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克次氏体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微生物是一切肉眼看不见或看不清微小生物的总称。
微生物化:利用小体积大面积系统的微生物在体制和培养方面的优越性,促进高等动植物的组织培养和培养技术发展的方法,称为微生物化。
比面值:某一物体单位体积所占有的表面积称为比面值。
微生物五大共性:体积小,面积大;吸收多,转化块;生长旺,繁殖快;适应强,易变异,分布广,种类多。
微生物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理代谢类型多样性,代谢产物多样性,遗传基因多样性,生态类型多样性。
革兰氏染色法:是细菌学中广泛使用的一种鉴别染色法,1884年由丹麦医师Gram创立。
未经染色之细菌,由于其与周围环境折光率差别甚小,故在显微镜下极难观察。
染色后细菌与环境形成鲜明对比,可以清楚地观察到细菌的形态、排列及某些结构特征,而用以分类鉴定。
肽聚糖:是真细胞细胞壁中的特有成分。
分为肽和聚糖磷壁酸:是结合在G+细菌细胞壁上的一种酸性多糖,主要成分为甘油磷酸或糖醇磷酸外膜:是G-细菌细胞壁所以特有的结构,位于壁的最外层,化学成分为脂多糖、磷脂和若干种外膜蛋白脂多糖:是位于G-细菌细胞壁最外层的一层较厚的类脂多糖类物质,由类脂A、核心多糖和O-特异侧链3部分组成抗酸细菌:是一类细胞壁中含有大量分枝菌酸等蜡质的特殊G+细菌缺壁细菌:由于人工方法,或自然发生的缺少细胞壁的细菌,主要有L型细菌,原生质体,球状体和支原体等L型细菌:由英国李斯特研究所的学者于1935年发现,故称L型细菌原生质体:指在人为条件下,用溶菌酶除尽原有细胞壁或用青霉素抑制新生细胞壁合成后,所得到的仅有一层细胞膜包裹的圆球状渗透敏感细胞,他们只能用等渗或高渗培养液保存或维持生长球状体:又称原生质球,指还残留了部分细胞壁的圆球形原生质体聚—β—羟丁酸PHB:是一种存在于许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脂质的碳源贮藏物,不溶于水,而溶于氯仿,可用尼罗蓝或苏丹黑染色,具有贮藏能量、碳源和降低细胞内渗透压等作用荚膜:有些细菌在一定的营养条件下,向细胞壁外分泌出一种粘性胶状物质,相对稳定的附着在细胞壁外,具有一定形态,称为荚膜芽孢:某些细菌在其生长发育后期,在细胞内形成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厚壁、含水量低、抗逆性强的休眠构造,称为芽孢渗透调节皮层膨胀学说:芽孢的耐热性在于芽孢衣对多价阳离子和水分的透性很差以及皮层的离子强度很高,这就使皮层产生了极高的渗透压去夺取芽孢核心中的水分,其结果造成皮层的充分膨胀和核心的高度失水,正是这种失水的核心才赋予了芽孢极强的耐热性伴孢晶体:又称δ内毒素。
立克次氏体练习题

立克次氏体
一、A1
1、普氏立克次体主要引起哪种疾病
A、肠伤寒
B、流行性斑疹伤寒
C、Q热
D、地方性斑疹伤寒
E、恙虫病
2、立克次体的繁殖方式是
A、二分裂繁殖
B、出芽繁殖
C、分节繁殖
D、断裂繁殖
E、分枝繁殖
3、立克次体主要感染的靶细胞是
A、血管内皮细胞
B、上皮细胞
C、鳞状上皮细胞
D、所有人体细胞
E、神经元
4、流行性斑疹伤寒的传播媒介是
A、蚊
B、人虱
C、鼠蚤
D、恙螨
E、蜱
二、A2
1、某患者有丛林接触史,突发高热,用变形杆菌0X19与患者血清进行外斐反应,抗体效价为1:320,该患者可能的印象诊断是
A、流行性乙型脑炎
B、肠伤寒
C、森林脑炎
D、恙虫病
E、斑疹伤寒
2、某患者有野外操作史,两周后,突发高热、头痛出现皮疹,用变形杆菌0X19株作抗原与患者血清进行外斐试验,抗体效价为1:320,初步诊断地方性斑疹伤寒,试问是通过哪种媒介传播的
A、鼠蚤
B、虱
C、恙螨
D、蚊
E、蜱。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原虫的联系和区别

