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选种育种技术详解
食用菌生产技术 实验一 孢子分离杂交育种

3.子实体表面消毒及环境用具无菌处理 子实体表面消毒及环境用具无菌处理 4.在一适宜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条 在一适宜温度. 在一适宜温度 湿度. 件下收集孢子, 件下收集孢子,将消毒后的菇体置于孢 子收集器中, 让其产生孢子, 子收集器中,24—48h让其产生孢子, 让其产生孢子 并收集.保藏备用. 并收集.保藏备用.
孢子分离育种( 实验一 孢子分离育种(一)
一、目的:掌握孢子收集.分离方 目的: 法及育种技术
二、原理
大型真菌子实体可散发大量孢子(担孢子 和子囊孢子).在一定条件下可形成孢子 雾或孢子印.收集其孢子,可进行杂交 育种选育优良菌种.
大型子实体的生活史:
大型子实体→孢子→单核菌丝→双核菌 丝→大型子实体
附:平板培养基制备;普通土豆培养基 滴加80—100单位庆大霉素.配制1000ml, 每组包装灭菌10个平皿(合计40个)及10 支试管斜面(合计40支),另包7支试管扎成 1把,作稀释备用.每组包装移液管10ml、 5ml各1支.
思考题: 思考题
1.孢子分离育种的原理是什么? 2.孢子分离的条件有那些? (答:①新鲜子实体 ②无菌条件 ③在 一定温度.湿度. 一定温度.湿度.光照和氧气供应条件 下)
三.材料及器皿
新鲜子实体(菇体 耳体 耳体) 新鲜子实体(菇体,耳体) 无菌孢子收 集器 孢子萌发培养基 无菌水 消毒剂 显微镜 超净工作台或无菌室
四.主要操作步骤: 主要操作步骤:
1.采集新鲜子实体:选择生长旺盛, 采集新鲜子实体:选择生长旺盛, 菌龄适中, 菌龄适中,无病虫害的子实体 2.无菌孢子采集器的准备及孢子收集 无菌器具的准备:大钟罩或漏斗. 无菌器具的准备:大钟罩或漏斗.无 菌湿纱布的消毒灭菌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

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食用菌是指人类食用的真菌。
为了满足人们对食用菌的需求,菌种选育成为推动食用菌产业发展的重要一环。
以下是食用菌菌种选育的一般方法:1.优良菌株的筛选:优良的菌株是选育高产、高品质、耐逆性强的食用菌的基础。
通过野生菌株、采集菌种或现有优良株系的筛选,选取菌株具有高产、耐逆性强、抗病能力强等特点。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具有不同特点的菌株进行人工杂交,以增加变异性和多样性。
通过对不同特征的亲本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新的优良菌株。
例如,将高产菌株与抗病菌株进行杂交,可以获得既高产又抗病的优良品种。
3.辅助选择和基因工程:辅助选择是通过生理和生化方法,利用菌株的形态、生长特性、营养需求、代谢产物等性状进行选择。
同时,基因工程技术也可以应用于食用菌菌种选育。
通过转基因技术,可以将目标基因导入到菌株中,增加其产量、抗病性等性状。
4.连续培养和选育:通过连续培养和选育,可以选出适应培养条件和生产要求的菌株。
在不断培养的过程中,逐渐降低菌株对外界条件的依赖,提高其适应性和稳定性。
5.精细筛选和扩繁:通过对菌株进行精细筛选,选取具有理想特征的菌株,如高产、高品质、耐逆等。
同时,通过菌种的扩繁,可以使优良菌株得到大规模繁育。
6.田间试验和品种选育:选育出的菌株需要在田间进行试验,观察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的表现,如产量、品质以及抗病性等。
根据试验结果,进一步筛选和培育适应不同地区和需求的优良品种。
7.基因资源的开发和保存:基因资源的开发和保存是食用菌菌种选育的重要环节。
通过对食用菌的生态环境、野生资源及优良株系的研究,收集并保存多样的基因资源,为菌种选育提供多样性和可持续性的基础。
总之,食用菌菌种的选育是一个复杂的过程,需要通过多种方法和手段来进行。
选育出优良的食用菌菌种,既可以提高食用菌的产量和品质,也可以改善其抗病能力和适应性,促进食用菌产业的发展。
食用菌种植步骤

食用菌种植步骤食用菌种植是一项重要的农业生产活动,它是指通过合理的操作和管理,利用适宜的环境和培养基条件,促进食用菌菌丝的生长和子实体的形成,实现食用菌的高效产量和质量。
下面是食用菌种植的一般步骤:1. 选取菌种:选择优质的食用菌菌种是种植成功的基础。
