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心理学公开课幼儿性别化ppt课件

合集下载

7.5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学习材料

7.5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学习材料

学前阶段所接受的性别教育对人一生的性别特征都有重要的影响,这种影响会扩展到一个人的身份、性角色行为、性反应和性别差异等方面。

在学前期不正确的性别教育甚至是导致成年时期各种性问题和心理问题的根源。

性别刻板印象是人们对男性或女性“应当”具有的特定行为和特征的相对稳定的信念。

人们通常认为男性具有积极、爱冒险、有支配性、独立等特征;认为女性具有体贴、情绪化、温柔、善解人意等特征。

(图7-10)性别刻板印象包括性别刻板知识和性别刻板灵活性。

一、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发展 (一)性别刻板印象 (二)性别角色张春兴(1995)认为性别角色是指在某一社会文化传统中公认男性或女性应有的行为。

性别角色与性别有关,但并不是性别之间所有的行为差异都是性别角色的一部分,由生物性差异造成的行为差异不属于性别角色的内容,只有社会期望所决定的性别行为才是性别角色的内容。

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逐渐学习社会期望对男性和女性的行为要求,并利用这些信息指导和控制他们自己的行为,适应社会交往。

对性别角色真正理解并在行为和性格中体现出来,是一个长期的发展过程。

在实际社会中,男性角色和男性品质受到高度的重视。

一个像男性一样独立坚强的女性会受到社会的赞赏。

在男女平等的社会中,由于教育、生产劳动、经济收入等方面的平等权利,男女性别角色的分化正在减弱,性别角色并不是男女关系中唯一的定型基础了。

(三)性别认同性别认同是对自身性别的正确认识,是指一个人接受并认可自己在社会中应扮演的性别角色,并将与其相对应的态度行为内化为自己性别角色观和信念的过程。

性别认同对个体心理发展有重要的意义,如果性别认同与生物学意义上的性别是吻合的,儿童就比较容易适应正常的社会生活;但是如果性别认同发生障碍,可能不能平静地适应社会生活,甚至会形成“异性癖”。

(视频:男孩女孩的性别认同)儿童把发型、服饰等作为区别性别的根据,当发型或者服饰等改变之后,他们可能会认为性别也随之改变,这就是关于性别的不守恒。

《幼儿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幼儿教育心理学》PPT课件

a
12
3-2 影响幼儿心理健康的因素
一、幼儿自身的发展与心理健康 二、家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 三、幼儿园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
(一)幼儿园对幼儿心理发展的影响几个因素 的主要体现
(二)受幼儿欢迎的老师具有的特征
四、社会环境与幼儿心理健康
a
13
3-3 妨碍幼儿心理健康的十种偏向
1、缺乏抚爱 3、儿权社会 5、过分苛求 7、角色混乱 9、欲求挫折
一、遗传和生理成熟
(一)遗传是心理发展的物质前提 (二)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为儿童发展个别差异提供了
最初的可能性 (三)生理成熟在一定程度上制约心理发展
二、环境
(一)环境使遗传所提供的心理发展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二)环境制约个体心理发展的水平和方向
三、遗传和环境相互作用
a
9
2-4 教育与幼儿心理发展
1、心理活动从简单具体不断向复杂、概括发展
2、心理活动从无意向有意发展
3、心理活动从笼统向分化发展
4、心理活动从零乱到形成体系
二、心里发展的性质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4、差异性
三、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与划分
a
7
2-2 幼儿心理发展的主要特征
一、幼儿的言语发展
1、词汇的发展 2、语法的掌握和口语表达能力的发展
三、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任务 四、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a
3
1-2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与意义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作用
1.理论作用 2.实践作用
二、学习幼儿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一)树立科学的世界观 (二)提高幼儿教育效能 (三)提高教师素质
a
4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小学儿童心理学第九章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ppt课件

end
14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
15
父母教师强化合性别行为儿童的行为儿童观察和模仿他人通常是同性别的同伴对他人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认知分类解释注意模仿儿童观察和模仿榜样因为性别相同儿童一般认知发展性别认同知识儿童参加活动因为他们知道这些活动适合于他人的性别10一生物因素1
第八章 小学儿童性别角色的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性别差异 第二节 儿童角色的形成与发展
(二)社会学习理论
无论儿童性别角色中的性别刻板印象还是性别角色规范,都是儿 童在生活环境中一方面由成人,特别是父母和教师塑造而成;另 一方面是通过儿童的观察学习或模仿而获得。 父母 教师 强化合性别行为→儿童的行为→儿童观察和模仿他人 (通常是同性别的) 同伴 对他人的行为起着强化作用

