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
重性精神病科普常识

重性精神病科普常识1、什么是重性精神病?重性精神疾病是指临床表现有幻觉、妄想、严重思维障碍、行为紊乱等精神病性症状,且患者社会生活能力严重受损的一组精神疾病。
主要包括精神分裂、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伴发精神障碍六种。
2、重性精神病危险等级评估6级是怎么分的?0级:无符合以下1 ~ 5级中的任何行为;1级:口头威胁,喊叫,但没有打砸行为;2级:打砸行为,局限在家里,针对财物。
能被劝说制止;3级:明显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4级:持续的打砸行为,不分场合,针对财物或人,不能接受劝说而停止。
包括自伤、自杀。
5级:持管制性危险武器的针对人的任何暴力行为,或者纵火、爆炸等行为,无论在家里还是公共场合。
3、重性精神病患者为什么不承认自己有病?不承认自己有病是绝大多数精神病人的共同特点。
有些患者发病早期,尚能认识到自己的精神状况和以前不一样,会感到奇怪,有的患者可有会到医院就诊,此时,患者病情较轻,治疗也比较容易,一定要及时到医院咨询、诊治。
一旦诊治不及时,病情严重了,患者会完全不承认自己有病,坚持拒绝就诊治疗,家属(监护人)只能采取“一哄、二骗、三强制”,但效果也有限。
4、怎样识别早期精神病?精神病早期症状主要有:⑴懒散:不讲个人卫生、工作不认真、不遵守劳动纪律;⑵淡漠:对人冷淡、回避社交、寡言少语、呆坐或无目的漫游;⑶自语、自笑:喃喃自语但不知所云、或独自发笑而令人不解;⑷猜疑:无端猜疑他人对自己有恶意、情绪异变、无故发脾气或紧张恐惧;⑸莫名其妙身体不舒服:总强调自己失眠、头疼、易疲劳,以此为由长期回避社交或工作,也不积极治疗身体的不舒服,安于现状又不觉得不妥;⑹窥镜症状:长时间呆坐镜前端详自己面容;⑺情绪不稳:情绪变化无常,与其既往性格明显不符。
5、精神病能治好吗?一般人所说的精神病,往往指精神分裂症,这类病人多数都能治好。
6、精神病人何时需要住院治疗?住院治疗是为了保持患者或周围人的安全,也便于医护人员观察病情,调整治疗方案。
重性精神病的健康常识

重性精神病的健康教育精神障碍是一类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疾病,尤其是近年来,经常有一些精神疾病患者出现肇事肇祸的行为,发病人群趋向年轻化,很多病人是因为升学、就业、情感、工作等诸多因素压力过重而发病的。
目前我县有重性精神患者约9400人,心理处以亚健康状态的人数约有8.5万人左右。
全国的重性精神病患者有逐年增加的现象。
于是,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工作成为新医改确定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之一。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双向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障碍所致精神障碍等,这些疾病发病时,患者缺乏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自己行为的控制力,可能出现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会造成社会功能的严重损害,给社会、家庭、个人带来严重的经济负担和社会治安隐患。
重性精神病是一类普同人群均可患的疾病,但可防、可治,治疗原则是“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
重性精神疾病治疗的关键在于一个“早”字,因为精神疾病患者每一次发病均可导致一系列不可逆转的症状发生,并伴随其终生。
所以,家庭、社会不应歧视、遗弃精神病患者,要尽可能帮助患者早日治疗,早日康复,早日重返社会。
为了让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得到系统的治疗,减轻社会负担,降低社会治安安全隐患。
