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部病害
油橄榄叶部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

油橄榄叶部主要病害及防治措施发布时间:2022-09-19T09:05:05.361Z 来源:《科技新时代》2022年(2月)4期作者:邹泽华1 吴兵2[导读] 油橄榄栽植中,易发性强且对叶部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有三种,分别是孔雀病、炭疽邹泽华1 吴兵21.凉山彝族自治州林业草原科学研究院四川凉山 6150002.西昌学院四川西昌 615013摘要:油橄榄栽植中,易发性强且对叶部危害较为严重的病害有三种,分别是孔雀病、炭疽病、煤烟病,这些疾病发生后,会导致叶片大量脱落,影响果实品质。
一旦引发大面积扩散,会为油橄榄种植带来一定的经济损失。
为此,文章分别针对油橄榄叶部常见病害的病原菌、发病规律及症状特征进行了分别阐述,并逐一针对性提出了这三种叶部病害的综合防治措施,旨在提高油橄榄长势,保障油橄榄栽培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油橄榄;叶部病害;综合防治由于油橄榄营养价值高、经济性强,目前凉山地区油橄榄栽种量逐年增加,产量日渐扩大。
病虫害是影响油橄榄栽种品质的重要因素,其中,叶部病害危害较为严重,且发生率逐步递增,为油橄榄产业发展产生了制约,因而,需要结合油橄榄叶部病害规律探寻可行性的病虫害防治措施。
1.油橄榄的常见叶部病害分析1.1孔雀斑病1.1.1病原菌孔雀斑病属于真菌性病害,致病病菌是环梗孢菌,通常发病率为20%,流行性发病时,此病会危害所有病枝。
此病原菌通体褐色,先发育为子座状结构并生长短枝,而后会经由角质层侵入叶片表面,进而形成褐色且基部为球形的分生孢子梗,而后顶端逐步形成分生孢子,从脱落的孢子痕之下生出,且梗顶会产生多个环纹。
分生孢子两头尺寸不一,分别介于10至12um、14至27um之间,生有偏褐的平直基部。
1.1.2发病规律孔雀病致病菌的分生孢子、菌丝体会潜藏于油橄榄的病枝叶或病果中越冬。
待第二年春季气温转暖,病枝叶及病果中的旧病斑会逐步向外侧扩散,产生褐色霉圈层,并继续生成分生孢子,这是孔雀病的侵染源头。
叶部病害—白粉病类

2、病原:
蔷薇单囊壳菌
3、发病规律:
以菌丝体在芽中越冬,也可以闭囊壳 越冬,但一般情况下不产生闭囊壳。
1、症状图 2、白粉菌粉孢子
翌年病菌随芽萌动而开始活动,侵染幼嫩部位,产生粉孢子。
露地栽培月季Biblioteka 春季5~6月份和秋季9~10月份发病较多,温室栽培可整 年发生。
月季白粉病
白色 霉层
白粉病的防治措施
壳属(Sphaerotheca)、内丝白粉菌属(Leveillula)、叉丝壳属 (Microsphaera)、叉丝单囊壳属(Podosphaera)。
紫玉兰白粉病
紫玉兰白粉病
金盏菊白粉病
大叶黄杨白粉病
凤仙花白粉病
紫薇白粉病
狭叶十大功劳白粉病
瓜叶菊白粉病
•1、症状特点:
发病部位覆盖有一层白色粉层。
2、病原:
•二孢白粉菌
•3、发病规律:
1、症状 2、闭囊壳 3、子囊及子囊孢子
•以闭囊壳在病枝残体上越冬。
•气流和水流传播,直接侵入。
•15~20℃有利于病害的发生,病害发生受到抑制。
•病害的发生一年中有两个高峰,苗期发病盛期为11~12月,成
株发病盛期为3~4月。
瓜叶菊白粉病
月季白粉病
1、症状特点: 发病部位覆盖有一层白色粉层。
