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心理学作业(五)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含答案)

认知心理学试题库单选题(每题1分,共10分)1()是由有关知觉对象的一般知识开始的加工,由此可以形成期望或对知觉态度的假设,这种期望或假设制约着加工的所有阶段或水平。
A.自下而上加工B.局部加工C.整体加工D.自上而下加工答案:D2()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
A.衰减模型B.过滤器模型C.反应选择模型D.知觉选择模型答案:B3“Brown-Peterson 方法”是研究()的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C4“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 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 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 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答案:A5“气氛效应”是指()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B.结论C.心理模型D.问题表征答案:A6 Gholson等人研究发现,二年级小学生在概念形成过程中常采用的策略是A.假设检验B.刺激偏好C.维量检验D.位置交替答案:C7 Levine所设计的“空白实验法”是研究的( )方法。
A.注意B.命题检验C.短时记忆D.概念形成答案:D8 Neisser于( )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1879B.1956C.1967D.1970答案:C9 Posner和Raichle(1994)发现,当人们被动地听词时,大脑最活跃的区域是A.枕皮层B.额皮层C.顶皮层D.颞皮层答案:D10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 )时,其反应时最短。
A.60B.90C.180D.360答案:D11 Sperling在发现感觉记忆存在的的实验中,所用的实验方法是A.部分报告法B.全部报告法C.双向分离法D.锐敏度实验法答案:A12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减法反应时实验B.开窗实验C.加法反应时实验D.扫描实验答案:A13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特征登记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 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 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答案:B14 布鲁纳(Bruner)等人关于人工概念形成的研究发现,被试在形成概念时,多数人采用总体假设,应用()策略居多。
认知大题

认知心理学大题实验报告范式:实验目的/实验假设/实验材料/实验流程(流程图)/自变量/因变量/实验结果(趋势图)/讨论/结论第一章【加法反应时】(新书P11)【斯腾伯格的实验范式(相加因素法)】(1)目的:完成一个作业所需的时间是一系列信息加工阶段分别需要时间的总和,如果发现可以影响完成作业所需的时间的一些因素,那么单独或成对应用这些因素进行实验,就可以观察到完成作业时间的变化。
(2)流程:先给被试看1—6个数字(识记项目),然后再看一个数字(测试项目),并同时开始计时,要求被试回答该测试数字是否是刚才识记过的,按键作出是或否的反应,计时也随即停止。
这样就可以确定被试能否正确提取以及所需要的时间即反应时。
(3)结果:1.被试迅速作出判断,反应时在400~600毫秒之间。
2.在判断时间和记忆组的大小之间有近似的线性关系。
3.记忆组每增加一个数字,被试将多花大约38毫秒的判断时间。
(4)讨论:1. 实验中最多只应用6个数字作为识记项目,与短时记忆容量有出入。
2.刺激呈现的速度太慢,有时间充分复述,掩盖了系列位置效应。
3.无法解释系列位置效应(即首因效应和近因效应)。
(5)结论:通过一系列的实验,斯腾伯格从反应时的变化上确定了4个对提取过程有独立作用的因素,即测试项目的质量(优质的或低劣的)、识记项目的数量、反应类型(肯定的或否定的)和每个反应类型的相对频率。
因此,他认为短时间记忆信息提取过程包含相应的4个独立的加工阶段,即刺激编码阶段、顺序比较阶段、二择一的决策阶段和反应组织阶段。
