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大纲(中文和英文)[1]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文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文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文初中英语教学大纲是指规定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文件。
它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旨在提高学生的英语综合能力,培养他们的语言沟通能力和跨文化交际能力。
下面将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三个方面来探讨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
首先,教学目标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核心。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
知识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掌握的英语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能力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培养的语言运用能力,包括听说读写的能力和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情感目标是指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所要培养的正确的学习态度和价值观,包括积极参与、合作学习、自主学习和创新思维等。
其次,教学内容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的重要组成部分。
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扩展知识和拓展知识。
基础知识是指学生必须掌握的英语基本知识,包括词汇、语法、听力、口语、阅读和写作等方面。
扩展知识是指学生在基础知识的基础上进一步扩展和深化的英语知识,包括语法规则的应用、阅读理解的技巧和写作表达的能力等。
拓展知识是指学生在扩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拓展和延伸的英语知识,包括文化背景的了解、跨文化交际的技巧和实际应用的能力等。
最后,教学方法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关键环节。
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教学手段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工具和教学资源,包括教材、多媒体教学和网络教学等。
教学过程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组织和实施,包括教学设计、教学安排和教学反馈等。
教学评价是指对学生学习情况进行评估和反馈,包括课堂测试、作业评定和学业水平考核等。
综上所述,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文是规定初中英语教学内容和要求的文件。
它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都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是初中英语教学大纲中的重要内容。
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教学内容包括基础知识、扩展知识和拓展知识;教学方法包括教学手段、教学过程和教学评价。
《军事理论教程》教学大纲

《军事理论教程》教学大纲课程名称(中文/英文):军事理论教程/ Military Theory Course课程编码:课程类型:公共基础必修课适用范围:专科生考核方式:考试(开卷)学时数:18学时学分数:1学分一、教学大纲说明(一)课程性质、作用和任务:军事课程是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学生的一门必修课。
军事课程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江泽民同志关于国防与军队建设的重要论述为指导,按照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要求,适应我国人才培养的战略目标和加强国防后备力量建设的需要,为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服务。
(二)课程教学的目的和要求:课程以国防教育为主线,通过课堂教学,使大学生掌握基本军事理论,达到增强国防观念和国家安全意识,强化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观念,加强组织纪律性,促进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为中国人民解放军训练后备兵员和培养预备役军官打下坚实的基础。
本课程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我国国防的历史和现代化国防建设的现状,熟悉国防法规的基本内容,明确国防动员和武装力量建设的内容与要求;(2)使学生了解军事思想的形成与发展过程,初步掌握我军军事理论的主要内容,明确我军的性质、任务和军队建设的指导思想;(3)使学生掌握战略基本理论,了解世界战略格局的概况,正确分析我国的周边环境,增强国家安全意识;(4)使学生了解军事高技术概况,明确高技术对现代战争的影响。
