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湖北省暴雨径流计算方向(扩大版)

合集下载

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表

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表

湖北省基础水文数据库建设项目建议书编制单位:湖北省水文水资源局二OO九年四月审定:审核:校核:编写人员:参加人员:1、项目基本情况和现状1.1项目概况基础水文信息是国民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中重要的基础信息和战略资源,是水文事业服务于社会、经济、环境、交通、生态等领域的主体信息产品,是一切水事活动决策的依据。

基础水文数据是水文数据中种类最多、质量最高、数据量最大、且代代相传的数据,是对地球水圈的最真实最完整记载,基础水文数据是人们改造地球水圈及生存环境的重要依据。

基础水文数据主要包括降水、蒸发(及其辅助项目)、水位、流量(水量)、泥沙、水温、冰凌、潮汐等水文要素的调查、实测、摘录数据和日、旬、月、年统计特征值,以及与这些数据获取和使用紧密相关的水流衔接、测站分布、测站属性、断面信息、率定信息、方法信息、数据说明和数据可靠性信息,根据基础水文数据几乎可以实现所有的水文分析计算,将其与水利工程数据相结合,可实现水力学计算和水利计算。

因此,基础水文数据库的建设与运行维护是重要的水文基础业务。

我省水文经过50多年的发展,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水文数据资料,如何将这些基础水文信息管好、用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是摆在我们水文工作者面前的课题。

围绕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总体思路,水利厅党组对水文及信息化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概括起来,就是力争进入“全国先进、中部一流”的地位。

为此,省水文局党委提出了力争在2020年基本实现水文现代化的奋斗目标,并加大了工作力度,在水、雨、墒、旱情信息采集、水资源水质自动监测以及信息网络建设等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初步实现采集自动化、传输网络化。

但是,由于投入不足和监管机制未理顺等多种原因,水文监测最终生成的基础水文数据目前还仅仅是以电子年鉴方式或纸介质方式存储,没有建立基础水文数据库,现有的纸质服务方式已远不能满足形势发展的要求,为适应信息技术及网络技术的发展,提升我省水文行业信息的处理、存储、管理和运用能力,全面提高信息服务水平,已成为当前水文工作中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武大版教材)

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武大版教材)

工程水文与水利计算(武大版教材)第六章 设计年径流及径流随机模拟第一节 设计年径流分析计算的目的和内容在一定时段内,通过河流某一断面的累积水量称径流量,记作W(m 3);也可以用时段平均流量Q 函(m 3/s)或流域径流深R (mm)来表示。