• (1)秋冬季清园,减少侵染来源。 • (2)加强栽培管理,提高园林植物的抗病性。 • (3)喷药防治。 • 生长季节用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或70
%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1000~1200倍液,或50% 退菌特800倍液,或15%绿帝可湿性粉剂500~700 倍液进行喷雾;
• 在温室内可用45%百菌清烟剂熏烟,每667平方米
叶部病害—锈病类

• 生长季节喷洒25%粉锈宁可湿性粉剂1500~2000倍
液,或12.5%烯唑醇可湿性粉剂3000~6000倍液, 或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可起到较好 的防治效果。
• (4)生物防治。
园林病虫害防治
桧柏海棠锈病
吸水膨胀的 冬孢子角
干燥状态的 冬孢子角
海棠锈病
1、桧柏上的菌瘿 2、冬孢子萌发 3、海棠叶上的症状 4、性孢子器 5、锈孢子器
桧柏-海棠锈病
桧柏-海棠锈病
桧柏-海棠锈病
桧柏-海棠锈病
锈病类的防治措施
• (1)合理配置园林植物是防止转主寄生的锈病发
生的重要措施。
• (2)清除侵染来源。 • (3)化学防治。 • 在休眠期喷洒3ºBe的石硫合剂可以杀死在芽内及病
•发病的最适温度为18~21℃。一年中以6~7月发病比较重,秋季有一次
发病小高峰。
玫瑰锈病
海棠锈病
➢1、症状特点: ➢海棠的叶片背面长出黄白色的毛状物 。 ➢2、病原: ➢主要有2种:山田胶锈菌和梨胶锈菌 ➢3、发病规律: ➢病菌以菌丝体在桧柏上越冬。 ➢翌年担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海棠的嫩叶、叶柄、嫩枝、果实上,萌发产 生芽管直接由表皮侵入;在叶正面产生性孢子器;约3周后在叶背面产 生锈孢子器。 ➢锈孢子借风雨传播到桧柏上侵入新梢越冬。 ➢没有再侵染。 ➢该病菌需要转主寄生才能完成其生活史,故海棠与桧柏类针叶树混栽 发病就重。
玫瑰锈病
•1、症状特点:
•发病部位形成黄色粉状物。
•2、病原: •国内已知有3种均为多胞菌属
1、症状图 2、冬孢子堆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3、发病规律:
•单主寄生。病原菌以菌丝体在病芽、病组织内或以冬孢子在病落叶上越
杨树叶部病害和防治

杨树叶部病害和防治2019-10-29杨树在⿊龙江省分布很⼴,也是⼀个⽐较娇嫩的、多灾多病的树种,杨树病害各类较多,发⽣程度和受害的损失也不断增⾼,是⽣产上急需解决的问题。
尤其杨树叶部染病较多,杨树叶部染病直接影响着杨树的⽣长与发育,造成了很⼤的经济损失,防⽌叶部发病极其重要。
1叶锈病叶锈病是杨树上发⽣最普遍、危害最严重的叶部病害。
叶部是主要受害部位,也可在芽和嫩枝上发⽣。
1.1叶锈病症状叶锈病的症状是产⽣桔黄⾊的夏孢⼦堆,破裂后散放出夏孢⼦,为黄⾊粉状物,故称锈病。
杨树叶锈病主要是由锈菌⽬、栅锈科、栅锈属的多种真菌引起。
主要由落叶松-杨栅锈菌引起,该菌是⼀种转主寄⽣的长循环菌,转主寄⽣为落叶松属树种。
1.2叶锈病发⽣规律温度和湿度是影响发病的主要因⼦,4~5⽉份降⾬多的利于其对落叶松的侵染,6~8⽉份降⾬多,则导致杨树发病。
当林分植株密度过⼤时,或因氮肥过多⽽徒长,造成林内通风透光不良,湿度过⼤时,病害发⽣较重。
与落叶松林相邻的杨树林发病较重。
