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化学原电池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高中化学教案录原电池

高中化学教案录原电池

高中化学教案录原电池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掌握原电池的酸性和碱性电解质的选择;
3. 学会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教学重点:
1. 原电池的构造;
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3. 原电池中电解质的选择。

教学难点:
1. 原电池的电动势的计算。

教学准备:
1. 实验室用品:玻璃烧杯、铜片、锌片、盐酸溶液、硝酸铜溶液、酒精灯等;
2. 教学资料:原电池构造与工作原理的介绍PPT。

教学步骤:
一、导入(5分钟)
通过提问引导学生了解电池的作用以及原电池和干电池的区别。

二、理论讲解(15分钟)
1. 介绍原电池的构造,包括正极、负极和电解质;
2. 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正极离子的还原和负极离子的氧化过程。

三、实验操作(30分钟)
1. 学生分组进行实验,用铜和锌等金属片做电极,用不同酸性和碱性电解质测试原电池的电动势;
2. 让学生记录实验数据,观察实验现象。

四、实验结果分析(10分钟)
1. 学生归纳实验结果,分析不同电解质对原电池电动势的影响;
2. 教师指导学生计算原电池的电动势。

五、总结(5分钟)
1. 教师进行总结,强调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学生发表自己的理解和感悟。

六、作业布置
布置作业:要求学生回答几个与原电池相关的问题,并完成相关练习题。

原电池教学设计五篇

原电池教学设计五篇

原电池教学设计五篇第1篇:原电池教学设计教学目的:1.了解原电池的定义;了解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极其工作原理;并学会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2.通过老师的讲解和演示实验学会判断该装置是否是原电池装置、判断电池的正负极3.发展学习化学的兴趣,乐于探究化学能转化成电能的奥秘,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感受化学世界和生活息息相关。

教学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

教学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解决方法:通过演示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加上老师的引导学生思考正负极发生什么变化,电子流动方向。

)教学方法:讲授法、演示实验法教学过程:【板书】化学能与电能教师导入语: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各式各样的电器进入我们的生活。

使用电器都需要电能。

那,我们使用的电能是怎么来的呢?学生答:水力发电、火力发电、核能.......教师:我们来看看我国发电总量构成图吧教师:由图看出火力发电占发电总量的首位、其次还有水力发电......教师:我们来看这幅图思考一下火力发电过程能量是怎样转化的?【学生思考】让学生思考1分钟.。

教师: 通过燃烧煤炭,使化学能转变成热能,加热水使之汽化为蒸汽以推动涡轮机,然后带动发电机发电。

燃烧蒸汽发电机【投影】化学能→热能→机械能(涡轮机)→电能教师:但煤炭发电有很多缺点,大家一起来说说。

学生:污染大、转化率低、煤炭是不可再生能源。

教师:那是否可以省略中间的过程直接由化学能→电能?【实验一】将铜片和锌片分别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上有气泡(H2),Zn片逐溶解;Cu片无明显现象。

【板书】Zn片上发生反应:Zn + 2H+ == Zn2+ + H2↑【实验二】将铜片和锌片用导线与电流表连接,并插入稀硫酸溶液中,观察现象并解释原因。

【现象】Zn片逐渐溶解但无气泡;Cu片上有气泡(H2);电流计指针偏转。

【设疑】为什么只在铜片和锌片上连接了一条导线,反应现象就不同了呢?思考一下。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原电池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原电池

高中化学优秀教案原电池
教学目标:
1. 掌握原电池的基本原理和组成结构;
2. 了解原电池的工作过程和应用;
3. 能够分析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重点:
1. 原电池的定义和基本结构;
2.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
3. 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过程。

教学难点:
1. 掌握原电池中离子传递的过程;
2. 理解原电池中正极和负极的反应过程。

教学准备:
1. 实验器材:电池、导线、灯泡等;
2. 实验材料:铜、锌等金属片;
3. 手册、PPT等教学辅助材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老师简要介绍原电池的概念和作用,引出原电池的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二、讲解原理(15分钟)
1. 原电池的定义: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
2. 原电池的组成:正极、负极、电解质和电池壳;
3. 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反应、负极反应和离子传递过程。