径流量与流量的关系为: T Q W ∆⋅= (8—1)式中T ∆⋅——计算时段,s 。

根据工程设计的需要,T ∆⋅可分别采用年、季或月。

则其相应的径流分别称为年径流、季径流或月径流。

其中年径流及其时程分配形式对水利水电工程的规划设计尤为重要。

本章重点介绍年径流的分析计算,较短时段径流的分析计算。

可以参照进行。

一、径流特性河川径流具有如下的一些特性:1。

径流的季节分配河川径流的主要来源为大气降水。

降水在年内分配是不均匀的,有多雨季节和少雨季节,径流也随之呈现出丰水期和枯水期,或汛期与非汛期。

最大日径流量较之最小日径流量,有时可达几倍到几十倍。

2.径流的地区分布河川径流的地区性差异非常明显,这也和雨量分布密切相关。

多雨地区径流丰沛,少雨地区径流较少。

我国的丰水带。

包括东南和华南沿海,云南西部和西藏东部,年径流深在1000mm 以上。

我国的少水带,包括东北西部,内蒙古、宁夏、甘肃大部和新疆西北部,年径流深在10—50mm 之间;而许多沙漠地区为干涸带。

年径流深不足10mm 。

3。

径流的周期性绝大多数河流以年为周期的特性非常明显。

在一年之内,丰水期和枯水期交替出现,周而复始。

又因特殊的自然地理环境或人为影响,在一年的主周期中,也会产生一些较短的特殊周期现象。

例如,冰冻地区在冰雪融解期间,白昼升温,融解速度加快,径流较大;夜间相反,呈现出以锯齿形为特征的径流日周期现象。

又如担任调峰任务的水电站下游,在电力负荷高峰期间,加大下泄流量,峰期过后。

减小下泄流量,也会出现以日为周期的径流波动现象。

在实测年径流系列中,往往发现连续丰水段或连续枯水段交替出现的现象,连续2—3年年径流偏丰或偏枯的现象极为常见;连续3—5年也不罕见,有的甚至超过10年以上。

小流域暴雨径流的计算方法

小流域暴雨径流的计算方法

角的比较与运算同步练习练习1、如图所示:(1)∠COD=-,或-。

(2)如果∠AOB=∠COD,则∠AOC与∠BOD的大小关系如何?2、如图所示:∠1:∠2:∠3:∠4=1:2:3:4,求∠1、∠2、∠3、∠4的度数?3、已知一条直线OA,若从点O再引两条射线OB和OC,使角AOB为60度,角BOC为20度,求角AOC 的度数。

4、如图,已知:∠BOC=2∠AOB,OD平分∠AOC,∠BOD=140求:∠AOB的度数。

C D BO A5.如图,OB是∠AOC的平分线,OD是∠COE的平分线。

(1)若∠AOC=800 ,求∠BOC的度数;(2)若∠AOC=800 ,∠COE=500,求∠BOD的度数。

E D C BOA∠AOB=390,∠BOC=210,则∠AOC的度数是多少?为什么?1.互补的两个角可以都是()2.如图,OC是平角∠AOB的平分线,OD、OE分别是∠AOC和∠BOC的平分线,图中和∠COD互余的角有()个。

A.1B.2 CD C EA O B3.如图,∠AOC=∠BOD=900,∠AOB=620,求∠COD的度数。

D C BO A4.6点30分,时针和分针的夹角为。

∠A与∠B都是锐角,∠A的补角是∠A的余角的3倍,∠B的补角比∠A的余角的3倍大240,求∠A、∠B 的度数.课堂练习请使用量角器、刻度尺画出下列点的位置。

(1)点A在点O的北偏东30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3cm。

(2)点B在点O的南偏西600的方向上,离点O的距离为4cm。

(3)点C在点O的西北方向上,同时在点B的正北方向上。

( 4 ) 如图,若已知∠1+∠2=900,∠2+∠3=900,问∠1和∠3是什么关系?为什么?若∠2和∠4相等,则∠1和∠4要满足什么关系?为什么?(5)如图,O 是直线AB 上一点,∠AOB=∠FOD=900,OB 平分∠COD,图中与∠DOE 互余的角有哪些?与∠DOE 互补的角有哪些? A 1 2 3 4 B C C A BDEF O。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

暴雨流量计算方法和步骤炎汇编二OO八年四月于成都详细计算方法和步骤如下(泥石流河沟汇流特点:全面汇流;<t c;)1、F 全面汇流,从地形图上量取;f 部分汇流,即形成洪峰流量的部分面积,调查确定后从地形图上量取;2、L 从地形图上量取;(分水岭至出口计算断面处的主沟长度)3、J 主河沟平均坡降;(实测或地形图上量取)J = {(Z o+ Z i) •b 1+(Z i + Z2)•b 2+ ……(Z n-1 + Zn) •b n —2Z o • L } / L2当Z o =0时,上式变为:J = {Z i •b 1+(Z1 + Z2)•b 2+ ……(Z n-1 + Zn) •b n} /3-1、J1/3;计算3-2、J1/4;计算5、Cv、Cs : Cv---变差系数(反映各次值与多年平均值的相对大小)Cs----偏差系数(反映各次值的偏差情况);与当地的地理位置、降雨、地形、地貌、植被及汇水面积等因素有关。