1.3叶锈病防治措施选⽤抗病品种的树种进⾏造林;不营造杨树与落叶松的混交林;杨树林营造及苗圃设置要与落叶松林的距离⾄少应在300m以外;清除越冬病叶,减少初侵染源;发病期,必要时可喷药防治。
2⽩粉病杨树⽩粉病主要发⽣在叶⽚上,影响光合作⽤,⼤量消耗寄⽣养分和⽔分,使叶⽚变黄、枯萎并提早脱落。
苗圃和幼林受害重。
2.1⽩粉病症状发病初期在叶⾯出现淡黄⾊的成⽚褪绿斑,边缘不明显。
其后,在叶⾯和叶背⾯产⽣⽩⾊粉状物,使叶⽚失去光泽,变薄。
发病后期,⽩⾊粉状物转为灰⽩⾊,病叶变黄,在粉状物中产⽣黄褐⾊的粒状物,为病菌有性世代的闭囊壳。
病原菌主要是⼦囊菌亚门、核菌纲、⽩粉菌⽬中的球状壳属杨球针壳菌、球状壳属榛球针壳菌、钩丝壳属柳钩丝壳菌、钩丝壳属东北钩丝壳菌,该菌为植物外寄⽣菌。
2.2⽩粉病发⽣规律病菌以闭囊壳在落叶上越冬,翌年夏季放出⼦囊孢⼦,借⽓流传播进⾏初侵染。
小麦各种病图像和解说

小麦胞囊线虫病
三. 穗部病害
•黑胚病逐渐加重,已成为生产上的突出问题 •散黑穗有回升趋势 •腥黑穗病应引起高度重视
小麦腥黑穗病
小麦散黑穗病
小麦秆黑粉病
大麦坚黑穗病
小麦黑胚病ຫໍສະໝຸດ 小麦赤霉病四. 全株性病害
小麦黄矮病
一. 小麦叶部病害
小麦条锈病
小麦叶锈病
小麦秆锈病
小麦白粉病
小麦雪腐叶枯病
小麦蠕孢叶枯病
小麦交链孢叶枯病
小麦壳针孢叶枯病
二. 根部病害
小麦纹枯病 Sharp eye-spot
小麦全蚀病 Take -all
小麦全蚀病 根部症状
小麦全蚀病
田间症状——枯白穗
小麦丛矮病
小麦土传花叶病
小麦全蚀病菌
叶部病害—炭疽病类

药250克。
园林病虫害防治
•3、发生规律: •以菌丝体和分生孢子盘在病株 残体、假鳞茎上越冬。
1、症状 2、病原菌分生孢子盘、分生 孢子及刚毛
•翌年借风、雨、昆虫传播。一
般自伤口侵入,嫩叶可直接侵入。
•有多次再侵染。
•每年3~11月均可发病,4~6月梅雨季节发病重。
•株丛过密、蚧虫为害严重有利于病害发生。
兰花炭疽病
炭疽病类防治措施
君子兰炭疽病
金盏菊炭疽病
大叶黄杨炭疽病
杜英炭疽病
吉祥草炭疽病
紫玉兰炭疽病
夹竹桃炭疽病
麦冬炭疽病
山茶炭疽病
茶炭疽病
山茶炭疽病
1、症状图 2、分生孢子盘
樟树炭疽病
1、症状图 2、分生孢子盘 3、子囊壳形成近轮状排列的小黑点
•2、病原:
•炭疽菌属
园林病虫害防治
炭疽病类
• 炭疽病是园林植物上的一类常见病害。 • 其主要症状特点是子实体呈轮状排列,在潮湿情况下病部
有粉红色的粘孢子团出现。
• 炭疽病主要是由炭疽菌属(Colletotrichum)的真菌引起的,
主要为害植物叶片,有的也能为害嫩枝。
• 炭疽病有潜伏侵染的特点。
炭疽菌(Colletotrichum)
• (1)清除侵染来源。
剪除枯枝应从病斑下5cm的健康组织处剪除。
• (2)加强栽培管理,营造不利于病害发生的环境条件。 • (3)药剂防治。 • 当新叶展开、新梢抽出后,喷洒1%的等量式波尔多液; • 发病初期喷施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或75%
百菌清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每隔7 ~10 天喷1 次,连续喷3 ~4 次,要交替使用不同类型的药剂。
叶部病害炭疽病、灰霉病

传播方式
其他特点
4、防治方法