树立“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观点,激发学习科学技术的热情;(5)使学生了解信息化战争的特点,明确科技与战争的关系,树立为国防建设服务的思想。
本课程教学主要有以下几点要求(1)要整体把握军事理论属军事学学科体系,是一门综合性的学科,广泛涉及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等众多学科领域。
因此,教学时,要使学生在认真听课的基础上,通览全书,从整体上把握军事理论课的脉络。
只有理解和掌握全书的整体结构的基础上对重点内容,进一步拓宽。
(2)使学生学会创造性思维进行战争必须运用逻辑思维方法,对敌情、我情、地形、天气等诸多作战因素进行分析与综合、比较与类推、抽象与概括、归纳与演绎等逻辑加工,以便作出正确的判断,制定周密的作战计划。
《图案》课程教学大纲1

《图案》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图案》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基础必修课程,是环境设计中的重要组成元素。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对装饰图案绘制的想象力和创作力,利用多种绘制工具和多元的创作材质制作出独特性强、色彩鲜明、纹理清晰的系列色彩装饰图案。
为学生今后在艺术设计中广告创意方面打下一定的基础,通过实践的练习过程来加深对图案设计性、创意性、装饰性理论的理解并能够在实际设计项目中得以熟练运用。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装饰图案的基本概念与理论;2.理解传统图案的讲解与解析,结合观察与写生、逐章进行实际训练;3.掌握装饰图案的构成形式与创意方法。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图案概念理论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图案的基本概念,理解图案特征的意义,掌握装饰图案的绘制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1.了解图案的基本概念;2.理解图案特征的意义;3.掌握装饰图案的绘制方法。
本章教学难点:1.对图案特征的理解,选择表现的形式。
本章教学内容:1. 图案的基本概念;2. 图案分类及分析;3. 掌握图案在各类设计中的具体应用。
第二章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中国传统装饰图案、民间装饰图案及部分外国图案的特征,使学生理解这些图案的象征意义,掌握中国传统装饰图案的构成方法。
本章教学重点:1.掌握图案的一般规律和基本法则。
本章教学难点:1.图案的基本规律与形式美法则的作用与方法。
本章理论教学内容:1.中国传统图案赏析;2.民间装饰图案赏析;3.外国部分图案赏析。
本章实践教学内容:随堂练习:直线、曲线、折线等勾线的练习以及图案上色的练习;练习要求:线条勾勒图案时用笔流畅,水粉上色干净整洁;教师辅导:及时给予学生指导帮助纠正课堂练习中出现的问题,解决相关中外图案知识疑问,辅导、讲解与示范相结合;任务目的:为后续图案设计奠定基础。
第三章图案形成的形式美法则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让学生为图案形象的塑造搜集创作材料,了解形式美法则的具体内容,理解这种辩证统一的思维方式,熟练掌握运用创意的表现手段来绘制图案,充分表达自身个性鲜明的创意思维。
课程教学大纲模板

《***》课程教学大纲(黑体、小二、加黑)一、课程基本情况(黑体、四号,段前、段后0.5行,单倍行距)填写说明:注意学时分配各项之和应等于课程总学时。
二、课程性质与作用填写说明:1、从宏观角度简要说明课程的主要内容、性质和课程总体培养目标:即学生通过学习该课程后,在知识、能力和素质等方面应达到的目标。
可包括(1)知识要求:明确本课程对知识的基本要求;(2)能力要求:明确通过本课程教学培养学生哪些方面的能力(如:理解能力、推理能力、设计和完成实验的能力、获取知识的能力、综合分析能力等),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和方法。
2、若无特别说明,除表格内的正文均为:宋体,五号,单倍行距。
三、课程培养标准填写说明:1、设置要求:课程三级指标应该是专业培养标准中三级指标的具体落实,课程三级指标应该结合课程在专业课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进行科学、合理的设置,并结合课程知识和学生专业能力培养需求进行具体的描述,专业课程的一、二级指标直接与专业培养标准中的一、二级指标一致;若课程为大平台课程(如电子实验中心开设的某些课程)或公共类课程,难以与各专业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的培养标准一一对应,可宏观描述该课程的培养标准。
2、指标个数:每门专业课程的三级指标数一般不超过5个。
3、(表格中的内容文字:小五号宋体/Times New Roman,行距:最小值:0磅,行高最小值0.6厘米)四、课程教学内容与学时分配填写说明:1、按课程结构,分章、节或专题列出课程教学内容,明确每章节、专题的主要内容(知识点)。
课程的重点内容用★标示在内容编号前,难点用△标示在内容编号前。
2、课程教学内容包含理论教学和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学包括课程的实验、上机、实习等),均需按照教学需要的安排顺次填写;各项教学内容的学时总数应为该门课程的总学时数。
3、若该门课程融入了教学改革,其教学方法应能体现该门课程的特色和改革过程,可包括讲授、课堂讨论、课堂演讲、学生实验、分组讨论等多种形式。
《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大纲