第二章【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P25(1)目的:检验知觉的加工方式是自上而下加工还是自下而上加工(2)流程:先给被试呈现4个或8个上下文的字词,然后再呈现靶子词,或者径直呈现靶子词,而不呈现任何上下文。
被试在上述各种情况下看到的刺激材料的类型有3种:无上下文、4字上下文和8字上下文。
靶子词呈现的时间从0到140ms,梯度为20ms。
汉语言文学《心理学》课程作业(1—4)含答案

《心理学》课程作业评讲(1)一、名词解释1、正后象和负后象——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同时叫正后像;当后像的品质与刺激物相反时叫负现象。
2、韦伯定律——说明差别感觉阈限与原刺激量之间近似为恒定的正比关系叫韦伯定律。
3、知觉:知觉是人脑对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各个部分和属性的整体反映。
4、感觉适应——指在同一感受器中,由于刺激的持续作用或一系列刺激的持续作用,导致对刺激感觉性的变化。
5、单眼线索——人即使只使用一只眼睛,也能感受到深度线索,这样的线索叫做单眼线索6、催眠——是由催眠师诱导而出现的类似睡眠而又是非睡眠的意识恍惚状态,个体的催眠感受性因人而异。
7、意识——是人类所特有的一种高级水平的心理活动,一般把意识定义为一个人对内外刺激的觉知及其心理状态。
8、注意——是指心理活动或意识对一定对象的指向集中。
二、简答题:(一) 举例说明心理学的功能。
答:心理学是研究心理现象的科学,心理学能够帮助我们认识内外世界、调控行为、预测未来、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具体来说有以下的功能:(1) 认识内外世界:心理学的功能不仅表现在帮助人们认识外部世界,也能帮着人认识精神世界。
人有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观察看到的是人的外显行为,而推论探究的是人的内隐行为,这是看不见的心理历程,心理学能帮助人认识到人的内隐行为,这是心理学的第一个功能。
(2) 调控行为:预测是表现在思维层面上的心理现象,而调控是落实于行为层面的心理现象。
心理学强调通过他控和自控两个子系统调节自己的行为,使人成为自己行为的主宰者,参与者。
(3) 预测未来:心理学家依据研究所获得的规律,对某一现象作出预测,告诉人们一种因果关系或相关关系。
并以此提出一些预防性的措施。
(4) 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心理学家通过研究人类解决问题的历程,为人类思维提供有效的策略和思路,提高解决问题的效率,从而改善和提升生活质量。
(二) 举例说明意识的几种主要的状态答:1、睡眠:个体的肌肉是放松的,很多器官也暂时休息,个体意识已经不再像白天那样清晰。
西南大学《认知心理学》网上作业题及答案

[0042]《认知心理学》2008年下半年秋季学期作业[论述题]8. 请你用所学知识简述一下,你认为人类是怎样获得、构建和记忆词汇知识的?(提示:可以结合长时记忆、言语等部分的有关内容论述)参考答案:[填空题]1. ( 1 )年( 2 )发表了心理学史上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认知心理学自此诞生。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也称为( 3 ),其核心思想是把人的认知过程和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过程类比,从而解释和研究认知的。
参考答案:[论述题]2. 请说明反应时技术的三种主要研究方法。
参考答案:[论述题]3. 请比较两种知觉理论的基本观点。
参考答案:[多选题]4.人类短时记忆编码的方式包括()A:视觉码B:听觉码C:表象码D:语义码参考答案:ABD[论述题]5. Saul Sternberg是如何用实验证明了短时记忆提取的搜索模型的?参考答案:[论述题]6. 请结合实验说明表象在认知加工中的作用。
参考答案:[论述题]7. 哪些因素影响了推理的准确性?(请举例说明)参考答案:2008年春季学期作业[论述题]1.信息加工心理学是如何理解认知的?认知心理学诞生的标志是什么?参考答案:[论述题]2.请结合实验简述三种经典的反应时测量法。
参考答案:[论述题]3.简述注意的中枢能量理论及其实验支持。
参考答案:[论述题]4.请比较知觉的假设检验说和刺激物说。
参考答案:[论述题]5.名词辨析:序列加工/平行加工。
参考答案:[论述题]6.请说明短时记忆存在的实验证据。
参考答案:[论述题]7.简述特征整合理论及其实验支持。
参考答案:[论述题]8.请简述逆向学习曲线的实验研究,并概括概念形成过程的特点。