病毒、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细菌、真菌、原虫的联系和区别病毒(没有细胞结构,不能繁殖,只能在细胞中复制)支原体(原核细胞,无细胞壁,对青霉素等效用于细胞壁的抗生素不灵活,肺炎支原体和解脲脲原体)衣原体(有细胞壁,细胞内寄生,可经过议定除菌滤器,沙眼衣原体和肺炎衣原体,包涵体,抗生素有效)立克次体(立克次体的酶系统不美满,是以不能自力糊口生涯,必须在活细胞内寄生滋生)细菌(有细胞器的。
可以繁殖。
分裂增生是依靠自己的细胞结构以二分裂的方式进行无性繁殖)放线菌:真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螺旋体(原核细胞型微生物)原虫(单细胞原生动物、单细胞真核动物)蠕虫病毒和细菌的区别1、细菌:原核生物的一种,主要特点是没有核膜,其遗传物质分散在细胞质内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称为核区。
细菌的外边包裹着一层细胞壁,一般为多糖聚合而成。
细菌是单细胞生物他是有细胞器的分裂增生是依靠自己的细胞结构抗生素通常是毁坏细菌的细胞结构来杀死细菌的2、病毒:无完整细胞结构,含单一核酸(DNA或RNA)型;构造很简单,外面是一层蛋白质,称为病毒外壳。
蛋白质外壳内部包裹着病毒的遗传物质,可以是DNA,也可以是RNA。
病毒自己不能完成新陈代谢,也不能完成繁殖,需要寄生在其它细胞内完成。
病毒寄生在活细胞中,掠夺别人的营养生存,危害大,如爱滋病毒,生存在人体免疫细胞,破坏人体自身保护。
而病毒没有细胞结构,所以很难被抗生素杀死。
小结:细菌是单细胞生物,病毒不具有完整的细胞结构!细菌可以繁殖,而病毒不能繁殖,只能通过细胞复制抗生素主要作用于细菌的细胞壁,脂多糖等,病毒没有这些结构的。
只能杀灭细菌。
比方说青霉素,能破坏细菌细胞壁上的多糖,使细菌的表面暴露,失去了应有的保护作用,细菌也就不能生存了。
病毒外部是蛋白质,抗生素对它们是没有作用的。
干扰素可以干扰病毒DNA或RNA的复制,使病毒的数量不再增加,然后依靠人体自身的免疫系统清除剩下的病毒。
细菌和真菌、病毒的区别细菌:是属于原核型细胞的一种单胞生物,形体微小,结构简单,无成形细胞核、也无核仁和核膜,除核蛋白体外无其他细胞器;广义的细菌即为原核生物是指一大类细胞核无核膜包裹,只存在称作拟核区(nuclear region)(或拟核)的裸露DNA的原始单细胞生物,细菌是微小的单细胞植物,在高倍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下才能够观察清楚。
立克次氏体目(Rickettsiales)

ovis
biting
arthropods
E. suis
Pigs / lice, flies Swine
USA, parts of
eperythrozoonosis Europe
H. canis
Dogs / ticks
Canine
Worldwide
haemobartonellosis
H. felis
Cats / biting arthropods
N. elokominica E. ovina
N. Helminthoeca E. phagocytophila
R. rickettsii
E. playts
A. Pullorum
E. risticii
Anaplasma
A. marginale A. Ovis
E. ovis Eperythrozoon
Anaplasmosis
Tropical and subtropical regions
A. ovis
Sheep, goats / Anaplasmosis ticks
Asia, Africa, Europe, USA
Eperythrozoon Sheep, goats / Eperythrozoonosis Worldwide
E. suis
Haemobartonella H. canis
7
H. felis
Rickettsial infection of endothelial cells .
