菌落总数测定
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

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引言: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的培养条件下,菌落形成的数量。
菌落总数检测是食品微生物检验中的一个重要指标,用于评估食品中微生物的污染程度和卫生质量。
本文将介绍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的步骤和原理。
一、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的步骤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主要包括样品制备、平板计数和结果计算三个步骤。
1. 样品制备需要准备好待测样品。
样品通常是食品、水或其他物质,可以是液体或固体。
将样品称取一定的量,然后按照一定的比例与适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以降低样品中菌落的数量,使其适合于后续的菌落计数。
2. 平板计数将制备好的样品溶液均匀地倒入已经凝固的琼脂平板中,然后用无菌铲子或无菌玻璃棒将溶液均匀涂抹在琼脂平板表面。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倒置放置在恒温培养箱中,以利于菌落的生长。
根据不同的样品特点和需求,可以选择适当的培养温度和时间。
3. 结果计算在菌落生长适宜的条件下,菌落会在琼脂平板上形成。
在菌落形成后,使用计数器或目视观察,对菌落进行计数。
计数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避免重复计数、避免边缘菌落等。
最后,根据计数结果和样品的稀释倍数,计算出菌落总数。
二、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的原理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基于微生物在适宜的培养条件下形成可见的菌落的特性进行。
其原理主要包括稀释平板法和菌落计数法。
1. 稀释平板法稀释平板法是菌落总数检测的一种常用方法。
通过将样品与一定量的生理盐水进行稀释,使菌落的数量适于计数。
然后将稀释好的样品均匀涂抹在琼脂平板上,使菌落在琼脂上生长形成可见的菌落。
根据样品的稀释倍数和计数得到的菌落数量,计算出菌落总数。
2. 菌落计数法菌落计数法是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的关键步骤。
在菌落生长适宜的条件下,菌落会在琼脂平板上形成。
然后使用计数器或目视观察,对菌落进行计数。
计数时需要遵循一定的规则,如避免重复计数、避免边缘菌落等。
最后,根据计数结果和样品的稀释倍数,计算出菌落总数。
三、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的应用国标菌落总数检测方法广泛应用于食品、饮用水、药品、化妆品等领域。
菌落总数测定

食品安全菌落总数测定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
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
菌落总数检验工作中会遇到各种实验平板的菌落计数工作,如倾注法平板,螺旋接种平板,3M菌落总数测试纸片,滤膜法平板等。
因此要高效准确的进行各类平板的菌落计数并保存所有实验数据和图片,必须要求采用的自动计数仪器支持各类平板的自动分析。
迅数菌落分析仪器采用了菌落放大图象拍摄,高分辨率的1000万像素CCD数字成像技术和Colonfast 菌落智能识别技术。
在菌落自动计数方面,仪器可以快速完成包含细菌、霉菌、酵母菌等样品的各类倾注法平板、涂布法平板、滤膜法平板、空气沉降法平板、螺旋接种平板、3M纸片的菌落自动计数和浓度计算,这个功能可以促进我们食品卫生检验中“菌落总数”测定项目的自动化;自动计数菌落的速度高于500个菌落/秒,最小可以分辨的菌落直径可达 0.01mm;可构建专用计数模板以适应复杂实验室环境,计数误差控制在10%以内。
“迅数”是采用最多的菌落仪品牌。
