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优秀公开课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1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课标解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年版)》对高年级段学生诗词阅读与鉴赏目标做出了明确规定,指出:阅读诗歌,大体把握诗意,想象诗歌描述的情境,体会作品的情感。
受到优秀作品的感染和激励,向往和追求美好的理想。
【教材解读】《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五年级下册“家国责任"主题下的一首诗,诗人杜甫是现实主义诗人中非常有代表性的一位,他的诗词深刻地反映了唐朝中兴到衰落的一个历史过程。
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本首诗词的重要内容,如诗词的重难点、字词的含义、诗句表达的内涵以及整首诗的含义,还要引导学生了解唐朝历史。
因此,在整体任务情境创设中,教师以“家国责任”为核心话题,通过杜甫诗词集整理的方式,引导学生将杜甫的诗作为整体来学习,从宏观的角度入手让学生通过杜甫的诗词感受其情怀,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达成升华诗词课堂教学质量的目标。
【学情分析】五年级学生对杜甫诗词的了解已经比较多,无论是课堂学习还是课外阅读中,学生都积累了一些古诗词的学习方法,诗词理解能力也有了一定的提升。
因此教师可以采取先学后教的教学思路,引导学生理解诗歌内容,体会诗词情感,同时结合学生学情以及兴趣等,补充相应的背景材料,帮助学生更深层次地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达到使学生深入学习的目标。
【教学目标】1.通过古诗词的学习,进一步明确律诗特征,通过多样化的阅读,感受诗词的节奏,把握韵脚和韵律,同时能熟练背诵诗词内容。
2.借助注释、学习单、展开想象等方式,在自主、合作、探究情境中读懂、理解、感悟诗歌,理解诗人的情感历程。
3.借助背景资料了解杜甫生平,拓展相关诗句,充分感受诗人对国家、故土深沉的热爱之情。
【教学过程】一、核心任务探索杜甫的家国情怀。
二、知识链接1.创作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创作时杜甫已经52岁,当时唐朝军队在洛阳附近打了一场胜仗,叛军头目纷纷投降,杜甫听到这个消息欣喜若狂,写了此首诗。
9古诗三首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设计教材分析《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部编版五年级语文下册第三单元所编排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三首诗。
本单元以“责任"为主题,意在让学生感受先辈们的崇高精神,以“通过课文中动作、语言、神态的描写,体会人物的内心”为语文要素,体会人物的感情、心理活动及内心变化。
罗才军老师所讲的这堂课,不仅极具诗的韵味,更是围绕一个“喜"字,将诗的情感与写法讲述得淋漓尽致,并且关注学生的思考,以学生的真实学情为落脚点展开课堂,关注学生的真实想法创设开放式又能更深入体会作者情感的问题,条理清晰层层推进,令人回味无穷。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体会诗人的爱国之情并背诵古诗。
2.学习并掌握学古诗的常用方法。
3.学习并拓展背诵古诗的各种方法。
教学重难点:重点:学习并掌握学古诗的常用方法。
难点:学习并拓展背诵古诗的各种方法。
教学过程:一、直接导入1.今天来学习一首诗歌,一起读题目《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指生(3人)读给大家听,指生读的过程中引导学生关注诗题的停顿,再次齐读,读好停顿。
2.按照自己的节奏和感觉读,至少读三遍。
指生单独读诗,生进行评价后再读,一遍比一遍有进步,再指一生读后,师进行评价并指出漫卷的卷字读得准,强化字音。
并评价节奏,讲解二、二、三的读诗节奏。
3.有了节奏后,挑战读诗的韵味。
读出韵味就要知道诗歌的韵,生找到韵脚,师指导把韵脚读饱满稍微拖长。
指生读,生看着老师的手势读,手势不停韵脚的音不停。
二、走进诗歌(一)扫清理解障碍1.读诗的最高境界还不是有节奏、有韵味,最高境界是什么?(感情)要把诗歌读出感情,要真正走进诗歌,到底诗人要表达什么感情,再读诗歌,读完后琢磨琢磨并联系着插图注释谈谈理解,先读再谈。
2.发现注释都是地名,师讲述在以后读诗中发现地名也不必深究,大致了解即可。
从插图中学生发现其实是写了“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生结合插图再读。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课件

长城的重要性
讲解长城在官军收复中的作用和意义。
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背景
1
清朝统治动荡
探讨清朝末年政治动荡加剧,给官军收复创造机会。
2
民族意识觉醒
分析民众逐渐觉醒的民族意识对收复行动的推动。
3
外国势力的干涉
解释外国势力对官军内战的利用和影响。
官军的军事行动
奋起反攻
介绍官军在收复河南河北前的阻击战。
协同作战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 开课课件PPT
公开课课件PPT的目的,是介绍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背景、军事行动,以及 对中国历史的影响和意义。
课程主题介绍
中国地理位置
了解中国地理位置对于理解历史事件的重要性。
清朝的强盛
探讨清朝在收复河南河北前的统治力量。
丰富的农业资源
分析河南河北丰富的农业资源对官军行动的影响。
3 国家统一的里程碑
讲解收复对中国历史、 文化和社会的深远影响。
强调收复对国家统一进 程的重要里程碑。
分析官军之间的协同,提高战斗的效率和胜 利的几率。
战术变革
讲解官军在战术和策略上的变革和创新。
城市攻坚
解释官军在城市作战中的战术和策略。
河南河北收复对中国历史的影响
文化融合
探讨河南河北收复对中国文化融合和发展的影响。