常见的食用菌包括香菇、蘑菇、平菇等,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选择适宜的菌种。
2. 制作菌种培养基:菌种培养基是供食用菌菌丝生长和繁殖的基质,可以使用稻草、麦麸、玉米秸秆等材料制作。
制作菌种培养基的方法一般包括原料的消毒处理、混合搅拌、装入菌种瓶中等步骤。
3. 菌种接种:将培养好的菌种接种到培养基中。
接种时需要注意无菌操作,尽量避免细菌和其他菌种的污染。
4. 菌丝生长:菌种接种后,放置在适宜的温度和湿度条件下,促进菌丝的生长。
温度和湿度的控制是非常重要的,对不同的食用菌种类有不同的要求。
5. 菌种繁殖:菌丝生长到一定程度后,可以进行菌种的繁殖。
常见的方法有剥离菌种、涂抹菌种等。
6. 制作菌棒或菌袋:菌种繁殖后,将菌丝接种到菌棒或菌袋中。
菌棒通常是用锯末、秸秆等有机材料制成,菌袋则是用塑料薄膜制成。
7. 培养环境的控制:将接种好的菌棒或菌袋放置在特定的环境中,控制温度、湿度和光线等条件,促进食用菌子实体的生长和发育。
8. 及时采摘:食用菌子实体生长到一定大小时,应及时采摘,避免过度生长导致质量下降。
9. 清洁消毒:采摘后,要及时进行场地的清洁和菌棒或菌袋的消毒,以防止病虫害和其他菌种的侵入。
10. 循环使用:在一定周期后,可将已经收获的菌棒或菌袋重新接种繁殖,循环利用。
以上是食用菌种植的一般步骤。
需要注意的是,种植食用菌需要具备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技术,并且要细心耐心地进行操作和管理。
同时,不同的食用菌种类可能有所差异,因此在具体种植时要根据不同的菌种有针对性地进行操作。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简介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简介原生质体(protoplast)这个术语最早是由Hanstein 在1880年提出来的。
确切地说,食用菌原生质体是指细胞壁完全消除后余下的那部分包裹的裸露的细胞结构。
原生质体虽然失去了细胞壁存在时的原有细胞形态,变成了圆球体,但它仍然具有原生质膜和整体基因组,是一个具有生理功能的单位。
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protoplastfusion)是指通脱壁后的不同遗传类型的食用菌菌株原生质体,在融合剂的诱导下进行融合,最终达到部分或者整套基因组(核基因、线粒体基、胞质基因)的交换和重组,生产出新的食用菌品种和类型,也就是说,食用菌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上是一种不通过有性生活史(sexualcycle)而达到遗传重组或有性杂交的育种手段。
近日,在佛山科技学院召开的“草菇原生质体融合育种研究”成果鉴定会上获悉,该院农学系利用现代生物工程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技术,成功地选育出草菇新品种Vp—2、Vp—3。
专家们实地考察后认为,该研究成果数据可靠,技术新颖,品种表现良好,种性稳定,菌丝生长健壮,爬料速度快,抗杂能力强,子实体结实,基部紧凑,个体适中,兼备双亲优良性状,生物特性明显优于目前生产使用的当家品种。
鉴定专家一致认为,该研究成果居于国内领先水平。
据项目鉴定委员会主任、省微生物研究所研究员丘元盛介绍,该项目成果具有技术的前瞻性和研究的独创性:采用超声波处理结合溶壁酶酶解,很好地解决了草菇细胞壁裂解的难题,为原生质体融合育种提供了大量原生质体,完善了草菇原生质体制备和融合技术;创造性地利用不同草菇品种间存在拮抗作用进行融合子初筛,利用不同草菇种间分解脱脂牛奶、可溶性淀粉、聚半乳糖醛酸等物质的能力差异性,定量检测融合子与亲本间的酶分解能力,通过DNA随机多态性差异检测进而确定融合子,技术操作新颖,为食用菌育种开辟新途径;开创性采用液氮研磨与溶壁酶酶解相结合提取草菇菌丝DNA技术,获得高纯度遗传物质,圆满解决草菇等真菌DNA提取过程中破壁困难和纯度不高等技术难题,实现现代分子生物学水平格测融合子的技术性飞跃。
食用菌生产技术 遗传育种概述2讲

三、食用菌遗传的物质基础
1.核酸 核酸是食用菌遗传的物质基础。核酸有两种, 即脱氧核糖核酸(DNA)和核糖核酸(RNA),而绝 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 DNA由四种核苷酸组成,每个核苷酸分子有 三种组分:磷酸、脱氧核糖和碱基,这四种核苷 酸的差异仅在含氮碱基种类上的不同,碱基分别 是:腺嘌呤(A)、鸟嘌呤(G)、胸腺嘧啶(T)、胞嘧 啶(C)。
白灵菇
鸡腿菇
再
见 !