一般地区:Cs=3.5 Cv 梅雨期:Cs=3〜4 Cv台风期:Cs=2〜3. CvCv>0.6 的地区:Cs= 3.0 Cv Cv<0.45 的地区:Cs= 4.0CvCv24最大24小时暴雨变差系数,查等值线图或采用当地资料;& Kp 查皮尔逊川型典线的模比系数表;7、H24p 设计频率p的最大24小时雨量(mm );H24p = Kp • H248、n值暴雨强度衰减指数;其分界点为一小时,n取值通常按下列二位小数取值:0.3、0.35、0.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90、当t<1小时:取n= n1 ;查图或采用当地资料;多数情况都处于24>t>1小时这一状况:取n= n2 ;求法:(1):查图(!)(2):采用当地资料;1)、四川省水文手册计算方法:手册给出了:10分钟、1小时、6小时、24小时、1日、3日、7日、和可能最大24小时等最大时段的暴雨和Cv等值线图、皮尔逊川型典线的模比系数Kp表供naan 查用。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增强版)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增强版)

毛雨量仅扣除稳损 fc ,其值按式(1-15)计算:
Ⅱ、净雨过程
fc = 1.3R总0.61 ⋅ 24−0.96 = 0.0615R总0.61
(1-15)
式中 R总 为 24 小时的总径流深。求得 fc 后,将各时段的毛径流深
Ri 减去稳损 fc 与 ∆t 之积,即得设计净雨过程,以 Ii 代表每个历时的净
流域形状改正系数,不影响n 的取值。
查读等值线图及典型雨图的应用,参照《图集》32 页使用说明
有关规定。
3、设计雨型
雨型可采用当地典型暴雨的时程分配,也可用《图表》综合的概
化雨型,为便于特小流域应用,附表(9)列出短历时暴雨过程的分
配,和《图集》中原已刊布的 24 小时雨型,供设计时选用,求出相
隔时段 ∆t 的各个历时雨量后顺次俩俩之差,即为时段雨量,按选用的
H t面 = α t ⋅ H t点
(1-4)
式(1-4)中αt ,从《图集》或附表(8)中《湖北省暴雨面深系
数表》查得。需作流域形状改正的应乘以改正系数α F ,即:
H t面 = α t ⋅α F ⋅ H t点
(1-5)
式中 t 为设计暴雨历时, Ht点 为设计点雨量,有下列情况之一者,
时面深系数应作流域形状改正:
F (km2) λ2
<20 0.30
表 1-3 20-100
0.25
λ2 ~ F 表 101-500 0.20
501-1000 0.15
1000 以上 0.10
3、瞬时单位线转换为时段单位线
u(0,t) =
1

(
t
) n−1

t −
ek
kΓ(n) k
t

暴雨径流计算

暴雨径流计算
b)降雨的分析(1年)(选取最大的3-5组,丰水年多些,旱年少些)10-16Fra bibliotek2009
10.3 城市暴雨径流计算
推理公式中各项的确定; 推理公式中各项的确定 1) 降雨强度 的确定 降雨强度i的确定
c)降雨的分析(10年)(选取最大的3-5组,丰水年多些,旱年少些)
10-17
2009
10.3 城市暴雨径流计算
推理公式中各项的确定; 推理公式中各项的确定 1) 降雨强度 的确定 降雨强度i的确定
c)降雨的分析(10年)(选取最大的3-5组,丰水年多些,旱年少些)
10-18
2009
10.3 城市暴雨径流计算
推理公式中各项的确定; 推理公式中各项的确定 1) 降雨强度 i 的确定
d)城市降雨公式
10-19
10-20 2009
10.3 城市暴雨径流计算
推理公式中各项的确定; 推理公式中各项的确定 2) 径流系数 φ 的确定
影响径流系数主要因素是地面的透水性和坡度. 降雨情况,例如久雨或暴雨都会提高径流系数.
10-21
2009

