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国宝”之一司母戊大方鼎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

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司母戊鼎简介殷墟司母戊大方鼎,又称司母戊大方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14世纪至前II 世纪)铸品,于1939年出土于河南省安阳市武官村。
此鼎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和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是镇馆之宝。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的铸造工艺标志着中国青铜器铸造技术的新高度。
司母戊鼎的外形厚重庄严,充满了威严和神秘的力量。
鼎身呈长方形,上窄下宽,从上到下由两个斜面组成。
鼎口附有四个向外突出的部分,用于支撑器物的耳朵。
每个耳朵上都有一个凶猛的饕餮纹,象征着力量和威严。
鼎的腹部饰有饕餮纹、夔纹和蝉纹,这些纹样交织在一起,形成了富有神秘色彩的装饰图案。
在鼎的四面中部,各有一个大禾头,禾头下挂两条飞龙,增加了庄重威严的气氛。
整个鼎身结构严谨,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震撼感。
司母戊鼎的铸造过程非常复杂,采用了商周时期青铜器制作的最先进技术。
首先需要炼制铜矿石,制成铜液。
然后将铜液倒入模具中,模具内部雕刻有相应的图案和文字。
在铜液冷却凝固后,需要再进行精加工和抛光处理,最后形成完美的司母戊鼎。
司母戊鼎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代表之一,体现了商周时期中国青铜文化的辉煌成就。
它的出土让人们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商代晚期中国青铜铸造工艺的高度和复杂性。
司母戊鼎不仅仅是一件珍贵的文物,更是中国古代文化自信的象征。
它的价值和重要性无可估量,对于研究中国古代历史文化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然而,司母戊鼎的出土历程充满了艰辛和危险。
1939年,在安阳武官村的一个农民家中发现了这件宝物。
当时,这个农民在自家田地里挖地时偶然发现了这个大铜器。
由于当时的中国处于动荡时期,这个农民并没有意识到这个铜器的重要价值,只是将它视为普通的废铜烂铁。
后来,这个铜器被转卖给当地的古董商人,几经周折后被带到了北京。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

中国最大的青铜器——司母戊鼎作者:狡童来源:《醒狮国学》2019年第02期中国青铜文化源远流长,具有浓郁的民族特色和艺术风格。
殷墟出土的大量的青铜器,包括礼器、乐器、兵器、工具、生活用具、装饰品、艺术品等,形成了以青铜礼器和兵器为主的青铜文明,达到中国青铜时代发展的巅峰,在中国古代文明史上占有重要地位。
1939年春天出土于安阳市的司母戊大方鼎是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青铜鼎,是中国乃至世界青铜器文化中的瑰宝,是青铜铸造史上的璀璨明珠,为“世界之最”。
该方鼎厚重典雅,气势恢宏,通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关于其重量,世上流行的数字是875公斤,但据近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会同中国计量科学研究院,对其进行标准计量测试的结果是,该鼎实重832.84公斤。
这件世界头号大鼎系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此处距以墓室规模宏大、殉葬奴隶之多而闻名的武官村大墓西南隅约80米。
因鼎大得可以作马槽,当地村民便称之为“马槽鼎”。
鼎出土后,因其太重太大,搬运十分困难,人们便想将它锯成几块再外运,但仅锯一足后便锯不断了,于是悄悄地把鼎埋藏起来。
据说消息走漏以后,日本人曾前往搜索未果,便出价70万伪币意欲收购,但村民当时并未将此鼎挖出,而是送出另一件较小的鼎应付,大鼎总算被保留了下来。
抗日战争胜利后,大鼎在1946年6月被重新挖出,只是此时已失却一耳。
大鼎出土后先存放于安阳县政府。
