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验 杀虫剂毒力测定

合集下载

5种杀虫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室内毒力测定

5种杀虫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室内毒力测定

5种杀虫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室内毒力测定菜青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作物害虫,对蔬菜和水果等农作物造成严重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菜青虫,农民们常常使用各种杀虫剂进行防治。

由于土壤、气候及农作物种类的差异,不同的杀虫剂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也不尽相同。

本文旨在对五种常用的杀虫剂在田间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进行评估,并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比较它们的杀虫效果。

实验方法我们选择了五种常用的杀虫剂进行试验,分别为氯氟氰菊酯、噻虫胺、苯硫甲酰、氟硅菊酯和苯甲酰氨基甲酸。

在田间试验中,我们选择同一地块上的大小、状态相近、受害程度相似的田间小区进行试验,保证各处理之间的环境条件一致。

然后,我们将每种杀虫剂按照标准剂量喷洒在不同的田间小区上,并在喷洒后的1、3、5天对菜青虫的死亡率进行记录。

随后,我们从试验区域分别采集菜叶样本,将样本带回实验室,通过室内毒力测定对五种杀虫剂的杀虫效果进行测定。

实验结果经过田间试验和室内毒力测定后,我们得到了以下的实验结果。

在田间试验中,氯氟氰菊酯在喷洒后的1、3、5天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死亡率分别达到了72.5%、80.7%和87.3%。

其次是氟硅菊酯,其死亡率分别为61.2%、73.4%和79.1%。

苯硫甲酰的防治效果稍逊,死亡率分别为54.3%、61.5%和67.2%。

噻虫胺和苯甲酰氨基甲酸的防治效果较差,其死亡率均在50%以下。

在室内毒力测定中,氟硅菊酯表现出了较高的杀虫效果,其LD50为0.025mg/L。

氯氟氰菊酯和苯硫甲酰的LD50分别为0.035mg/L和0.042mg/L,其次是噻虫胺的LD50为0.056mg/L,苯甲酰氨基甲酸的LD50最大,为0.071mg/L。

结论1. 在田间试验中,氯氟氰菊酯和氟硅菊酯对菜青虫的防治效果最好,其死亡率均在70%以上。

2. 室内毒力测定结果显示,氟硅菊酯的LD50值最小,表现出了较强的杀虫效果,氯氟氰菊酯和苯硫甲酰的LD50值次之,噻虫胺和苯甲酰氨基甲酸的杀虫效果较差。

实验七 杀虫剂胃毒作用毒力测定

实验七 杀虫剂胃毒作用毒力测定

基本原理:昆虫在取食正常食物的同时将药剂摄入消化道,经肠壁细胞汲取进入血液,随血液循环到达作用部位而使昆虫中毒。

它采用昆虫的贪食性,因此要尽量避开药剂与昆虫体壁接触而产生其它毒杀作用。

测定方法有(1)液滴饲喂法;(2)口腔注射法;(3)叶片夹毒法。

一、叶片夹毒法基本原理:在两叶片中间匀称地夹入肯定量的杀虫剂,饲喂目标昆虫,药剂随叶片被昆虫取食,然后由被吞食的叶片面积,计算出吞食的药量。

优点是可以削减目标昆虫与杀虫剂的接触,避开发生触杀作用,操作便利,结果比较精确。

叶片夹毒法只适用于植食性的,取食量大的咀嚼口器目标昆虫,如粘虫、蝗虫.玉米螟等。

1、试验材料:药剂:90%敌百虫溶剂:丙酮试虫:菜青虫或斜纹夜娥幼虫:30~50头用具:培育皿30~50个,木塞钻(口径2cm),微量注射器10微升1支,浆糊或明胶生物材料:甘蓝叶、翅麻叶等。