《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纲《英语教学法》课程教学⼤纲⼀、教师或教学团队信息⼆、课程基本信息课程名称(中⽂):英语教学法课程名称(英⽂):English Teaching Methodology课程类别:□通识必修课□通识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向课□专业拓展课□实践性环节课程性质*:□学术知识性⽅法技能性□研究探索性□实践体验性课程代码:周学时:2 总学时:64 学分: 3先修课程:教师语⾔,基本英语语⾳、语法知识,具有⼀定的听、说、读、写⽅⾯受过相当训练,达到专业英语6⾄8级⽔平要求。
授课对象:英语师范专业本科三年级学⽣三、课程简介英语教学法是研究中、⼩学英语教学理论和实践的学科,是师范院校英语专业的⼀门基础课。
要求学⽣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和实践,掌握本课程的理论与基础知识和技能,从⽽适应中、⼩学英语教学的需要。
通过反思、讨论、探究和实践,让学⽣不仅能够掌握⼀定的教育基本理论和教学基本技能,能根据实践需要选择并运⽤恰当的教学⽅法和技巧进⾏教学,还具备能够依据环境、教学条件和学⽣需求以及语⾔教学的规律,对教学⽅法和技巧再创造的能⼒。
四、课程⽬标通过本课程学习,学⽣将了解未来英语教师职业的要求,国内外英语教学法流派发展状况和国内英语教学改⾰前沿信息,认识交际语⾔教学法、任务型教学法等主流英语教学法的理论背景、教学原则、教学环节、教学设计等,结合英语新课程标准改⾰,探究适合实际教学对象与教学⽬标的教学模式。
学习并实践教授英语语⾔知识、技能的教学原则、常见教学活动的设计与组织,掌握课堂管理的⽅法,全⾯了解与分析英语新课程标准,着重英语新课标的评价⽅式和教材选择或改编等问题。
五、教学内容与进度安排1. 语⾔教学历史2. 影响语⾔教学的主要因素3.不同语⾔教学⽅法4. 撰写合格教案5. 学会课堂管理6. 了解语⾳及听⼒教学7. 课堂⼝语教学8. 多种语法教学⼿段9. 阅读教学的三个步骤10. 课堂语⾔技能的整合11. 观摩掌握教学评估⽅法12. 学会分析改编现有教材第⼀学期具体每周每课的教学内容⼤致教学进度为:第⼆学期具体每周每课的教学内容⼤致教学进度为:五、授课形式1、课堂讲授:占总课时的60%2、课外⾃学:占总课时的10%并⾮所有的教材内容都在课堂上讲授,在课堂上教师讲授的东西仅限于有⼀定难度的,同时⼜⾮常重要的内容。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1

《景观设计》课程教学大纲一、课程的性质和目的《景观设计》是环境设计专业的专业方向选修课,学习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的实际设计能力,能为以后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课堂讲授与设计实践,培养学生的空间与装饰艺术设计的整合过程,具有一定的环境景观理论及设计表达能力,目的培养学生从景观设计的基本原理和设计及思维方法去思考庭院这个尺度的景观课题。
能够理解景观设计表现的基本能力,建筑概论,景观设计初步等专业基础理论知识。
本课程从尺度比较小的庭院进入设计课题,了解并掌握室外空间的功能分区,空间划分,户外的基础设施的配合和在庭院尺度下的植物营造,了解基本的植物应用和室外装饰材质的习性。
通过学习,学生能够利用AutoCAD, Photoshop, Sketch Up, 3Dmax等计算机软件或者手绘效果图等进行景观设计表达。
二、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教学,学生必须达到以下基本要求:1.了解景观设计的概念,了解景观设计的内容,重点使学生掌握景观设计的方法、依据和程序;2.理解景观设计中室外空间如何让划分功能分区, 空间划分, 交通流线梳理;3.掌握景观设计的步骤、设计方法。
通过典型作业训练和辅导,结合AUTOCAD和Sketch Up 的实际操作训练,学生能制作出完整的小尺度景观设计方案,主要包括平面功能布局图、各立面图、重要节点透视效果图;4.掌握室外空间设计的植物属性以及简单的布置原则、方法和步骤。
三、课程教学基本内容及学时分配第一章概述本章教学基本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使学生了解景观设计的意义,景观设计的起源,学科的由来和进入国内领域后与原有园林学的区别。
掌握景观设计的一个基本概念。
本章教学重点:1.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2.景观设计的活动领域。
本章教学难点:1.景观设计的不同尺度下的项目;2.景观设计项目与艺术创作的微妙关系。
本章理论教学内容:1.阐述景观设计的基本概念;2.区别不同尺度下的景观项目的区别;3.景观设计项目包含的内容。
中英教学大纲

中英教学大纲中英教学大纲教学大纲是一份对于教学内容、目标和方法的详细规划和指导。
中英教学大纲则是指在中英双语教学环境下,为了更好地促进学生的语言学习和交流,制定的教学大纲。
本文将从中英教学大纲的背景、目标和实施等方面进行探讨。
背景中英教学大纲的制定是基于全球化的背景下,促进中英双语教学的发展。
随着全球化的推进,中英交流与合作日益频繁,中英双语能力成为越来越重要的技能。
因此,为了培养具备中英双语能力的人才,中英教学大纲应运而生。
目标中英教学大纲的目标是提高学生的中英双语能力。
具体而言,中英教学大纲应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目标:1. 语言能力:培养学生掌握中英双语的听、说、读、写能力。
通过课堂教学和实践活动,提升学生的语言水平,使其能够流利地进行中英双语交流。
2. 文化意识:培养学生对中英两国文化的了解和尊重。
通过教授中英文学、历史、艺术等内容,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英两国的文化背景,增强跨文化交流的能力。
3. 学科知识:通过中英双语教学,提升学生在各个学科领域的知识水平。
无论是数学、科学还是人文社科,学生都能够在中英双语环境中学习和掌握相关知识。