对于某个物种来说,DNA分子却具有 特定的碱基排列顺序,由此而保证了物种 的稳定性。当生物体受到内外界因素的影 响,碱基排列顺序发生改变时,便会引起 遗传信息的改变,产生可遗传的变异,这 就是基因突变的分子基础。
四、食用菌遗传物质的传递
1.细胞分裂 食用菌在营养菌丝内进行有丝分裂,在担 子内进行减数分裂。分裂间期都要进行DNA 的复制与蛋白质的合成,复制结束后,每条染 色体都由完全相同的两条染色单体组成。 (1)有丝分裂 随着纺缍丝的牵引,着丝点一分为二,形 成两条完全相同的染色体,分别移向细胞的两 极,实现核分裂,接着进行细胞质分裂形成两 个细胞。确保子细胞与母细胞遗传物质完全相 同。
一、无性繁殖
• 不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 亲代直接产和新个体的生殖方式叫 无性繁殖,食用菌的无性繁殖主要 有以下几种形式: • 1.可以菌丝断裂的方式繁殖: • 2.以产和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如 香菇产生节孢子,双孢蘑菇产生次 生孢子,草菇产生厚垣孢子,黑木 耳产生钩状分生孢子等。
二、有性繁殖 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 式,叫有性繁殖。
灰树花 杏鲍菇 榆黄蘑
茶 茶薪菇 薪
双孢菇
猴头菌
菌中皇后—竹荪
二、食用菌的变异
4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二、选择育种
又称自然选种 又称自然选种,是指利用自然界现有的变 自然选种, 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异,经过选择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 包括以下步骤: 包括以下步骤: 1、品种资源的收集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 品种不同地区:不同海拔高度、不同纬 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 度、不同基物上生长的野生菌。并记录采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 集时间、地点、海拔、坡向、土质、阴蔽 基物等。 度、基物等。 2、纯种分离
杏鲍菇同工酶酶谱
电泳
白6, 8, 11, 13, 19, 29, 野平,杏5
三、诱变育种
概念: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是利用物理或化学等因素诱使DNA分子发生变异,
从中加以选择和利用。
原理: 诱发突变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物理诱变:采用高能量辐照引起DNA受损伤,人为地改变碱基组 DNA
第三章 食用菌遗传育种
主要内容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二节 食用菌的交配系统 第三节 食用菌育种技术
第一节 食用菌的生活史
一、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概念----食用菌孢子萌发形成初生菌丝, 初生菌丝经过质配形成次生菌丝,然后扭结 形成子实体,成熟子实体产生新一代孢子的 过程。 二、 典型生活史 三、常见食用菌的生活史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化学诱变:采用化学物质引起DNA改变,引起突变,