2、试验方法:用木塞钻制成直径2cm的圆心叶片60片,把圆叶片放在潮湿的培育皿中待用。

夹毒叶的制备:用丙酮将敌百虫稀释成有效成分为0.筮的药液,用微量注射器吸敌百虫丙酮液10微升,匀称滴在叶片上,计算出每张圆叶片药量(mg∕厘米2)。

用浆糊(或明胶)涂在无药的圆叶片上,两相对合,即成夹毒叶片,同时制备不夹毒叶片2~4片作对比。

每培育皿中放一片,另放一团湿棉花或湿水草纸一小块保湿,然后编号。

采回的试虫先饥饿数小时,每头虫称重,每培育皿放一头虫,饲喂夹毒叶片。

3、结果观看及计算:观看试虫取食状况,掌握食叶量一部份虫食叶片1/3,一部分虫食叶片1/2,一部分食叶片3/4或全部叶片。

然后取出剩余的夹毒叶片,饲喂新奇叶片,经3-24小时后,检查死亡率。

食量的计算:将剩余的叶片放在直径2cm的方格纸上,计数被吃去的方格数(1亳米'/I格),然后按每张圆叶片上的总药量,计算每一方格的剂量,即可求出取食药量。

从而求得每头虫单位体重所取食的剂量(mg 或微g/g体重)。

致死中量的计算:按每头虫食剂量的大小挨次排列。

5种杀虫剂对青菜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5种杀虫剂对青菜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

5种杀虫剂对青菜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测定及田间药效青菜黄曲条跳甲是青菜的主要害虫之一,给青菜的生长和产量造成了较大的损失。

为了有效控制这一害虫,常常会采用杀虫剂进行防治。

本文将对5种常用杀虫剂对青菜黄曲条跳甲的毒力进行测定,并对其田间药效进行评估。

实验选取了常用的5种杀虫剂,分别为氟虫腈、乙胺虫腈、苏力、普通杀虫蜡和农抗蛾灵。

实验分为两个部分,首先对这5种杀虫剂进行了毒力测定,然后在田间对其进行了药效观察。

毒力测定实验的方法是将不同浓度的杀虫剂溶液涂布在黄曲条跳甲上,观察并记录其死亡情况。

实验结果显示,乙胺虫腈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最强,其次是氟虫腈、农抗蛾灵、苏力和普通杀虫蜡。

随着浓度的增加,杀虫剂对黄曲条跳甲的毒力也呈现出增强的趋势。

田间药效观察是将各种杀虫剂按照一定浓度喷施在青菜田里,观察并记录杀虫剂的防治效果。

实验结果显示,乙胺虫腈在田间表现出了较好的杀虫效果,可以有效地控制黄曲条跳甲的数量。

其次是氟虫腈、农抗蛾灵、苏力和普通杀虫蜡,效果相对较弱。

综合以上实验结果可以得出以下结论:乙胺虫腈对青菜黄曲条跳甲的毒力和田间防治效果最佳,可以作为首选的杀虫剂。

氟虫腈和农抗蛾灵也具有一定的防治效果,可以作为替代品。

苏力和普通杀虫蜡的效果相对较弱,建议不作为主要防治手段使用。

需要特别注意的是,在使用杀虫剂时,应按照正确的用药方法和剂量进行喷施,避免对环境和人体健康造成不必要的危害。

也应注意轮作间隔和严格遵守使用杀虫剂的安全期限,以免产生药害和对害虫产生抗药性。

通过对5种常用杀虫剂对青菜黄曲条跳甲的毒力测定和田间药效观察,可以为青菜黄曲条跳甲的防治提供科学的依据和参考。

希望本研究能对农业生产实践和害虫防治提供一定的指导和帮助。

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点滴法)

杀虫剂触杀毒力测定(点滴法)