实施中英教学大纲的实施需要教师、学生和学校的共同努力。
以下是实施中英教学大纲的几个关键点:1. 教师培训:学校应为教师提供中英教学培训机会,提升他们的双语教学能力。
教师需要掌握中英双语教学的方法和技巧,能够有效地引导学生进行中英双语交流。
2. 教学资源:学校应提供丰富的中英教学资源,包括教材、课件、多媒体设备等。
这些资源能够帮助教师开展中英双语教学,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3. 实践活动:学校可以组织各种中英双语实践活动,如英语角、中英文化交流活动等。
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际交流中提升语言能力,增强对中英文化的认知。
4. 评估体系:学校应建立中英教学的评估体系,对学生的中英语言能力和学科知识进行评估。
评估结果可以为学生提供反馈和改进的机会,促进他们的进步。
结语中英教学大纲的制定和实施对于促进中英双语教学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模板

---中职数学教学大纲一、课程基本信息1. 课程名称(中文):中职数学2. 课程名称(英文):Vocational Mathematics3. 课程代码:[请填写课程代码]4. 课程类型/性质:必修课/公共基础课5. 总学时:[请填写总学时]6. 学分:[请填写学分]7. 适用专业:[请填写适用专业]8. 本课程与本专业其它课程的关系:[请填写课程之间的关系]二、课程内容简介1. 课程性质- 数学是研究空间形式和数量关系的科学,是科学和技术的基础,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 本课程是在九年义务教育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2. 课程内容- 代数基础知识- 几何基础知识- 概率与统计基础知识- 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 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三、课程任务、教学目标1. 课程任务- 培养学生掌握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 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计算工具使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
- 为学生继续学习专业知识、掌握职业技能、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2. 教学目标(一)知识目标- 在九年义务教育基础上,使学生进一步学习并掌握职业岗位和生活中所必要的数学基础知识。
(二)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计算技能、计算工具使用技能和数据处理技能。
- 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空间想象能力、分析与解决问题能力和数学思维能力。
(三)思想教育目标-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
- 培养学生实事求是、一丝不苟的工作态度。
-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团队协作和社会活动能力。
四、教学内容安排1. 各部分教学内容及学时分配- 代数基础知识:[请填写具体学时]- 几何基础知识:[请填写具体学时]- 概率与统计基础知识:[请填写具体学时]- 计算技能与计算工具使用:[请填写具体学时]- 数据处理与分析能力:[请填写具体学时]2. 教学进度表- [请填写详细的教学进度表,包括每周或每月的教学内容]五、教学方法和手段1. 教学方法- 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思考。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天津大学《建筑材料》课程教学大纲(以下正文:题头为加黑小四号宋体,内容为普通小四号宋体,1.5倍行距)课程代码:3123 课程名称:建筑材料学时:32 学分: 2学时分配:授课:20 上机:实验:12 实践:实践(周):授课学院:建筑工程学院更新时间:2011.9.5适用专业:环境工程先修课程:材料力学,理论力学一.课程的性质与目的本课程是环境工程本科专业的一门选修课。
本课程的目的是为学习其它专业课程提供建筑材料的基本知识,并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能够合理选择和使用建筑材料打下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内容)本课程的任务是使学生获得有关建筑材料的性质与应用的基本知识和必要的基本理论,并获得主要建筑材料试验的基本技能训练。
从本课程的目的及任务出发,课程内容着重于材料的性质、应用和实验检验,对这三方面内容提出如下要求:(1)在材料性质方面:掌握材料的组成、性质及技术要求;了解材料组成及结构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外界因素对材料性质的影响;了解各主要性质间的相互关系;初步学会主要建筑材料的试验方法。
(2)在材料应用方面:根据工程要求能够合理地选用材料;熟悉有关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了解材料使用方法的要点;学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
(3)通过建筑材料实验课的学习,使学生学会基本建筑材料的检验方法,提高实践技能,能对实验数据、实验结果进行正确的分析和判断,培养科学认真的态度和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以及创新思维和实践技能等综合能力。