食品行业适用标准:GBT 4789.2-2008 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需要进行菌落计数的行业有:疾病控制,卫生检验中心检验检疫局质量技术监督局大学:食品科学与工程微生物发酵免疫医学检验公共卫生科学院,研究机构环境监测部门自来水公司制药企业:生物制药,化学制药,抗生素企业化妆品企业食品企业:饮料、饮用水、乳品、保健食品、糕点糖果、膨化食品、食品添加剂、粮食及其制品、酒类、调味品、微生态、保健食品消毒剂、消毒器械:消毒剂;消毒器械;生物指示剂;化学指示剂;灭菌包装物一次性使用医疗用品:输注类;导管类;诊断、治疗器具类;透析器具类;麻醉器具类;手术巾、敷料类;护理器材类卫生用品:卫生巾;尿布;皮肤、粘膜卫生用品;隐形眼睛护理用品;其他的一次性卫生用品●大肠菌群计数传统的大肠菌群最可能数(MPN)法必须经过:初发酵实验,复发酵证实试验。
菌落总数的定量测定原理

菌落总数的定量测定原理您好,细菌的定量测定主要通过计算细菌在培养基上的菌落数目来实现。
以下是菌落总数定量测定的原理和步骤:一、原理菌落总数的测定是通过将含有细菌的样品在固体培养基上进行培养,统计形成的菌落数目来估算原始样本中活菌的含量。
因为每一个菌落理论上是由一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所以菌落数目可以反映样品中活菌的数目。
菌落总数法是对环境、食品等样品中的微生物进行定量检测的常用方法。
二、操作步骤(1)称取一定量样品(污水、食品等),配置适当的稀释度,一般做3-5个稀释度。
(2)吸取适量不同稀释度的样品(通常0.1ml、0.5ml等),涂布均匀到预先准备好的固体培养基平板上,每种稀释度设置2-3个平行。
(3)将涂有样品的培养基倒置置于培养箱,在最适合样品中细菌生长的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通常1-3天。
(4)培养结束后,将培养基取出,统计每个稀释度平板上形成的菌落数。
选择菌落数目在30-300个之间的平板计数,以获得较准确的结果。
(5)根据稀释度计算出原样品中菌落形成单位的数量,即CFU/ml或CFU/g,即为菌落总数。
计算公式:菌落总数(CFU/ml或CFU/g) = 平板计数的菌落数÷稀释度÷接种量(ml)三、注意事项(1)样品要充分混匀,进行适当稀释,以获得单独分散的菌落。
(2)平板要平整,接种要均匀,避免菌落聚集。
(3)培养条件要适宜样品中的细菌生长。
(4)计数时,避免重复计数同一菌落。
(5)同一样品应设置多个稀释度的平行,选取菌落数在30-300之间的结果最准确。
(6)运算时注意计数的稀释倍数。
综上所述,菌落总数定量测定通过统计单位样品量中形成的菌落数量,从而推算出原始样品中的菌量,是一种简便可靠的微生物定量检测方法,在环境监测和食品微生物检验中应用广泛。
但操作过程需遵循标准方法,并注意各种影响因素,方能获得准确可靠的结果。
菌落总数测定

菌落总数测定菌落总数测定一、茵落总数的概念和测定意义菌落(colony)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发育而形成的能被肉眼所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的相同细菌聚集而成的,故又有细菌集落之称。
菌落总数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1)或表面积(clni)内,、所含能于某种周体培养基上,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所生成的细菌集落的总数。
菌落总数主要是作为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程度的标记,也可以应用这一方法观察食一中细菌的性质以及细菌在食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行卫生学评价时提供科学依据.二、茵落总数测定的几项说明1.菌落总数的测定。
是以检样中的细菌细胞和营养琼脂混合后,每个细菌细胞都能形成一个可见的单独菌落的假定为基础的。
由于检验中采用37℃于有氧条件下培养(空气中含氧约20%),因而并不能测出每g或ml检样中实际的总活菌数,厌氧菌、微嗜氧菌和冷营菌在此条件下不生长,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一些细菌也受到了限制,因此所得结果,只包括一群能在普通营养琼脂中发育、嗜中温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2.鉴于食品检样中的细菌细胞是以单个,成双、链状、葡萄状或成堆的形式存在,因而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出现的菌落可以来源于细胞块,也可以来源于单个细胞,因此平板上所得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菌落的数字不应报告活菌数,而应以单位重量、容量或表面积内的菌落数或菌落形成单位数(colony forming units,CFU)报告之。