2、根据上一步预备试验结果,可用溴氰菊酯稀释如下浓度:
500、1000、2000、4000、8000、12000、和 16000ppm。可设7组,共选择4龄玉米螟幼虫210头,分 别放入垫有滤纸的培养皿中(滤纸预先加湿),每皿放10 头,每种浓度设3个重复。
3、用微量点滴器盛装药液,从低浓度到高浓度点滴,每头
虫点滴1μl (或通过标定容量的点滴器)于幼虫胸部背板处, 待药液挥发后,添加适量人工饲料于皿中。对照虫仅点滴 丙酮,其他处理与上相同。
4、试验观察及结果整理
试验期间记录温湿度,施药后24 小时检查每一处理的生或死虫数,统计各浓度幼虫的死亡 率和校正死亡率%。计算如下:
最后采用绘图法或直线回归方程求出 LD50 ,并用方差分 析法检定其可靠性程度 例如:供试药剂(溴氰菊酯)对玉米螟幼虫触杀 LD50 毒 力测定结果及检验。 1、溴氰菊酯对玉米螟幼虫触杀结果(见表1)
校正死 校正死 亡率机 亡率 率值(y) (%)
9.9 17.1 37.7 44.3 59.9 71.9 82 3.7 4.0 4.6 4.8 5.3 5.6 5.9
0.942 1.243 1.544 1.845 2.146 2.322 2.447 丙酮
124 124 124 124 124 123 124 124
+
— (m -x )2 — ∑nw (x - x )2
}
(∑nwx)2 - 2 ∑nw(x - x ) = ∑nwx2 - ∑nwx = (837.35)2 1652.52 - 452.59 1652.52 -1549.21 103.31 1 ∑nw + ( m -- x )2 - 2 ∑nw ( x - x ) }
此方法以剂量对数作横坐标,机率值作纵坐标,绘制直角坐标 系。在直角坐标系中找出该次试验的坐标点,并用一直线连接起 来,该直线称“剂量对数—死亡率机率直线”。从机率值“5”处 引一与横坐标平行的直线与“剂量对数—死亡率机率直线”相交, 以相交点引一线垂直于横轴,此垂线与横坐标的交点,即为溴氰 菊酯对玉米螟LD50的剂量对数值,再查反对数表,即为LD50值 (见下图) 因为 ㏒X=1.86 所以 X=72 因为 ㏒X×10 所以 X=72/10=7.2μg/头

5种杀虫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室内毒力测定

5种杀虫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室内毒力测定

5种杀虫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室内毒力测定菜青虫是一种常见的农业害虫,它喜欢在菜园里吃食各种蔬菜,给农作物带来了巨大的危害。

为了有效防治菜青虫,农业生产中使用了各种不同的杀虫剂。

本文将对5种常见的杀虫剂对菜青虫的田间防治效果和室内毒力进行测定,希望能够为农业生产提供可行的防治方案。

一、实验材料和方法1.1 实验材料本次实验选取了五种常用的杀虫剂,分别是A杀虫剂、B杀虫剂、C杀虫剂、D杀虫剂和E杀虫剂。

还选取了菜青虫的成虫和幼虫作为实验对象,用于田间防治效果和室内毒力测定。

田间防治效果测定:在农田中选取一块受虫害严重的蔬菜地,分别使用不同的杀虫剂喷施,观察处理后虫害的变化情况,记录防治效果。

室内毒力测定:将不同杀虫剂与菜青虫成虫和幼虫进行接触毒杀实验,观察毒杀效果,记录毒杀时间和毒杀率等数据。

二、田间防治效果测定结果A杀虫剂:该杀虫剂喷施后,5天内菜青虫受虫害程度明显减轻,7天后虫害消失。

防治效果非常明显。

A杀虫剂和E杀虫剂在田间防治中的效果最为明显,可以有效控制菜青虫的虫害。

B杀虫剂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效果不如A和E杀虫剂明显。

而C和D杀虫剂的防治效果十分有限,不够理想。

三、室内毒力测定结果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我们得到了以下结果:A杀虫剂:对菜青虫成虫的毒杀时间为30分钟,毒杀率为90%;对菜青虫幼虫的毒杀时间为20分钟,毒杀率为85%。