卫生部2009年11月12日发布了《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方案》,明确由卫生部门联合公安部门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实行五级(国家、省、市、县、乡镇)网络管理治疗体系。
我县于同年12月开始启动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工作。
根据《规范》的要求,管理工作由县卫生局牵头。
县疾控中心组织人员参与具体管理工作,县安宁医院提供诊疗技术服务,乡、镇一级医疗机构负责重性精神疾病的管理、随访工作。
这是国家对重性精神疾病患者的关心和爱护,希望患者及家属积极配合,以便让患者早日康复,减轻家庭、社会的负担。
我区根据《规范》的要求,明确开展管理的对象为本县辖区内居住半年以上(15岁以上)的重性精神疾病患者。
重性精神疾病培训知识

重性精神疾病知识精神疾病精神疾病(mental disease)、精神病指严重的精神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知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重性精神疾病主要包括: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及各种器质性病变伴发的精神病等。
当前防治重点重性精神疾病(psychosis):发病时,患者丧失对疾病的自知力或者对行为的控制力,并可能导致危害公共安全和他人人身安全的行为,长期患病者可以造成社会功能严重损害。
精神分裂症、分裂情感性障碍、偏执性精神病、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等。
在本辖区内有固定居所(包括家庭、康复与照料机构等,精神专科医院除外),并且连续居住时间在半年以上的患者。
筛查对象疑似重性精神病6个重点疾病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障碍分裂情感性障碍双相(情感)障碍癫痫所致精神障碍精神发育迟滞疑似重性精神病人曾经住精神病院,目前在家因精神异常而被关锁在家经常胡言乱语,或者说一些别人听不懂、或者不符合实际的话(比如说自己能够和神仙或者看不见的人说话、自己本事特别大,等等)经常无故吵闹、砸东西、打人(不是因为喝醉了酒)经常自言自语自笑,或者表情呆滞,或者古怪在公共场合行为举止古怪,衣衫不整,甚至赤身露体疑心特别大,怀疑周围的人都在议论他或者害他(比如给他下毒,等等)过分话多(说个不停),活动多,到处乱跑,乱管闲事等对人过分冷淡,寡言少语、动作慢、什么事情都不做,甚至整天躺在床上自杀,或者自残无故不上学、不上班、不出家门、不和任何人接触精神分裂症两个不协调:1、个体精神活动内部的不协调;2、个体的精神活动与环境不协调双相(情感)障碍也称双相情感障碍、躁狂抑郁症以持续而显著的情绪低落或高涨为主要表现,伴有相应的思维和行为改变。
重性精神病知识普及

重性精神病知识普及及指导什么是精神分裂病?精神分裂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一般来说,十五岁到二十岁是最常发病的年龄。
它主要的症状包括思考、知觉、情感、行为等多方面之广泛障碍。
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前兆。
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 (看到或听到一些不存在到的刺激)、妄想 (脑海中坚信一个不合理、脱离现实的信念)、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就如同上述小王发病时的表现,这称之为“活跃期”。
许多家属因为缺乏对精神分裂病的认识,往往错过了“潜伏期”的警讯,而一但到了“活跃期”时,病人多半已处在严重的发病状态中了。
由于精神分裂病的症状相当特异且戏剧化,所以早期常被认为是“中邪”或“妖怪附身”,或被冠上“疯子”的称号。
时至今日,经过精神医学的不断研究,已指出精神分裂病也是疾病的一种,有其脑结构或生物化学的病因,更可能有其遗传基础,可透过适当的药物来加以治疗。
若病人与家属皆能配合医嘱,用心投入治疗计划,病人对疾病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应能慢慢好转。