三.教学内容(分章节说明,包括实验、实践内容)绪论建筑材料及其分类。
建筑材料发展概况。
建筑材料产品及其应用的技术标准。
课程的目的、任务及基本要求。
第一章建筑材料基本性质(本章为重点内容)1.材料的组成与结构:材料的组成。
材料的结构。
2.材料的物理性质:表示材料物理特征的性质:体积密度、密度、表观密度,孔隙率及散粒材料的堆积密度与空隙率。
与各种物理过程有关的材料性质:与水有关的性质(亲水性与憎水性、吸水性、耐水性、抗渗性);与热有关的性质(导热性、热容、耐燃性);与声有关的性质(吸声系数、透射损失);与光有关的性质(颜色、透明度、光泽度)。
3.材料的力学性质:材料在外力作用下的变形性质。
强度。
冲击韧性。
硬度、磨损及磨耗。
4.材料的化学性质。
5.材料的耐久性。
第二章建筑钢材1.建筑钢材基本知识:铁和钢的概念。
钢的分类。
钢的冶炼和脱氧及其对钢质量的影响。
2.建筑钢材的主要技术性质:力学性质。
工艺性能。
3.建筑用钢的晶体组织与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钢的组织及其对钢性能的影响。
化学成分对钢性能的影响。
4.钢材的冷加工和热处理:钢材的冷加工强化和时效处理。
钢材的热处理。
5.建筑钢材的技术标准及选用:碳素结构钢。
低合金结构钢。
钢筋混凝土结构用钢筋和钢丝。
6.建筑钢材的防锈:钢的锈蚀。
钢材防锈的要点。
第三章无机胶凝材料(本章为重点内容)1.石膏:石膏的生产与品种。
建筑石膏的凝结与硬化。
建筑石膏的特性、质量要求与应用。
2.石灰:石灰的原料与生产。
石灰的熟化与硬化。
石灰的特性、质量要求与应用。
3.水泥1)硅酸盐水泥:硅酸盐水泥的生产过程与硅酸盐水泥熟料的矿物组成。
硅酸盐水泥的凝结与硬化。
硅酸盐水泥的技术要求。
水泥石的腐蚀与防止。
硅酸盐水泥的性质、应用与存放。
2)掺混合材料的硅酸盐水泥:混合材料。
普通硅酸盐水泥。
矿渣硅酸盐水泥、火山灰硅酸盐水泥、粉煤灰硅酸盐水泥。
复合硅酸盐水泥。
3)高铝水泥:高铝水泥的主要矿物成分与水化产物。
高铝水泥的技术要求。
高铝水泥的性质与应用。
4)其它品种水泥:快硬硅酸盐水泥。
白色及彩色硅酸盐水泥。
膨胀水泥。
型低碱度硫铝酸盐水泥及快硬硫铝酸盐水泥的特点。
第四章水泥混凝土及砂浆(本章为重点内容)1.普通混凝土的组成及基本要求:混凝土的组成及组成材料的作用。
混凝土的基本要求。
2.普通混凝土的组成材料:水泥。
细骨料(砂),粗骨料(碎石、卵石)。
混凝土拌和及养护用水。
3.普通混凝土拌和物的性质:和易性。
和易性的测定。
影响和易性的因素。
4.普通混凝土结构及性质:混凝土结构。
混凝土强度。
普通混凝土的变形性质。
普通混凝土的耐久性。
5.混凝土的质量评定:常用的统计量。
直方图和频率分布曲线。
正态分布曲线。
混凝土强度保证率。
混凝土配制强度。
6.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混凝土配合比基本参数的确定。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的方法与步骤。
混凝土配合比设计举例。
7.混凝土外加剂:减水剂。
早强剂。
引气剂。
其它外加剂。
8.矿物掺合料:磨细矿渣粉,粉煤灰,硅粉等9.其它混凝土:轻混凝土,防水混凝土。
耐热混凝土。
耐酸混凝土。
纤维混凝土。
硅酸盐混凝土。
流态混凝土与泵送混凝土及聚合物混凝土的特点。
10.砂浆的技术性质:新拌砂浆的和易性。
硬化砂浆的强度。
第五章砌筑材料(本章为简要介绍内容)1.砌墙砖:黏土原料及生产简介。
烧结普通砖。
烧结多孔砖和烧结空心砖。
饰面烧结制品。
2.砌块。
3.石材第六章沥青材料及其制品(本章为重点内容)1.石油沥青:石油沥青的组成与结构。
石油沥青的技术性质。
石油沥青的标准及选用。
2.煤沥青:煤沥青的组成。
煤沥青的性质特点。
煤沥青的应用。
3.高聚物改性沥青:橡胶改性沥青。
树脂改性沥青。
4.沥青和改性沥青防水材料及其应用:防水卷材。
沥青胶。
沥青防水涂料。
沥青防水密封膏。
第七章建筑塑料及有机粘合剂(本章为简要介绍内容)1.高分子材料的基本知识:聚合物及其分类。
聚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常用合成脂的性质与应用。
合成橡胶。
2.建筑塑料:塑料的基本组成。
塑料的基本性质。
常用塑料制品及其应用。
3.合成高分子防水材料:合成高分子防水卷材。
建筑密封膏。
定型密封材料。
防水涂料。
4.建筑涂料:建筑涂料的基本组成。
常用建筑涂料。
5.胶黏剂:粘结的基本概念。
胶黏剂的基本组成材料。
常用胶黏剂。
第八章木材(本章为简要介绍内容)1.木材的构造:宏观构造。
显微构造。
2.木材的物理力学性质:木材的物理性质。
木材的力学性质。
3.木材的腐朽与防腐:木材的腐朽。
防腐措施。
4.木材的综合利用:刨花板。
浸渍纸贴面刨花板。
胶合板。
细木工板。
硬质纤维板。
第九章建筑功能材料(本章为简要介绍内容)结构材料围护材料绝热材料防水材料吸声材料与隔声材料第十章装饰材料(本章为简要介绍内容)3.建筑材料试验实验一:水泥性质;实验二:骨料基本性质实验三:混凝土拌和;实验四:水泥强度试验实验五:沥青试验;实验六:混凝土强度四.学时分配五.评价与考核方式(多种考核方式需注明所占比例)考核总分为100分,其中考试占70分,实验占30分。