三、实验操作(20分钟)
1. 实验一:利用铜、锌片制成原电池;
2. 实验二:观察原电池的工作过程,测量电压和电流值。

四、分析讨论(10分钟)
学生根据实验结果进行分析,总结原电池中的化学反应过程和离子传递规律。

五、拓展延伸(10分钟)
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探讨不同类型的原电池。

教学反馈:
学生回答问题,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和难点,检查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程度。

作业布置:
1. 完成思考题;
2. 撰写实验报告,分析原电池实验结果。

教学反思:
教师根据学生学习情况和表现进行调整和反思,优化教学内容和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设计

高中化学原电池教案设计
教学重点和难点: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及构造、原电池的应用。

教学准备:实验器材:铜板、锌板、铜硫酸、锌硫酸、酒精灯等。

教学过程设计:
1. 导入:通过一个生活中的例子引出原电池的概念,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的作用和原理。

2. 理论讲解:详细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构造,介绍电极、电解液、电动势的概念。

3. 实验操作:组织学生进行铜锌原电池的实验操作,观察铜板和锌板在铜硫酸和锌硫酸中的反应情况。

4. 实验结果分析:通过实验结果,让学生总结出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并讨论原电池中各个部件的作用。

5. 应用拓展:介绍原电池在日常生活和工业中的应用,让学生了解原电池的重要性和广泛应用。

6. 思维拓展:通过一些实例引导学生思考原电池可能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方向,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7. 小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原电池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重要性。

教学反思:本节课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实验操作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

同时,通过应用拓展和思维拓展部分,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对化学知识有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应用。

高中化学教案原电池

高中化学教案原电池

高中化学教案原电池
教学内容:原电池
教学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解质的作用。

3. 能够解释原电池中化学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

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难点:工作原理和化学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

教学准备:
1. 教材资料:化学教材《化学原理》。

2. 实验器材:原电池实验装置、锌板、铜板、酸性溶液等。

3. 录音、视频资料:关于原电池工作原理的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Step 1:导入
通过图片或实物展示原电池,引导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定义和组成结构。

Step 2:讲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1. 讲解原电池中阳极、阴极和电解质的作用。

2. 通过图示和实例解释原电池中化学反应的电子传递过程。

Step 3:实验演示
老师进行原电池实验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现象,根据实验结果分析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Step 4:师生互动
老师与学生进行互动讨论,解答学生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Step 5:课堂小结
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强调原电池的组成结构和工作原理。

Step 6:作业布置
布置相关习题作业,巩固学生对原电池的理解和掌握。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学生对原电池的定义和工作原理有了初步的了解和掌握。

在后续教学中,可以进一步引导学生探索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并拓展学生的化学知识。

高中化学人教版原电池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原电池教案

高中化学人教版原电池教案
一、教学目标:
1. 了解原电池的基本概念和构造。

2. 掌握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和电化学方程式。

3. 了解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和重要性。

二、教学重点难点:
1. 原电池的构造和工作原理。

2. 原电池的放电和充电过程。

3. 原电池的电化学方程式。

三、教学过程:
1. 导入:
引入原电池的概念,并简单介绍原电池在生活中的应用。

2. 理论讲解:
(1)原电池的构造:正极(阳极)、负极(阴极)和电解质。

(2)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正极发生氧化反应,负极发生还原反应,电解质传递离子。

(3)原电池的电化学方程式:举例说明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3. 实验操作:
进行原电池的放电和充电实验,观察反应过程。

4. 拓展应用:
探讨原电池在电动车、手机等生活设备中的应用。

5. 总结强调:
总结原电池的重要性和应用,并强调正确使用和处理原电池。

四、课堂练习:
根据以下方程式,写出对应的电化学反应方程式:
1. Zn(s) + CuSO4(aq) → ZnSO4(aq) + Cu(s)
2. Al(s) + HCl(aq) → AlCl3(aq) + H2(g)
五、作业布置:
1. 阅读课本相关内容,复习原电池的知识点。