如何照顾罹患精神分裂病的家人?身为精神分裂病患者的家属,在照顾病人时,有下列几点必须注意。
一有前兆,马上治疗。
精神分裂病的患者在发病或复发初期,常有许多前兆显现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前兆在前面已有提及;身为家属,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徵兆,立即送医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配合医嘱,充分沟通。
目前对精神分裂病的治疗,已发展出许多有效的抗精神病剂。
为防止症状再度恶化,许多病患必需长期服药。
然而,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会拒绝吃药,究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几点:第一、许多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如眼球上吊、流口水、肌肉僵硬、颤抖等);第二、每日服药太麻烦;第三、吃药象徵病人的角色。
这些原因并非无法解决。
针对第一点,家属可协同病人向医生反应副作用的问题,一起讨论是否换药或是否加开解药之问题,目前精神科有许多解药可用来处理副作用之问题,以减缓病人因服药所造成的不适。
重性精神病科普常识

重性精神病科普常识发布时间:2023-07-04T13:50:45.072Z 来源:《医师在线》2023年3月6期作者:舒杭[导读]重性精神病科普常识??舒杭(绵竹市精神病医院;四川绵竹618200)日常生活中,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疾病,疾病的发生,不仅会影响患者身体健康,还会增加其精神压力,降低生活水平。
那么,关于重性精神病,你了解多少呢?今天我们就给大家科普一下重性精神病的相关知识。
1.什么是重性精神病所谓重性精神病,主要指的是精神障碍比较严重的一类精神疾病,对于重性精神病患者,精神功能受损程度表现为自知力严重缺失,也就是说难以认识到自己患有精神疾病,并且在现实生活当中,无法自理。
同时,其社会功能也会严重受损,很难保持对现实生活的适当接触,严重情况下,还会出现妄想、幻觉以及自杀等行为。
2.重性精神病症状特点关于重性精神病症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3个方面:(1)部分老年人四肢灵活,并且身体硬朗,但是,非常容易健忘,经常忘记自己住在哪里和吃过什么东西,有时候,还会发生情感障碍,最常见的就是抑郁与易怒等,之所以出现这类问题,与老年性痴呆密切相关,作为重性精神病的一种,值得我们重点关注。
(2)精神分裂症,往往会使患者出现思维障碍、幻觉以及妄想,若是患者出现反应性木僵,还会表现出卧床少动以及不能言语等情况。
(3)还存在躯体疾病导致的精神疾病,最常见的有冠心病、糖尿病以及脑血管疾病等。
同时,脑外伤或者农药中毒等,也会产生对应的精神症状。
3.重性精神病危险等级评估分级关于重性精神病危险等级,评估分级主要包括6个等级,具体如下:(1)0级。
不存在1-5级当中的任何行为。
(2)1级:患者存在喊叫、口头威胁,但是,并不会出现打砸行为。
(3)2级:会发生打砸行为,这种行为一般在家里,只是针对财物,一般情况下,可以被劝说和制止。
(4)3级。
出现的打砸行为相对来说比较明显,不分任何场合,也是针对财物,无法被劝说停止。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
《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
重性精神病是一类严重影响患者情绪、思维和行为的疾病,如精神分裂症、双相情感障碍和严重抑郁症等。
这些疾病会对患者的生活和工作带来严重影响,同时也给患者家庭和社会造成负担。
因此,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显得尤为重要。
通过健康教育,可以提高患者和家属对疾病的了解,有助于患者早期发现和治疗;可以增强患者的自我管理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可以减少对患者的歧视,促进社会融合。
