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整版)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合集下载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官职变迁称谓

古代表示官职变化的不同称谓(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除去旧职授予新职)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考: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15 简:任命,选拔。

如①简能而用之。

②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出》16 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如更选将官。

《谭》(二)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z hì: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三)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四)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也做“绌”:通黜,废弃,贬退。

如屈平既绌3.免:罢免。

4.夺:削除。

5. 革:革除。

如革职查办。

6. 废:黜废,罢官。

如不胜其任者废免。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8. 去:被调离。

如自去史职,五载复还。

9. 当:任,充当。

如当侍东宫。

(担任侍奉太子的职务)10. 点:指派。

如可汗大点兵。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

古代官职称谓大全【爵】即爵位、爵号,是古代皇帝对贵戚功臣的封赐。

旧说周代有公、侯、伯、子、男五种爵位,后代爵称和爵位制度往往因时而异。

如汉初刘邦既封皇子为王,又封了七位功臣为王,彭越为梁王,英布为淮南王等;魏曹植曾封为陈王;唐郭子仪被封为汾阳郡王;清太祖努尔哈赤封其子阿济格为英亲王,多铎为豫亲王,豪格为肃亲王。

再如宋代寇准封莱国公,王安石封荆国公,司马光为温国公;明代李善长封韩国公,李文忠封曹国公,刘基封诚意伯,王阳明封新建伯;清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左宗棠封二等恪靖侯,李鸿章封一等肃毅伯。

【丞相】是封建官僚机构中的最高官职,是秉承君主旨意综理全国政务的人。

有时称相国,常与宰相通称,简称"相"。

如《陈涉世家》:"王侯将相宁有种乎广《廉颇蔺相如列传》:"且庸人尚羞之,况于将相乎!"《蜀相》:"丞相祠堂何处寻,锦官城外柏森森。

"《<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都督诸路军马。

"【太师】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太师、太傅、太保为"三公",后多为大官加衔,表示恩宠而无实职,如宋代赵普、文彦博等曾被加太师衔。

其二,古代又称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为"东宫三师",都是太子的老师,太师是太子太师的简称,后来也逐渐成为虚衔。

如《梅花岭记》"颜太师以兵解",颜真卿曾被加太子太师衔,故称。

再如明代张居正曾有八个虚衔,最后加太子太师衔;清代洪承畴也被加封太子太师衔,其实并未给太子讲过课。

【太傅】参见"太师"条。

古代"三公"之一。

又指"东宫三师"之一,如贾谊曾先后任皇子长沙王、梁怀王的老师,故封为太傅。

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曾国藩、曾国荃、左宗棠、李鸿章死后都被迫赠太傅。

【少保】指两种官职,其一,古代称少师、少傅、少保为"三孤",后逐渐成为虚衔,如《梅花岭记》"文少保亦以悟大光明法蝉脱",文天祥曾任少保官职,故称。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

官职升降任免的称谓官职变化:(1)表任命的:授、拜、除、封、征、辟、召(2)表提升的:擢、拔、陟、升、迁(3)表示推荐的:举、荐、进、表、称(4)表调动的:调、徙、转(5)表降职的:左迁、谪、贬、放(6)表罢免的:夺、黜、罢、免(7)表示代理的:领、权、摄、假、署(8)特殊名词:洗沐、归沐(指休假)、乞骸骨(指退休)、致仕(指退休)、下车(刚到任)、视事(开始任职)辟:征招授官。

例:连辟公府不就。

—《张衡传》拜:授予官职、任命。

例:拜为上卿。

——《廉颇蔺相如列传》荐:推荐、荐举。

指下级向上级推荐官员。

例:永建中,公卿多荐琼者。

——《后汉书.黄穷传》举:举荐,(汉朝)由地方官(太守)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职。