创造可实用的基因的可能。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诱变因素:根据诱变因素的化学性质或作用方式,可分为3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 大类:第1类不能在立体条件下进行。后2者可离体进行。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碱基类似物:有时掺入DNA分子中,导致原碱基对在空间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 位置上的讹误,使遗传基因突变。有5-溴脱氧尿苷、 5-溴 尿嘧啶、a 尿嘧啶、a-氨基嘌呤。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 改变DNA结构的诱变剂:能和1个或多个碱基发生化学反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 应,从而导致复制时碱基配对的转换,即A-T与G-C的转换, 引起突变。有亚硝酸、硫酸二乙酯、甲基磺酸乙酯、亚硝 基胍。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码阻移动诱变剂:能插入DNA分子的碱基对之间,使DNA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的结构变形,从而导致DNA复制时发生突变。包括丫啶类 类、吡啶类、多环烃、含氮杂环致癌物、真菌毒素、抗生 素,研究最多的是丫啶类化合物。
食用菌育种方法

食用菌育种方法食用菌栽培是一系列复杂操作的工作程序,包括种菇选择、母种选育与保存、菌种制备、出菇管理及市场销售等,每个程序都有至关重要的细节操作。
但育种是这些工作中首要的一项工作,没有优良的菌种,不管其他工作程序准备及管理得多么好,都会造成减产或失败。
一、自然选育自然选育是最古老、最简便、应用最广的选种方法。
它是先分离和收集各地的有关菌株,然后通过生产试验比较各菌株的生产性能,选留最优者。
为提高产量,要将引进的多个菌株,进行系统的栽培比较,特别是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对环境的抵抗力,出菇早晚,产量高低,菇形大小,香味浓淡,苦味程度等各方面进行了详细的评比,最后评选出优良品种。
只要我们经常注意菌种的选育,不断淘汰劣等菌株,选留优秀菌株,就能使生产丰收,质量稳定。
二、诱变育种诱变育种能大幅度地增加菌种的变异量,从而人们能从诱变后的群体中筛选优良菌株。
常采用物理、化学等诱变剂来动摇菌种的遗传性,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核酸物质,能强烈地引起菌种的变异。
诱变育种的诱变剂很多,常用的有紫外线、X光线、Y射线及硫酸二乙醋(DFS)、5-溴尿嘧啶(5-BU)、氮芥(Nm)、N“广甲基N”亚硝基胍(NTG)等。
诱变育种方法有三个步骤:一是准备孢子悬浮液,将新鲜的食用菌无菌孢子移入5毫升无菌生理盐水或磷酸缓冲液中,摇匀后即成孢子悬浮液。
孢子悬浮液的浓度以每毫升含孢子106~109个为宜。
二是诱变处理,用诱变剂处理如紫外线处理,诱变处理应在暗箱内进行,箱内装15瓦紫外灯1支,悬挂于30厘米高处,诱变处理时应先开灯20分钟,使波长稳定,然后将悬浮液倒入直径为6厘米的无菌培养皿中,打开皿盖,照射0.5~1分钟。
照射后的孢子悬浮液每毫升所含的活抱子数约在105~108个。
因此要得到单个菌落,必需先用无菌水将照射后的孢子悬浮液稀释1000~10万倍。
然后取释释液0.2毫升涂布于装有琼脂培养基的培养皿上,在25℃下培养5~10天,这时就能在每个平板上得到数十个单菌落。
食用菌良种选育的方法