在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中,需要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1. 提高对重性精神病的认识。
让患者和家属了解疾病的症状、病因、治疗方法和预防措施,有利于及早干预和治疗,减少症状加重的可能性。
2. 增强患者自我管理能力。
教育患者如何调节情绪、保持规律的生活作息和饮食习惯,以及如何与医生配合进行治疗,有助于缓解症状,延缓疾病发展。
3. 减少社会歧视。
帮助患者和家属了解重性精神病,并促使他们了解患者同样需要理解和支持,有利于减少社会歧视,促进患者更好地融入社会。
总之,重性精神病健康教育对患者、家属和社会都是十分重要的。
通过提高对疾病的认识、增强自我管理能力和减少社会歧视,有助于患者更好地应对疾病,提高生活质量。
希望通过更多的健康教育活动,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和关心重性精神病患者,共同关爱他们,促进他们更好地康复。
严重精神障碍健康知识宣教

严重精神障碍健康知识宣教什么是严重精神障碍?严重精神障碍是一种广泛的心理健康问题,它指的是一系列严重影响个体思维、情感、行为和交往能力的神经紊乱和心理疾病。
这些障碍可以影响一个人的认知、情感和社会功能,极大地干扰了他们的日常生活和人际关系。
严重精神障碍包括但不限于精神分裂症、重性抑郁症、躁郁症、焦虑障碍和双相情感障碍等。
严重精神障碍的症状通常表现为思维混乱、幻觉、妄想、丧失现实感、忧郁、情绪不稳定、社交障碍等。
这些症状会严重影响患者的日常生活,导致他们无法正常工作、学习和与社会互动。
严重精神障碍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包括遗传因素、脑化学不平衡、环境因素、药物滥用等。
然而,具体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因此,关于严重精神障碍的病因研究仍在进行中。
那么,在面对严重精神障碍时,我们应该如何应对?首先,我们应该学会认识严重精神障碍,了解其症状和特点。
通过加强健康教育,提高公众的认知水平,可以减少对患者的歧视和误解,为他们提供更好的支持和理解。
其次,及早识别和干预是至关重要的。
家庭成员和朋友是最容易发现患者异常行为的人,他们应该及时与患者沟通,提供关爱和支持,鼓励他们寻求专业帮助。
医生和心理专家可以根据患者的症状和情况进行判断,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药物治疗是缓解严重精神障碍症状的重要手段之一。
药物可以通过调整患者脑内的神经递质水平来帮助他们恢复正常的思维、情绪和行为。
然而,药物治疗应该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遵循医嘱使用,避免滥用和自行停药。
除了药物治疗,心理治疗也是重要的治疗手段。
常见的心理治疗方法包括认知行为疗法、家庭疗法和支持性心理治疗等。
这些方法可以帮助患者改善自我认识、提高应对压力的能力、改变不良的思维模式,从而减轻症状。
除了药物治疗和心理治疗,康复训练也是非常重要的。
康复训练的目的是帮助患者重新融入社会,提高他们的自理能力和社交能力。
康复训练可以包括日常生活技能训练、职业训练、社交技能训练等,以帮助患者重建信心和自尊,实现全面的康复。
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

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重度精神病指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严重异常的病。
重度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
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采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