同年10月底,恰值“国民政府主席”蒋介石60寿辰庆典,当地驻军便将宝鼎作为贺寿重礼用专车运抵南京,蒋介石当即指示将大鼎拨交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保存。
1948年5月底至6月初,中央博物院筹备处与故宫博物院在南京联合举办大型展览,该鼎首次公开展出,在社会上引起轰动,连蒋介石也亲赴展厅观赏并在大鼎前留影纪念。
后来,国民党政府在兵败逃离大陆时拟将此鼎也运往台湾,后终因鼎身过重过大而不得不改变了这一主意。
司母戊大方鼎赏析(1500字)

司母戊大方鼎赏析(1500字)国之重器—司母戊鼎鉴赏鼎是我中华祖先所创制最早的一种器皿,在发展过程中由食器变成祭祀神器。
千年来,鼎一直被沿用,在不同时期它有不同的社会含义从而在中华物质文化史中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象征之一。
铜鼎,有一个更神圣的意义,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自夏商时代,那就是国家政权的象征。
我中华,自夏商时代起,就把铜鼎视为国家的宝器。
所谓鼎宜见于祖祢,藏于帝廷,表明只有王室才有权拥有和使用。
久而久之,宝鼎成了国家政府的象征。
在春秋战国时代,周王室衰弱,诸侯长期混战争霸,无非为争夺政府,取代周王而统治天下。
其是所谓定鼎中原,就是在中原取得了天下,即立国之意。
把鼎视为国家政府的象征,是人们给鼎所赋于最神圣的社会意义。
1946年6月出土于河南安阳武官村的司母戊鼎是青铜鼎的代表之一.司母戊鼎是商后期铸品,据考证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其造型、纹饰、工艺均达到极高的水平,此鼎铸成时间约为商后期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形制雄伟,气势宏大是商代青铜文化顶峰时期的代表作。
司母戊鼎充分显示出商代青铜铸造业的生产规模和技术水平。
司母戊鼎以范料塑模及底范,阴干后即可在其上翻制外范,鼎腹每一面由—块内嵌六块分范的整体范构成,共四块。
六块分范构成鼎腹上、下包括扉棱在内的各一组兽面纹以及两侧的兽面纹,各块分范可分别翻制再嵌入整体范中成复合范。
每一面的鼎腹和鼎足用同—块范形成,采用分范制作纹饰并且整体的铸造连接一气呵成。
司母戊鼎成形技术代表着当时的科学技术水平,从中可窥视二三千年前先人高超娴熟的技艺。
司母戊鼎鼎身呈长方形,口沿很厚,轮廓方直,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显现出不可动摇的气势。
腹内壁铸有“后母戊”三字。
字体笔势雄健,形体丰腴,笔划的起止多显峰露芒,间用肥笔,反映了殷商青铜冶铸业的技术水平,该鼎是商王为祭祀其母“戊”而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恢宏,纹饰美观,铸造工艺高超,器形厚重,装饰华美,鼎身四周铸有精巧的盘龙纹和饕餮纹,此时的饕餮纹已不再是简单的带状布局而是层次分明、富丽繁缛而神秘的新风格,而是占据了器皿较大的空间,向通体满花的方向发展,且向立体多层装饰发展。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中国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盘点

中国十大传世国宝中国最珍贵的国宝级文物盘点1、商后母戊鼎.后母戊鼎原称司母戊鼎,又称后母戊大方鼎、后母戊方鼎。
原器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出土,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其母戊所制,是商周时期青铜文化的代表作,现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后母戊鼎是迄今世界上出土最大、最重的青铜礼器,享有“镇国之宝”的美誉。
现为国家一级文物,2002年列入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名单。
2、西周利簋.利簋,又名“武王征商簋”、“周代天灭簋”或“檀公簋”,西周早期青铜器,1976年出土于陕西临潼县零口镇,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利簋器侈口,兽首双耳垂珥,垂腹,圈足下连铸方座。
器身、方座饰饕餮纹,方座平面四角饰蝉纹。
此种方座青铜始见于西周初年。
器内底铸铭文4行33字,记载了甲子日清晨武王伐纣这一重大历史事件。
3、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商周太阳神鸟金饰为商周时期的金器。