食用菌良种选育的方法1、人工选择(1)品种资源的收集尽可能收集足够数量的有代表性的野生及栽培菌株。
(2)纯种分离采到菇(耳)后,应尽快以组织分离、菇(耳)木分离、单孢分离等方式获得纯种。
(3)生理性能测定对香菇等不同菌株间能产生拮抗反应的食用菌,可以通过在平板上进行拮抗试验,淘汰完全融合(基因型相同)的重复菌株。
同时在平板上对各菌株的菌丝生长速度、生长势、对温度的反应等加以测定,以便对其生理特性有初步了解。
(4)品比试验为了比较各野生菌株的优劣,应根据实际情况,选用瓶栽、压块或段木栽培等方式比较各菌株的生产能力。
品比试验除应严格单收单记各菌株的产量外,还应对菇形、温性、干鲜比、始菇期等形态、生理和栽培特性进行详细记载,便于新品种在生产上推广应用。
2、食用菌的育种方法食用菌的育种方法主要有诱变育种、杂交育种、现代生物技术育种。
(1)诱变育种诱变育种是利用物理或化学因素处理细胞群体,促使其中少数细胞的遗传物质的分子结构发生变化,从而引起其遗传变异,然后从群体中选出少数具有优良性状的菌株。
诱变育种的一般步骤为:菌株→制备孢子悬液(活菌计数)→诱变处理(活菌计数并求出成活率)→涂布培养皿(观察形态变异的菌落并计算突变率)→排菌移植(初筛)→斜面传代(复筛)→试验、示范、推广。
(2)杂交育种杂交育种是一种遗传物质的细胞水平上的重组过程。
由于食用菌能产生有性孢子、因此原则上都可以像高等植物那样,通过有性杂交进行育种,从而获得综合双亲优良性状的新品种。
杂交育种的一般步骤为:亲本菌株→分离单孢(用单孢分离器或平板稀释等方法获得单孢)→配对杂交(将各单个担孢子萌发生成的单核菌丝在平板上分别两两配对)→杂种鉴定(通过标记、回交等方法鉴别杂种)→初筛(通过小型栽培试验淘汰多数表现一般的菌株)→复筛→扩大试验→示范、推广。
(3)现代生物技术育种①基因工程:基因工程即基因水平上的遗传工程。
它是用人工方法把人们所需要的某一供体生物的遗传物质——DNA大分子提取出来,在离体条件下进行切割后,把它和作为载体的DNA分子连接起来,然后导入某一受体细胞中,让外来的遗传物质在被导入的细胞内进行正常的复制和表达,从而获得符合人们预先设计的工程蓝图要求的新的品种或物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④特特殊的组织分离
1.
生
2.
菌
3. 子 实 层
长
点 分 离
索
分 离
分
离
3.木腐菌基内菌丝分离
①把分离用菇木的部分或全部的表面在火焰上轻燎。 ②取小刀在火焰上灭菌,对准菇木上菇柄(耳基)的着生 位置切成两半。 ③确定欲分离菌丝在菇木上的位置,再次用火焰灭菌过的 小刀,在欲分离部位刻划数个井字。 ④用火焰灭过菌的接种钩,钩取一小块木屑(绿豆大小或 更小)移接于斜面培养基。 ⑤接种后将试管置于25—27℃下培养,促使其恢复。近风 干的种木内菌丝常处于休眠状态。接种后,种木吸湿,菌 丝逐渐恢复生长。如果短期时间内分离物未曾发,则可保 留至4周后,再断定分离是否成功。
一、无性繁殖 不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而由亲代直接产和新个体的生殖方
式叫无性繁殖,食用菌的无性繁殖主要有以下几种形式:
1.可以菌丝断裂的方式繁殖:
2.以产和无性孢子的方式繁殖:如香菇产生节孢子,双孢蘑菇产
生次生孢子,草菇产生厚垣孢子,黑木耳产生钩状分生孢子等。 3.以出芽方式繁殖:
二、有性繁殖 通过有性生殖细胞的结合,产生新个体的繁殖方 式,叫有性繁殖。
⑤计算子实体的产量
。
7.小面积栽培试验: 将复筛菌株置于不同地域的栽培区进行栽培,以 考察其适应性与性状的稳定性,并做相关的详细 记录。
8.大面各示范推广: 逐步扩大栽培面积,进行示范性的推广,将种性 优良、优质高产的菌株逐渐定为当家菌株。 9.为确定保留下来的杂交新品种正式定名,并申 请有关部门批准。
食用菌自然选育的基本流程: 收集品种资源
生理性能测.方法 ①品种资源的收集.