:85/mayer/ricketsia.htm
8
发病原理及致病性 1/2
• 许多立克次氏菌均对人有病原性,如洛 机山出血斑症,这些高病原性的立克次 氏菌对内皮细胞有亲和性,尤其是微小 血管,是造成出血斑的原因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

微生物学名词解释1.细菌:是一类细胞细短(直径约0.5μm,长度约0.5~5μm)、构造简单、胞壁坚强、多以二决裂方法滋长和水生性较强的原核生物。
2.菌落(colony):单个(或集合在的一团)微生物在合适的固体培养基别处或内部进展、滋长到必定程度能够形成肉眼可见的、有必定形状构造的子细胞进展群体。
3.芽孢:是指某些细菌在进展发育后期于细胞内部形成的一个圆形、卵形或圆柱形的抗逆性休眠体。
4.PHB:聚-β-羟丁酸,是一种存在于专门多细菌细胞质内属于类脂性质的碳源类贮藏物。
5.放线菌:是具有菌丝、以孢子进行滋长、革兰氏染色阳性的一类原核微生物,属于真细菌范畴。
6.立克次氏体:是一类大年夜小介于平日的细菌与病毒之间,在专门多方面类似细菌,专性活细胞内寄生的原核微生物。
7.蓝细菌(Cyanoobacteria):旧名蓝藻或蓝绿藻,是一类进化汗青悠长、革兰氏染色阴性、无鞭毛、含叶绿素a(但不含叶绿体)、能进行产氧性光合感化的大年夜型原核生物。
8.霉菌:是丝状真菌的一个俗称,平日指那些菌丝体较蓬勃又不产生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构造的真菌。
9.蕈菌:又称伞菌,也是一个通俗名称,平日是指那些能形成大年夜型肉质子实体的真菌,包含大年夜多半担子菌类和极少数的子囊菌类。
10.粘细菌:别名子实粘细菌,是一类具有最复杂的行动模式和生活史的原核微生物。
11.能量寄生微生物:因衣原体需专性活细胞内寄生,但有必定的代谢活性,能进行有限的大年夜分子合成,但缺乏产生能量的体系,必须依附宿主获得A TP,是以又将衣原体称为“能量寄生型生物12.支原体:是一类无细胞壁、介于自力生活和细胞内寄生生活间的最小型原核生物。
13.鞭毛:某些细菌长在体表的长丝状、波曲状的从属物,称为鞭毛,其数量一至十根,具活动功能。
14.伴孢晶体:在芽孢旁伴生的菱形碱溶性的蛋白质晶体。
15.细胞膜:又称细胞质膜、质膜。
是紧贴在细胞壁内侧的一层由磷脂和蛋白质构成的柔嫩、富有弹性的半透性薄膜。
立克次体感染ppt课件

16
诊断标准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病学史:发病前1个月有否旅游史、是否有接触过生虱的人等。 临床表现:突然持续发热,伴剧烈头痛以及其他神经系统症状。
体征: 80%以上的患者4~7日出现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2~5mm, 压之退 色,一周后变为暗红色或紫癜样皮损,压之不退色。
实验室检查:外斐氏反应≥1:160为现患诊断参考效价; 立克次体凝集反应≥ 1:8为阳性; ≥ 1:256为现患诊断;补 体结合试验≥ 1:8为阳性, ≥ 1:32为现患诊断; 间接免疫灾光试验IgM,IgG≥ 1:16为阳性,IgM≥ 1: 32,IgG≥ 1:256为现患诊断;
毒血症,血管渗透性改变,DIC,休克等
免疫性
细胞免疫为主,体液免疫为辅
6
第一节 流行性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又称虱型斑疹伤寒,由普氏立克次氏体引起, 经人虱传播的急性传染病 。
病原学