2001年出土于金沙村,现收藏于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整体为圆形薄片,外径12.5厘米,内径5.29厘米,厚度0.02厘米,重20克。
图案分内外两层,内层等距分布有十二条旋转的齿状光芒;外层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图案目前被国家文物定为中国文化遗产标志,同时其本身亦被列入《第三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4、五牛图.《五牛图》是唐朝韩滉创作的黄麻纸本设色画,又名《唐韩滉五牛图》,该作品现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五牛图》中的五头牛从左至右一字排开,各具状貌,姿态互异。
一俯首吃草,一翘首前仰,一回首舐舌,一缓步前行,一在荆棵蹭痒。
整幅画面除最后右侧有一小树除外,没有其他的背景,因此每头牛可独立成章。
5、石鼓文.石鼓文,先秦刻石文字,因其刻石外形似鼓而得名。
发现于唐初,共计十枚,高约三尺,径约二尺,分别刻有大篆四言诗一首,共十首,计七百一十八字。
内容最早被认为是记叙秦王出猎的场面,故又称“猎碣”。
原石现藏于故宫博物院石鼓馆。
6、平复帖.《平复帖》是晋代文学家、书法家陆机创作的草隶书法作品,牙色麻纸本墨迹,现收藏于北京故宫博物院。
中国历史十大青铜器国宝青铜时代的国宝级文物

中国历史十大青铜器国宝青铜时代的国宝级文物司母戊鼎青铜器诞生于青铜时代,我国从夏商周直至秦汉时期都是青铜器的发展时期,创造出了一大批优秀的青铜文物。
那么被称为十大著名青铜器国宝的有哪些呢?1.司母戊鼎(后母戊鼎) 商代最重的青铜器司母戊鼎,1939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的一座商代古墓中,是商王祖庚或祖甲为祭祀母亲戊而作的祭器,是商周时期青铜器的代表作。
国家一级文物,1959年开始作为镇馆之宝收藏于国家博物馆。
鼎通体高133厘米、口长112厘米、口宽79.2厘米,重达832.84公斤,是已发现的中国古代最重的单体青铜礼器,它是用陶范法铸造而成的,在商后期铸造重达832.84公斤的司母戊鼎至少需要1000公斤以上的原料,且在大约二三百名工匠的密切配合才能完成,这足以反映商朝中期青铜铸造业的宏大规模。
2.四羊方尊商代四羊方尊,1938年出土于湖南宁乡县黄材镇月山铺转耳仑的山腰上,是商朝晚期青铜礼器,祭祀用品。
位列十大传世国宝之一,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是中国仍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其每边边长为52.4 厘米,高58.3厘米,重量34.5公斤,长颈,高圈足,颈部高耸,四边上装饰有蕉叶纹、三角夔纹和兽面纹,尊的中部是器的重心所在,尊四角各塑一羊,肩部四角是4个卷角羊头,羊头与羊颈伸出于器外,羊身与羊腿附着于尊腹部及圈足上。
同时,方尊肩饰高浮雕蛇身而有爪的龙纹,尊四面正中即两羊比邻处,各一双角龙首探出器表,从方尊每边右肩蜿蜒于前居的中间。
整个器物用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被史学界称为“臻于极致的青铜典范”。
3.青铜大立人像青铜纵目人神像三星堆出土商代三星堆遗址距今3000-5000年,被称为“世界第九大奇迹”,这两件器物是三星堆青铜其中非常著名且有代表性的器物。
青铜大立人像,高180、通高260.8厘米,三星堆遗址一号祭祀坑出土。
重约180公斤,是现存最高、最完整的青铜立人像。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司母戊大方鼎是1939年3月在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吴玉瑶家的农田中发现的。
鼎出土后,因太重太大,移动困难,人们便想锯断大鼎,然后运出,但仅锯一足,便锯不断,又担心日本人的掠夺,便把鼎又埋了起来。
直到抗战胜利后,1946年6月,大鼎才又重新掘出,但已失去一耳。
司母戊鼎是迄今为止最大最重的青铜器。
鼎重832.84公斤,高133厘米,口长110厘米,宽78厘米,足高46厘米,壁厚6厘米。
因鼎大得可以做马槽,又俗称“马槽鼎”。
司母戊鼎纹饰美观,工艺精巧。
除鼎身四面中央是无纹饰的长方形素面外,其余各处皆有纹饰。
鼎身四面在方形素面周围以饕餮作为主要纹饰,四面交接处,则饰以扉棱,扉棱之上为牛首,下为饕餮。
鼎耳外廓有两只猛虎,虎口相对,中含人头,好象被虎所吞噬,俗称虎咬人头纹。
耳侧以鱼纹为饰。
四只鼎足的纹饰也匠心独具,在三道弦纹之上各施以兽面。