(1)、加强栽培管理:温室要通风透光;冬季和 早春做好保暖工作,避免冻害和霜害,增强抗御 病能力;移出室外后置于荫棚下防雨;浇水时自 花盆边缘徐徐浇入或浸盆灌溉,避免上方淋浇造 成病菌随水滴飞溅传播;花盆放置不宜过密;兰 花用肥宜熟不宜生,生肥易诱发炭疽病;盆栽时 应更换新土。 (2)、清除侵染源:冬季入室前,要将植株上的 病叶及盆中的病残体彻底清除烧毁或深埋;冬、 春季,向地面、盆面、株上全面喷施0.5-1%波 尔多液1-2次。
炭疽病类
1、是黑盘孢目真菌所致病害总称。主要为害植物叶片, 同时在茎、花、叶柄上也会发生。 2、炭疽病主要发生在植物叶片上,严重时,使大半叶片 枯黑死亡。发病初期在叶片上呈现圆形、椭圆形红褐色 小斑点,后期扩展成深褐色圆形病斑,最后病斑转为黑 褐色,并产生轮纹状排列的小黑点,即病菌的分生孢子 盘。在潮湿条件下病斑上有粉红色的黏孢子团。严重时 一个叶片上有十多个至数十个病斑,后期病斑穿孔,病 斑多时融合成片导致叶片干枯。病斑可形成穿孔,病叶 易脱落。 3、炭疽病发生在茎上时产生圆形或近圆形的病斑,呈淡 褐色,其上生有轮纹状排列的黑色小点。发生在嫩梢上 的病斑为椭圆形的溃疡斑,边缘稍隆起。
大 叶 黄 杨 炭 疽 病
鸡冠花炭疽病
金叶女贞炭疽病(初期)
金叶女贞炭疽病(后期)
八仙花炭疽病
君子兰炭疽病
米 兰 炭 疽 病
茉 莉 炭 疽 病
肉 桂 炭 疽 病
兰花炭疽病
在我国栽培兰花的地区均会发生炭疽病,尤以 天津、上海、南京、广州、成都、连云港及西安等 地受害较严重。该病严重时不仅影响兰花的正常生 长,还会导致全叶枯死。 炭疽病除危害春兰、墨兰、蕙兰、建兰、寒兰 等地生兰(即中国兰花,简称兰花)以外,还危害 虎头兰、宽叶兰等附生兰,以及广东万年青、紫罗 兰、金盏花、扶桑、桂花等多种花卉。
茶树叶部病害

加强预测预报:在病害流行期间,如果连 续5天每天,日降雨量在2.5—5mm以上,上 午平均日照数少于3小时,应发出预报,进 行喷药防治。
目前国内常以喷施铜素和有机硫杀菌剂为 主。耐冲刷铜素杀菌剂的防治效果较好。
干旱、炎热或寒冷季节发病明显受抑制。 夏季气温较高时,茶饼病不再发生侵染。 但在沿河、低洼、潮湿和阴蔽的地方温度 较低、湿度大,茶饼病仍可继续发生。
(2)地形:雾多露重、日照少、湿度大的高
山茶区或山峦、凹地及阴坡茶园,发病较 早且重,常成为发病中心。
(3)茶园管理:
➢一般管理粗放,杂草丛生,施肥不当、采 摘、修剪及遮荫等措施不合理的茶园,则 易发病害。
茶树常见病害
侵染性病害
➢常见的叶部病害有近40种:茶饼病、网饼 病、茶云纹叶枯病、茶轮斑病、炭疽病、圆 赤星病、白星病、赤叶斑病、褐色叶斑病、 茶藻斑病、心枯病、茶芽枯病、红藻病、茶 烟煤病等。
➢常见的枝干病害有30种:枝梢黑点病、茶黑 痣病、褐痣病、粗皮病、立枯病、膏药病、毛 发病、黑腐病、红锈藻病、赤衣病、茶枝癌肿 病、茶胴枯病、菟丝子、桑寄生等。
叶部病害的控制策略: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主, 辅以药剂防治的治理策略。
一、茶饼病Tea blister blight
茶饼病又称茶疱状叶枯病、叶肿病、白雾
1.分布与危害:
茶饼病是危害性最严重的茶树病害之 一。国外以斯里兰卡、印度尼西亚、印度 等国高山茶园发病严重。全国各产茶省 (区)的局部茶区(一般局限于高山茶区) 有发生,以西南云、贵、川三省茶区发病 最重。此病主要危害嫩叶和新梢,对茶叶 产量影响极大。此病不仅影响茶叶产量, 且由病芽叶所幼苗阶段病害:根结线虫病、茶根癌 肿、茶苗白绢病。
➢成龄茶树病害:茶紫纹羽病、红根腐 病、黑根腐病、褐根腐病以及紫根腐病。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作业:园林植物常发生的叶部病害有哪些?