城市水文学
城市降雨径流的计算
2009年 2009年5月
本节内容
城市化与城市水文 城市化与城市暴雨径流 城市暴雨径流计算
10-2
2009
10.1 城市化与城市水文过程
城市化的发展对水环境所产生的直接或间接影响,主要表现为三个 城市水文问题,即城市水源资源紧缺,水质污染控制和暴雨径流控制.
10-3
暴雨径流控制问题
城市污水增多,降雨的径流量变大和流速的增大,使短时间内的 大流量径流发生,不可避免地要使洪峰流量增大,从而引起了洪 水控制问题.
10-4 2009

1.湖北省暴雨等值线图修编说明

1.湖北省暴雨等值线图修编说明

1.湖北省暴雨等值线图修编说明目录一、《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集》修编工作说明二、湖北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点雨量分布图图1.《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集》选用雨量站分布图图2.湖北省年最大10分钟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3.湖北省年最大60分钟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4.湖北省年最大6小时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5.湖北省年最大24小时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6.湖北省年最大3天暴雨均值等值线图图7.湖北省年最大10分钟暴雨参数cv等值线图图8.湖北省年最大60分钟暴雨参数cv等值线图图9.湖北省年最大6小时暴雨参数cv等值线图图10.湖北省年最大24小时暴雨参数cv等值线图图11.湖北省年最大3天暴雨及cv等值线图图12.湖北省年最大10分钟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3.湖北省年最大60分钟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4.湖北省年最大6小时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5.湖北省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6.湖北省年最大3天点雨量R值分布图图17.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10分钟点雨量分布图图18.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60分钟点雨量分布图图19.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6小时点雨量分布图图20.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24小时点雨量分布图图21.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3天点雨量分布图三、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分析计算成果表表1.《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集》选用雨量站属性表表2.湖北省各站年最大10分钟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3.湖北省各站年最大60分钟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4.湖北省各站年最大6小时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5.湖北省各站年最大24小时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6.湖北省各站年最大3天点雨量统计参数表表7.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10分钟点雨量记录表表8.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60分钟点雨量记录表表9.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6小时点雨量记录表表10.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24小时点雨量记录表表11.湖北省实测和调查最大3天点雨量记录表《湖北省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图集》修编工作说明1、概述湖北省暴雨参数等值线图的修编工作,是根据水利部原水文司“文环[1997]61号”文“关于开展短历时暴雨统计参数等值线修编工作的通知”的要求进行的。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增强版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增强版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水电部(83)水电水规字7号文通知指出:“各省(市、自治区)编制的《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在无实测流量资料系列的地区,可作为今后中小型水库(一般用于控制流域面积在1000km 2以下的山丘区工程)进行安全复核及新工程设计洪水计算的依据,可在当前水库工程普遍“三查三定”中发挥应用的作用,也可供其他工程参考”。

按水电部指示精神,对流域面积较大的大中型水库的设计洪水应该进行专门分析,本《图表》应用范围主要是中小流域。

在地县水利部门应用较多,因此《使用说明》仍以手算方法为主,有电算条件的单位可根据本说明有关方法编制电算程序。

第一章瞬时单位线方法计算设计洪水一、流域参数本《图表》用于计算设计洪水的流域参数有:流域面积(km 2)为设计流域出口断面以上集水面积,主河道长度(km ),为出口断面沿主河道至分水岭的长度;主河道平均比降为主河道各高程转折点分段比降的加权平均值,一般用实际比值,瞬时单位线参数综合公式中以千分率计。

以上三参数,用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形图量算,如<10km 2,应采用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

