梨园风采教案

合集下载

初中音乐_梨园风采——京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梨园风采——京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梨园风采----京剧(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戏曲的唱、念、做、打让学生初步了解戏曲的基本表现手段;通过鼓励学生学唱、学念、学做来增加感性认识,并锻炼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欣赏、表现、思考、评论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有目标,有定向的音乐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戏曲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拉近学生与戏曲这种民间、民族艺术的距离,引导学生渐成欣赏戏曲的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戏曲表演形式,并参与表演。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参与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音乐《新贵妃醉酒》1、教师演唱歌曲《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预设问题(是戏曲中的哪种剧种?)2、教师出示曲名并简要讲解——提示本课的主要内容“京剧”——出示课题《梨园风采——京剧》二、分内容学习1、京剧的起源师:京剧的起源于哪里?生:分别说出不同的地名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解答地名“安徽”——教师讲乾隆年间有关京剧起源的故事(出示课件)师:京剧表演的四个基本功是什么?——出示选择题————学生说出答案(唱念做打)——师总结京剧最主要的表演形式。

2、“唱”的学习师:提问——关于京剧的唱腔你了解有多少?生:举手示意,依次回答。

师:补充有关唱腔的知识,重点讲二黄腔与西皮腔的慨念(出示课件)师:表演京剧片段(卖水)——出示唱词——预设问题(辨别该唱段是二黄还是西皮)生:回答问题(教师做总结)师:讲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出示练声图(吊嗓子的方法)师:师按图式做练声。

生:模仿(教师提示练好声音的基本要领)师:按练声的感觉教唱《卖水》片段——出示唱词——分句教唱生:分句学唱——整体演唱(教师给与鼓励)3、“做”的学习师:播放视频《拾玉镯》中喂鸡的片段(预设问题:属于唱念做打中的哪一个?表现了什么场景?)生:回答问题1,问题2(不同回答)——教师做声音和动作来提示师:有无鸡?门?(生回答)——讲解身段表演的重要性。

江苏省盐城市中兴实验学校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梨园风采教案(2份打包)教案1000字

江苏省盐城市中兴实验学校九年级音乐下册:第二单元梨园风采教案(2份打包)教案1000字
-提供拓展资源:提供与京剧相关的拓展资源(如书籍、网站、视频等),供学生进一步学习。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思考。
-反思总结: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进行反思和总结,提出新课:通过多媒体展示京剧的精彩片段,引出京剧的基本知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讲解知识点:详细讲解京剧的起源、发展、主要流派、代表剧目等基本知识。
-组织课堂活动:设计小组讨论、角色扮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京剧的基本知识。
-解答疑问:针对学生在学习中产生的疑问,进行及时解答和指导。
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如下:
1.学生已经了解了一些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如昆曲、越剧等,但对于京剧的了解相对较少。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可以对中国京剧有一个全面的了解。
2.学生已经学习了音乐的基础知识,如音阶、节奏、旋律等。在本节课中,学生可以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京剧的唱腔和音乐特点。
3.学生已经学习了一些表演技巧,如舞蹈、朗诵等。在本节课中,学生可以借鉴这些技巧来学习京剧的表演和化妆。
五、教学评价
教学资源
1.软硬件资源:多媒体投影仪、音响设备、教学课件。
2.课程平台:学校音乐课程平台,提供京剧相关教学视频和资料。
3.信息化资源:互联网上的京剧知识网站、京剧唱段音频资料。
4.教学手段:小组合作学习、示范表演、多媒体教学、互动讨论。
教学实施过程
1.课前自主探索
教师活动:
-发布预习任务:通过在线平台或班级微信群,发布预习资料(如PPT、视频、文档等),明确预习目标和要求。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人教版八下音乐 2.4知识与实践 梨园风采 教案设计

人教版八下音乐 2.4知识与实践 梨园风采 教案设计

音乐鉴赏《梨园风采》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情感目标:知道京剧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瑰宝,对京剧产生兴趣增强对中国民族艺术的感情。

2、过程目标:通过学习和聆听,启发学生积极体验与感受京剧,提高学生鉴赏京剧的能力。

3、知识技能目标:概要的学习了解京剧的起源、脸谱、艺术手段、行当以及文武场等特点。

教学重难点京剧人物行当的学习、赏析。

一、导入世界三大古老戏剧:古希腊悲喜剧印度梵剧中国戏曲二、教授新课(一)、介绍中国的八大剧种京剧、昆曲、粤剧、豫剧、河北梆子、越剧、黄梅戏、川剧,其中京剧是最具代表性的。