参考答案:[论述题]9.推理受哪些因素影响,请举例说明。
参考答案:[论述题]10.请简述Chomsky的转换语法生成说。
参考答案:2009上半年第1次作业[单选题]1.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又称为()A:系统论B:人工智能C:信息加工心理学D:工程心理学参考答案:C[单选题]2. Saul 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模型是基于以下哪个研究技术原理()A:减法反应时B:相加因素法C:“开窗”实验D:出声思维参考答案:B[单选题]3.由若干元素或成分按一定关系形成的某种刺激结构叫做()A:模式B:组块C:知觉D:记忆参考答案:A[单选题]4.下列哪个模型不是注意的认知模型()A:过滤器模型B:衰减模型C:双重模型D:反应选择模型参考答案:C[单选题]5.短时记忆存在的有力证据来自()A:锐敏度实验B:心理旋转实验C:四耳人实验D:自由回忆实验参考答案:D[多选题]6.对认知心理学产生有着重要作用的心理学理论包括()A:冯特的实验心理学B:行为主义C:人本主义D:格式塔心理学E:精神分析参考答案:ABD[多选题]7. 认知心理学的主要研究方法包括()A:开窗法B:出声思维C:计算机模拟D:减法法E:相加因素法参考答案:ABCDE[多选题]8.以下属于Broadbent的过滤器模型的包括()A:单通道模型B:过滤器位于初级分析和高级意义分析之间C:信息进入的方式是“全或无”D:可以解释鸡尾酒会效应E:所有信息都可以进入高级分析参考答案:ABC[多选题]9.证明了感觉记忆存在的实验包括()A:Sperling的部分报告法B:三耳人实验C:四耳人实验D:Averbach等的逆向掩蔽实验E:Wickens等的自前摄抑制释放实验参考答案:ABCD[多选题]10.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模型包括()A:直通模型B:三阶段模型C:两种记忆说模型D:双重模型E:Saul Sternberg的系列加工模型参考答案:ADE2009上半年第2次作业[论述题]1.名词辨析:1)自上而下加工和自下而上加工2)整体加工和局部加工3)控制加工和自动加工参考答案:[论述题]2.Ponser如何基于反应时的减法法验证了短时记忆中存在视觉码的实验的?参考答案:[论述题]3.请比较模式识别的三种理论。
认知心理学

认知心理学作业:1、认知心理学对普通心理学和实验心理学有何影响?2、举例说明减法反应时实验。
3、模板说与原型说有何不同?4、在教学中怎样发挥知觉的优势效应?5、试述过滤器模型和衰减模型的异同。
6、如何理解记忆的结构?7、简要评述记忆的信息加工三级模型。
8、述评Sternberg的短时记忆信息提取模型。
9、述评层次网络模型。
10、述记忆研究的新进展。
11、简述表象的功能。
12、些实验证明了表象与知觉的机能等价?13、为在三段论推理中出现错误的原因有哪些?14、解释选择作业中出现的困难?15、第一章描述的是认知心理学的现状,请你预测以后50年间该领域会有什么变化。
(具身认知)第一章绪论第一节认知概述认知心理学(cognitive psychology)就是以认知为研究对象的一门科学。
它主要研究认知的内部过程和结构,即人是怎样获得和应用知识,以及知识在调节人类行为中的作用。
一、什么是认知认知始于:感觉输入。
感官将外界的物理能量输入到我们的神经和认知系统。
并在此对能量做进一步加工。
外界的物理能量必须转换为神经事件的模式(一种神经能),这种模式作为以后所有认知加工的基础。
一旦感觉刺激中的物理能量被转换为神经事件的模式,则所有未被转换的物理能就会完全丢失。
编码操作——转换、约简、添加1、转换:感知输入编码形式的改变。
2、约简:意味着神经和认知过程不能保存感觉世界中的所有能量。
在感觉世界中我们不断地处于潜在刺激的包围之中,这种衰减是必要的。
3、添加:当外界刺激提供的信息不足时,人会根据系统拥有的知识和经验自动“添加”数据。
记忆与应用操作——储存、提取和使用,表现为人的记忆功能。
编码操作与记忆与应用操作关系密切,相辅相成。
二、认知研究的核心问题认知心理学研究的两个核心问题是:心理表征与心理过程。
(一)心理表征表征:信息记载或表达的方式(Glass,1986)。
表征所代表的可以是具体的对象,也可以是抽象的概念;既可以形之于外,也可以是心理或内隐的。
认知心理学试题及答案

认知心理学试题B一、单选题(每题2分,共20分)1。
( )注意模型能够较好地解释“鸡尾酒会效应”.A.衰减模型B.过滤器模型C。
反应选择模型D。
知觉选择模型2“爬…电杆…修…电灯…电…工,供电局”,这样的句子更可能是A.Broca失语病人产生的B.Wernicke失语病人产生的C.注意性失读病人产生的D.深层诵读困难病人产生的3“气氛效应”是指( )的性质所造成的气氛引导人们得出一定的结论。