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
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与个性特征等各方面互不协调、相互分裂的疾病,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以15-35岁发病最为常见。
此病为功能性精神病,即按当前的医学科学水平,还未能发现患者的脑部有明显形态学改变或肯定的生理生化改变。
虽然患者一般不存在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但发作时不仅影响本人的劳动能力,且对家庭和社会也有不良影响。
精神分裂症可按其临床表现分为两大组:一组称作阳性症状,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妄想、幻觉等;一组称作阴性症状,主要是在动力、精力、兴致、情感、礼仪、社交等方面,出现了正常精神功能衰退或缺失,表现为思维贫乏、行为退缩、意志缺乏、不顾礼仪等。
本病的病程在患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多数患者病程迁延,趋向慢性或精神衰退,但如早期发现并尽早给予合理治疗,则可增加预后乐观的机会。
精神分裂症的危害:精神分裂症不仅仅影响到患者本人,而且常常为他们的家庭带来数不清的困难和痛苦。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常常不能在社会上、在工作中和在学校里发挥正常功能。
他们的家庭成员可能经常需要从经济上、日常起居上、和情感上对他们进行帮助,并督促他们及时就医和服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重度精神病常识普及重度精神病指由于丘脑、大脑功能紊乱及病变而发生的感觉、记忆、思维、感情、行为等方面表现严重异常的病。
重度精神病指严重的心理障碍,患者的认识、情感、意志、动作行为等心理活动均可出现持久的明显的异常;不能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动作行为难以被一般人理解,显得古怪、与众不同;在病态心理的支配下,有自杀或攻击、伤害他人的动作行为;有程度不等的自制力缺陷,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精神症状丧失判断力,认为自己的心理与行为是正常的,拒绝治疗。
精神分裂: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病。
早期主要表现为性格改变,如不理采亲人、不讲卫生、对镜子独笑等。
病情进一步发展,即表现为思维紊乱,病人的思考过程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言语零乱、词不达意。
此外,比较典型的症状,还有妄想与幻觉。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活动与现实环境相脱离,认知过程、情感过程、意志过程与个性特征等各方面互不协调、相互分裂的疾病,是精神病中患病率最高的一种。
精神分裂症多起病于青壮年,以15-35岁发病最为常见。
此病为功能性精神病,即按当前的医学科学水平,还未能发现患者的脑部有明显形态学改变或肯定的生理生化改变。
虽然患者一般不存在意识和智能方面的障碍,但发作时不仅影响本人的劳动能力,且对家庭和社会也有不良影响。
精神分裂症可按其临床表现分为两大组:一组称作阳性症状,表现为思维障碍、情感障碍、妄想、幻觉等;一组称作阴性症状,主要是在动力、精力、兴致、情感、礼仪、社交等方面,出现了正常精神功能衰退或缺失,表现为思维贫乏、行为退缩、意志缺乏、不顾礼仪等。
本病的病程在患者之间有较大的差异,多数患者病程迁延,趋向慢性或精神衰退,但如早期发现并尽早给予合理治疗,则可增加预后乐观的机会。
精神分裂症的危害:精神分裂症不仅仅影响到患者本人,而且常常为他们的家庭带来数不清的困难和痛苦。
患有精神分裂症的病人,常常不能在社会上、在工作中和在学校里发挥正常功能。
他们的家庭成员可能经常需要从经济上、日常起居上、和情感上对他们进行帮助,并督促他们及时就医和服药。