例:永元中,举孝廉不行。

《张衡传》除:拜官授职。

例:寻蒙国恩,除臣洗马——《陈情表》擢:提升。

例:皇上超擢四品卿衔军机章京。

——《谭嗣同》简:选取。

例: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前出师表》进:推荐、荐举。

例:于是忌进孙子于陛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领:担任,特指兼任。

例:顷之,又领益州牧。

——《诸葛亮传》摄:兼理,代理。

例:羊舌摄司马。

——《左传》又如:摄政王假:暂时兼任,代理某职。

同“摄”。

例:乃相与共立羽为假上将军。

——《项羽本纪》权:暂代官职。

例:以京官权知,三年以易。

——《上孝宗皇帝第一书》署:代理,也称“署理”。

例:署南平教谕。

——《海瑞传》放:委任、委派。

例:既而胡即放宁夏知府。

——《谭嗣同》出:调出京外做官。

例:予出官二年。

————《琵琶行》转:迁徙,指官职的调动。

例:顺帝初,再转复为太史令。

——《张衡传》徙:表示一般的官职调动。

例: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张衡传》迁:一般指升职,但也可指降职,如“左迁”。

例:倾襄王怒而迁屈原。

——《史记屈原列传》罢:免去官职。

例:徐阶罢相里居。

——《海瑞传》黜:罢免官职。

例:屈原既黜,其后秦欲伐齐,齐与楚从亲,惠王患之。

——《史记屈原列传》谪:贬官或被贬。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

古代文化常识(人的称谓、官职、天文历法、地理、科举制度、风俗礼仪、饮食器具、音乐文娱、文史典籍、目录辞书)一、人的称谓【直称姓名】大致有三种情况:(1)自称姓名或名。

如“五步之内,相如请得以颈血溅大王矣”,“庐陵文天祥自序其诗”。

(2)用于介绍或作传。

如“遂与鲁肃俱诣孙权”,“柳敬亭者,扬之泰州人”。

(3)称所厌恶、所轻视的人。

如“不幸吕师孟构恶于前,贾余庆献谄于后”。

【称字】古人幼时命名,成年(男20岁、女15岁)取字,字和名有意义上的联系。

字是为了便于他人称谓,对平辈或尊辈称字出于礼貌和尊敬。

如称屈平为屈原,司马迁为司马子长,陶渊明为陶元亮,李白为李太白,杜甫为杜子美,韩愈为韩退之,柳宗元为柳子厚,欧阳修为欧阳永叔,司马光为司马君实,苏轼为苏子瞻,苏辙为苏子由等。

【称号】号又叫别号、表号。

名、字与号的根本区别是:前者由父亲或尊长取定,后者由自己取定。

号,一般只用于自称,以显示某种志趣或抒发某种情感;对人称号也是一种敬称。

如:陶潜号五柳先生,李白号青莲居士,杜甫号少陵野老,白居易号香山居士,李商隐号玉溪生,贺知章晚年自号四明狂客,欧阳修号醉翁、晚年又号六一居士,王安石晚年号半山,苏轼号东坡居士,陆游号放翁,文天祥号文山,辛弃疾号稼轩,李清照号易安居士,杨万里号诚斋,罗贯中号湖海散人,关汉卿号已斋叟,吴承恩号射阳山人,方苞号望溪,吴趼人号我佛山人,袁枚号随园老人,刘鹗号洪都百炼生。

