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阳历史故事
湖北襄阳:宋元之战

湖北襄阳:宋、元之战宋元襄阳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世界历史上攻守时间最长、战争形式、战争手段利用最多样化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它牢固奠定了襄阳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军事重镇地位。
宋元襄阳之战是冷兵器时代世界历史上攻守时间最长、战争形式、战争手段利用最多样化的一次大规模战争,它牢固奠定了襄、樊在我国乃至世界上的军事重镇地位。
其战争过程波澜壮阔,惊心动魄。
本文试将这一著名战例简述如下:一、战前的襄阳宋端平元年(公元1234年)正月,南宋与蒙古联军攻灭金国,宋、蒙在中部大致维持着以淮河——南阳一线为双方国境线。
南宋驻守这一线的是与蒙古有灭国、覆族、毁家之恨的原金国降宋的北军,他们仍由北军降将率领,有邓州赵祥、唐州郭胜、均州范用吉、德安尚全等。
大敌当前,愚蠢腐朽的南宋官僚体系,对这批有生力量不但不加珍惜爱护,反而猜忌提防,百般刁难、排挤,直至企图屠灭,导至他们心寒齿冷、诚惶诚恐、朝不保夕,随后的蒙古军南下时被迫投降了他们的宿敌蒙古。
端平三年,襄阳城连同城内大量物资、武备也在内讧和自相残杀中落入蒙古人之手,劫掠殆尽后被焚毁一空,并将襄阳居民全部强迁到蒙古人统治下的洛阳地区,襄阳城成为一座废墟,宋京湖制置司衙门不得不后移到南面的江陵。
襄阳也失去了其河南屏障,成为直接与蒙古、后来的大元接壤的边防前线。
此后,襄阳除一度为蒙古人所占有外,基本上于荒于人烟状态,直到宋理宗淳祜十一年(公元1251年)京湖安抚制置使李曾伯派荆湖副都统高达、幕府王登率二万一千名荆湖军才收复襄、樊两座毁弃的空城,襄阳城西里许真武山东麓的《襄樊铭》记录了此事件。
襄、樊二城隔江对峙,宋军在江中立木桩,用铁锁链连接,中间铺以木浮梁架设的浮桥将二城联为一体,使之守望相助,互为犄角、唇齿相依。
襄阳南有岘山山脉,西有万山遮蔽,汉水成东北二面的天然屏障,东南有鹿门山拱卫。
经过高达几年对襄、樊二城的修复,让驻军家属移居襄阳,通过浚河、开渠、屯田、免租、移民等活动使襄、樊渐渐恢复生机。
襄阳古城文化故事

襄阳古城文化故事
襄阳古城文化故事:
襄阳古城位于中国湖北省襄阳市,是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名城。
在古代,襄阳城是一个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中心,被誉为“铁打的襄阳”。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襄阳古城,了解其中文化故事。
襄阳古城的文化可以追溯到两千多年前的战国时期。
当时,楚国宰相屈原曾在襄阳城一带活动,并在这里写下了《离骚》等著名诗篇。
随着时间的推移,襄阳城逐渐成为了中国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
在唐朝时期,襄阳城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成为了一座巍峨壮丽的城池。
在襄阳古城中,有很多历史文化遗迹,其中最著名的是襄阳城遗址。
这座遗址位于襄阳市襄城区,是中国古代城墙的典型代表之一。
据史书记载,襄阳城曾经有十三座城门,城墙高达十二丈,城墙上还有箭楼、鼓楼等建筑。