六.教材与主要参考资料(分条目列出,需注明名称、主编或译者、出版社、出版时间)1、教材:《土木工程材料》,湖南大学,天津大学,同济大学,东南大学合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出版社(2002)2、参考书目:[1] 《建筑材料》(第二版),周士琼主编,中国铁道出版社(1999.9);[2] 《土木工程材料》(高校土木工程专业指导委员会规划推荐教材),吴慧敏等主编,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3);[3] 《土木工程材料》(新世纪土木工程系列教材),黄政宇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12)3、课外阅读杂志[1]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2]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ion》;[3] 《建筑材料学报》;[4] 《混凝土》;TU Syllabus for XXXX(Times New Roman 四号)(以下正文:题头为加黑小四号Times New Roman,内容为普通小四号Times New Roman,1.5倍行距)Code: 3123 Title: ConstructionMaterialsSemester Hours: 32 Credits: 2Semester Hour Structure Lecture:20 Computer Lab:Experiment:12 Practice:Practice (Week):Offered by: School of Civil EngineeringDate:for: School of Environment Engineering Prerequisite: Material Mechanics, Theoretical Mechanics1. Objective(要求学生了解、掌握的内容)The objective of this course is to have the students mastering the basic knowledge and the basic theory on the material properties and the engineering applications, receiving the basic skill training on the basic test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 key points of this course include the property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engineering application and the test practices. The students are required to obtain following basic knowledge:(1) On the materials properties●Mastering the composition and the property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Mastering the 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frequently-used materials;●Understanding the influences of material composition, structure and outsidefactors on the material property;●Knowing the co-relationship of primary technical properties.●Mastering the test method for frequently-used materials;On the material’s application●Bing familiar with the national codes or trade codes,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select materials reasonably based on the engineering requirements;●Knowing the essentials of use-method of materials, the students are able tocarry out the concrete mix design;On the basic skills●Mastering the test methods of the frequently-used materials;●Bing able to analyze the test data and estimate the correctness of the testresults;●Enhancing the synthesize capability of students in innovation thought andthe practice skill.2. Course Description(对本课程的概述)This course is an elective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in specialty of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aiming at to supply basic knowledge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for studying other specialty courses and lay the bases for selecting and using construction materials reasonably when the students go in for the special works in the future.3. Topics(详细的教学内容,分章节说明,包括实验、实践内容)Introduction●Classification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General situation of development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 products and technical codes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The aim, task and basic requirements of the course.Chapter 1 Basic properties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 (Emphasis content)1.