研究发现:在常规临床治疗情况下,50%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治愈后的第一年内复发,80%的患者在5年内复发。
对患者及其家庭来说这个复发比率简直是灾难性的。
但是,控制良好的临床研究表明:应用抗精神病药物预防复发,一年后可将复发率降低到平均16%。
是什么原因造成了实际复发率与研究复发率的巨大差异呢?虽然许多研究都表明精神病阳性家族史、不良病前人格、反复发作的精神分裂症、病程较长的精神分裂症、服用的抗精神病药物种类等等都影响复发率,但是在临床工作中高复发率的主要原因是抗精神病药物治疗不足,而药物治疗不足的原因有:(1)患者方面未能遵医嘱服药,例如患者对抗精神病药物持怀疑的态度,不承认有病或害怕药物副作用。
(2)医生方面医生往往没有认识到抗精神病药物预防复发的指征。
往往医生所建议的维持治疗的时间太短或应用过高的抗精神病药物剂量,后者引起令患者十分难受的副作用。
最重要的是,医生们极少向精神分裂症病人和他们的家属讲解有关抗精神病药物在预防复发中的必要性。
许多医生想当然地认为:那些伴有认知障碍并且不愿服药的精神分裂症患者,在他们5分钟的权威劝说下就会对他们言听计从地服用数年的抗精神病药物,这未免太天真了。
其实,若欲改善精神分裂症患者服药的顺应性,就应当积极地并且专业化地教育并促动病人及其家属。
显然,改善复发率的根本因素在于医生,对医生的教育是当务之急。
即便是在发达的西方国家例如德国,尚有30%-40%的精神科医生完全缺乏有关精神分裂症患者复发危险性程度的知识,另有30%——40%的医生低估了复发的危险性。
(3)患者家属方面个别家属生怕长期服用抗精神病药物会“损伤”患者的大脑,将患者“吃傻”,因而不听医生再三的劝说,过早减量或者停药造成患者复发。
有的家属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犯同样的错误。
此种家属需要医生做耐心细致的工作,向患者家属讲明复发对精神分裂症的影响,并说明复发的病人在经过恰当的治疗后其工作能力和社会功能仍然恶化,大多数患者在其恢复一年后仍不能达到复发前的功能水平。
研究发现:社会功能与患者急性复发的次数呈负相关(即:复发次数越多,社会功能越低),提示疾病复发会引起患者社会功能的残损。
应用抗精神病药物治疗预防复发,适用于所有罹患了精神分裂症的病人。
仅有的例外是那些药物治疗的副作用要比疾病复发后果还要严重的病人和精神病诊断尚有疑问的病人。
经验结果表明:90%的病人在没有抗精神病药物维持治疗的防护下会复发;复发的社会后果要比抗精神病药物治疗所带来的危害更加严重。
小王自从升上高三之后,成绩每下愈况,每天一回家便躲在房间里不出来,而且几乎很少跟父母说话,也越来越少与朋友联络。
一开始王妈妈以为小王是因为升学压力太大,而出现暂时不适应的情况,岂料小王的状况每下愈况,整日神情怪异,自笑自语,甚至好几天不洗澡。
某天晚上吃完晚饭后,小王竟然像突然发狂似的,脱光衣服在家里跑来跑去,并声称看到阎罗王要夺取他的性命,而父母便是牛头马面,于是便拿起菜刀想要追杀父母。
最后,在一团混乱当中,小王被送入医院急诊,经精神科医师诊断的结果是:“精神分裂病”。
什么是精神分裂病?精神分裂病是一种严重的精神疾病。
一般来说,十五岁到二十岁是最常发病的年龄。
它主要的症状包括思考、知觉、情感、行为等多方面之广泛障碍。
在发病之初,病人可能出现成绩或工作表现一落千丈、社交退缩、个人卫生习惯不良等前兆,就如以上小王一开始出现的征兆,称为“潜伏期”。
在潜伏期阶段,若未予以适当的处置,病情便会更加恶化,而衍生出幻觉 (看到或听到一些不存在到的刺激)、妄想 (脑海中坚信一个不合理、脱离现实的信念)、语无伦次、行为怪异等症状,就如同上述小王发病时的表现,这称之为“活跃期”。
许多家属因为缺乏对精神分裂病的认识,往往错过了“潜伏期”的警讯,而一但到了“活跃期”时,病人多半已处在严重的发病状态中了。
由于精神分裂病的症状相当特异且戏剧化,所以早期常被认为是“中邪”或“妖怪附身”,或被冠上“疯子”的称号。
时至今日,经过精神医学的不断研究,已指出精神分裂病也是疾病的一种,有其脑结构或生物化学的病因,更可能有其遗传基础,可透过适当的药物来加以治疗。
若病人与家属皆能配合医嘱,用心投入治疗计划,病人对疾病与环境的适应能力应能慢慢好转。
如何照顾罹患精神分裂病的家人?身为精神分裂病患者的家属,在照顾病人时,有下列几点必须注意。
一有前兆,马上治疗。