(二)、介绍京剧的起源京剧在中国戏曲中形成与清代光绪帝年间的北京,故名“京剧”。

主要唱腔有二黄、西皮两个系统,所以京剧也称“皮黄”。

京剧常用唱腔还有南梆子、四平调、高拔子和吹腔。

从1790年开始四大徽班(三庆、四喜、和春、春台)进京起算有200多年的历史。

它不是土生土长在北京的地方剧种,而是在“徽戏”、“汉戏”的基础上,吸收“昆曲”、“梆子”、“弋腔”和诸多地方小调的精髓,又根据北京的语言特点,加以融化、衍变而成的“国剧”。

但久居京城,融汇了各家之长,吸取了个剧种和兄弟艺术的精华,名角辈出,流派纷呈,艺术成就显著。

(三)、介绍京剧中的脸谱京剧脸谱,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特殊的化妆方法。

由于每个历史人物或某一种类型的人物都有一种大概的谱式,就像唱歌、奏乐都要按照乐谱一样,所以称为“脸谱”。

播放《脸谱》视频,并提问学生在视频中出现的各色的脸谱分别代表什么性格的人物。

《四》、介绍京剧的唱腔西皮:旋律起伏变化较大,节奏紧凑,唱腔较为流畅、轻快、明朗、活泼,适合于表现欢快、坚毅、愤懑的情绪。

二黄:旋律平稳、节奏舒展,唱腔较为凝重、浑厚、稳健,适合于表现沉郁、肃穆、悲愤、激昂的情绪。

(五)、介绍京剧的四大艺术手段唱——指唱腔技法,讲究字正腔圆念——念白,朗诵的技法做——指做功,是身段和表情技法打——武术或翻跌的动作(六)、介绍京剧的四大行当通过图片详细介绍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以及每个行当中的细化。

初中音乐_梨园风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梨园风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教学设计一:导入环节。

用图片来进行导入,让学生们了解什么是戏曲?戏曲的五大剧种分别是什么?从而引出今天的学习内容京剧二:什么是戏曲和京剧?介绍什么是京剧和京剧的四大行当?通过图片、文字、音频等多种形式,让学生们更好的了解京剧。

三:学唱《儿行千里母担忧》的上半段。

1.首先找出乐曲中和我们说话不一样的发音,大声的进行朗读。

2.接下来通过发声练习更好的感受京剧的韵味。

3.分句来学唱乐曲的上半段。

4.重点解决学生提出的重点和难点。

5.完整演唱乐曲的上半段。

6.跟伴奏演唱乐曲7.介绍京剧的伴奏乐器都有哪些?四:师生互动环节播放京剧武生短打剧目《三岔口》让学生用锣和铙钹来进行伴奏,进一步感受京剧的节奏。

五:小结学情分析京剧是我们国家的国粹,但是现在很多孩子对京剧了解很少。

不是不喜欢而是不了解,所以也谈不上喜欢。

这一单元给了我们一个很好的机会,让大家能够去走进京剧,了解京剧!其实孩子们的求知欲还是非常强烈的。

初二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演唱能力和欣赏能力,抓住这个时机对孩子们进行传统文化教育效果很显著!效果分析本节课通过对戏曲和京剧的了解,让同学掌握了一定的音乐知识,在此基础之上又学唱了京剧选段《儿行千里母担忧》,学生都能够积极体验感受京剧的唱腔,感受老生行当的特点。

都能够主动学习、乐于探究老生行当的演唱。

教材分析《儿行千里母担忧》是京剧传统剧目《三家店》,该剧讲述了秦琼被权奸所害,押解赴登州,夜宿三家店,瓦岗寨上众英雄及押解官罗周等前来搭救的故事。

这个唱段是秦琼在被押解的路上所唱,既表现了他对亲朋友好的依依不舍,也表达了他对母亲的深深眷恋,唱出了英雄心中的凄苦和无奈。

唱段采用西皮流水板式,是表述性内容的西皮流水。

第一句“将身儿来至在大街口”是从板上起唱的,第二句“尊一声过往宾朋”和下面的几句都是在小过门后过板起唱。

这个唱段比较长,老师可以选取其中的几个乐句来教唱,只要让同学们感受到京剧的韵味即可。

教程过程中要避免反复演唱,会使学生失去兴趣。

初中音乐_梨园风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梨园风采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梨园风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了解中国戏曲这种传统艺术,培养学生热爱中华传统文化的感情,提高艺术修养。