今天,我们只能在遗址中看到一些残存的遗迹,但它们依然能够让人感受到古代襄阳城的宏伟和壮丽。
除了襄阳城遗址,襄阳古城还有很多历史文化故事。
例如,在明朝时期,襄阳城曾经发生过一场著名的战役。
当时,明朝将领李自成率领军队攻打襄阳城,历经数月终于攻克。
在这场战役中,襄阳城的居民用生命捍卫了自己的尊严,也为襄阳城留下了宝贵的文化遗产。
襄阳古城文化故事还有很多,例如襄阳城的传统节日——诸葛亮文化节,以及襄阳城的传统手工艺——襄阳刺绣等。
这些文化故事不仅展示了襄阳城的历史和文化遗产,也让人们感受到了古代襄阳城的
文化氛围和魅力。
襄阳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

主题:红色故事演讲稿3-5分钟尊敬的领导、各位来宾,大家下午好!今天我非常荣幸能够在这里向大家讲述一些关于襄阳红色故事的内容。
襄阳是一座充满着红色历史的城市,这里有着许多感人的故事,让我们一起走进这些红色的记忆,感受历史的厚重与悲壮。
一、襄阳红色故事的起源在抗日战争期间,襄阳是抗日根据地的重要组成部分,许多革命先烈用鲜血和生命书写了英勇的革命历史。
在这段时间里,襄阳孕育了一大批革命先烈,他们用鲜血和生命捍卫了国家的尊严和民族的独立。
襄阳红色故事的起源就是在这段充满荆棘的岁月里。
二、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襄阳有着许多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他们用自己的行动诠释了什么是忠诚、勇敢和无畏。
在抗日战争期间,有一位名叫杨靖宇的将军,他率领部队在抗日游击战中屡建奇功,为抗日战争的胜利立下了不朽的功勋。
还有一位名叫杨吉康的革命志士,他在革命斗争中英勇就义,成为了永远活在人们心中的英雄。
这些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让我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
三、红色故事对当代社会的启示襄阳红色故事对当代社会有着重要的启示。
我们应该从革命先烈的事迹中汲取力量,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
在当代社会,我们应该注重奋斗精神和责任担当,做到不负青春、不负时代,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而努力奋斗。
四、我们每个人都是红色故事的传承者在今天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我希望大家能够牢记襄阳红色故事,牢记革命先烈的感人事迹,让这些红色的记忆永远铭刻在我们心中。
我们每个人都是红色故事的传承者,我们应该传承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我国梦而努力奋斗。
让我们共同努力,让红色的力量永远传承下去,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谢谢大家!襄阳红色故事是一段激荡人心的历史,它激励着每一个我国人向前奋进,敢于拼搏,为实现民族复兴的我国梦作出不懈的努力。
襄阳是一座英雄的城市,这里孕育了无数敢于奋斗、不畏牺牲的革命先烈。
他们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书写了一部部感人至深的革命史诗,成为了历史的见证者,也是我们心中永远的英雄。