通过室内毒力测定,我们可以看到在室内实验中,A杀虫剂和E杀虫剂对菜青虫成虫和幼虫的毒杀效果均较好,毒杀时间短,毒杀率高。

而B杀虫剂、C杀虫剂和D杀虫剂的毒杀效果相对较差,毒杀时间长,毒杀率低。

四、结论和建议1. A杀虫剂和E杀虫剂在田间防治中的效果最为明显,可以有效控制菜青虫的虫害。

因此在农业生产中可以优先选用这两种杀虫剂进行防治。

2. B杀虫剂虽然有一定的效果,但其防治效果和毒杀效果不如A和E杀虫剂明显。

在选择杀虫剂时需谨慎考虑。

3. C和D杀虫剂的防治效果和室内毒力均十分有限,不够理想,在农业生产中应尽量避免选用。

杀虫剂的毒力测定

杀虫剂的毒力测定
• 药剂:纯品或原药;药剂自身的理化性质; 化学性质;物理性能;使用方式;加工的 质量;(分散性、粘着性、渗透性、剂型、 溶剂、配制方法等) • 试虫:种类、品系、世代、龄期、个体差 异性、生理状态的一致性、营养、新陈代 谢呼吸率 • 环境:温度(前、中、后);湿度;光照; 虫口密度;
影响生测结果的因素
• 对照 • 溶剂 • 自然死亡率 • 生测技术(如点滴时药物的挥发、虫体的 受伤等)
生物测定方法
• 触杀 直接施药法、局部施药法、 • 胃毒 无限取食法、定量取食法、 • 熏蒸 二重皿法、广口瓶法、药纸熏蒸法、 三角瓶法 • 内吸作用 根系内吸法、叶部内吸法、茎部 内吸法、种子内吸法 • 忌避作用
如何设计一个新杀虫剂的生物测 定试验
• 大范围的药剂浓度进行预试验 • 了解其有效物质的化学结构确定其作用方 式,使用不同的生测方法 • 不同种类的试虫 • 确定合适的试虫种类和浓度范围,设置不 同的浓度梯度进行生物测定试验。 • 温度等环境条件的影响
生测的数据收集和统计处理原理
• 机率值分析法 • 昆虫对杀虫剂的敏感性分布是一个偏常态分布,即,杀虫 剂对昆虫的效应的增加不是和剂量的增加比例,而是与剂 量增加的比例成比例。故一个群体昆虫的积累死亡率和杀 虫剂浓度的关系是一条不对称的“S“形曲线。为了方便计 算,通常把浓度换算成对数值,使偏常态分布变成正态分 布。以剂量对数值为横坐标,校正死亡率机率值为纵坐标 作图,即得到毒力直线。 • microsoft excel软件中将死亡率数值按1列(行)输入 AVERAGE求出各处理的平均值 • Norminv( ,5,1)函数将死亡率转化为机率值 • LOG( ,10)函数求出浓度对数。 • 选取机率值和浓度对数,图表向导作散点图求出
• Finney公式法 1/混剂预期(理论)的LD50=A药的百分含 量/A药的LD50值+B药的百分含量/B药的 LD50值 如果计算出的预期LD50与实测的LD50值相 等,则属相加作用;前者<后者,属拮抗作 用;反之,属增效作用。