中国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在商朝和西周时期达到了高峰,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一时。
在当时,鼎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
所谓“藏礼于器”,青铜鼎作为重要的礼器成为了祭器,用以祭天祀祖,缅怀先祖功绩。
而古代人相信灵魂不死,所以贵族死后又常常用鼎来随葬。
司母戊鼎是我国商代青铜器的代表作,造型厚重典雅,气势宏大,纹饰美观庄重,很显然,这么巨大的鼎,并非是出于实用的需要而制作的。
那么,当时的人们是在什么观念的支配下来制作这一器物的,它又具有怎样的象征意义?据学者称之所以称此鼎为“后母戊鼎”,是因为其腹内壁铸有铭文“后母戊”三个铭文,那么这三个铭文究竟何意呢?2.5倍司母戊大鼎殷墟博物苑位于安阳市西北郊小屯,因其坐落在“殷墟宫殿区”而命名。
殷墟王陵区出土的后母戊大鼎在世界上最负盛名的青铜礼器,高达133厘米,口长79.2厘米,重量达875公斤,是至今世界上发现最大的铜器鼎。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精编版

司母戊大方鼎简介司母戊鼎是中国商代后期(约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王室祭祀用的青铜方鼎,1939年3月19日在河南省安阳市一片农地中出土,因其鼎内部铸有“司母戊”三字而得名,是商朝青铜器的代表作,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司母戊鼎器型高大厚重,形制雄伟,气势宏大,纹势华丽,工艺高超,又称司母戊大方鼎,高133厘米、长110厘米、宽78厘米、重约832千克,鼎腹长方形,上竖两只直耳(发现时仅剩一耳,另一耳是后来据另一耳复制补上),下有四根圆柱形鼎足,是目前世界上发现的最大的青铜器。
该鼎是商王武丁的儿子为祭祀母亲而铸造的。
中国的鼎文化鼎为中国古代炊食器。
中国鼎文化的起源可以一直追溯到原始社会新石器时代,早在7000多年前就出现了陶制的鼎。
而其真正的发展最高峰则出现在商朝和西周时期,尤其是商代以鼎为代表的祭祀用容器的制作,盛行于商周时期,延续到汉代。
最早的中国鼎被认为是立国重器,它是中国青铜器的杰出代表。
象征着高大、显赫、尊贵的意思。
鼎的尺寸比生活实际大的多,是由于古人认为它是神的尺寸,这也反映鼎一开始是作为一种祭祀的礼器。
在奴隶制鼎盛时代,被用作“别上下,明贵贱”,是一种标明身份等级的重要礼器。
文献记载:“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又载“铸九鼎,像九州”。
又有成语一言九鼎、问鼎中原、三足鼎立等。
青铜鼎的前身是原始社会的陶鼎,本来是日用的饮食容器,后来发展成祭祀天帝和祖先的“神器”,并被笼罩上一层神秘而威严的色彩。
在古代,鼎是贵族身份的代表。
典籍载有天子九鼎、诸侯七鼎、大夫五鼎、元士三鼎或一鼎的用鼎制度。
此外,鼎也是国家政权的象征,《左传》有载:“桀有昏德,鼎迁于商;商纣暴虐,鼎迁于周”。
鼎大多为三足圆形,但也有四足的方鼎。
(司母戊鼎便是最负盛名的四足大方鼎)司母戊鼎简介司母戊鼎是商后期(约公元前十四世纪至公元前十一世纪)铸品,原器1939年3月出土于河南安阳侯家庄武官村。
此鼎形制雄伟,832.84千克。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

“十大国宝青铜名器”“十大国宝青铜名器”是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青铜名器中最具代表性的10件青铜器,它们再现了中国古代青铜文化的杰出成就和自商代至战国时青铜器类的演化历史,其中包括最负盛名的国家一级国宝司母戊大方鼎。
中国的先民在青铜器时代创造了独步世界的青铜文化。
青铜器在中国人的生活和精神体系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历来被视为宗族和国家立族、立国之象征。
鸮尊(xiaozun):此鸮尊是商代鸟兽形青铜器中的精品,1976年出土于河南安阳殷墟妇好墓。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四羊方尊(siyangfangzun):为商晚期青铜铸的贮酒器。
1938年出土于湖南省宁乡市,是我国现存商代青铜方尊中最大的一件,整器为块范法浇铸,一气呵成,鬼斧神工,显示了高超的铸造水平。