经济发展
分析收复对河南河北经济的影响和推动。
教育改革
讲解收复后对教育体系的改革和提升。
艺术与文学
解析收复对中国艺术和文学的影响和创新。
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意义
1
国家统一
解释官军收复对国家统中国历史的转折和影响。
3
民族意识觉醒
探讨收复对民族意识觉醒的推动和加强作用。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通用7篇)作为一名教师,通常会被要求编写教案,编写教案有利于我们准确把握教材的重点与难点,进而选择恰当的教学方法。
那么大家知道正规的教案是怎么写的吗?以下是小编整理的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课文《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的教案设计篇1(一)板书课题(二)教师简介背景《闻官军收河南河北》这首诗是唐代大诗人杜甫写的,也是他生平第一首快诗,也就是在他最高兴的时候写下的。
此诗写于763年,安史之乱的头目史朝义(史思明)的儿子兵败自杀,他的部下纷纷投降;河南河北相继收复,安史之乱从此结束。
杜甫在四川听到这一消息后写下了这首充满欢乐之情的七言律诗。
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闻:听说。
官军:指唐王朝的军队。
意思是听说唐王朝的军队收复了河南河北。
(三)检查朗读诗句的情况(四)理解诗意方法:先看看自己懂了哪些词语,再看看还有哪些词语不懂,最后集中时间讨论。
1.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通常作为四川的简称。
忽传:忽然间到处传扬。
收蓟北:收复蓟北。
意思是收复蓟北的消息,忽然在剑外到处传扬。
初闻:刚刚听到。
涕泪:因喜极而泪下。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把这两句话连起来说一说。
2.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却看:再看。
妻子:夫人和孩子。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还有一丝的忧愁?漫卷:胡乱卷起。
欲:将要,简直要。
狂:放怀,无拘无束,热情不加节制。
胡乱地把诗书一卷,高兴得简直要发狂。
3.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放歌:放声歌唱。
须:须要。
纵:放任,这里尽情的意思。
在大晴天里放声歌唱,畅饮美酒。
青春:指春光,春天的景物。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把这两句话的意思说一说。
4.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即:就。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过那巫峡的叠蟑顺流而下,一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洛阳。
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

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9 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背诵古诗。
借助注释,结合有关资料,理解诗句的意思,感受诗人喜欲狂的心情。
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理解诗句的意思,背诵古诗,感受诗人的欣喜若狂和归心似箭的心情。
教学难点:感受诗人忧国忧民的爱国情怀。
【教学设计】认识作者,理解诗题“飘飘何所似,天地一沙鸥。
"这是描写了谁?有同学知道吗?这句话杜甫借沙鸥来自喻,总结了自己颠沛流离的一生。
提起诗圣杜甫,我想大家都不陌生了,他的古诗咱们信手拈来。
师总结:杜甫的一生啊,写了许多诗,流传至今的有1500多首。
他的诗宛如一面镜子,真实地反映了唐朝由盛转衰的社会现实,因此他的诗风格深沉,旋律悲壮。
但是有一首诗例外,那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这首诗。
请同学们齐读诗题。
谁能解释解释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意思呢?读诗题:这一消息冲开了诗人郁积多年的情感闸门,喷薄出“生平第一首快诗”,让我们再读诗题。
初读古诗,圈画地名这首诗题目中涉及到两个地名,除此之外,诗中还有好几个地名,现在请同学们放开声音读这首诗,边读边圈画出诗中的地名。
(学生读诗标画)交流所画地名:河南、河北、剑外、蓟北、巴峡、巫峡、襄阳、洛阳。
在这首诗当中啊,作者用了这么多地名,如果我们能知道这些地方分别大致在哪里的话,对我们理解古诗会很有帮助,那不妨我们看一幅图。
我请一位同学上来指一指。
现在杜甫在哪个地方?被叛军占领的是哪一块?杜甫青春作伴好还乡的乡在哪里?那你知道杜甫现在的居住地四川离他的故乡洛阳到底有多远吗?我们不妨来看杜甫的这句诗:洛阳一别四千里,胡骑长驱五六年。
——杜甫《恨别》而四川当时是个什么样的地方呢?李白曾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同学们,从家乡到四川是如此的长途跋涉、千辛万苦,那杜甫为何还要远离家乡呢?有课下收集到资料的同学吗?跟大家交流交流。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课件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目录
contents
课程导入诗词赏析杜甫的爱国情怀唐诗的影响与价值课程总结与作业布置
课程导入
01
杜甫(712-770),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被尊称为“诗圣”,与李白并称“李杜”。
杜甫创作了大量反映社会矛盾和人民苦难的诗篇,被誉为“诗史”。
杜甫的诗歌风格沉郁顿挫,语言精练,表达力强,对后世影响深远。
02
04
03
唐代其他著名诗人及其作品介绍
唐诗与其他朝代诗歌的比较分析
唐诗的分类与特点