襄阳的历史文化

襄阳的历史文化之阳而得名。
樊城始于西周,襄阳筑城于汉初。
自东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190年)荆州牧刘表徙治襄阳始,襄阳历来为府、道、州、路、县治所。
襄樊市始建于1950年5月,1979年6月升为省辖市,1983年9月与襄阳地区合并,实行市带县体制。
1986年12月8日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襄樊已有2800多年的建城史,华夏第一古城池保存完好。
中华民族智慧的化身诸葛亮在襄阳城西13公里处的古隆中寓居10年,成就了著名的“前出师表”“后出师表”和“隆中对”,闻名中外的《三国演义》120回中,有31回发生在襄樊这片大地上。
宋玉、杜审言、孟浩然、皮日休、张继、李白、杜甫、米芾等一大批文人名士使襄樊大地更具人文底蕴。
襄樊拥有丰富的人文资源和自然景观。
这里是中华民族的始祖炎帝神农氏和东汉汉光武帝刘秀的诞生地,有造型奇特的国家重点保护文物多宝佛塔,有号称“华夏第一城池”全国最宽的护城河。
诸葛亮在襄阳隆中躬耕10年,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
襄樊既是群雄逐鹿的古战场,也是历史文人骚客荟萃之地,孕育了楚国诗人宋玉、战国时期政治家伍子胥,唐代诗人杜审言、孟浩然、张继和宋代书画家米芾等文人名士,留下了诗仙李白、诗圣杜甫等历史贤达雅士的足迹和传颂千古的诗章。
李白在《襄阳曲》一诗中写道:“襄阳行乐处,歌舞白铜堤。
江城回绿水,花月使人迷”。
近几年,全市大力开发了被确定为国家名胜风景区的古隆中风景区,修建了代表鄂西北民居的仿古一条街,恢复了建安七子之一王粲当年写下脍炙人口的名作《登楼赋》的仲宣楼以及明王府、昭明台,开辟了岘山自然风景区、潭溪万山风景区、鹿门山自然风景区和邓城遗址风景区。
杜甫诗曰:“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王维的《汉江临眺》更是将悠悠汉江水融入了滔滔汉江情中,把汉江之美,襄阳之魅贯穿其中。
襄樊主要旅游景点:襄樊隆中·襄阳城·鹿门寺·米公祠·夫人城·习家池·广德寺··古隆中·襄阳古城·隆中风景名胜区·锦绣园·鹿门寺国家森林公园·米芾纪念馆·襄阳王府绿影壁·五道峡·水镜湖·南河小三峡·白水寺·九道河漂流·承恩寺·龙王峡河流·白竹园寺·唐梓山·薤山·野花谷·香水河·汤池峡温泉。
襄阳历史小资料

七里山:明代冯舜臣在《檀溪湖长堤表》里说"湖形若仰釜缺其南,以受田家等九冲之水,缺其西北,以受七里山十八冲之水"据《秦会要订补》中的《名胜志》引习凿齿《襄阳记》曰“秦兼天下,自汉以南为南郡”。
古时,望楚山附近寺庙很多,到现在襄阳人还有“一里有三寺,走寺不见寺”的说法。
望楚山就是现在俗称的华山。
翻过烈士塔所在的羊祜山,南面的山就是望楚山。
羊祜山本来是望楚山的余脉,因为纪念晋代镇南大将军羊祜而改名。
据清乾隆《襄阳府志》记载,“一名英山,又名马鞍山,县西南八里。
旧有宋孝武帝宅,相传为帝所生,帝为武陵王,爱其峰秀,改曰望楚山.山南有“楚岩”二大字,河阳赵清老所书.”孟浩然曾两处在诗中提到此山,并写下《登望楚山最高顶》。
望楚山海拨仅335米,并不是市区最高山,但其地势险要,峰峦俊秀,离城市不远,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可以俯瞰襄、樊二城及西南诸峰和汉江等山水,古人说站在山顶可以看到楚国宜城,孟浩然更是夸张地说“云梦掌中小,武陵花处迷。