2. 完成课堂练习,掌握电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

六、教学反思:
本节课重点讲解了原电池的构造、工作原理和电化学方程式,通过实验操作和拓展应用,让学生更加直观地理解了原电池的原理和重要性。

同时,课后作业和复习也有助于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学习效果。

4.1 原电池(教学设计)-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4.1 原电池(教学设计)-高中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1

探“电”奇旅——原电池一.教学目标证据推理与模型认知:通过理论分析与实验验证深入理解原电池基本原理、构成条件及各部分作用,能够从装置、原理两个纬度构建原电池认知模型,并能应用原电池认识模型解决实际问题。

科学探究与创新意识:通过学生探究、实验后的问题解决等活动,进一步发展实验设计、团队协作、质疑与创新思维的能力。

科学精神与社会责任:通过原电池的分析、制作、使用,树立合理使用能源,化学源于生活、科技改变生活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和工作原理教学难点:电极反应方程式的书写三.教学过程1.引入通过对于电池发展历史的了解,引入本节课主题——原电池。

2.回顾旧知以知识填空方式考察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提出归纳总结性问题。

⑴原电池构成条件?⑴原电池工作原理?⑴如何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3.分析探究⑴观察锌铜原电池实验现象差异,提出问题。

⑴锌极上有气泡产生说明什么问题?⑴H+在锌片上得电子会导致什么后果?⑴如何避免H+在锌片上得电子,提高原电池能量转化效率?⑴基于数字化手持技术获得的实验数据曲线图,定量分析单液电池性能。

⑴以问题为导向,引发学生对于单液原电池的装置改进。

问题:根据电阻计算公式R=ρL/S,结合装置变化分析双液原电池电流弱的原因?并基于宏观现象和实验数据曲线图,从定性和定量两个角度分析单双液电池的优缺点。

在此基础上进行装置改进,引出膜电池4.巩固理解原电池工作原理、构成条件后,通过对于新旧锌锰干电池构造对比,巩固升华内化重难点,强化电极方程式的书写,并了解常见类型的二次电池以及燃料电池。

5.前景展望基于原电池模型的深刻认识,并了解一系列科技前沿的电池类型,如铝离子电池、金属空气电池、燃料电池等等,认识到化学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6.练习⑴.书写碱性锌锰干电池的正负极电极反应式?⑴.(2022全国甲卷)一种水性电解液Zn-MnO2离子选择双隔膜电池如图所示(KOH 溶液中Zn2+以Zn(OH)42-存在)。

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原电池的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高二必修一化学原电池教案篇一【教学目标】1、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正确判断原电池的正负极,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电池反应式,能根据氧化还原原理设计简单的原电池。

2、通过实验探究学习,体验科学探究的方法,学会分析和设计典型的原电池,提高实验设计、搜索信息、分析现象、发现本质和总结规律的能力。

3、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中感受学习快乐和成功喜悦,增强学习的反思和自我评价能力,激发科学探索兴趣,培养科学态度和创新精神,强化环境保护意识以及事物间普遍联系、辨证统一的哲学观念。

【教学重点】原电池的构成条件【教学难点】原电池原理的理解;电极反应式的书写【教学手段】多媒体教学,学生实验与演示实验相结合【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教学法【课前准备】将学生分成几个实验小组,准备原电池实验仪器及用品。

实验用品有:金属丝、电流表、金属片、水果。

先将各组水果处理:A组:未成熟的橘子(瓣膜较厚),B组:成熟的橘子(将瓣膜、液泡搅碎),C组:准备两种相同金属片,D组:准备两种不同金属片。

【教学过程】[师]:课前我们先作个有趣的实验。

请大家根据实验台上的仪器和药品组装:将金属片用导线连接后插入水果中,将电流表串联入线路中,观察会有什么现象发生?(教师巡视各组实验情况)。

[师]:请大家总结:有什么现象发生?[生]:总结:出现两种结果:①电流表指针偏转②电流表指针不发生偏转[师]:电流表指针偏转说明什么?为什么会发生偏转?[生]:说明有电流产生。

[师]:这个装置就叫做原电池。

这节课我们共同研究原电池。

请大家列举日常使用的原电池都有哪些?[展示干电池]:我们日常使用的电池有下面几种,大家请看:[播放幻灯片]:化学电池按工作性质可分为:一次电池(原电池);二次电池(可充电电池)铅酸蓄电池。