【称谥号】古代王侯将相、高级官吏、著名文士等死后被追加的称号叫谥号。

如称陶渊明为靖节征士,欧阳修为欧阳文忠公,王安石为王文公,范仲淹为范文正公,王翱为王忠肃公,左光斗为左忠毅公,史可法为史忠烈公,林则徐为林文忠公。

而称奸臣秦桧为缪丑则是一种“恶谥”。

【称斋名】指用斋号或室号来称呼。

如南宋诗人杨万里的斋名为诚斋,人们称其为杨诚斋;姚鼐因斋名为惜抱轩而被称为姚惜抱、惜抱先生。

再如称蒲松龄为聊斋先生,梁启超为饮冰室主人,谭嗣同为谭壮飞(其斋名为壮飞楼)。

古代官位具体称谓

古代官位具体称谓

古代官位具体称谓中央官职秦设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组成中枢机构。

丞相管行政、太尉管军事、御史大夫管监察和秘书工作。

汉朝大体上沿袭秦制称为三公,下设九卿,分管各方面政务,后世又演变为三省六部制。

三省为中书省(决策)、门下省(审议)、尚书省(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

宋代中书省职权扩大,同枢密院分掌文武大权,门下、尚书省遂废。

明代内阁为最高政务机构,内阁大臣称为辅臣,首席称首辅(即宰相)。

清代有军机处,王、公、尚书等为军机大臣,掌握政府大权。

六部,是指“吏部,管官吏任免、考核、升降等事;户部,管土地户口、赋税财政等事;礼部,管典礼、科学、学校等事;兵部,管军事;刑部,管司法刑狱;工部,管工程营造、屯田水利等事”。

各部长官为尚书,副职为侍郎。

下设郎中,副职称员外郎,下属官员有主事等。

寺即官署。

九寺即九卿之官署。

汉以太常、光禄勋、卫尉、太仆、廷尉、大鸿胪、宗正、大司农、少府谓之九寺大卿。

历代略有变动,迄于清皆因之。

(1)光禄寺:掌宫廷宿卫及侍从,北齐以后掌膳食帐幕,唐以后始专司膳。

(2)太仆寺:掌舆马畜牧之事,北齐始曰太仆寺,清光绪改革官制时并入陆军部。

(3)太常寺:秦署奉常,汉改太常,掌宗庙礼仪,至北齐始有太常寺,清末废。

(4)宗正寺:明清为宗人府,掌天子宗族事。

(5)大理寺:掌刑狱案件审理,秦汉为廷尉,北齐为大理寺,历代因之,清为大理院。

(6)卫尉寺:掌门卫屯兵,北齐改为卫尉寺,隋改为军器仪仗、帐幕之类,明废,清有銮仪卫。

(7)鸿胪寺:秦曰典客,汉改大鸿胪,掌赞导相礼。

鸿,声也,胪,传也,传声赞导,故曰鸿胪。

至北齐曰鸿胪寺,清未废。

(8)少府寺:掌山泽之事,后又掌宫中服饰衣物、宝货珍贵之物,隋改为监,历代因之,明始废。

(9)太府寺:即大司农,掌钱谷金帛诸货币。

此外,中央还设有专门机构和官员,负责管理图书、编修历史、制定历法等工作。

如司马迁、张衡曾任太史令。

高启为翰林国史编修等。

地方官职秦汉主要行政区是郡。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一)授予官职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二)罢免官职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3.免:罢免。

4.夺:削除。

(三)提升官职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四)降低官职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1.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1."兼:兼任。

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3.行:代理官职。

4.署:代理、暂任。

5.权:暂代官职。

6.判:高位兼低职。

7.假:临时的代理。

8.摄:暂代官职。

9.守:代理官职。

古代官员的尊称

古代官员的尊称

古代官员的尊称、俗称和别称(开奖)在史书以及一些古代小说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一些官职的尊称、俗称和别称,如在《官场现形记》中的文制台、《杨家将》中的老令公什么的,不知大家是否知道以下尊称、俗称和别称指的到底是什么官职。