精神分裂病的患者在发病或复发初期,常有许多前兆显现在日常生活中,这些前兆在前面已有提及;身为家属,应提高警觉,一发现徵兆,立即送医治疗,以免错过治疗时机。
配合医嘱,充分沟通。
目前对精神分裂病的治疗,已发展出许多有效的抗精神病剂。
为防止症状再度恶化,许多病患必需长期服药。
然而,许多精神分裂症患者常会拒绝吃药,究其原因,可能有下列几点:第一、许多药物可能会产生副作用 (如眼球上吊、流口水、肌肉僵硬、颤抖等);第二、每日服药太麻烦;第三、吃药象徵病人的角色。
这些原因并非无法解决。
针对第一点,家属可协同病人向医生反应副作用的问题,一起讨论是否换药或是否加开解药之问题,目前精神科有许多解药可用来处理副作用之问题,以减缓病人因服药所造成的不适。
针对第二点,通常每天必须服用的是口服药,若对病人不太方便,可建议医师改用长效针剂,每隔几周施打一次,便可同样达到治疗效果。
针对第三点,家属可向病人解释:“精神分裂病是一种疾病,就像心脏病、高血压、或糖尿病一样,患者必须按时服药才能维持身体健康;同理,精神分裂病的患者也必须按时服药才能维持心理健康。
”这种类比的建议方式,通常对病人很有说服力。
疏处情绪,提供支持。
精神分裂病患者的挫折因应能力通常较正常人差,因此在面对较大的生活压力时,便可能造成恶化,因而不能承担太大的工作任务。
正因如此,许多精神分裂病患者对自己缺乏自信,认为自己没有价值,对家人不仅没有贡献反而拖累家人。
另有许多病患生活懒散,整日在家中闲晃睡觉,过着离群索居的生活。
还有些病患害怕面对世人的眼光,而不敢重新面对社会。
更有些病患期望自己的心智功能能够回复到病前的水准,结果发现事与愿违,而造成更大的挫折感。
针对这些心理问题,家属在一开始时,应尽量减少病人的心理负担,同时也不要对病人有太高的期望;随著病人功能的慢慢好转,家属才渐渐提高期望;倘若病人不断比较自己在病前与病後功能之差异,而心生挫折,家属可鼓励病人改变比较的基准,比较刚发病时和目前康复状况的差异,以营造进步的感觉。
其次,病人的病况好转,不见得代表病人的症状完全消失,倘若病人有残存的症状出现,家属不宜大加指责,而应以较宽容的态度来接纳病人的病情。
此处的接纳,并不代表纵容。
为了鼓励病人表现出较多的适应性行为并减少不适应性行为,家属可与病人共同订立行为约定,规范哪些行为是“适应性行为”(如与人互动、协助家务等),可加以鼓励,哪些行为是“不适应性行为”(如随意大小便、喧闹、乱打电话骚扰别人等),应加以警惕。
再者,为鼓励病人循序渐进地进入社会,以减少心理障碍,家属可以让病人在谋职之前,先经历医疗机构的日间留院病房、社区复健中心、或私人复健机构,待适应之后,再投入职场与社会环境中。
家属也可以将家中许多压力较小的家事 (如扫地、清洗厕所等),委由病患处理,让病患自觉对家里有贡献,以提升其自信心与自我效能感。
最后,精神分裂病患的安置与复健,应由医疗人员、家属、与病人三者合作完成,缺一不可。
另外,家属在照顾病患的过程中,势必尝尽各种艰辛的滋味;许多家属奋不顾身地照料病患,却没想到自己也需要得到支持与肯定。
倘若家属在照顾病人的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或挫折,可随时向医院的精神科医师、社工师、或心理师寻求专业或情绪上的支持与援助。
家属也可以透过医院所举办的家属座谈会来认识其他家属,互相支持鼓励,形成稳固的社会资源网络。
毕竟,一个人要先把自己照顾好,才有馀力再去照顾别人。
警惕人格心理扭曲杀死4名同学的马加爵,在人们印象中已成了恶魔般的人物。
而河南杀人狂魔杨新海,杨的作案手段凶狠残忍,先后有67条无辜生命丧于他手。
纵观马、杨的杀人动机与犯罪经历,不难看出其在心理卫生方面存在的严重缺陷,从而导致人格强烈扭曲。
他们是一种社会“怪胎”,审视产生这些“怪胎”的原因,我们不能不想到关于心理健康的问题,想到我们教育的得与失。
讲究卫生,保持健康,这是常识。
可是,不少人一提到健康就只想到加强锻炼、增加营养、预防疾病等,这些无疑都是重要的。
但是,这并不是“健康”的全部含义。
人的一生,难免遭受各种矛盾与挫折,因而心理因素也同样危害人的健康。
假如一个人身体健壮,却缺乏理性,人格异常,那怎能说他“健康”?所以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解释是:没有身体的缺陷与疾病,要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