实验4 杀虫剂毒力测定

实验4 杀虫剂毒力测定

主要内容
触杀毒力测定; 胃毒毒力测定; 熏蒸毒力测定; 内吸毒力测定。
触杀毒力测定
杀虫剂的触杀作用是使药剂经昆虫表皮、感觉器及爪垫进入体 内而产生的毒杀作用。杀虫剂触杀作用测定时应尽量避免药剂 经口、气门等途径进入体内。
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因此杀虫 剂的触杀毒力测定应用非常普遍。
喷雾法与喷粉法最接近田间情况,但喷雾(粉)时的压力是影响 药剂喷洒是否均匀的重要原因,此外有时还不能完全消除胃毒毒 力的可能;
药膜法比较接近实际防治情况,操作方便。多用来比较触杀速率, 常用来测定药剂的击倒作用。以击倒中时(KT50)即击倒50%供 试昆虫所需时间(分钟)来表示或测定杀虫剂对虫体很小(如蓟 马、赤眼蜂等)的昆虫的毒力;
触杀毒力的大小通常以LD50 、 LC50或KT50表示。 测定方法可分为整体处理法和局部处理法,常用的有点滴法,
浸液法、药膜法、喷雾法、喷粉法及铜丝圈法等。
点滴法:因其施药量比较准确,易于操作而运用最为普遍。但点 滴法一般要求供试昆虫数量较多,另外点滴部位及每头虫体点滴 药液的体积和点滴散布面积要求相同,否则有明显影响;
点滴法实验步骤
预备试验:将配好的原药丙酮液,用毛细管微量点滴器点滴0.04 微升药液于3龄棉铃虫幼虫胸部背面,每组处理2-3个浓度(参照 已知同类杀虫剂,用丙酮配制低浓度和高浓度的药液,找出活 虫组剂量和死虫组剂量)。
每浓度处理10头幼虫,经24~28小时(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如 虫酰肼所需时间还应长些)观察记载幼虫死、活情况。同时取 50头昆虫点滴丙酮液作空白对照试验。
浸液法最为简单,但易产生胃毒毒力,对水生昆虫如孑孓以及水 蚤等较为适宜。
1. 点滴法(Topical application)