(一)基本没有条件限制的称谓传胪——进士二甲第一名大令——县行政长官抚院——巡抚:巡抚例兼都察院右副都御史,也称抚军令公——中书令录公——录尚书事司寇——刑部尚书:司寇之职掌,后多归刑部,故以司寇称刑部尚书宰衡——宰相(二)一定时期内的称谓帅司——(宋)安抚使:掌一路军事、民政漕司——(宋)转运使:掌一路财赋、谷物转运宪司——(宋)提点刑狱使:掌一路刑事仓司——(宋)提举常平使:掌一路仓事制台——(明、清)总督:明武宗曾自封总督军务,因而避讳改称总督为总制,也称制军、总制漕台——(明、清)漕运总督河台——(明、清)河道总督,也称河督藩台——(清)布政使,也称藩司臬台——(清)按察使,也称臬司道台——(清)道员镇台——(明、清)总兵,也称总镇协台——(清)副将,也称协镇总宪——(明、清)左都御史副宪——(明、清)左副都御史内制——(唐、宋)翰林学士:宫庭文件的编制外制——(唐、宋)中书舍人、知制诰:外朝文件的编制二府——(明、清)府同知:第二知府之意首辅——(明)首席大学士,也称首揆给谏——(清)给事中庶常——(明、清)庶吉士通守——(清)府通判小军机——(清)军机章京中堂——(明、清)内阁大学士:以前宰相办公处有政事堂,明、清大学士位居宰辅,所以称为中堂(三)本身就是官职,但在一定时期中被用为其它官职的别称;或在不同的时期,所指官职不同(汉)明府——郡守/太守(汉以后)兰台——史官:班固曾以兰台令使身份编史,故后世称史官为兰台(唐以后)大司成——国子祭酒:唐朝曾改国子祭酒为大司成(唐以后)明府——县令(唐以后)亚相——御史大夫:汉代御史大夫为丞相之副,因此以亚相称御史大夫(宋以后)别驾——通判:宋代于各州设置通判,近似别驾之职(明)军门——加提督军务的总督/巡抚(明、清)大司空——工部尚书:大司空之职掌,明、清多归工部,故以大司空为工部尚书的尊称(明、清)大司农——户部尚书:大司农之职掌,明、清多归户部,故以大司农为户部尚书的尊称(明、清)大司徒——户部尚书:大司徒之职掌,明、清也多归户部,故又以大司徒为户部尚书的尊称(明、清)大宗伯——礼部尚书:大宗伯之职掌,明、清多归礼部,故以大宗伯为礼部尚书的尊称(明、清)方伯——布政使:方伯是古代诸侯中的一方之长,布政使是一个地区的行政长官,故以方伯为布政使的尊称(明、清)使相——兼大学士的总督(明、清)司马——府同知:隋后司马为州郡佐官,因而借指府同知(明、清)太守——知府(明、清)太宰——吏部尚书:太宰之职掌,明、清多归吏部,故以太宰为吏部尚的尊称(明、清)相国——内阁大学士:清内阁大学士位居宰辅,因此以相国称内阁大学士(明、清)秀才——生员:经过考试进入府、州、县学的学生(明、清)银台——通政使:通政使掌内外奏章和臣民密封申诉,而宋代类似机构称银台,故名(清)刺史——知州(清)观察——道员:唐朝曾以观察使为一道的行政长官,故以观察为道员的尊称(清)军门——提督、有提督衔的总兵(清)廉访——按察使:职掌与元代的肃政廉访使相似,故名(清)枢密——军机大臣(清)亚相——协办大学士:清大学士位居宰辅,协办大学士为副,因此以亚相称协办大学士(清)中丞——巡抚:巡抚例兼右副都御史,职掌与以前的御史中丞略同,故以中丞为巡抚的尊称(清)州牧——知州(清)宗师——提督学政,也称文宗、大宗师。

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

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

古代官职升贬的称谓解释下列文言文语句中表示“官职变迁”的词训练设计:茹清平高考文言文段多是选自《二十四史》中的人物传记,文章在记叙其生平时常涉及职位的变迁,而那些表官职变迁的文言词语对文义的理解就显得尤为重要,掌握这些词语对准确理解人物生平及相关官场沉浮很有帮助。