3.每种细菌都有它一定的生理特性,培养时,应用不同的营养条件及其他生理条件(如温度、培养时间、PH、需氧性质等)去满足其要求,才能分别将各种细菌都培养出来。
因此,要得到较全面的细菌菌落总数,应将检样接种到几种不同的非选择性培养基上,并培养在不同条件下,如温度,氧气供应等。
但国家颁发的食品卫生标准对不同食品的菌落总数的规定,都是根据用普通营养琼脂进行需氧培养所得的结果确定的,因此在食品的一般卫生学评价中并不要用几种不同的非选择性培养基培养。
菌落总数的测定标准

菌落总数的测定标准一、采样方案1.1 采样对象:本标准适用于各类食品、药品、化妆品等产品。
1.2 采样量:根据产品类型及实际需要,一般采样量为10-50g(mL)。
1.3 采样方法:用无菌采样器随机取样,然后将样品混匀,制成1:10的稀释液。
二、培养基2.1 选择培养基:使用国家规定的标准培养基,如营养琼脂、孟加拉红培养基等。
2.2 培养基配制:按照培养基说明书进行配制,加入适量添加剂以满足实验要求。
三、培养温度3.1 培养温度:菌落总数培养温度为36℃±1℃。
3.2 恒温培养:培养过程中需保持恒温,不得超过±2℃。
四、培养时间4.1 培养时间:菌落总数培养时间为48小时±2小时。
4.2 时间记录:记录每个平皿的培养时间,以获得准确的菌落计数。
五、结果报告5.1 计数方法:使用菌落计数器对各稀释度平皿进行计数,并记录每个稀释度的平均菌落数。
5.2 结果报告:根据平均菌落数计算出每克(mL)样品中的菌落总数,并按照规定格式填写结果报告。
六、精度要求6.1 重复精度:同一稀释度同一平皿的菌落数偏差不得超过10%。
6.2 仪器精度:菌落计数器的精度应符合国家相关标准要求。
七、空白对照7.1 空白培养基:取适量空白培养基放入恒温培养箱中,观察其是否受到污染。
7.2 空白样品:取适量空白样品(如无菌水)进行实验,观察其是否受到污染。
八、重复试验8.1 重复次数:同一批次样品至少进行两次独立实验,以验证实验结果的可靠性。
8.2 异常情况处理:如出现异常数据或不符合要求的数据,应重新进行实验或采用备用样品进行实验。
菌落总数测定

如果平板上菌落太多,不能计数时,不能 用多不可计作报告。应在最高稀释度平板 上任意选取2个1cm2的面积,计算菌落数, 除2求出每cm2面积内平均菌落数,乘以 63.6(皿底面积cm2数)。
关于均质器使用效果和对检测结果的影响, 有不同的报道: 不同食品样品采用不同的均质方法,测试 结果不同 。 不同的均质方式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 杆菌的检测的影响也不同。
菌落总数的检验程序图
检样 10倍系列稀释 选择2~3个适宜样品匀液,各取1mL分别加入无菌培养平皿内
每皿内加入适量培养基 (PCA)
对照试验:
检样的稀释液中往往带有食品颗粒,在这 种情况下,为避免与细菌菌落混淆,可作 一检样对照,不经培养,置4℃环境放置, 在计数时用于对照。
或可选用TTC营养琼脂作培养基。
菌落计数:
如果高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比低稀释度 平板上的菌落数高,则说明检验过程中可 能出现差错或样品中含抑菌物质,这样的 结果不 可用于结果报告。
菌落总数测定
菌落的概念:
菌落(colony)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经 培养后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所识别的 生长物集落,它是由数以万计的相同细菌集 聚而成的。
菌落总数的定义:
样品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培养后(如培 养基成分、培养温度和时间、pH、需氧性质 等),所得1mL(g)检样中所含菌落的总数。 所得结果包括一群在方法规定的条件下生长 的嗜中温的需氧和兼性厌氧菌。
缺点:
某些有红色颗粒的,需要注意;粘稠的液 体样品,不易分散开;表面活性比较大, 易流出;泡沫比较丰富的样品等
菌落总数测定

菌落总数测定菌落总数测定⼀、茵落总数的概念和测定意义菌落(colony)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发育⽽形成的能被⾁眼所识别的⽣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的相同细菌聚集⽽成的,故⼜有细菌集落之称。