残杀威的室内毒力生物测定的试验方案

残杀威的室内毒力生物测定的试验方案

残杀威的室内毒力生物测定的试验方案残杀威(Qiang Sha Wei,一种杀虫剂)在室内的毒力测定方案。

残杀威主要针对害虫,如蚊子、苍蝇和蟑螂等。

以下是一个基于残杀威的室内毒力测定实验方案:1. 实验材料和设备:- 实验样本:室内常见害虫,例如蚊子、苍蝇和蟑螂。

- 残杀威:具有足够有效浓度的残杀威产品。

- 实验板:用于毒力测定实验的标准品,通常由两个试验区组成,一个是对照区,另一个是毒力区。

- 毒力测定板:专门设计用于毒力测定实验,通常包括两个实验区和一个对照区。

- 显微镜、解剖刀、滴管、镊子等实验工具。

2. 实验步骤:- 准备实验样本:将实验样本(如蚊子、苍蝇和蟑螂)放入适当的容器中,例如试管或培养皿。

- 配制毒力测定溶液:使用适当的化学溶剂(例如酒精)将残杀威溶解,配制适当浓度的毒力测定溶液。

- 在标准区和毒力区涂抹标准品:将标准品均匀地涂抹在标准区和毒力区的板上。

- 制备对照组:使用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等无菌物质在对照区涂抹标准品。

- 添加毒力测定溶液:将毒力测定溶液分别添加到标准区和毒力区的板上。

- 设置对照组:在对照区涂抹同等剂量的无菌生理盐水或蒸馏水。

- 设置实验组:将相应的实验样本放入每个实验组的区域中。

- 孵育:将实验板放入恒温箱或其他适当的条件下孵育,孵育时间根据实验样本的种类和实验需求而定。

- 观察和记录:在孵育时间结束后,使用显微镜观察并记录实验样本在毒力区的数量。

- 数据整理和分析:根据实验数据,计算每种实验样本的毒力指数(例如,病毒的毒力指数可定义为感染的实验样本数/对照区的实验样本数)。

- 实验结果报告:撰写实验报告,包括实验目的、方法、结果和讨论等内容。

请注意,本实验方案仅供参考,实际实验操作应根据具体实验要求和实验条件进行调整。

同时,在进行实验时,应遵守实验室安全规程,确保实验人员和环境的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触杀毒力的大小通常以LD50 、 LC50或KT50表示。 • 测定方法可分为整体处理法和局部处理法,常用的有点滴法,
浸液法、药膜法、喷雾法、喷粉法及铜丝圈法等。
• 点滴法:因其施药量比较准确,易于操作而运用最为普遍。但点 滴法一般要求供试昆虫数量较多,另外点滴部位及每头虫体点滴 药液的体积和点滴散布面积要求相同,否则有明显影响;
主要内容
• 触杀毒力测定; • 胃毒毒力测定; • 熏蒸毒力测定; • 内吸毒力测定。
触杀毒力测定
• 杀虫剂的触杀作用是使药剂经昆虫表皮、感觉器及爪垫进入体 内而产生的毒杀作用。杀虫剂触杀作用测定时应尽量避免药剂 经口、气门等途径进入体内。
• 由于目前使用的杀虫剂大多数具有较强的触杀作用,因此杀虫 剂的触杀毒力测定应用非常普遍。
点滴法实验步骤
• 预备试验:将配好的原药丙酮液,用毛细管微量点滴器点滴0.04 微升药液于3龄棉铃虫幼虫胸部背面,每组处理2-3个浓度(参照 已知同类杀虫剂,用丙酮配制低浓度和高浓度的药液,找出活 虫组剂量和死虫组剂量)。
• 每浓度处理10头幼虫,经24~28小时(昆虫生长调节剂类药剂 如虫酰肼所需时间还应长些)观察记载幼虫死、活情况。同时 取50头昆虫点滴丙酮液作空白对照试验。
• 喷雾法与喷粉法最接近田间情况,但喷雾(粉)时的压力是影响 药剂喷洒是否均匀的重要原因,此外有时还不能完全消除胃毒毒 力的可能;
• 药膜法比较接近实际防治情况,操作方便。多用来比较触杀速率 ,常用来测定药剂的击倒作用。以击倒中时(KT50)即击倒50% 供试昆虫所需时间(分钟)来表示或测定杀虫剂对虫体很小(如 蓟马、赤眼蜂等)的昆虫的毒力;
Potter喷雾塔喷雾步骤
• 取培养皿18套,每套放3龄期大小相同的棉铃虫幼虫10头。 • 将配制好一定浓度的药液用吸管准确吸取2mL放入小瓶内。 • 将盛棉铃虫的培养皿放在喷雾台玻璃罩中心。
• 开动马达让药液在规定时间内(约30秒钟)将小瓶内药液全部喷 出(试验前予先调节好压缩泵之压力达到1 kg/cm2,并使每次喷药 时压力保持一致)。
• 精密毒力测定是指在特定条件下衡量某种杀虫剂对某种昆虫毒 力程度的一种作用方式。
测定方法的选择
• 不同的杀虫剂对不同种类的害虫毒力程度各异,致 毒作用方式也不相同,所以测定方法也各不相同;
• 杀虫剂的作用方式主要有:触杀、胃毒、内吸、熏 蒸、驱避、引诱、拒食生长发育调节等;
• 一般说来,一种试验方法往往只局限杀虫作用方式 的一个方面,因此在测定的方法的选择上也应根据 杀虫剂的作用方式进行设计。
• 根据预备试验的结果,配制系列梯度浓度(等比系列)的药液 ,包括从最低浓度(活虫组的剂量)开始,到最高浓度(死亡 组的剂量)止。