A.前提B。
结论 C.心理模型 D.问题表征4。
( )于1967年出版了第一部以《认知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A艾宾浩斯。
B.托尔曼C。
奈瑟尔 D.巴特凯特5。
R字符心理旋转的实验研究表明,当两个被比较对象之间的旋转角度为()时,其反应时最短。
A。
60 B.90 C。
180D。
3606. 安排两种不同的反应时作业(任务),其中一种作业包含了另一种作业所没有的一个因素,而在其他方面均相同,从这两个作业的反应时之差来判定与之相应的加工过程,这种研究范式叫做A。
减法反应时实验B。
开窗实验 C.加法反应时实验 D.扫描实验7。
按照特征整合理论,前注意阶段()A.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不需要注意B.不需要注意,但特征整合需要注意C.与特征整合均需要注意D.与特征整合均不需要注意8.当读者知觉一个单词时,视觉系统先确认构成单词的字母的各个特征,如垂直线、水平线、斜线等,然后将这些特征加以结合来确认字母,再将字母结合起来而形成单词,这样一种知觉的加工方式叫做A.自下而上加工B。
局部加工C。
整体加工D。
自上而下加工9。
根据(),感觉各输入通道的信息均可进入高级分析水平,得到全部的知觉加工。
A.衰减模型B。
过滤器模型 C.反应选择模型 D.知觉选择模型10.可以证明被试仅仅根据少数几个关键的几何离子就可以迅速而准确的识别物()A模板匹配理论B成分识别理论C特征分析理论D原型匹配理论二、多选题(每题3分,共15分)1。
根据知觉的认知理论,下述观点正确的有A。
认知心理学课后题

认知心理学课后题认知心理学课后题整理第一章概述:从广义上讲,认知心理学主要探讨人类内部心理活动过程、个体认知的发生与发展,以及对人的心理事件、心理表征和信念、意向等心理活动的研究。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口语报告是让被试在从事某种活动的同时或之后,将头脑中进行的心理活动操作过程用口语表达出来,主试记录下来,并根据有关结果对被试心理活动规律进行研究。
1、为什么认知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P3:广义认知心理学包括信息加工心理学。
狭义的认知心理学指的就是信息加工心理学。
它将人的认知过程类比为计算机,以信息加工的观点为核心研究人类认知的心理学,也叫信息加工心理学,包括感知、注意、表象、学习记忆思维和言语等。
2、认知心理学的三种研究取向之间有何异同?P15:(1)它们都是认知心理学的研究范式,都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2)信息加工研究取向奠定了认知心理学的理论基础,(3)联结主义研究取向帮助我们深入了解大脑与认知过程之间的关系,(4)而生态研究取向则从更加整体的观点认识人的认知过程。
3、如何通过计算机工作过程来模拟人的认知过程?(1)把人的认知操作编制成计算机程序。
(必须有层次的、逻辑严密的、可运行的。
)(2)在计算机上进行实验验证,从中观察和了解人的认知活动过程在辨别、比较、分析、推理和解决问题上的心理活动过程。
第二章注意过程:是一种需要应用注意的加工,其容量有限,可灵活地用于变化着的环境。
这种加工是受人有意识地控制的,故称作控制性加工或注意性加工。
:是不受人所控制的加工,无需应用注意,没有一定的容量限制,而且一旦形成就很难予以改变。
是平行的,可同时处理两个或多个项目,主要用在容易的、涉及高度熟悉项目的任务中。
:当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物体同时出现在眼前时,我们常常只注意其中一个物体,而不是全部。
——注意的选择性。
(对个人很重要的词语会被注意到)感觉登记选择性过滤器觉察器短时记忆反应反应过滤器模型(知觉选择模型):来自外界的信息是大量的,人的高级中枢的加工能力有限,避免系统超载,需要过滤器加以调整,选择一些信息进入高级分析阶段,通过过滤的信息,被进一步加工而被识别和贮存,其余信息暂存于某种记忆中,然后迅速消退。
期末作业考核《认知心理学》

期末作业考核《认知心理学》work Information Technology Company.2020YEAR期末作业考核《认知心理学》满分100分一、分析判断题(每题5分,共25分)1信号检测中,被试的判断标准β=1,则说明被试的标准倾向适中。
正确。
β>1时意味着判断标准较严,倾向于做“无”信号判断;而β<1时说明判断标准较松,倾向于做“有”信号判断;至于β=1,则说明判断标准倾向适中,漏报率等于虚报率、正确拒绝率等于击中率。
2视觉加工的特征整合阶段不需要集中性注意。
错。