唐诗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THANKS
感谢观看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代表作之一,写于安史之乱结束之际,表达了诗人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消息后的喜悦之情。
诗中通过描绘诗人听到消息后的激动心情和想象中的还乡场景,展现了杜甫深厚的家国情怀和对国家统一的渴望。
唐诗的影响与价值
04
唐诗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组成部分,被誉为中国文学的瑰宝。
唐诗在诗歌艺术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代表了中国诗歌创作的巅峰水平。
唐诗在形式上讲究平仄和韵律,注重意境的创造和对自然景物的描绘。
唐诗题材广泛,风格多样,从山水田园到边塞战争,都有涉及,反映了唐代社会的繁荣与变迁。
唐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是唐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安史之乱是唐代中期的一场大规模的叛乱,给国家和人民带来了巨大的灾难。杜甫在安史之乱期间颠沛流离,历经艰辛。
763年,安史之乱终于结束,杜甫听到官军收复河南河北的消息后,心情激动不已,写下了这首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是杜甫的“生平第一首快诗”,表达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喜悦和向往。
诗词赏析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

9古诗三首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案《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1)学生能够背诵并默写《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全诗。
(2)学生能够理解诗中的重点词句,并体会诗人杜甫听到官军收复失地的喜悦心情。
(3)通过本课学习,培养学生的爱国情怀,加深对历史背景和人民心声的认识。
二、教学重点(1)重点讲解诗中的生字生词,如“蓟北"、“巴峡”等,确保学生能够准确读写并理解其含义。
(2)逐句分析讲解诗歌内容,让学生理解诗人杜甫的内心世界和对国家、人民的深情厚意。
三、教学难点(1)学生对历史背景的理解和感悟,需要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安史之乱对唐朝和人民带来的灾难。
(2)体会诗人杜甫的爱国情怀和对和平生活的向往,引导学生感受诗歌的深刻内涵和情感表达。
四、课时安排1课时五、教学过程(一)巧妙导入,激发学习兴趣为了让学生在开始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之前就能感受到诗歌背后的深厚情感和历史背景,我设计了以下导入环节:1. 情景创设:我首先利用多媒体播放一段关于唐朝安史之乱的短视频,通过生动的画面和紧张的音效,将学生带入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
随后,我适时提问:“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段历史中,唐朝人民最渴望的是什么吗?"引导学生思考并回答:“和平。
”这样的导入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兴趣,还为后续的诗歌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2. 诗意启迪:接着,我展示诗歌的首句:“剑外忽传收蓟北”,并让学生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这句诗所表达的场景和情感。
通过这一活动,学生不仅初步感受到了诗歌的意境,还锻炼了他们的想象力和表达能力。
3. 背景铺垫:在学生对诗歌有了一定了解后,我详细介绍了安史之乱的历史背景及其对唐朝和人民的影响。
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不仅能够深入理解诗歌背后的历史意义,还能增强对国家和民族历史的认同感。
通过以上三个步骤的巧妙导入,我相信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究欲望,为后续深入学习《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打下坚实的基础。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1市公开课获奖课件省名师示范课获奖课件

好雨知时节, 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 润物细无声。 正是江南好风景, 落花时节又逢君。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代)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唐代)
jì
chánɡ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zǐ
juǎn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剑外 忽传 收蓟北, 初闻 涕泪 满衣裳。 却看 妻子 愁何在, 漫卷 诗书 喜欲狂。 白日 放歌 须纵酒, 青春 作伴 好还乡。 即从 巴峡 穿巫峡, 便下 襄阳 向洛阳。
宝应元年(762)冬季,唐军在洛阳附近旳横水打了一种大胜仗,收复 了洛阳和郑(今河南郑州)、汴(今河南开封)等州,叛军头领薛嵩、张忠 志等纷纷投降。第二年,即广德元年正月,史思明旳儿子史朝义兵败自缢, 其部将田承嗣、李怀仙等相继投降。正流寓梓州(治所在今四川三台),过 着飘泊生活旳杜甫听到这个消息,以饱含激情旳笔墨,写下了这篇脍炙人口 旳名作。
1、请用“——”在诗中划出诗人为何喜 欲狂旳原因
2、从《闻官军收河南河北》一诗旳哪些
词语中能够体会到杜甫“喜欲狂”旳心情?