如何防治?
铲除病菌,兼治螨类及害虫。
(五)炭疽病类
炭疽病的病原菌主要是半知菌亚门的 真菌引起。
兰花炭疽病
发病严重时兰花整株死亡,在广州死亡率高达30%。
症状:该病主要为害兰花叶片。病斑的大小、形状因 兰 花品种的不同而异。叶片上的病斑以叶缘和叶尖较为普 遍,为长圆形、梭形或不规则形大斑,有深褐色不规则线纹 数圈,病斑中央灰褐色至灰白色,边缘黑褐色,后期病斑上 散生有黑色小点。
(八)病毒病类
病毒病发生后,使寄主叶色、花色异常、器官畸形、植 株矮化;病重则不开花,甚至毁种。 病毒由媒介昆虫、汁液、嫁接等方式传播,种子传病在 花卉病毒病中占有一定的比例。病毒病防治较困难,主要措 施有:加强检疫,繁殖无毒苗木,有病种苗进行热处理,消 灭传毒昆虫,选育抗病品种等方法。 主要种类有:
(二)霜霉病类
主要由鞭毛菌亚门的霜霉菌引起。
月季霜霉病
1.分布与危害:引起叶片早落,影响树势和观赏。
2.症状:叶片最易受害,常形成紫红色至暗褐色不 规则形病斑,边缘色较深。花梗、花萼或枝干上受害后形 成紫色至黑色大小不一的病斑,感病枝条常枯死。后期, 病部出现灰白色霜霉层,常铺满整个叶片。
3.发病规律:病菌以菌丝在患病组织或落叶中越冬。 湿度大有利于病害的发生与流行。露地栽培时该病主要发 生在多雨季节,温室栽培时主要发生在春、秋季。
第 5章
园林植物主要病害及防治
高等教育出版社 高等教育电子音像出版社
5.1
一、概述
叶部病害
叶部病害的症状类型很多,主要有白粉病、锈 病、霜霉病、煤污病、叶斑病、毛毡病、叶畸形、
变色等症状。
二、叶部病害的防治原则
1.
减少侵染来源和喷药保护,是防治园林植物叶、 花、果病害的主要措施。
2.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发生,
柑橘煤污病和紫薇煤污病
煤污病类的防治措施
(1)花木种植不宜过密,并应适当修剪,以利 通风透光,恶化此菌生长环境。切忌环境湿闷。
(2)及时防治蚜虫、介壳虫、木虱等害虫,是
防治煤污的根本措施。可使用10%吡虫啉吡乳油、 50%三硫磷乳油等药剂防治。 (3)发病初期,喷施1:1:150波尔多液,控 制病害的发展,休眠期可用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
银杏叶斑病和樱花穿孔病
叶斑病类的防治措施
(1)加强养护管理,增强树势,选用无病植株种植。合 理施肥与轮作,种植密度要适宜,以利通风透光,降低湿度, 并注意浇水方式,避免喷灌。
(2)消灭初侵染来源。彻底清除病残落叶及病死植株, 并集中烧毁。休眠期喷施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
(3)发病期间药剂防治。特别是在发病初期及时喷施杀 菌剂,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托布津可湿性 粉剂1 000倍液、50%退菌特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65%代森 锌可湿性粉剂800倍。
1.唐菖蒲花叶病、2.水仙黄条斑病、3.郁金香碎锦病
4.美人蕉花叶病、5.香石竹病毒病
菊花脉斑驳病和天竹葵花叶病
四季报春花叶病和菊花番茄斑萎病
郁 金 香 碎 色 病
香 石 竹 病 毒 病
课堂小结:
本次课讲授了园林植物常发生的叶部病害
白粉病类、霜霉病类