了解中国戏曲的基本知识,鉴赏中国优秀戏曲。

引导学生对舞台艺术产生兴趣,培养学生高雅的艺术情趣。

以了解中国戏曲为中心,培养学生的音乐素质。

二、学情分析1、学生在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对初中音乐教学已经有了一定的了解,因此,本学期要继续加强他们对音乐知识的了解,扩大他们的音乐视野,学生正处于变声期,要注意保护嗓子。

2、八年级学生喜欢音乐,音乐素质较好,在歌唱方面较突出,但偏爱流行音乐,要正确引导。

八年级学生相对来说上课较认真,学习主动较教高,学习兴趣较浓。

三、教材分析1、本册教材内容有:歌曲六课,每课还包括“聆听”、“演唱”、“活动”等内容,这些内容均有机的联系在一起。

2、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实施美育的重要途径。

对于陶冶情操,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高文化素养与审美能力,增进身心健康,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3、重难点分析京剧是本节课的重点,主要学习京剧的形成,京剧的角色还有传统京剧与现代京剧的不同之处。

4、课时:两节四、教学措施1、抓好教学常规管理工作,力求做到备课认真,规范,教研活动有内容有总结,有实效,有提高。

注重课堂活动的设计、教学内容的扩充和深化、注意课时教学计划案例的积累。

2、面向全体学生,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断的更新教学手段,给学生直观,全新的艺术感觉,发展学生想象力促进思维,开发智力。

通过了解不同年代、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地域的音乐文化,拓宽学生的音乐文化视野。

3、积极组织教师参与校内外的各种教学竞赛活动,积极组织教师观摩各种形式的教学公开课及教学研讨活动,加强教师基本功培训,努力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

4、抓好校社团活动的训练工作,打造学校艺术教育特色。

根据学校三年发展规划的具体要求,积极开展课外兴趣小组的活动。

时间有保证,推动学校文艺工作的开展。

初中音乐_梨园风采——京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音乐_梨园风采——京剧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梨园风采----京剧(八年级下册)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通过欣赏戏曲的唱、念、做、打让学生初步了解戏曲的基本表现手段;通过鼓励学生学唱、学念、学做来增加感性认识,并锻炼培养学生的表现能力和创造力。

2、过程与方法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全体学生参与到课堂的欣赏、表现、思考、评论的过程中来,让学生在过程中形成有目标,有定向的音乐鉴赏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戏曲唱腔的感受能力,激发学生热爱民族音乐的感情,树立健康、正确的审美观;拉近学生与戏曲这种民间、民族艺术的距离,引导学生渐成欣赏戏曲的习惯。

教学重点:让学生了解戏曲表演形式,并参与表演。

教学难点: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参与课堂互动。

教学过程:一、导入课前音乐《新贵妃醉酒》1、教师演唱歌曲《红灯记》选段——都有一颗红亮的心,预设问题(是戏曲中的哪种剧种?)2、教师出示曲名并简要讲解——提示本课的主要内容“京剧”——出示课题《梨园风采——京剧》二、分内容学习1、京剧的起源师:京剧的起源于哪里?生:分别说出不同的地名师:总结学生的回答——解答地名“安徽”——教师讲乾隆年间有关京剧起源的故事(出示课件)师:京剧表演的四个基本功是什么?——出示选择题————学生说出答案(唱念做打)——师总结京剧最主要的表演形式。

2、“唱”的学习师:提问——关于京剧的唱腔你了解有多少?生:举手示意,依次回答。

师:补充有关唱腔的知识,重点讲二黄腔与西皮腔的慨念(出示课件)师:表演京剧片段(卖水)——出示唱词——预设问题(辨别该唱段是二黄还是西皮)生:回答问题(教师做总结)师:讲解“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出示练声图(吊嗓子的方法)师:师按图式做练声。

