绝对精神的自我外化。

而理性主义的一个必然结果就是理性主体与世界客体的二元对立。

而这种二元对立又必然产生的问题就是作为认识论的问题,主体如何超出自身来认识外物?作为本体论的问题,本体如何先验地统摄其他存在物?以及主体间性的问题,主体与主体之间是否有一种先天的联系?但是在二元对立的前提下,这样的问题必然是无解的,这最终导致了文化与文化之间永远只是抗争。

“在哲学本身以内的后果是没有多大意义的。

但是哲学上的二元论却是通过简明的陈述承认生活中有一种进退两难的局面;承认在相互作用中的软弱无力;承认没有产生有效的转变能力;承认调节和理解力的局限性。

”1因此有必要对形而上学进行一番改造,而杜威的实用主义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是对此问题的一个回应。

二、皮尔士和詹姆士改造形而上学不彻底处在提及杜威对形而上学的改造之前有必要带到皮尔士和詹姆士对形而上学改造的不彻底之处,因为这有助于我们更好的理解杜威哲学是怎么来的以及他在哪些关键点突破了前人的做法。

1.皮尔士的做法皮尔士将心灵和思想放在语言中来谈,认为思想只有被表达出来才是思想,我们凭借着语言在进行思想。

因此皮尔士已经用主体间性来打破主体形而上学。

但其实不足之处也很明显,因为即使用主体间性取代单个主体,仍然还是存在着问题——即语言归根到底仍然是主观的东西,它与世界的关系是怎样的,或者说语言的意义来自于哪里?因此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说皮尔士那里仍然留有二元论的残余。

他后期从语义学转向语用学并提出的语用学准则就是为了解决这个问题,而语用学准则经由詹姆士发展演变为实用主义准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32卷第4期 唐山师范学院学报 2010年7月 Vol. 32 No. 4 Journal of Tangshan Teachers College Jul. 2010────────── 收稿日期:2009-12-27作者简介:刘华初(1969-),男,北京人,博士,复旦大学哲学系副教授,研究方向为现代西方哲学。

-76-✧哲学经济学研究✧论杜威哲学的辩证法缺失刘华初(复旦大学 哲学学院,上海 200433)摘 要:杜威哲学缺失辩证法,其历史原因是杜威在学习黑格尔哲学的时期深受春德林堡影响,而后者结合了亚里士多德的思想,持自然化的黑格尔主义。

杜威拒斥辩证法为一种方法,但同时接受辩证法中的相反的存在。

他有着朴素辩证法思想,只是没有成熟的辩证法表述,而这只是导致其哲学受到指责的一个根本原因,因为辩证法对于处理确定性-相对性问题是必不可少的,也是避免走向相对主义或者虚伪主义的精神武器。

关键词:杜威;辩证法;黑格尔 中图分类号: B 143; K71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9115(2010)04-0076-03On the Shortage of Dialectics in John Dewey's PhilosophyLIU Hua-chu(Institute of Philosophy, Fudan University, Shanghai 200433, China)Abstract: Dewey’s philosophy lacks dialectics, and the historical reason is that he was heavily influenced by Trendelenburg when he was studying Hegelianism; and the latter had combined the philosophy of Aristotle and held a naturalized Hegelianism. Dewey rejected dialectics as a method, but accepted the contrary existence in dialectics. He held a plain dialectics, but lacked mature demonstration of dialectics, which has been only one fundamental reason for the accusation of his philosophy, because dialectics is indispensable to the problem of determinacy and indeterminacy, and also a spiritual weapon against relativism and false doctrine.Key words: Dewey; dialectics, Hegel众所周知,现代辩证法是黑格尔的创造,古希腊的辩证法(柏拉图第一次正式使用该词)是指“对话的艺术”,以合乎逻辑的方式论证和发明真理的学问,亚里士多德只把辩证法当作一种逻辑论证方式。