为计算,在量算的同时,沿程读出若干河底高程(一般应在地形转折点和有等高线与河底线相交的点读数),量算相应两点间距,按下式算(见下页示意图)。

201221110/]2)()()[(L L H l H H l H H l H H j n n n -++⋯⋯++++=-(1-1)式中:∑=ni l L 1也可令0H H h i i -=2122111/])()([L l h h l h h l h j a a n ++⋯⋯+++=-(1-2)二、设计暴雨 1、点雨量可能最大点暴雨量(PMP ),查《湖北省可能最大暴雨图集》(下称《图集》)中附图1“可能最大24小时点雨量等值线图”。

根据流域中心在图中的位置读得24小时点雨量。

各设计频率的点雨量点p H ,可先分别从1、6、24小时点暴雨均值和变差系数等值线图查出相应历时的、,再按下式计算:p p k H H =点(1-3)查读v s C C 5.3=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值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湖北省暴雨径流查算图表》使用说明水电部(83)水电水规字7号文通知指出:“各省(市、自治区)编制的《暴雨径流查算图表》,在无实测流量资料系列的地区,可作为今后中小型水库(一般用于控制流域面积在1000km2以下的山丘区工程)进行安全复核及新工程设计洪水计算的依据,可在当前水库工程普遍“三查三定”中发挥应用的作用,也可供其他工程参考”。

按水电部指示精神,对流域面积较大的大中型水库的设计洪水应该进行专门分析,本《图表》应用范围主要是中小流域.在地县水利部门应用较多,因此《使用说明》仍以手算方法为主,有电算条件的单位可根据本说明有关方法编制电算程序。

第一章瞬时单位线方法计算设计洪水一、流域参数本《图表》用于计算设计洪水的流域参数有:流域面积F (km 2)为设计流域出口断面以上集水面积,主河道长度L (km ),为出口断面沿主河道至分水岭的长度;主河道平均比降j 为主河道各高程转折点分段比降的加权平均值,一般用实际比值,瞬时单位线参数综合公式中j 以千分率计。

以上三参数,用五万分之一军用地形图量算,如F <10km 2,应采用更大比例尺的地形图.为计算j ,在量算L 的同时,沿程读出若干河底高程i H (一般应在地形转折点和有等高线与河底线相交的点读数),量算相应两点间距i l ,按下式算j (见下页示意图).201221110/]2)()()[(L L H l H H l H H l H H j n n n -++⋯⋯++++=-(1—1)式中:∑=ni l L 1也可令0H H h i i -=2122111/])()([L l h h l h h l h j a a n ++⋯⋯+++=-(1—2)二、设计暴雨1、点雨量可能最大点暴雨量(PMP ),查《湖北省可能最大暴雨图集》(下称《图集》)中附图1“可能最大24小时点雨量等值线图”。

根据流域中心在图中的位置读得24小时点雨量.各设计频率的点雨量点p H,可先分别从1、6、24小时点暴雨均值H 和变差系数v C 等值线图查出相应历时的H 、v C ,再按下式计算:p p k H H =点(1-3)p k 查读v s C C 5.3=皮尔逊Ⅲ型频率曲线p k 值表.以上24小时H 、v C 图已刊布在《图集》中,1、6小时的H 、v C 等值线图水利电力部门批准使用(见本《图表》附图)2、面雨量可能最大暴雨时面深关系已换算成各历时的比值点24/H H t 刊布于《图集》中表6—1至6-11.根据水文分区,设计流域面积和相应历时查得时面深比值,乘以可能最大24小时点雨量即得各个历时的设计面雨量,详见《图集》使用说明。

各种频率1、6、24小时设计暴雨时面深关系按以下步骤计算:点面t t t H H ⋅=α(1-4)式(1-4)中t α,从《图集》或附表(8)中《湖北省暴雨面深系数表》查得.需作流域形状改正的应乘以改正系数F α,即:点面t F t t H H ⋅⋅=αα(1-5)式中t 为设计暴雨历时,点t H 为设计点雨量,有下列情况之一者,时面深系数应作流域形状改正:(1)100km 2<F ≤300km 2,且典型雨图轴向与流域轴向夹角大于60°;(2)F >300km 2,且夹角大于30°。