生:模仿(教师提示练好声音的基本要领)师:按练声的感觉教唱《卖水》片段——出示唱词——分句教唱生:分句学唱——整体演唱(教师给与鼓励)3、“做”的学习师:播放视频《拾玉镯》中喂鸡的片段(预设问题:属于唱念做打中的哪一个?表现了什么场景?)生:回答问题1,问题2(不同回答)——教师做声音和动作来提示师:有无鸡?门?(生回答)——讲解身段表演的重要性。

九下音乐梨园风采教学设计

九下音乐梨园风采教学设计

九下音乐梨园风采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 了解梨园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史;2. 掌握梨园戏曲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技巧;3. 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艺术的欣赏能力;4. 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和创造力。

二、教学重点1. 梨园戏曲的表演技巧;2. 梨园戏曲的演唱技巧。

三、教学内容1. 梨园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史a. 介绍梨园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历史;b. 分析梨园艺术的特点和表演风格。

2. 梨园戏曲的表演技巧a. 学习并掌握梨园戏曲的基本动作与手势;b. 学习并掌握梨园戏曲的表情和肢体语言;c. 学习并掌握梨园戏曲的舞台动作与配合。

3. 梨园戏曲的演唱技巧a. 学习并掌握梨园戏曲的气息与嗓音的控制;b. 学习并掌握梨园戏曲的发声和声音的表现技巧;c. 学习并掌握梨园戏曲的唱腔和音乐表演技巧。

四、教学方法1. 演示教师通过示范表演梨园戏曲的基本动作、手势和演唱技巧。

2. 实践学生进行分组练习,互相观摩和指导。

3. 讨论学生集体讨论梨园戏曲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技巧,提出改进意见。

4. 创作学生分组进行小剧场表演,并进行改编创作。

五、教学评估1. 观摩评估教师观摩学生们的演出,评估他们的表演水平和技巧。

2. 自我评估学生进行自我评价,反思自己在演出过程中的不足和提升空间。

六、教学资源1. 视频资源提供梨园戏曲的视频资源,供学生观摩学习。

2. 音频资源提供梨园戏曲的音频资源,供学生听觉辨析和模仿。

七、教学环节设计1. 引入环节通过播放梨园戏曲的视频,介绍梨园艺术的特点和发展历史。

2. 知识点讲解环节详细讲解梨园戏曲的表演技巧和演唱技巧,重点讲解基本动作、手势、表情、肢体语言、气息和嗓音的控制。

3. 分组实践环节学生分成小组,进行基本动作、手势、表情、肢体语言和发声表演的实践练习。

4. 集体讨论环节学生们展示自己的练习成果,并进行集体讨论和互动,分享彼此的经验和技巧。

5. 创作表演环节学生进行小剧场表演的创作和排练,展示他们在梨园戏曲中的创造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教案】《梨园风采》--京剧.docx

【教案】《梨园风采》--京剧.docx

《梨园风采》京剧请个别学生朗读旦行的b花旦(闺门旦):天真活泼的少女或性格泼辣的少妇,动作也比较敏捷、伶俐如小青红娘c武旦:扮演精通武艺的角色,穿短衣裳,一般是不骑马的,如孙二娘d老旦:老年妇女。