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of materials;2. Phys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s: Density, Apparent density, Porosity, Bulkdensity, Air void.3. Properties related with water: Water affinity, Water repellent, Water resistance,Impermeability.4. Properties related with heat: Thermal conductivity, Thermal capacity, Burningresistance.5. Properties related with light: Color, Transparency, Glitter.6. Mechanics: Strength, Impulse toughness, Hardness, Abrasion, Wearing.7. Chemical properties of material;8. Durability of materials;Chapter 2 Construction steels (Emphasis content)1. Basic knowledge: concepts of steel and iron, classification of steel, influences ofsmelting and oxygenating on the properties of steel.2. Primary technical properties of steel: Mechanics properties, Work process;3. Influences of crystal composition and chemical component on the technicalproperties of steel.4. Heating and cooling treatment of steel.5. Technical criterions and selection of steel: Carbon steel, Alloy steel, steel bar andsteel wire6. Corrosion resistance of steel: Principle and methods.Chapter 3 Inorganic cementing materials (Emphasis content)1.Gypsum: Production and category of gypsum; Condensation and Hardening;Special properties,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gypsum.2.Lime: Raw materials and production of lime; Aging and hardening; Specialproperties, Quality requirements and Application of construction lime.3.Cement:●Portland cement: Raw materials and production of Portland cement; Mineralcomposition of clinker; Condensation and Hardening; Technical requirements;Corrosion and resistance of cement gel; Technical properties for Portlandcement; Application and preservation.●Portland cement with admixtures: Admixtures; Ordinary Portlandcement; Slap Portland cement; Pozzolana Portland cement; Fly AshPortland cement; Composite Portland cement;●Aluminate cement: Primary mineral and hydrates; Technicalrequirements; Properties and applications.●Other cement: Fast hardened Portland cement; White and ColorPortland cement; Expansive cement; Sulphate-alumina cement. Chapter 4 Concrete and mortars (Emphasis content)1.Concrete●Composition materials and basic quality requirements; Function of eachmaterial; Basic requirements for concrete.●Technical requirements for each Composition material; Cement; Fineaggregate (Sand); Coarse aggregates ( Gravel, Scree); Water.●Properties of fresh concrete: Workability; Measurement of workability;Influence factors for workability.●Properties of hardened concrete: Concrete structure; Concrete strength;Concrete deformation; Durability of concrete.