其中:一次电池可分为:糊式锌锰电池、纸板锌锰电池、碱性锌锰电池、扣式锌银电池、扣式锂锰电池、扣式锌锰电池、锌空气电池、一次锂锰电池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原电池》教学设计
一、课程标准与教材分析
1、课程标准:新课标要求学生能从根本上了解化学能与电能之间发生转化的原因;能正确书写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

2、教材分析:本节内容是在《必修2》中第二章第二节《化学能与电能》的基础上,进一步介绍原电池的组成和工作原理,通过对电池效率的探究,引出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从本质上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是在必修2基础上的深化。

二、教学设计
在学生了解原电池的基础上,以复习的形式引入新课。

实验探究一,发现问题:通过对必修2中简单原电池的再探究,由断开开关学生分析,引出开路损耗;由对实验现象的分析,引出电池效率的探究。

引导学生分析问题:简单原电池缺陷的根源是氧化剂和还原剂在同一个烧杯中,共处一室,电路断开以后氧化还原反应仍然发生,不可避免锌失去的电子一部分未经外电路而直接在锌片上交给了与锌直接接触的氢离子。

找到问题的根源,从根源开始改进,将锌片从稀硫酸溶液中取出,放入另一份不与之反应的电解质溶液中,“分池”、“分液”后的装置能将化学能转化为电能吗?显然不能,氧化剂还原剂分开、电路断开,都可能是它不能工作的原因。

实验探究:既然问题摆在面前,能不能实现改进只能通过实验探究,用实验事实说话。

既然已经分开,而且必须分开才能解决问题,那么怎样让装置形成闭合的回路成为下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导体分金属导体和电解质溶液(或熔融状态电解质)导体,引导学生分组实验。

通过实验、讨论和交流,发现此时需要电解质溶液使装置形成闭合回路,电流表发生明显的偏转,形成原电池装置,化学能转化为电能。

解决问题:提出盐桥,用盐桥检验本节课开始提出的简单原电池装置的问题是否解决。

学生归纳总结带盐桥原电池的工作原理,提出半电池、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

应用探究:本节课设计的带盐桥的原电池,并非历史上著名的“丹尼尔电池”,
因为正极产生氢气,阻止氢离子在正极得电子,内阻较大。

因此在本节课的结尾部分安排学生根据反应Cu2+ + Zn = Cu + Zn2+,设计带盐桥的原电池。

通过正极材料的讨论、负极电解质溶液的讨论,盐桥成份的讨论,让学生深入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即氧化反应和还原反应在不同的地方发生,从原理上讲,其他无关的可以更换,化学能可以转化为电能。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简单原电池和带盐桥原电池的对比,让学生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通过对Cu-Zn原电池优化的探究,引导学生体验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即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实验探究→交流和讨论→解决问题。

爱因斯坦曾经说:“所谓教育,应在于学校知识全部忘光后仍能留下的那部分东西。

”因此小到我们的一堂课,不能只停留在知识层面,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能力,提高科学素养。

三、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
(2)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并设计原电池;
(3)了解半电池、盐桥、内电路、外电路等概念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原电池装置优化的探究过程,了解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探究学习的过程中,体验追根究底、锲而不舍的探究精神并体验成功的乐趣
(2)通过微型化学实验,提高环保意识
(3)介绍电池发展史,激发学习兴趣,感受原电池原理应用于化学电源开发的关键作用。

四、学情及教学重、难点分析
1、学情分析:
原电池相关知识已在必修2模块中有所涉及,学生初步了解了原电池的构成条件及原电池反应的本质是一个氧化还原反应。

2、教学的重、难点:
重点:进一步了解原电池的工作原理,能够写出电极反应式和电池反应方程式,理解盐桥的作用。

难点:盐桥的作用、探究能力的培养
3、教学方法:
(1)科学探究的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形成假设→实验探究→交流和讨论→解决问题。

(2)实验探究的方法,引导学生观察、分析、实验现象,通过讨论得出结论,做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教材为主线,思维为中心。

五、教学过程设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