羊在古代寓意吉祥,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的至尊气象。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匽侯盂(yanhouyu):西周时期的器物,出土于辽宁喀拉沁左翼蒙古族自治县,整体器具造型庄重,显示了匽侯身份和地位的尊贵。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大盂鼎(dianyuding):三足圆鼎,周康王时器,清道光初年出土于陕西歧山县,鼎腹内记载了康王向孟舒述周文王,周武王的治国经验,为史学家所重视。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琱生簋(diaoshengui):周宣王时期器物,早年出土于陕西,它不仅是一件精美的青铜艺术品,也具有重要的史学价值。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龙虎尊(longhuzun):商代器物,1957年出土于安徽阜阳市阜南县,纹饰的主题为“虎口衔人”,意义深刻,此器也是与四羊方尊齐名的珍品。
原物现存于中国国家博物馆。
铜冰鉴(tongbingjian):铜冰鉴为战国时期器物,1977年出土于湖北随县曾侯乙墓,是一件双层的器皿,方鉴内套有一方壶。
夏季,鉴、壶壁之间装冰,壶内装酒,可使酒凉。
可以说,铜冰鉴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发现的最早的冰箱,是一个构思精巧,实用性与艺术性高度统一的青铜器物,也是迄今为止发现的部分采用失蜡法铸造的较早的典范作品,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半坡人面网纹盆
彩陶
高柄杯 山东龙山文化
黑陶
2)商代出现原始的瓷器
享 誉 世 界 的 制 瓷 业
东汉,成熟阶段
青 瓷 ( 公 道 杯 )
青瓷熊形灯(三国)
唐
南 青 北 白
白瓷凤首瓶 (唐)
唐代越窑青瓷莲花碗
北宋 钧窑月白釉碗
宋 代 汝 窑 天 青 宋 定窑孩儿枕 长 颈 瓶
南宋,官窑穿戴瓶
宋 宋 定 代 窑 八 汝 方 窑 四 天 系 蓝钧窑玫瑰紫釉尊 宋 瓶 釉 长 颈 镶 乾隆御提诗(金字) 金 瓶
促进东西方经济文化的交流
明清时期,丝织业的发展进入
鼎盛时期
出现了手工作坊或工场(资本 主义萌芽)
高 超 的 冶 金 技 术
冶铜技术的发展
商晚期至西周早期 ,青铜器发 展的鼎盛时期
冶铁技术的发展
春秋晚期,开始人工冶铁
春 秋 金 镡 金 首 铁 剑
春 秋 铜 柄 铁 剑
战 国 铁 双 镰 范
四羊方尊
司母戊大方鼎:目前世 界上已发现的最大的青 铜器。重832.84千克。
文物盗掘走私猖獗
“要想富,挖古墓,一 夜能成万元户”,这是 20世纪80年代流行于河 南、陕西、山西、甘肃 等省份的一句顺口溜。 现在,这几个文物大省, 群众性的盗墓挖坟以及 贩卖文物之风屡禁不绝, 在一些地方已经形成行 业。
请你当鉴赏家
一只“水壶”值百万!
广西首届民间文物收藏 精品展上,160多件来自民间 的收藏文物吸引了众多的爱 好者。其中的一件清代乾隆 年间的青花八宝吉祥纹禾壶 引起了参观者的注意,它的 价值是人民币130万元,是收 藏者从国内一家著名的拍卖 行举行的文物拍卖会上竞拍 得来的。
四羊方尊
在商代的青铜器方尊中, 此器形体端庄典雅,无与 伦比。羊在古代寓意吉祥, 四羊方尊以四羊、四龙相 对的造型展示了酒礼器中 的至尊气象。被誉为青铜 器“十大国宝”之一
匠户制度 有何影响?
三、主要手工业部门及成就
纺织业
冶金业
陶瓷业
异彩纷呈的纺织业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养蚕织绸 的国家
提花机
踏板腰机
敦煌
起 点
长安
古丝绸之路
马匹、皮毛、瓜果蔬菜、香料、药 材、珠宝、音乐、舞蹈、宗教------
西
友谊之道
东 方
方
丝绸、瓷器、漆器、铁器、冶铁 技术、蚕种和养蚕技术------
想一想: 上图展示的物品属于那 一行业?
手工业
第二课
古代中国的 手工业经济
手工业:是指依靠手工劳 动,使用简单工具的小规 模工业生产。
一、中国古代手工业生产的主要形态
田庄手工业 特点:闭门为生 自己自足
二、统治阶级实行的“工官”制 度
官营手工业 有何特点?
二、统治阶级实行的“工官”制 度
元,景德镇, 全国制瓷中心 元 景德镇窑青花缠枝 牡丹纹瓶
元延佑款青花瓷器
【元】青花鱼藻凸花牡丹大盘
领先世界的古代手工业
明宣德——青花瓷器
明洪武——景德镇窑釉 里红四季花卉纹瓜棱罐
领先冶 金 技 术
冶铁与炼钢技术
已知最早铁器:春秋晚期 燃料:春秋木炭作燃料,汉代用煤 作燃料 供风形式:自然通风——人力皮囊 ——马排——水排(东汉、杜诗)
1)新石器时代出现陶器
中国首次发现古人类用于蒸制食品的套装陶器
近日, 甘肃考古学家发现了一套2800年前古人类 所用的陶制烹饪器具,其中一为陶锅,另一为放置在锅 上用来蒸东西的笼屉(即为史书中记载的“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