普氏立克次氏体呈多形性球杆状,宽0.3~0.6微米,长 0.7~2.0微米。最长可达4.0微米 革兰氏染色阴性, Giemsa染色淡紫红色 常用的培养方法有动物接种、鸡胚接种和细胞培养 对消毒剂和抗生素敏感 与变形杆菌菌体O抗原有共同抗原成分,故可用外斐反应 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7
抗原结构
组特异性抗原 (细胞壁表层的脂多糖)
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如OX19、OX2、OXk等)的菌体 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 外斐试验: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 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 有无相应的抗体。辅助诊断立克次体病。 种特异性抗原(与外膜蛋白) :不耐热。
11
临床表现-复发型斑疹伤寒
流行性斑疹伤寒病后可获得较牢固的免疫力。 但部分患者因免疫因素或治疗不当,病原体可潜伏 体内,在第一次发病后数年或数十年后再发病。其 特点是: 病程短,约7--10日 发热不规则,病情轻
兽医微生物学重点知识

1、细菌的分类(三菌四体一病毒): 细菌、真菌、放线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氏体、病毒细菌的大小用μm表示,病毒的大小用nm表示细菌的形态比较简单,有球状、螺旋状、杆状三种基形态球菌的排列情况: 链球菌、双球菌、葡萄球菌、四联球菌、八叠球菌细菌细胞基本结构: 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拟核2、细胞壁:位于细菌细胞的外围,是一层坚韧而具有一定弹性的膜状结构。
用革兰染色法染色可将细菌分为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两大类。
①革兰阳性菌的细胞壁较厚,15-18nm,其主要成分是肽聚糖。
此外还有磷壁酸,多糖,蛋白质等。
磷壁酸是革兰阳性菌特有的成分,是特异的表面抗原。
②革兰阴性菌的细胞壁较薄,10-15nm,但结构较复杂。
除含有1~2层的肽聚糖结构外,还有外膜和周质间隙。
细胞壁的功能主要是维持细胞外形和提高机械强度,保护细菌耐受低渗环境。
还具有阻挡有害物质进入菌体、维持菌体内外离子平衡、参与菌体的正常分裂等作用。
并与细胞的致病性,抗原性、对噬菌体与药物的敏感性及革兰染色特性的密切相关。
3、原生质体: 革兰阳性菌经溶菌酶和青霉素处理后,可完全除去细胞壁。
形成仅由细胞膜包住细胞质的菌体原生质球: 革兰阴性菌经溶菌酶等作用,仅能去除细胞壁内层的肽聚糖,形成仍有外膜层包裹的菌体细菌L型: 指细菌自发或经诱导剂诱导形成的遗传稳定的细胞壁缺陷菌株4、细菌的特殊结构: 荚膜、鞭毛、菌毛、芽胞、S层①荚膜:某些细菌在其生活过程中可在细胞壁的外周产生一层包围整个菌体、边界清楚的黏液样物质,称为荚膜夹膜具有保护细菌的功能,可抵抗动物体吞噬细胞的吞噬和抗体的作用,也常是营养物质的储藏和废物的排出之处②鞭毛: 多数弧菌、螺菌,许多杆菌,个别球菌的菌体表面长出的一至数十根弯曲的丝状物,称为鞭毛。
是细菌是运动器官,其显微结构由基体、鞭毛钩和鞭毛丝三个部分构成③菌毛:大多数革兰阴性菌,少数革兰阳性菌的菌体上生长的一种比鞭毛短的毛发状细丝,称为菌毛④芽胞:某些革兰阳性菌在一定的环境条件下,可在菌体内形成一个圆形或卵圆形的休眠体,称为芽胞。
微生物名词解释 含答案——【细胞生物学 精品资源池】