用“
” 画出来。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 北, 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 阳向洛阳。
读一读
剑外忽然间传扬着收复蓟北旳消息,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涕泪就洒满了衣裳。 再看看老伴和孩子,哪里还有一丝旳哀愁?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白日放歌须纵酒,
纵酒: 纵情饮酒。
在大晴天里放声高歌,畅饮美酒。
青春作伴好还乡。
青春: 美好的春天。
பைடு நூலகம்
趁着这春光的陪伴,我正好回到我的故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
放舟从巴峡东下,穿越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顺流而下过襄阳,便一直奔向故乡洛阳。
把握情感
最能体现情感的词?
喜欲狂
仇兆鳌在《杜少陵集详注》中 引王嗣奭的话说:“此诗句句有喜 跃意,一气流注,而曲折尽情,绝 无妆点,愈朴愈真,他人决不能道 。”
一 作者介绍:
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字子美 。自称少陵野老,世称“杜工部”,后 人誉为“诗圣”。 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转衰的历史时期, 他的诗真实的记录了当时的社会动荡、 政治黑暗、人民疾苦,被称为“诗史”, 他一生都在为人民发声,为时代代言。
代表作:《春望》、“三吏”、“三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剑外忽传收蓟北,
忽然间从剑外传来了收复蓟北的消息
初闻涕泪满衣裳。
涕泪: 眼泪。
刚刚听到这个喜讯,泪水就洒满了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
却看: 再看。妻子: 妻子儿女。
再看看妻子和儿女,哪里还有一丝的忧愁?
漫卷诗书喜欲狂。
漫卷: 随意卷起来。
随意地卷起诗书,高兴得将要发狂了。
剑外忽传收蓟北
二 写作背景:
公元 755 年,唐朝爆发了“安史之乱”。安史 之乱让原本繁华安定的国家岌岌可危,四分五裂, 人 民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战争持续了八年,在这八年里 他度日如年、有家不能归。他亲眼看到了叛军的烧杀 抢掠,看到了路有饿死骨的种种惨相。 公元 763 年,远在四川的杜甫,忽然听到了官 军收复蓟北的消息,惊喜的洪流一下子冲开了诗人的 情感闸门,写下了《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天边行
杜甫
天边老人归未得,日暮东临大江哭。 陇右河源不种田,胡骑羌兵入巴蜀。 洪涛滔天风拔木,前飞秃鹙后鸿鹄。 九度附书向洛阳,十年骨肉无消息。
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多年流亡的艰辛满布于妻子 儿女们脸上的愁云一扫而去
如何表达“喜欲狂”?
提示:抓住每句的关键词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尽写悲喜交加, 酸甜共涌之态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表现捷报来 得太突然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茅屋为秋风所破歌
杜甫
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风雨不动安如山。呜呼!何时眼前突兀 见此屋,吾庐独破受冻死亦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做伴好还乡。
狂态 狂想
即从巴峡穿巫峡, 便下襄阳向洛阳。
河 蓟北 北
河 巴峡 巫峡 南
四 川
剑外
洛阳 襄阳
东
海
长
江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四个地名间漫长的距离瞬间即至, 瞬间即过,表达了诗人迫不及待, 归心似箭的心境
深入情感
为何“喜欲狂”?
— 杜甫
朗读全诗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唐代 杜甫
提示:读准 字音、注意 停顿,读通 诗句,读出 韵味。
剑外 初闻 却看 漫卷 白日 青春 即从 便下
忽传 涕泪 妻子 juǎn 诗书 放歌 作伴 巴峡 襄阳
收蓟北, cháng 满衣裳。 zǐ 愁何在, 喜欲狂。 须纵酒, 好还乡。 穿巫峡, 向洛阳。
翻译全诗
一个年过半百的老人怎么会如此得喜欲 狂?这“喜极而泣”的“涕泪”里到底 包含着什么? 一是回归故乡的喜悦; 二是爱国之心。 三是忧国忧民的悲悯情怀。
拓展延伸
抓住关键词鉴赏陆游的《示儿》 《示儿》
死去元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