视觉加工的特征觉察分两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特征登记阶段,这是一种平行的、自动化的加工过程,发生在视觉加工早期阶段,不需要集中性注意;而第二阶段是特征整合阶段,发生在视觉处理的后期阶段,需集中性注意,是一种非自动化的系列加工过程。
3双重编码说认为言语系统与表象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
正确。
独立代码理论又称双重编码说。
该理论认为.人类在记忆历程中有两种代码系统,一为视觉影像代码系统(表象系统),另一个为语义符号代码系统(言语系统)。
言语系统与表象系统既相互独立又相互联结。
独立性是指两个系统功能上是独立的,即每一个系统可以不依赖于另一个系统单独进行操作。
相互联结指一个系统的活动能够引起另一个系统的活动。
4“加工水平说”指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是两个互相独立的记忆系统。
错误。
该理论认为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并不是互相独立的记忆系统,它只是不同加工深度的反映,受到深入分析、参与精细联想和表象的信息,产生较强的记忆痕迹,并可持续较长时间。
而那些只受到较浅分析的信息,则只产生较弱的记忆痕迹,并持续较短时间。
5归纳推理是指从一般知识前提到特殊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
错误。
演绎推理是指从一般知识前提到特殊知识结论的思维活动;归纳推理是指从一些特殊知识前提推导出一般性知识结论的思维过程。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60分)1论述认知心理学将人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存在哪些争论?答:认知心理学能否将人与计算机进行类比存在着争论,两种观点各自有以下论据。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认知心理学作业(五)
一、什么是意识,什么是无意识。
答:意识是一个复杂的概念。
就心理状态而言,意识意味着清醒、警觉、觉察、注意集中等。
就心理内容而言,意识包括可用语言报告出来的一些东西。
在行为水平上,意识意味着受意愿支配的动作或活动。
在更高的哲学水平上,意识是一种与物质相对立的精神实体。
意识概念本身很复杂,它可以从不同的角度进行理解:
(1)意识是一种知觉。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意味着观察者觉察到了某种现象或事物。
(2)意识是一种高级的心理官能。
在这个意义上,意识对个体的身心系统起统合、管理和调控的作用。
(3)意识是一种心理状态。
它可以分为不同的层次或水平,如从无意识到意识到注意,是一个连续体。
另外,意识还存在一般性变化,如觉醒、惊奇、愤怒、警觉等。
无意识是相对意识而言的,是个体不曾觉察到的心里活动和过程。
人的许多心里活动或过程是无意识的。
常见的无意识现象有无意识行为、对刺激的无意识及盲视等。
二、如何理解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用。
答:意识经验具有一定的局限性,有许多作用于人的感觉器官的事物或刺激,人们是意识不到的,另一方面,当人们专注于一件事情时,通常对其他事情会视而不见。
在同一时间内可以进入意识的信息量是有限的,意识很难在同一时间内容纳过多的东西。
意识经验又具有能动性,人们看到的东西不限于外界的刺激,有时候人们可以看到、听到、意识到事实上并不存在的东西。
这就是意识的局限和能动作用。
三、如何控制和调整自我认知资源的分配。
答:认知资源指个体对刺激信息进行识别和加工的心理容量。
但认知资源的容量或能量是有限的,每一项认知活动都需要占有和消耗一定的认知资源。
认知资源有限性是指人在对刺激信息进行分类、识别等加工的认知活动时受到心理能量的限制。
当我们进行认知活动时,个体为了完整地辨识刺激信息, 需要运用有限的认知资源,如果刺激信息比较复杂, 就需要运用较多的认知资源, 当同时呈现几种不同
的复杂刺激信息时, 认知资源就会很快消耗殆尽, 如果此时再呈现
另外的刺激信息, 这些新异刺激信息就不能被加工和处理。
因此, 只有当认知任务所需要的资源之和不超过我们具备的认知资源总量时, 我们的各项认知操作的协调和分配才能同时进行。
否则在进行其中某项认知任务时就必然会受阻。
影响认知资源分配的因素有:加工处理任务的难度、练习、任务的相似性等。
这就要求我们具有灵活的认知资源分配机制,能根据我们的实际需要来调节与控制,优先加工自己认为更为重要的任务另一方面注意的认知资源分配受制于个体的唤醒水平、当时的意愿、对完成任务所需要的认知能力的评估以及个体的某些心理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