F 为设计流域面积,形状改正系数F α按《图集》35页中有关规定计算,一般变化在0.88—0.96之间。

各历时设计面暴雨量采用下列各式计算:10′≤t ≤60′00121111246064n n n n t t H H ----⋅⋅⋅=面面(1—6)1≤t <61121112464n n n t t H H ---⋅⋅⋅=面面(1-7) 或111n t t H H -⋅=面面(1-8)6≤t ≤2422112424n n t t H H --⋅⋅=面面(1-9) 或221166n n t t H H --⋅⋅=面面(1-10)(1—6)式中t 以分钟计,其它各式t 以小时计,以上各式中0n ,1n ,2n 分别为10-60分钟,1-6小时,6—24小时的设计面暴雨递减指数,可分别由相应的面雨量反算求得。

00Ln 558.01β+=n(1-11) 11Ln 558.01β+=n (1—12) 22Ln 721.01β+=n(1—13)式中面1010/H H '=β面面611/H H =β面面2462/H H =β点n 值,面n 值与点面系数的关系为:⎪⎪⎭⎫ ⎝⎛⎪⎪⎭⎫ ⎝⎛-=1221Ln Ln T T n n αα面点 (1—14)T 为历时,1α、2α为相应于1T 、2T 之点面系数。

各历时采用相同的流域形状改正系数,不影响n 的取值。

查读等值线图及典型雨图的应用,参照《图集》32页使用说明有关规定.3、设计雨型雨型可采用当地典型暴雨的时程分配,也可用《图表》综合的概化雨型,为便于特小流域应用,附表(9)列出短历时暴雨过程的分配,和《图集》中原已刊布的24小时雨型,供设计时选用,求出相隔时段t ∆的各个历时雨量后顺次俩俩之差,即为时段雨量,按选用的雨型排列即得设计毛雨量过程.4、设计净雨(1)净雨时段t ∆和净雨历时c t 的选取。

t ∆应与单位线时段一致,为保证设计洪水的精度应适当选取t∆。

选得太大往往雨量均化有漏峰现象,不能保证设计洪水的计算精度,选得太小会增加计算工作量,而且雨型选配也有困难。

根据我省分析的成果,建议按下表选用。

小流域一般采用24小时毛雨量和扣除初损和稳损或采用18小时毛雨量不扣初损,只扣稳损作为净雨过程。

当t ∆小于1小时,流域面积小于20km 2时可采用最大六小时雨量不扣初损,即c t =6小时。

不同流域面积,设计c t 和t ∆按下表取值:表1-1各种流域面积的t ∆、c t 表t ∆和c t 原则上按表中的上下限取值,例如F =25km 2可取t ∆=0。

5或1,不要内插取值。

(2)净雨过程的计算 Ⅰ、设计总径流深总R设计流域的面雨量减去初损0I 即为该设计频率的径流深.m I I 25.00=(m I 在全省各地差别不大,设计条件下m I =90mm )将m I =90代入上式,则m m 5.22m m 9025.00=⨯=I先选定设计毛雨量历时,将时段毛雨量按选用的雨型进行排列,例如毛雨历时选用24小时则从第一时段开始顺次扣除22。