6
7
8
3.认知发展的观点
1.性别角色认同的发展 2.性别刻板印象的发展
(二)性别特征行为的发展
5
二、有关性别定型化的理论
(一)生物学的观点
男女两性之间的心理差异以及儿童性别角色的分化主要是由两性 在遗传及生物因素方面的差异所决定。(生物因素直接导致性别 差异,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只能强化儿童性别角色的程序,不能改 变性别角色的发展方向。)
认知—分类—解释—注意、模仿
儿童观察和模仿榜样,
因为性别相同
儿童一般认知发展 → 性别认同知识 →

儿童参加活动,
因为他们知道
这些活动适合于他人的性别
9
10
三、性别差异产生的因素
(一)生物因素 1.染色体生物遗传特性的影响 2.荷尔蒙的影响 3.大脑单侧化的影响 (二)家庭因素 (三)同伴因素 (四)学校教育因素 (五)媒介与文化因素

第14章 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第14章 学前儿童的性别角色
• 社会情感,女孩比男孩更易表现出怯懦、胆小和 焦虑。男孩攻击性行为明显比女孩多。
• 4.在性别角色发展的过程中,5岁的孩子可 能发生的事情是(D )
• A 知道自己的性别 • B 有明显的自我中心 • C 认为男孩子穿裙子也很好 • D 认为男孩要胆大,女孩要文静 • 5.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第三阶段特点(C )。 • A.开始知道自己的性别 • B.自我中心地认识性别角色 • C.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 • D.较灵活地认识性别角色
三、认知发展理论
• 1.科尔伯格的性别认识发展理论
• 强调性别恒常对性别角色发展的作用。只有获得 性别恒常性后,儿童才喜欢模仿同性榜样。
• 2.布洛克的理论
• 性别角色的内容是由儿童的文化和社会环境决定 的,成熟变量也是个重要因素。和科尔伯格一样, 布洛克也认为如果给幼儿提供不同的文化和社会 经验,性别角色内容的模式也会随之改变。
• 第一阶段:2-3岁 知道自己的性别 • 第二阶段:3-4岁 自我为中心的认识性别 • 第三阶段:5-7岁 刻板的认识性别角色(意
味着完全获得性别恒常性)
五、性别刻板印象
• 是人们对男性和女性在行为、人格特征等 发面的期望、要求和笼统的看法。
• 女生:洗衣、煮饭、做家务、爱说话。 • 男生:玩车子、爱打架、攻击性强等。
• 3.性别图式理论
• 认为当儿童开始根据社会对男女的要求标准进行 编码、组织信息时,性别化就出现了.儿童拥有的性 别知识越多,就越表现出性别偏好。
四、学前儿童性别概念的发展差异
• 1.性别认同(对自己对他人性别的正确定位, 最早出现)
• 2.性别稳定性(幼儿对人一生性别保持不变 的认识)
• 3.性别恒常性(人的性别不会因为外表变化 而改变的认识)

幼儿心理学公开课_幼儿性别化

幼儿心理学公开课_幼儿性别化

幼儿心理学公开课_幼儿性别化幼儿心理学公开课:幼儿性别化近年来,心理学在教育领域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而幼儿心理学作为心理学的一个分支,主要研究幼儿期的心理发展过程。

在幼儿心理学的研究中,性别化一直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议题。

性别化是指个体对自己的性别特征以及其他性别特征的认同和意识形态的形成。

在幼儿期,性别化的发展对于个体后续性别角色的塑造以及性别认同的建立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

为了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了解幼儿性别化的发展,幼儿心理学公开课成为了一个不可或缺的平台。

幼儿性别化的发展是一个逐渐的过程。

在幼儿的早期,性别意识还很模糊,并且容易混淆性别特征。

幼儿可能会出现对自己及他人的性别判断错误的情况。

而随着幼儿逐渐成长,他们开始对自己的性别特征有更清晰的认识,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渐形成对于性别角色的认同和塑造。

这个过程既受到生物因素的影响,也受到社会环境的影响。

幼儿在与同龄人及成年人的交往中逐渐了解到性别特征,并从中学习到性别角色的行为、态度以及期望。

因此,家庭环境以及幼儿所处的教育环境对于幼儿性别化的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在幼儿心理学公开课上,教育者可以分享有关幼儿性别化的研究成果,并提供相关的教育指导。

他们可以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理解幼儿性别化的发展过程,以及如何在家庭和教育环境中促进幼儿性别角色的健康发展。

例如,他们可以告诉家长和教育者如何避免对幼儿的性别刻板印象,以及如何给予幼儿更多的性别角色选择的空间。

此外,他们还可以提供一些实践指导,帮助家长和教育者建立积极性别平等的价值观,并通过相关的教育活动和游戏来推动幼儿的性别认同和塑造。

幼儿心理学公开课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帮助家长和教育者更好地应对幼儿性别化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和挑战。