菌落总数是指在被检样品的单位重量(g)、容积(m1)或表⾯积(clni)内,、所含能于某种周体培养基上,在⼀定条件下培养后所⽣成的细菌集落的总数。
菌落总数主要是作为判定⾷品被细菌污染程度的标记,也可以应⽤这⼀⽅法观察⾷⼀中细菌的性质以及细菌在⾷品中繁殖的动态.以便对被检样品进⾏卫⽣学评价时提供科学依据.⼆、茵落总数测定的⼏项说明1.菌落总数的测定。
是以检样中的细菌细胞和营养琼脂混合后,每个细菌细胞都能形成⼀个可见的单独菌落的假定为基础的。
由于检验中采⽤37℃于有氧条件下培养(空⽓中含氧约20%),因⽽并不能测出每g或ml检样中实际的总活菌数,厌氧菌、微嗜氧菌和冷营菌在此条件下不⽣长,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些细菌也受到了限制,因此所得结果,只包括⼀群能在普通营养琼脂中发育、嗜中温的、需氧和兼性厌氧的细菌菌落的总数。
2.鉴于⾷品检样中的细菌细胞是以单个,成双、链状、葡萄状或成堆的形式存在,因⽽在营养琼脂平板上出现的菌落可以来源于细胞块,也可以来源于单个细胞,因此平板上所得需氧和兼性厌氧菌菌落的数字不应报告活菌数,⽽应以单位重量、容量或表⾯积内的菌落数或菌落形成单位数(colony forming units,CFU)报告之。
3.每种细菌都有它⼀定的⽣理特性,培养时,应⽤不同的营养条件及其他⽣理条件(如温度、培养时间、PH、需氧性质等)去满⾜其要求,才能分别将各种细菌都培养出来。
因此,要得到较全⾯的细菌菌落总数,应将检样接种到⼏种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上,并培养在不同条件下,如温度,氧⽓供应等。
但国家颁发的⾷品卫⽣标准对不同⾷品的菌落总数的规定,都是根据⽤普通营养琼脂进⾏需氧培养所得的结果确定的,因此在⾷品的⼀般卫⽣学评价中并不要⽤⼏种不同的⾮选择性培养基培养。
菌落总数的测定

菌落总数的测定一、菌落总数介绍: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当样品被稀释到一定程度,与培养基混合,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能够生长繁殖的细菌细胞都可以在平板上形成一个可见的菌落。
菌落总数就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克(每毫升)检样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按国家标准方法规定,即在需氧情况下,37℃培养48h,能在普通营养琼脂平板上生长的细菌菌落总数,所以厌氧或微需氧菌、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以及非嗜中温的细菌,由于现有条件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故难以繁殖生长。
因此菌落总数并不表示实际中的所有细菌总数,菌落总数并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产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
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
二、检验方法菌落总数的测定,一般将被检样品制成几个不同的10倍递增稀释液,然后从每个稀释液中分别取出1mL置于灭菌平皿中与营养琼脂培养基混合,在一定温度下,培养一定时间后(一般为48小时),记录每个平皿中形成的菌落数量,依据稀释倍数,计算出每克(或每ml)原始样品中所含细菌菌落总数。
基本操作一般包括:样品的稀释--倾注平皿--培养48小时--计数报告。
国内外菌落总数测定方法基本一致,从检样处理、稀释、倾注平皿到计数报告无何明显不同,只是在某些具体要求方面稍有差别,如有的国家在样品稀释和倾注培养进,对吸管内液体的流速,稀释液的振荡幅度、时间和次数以及放置时间等均作了比较具体的规定。
检验方法参见:GB4789.2-94《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食品卫生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SN0168-92《中华人民共和国进出口商品检验行业标准出口食品菌落计数》三、说明(一)样品的处理和稀释:1.操作方法:以无菌操作取检样25g(或25ml),放于225mL灭菌生理盐水或其他稀释液的灭菌玻璃瓶内(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玻璃珠)或灭菌乳钵内,经充分振要或研磨制成1:10的均匀稀释液。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菌落总数的测定