在海德格尔的存在理论和伽达默尔的哲学诠释学中得到了发扬光大,虽然海德格尔不像伽达默尔那样坦承对黑格尔辩证法的延续。

杜威从黑格尔那里吸取了许多养分:时间性、生长观念、整体观等,然而有个伟大的哲学方法却没有被杜威所继承,那就是辩证法。

杜威哲学缺失辩证法是有历史原因的,因为杜威在学习黑格尔哲学的时期,深受春德林堡(F. A. Trendelenburg ,1802-1872)的影响,这发生在杜威的前期“黑格尔阶段”,在这个学习阶段杜威就没有接触到辩证法。

所以,要说杜威把黑格尔的辩证法与其绝对精神一起抛掉是冤枉的。

春德林堡试图复兴亚里士多德的思想,将亚里士多德、黑格尔和时兴的达尔文进化论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没有辩证法的黑格尔主义。

在他看来,自然仍然是动态的,但被给予完全自然主义的解释,生物学的环境或者情境提供相互作用的实体的动态统一性。

至此并没有什么问题,但春德林堡受到当时的唯物主义和实证运动的影响,用实证性来代替了黑格尔的辩证法,运动就是潜能加现实。

结果要在有机体的环境中来理解。

春德林堡的这种自然主义通过莫瑞斯(Morris )对杜威产生直接而持久的影响。

莫瑞斯从来不认为知识的可能性或者外在世界的存在是个哲学问题,不讨论世界的存在,而讨论存在的意义[1];莫瑞斯也熟悉但反对英国经验主义传统。

在杜威的第3阶段从莫瑞斯和黑格尔中走出以后,就返回到春德林堡和亚里士多德[2]。

瑞安(Alan Ryan )也认为在格林和杜威的时代,他们所阅读的黑格尔只是2/3刘华初:论杜威哲学的辩证法缺失-77-的黑格尔。

是逻辑学的黑格尔,他们从黑格尔的法哲学中读其社会政治哲学,而没有读《精神现象学》。

对于“主奴隶辩证法”等皆不知[3]。

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杜威的辩证法缺失了。

杜威完全拒斥辩证法为一种方法,不过他接受辩证法中的一个要素:相反的存在。

在语境中区分出价值,“黑格尔的合题给我们指出肯定和否定,肯定只在并通过自身的否定”[4]。

但是在讨论相反命题时,杜威说,正题、反题、合题的辩证法认为初始的对立不是最终的;但是“假定合题是直接从对立双方中生长出来带来逻辑的缺陷……”[5]。

辩证法的缺失导致杜威许多论证的混乱和矛盾。

这一点被杜威讲课时的学生们所承认,他们认为读杜威著作非常困难。

但如果采用辩证法,就变得容易了:杜威反对科学与伦理的两分;杜威讨论没有调解的主观主义与客观主义的分裂;杜威对詹姆斯既有肯定也有否定,还有节奏的跳跃;杜威反对二元论,在许多简单概念的分析中总是分两个方面,而最终杜威是追求统一的,如:民主与教育、人性与行为、经验与自然、公众与问题、经验与教育、自由与文化,还有做与受(doing and undergoing ),行动与反应(action and response )等。

这种对二元概念的重新使用可以视为一种独特的辩证法形态,但他与黑格尔、马克思的辩证法有显著不同:他不相信所谓一般的、更高的、向上的运动,而坚持发展的不确定性和无方向性;无形而上学的目的、或者绝对[6]。

这些特征与杜威的选择行为理论相合,他给人类理智留下了“控制行为”的地盘,从而为多元世界的合理性提供了辩护。

西方哲学发展到19-20世纪结出丰硕成果的自然科学,似乎显示出黑格尔辩证法的胜利:为了反对自己本身而外化出的力量,实质上是为了提升哲学的更高一级的发展,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古典哲学,将笛卡尔-康德哲学所没有关注到的环节突显出来。

而且辩证法作为一种强大的思辨力量,代表了“思想的自由”。

它的最主要特征是:追问与诘难,怀疑一切,刨根问底,永不满足现有的结论,把过程看得比结论更重要;过程、方法高于结论,就可以瓦解结论的权威性,倡导自由的精神。

杜威其实是潜在地用到一种不同于黑格尔的绝对精神的辩证法,不过其论述显得单调重复、没有层次感,不如海德格尔的丰富深刻。

因为其经验没有结构、展开不够充分;对历史上各种学派的分析常常在一个层面上进行,比如杜威曾说,“人类喜欢用从事于思辨活动,指出‘有限的’东西怎样能够和‘无限的’东西共同存在或存在于‘无限的’东西之中的办法,来代替如何处理偶然性事物的问题。