现将常见表官职变动的词语辑录如下,供同学们训练、记忆。

一、解释下列例句中表“授官、做官”的加点词语1.辟。

如①《晋书·谢安传》:初辟司徒府,除佐著作郎。

②《宋史·辛弃疾传》:辟江东安抚司参议官,留守叶衡雅重之。

2.除。

如①李密《陈情表》:寻蒙国恩,除臣冼马。

②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予除右丞相兼枢密使。

③《南史·虞愿传》:除太常丞,尚书祠部郎,通直散骑侍郎。

3.察。

如《三国志·吴主传》:郡察孝廉,州举茂才。

4.荐。

①《宋史·侯可传》:韩琦镇长安,荐知泾阳县。

②《汉书·平帝纪》:诸有藏及内恶未发而荐举者。

③《谭嗣同》:公以学士徐公致荐,被征。

5.举。

如①《左传·宣三十年》:举不失德,赏不失劳。

②《文选·陈情表》: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

③范晔《后汉书·张衡传》:永元中,举孝廉不行,连辟公府不就。

④《左传?襄公三年》:举其偏,不为党。

6.授。

如①《汉书·翟方进传》:遣使者持黄金印,赫发继,朱轮车,即军中拜授。

②《宋史·辛弃疾传》:召见,嘉纳之,授承务郎、天平节度掌书记。

7.选。

如《史记·李将军列传》:李陵既壮,选为建章监,监诸骑。

8.起。

如①《元史·贾鲁传》:鲁居丧服阕,起为太医院都事。

②《战国策》:起樗里子于国。

9.征。

如①《后汉书·王涣列传》:岁余,征拜侍御史。

②范晔《后汉书·张衡传》:安帝雅闻衡善术学,公车特征拜郎中。

③梁启超《谭嗣同传》:君以学士徐公致靖荐,被征。

10.仕。

如《论语·子张》:学而优则仕。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官职称谓的恰当用法
(一)授予官职
1.征:由皇帝征聘社会知名人士充任官职。

2.辟:有中央官署征聘,然后向上级推荐任以官职。

3.荐、举:由地方向中央举荐品行端正的人,任以官职。

4.拜:授予官职(有一定的形式)。

5.选:通过推荐或科举选拔任以官职。

6.除:任命,授职。

7.授:授给,给予官职。

8.封:指皇帝(帝王)将爵位或土地赐给臣子。

9.起:起用人任以官职。

10.察:考察后予推荐选举。

11.赏:指皇帝特意赐给官衔或爵位。

12.仕:做官。

13.仕宦:做官,任官职。

14.仕进:进身为官。

(二)罢免官职
1.罢:免去,解除官职。

2.黜:废掉官职。

3.免:罢免。

4.夺:削除。

(三)提升官职
1.升:升官。

2.擢:在原官职上提拔。

3.拔:提升本来没有官职的人。

4.迁:指一般的提拔。

5.陟:进用。

6.晋用:晋身官职,提高职位或级别。

7.加:加封,即在原来的官衔上加荣衔,一般可享受一世的特权。

8.拜:按一定的礼节授予(任命)官职,一般用于升任高官。

(四)降低官职
1.谪:因罪被降职或流放。

2.贬:降职,降职并流放。

3.放:一般指由京官改任地方官。

4.左迁:降职贬官。

5.窜:放逐,贬官。

6.左除、左降:降职。

7.出宰:京官外放出任地方官。

(五)表示官职的调动
1.迁。

调动官职,一般指提升。

2.徙:一般的调动官职。

3.调:变换官职。

4.转、调、徙:调动官职。

5.补:补充空缺官职。

6.改:改任官职。

7.出:京官外调。

(六)表兼代官职的词语。

1.兼:兼任。

2.领:兼任较为低级的官职。

3.行:代理官职。

4.署:代理、暂任。

5.权:暂代官职。

6.判:高位兼低职。

7.假:临时的代理。

8.摄:暂代官职。

9.守:代理官职。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