基础知识:
菌落是指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而形成的能被肉眼识别的生长物,它是由数以万计相同的细菌集合而成。
当样品被稀释到一定程度,与培养基混合,在一定培养条件下,每个能够生长繁殖的细菌细胞都可以在平板上形成一个可见的菌落。
菌落总数是指在一定条件下(如需氧情况、营养条件、pH、培养温度和时间等)每g(mL)检测样品所生长出来的细菌菌落总数。
由于厌氧或微需氧菌、有特殊营养要求的以及非嗜中温的细菌,现有条件不能满足其生理需求,故难以繁殖生长。
因此菌落总数并不表示实际其中的所有细菌总数,也不能区分其中细菌的种类,所以有时被称为杂菌数、需氧菌数等。
菌落总数测定是用来判定食品被细菌污染的程度及卫生质量,它反映食品在生长过程中是否符合卫生要求,以便对被检样品做出适当的卫生学评价,菌落总数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标志着食品卫生质量的优劣。
中国国家标准是国内常用的检验方法。
菌落总数测定的卫生学意义:
➢食品本身的新鲜程度
➢加工、贮存运输过程中是否受到污染
➢卫生学指标:食品中菌落总数越多,则食品含有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大,食品质量越差;菌落总数越小,则食品含有致病菌的可能性越小。
须配合大肠菌群和致病菌的检验,才能对食品做出较全
面的评价。
细菌在平板计数琼脂上的菌落特征蔓延菌在平板计数琼脂上的菌落特征方法来源:
GB 4789.2-2016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学检验菌落总数测定
1、范围
本标准规定了食品中菌落总数(Aerobic plate count)的测定方法。
本标准适用于食品中菌落总数的测定。
2、术语和定义
菌落总数aerobic plate count
食品检样经过处理,在一定条件下(如培养基、培养温度和培养时间等)培养后,所得每g(mL)检样中形成的微生物菌落总数。
3、设备和材料
除微生物实验室常规灭菌及培养设备外,其他设备和材料如下:
3.1 恒温培养箱:36℃±1℃。
3.2 冰箱:2℃~5℃。
3.3 恒温水浴箱:46℃±1℃。
3.4 天平:感量为0.1g。
3.5 无菌袋。
3.6 无菌吸管:1mL(具0.01mL刻度)、10mL(具0.1mL刻度)。
3.7 无菌培养皿:直径90mm。
3.8 放大镜或/和菌落计数器。
4、培养基和试剂
4.1 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
按照称取23.5g培养基溶于1000mL蒸馏水的比例进行配置,分装到锥形瓶,121℃高压灭菌15min。
4.2 0.85%无菌生理盐水
称取8.5g氯化钠溶于1000mL蒸馏水。
一般用1000mL锥形瓶配置,称取6.8g的氯化钠,加入800mL蒸馏水,121℃高压灭菌15min。
5、检验程序
菌落总数的检验程序见下图。
6、操作步骤
6.1 样品的稀释
6.1.1 固体和半固体样品:称取25g样品置无菌袋内,加入225mL灭菌生理盐水,拧紧振摇无菌袋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6.1.2液体样品:以无菌吸管吸取25mL样品置盛有225mL生理盐水的无菌锥形瓶(瓶内预置适当数量的无菌玻璃珠)中,充分混匀,制成1∶10的样品匀液。
6.1.3用1mL无菌吸管吸取1∶10样品匀液1mL,沿管壁缓慢注于盛有9mL生理盐水的无菌试管中(注意吸管或吸头尖端不要触及稀释液面),振摇试管使其混合均匀,制成1∶100的样品匀液。
6.1.4 按 6.1.3操作,制备10倍系列稀释样品匀液。
每递增稀释一次,换用1次1mL无菌吸管。
6.1.5 根据对样品污染状况的估计,选择2个~3个适宜稀释度的样品匀液(液体样品可包括原液),在进行10倍递增稀释时,吸取1mL样品匀液于无菌平皿内,每个稀释度做两个平皿。
同时,分别吸取1mL 空白稀释液加入两个无菌平皿内作空白对照。
6.1.6 及时将15mL~20mL冷却至46℃的平板计数琼脂培养基(可放置于46℃±1℃恒温水浴箱中保温)倾注平皿,并转动平皿使其混合均匀。
6.2 培养
6.2.1 待琼脂凝固后,将平板翻转,36℃±1培养48h±2h。
6.2.2 如果样品中可能含有在琼脂培养基表面弥漫生长的菌落时,可在凝固后的琼脂表面覆盖一薄层琼脂培养基(约4mL),凝固后翻转平板,按6.2.1条件进行培养。