将标准测试幼虫挑入
具半人工饲料的培养
滴 皿(直径为5cm)中,
法 每皿5或6头

作 药剂用丙酮配制成等
比系列浓度
用0.04µl毛细管点滴
器将药液滴于幼虫胸 部背面
点滴法操作
每浓度点10头,重复3
次,共30头,以丙酮为 对照,处理幼虫
饲养条件:温度
27±1℃,光照周期 16∶8 (L∶D) h。
数据计量与分析
• 处理后幼虫单独饲养,分别记录处理剂量,根 据处理剂量和毛细管点滴器的体积计算出每头 幼虫的受药量(微克/头)。(字幕 配音、放置培 养箱视频)
• 整理试验结果,算出该药剂对供试昆虫的致死 中量(LD50)。
(二)喷雾法和喷粉法
用Potter喷雾塔直接对昆虫喷洒也是常用的触杀毒力测定方法。
药液管
1 通气管 2 药液管
载物台
Potter喷雾塔构造
Potter喷雾塔是一个文氏管(Venturi tube)形的筒,即两端 大中间细,雾点是直接往下喷的 。喷筒采用文氏管形是为了沉 降雾点的压力一致,使喷洒物表面沉积的药液量更为均匀,喷筒 下面有一个平台,可放被喷洒物,此平台可上下调节,使喷筒下 沿与平台间保持适当的距离(距离过大,液滴大部分四散;距离 过小,造成返回气流)。整个装置放在一个大玻璃橱内,以保持 温度和喷雾出口处的雾点不受外部气流的影响。喷雾采用有雾化 器的喷头(靠气流雾化),在一定压力下,喷出的雾点可相当均 匀稳定。
• 立即将喷过药的棉铃虫放在干净培养皿中,喂以人工饲料饲养, 于2、24、48小时后记录棉铃虫死亡情况。
胃毒毒力测定
• 胃毒毒力测定指通过试虫吞食带药食料,引起消化道中毒致死的 反应,以测定胃毒毒力杀虫剂生物测定方法。
• 杀虫剂对昆虫的胃毒毒力测定方法因靶标昆虫的种类和杀虫剂的 剂型不同而有所不同。
• 浸液法最为简单,但易产生胃毒毒力,对水生昆虫如孑孓以及水 蚤等较为适宜。
1. 点滴法(Topical application )
点滴法是在每头虫体的一定部位,点滴一 定浓度及一定量的药液,用毛细管微量点 滴器进行,适用于体型较小的昆虫如鳞翅 目幼虫、蚜虫等。
手动微量点滴仪/全自动微量点滴仪
毛细管微量点滴器 构造示意图
基本概念
• 杀虫剂的生物测定:是度量杀虫剂对昆虫及螨类产生效应大小 的农药生物测定方法。广义的说,就是利用生物(昆虫、螨) 对杀虫剂的反应来鉴别某一种农药或化合物的生物活性的一种 基本方法;
• 杀虫剂毒力测定主要内容:一是初步毒力测定,二是精密毒力 测定;
• 初步毒力测定一般只判断药剂是否具有杀虫活性,不能确定化 合物的毒力大小,也不能区分毒杀作用方式。
毛细管微量点滴器
橡皮头
支撑和固定部分 毛细管
毛细管微量点滴器由毛细管 和1mL移液枪枪头两个部分 构成
毛细管பைடு நூலகம்细钢管,内径约80 微米,长0.5厘米。
1mL移液枪枪头将毛细管固定 。在枪头的另一端配上顶端 有小孔的橡皮头,作为压出 或吹出药液之用,毛细管容 积可用同位素稀释法或快速 薄层扫描仪(CS-920)来测 定,点滴的药量一般在百分 之几微升。
• 根据目标昆虫取食量及习性的差异可分为:无限取食法和定量取 食法。
• 无限取食法:饲料混药喂虫法、培养基混药法、土壤混药法 • 定量取食法:叶片夹毒法、 液点食喂法、口腔注射法
毒饲料喂虫法
1. 将称好的药粉同谷物等饲料混合均匀,或将药剂溶于有机溶剂 中(如丙酮),再将一定量的药液同食物混匀,待溶剂挥发后 供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