如:余太君e彩旦:以做工为主,表演、化妆都很夸张,是以滑稽和诙谐的表演为主的喜剧性角色。

这类角色有的是用来讽刺愚蠢和自作聪明的人,如东施②观看视频《海岛冰轮初转腾》c①净行一一俗称花脸,又叫花面。

一般都是扮演男性角色。

以各种色彩勾勒的图案化的脸谱化妆为突出标志,表现的是在性格气质上粗犷、奇伟、豪迈的人物。

这类人物在表演上要音色宽阔宏亮,演唱粗壮浑厚,动作造型线条粗而顿挫鲜明,如关羽、张飞、曹操、包拯、廉颇等即是净扮。

净行可分为:a正净(铜锤花脸):庄严凝重的忠臣良将。

例如b副净(架子花脸):绿林草莽英雄或权臣奸相等。

c武净:悍战将或神话中的灵仙妖怪等。

二花脸:扮演一些穷凶极恶之徒。

②D丑行一一扮演喜剧角色,因在鼻梁上抹一小块白粉,俗称小花脸,分为文丑、武丑。

①文丑:伶俐风趣或阴险狡黠的角色。

经常扮演花花公子、狱卒、酒保、更夫、②武丑:扮演擅长武艺而性格机警、语言幽默的男性人物。

着重翻跳武技,也讲究口齿清楚有力,俗称"开口跳象绿林好汉、侠盗小偷等等2.当堂检测,巩固提高:请同学们识别图片中的四个行当从《红楼梦》中的人物,试举例请个别学生朗读净行的概念观察图片,辨别净行的不同分类从《水浒传》中的人物,试举例学生试举例,其目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深刻了解和理解知从字面和图片上了解净行的概念和形象学生试举例,其目的是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了解和理解充分体现学以致用从字面和图片上了解丑行的概念和形象5.1.讨论交流:(1)(2)(3)2.四、1.2.五、学生讨论探究教师指导强调书写要求学生合作交流展示结果目的让学生注意括号的作用让学生通过观察用自己的语言总结符号规律,有理数乘方运算时,先确定符号教师巡视学生完成师生评价联系实际,解决本节课开始时提出的问题首尾呼应教学乘方的计算做准备,加深理解基本概念让学生感受乘方的实质是乘法渗透由特殊到一般的数学思想运用巩固符号法则达到熟练掌握的目的体现数学来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梨园风采教案
梨园风采教案
作为一名教师,有必要进行细致的教案准备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当地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来参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梨园风采教案,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教学内容和分析 1.内容(1)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

(2)欣赏《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2.内容分析《海岛冰轮初转腾》选自京剧《贵妃醉酒》,此唱段用时三分钟左右,为“一板眼”,相当于四二拍。

以不急不缓的节奏,委婉细致的四平调唱腔,表现了杨贵妃怨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伴奏乐器京胡的音色明亮而有韧性,在润腔韵味上与演员的嗓音、唱腔相结合,完美地体现出京剧原汁原味的特色。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是京剧《空城计》中由诸葛亮演唱的一段叙述性很强的唱段,表现诸葛亮好像正在和司马懿坦然交谈的神情。

这段唱腔其采用西皮二六的板式结构,字韵和谐,节奏明快,叙述明确,一气呵成。

二、目标和目标分析 1.教学目标(1)在欣赏经典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我正在城楼观山景》的过程中,了解梅兰芳、马连良两位京剧表演艺术家,并认识四大名旦、四大须生。

(2)积极参与聆听、模仿、演唱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不同行当的唱腔魅力。

2.目标分析(1)学生能说出梅兰芳、马连良两位表演艺术家所属行当,知道四大名旦与四大须生。

(2)学生能在聆听、模仿、演唱等音乐活动中,了解生、旦、净、丑行当的唱腔特点,并能进行辨别。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欣赏《海岛冰轮初转腾》《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教学难点:积极参与聆听、模仿、演唱等音乐活动,感受、体验不同行当的唱腔魅力。

三、教学过程设计 1.课前导入(1)伴随京剧曲牌音乐,展示京剧表演艺术家们的舞台剧照。

(2)师:非常高兴能在如此美的环境下开始我们的`学习。

细心的同学应该已经猜到今天这节课要学习的内容与京剧有关。

同学们听过京剧吗?了解京剧吗?(3)师生交流京剧的起源、行当等知识。

2.欣赏教学《海岛冰轮初转腾》(1)师:“旦”是指女性角色,年龄大的叫老旦;性格稳重的中年女性叫正旦也叫青衣,表演时绝不手舞足蹈,而是惯用大段的演唱和念白来表达内心丰富的情感;性格活泼的少女为花旦;以武技表演见长的叫武旦也称刀马旦。

另外,还有一种把青衣沉静端庄
的风格、花旦活泼灵巧的表演、刀马旦的武打工架等融为一一体,唱、念、做、打并重的旦角行当,人们把它命名为花衫。

京剧的四大名旦都擅长花衫的演技,下面我们来欣赏四大名旦之首梅兰芳表演的《贵妃醉酒》中,杨玉环的唱段《海岛冰轮初转腾》。

(2)师介绍剧情。

(3)学生欣赏视频,并思考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内容?此唱段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演唱者的嗓音有什么特点?(4)师生交流总结:此唱段以不急不缓的节奏,委婉细致的唱腔,表现了杨贵妃怨愤而又无可奈何的心情。

(5)再次完整欣赏视频,并用手指轻轻敲击手心的方式,边打板边随乐哼唱前两句,体会唱段的特点与情绪,说说梅兰芳在唱腔和表演上有何特点?(6)师总结:梅兰芳是我国近代杰出的京昆旦角艺术家。