6.3 菌落计数
6.3.1 可用肉眼观察,必要时用放大镜或菌落计数器,记录稀释倍数和相应的菌落数量。
菌落计数以菌落形成单位(colony-forming units,CFU)表示。
6.3.2 选取菌落数在30CFU~300CFU之间、无蔓延菌落生长的平板计数菌落总数。
低于30CFU的平板记录具体菌落数,大于300CFU 的可记录为多不可计。
每个稀释度的菌落数应采用两个平板的平均数。
6.3.3 其中一个平板有较大片状菌落生长时,则不宜采用,而应以无片状菌落生长的平板作为该稀释度的菌落数;若片状菌落不到平板的一半,而其余一半中菌落分布又很均匀,即可计算半个平板后乘以2,代表一个平板菌落数。
6.3.4 当平板上出现菌落间无明显界线的链状生长时,则将每条单链作为一个菌落计数。
7、结果与报告
7.1 菌落总数的计算方法
7.1.1 若只有一个稀释度平板上的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计算两个平板菌落数的平均值,再将平均值乘以相应稀释倍数,作为每g(mL)样品中菌落总数结果。
7.1.2 若有两个连续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在适宜计数范围内时,按照以下公式计算:
N=∑C/(n1+0.1n2)d
式中:
N:样品中菌落数;
∑C:平板(含适宜范围菌落数的平板)菌落数之和;
n1:第一稀释度(低稀释倍数)平板个数;
n2:第二稀释度(高稀释倍数)平板个数;
d:稀释因子(第一稀释度)。
示例:
N=∑C/(n1+0.1n2)d=(232+244+33+35)/[2+(0.1*2)]*10-2=544/0.022=24727 上述数据按7.2.2数字修约后,表示为25000或2.5*104
7.1.3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上菌落数均大于300CFU,则对稀释度最高的平板进行计数,
其他平板可记录为多不可计,结果按平均菌落数乘以最高稀释倍数。
7.1.4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上菌落数均小于30CFU,则应按稀释度最低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7.1.5若所有稀释度(包括液体样品原液)平板均无菌落生长,则以小于1乘以最低稀释倍数计算。
7.1.6若所有稀释度的平板菌落数均不在30-300CFU之间,其中一部分小于30CFU或大于300CFU,则以最接近30CFU或300CFU的平均菌落数乘以稀释倍数计算。
7.2菌落总数的报告
7.2.1菌落数小于100CFU以内时,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以整数报告。
7.2.2菌落数大于或等于100CFU时,第3位数字采用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取前2位数字,后面用0代替位数;也可用10的指数形式来表示,按四舍五入原则修约后,采用两位有效数字。
7.2.3若所有平板上为蔓延菌落而无法计数,则报告菌落蔓延。
7.2.4若空白对照上有菌落生长,则此次检验结果无效。
7.2.5称重取样以CFU/g为单位报告,体积取样以CFU/mL为单位报告。
注意事项:
1、所有操作必须在酒精灯周围进行,按照无菌取样的要求进行。
2、每个样品从开始稀释到倾注最后一个平板的时间不得超过15min,目的是为了防止细菌增殖及产生片状菌落,时间长了样液可能由于干燥而贴在平板上,倾注培养基后不易摇开,容易产生片状菌落,影响计数。
3、检样与培养基混匀时,可先向一个方向旋转,然后再向相反方向旋转。
旋转中应防止混合物溅到皿边的上方。
4、培养基倾注的温度一般35-45℃左右,温度过高容易杀死细菌,太低琼脂已开始凝固容易造成细菌生长不均匀,影响计数。
5、厚度:直径9cm的平皿一般要求15~20mL培养基,若培养基太薄,在培养过程中可能因水分蒸发而影响细菌的生长。
6、培养基凝固后,应在尽快将平皿翻转培养,保持琼脂表面干燥,尽量避免菌落蔓延生长,影响计数。
7、检样稀释液有时带有食品颗粒,为避免与细菌发生混淆,可以作一检样稀释液与平板计数琼脂混合的平皿,不经培养,于4℃冰箱放置,以便在计数时用作对照。
另外也可以在已熔化而保温在46℃水浴内的平板计数琼脂中,按100ml加1ml0.5%氯化三苯基四氮唑(TTC)水溶液,TTC作为菌落指示剂,培养后食品颗粒不变色,细菌为红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