●Quality evaluation: Frequent-used statistics; Histogram; Frequencydistribution chart; Normal school curve; Guaranteed efficiency ofconcrete strength; Compound strength of concrete.●Mix design of concrete: Determination of concrete mix parameters;Method and procedures of concrete mix design; Example.●Chemical admixtures: Water-reduction agent; Accelerator; Air-inducedagent; Others.●Mineral admixture: Milled slag; Fly ash; Silica fume.●Other concrete: Light concrete; Fiber concrete; Polymer concrete; Fluidstate concrete, Self-compacting concrete; Pumped concrete.2.Mortar●Technical properties; Workability; Mortar strength.Chapter 5 Masonry material (Brief introduction content)1. Brick2. Building block3. Stone.Chapter 6 Asphalt and asphalt products (Emphasis content)1. Petroleum asphalt: Composition and structure; Technical properties; Codes andselections.2. Coal asphalt: Composition and characteristics; Applications.3. Reshaping asphalts: Rubber-reshaping asphalt; Resin-reshaping asphalt;4. Water-resistance materials and their applications: Coiled asphalt materials;Asphalt glue; Asphalt dope; Asphalt sealing paste;.Chapter 7 Construction plastics (Brief introduction content)1.Basic knowledge for macromolecule materials; Polymer and its classification;Structure and properties of polymer materials; Synthesized resin; Synthesized rubber;2.Construction plastics: Basic composition; Basic properties; Frequent-usedplastics and their applications.3.Construction dope: Basic properties; Frequent-used dope.Chapter 8 Lumber (Brief introduction content)1. Constitution of lumber: Macro-constitution; Micro-constitution.2. Physical and mechanical properties.3. Moldering and anti-moldering.4. Integrated utilization of lumber.Chapter 9 Functional construction materials (Brief introduction content) Structure materials; Envelop materials; Water resistance materials; Sound absorb materials; Sound deaden materials;Chapter 10 Decorative materials (Brief introduction content)4. Semester Hour Structure5. Grading(多种考核方式需注明所占比例)Examination in paper 70%, Assessments on experimental 30%.6. Text-Book & Additional ReadingsText Book: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Authored by Hunan Univ. Tianjin Univ.Tongji Univ. and East south Univ. Published by China Architecture andbuilding press.Additional Readings:[1] Construction Materials. Zhou Shiqiong, China train press, 1999.[2]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Wu Huimin, China Architecture and buildingpress.2003.[3] Civil Engineering Materials. Huang Zhengyu, China Higher EducationPress, 2002.[4] Cement and Concrete Research, Journal[5] Cement and Concrete Composition, Journal[6] Journal of construction materials[7] Concret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