他扮相端丽,唱腔圆润,表演优美细腻,经过长期的舞台实践,对旦角的念白、舞蹈、音乐、化妆、服装也都作了大胆改进与创新,使之更能表现人物细腻的感情,形成在质朴中见俏丽、妩媚中显大方的“梅派”风格。

其代表剧目有:《贵妃醉酒》《霸王别姬》《天女散花》《打渔杀家》等;经典唱段有:《海岛冰轮初转腾》《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观世音满月面珠开妙相》等等。

京剧四大名旦除梅兰芳之外,还有尚小云(尚派)、程砚秋(程派)、荀慧生(荀派),他们在舞台上也塑造了很多经典的人物形象,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课后去了解一下。

《我正在城楼观山景》(1)师:除了旦行,生行也是京剧中一个重要的行当,同学们可知道生行又包括哪些门类呢?(2)师生交流:“生”一般指男性角色,表现庄重,人物外形装扮大多清秀俊雅。

年龄较大中老年为老生也叫须生,青少年男子叫小生,擅长武艺的叫武生,另外还有娃娃生。

下面我们将欣赏著名老生表演艺术家马连良表演的,《空城计》中诸葛亮的唱段《我正在城楼观山景》。

(3)学生简述《空城计》故事情节。

(4)完整聆听由生行京剧大师马连良演唱的《我正在城楼观山景》,并思考:这段唱腔表现了什么内容?此唱段的节奏、速度是怎样的?演唱者的嗓音有什么特点?(5)师生交流总结——老生在剧中注重演唱和细腻表演,演唱时用真声,此唱段字韵和谐,节奏明快,一气呵成。

唱词刻画了诸葛亮沉着冷静、机智迎战的军事家的风度。

(6)边打板边跟随老师模仿演唱唱段前两句,体会唱腔的特点与情绪。

(7)师简介马连良:马连良是20世纪较具影响力的京剧大师,与余叔岩、高庆奎、言菊朋并称前“四大须生”;后三人去世,他又与谭富英、奚啸伯、杨宝森并称后“四大须生”。

他兼蓄各派之
长,改革传统老生唱腔,20世纪30年代将月琴移到乐队前列,与京胡协奏,加强唱腔力度,逐步创立起柔润、潇洒的“马派”艺术。

其演唱流利、舒畅,雄浑中见俏丽,深沉中显潇洒,奔放而不失精巧,粗狂又不乏细腻。

代表剧目有:《借东风》《群英会》《甘露寺》《海瑞罢官》等。

《驸马爷近前看端详》(1)师:京剧中的净和丑角在脸上都勾勒有图案,因此它们分别又俗称“大花脸”和“小花脸”。

其中,净角一般扮演品貌或者性格有特点的男子。

接下来我们欣赏一段净角的表演,看看净行是怎么通过他的唱腔和表演来表现人物性格的?(2)欣赏净角唱段《驸马爷近前看端详》。

(3)师生总结净角唱腔、表演特点:在京剧中净角大多扮演将军、神化人物或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虽有文武善恶之分,但在性格气质上都近乎粗犷、奇伟、豪迈,因而在演唱上要求用真声演唱,音色宽阔洪亮,动作造型也要求粗线条,顿挫鲜明,以突出扮演人物的性格和声势。

(4)配合动作,模仿演唱最后一句“咬紧了牙关你为哪桩”,感受、体验净角的唱腔与表演风格。

3.聆听与思考聆听六个唱段,辨别角色的行当。

唱段一:《包龙头打坐在开封府》(选自《铡美案》)唱段二:《猛听得金鼓响》(选自《穆桂英挂帅》)唱段三:《这一封书信来得巧》(选自《定军山》)唱段四:《趁夜晚出奇兵》(选自《奇袭白虎团》)唱段五:《猛志在胸催解缆》(选自《文成公主》)唱段六:《军民鱼水情》(选自《沙家浜)四、课堂总结京剧,作为国粹,迄今已有两百多年的历史。

它以其丰富多彩的声腔艺术、纷呈多变的表演形式、流派众多的文化底蕴,集中展示了中国民族文化的独特神韵,称为传承中华传统文化的鲜活载体。

希望同学们能走近它、喜欢它、欣赏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