叶部病害有
锈病类、煤污病类
炭疽病类、叶斑病类 叶畸形类、病毒病类
斑病等种类。叶斑上往往着生有各种点粒或霉层。 叶斑病主要由半知菌亚门、子囊菌亚门的一些 真菌,以及细菌、线虫等病原物所致。
1. 菊花褐斑病(菊花黑斑病)
(1) 症状:先从靠近地面的老叶开始发病,后逐渐向上蔓延。病斑圆形或 椭圆,中心灰褐色,边缘深褐色,分界清晰,并生有黑色小点。严重时,数 个病斑相连成片,最终干枯脱落。
桧 柏 海 棠 锈 病 --
美人蕉锈病
驳骨丹锈病
冬孢子
竹 叶 锈 病
台湾相思锈病
锈病类的防治措施
(1)在园林设计栽培时,避免海棠、苹果等与桧柏混栽。 并加强栽培管理,提高抗病性。
(2)结合庭院清理和修剪,及时将病枝芽、病叶等集中烧 毁,以减少侵染源。 (3)3-4月份喷1~2次波美1~3度的石硫合剂或1:2:100倍 的石灰倍量式波尔多液,抑制冬孢子堆遇雨膨裂产生小孢子。 (4)发病初期喷15%三唑酮可湿性粉剂 1 000~1 500倍, 每隔10d喷1次,连喷3~4次,或用70%托布津、65%福美铁1 000 倍液喷雾。
菊花黑斑病
2.月季黑斑病
分布与为害:该病使月季叶片枯黄、早落,引起月季当年第2次 发叶。 症状:危害叶片等部位。叶片病斑近圆形,病斑边缘呈放射状 扩展。病斑外围常出现黄晕或出现较宽阔的变黄部,病叶较易脱落。 发病特点:露地栽培,病原菌以菌丝体在芽鳞、叶痕及枯枝落 叶上越冬;温室栽培则以分生孢子和菌丝体在病部越冬。分生孢子由 雨水、灌溉水的喷溅传播。 防治措施: ⑴选种较抗病品种。 ⑵减少侵染来源。 ⑶药剂防治:发病初期喷洒40%福星、25%晴菌唑乳油8 000倍 液,或40%多硫悬浮剂、50%复方硫菌灵800倍液,3~5次。
初期前开始喷药,可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65%代 森锌可湿性粉剂,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每隔
10~15d喷1次,连续2~3次。
(六)叶斑病类
叶斑病是叶组织受局部侵染,导致各种形状斑 点病的总称。叶斑病种类很多,可因病斑的色泽、 形状、大小、质地、有无轮纹的形成等因素,又分
为黑斑病、褐斑病、圆斑病、角斑病、斑枯病、轮
月季霜霉病
霜霉病类的防治措施
① 休眠期清除病枝及枯落叶。 ② 花前,结合防治其他病害喷施1:0.5:200的波尔多液
或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8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
湿性粉剂500倍液。
③ 6月,从田间零星出现病斑时,开始喷施58%瑞毒
霉锰锌可湿性粉剂或64%杀毒矾可湿性粉剂 400~500倍液或72%克露可湿性粉剂750倍液。7月
水肥的科学管理、通风透光等是主要方法。
3. 生长季节一旦叶病发生严重,化学防治成为基本
的措施。常用农药有25%三唑酮、50%苯莱特可 湿性粉剂1 000~1 500倍液、80%代森锌可湿性粉 剂500~600倍液等。
三、常见园林植物叶部病害及防治
(一)白粉病类
白粉病由子囊菌亚门的白粉菌引起。病
症常先于病状表现。
(4)选育抗病品种。
(七)叶畸形类
①