在幼儿性别化的发展中,有些幼儿可能会遇到性别认同困惑或者性别角色不匹配的情况。

这些问题不仅可能对幼儿的心理健康造成负面影响,也对他们的日常生活和学习产生不利的影响。

因此,幼儿心理学公开课可以为家长和教育者提供相关的知识和技巧,帮助他们更好地理解和应对这些问题。

性别社会化PPT课件

性别社会化PPT课件
14
性别社会角色:社会依照人们的生理性别将 某些社会责任和权利交付给男性和女性,形 成一系列的制度安排,如家庭制度中的两性 劳动分工,母亲角色和父亲角色分别承担不 同的社会责任和权利。 “好母亲”或“伟大母爱”的期望
性别认同(性别身份或性别同一性):性别
气质与第一性征的一致性状况,是个人对所
属性别群体相对稳定的理解和认知。人们在
55
2、故事书
传统的童话故事,和更多的写给儿童看的现
代故事一样,充斥着性别的刻板印象。在许多童
话里,被动的女性是特别理想的。迪斯尼上映的
儿童卡通片,如“小美人鱼”、“美女和野兽”
和“阿拉丁”,看起来为女性提供了更为积极的
角色,但是,更详细的审查之后,发现它们只是
重复了旧的叙事情节,即无私、美丽的女孩得到
男性的活动与女性也不一样。男性从事更具冒险性 的探索,进行户外活动,要求独立和力量。而在出 现女孩的地方,就会被描绘为被动的,基本上限于 室内活动。
女孩为男孩烧水做饭、洗衣扫地,或者就是等着他 们的归来。
故事书里所体现的成年男人和女人也基本如此。
在所分析的书中,没有一位女性在家庭外面有一份
职业。与此相反,男性都被描绘成战士、警察、法
73
答题要求:
1、以上四个论题任选两题作答,每题50分,共100分。
2、请在答卷上注明答卷人姓名、性别、学号、所在 学院。
3、结合本课程各讲座内容,不抄袭,不写空话、套 话。
4、层次清楚,标点正确,尽量不写错别字。
5、手写版、电子打印版均可。
74
论文提交时间和地点: 时间:2014年12月4日(第13周星期四)晚18: 30之前 地点:1区1教302教室。 注:没有按时提交论文的同学作缺考处理。

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 (一)儿童对玩具的偏爱在很早就有了性别差异。
• 如:14~22个月的儿童:
• 男孩在更喜欢卡车和小汽车,而女孩则更喜欢洋 娃娃或柔软的玩具。
• 男孩更喜欢参与运动性、竞赛性游戏,女孩则更 喜欢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汤姆逊 游戏玩具性别化实验
性别化玩具
• (二)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也出现得很早
• 2岁的女孩就表现出更喜欢与其他女孩玩,而不喜 欢跟吵吵闹闹的男孩玩。
• 3岁左右,男孩就明显地选择男孩而不选择女孩作 为伙伴。
• 幼儿期已经开始有了个性方面比较明显的性别差 异,这种差异不断发展中。
• 研究显示:
• 4岁女孩在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关心人与物等三 个方面优于同龄男孩;
• 6岁男孩的好奇心和情绪稳定性优于女孩,而6岁 女孩对人与物的关心仍优于男孩;6岁儿童的观察 力方面男孩也优于女孩。
• 性别角色:属于一种社会规范,是对男性和女性 行为的社会期望。
• 男女两性是由遗传造成的
• 男女在家庭生活和社会生活中扮演什么角色,则 是从儿童时期起接受成人影响、教育的结果。
性别角色
外化

内化
• 性别行为:男女儿童通过对同性别长者的模仿, 而形成的自己这一性别所特有的行为模式。
• 女人更像女人,男人更像男人
• 生理发育: • 对动作、学习能力等方面影响较大。 • 社会因素 • 对社会性和情绪方面影响较大
• 人从一出生就开始不断地受到成人及同伴的影响
• 通过观察模仿学习和外界对其行为的奖惩,逐步 建立起性别概念,并把自己所理解的性别角色系 统内化到自己的行动中,并逐步形成一种稳定的 行为特征。
儿童性别概念发展的顺序
19变88性年舞12蹈月家丹—麦—国金会”星通过“同性恋婚姻法