5mm ,其余毛雨量仅扣除稳损fc ,其值按式(1—15)计算:Ⅱ、净雨过程61.096.061.00615.0243.1总总R R fc =⋅=- (1-15)式中总R 为24小时的总径流深.求得fc 后,将各时段的毛径流深i R 减去稳损fc 与t ∆之积,即得设计净雨过程,以i I 代表每个历时的净雨量,则t fc R I i i ∆⋅-=(1—16)三、瞬时单位线方法 1、参数m 、n 地区综合公式全省山丘区瞬时单位线分三个片进行参数的地区综合,第一片包括水文分区1、2、4区即京广线两侧及鄂东黄冈、咸宁地区一带,(江汉平原湖区在外);第二片包括水文分区6、8、9、11区即鄂北,鄂西北及宜昌地区长江以北一带;第三片包括7、10水文分区即清江流域,恩施地区,分片公式如下:(1) 一般流域适用的公式 Ⅰ片(1、2、4区)20.023.029.0182.0-⋅⋅=j L F m (F >30km 2) (1-17-a ) 185.0216.027.0138.1-⋅⋅=j L F m (F ≤30km 2) (1-17—b) 1.035.034.0j F n ⋅=(j >5‰)(1—18) 1.03.0/04.1L F n =(j ≤5‰)(1—19)Ⅱ片(6、8、9、11区)08.0131.0231.0164.1-⋅⋅=j L F m (1-20) 20.025.0529.0j F n ⋅=(1—21)Ⅲ片(7、10区)06.01.03.018.0-⋅⋅=j L F m (1—22) 092.0224.069.0j F n ⋅=(1—23)(2) 特殊流域适用的公式Ⅱ片中黄柏河、沮漳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流域形状接近扇形坡度较大的山区用下式计算1m :11.0191.0342.0141.0-⋅⋅=j L F m(1—24)某些流域n 值较大,例如解家河、皮家集、武镇以及某些j 〈4‰的流域可参考下式计算n :82.025.0529.0j F n ⋅=(1—25)溶岩地区,流域内天坑面积超过10%时:12.007.011.033.0176.0--⋅⋅⋅=f j L F mFF f 天天坑率-=-=11江汉平原未作地区综合,在接近平原湖区的丘区: 1.03.0107.1L F m ⋅=(1—26)n 仍用各分区公式计算。

以上公式1m 相应的雨强为10mm/h.当设计雨强超过10mm/h 时,除溶岩地区外一般应作参数1m 外延的非线性改正.2、参数的非线性改正随着降雨强度加大,河道汇流速度有加快的趋势,表现在汇流历时缩短,单位线峰值增高和时间提前。

因此一般大、中洪水参数的综合公式用于稀遇设计洪水,应作非线性改正。

对五十年一遇以下的设计洪水或超过五十年一遇但有溶岩地质和天坑的流域均不考虑非线性改正。

目前常用的改正公式为λα-⋅=i m i 1(1-27)式中i 为造峰雨历时的降雨强度,造峰雨历时R t 全省采用统一的公式估算即:52.035.0F t R ⋅= 山区扇形流域(1-28-a ) 52.050.0F t R ⋅=丘区长形流域(1—28-b )R t 值仅作为计算雨强的指标,对设计洪水影响不大,不属于上述情况的流域可内插按比例取值,例如山丘区取以上两式平均值,流域分类标准为:山区:j >15‰或流域平均高程在500m 以上。

山丘区:j =5‰~15‰ 丘区:j <5‰ 扇形:4.02>=L Ff 一般:4.025.0~=f 长形:25.0<f造峰雨强Rt p t H i R =(1—29)H为R t历时的面雨量tR设计频率的H按公式(1—7)~(1-10)计算。

tR雨强为10mm/h的单位线m(10),非线性改正按下式计算:1λλ)50()2.0()10(111pi i m m ⋅⋅= (1-30)当p i 〈50mm/h 时1m 随雨强改变的趋势较明显,即采用1λλ=;当p i 〉50mm/h 时,其改变的趋势不甚明显,即2λλ=.特小流域也用上式计算i m 1,p i 一般不超过100mm/h ,超过时仍用p i =100mm 代入公式计算。

1λ、2λ列于下表。

表1—2 1λ~j θ表4/13/1/F j j =θ;j 以千分率计;F 以km 2计表1-3 2λ~F 表3、瞬时单位线转换为时段单位线k tn e ktn k t u --⋅⋅Γ=1)()(1)0(,(1-31) ⎰=tt t u t S 0d )0()(,(1-32))(t S 为参数n 、k 的函数,有)(t S 查算表可供查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