叶变形病主要发生在木本观赏植物上。该类病害数量不 多,但病原物侵染寄主的绿色部位,引起早落叶、早落 果。发病严重时引起枝条枯死,削弱树势,容易遭受低 温的为害。 叶变形病主要由子囊菌亚门中的外子囊菌及担子菌亚门 中的外担子菌引起。症状明显。一般情况下,病原菌侵 入寄主后刺激寄主组织增生,使叶片肿大、加厚、皱缩; 果实肿大、中空呈囊果状物。 常见的有杜鹃饼病和桃缩叶病。
炭疽病类的防治措施
⑴ 减少侵染来源。秋冬季扫集病落叶,剪除病体烧毁,
生长季节及时摘除病叶,病梢。使用健康无病繁殖材料。
⑵ 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控制病害的发生,提
高寄主的抗病性。栽植密度要适宜,通风透光要好,降低 温度;浇水忌用喷壶直接从植株上端淋水,最好用滴灌。
⑶ 当新叶展开、新梢抽出后,喷洒1%波尔多液;发病
月季白粉病
凤仙花白粉病和黄栌白粉病
九里香白粉病和紫薇白粉病
竹节蓼白粉病
白粉病类的防治措施
⑴消灭越冬病菌,减少侵染来源。
⑵加强栽培管理,改善环境条件。栽植密度、盆花摆放 密度不要过密;温室栽培注意通风透光;增施磷、钾肥,氮 肥要适量;灌水最好在晴天的上午进行。 ⑶药剂防治。发芽前喷布波美3~4度的石硫合剂。发病 初期喷施25%粉锈宁、50%苯来特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 80%代森锌可湿性粉剂500~600倍液,50%托布津、50%多 菌灵可湿性粉剂500~1 000倍液。
发病规律:炭疽菌以菌丝体及分生孢子盘在病残体、假 鳞茎上越冬;一般自伤口侵 入,在幼嫩叶片上可以直接侵 入。 高湿闷热,通风不良,花盆内积水均加重病害的发生。 株丛过密,叶片相互摩擦易造成伤口,蚧虫为害严重时也有 利于该病的发生。
山 茶 炭 疽 病药炭疽病
份再喷施一次,即可基本控制危害。
(三)锈病类
锈病主要由担子菌亚门的锈菌引起。 一般来说,病症先于病状表现。
玫瑰锈病
① 分布与危害:为玫瑰、月季的一种常见和严重病害。受害
叶早落,影响生长和开花。
② 症状:主要危害芽、叶片。发病初期、叶片正面出现淡黄
色粉状物,反面生橘红色粉末(锈孢子),后又出现橘黄 色粉堆(夏孢子),秋末叶背生黑褐色粉状物(冬孢子堆 和冬孢子)。
②
③
杜 鹃 饼 病
桃缩叶病
叶畸形病的防治措施
(1)及时摘除病叶和幼芽,并集中烧毁。 (2)加强栽培管理,合理密植,改善通风通光条件,
以增加植株抗病能力。
(3)化学防治:
a. 发芽前喷药保护。如波美3~5度的石硫合剂等; b.发病时喷65%的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700倍液, 或波美0.1~0.3度的石硫合剂3~5次。
③ 发病规律:以菌丝在玫瑰芽内和以冬孢子在患病部位及枯
枝落叶上越冬。翌年产生担孢子,侵入植株幼嫩组织,4月 下旬在嫩芽、嫩叶上呈现出橙黄色粉状物,即锈孢子。5月 在叶背出现夏孢子,借风、雨、昆虫等传播,进行第一次 侵染。条件适宜时叶背不断产生大量夏孢子,进行多次再 侵染,造成病害流行。
龟背竹锈病
月季黑斑病
八 仙 花 叶 斑 病 和 百 合 叶 枯 病
大 丽 花 褐 斑 病 和 杜 鹃 褐 斑 病
非洲菊叶斑病和风铃草叶斑病
凤仙花褐斑病和凤仙花叶斑病
柑橘溃疡病
病原:细菌
瓜叶菊叶斑病和桂花枯斑病
海桐白星病和红背桂叶斑病
鸡冠花褐斑病和水仙大褐斑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