想通过区别它的因素并给予称谓来解决问题。

这种做法肯定是要失败的,但这种失败却又可以为人们利用来再一次证明人的理智是有限的”[7]。

有限和无限的事物之间是其实个典型的辩证法适用案例。

杜威的确有朴素辩证法思想,只是没有成熟的辩证法表述,“在一个世界里面,如果一切的东西都是完善的,那么任何东西的完成都不需要其他的东西。

……部分之所以为部分并不是这个整体或其他部分必需它如此,部分之所以为部分也只是整体之所以为整体的另一个名称而已”[7]。

杜威反对黑格尔的纯粹思辨,“是不可能涉及存在的。

从物质上,它既不是真的,也不是假的,而只是融贯一致的,或自相矛盾的。

思辨上的关系只是思辨方面的,而不是存在方面的,其原则是同一性。

其负面不是矛盾和虚伪,而是无意义”[7]。

这导致他舍弃了黑格尔最丰富的哲学方法。

没有辩证法,人们对许多哲学的难题,比如存在、思维与实在的关系、精神性的知识究竟如何与物质性的外在世界相关联起来等等问题的理解几乎不可能。

有效地使用辩证法可以帮助人们理解如下的哲学问题:(1)存在神话:海德格尔本质上是个实在主义者,这一点我想杜威也如此。

但海德格尔的“存在”究竟何所指?不能用概念进行的思维不是思维,而是直觉,存在能够思维吗?海德格尔在论存在时要排斥概念的思考。

那么,他是主张用直觉了?可是,直觉的适用范围是什么?能够针对于存在,那个几乎无人能够直接触摸的东西吗?难道是一种特别的直觉:存在的直觉?无论如何,存在的内容是什么,没有内容和所指的东西就是一个神话或者信仰。

(2)先验性问题:海德格尔如何面对先验性问题?存在的先验,此在的先验。

凡是非在后天实践过程中获得的,都是先验的假定,从以前的哲学史可以看到,任何先验的概念在后来都被解构,成为建构的产物。

如康德的先验图式等。

存在和此在是否终归会被认为是一种建构。

如果消除了所有确定的东西、所有先验的东西和固定的神话与信仰,人的确会感到空荡荡的,找不着基地的感觉,就像无家可归的流浪汉。

但这并非为任何确定东西存在的合理辩护。

有效的解决方案是“替代物”,但它不再是确定的。

那么,人的历史实践(时间性的过程)、人的情境世界(特定时间的特定生活情境的总和)是两个被寄予厚望的变动的“确定性”。

任何强调变动性的学说都要警惕不能走得过头,即使是一个真理如爱因斯坦的相对论方程,在我们的日常和实际的工程运用中,还是让位于方便的牛顿定律(再说,爱因斯坦方程又如何保证永久不变呢?如何就可以断定是绝对的最后的真理呢?),人类对于真理的规定却又是不那么“绝对真理”式的、而是“实用性”的,至少在现实的情境中,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不是所有的人都接受了一样的理论、具有一样的智力。

明天的真理在今天却不一定被接受,就不被视为真理。

或者说,对于真理概念我们也是建构起来的,是历史的;那么,它与历史情境就直接相关了,不再会受到任何想超越时代性的幻想的非难。

第32卷第4期唐山师范学院学报2010年7月-78- 说我们在无限地逼近真理也是一个实在论的神话,它仍然相信有一个绝对的真理或者存在在前方等着我们去追求。

它必然造成对当前的不屑一顾和否定,价值和奖赏在那个神话的“终点”,而不是当前一站。

然而,不幸的是我们的生命相比之太短促,我们根本就等不到到达那儿就会先死亡,“子子孙孙无穷溃也”是蔑视生命的谎言,权力把活生生的人生编入它的铁鞭中。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