尽可能的收集有足够代表性的野生菌株。确定采
种的目标,采集点的地理条件,并做好详细的采 集记录。
②生理性能测定 标本采集后应尽快采用多种分离方法获取菌株,随后,
立即用平板做拮抗试验(即分离的菌株菌丝两两配对接入
第六章
食用菌选种育种技术
第一节 第二节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 食用菌的生活史
第三节
第四节
选种技术
育种技术
教学目标:掌握常规菌种筛选技术;掌握孢
子分离技术;基本掌握诱变育种和细胞质融
合育种技术。 教学重点: 组织分离技术、孢子分离技术
第一节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
食用菌的繁殖方式共有三种,即无性繁殖、 有性繁殖和准性繁殖。
二、有性生殖过程中细胞核的变化 一是质配后开始的异核双核阶段,即异核双核期。具有 产生子实体的能力。 二是核配后开始的短暂的双倍核期。 三是核配马上进行减数分裂,每个细胞中都有 4 个单倍 体核,称为单核期,此期亦短暂。
第三节
一、选种的原理和方法
1.原理
选种技术
食用菌的种性是通过菌丝体的繁衍逐代传递的,所以自 然选择就侧重于在不同菌株之间进行,而不是在同一菌株 的后代中进行。
相应的培养基。
②种菇的预处理 种菇采摘后,若种菇水分太高,菇盖沾粘,可适
当风干后再进行分离。胶质耳只能用无菌水多次
冲洗,无菌滤纸吸干,然后让耳片子实层上重新 产生成熟的孢子供分离,这样可降低污染率。
2、组织分离 ①伞菌组织分离法
组织分离时,用75%酒精棉球擦拭双手及接种工具。点燃酒精灯, 将尖头镊子烧灼灭菌;随后将种菇纵向撕成两半,于菌柄、菌肉
(二)异宗结合
异宗结合是一种“雌雄不同株”自身不孕的有性生殖方
式。在担子菌亚门中,异宗结合占90% ,主要有两种形式。
1.二极性异宗结合
一部分食用菌的单核菌丝有“雌”、“雄”之分,通常
用“+”、“-”表示。唯有两条性别不同的菌丝进行交
配产生的双核菌丝,才具有结实性。
2.四极性异宗结合 由同一子实体所产生的担孢子萌发的菌丝间
2.次级同宗结合 减数分裂后 4 个子核,“雌雄”两两相配分别通过孢子 梗(小梗)进入孢子,形成 2 个含有异核的孢子。这种担 孢子一旦萌发,初期为多核,随之产生隔膜,将每一个细 胞分隔成只含有 2 个核的细胞。顶端细胞核又不断再进行 分裂,到一定程度又再被横隔成每一细胞内只含有 2 个核 的菌丝,周而复始。这种双核菌丝具有结实性,称之为次 级同宗结合。
细胞工程在食用菌育种中的应用
细胞工程重点研究和开发的是细胞融合技术和细胞 培养技术。细胞融合技术是人们按照需要,使两个 不同遗传特性的细胞,融合成一个新的杂种细胞, 从而人工构建新型细胞,这个细胞兼有两个亲代细
胞的遗传特性。
交界处切取火柴头大小的组织块,迅速抖落到试管中,烧灼管口
及棉塞,塞上棉塞。这些操作都是在酒精灯火焰无菌区域进行的。
②胶质菌类组织分离法
一种方法是将耳片反复用无菌水冲洗,切成0.5cm
小块移入培养基,于28℃下进行培养;
另一种方法是剖取尚未展开耳片的耳基团内的组织
块进行分离。
③菌核的组织分离法
一些药用菌如茯苓、猪苓、雷丸都有菌核。进行组织 分离时,采用含浆汁多的菌核。在无菌的条件之下, 将菌核剖开,于菌核的附近,剖取蚕豆大小的菌核组 织块移入斜面培养基上,在26-30℃下培养。
同一平板培养基内),适温培养,经十余日,不同菌株的 菌落内是否出现拮抗线,同时还可在平板或生长测定管上
测定菌丝生长速度及对温度的反应。
③菌株比较 比较各菌株的优劣,详细记录各菌株的产量、菇形、温
性、干鲜比、始菇期、菇潮间隔、形态等。为了试验的准
确性,要保证菌种的质量,培养基配方,接种,管理措施
等可能影响结果的因素,尽可能使之一致。试验还应按生
将其转移到试管斜面上培养获得单孢培养物。
第四节 育种技术
一、杂交育种的原理 食、药用菌的杂交是指不同种或种内不同株系之
间的交配,后者则理重要。