1.28第十一章性别行为

1.28第十一章性别行为

知识准备
20世纪70年代以来,开始出现了一个新的概念,双性化的男女更受欢迎,他们的特 征是:温和、文雅、有自信心、事业成功、愿意为家庭和自己的信念奋斗
男女双性化:指一个人同时具有男性和女性的心理特征。 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同一化相联系的。
思考:如何看待幼儿的性别行为?
【小结】 ①帮助幼儿形成性别角色,发展性别行为是成人的任务。 ②正确认识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是幼儿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方面。 ③ 高水平的智力成就是同糅合两性品质的男女同一化相联系的,过分划分两性不同的
作用会妨碍男女幼儿的智力和心理发展。 ④ 幼儿期适当淡化性别角色和性别行为,对形成男女同一化性格是有利的。
知识准备
三、 幼儿性别行为的发展 1.幼儿期已经表现出一些性别差异,这种差异明显体现在幼儿的游戏活动中。 2.评价幼儿行为的“性别相符性”的最常见方法就是: 观察儿童游戏中的玩伴与游戏内容。 幼儿的性别行为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游戏内容(玩具偏好、扮演的角色等)(14-22个月) ——男孩更喜欢卡车和小汽车,喜欢运动型和竞赛性游戏 ——女孩喜欢洋娃娃和毛绒玩具,喜欢玩过家家的角色游戏 2.游戏中的玩伴选择:儿童对同性别玩伴的偏好也出现得很早(女2岁、男3岁开始) 3.个性差异(4-6、7岁) ——4岁女孩的独立能力、自控能力强,关心人与物方面优于同龄男孩 ——6岁男孩的好奇心、观察力较好,情绪较女孩稳定
知识准备
补充:学前儿童性别角色发展的阶段 1、第一阶段:知道自己的性别,并初步掌握性别角色知识(2~3岁) 2、自我中心地认识识性别角色(3-4岁)
这个阶段的幼儿已经能明确分辨出自己的性别,并对性别角色的知识 逐渐增多 3、刻板地认识性别角色(5-7岁)
这个阶段的幼儿不仅对男孩和女孩在行为方面的区别认识得越来越清 楚,幼儿对性别角色的认识也表现出刻板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7
思考练习:
如果你见到邻家大嫂把自己 的儿子打扮的花枝招展, 让他们玩布娃娃、过家家 ,涂口红,你想对她说些 什么?
18
• 请问周老师这样的做法合理吗?为什么?结合幼
儿的性别化相关知识进行分析。
14
拓展延伸
• 性别认同障碍:指一个人在心理上无法认同自己与生俱来 的性别,相信自己应该属于另一种性别。
15
16
本课小结
1.儿童性别化发展过程中,父母、教师所起 的作用是巨大又重要的,尤其是父母。
2.性别化对儿童一生个性的健康发展、及恋 爱、婚姻福都有重要影响。
性别稳定性 (4-5岁)
性别恒常性 (6-7岁)
你是个男孩还 知道自己/他人
是女孩?
的性别(自我界定)
你长大后是当妈 性别不会随 年龄 妈还是爸爸? 而变化。
男扮女装/ 女扮男装
性别不会随外表
(服饰Hale Waihona Puke 形象、活动)的改变而改变。
大耳朵图----难回答的问题 视频解析
9
小案例导读:
• 妈妈带着3岁的石头外出吃饭,到了饭店,他吵着 要小便。妈妈为了照顾他,让他进女卫生间,谁 知道石头宁愿憋着也不进,还嚷嚷着说:“我是 男孩,要去男厕所。”妈妈只好拜托别人把石头 带了进去。不仅如此,石头对衣服还很挑剔呢! 比如颜色过于鲜艳的不穿,带小花、蝴蝶结的不 穿等
10
(二)性别角色:性别的社会划分 特定社会对男性和女性各自适宜的行 为方式和活动的认识。
11
性别角色
外化

内化
12
儿童对性别角色的掌握, 有赖于性别认同的确立。
13
幼儿园的性别化教育
• 某幼儿园中班的幼儿几乎都能准确地说出自己的 性别。为了进一步帮助幼儿形成正确的性别概念 ,已经身为人母的周老师利用自己的一组成长照 片开展了“我长大后是当爸爸还是妈妈”的谈话 活动,启发幼儿思考自己以后会当爸爸还是妈妈 ,并让他们画出长大后的样子,还要求幼儿回家 看爸爸妈妈或爷爷奶奶小时候的相片;在娃娃家 活动里,指导幼儿根据自己的性别来选择各种角 色,根据性别装扮各种娃娃;组织幼儿讨论交流 男孩女孩分别喜欢什么,到公园散步时启发幼儿 观察男人女人的样子和行为。
5
性别认同 (2-3岁)
指儿童对自身性别的自我界定。
我是??
6
性别稳定性 (3-4岁)
指儿童对自己的性别不随年龄等变化而改 变这一特征的认识。
7
性别恒常性 (6-7岁)
指儿童对一个人不管外表发生什么变化, 而其性别保持不变的认识。
8
儿童性别概念发展的顺序 P197
性别认同 (2-3岁)
第六讲
幼儿性别化
1
一、性别:
生物学特征 男性/女性。
儿童性别化: 社会化
将生物学的性别和 社会对性别的要求 融进个体的自我知 觉和行为之中的过 程。
2
3
快女不女(越来越爷们) 快男不男(越来越娘们) 4
学习要点
幼 1 儿童性别自我概念的发展


2 性别角色


3 幼儿园教育对幼儿性别化的影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