天然培养基:利用动、植物或微生物体包括用其提取物制成的培养基,成分不清楚、不稳定组合培养基:按照微生物的营养要求精确设计后用多种高纯化学试剂配制而成的培养基。
半固体培养基:在液体培养基中加入少量凝固剂而配制成的半固体培养基。
鉴别培养基:一类在成分中加有能与目的菌的无色代谢产物发生显色反应的指示剂,最常见为EMB(伊红美蓝乳糖培养基)脱水培养基:除水以外的一切营养成分的商业培养基。
加富培养基:利该分离对象对某种营养物有一特殊嗜好的原理,专门在培养基中加入该营养物,采用“投其所好”的策略。
基础培养基:选择培养基:根据某微生物的特殊营养要求或其对某化学、物理因素抗性的原理而设计的培养基,使其劣势菌变为优势菌。
水活度值:在天然或人为环境中,微生物可实际利用的自由水或游离水的含量。
氧化还原电势:又称氧化还原电势,是量度某氧化还原系统中还原剂释放电子或氧化剂接受电子趋势的一种指标,是以氢电极为标准时某氧化还原系统的电极电位值。
生物氧化:发生在活细胞内的一系列产能性氧化反应的总称。
呼吸作用:包括无氧呼吸和好氧呼吸。
有氧呼吸:底物脱氢后,氢经过电子传递链传递,最终被外源分子氧所接受,产生水并释放出ATP形式的能量,是一种高效产能方式。
次级代谢:微生物在一定生长时期,以初级代谢产物为前体,合成一些对微生物的生命活动没有明确功能的物质的过程。
无氧呼吸:一类呼吸链末端的氢受体为外源无机氧化物的生物氧化,特点是经过部分呼吸链递氢。
发酵:在无氧等外源氢受体的条件下,脱氢后产生的[H]未经过呼吸链传递而直接交某一内源性中间代谢物接受,实现底物水平的磷酸化的生物氧化反应。
同型乳酸发酵:葡萄糖发酵只产生2分子乳酸异型乳酸发酵:葡萄糖发酵除产生乳酸外,还产生乙醇、乙酸和二氧化碳等产物。
氧化磷酸化:是指呼吸链的递氢和受氢过程与磷酸化反应相偶联并产生ATP的作用,机制是化学渗透学说。
底物水平磷酸化:反硝化作用:又名硝酸盐呼吸,有两类,硝酸盐作为氮源营养物,称为同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无氧条件下,硝酸盐作为最终氢受体,称为异化性硝酸盐还原作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同时有DNA和RNA两种核酸,但没有核仁及
核膜,属于适应了寄生生活的α-变形菌。基 因组很小,如普氏立克次氏体的基因组为 1.1Mb。
• 3.有类似于G-细胞壁结构和化学组成,G-,
姬姆萨染色蓝紫色 • 4.专性C内寄生。常用动物接种,鸡胚卵黄囊 内接种及细胞培养法培养。 • 5.对理化因素抵抗力不强。对热敏感,对 广谱抗生素敏感, 但对磺胺不敏感而且反有 促进立克次氏体生长作用。
• 6.致人、畜疾病的多寄生于网状内皮系统、
血管内皮细胞或 红细胞,天然寄生在虱、 蚤、蜱、螨等节肢动物体内。 • 7.寄生于上述节肢动物的肠壁上皮细胞中, 或进入唾液腺或生殖道。
一、定义:
依赖于宿主细胞和专性细胞内寄生的小型 G-原核单细胞微生物,引起人和动物立克 次氏体病(如Q热、斑点伤寒、恙虫病等), 它在形态结构和繁殖方式上与细菌相似, 而在生长要求上又酷似病毒,是一类介于 细菌和病毒之间的微生物。
二、生物学特性
• 1.细胞多形态:球形、球杆
形、杆形、丝形.主要为球杆 • 2.大小介于细菌与病毒之间. 状;
三、繁殖与代谢
• 以二等分裂方式进行繁殖,但繁
殖速度较细菌慢能利用谷氨酸和谷氨酰胺产能, 而不能利用葡萄糖或有机酸产能.
• 对热、光照、干燥及化学药剂抵抗力差,
60℃30min即可杀死,100℃很快死亡,对 一般消毒剂、磺胺及四环素、氯霉素、红 霉素、青霉素等抗生素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