”不仅可以看到宜城,连云梦和常德都看得到呢!延庆寺望楚山上过去有延庆寺,“古为兴国寺《旧志》云在城南岘山后,他不能详也。
考:宋曾巩《跋丁道护书兴国寺碑》云隋开皇中建。
今为延庆寺,在望楚山。
碑阴书襄州镇副总管府长史柳止戈而下十八官员姓名。
皮日休有《陪裴相公游襄州延庆寺》诗。
又《旧志》:县南五十五里,有兴国寺,元至正中建,另一寺也。
”这里记载了延庆寺其实就在城南岘山后面,而此寺是建于隋代开皇年间。
卧佛寺在望楚山的西北侧山脚,有另一座寺——卧佛寺。
“县西南五里。
内有虎皮井。
唐开元中,有崔生投宿寺中,遇虎变美妇人。
事详见杂识中”。
关于虎皮井,这里还有一个美丽的神话故事:相传唐开元中(公元728年左右),有崔生应举过寺歇宿,见一虎入寺,脱去虎皮后,则变成一个美女。
崔生和她一见钟情,崔生就把虎皮悄悄地扔入井中。
美女找不到虎皮,只好嫁给了崔生。
后来崔生考取功名为官,在任六年,和虎精孕育两个孩子。
襄阳历史人物故事

襄阳历史人物故事襄阳历史人物故事导语:古老而年轻的襄阳,一座千年的历史文化名城。
历代众多的文化名流,下面小编为大家介绍几个襄阳历史人物的故事。
1、“百发百中”、“百步穿杨”这两个成语典故其实说的都是一个人--养由基,他是春秋时楚国的一名神射手,他就是我们襄阳人,他的家乡就在襄阳城西门外的檀溪附近。
《史记》说:“楚有养由基者,善射者也,去柳叶百步而射之,百发而百中”。
有一次,晋厉公攻伐郑国。
楚共王出兵援郑,和晋军相遇于鄢陵(即所谓的“鄢陵之战”。
鄢陵,今属河南省)。
战斗中,晋将魏錡射伤了楚共王的眼睛。
楚共王恨之入骨,就约养由基两枝箭,要他代为报仇。
结果,养由基只用了一枝箭就把魏錡射死,而把另一支箭还给楚共王复命。
2、不知所云。
三国时,东吴杀了关羽,占了荆州。
在与东吴作战中蜀主刘备大败,退回白帝城,又生起重病来,忙派人去成都请来诸葛亮,刘备对他说:“我的儿子如果能辅佐,你就辅佐他。
如果不能辅佐,你可以取而代之。
”说完,刘备就去世了。
这时的蜀国内忧外患,困难重重,对外,诸葛亮主动与东吴和好,对内,发展生产,训练部下。
几年后蜀国恢复了元气,粮食充足,兵强马壮。
当时蜀国南部的彝族首领孟获反叛,为了后方的安定,225年,诸葛亮亲征孟获。
他采取“攻心为上”的策略,七次俘虏了孟获,又七次放了他。
最后孟获心悦诚服地归顺蜀汉,说:“丞相天威,我再也不反了。
”解除了后顾之忧后,诸葛亮便决定出师伐魏。
他给刘禅写了道奏章,从刘备不幸早逝说起,说自己在军败的危难关头接受任命,到现在已经21年了。
他向刘禅推荐了一大批文臣武将,再三劝告刘禅要“亲贤臣,远小人”,采纳有益的建议。
最后他说:“今天我要出师远征,面对这张奏章泪流满面,不知该说些什么(不知所云)”。
3、草船借箭。
《草船借箭》是三国赤壁之战里的著名桥段,借箭由周瑜故意提出(限十天造十万支箭),机智的诸葛亮一眼识破是一条害人之计,却淡定表示"只需要三天"。
襄阳古城墙的历史故事

襄阳古城墙的历史故事襄阳古城墙位于湖北省襄阳市的城区内,是中国境内现存最为完整的明代古城墙之一。
其历史悠久,纵横数千年,见证了无数的历史变迁和故事。
以下是襄阳古城墙的一些历史故事。
首先,襄阳古城墙建于唐朝时期,最为有名的故事之一就是关于李白的传说。
相传李白在襄阳城墙上留下了他的诗句:“登吴楚东南之滨,望岳阳楼,You can see,_from far-away_, Yueyang Tower。
”这句诗表达了诗人的豪情壮志,也将襄阳的美景和历史相结合。
另一个著名的历史故事是关于明朝时期的襄阳城保卫战。
明朝末年,农民起义军李自成攻打襄阳,明朝将领李定国带领城中守军坚守城墙,进行了顽强的抵抗。
然而,农民起义军火力过于猛烈,城中人员和粮草物资也逐渐耗尽。