二、杂交育种的方法 1.选择亲本: 2.单孢子分离 3.单孢子杂交配对
4.转管繁殖
将可亲和的组合移入新的斜面保存备用。
四极性的异宗结合的食用菌,由于自交不育,经配 对后,凡出现双核菌丝的组合,并能正常结实者,即证 明杂交成功。 次级同宗结合食用菌(如双孢蘑菇),首先经过单孢
核菌丝可见锁状联合,
一、伞菌的生活史 5.在适宜的环境条件下,双核菌丝体组织化,开成各种 食用菌所特有的子实体。 6.来自两个亲本的一对交配型不同的单倍体核在担子中
融合,进行核配,形成一个双倍体核。
7.双倍体核进行减数分裂,结果产生四个单倍体核,原
担子变成担子。
至此,一个完整的生活史结束了。
8.各个单倍体核分别移支担子小梗的顶端,形成担孢子。
4.孢子分离技术 孢子分离主要是指利用子实体上产生的成熟 有性孢子分离培养获得纯菌种的方法。分为多孢 分离与单孢分离两种。
(一)多孢分离
1. 种 菇 孢 子 弹 射 法
2. 帖褶法 3.褶上涂抹法: 4.空中孢子捕捉法: 5.钩悬法
6.试管插割法
此法方便快捷,成功率高,是多数菌种孢子分离
的主要方法。适合于大型子实体的孢子分离。
具体操作方法是: 无菌操作迅速用无菌试管取下组织块。 用接种镐将组织块推至距斜面培养基 1cm处,塞好棉塞。于25-28℃条件下
见光竖立培养至12小时左右,在无菌
操作条件下用尖头镊子取出组织块。 继续暗光培养,2-3天后,萌发成星芒 状的单孢子菌落。
(二)单孢分离
所谓单孢分离即从收集到的多孢子中将单
大面积栽培后表现出高产、稳产的菌株中选择。
留种种菇要求菇形理想,长势健壮,无虫无病的
子实体。
②成熟度的选择 组织分离一般选择幼菇,即器官分化尚未结束时
采摘。此时菇体正在生长。从最旺盛的“生长点”
挑取组织,其菌丝萌发快,长势好,而且操作时,
组织块纤维化程度低,容易挑取。
(二)菌种分离 菌种分离可以分为孢子分离、组织分离和基内菌 丝分离三种。 1.分离前的准备 ①培养基的选择 通常使用 PDA 培养基。特殊分离培养时,常采用
(一)种子资源的获得 种子资源的获得有野外采集和栽培场所采集两种
途径。野外标本的采集,主要适用于食用菌的野
生种驯化、遗传育种、生理生态以及各种研究用
的一级种的分离。而在食用菌栽培上的一级种的
分离,其种菇的来源主要是从栽培场中经留种获
得的。
①种菇(耳)的选择 分离对象应从当地当家品种,或从外地引进并经
物统计原理进行安排。
④扩大试验 上述的品种评比结果仅是个阶段性的成果,还应和当地
的当家菌株同时进行栽培,证实它是更优良的菌株。
⑤示范推广
经扩大试验后,将选出的优良品种放到有代表性的试验
点进行示范性生产,待试验结果进一步确定之后,再由点 到面推广。
二、菌种分离
什么是菌种的分离呢? 将有价值的子实体的局部组织、孢子或基内菌丝 移接到斜面试管培养基上,获得纯培养菌丝的操 作称为菌种分离。
子分离、培养,获取不孕菌丝。随后进行不孕性菌丝间的
配对。
5.初次筛选
经过初步筛选,淘汰大部分表现一般的菌株。
经初筛后再做出菇试验比较,选出优良菌株。
6.复筛
通过栽培比较,选出少数性能优良的菌株。出菇鉴定包
括如下几个方面: ①菌丝生长速度: ②出菇菌块(袋)的表型特征: ③子实体表型特征:
④测定其最适生长温度、湿度等。
孢子核基因的不同就决定了其所萌发成的单核菌丝的 不同性别。有性繁殖根据进行质配的单核菌丝的性别,又 可以分为以下两种形式。 (一)同宗结合: 1.初级同宗结合 由单个孢子萌发而形成的菌丝全,无需亲和性,很快发 展成双核菌比体,并通过锁状联合增殖。每个细胞内的两 个核没有遗传上的差别,均能形成子实体。
个孢子分离出来,分别培养,作为育种的材料。
1.涂抹法:用已沾湿无菌水的接种针,从孢子印 上沾取孢子,在无菌条件下,插入盛用无菌水的
小试管内振荡稀释成适宜浓度的孢子悬浊液。随
后无菌条件下划线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