最终,城墙被攻陷,襄阳城被农民起义军夺取。
这场保卫战虽然失败了,但襄阳城墙的守卫精神仍然被后人称颂。
除了战争,襄阳古城墙还见证了很多历史的发展和变迁。
例如,明代时期,襄阳成为了重要的商业中心,城墙上的通道和城门经常见到商贩和行人来往。
这些商贩中包括了当时著名的商人欧阳修。
欧阳修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曾在襄阳担任过官职,并参与了城墙的修建工作。
襄阳的繁荣也为欧阳修的文学创作提供了灵感和素材,他的许多作品中都有襄阳的描写和赞美。
此外,襄阳古城墙还承载着一些民间的传说和故事。
例如,有人说城墙上有一个神秘的石碑,上面刻有一段琴棋书画四大艺术的传说。
相传,明代时期,一位名叫张居正的宰相在襄阳城墙修建过程中突然去世。
人们将他埋葬在了城墙附近,并在墓前添置了石碑,以纪念他对襄阳城墙建设的贡献。
总的来说,襄阳古城墙的历史故事丰富多样,包含了许多名人传说、战争传奇和民间传说等等。
这些故事不仅反映了襄阳古城墙的历史价值,也展示了襄阳这个古城的文化底蕴和人民的智慧与勇气。
襄阳古城墙是中国文化和历史的重要遗产,也是人们重温历史、感受古城魅力的重要场所之一。
襄阳之战的故事

襄阳之战的故事
襄阳之战是南宋与蒙古之间的一场战役,战役从南宋咸淳三年(1267年)蒙将阿术进攻襄阳的安阳滩之战开始,中经宋吕文焕反包围战,张贵、张顺援襄之战,龙尾洲之战和樊城之战,终因孤城无援,咸淳九年(1273年)吕文焕力竭降元,历时近6年,以南宋襄阳失陷而告结束。
在襄阳之战时,宋军巧妙的应用了地形优势,成功的阻止了蒙古军的投石兵器的猛烈攻击。
然而蒙古人找到了阿拉伯的兵器专家,改进了投石兵器的攻击距离和准确率,顺利的攻下了樊城。
襄阳苦于后无援兵,内无粮草,宣布投降。
且城坚池深,仓储丰厚,是南宋军事重镇。
至鹿门山后,以一部兵力佯从东岸林谷间进攻,亲率主力趋新堡(蒙军围襄阳,筑十城,此为其一,在襄阳东南十里)。
阿术识破其谋,待其进至虎尾洲(今襄阳南),突出奇兵,水陆夹攻,击败夏贵,俘杀宋军2000余人,缴获战舰50艘。
十二月,蒙古军为扼制宋军由汉水入援,又筑城万山(今襄阳西)以断其西,立栅灌子滩(今襄阳东)以绝其东。
以上信息仅供参考,如需获取更多详细信息,建议查阅《中国通史》。
1。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襄阳历史故事春秋时期:卞和献玉、完璧归赵春秋时,楚国人卞和在荆山得一璞玉,献给楚厉王。
玉工误断为石头,厉王以诈骗罪名,截去卞和的左足。
武王继位后,他又去献璞,玉工又说是石,武王再截去其右足。
文王继位后,卞和抱着璞玉哭于荆山下。
文王派人问询,卞和申诉了戮谩之冤,文王使玉工剖璞,果得宝玉,因称"和氏璧"。
后有蔺相如完璧归赵、秦始皇命宰相李斯刻篆书“受命于天,既寿永昌”于其上、将“和氏璧”精制成传国玉玺、命名为“传国宝”。
围鄾之战公元前703年,已开始强大的巴国要同邓国(城在今樊城北6公里邓城村)交好,先去征求楚国的同意。
楚派遣使臣道朔带领巴国的使者韩服一道出使邓国。
道朔和韩服走到邓国南境时,遭到鄾yōu国人的劫掠和杀害。
因此楚国派斗廉带领军队联合巴因此楚国派斗廉带领军队联合巴国军队一道攻打鄾国。
邓国派养甥和珊甥领军援救?国,遏制了巴楚联军的围攻。
后来楚巴两路前后夹攻,邓国军队因腹背受敌而战败,鄾人也乘夜幕溃逃。
楚巴与邓国之战,是有文字记载的发生在襄樊这块土地上的最早的战争。
楚建北津西周末年,周王室日趋衰弱,楚乘势而起,开始向外进行军事扩张。
熊徇、熊鄂、若敖以后,楚横行南服,突破荆山,并由丹阳迁都郢,取荆州以立根基。
楚武王五十年(前691)前后,楚灭罗、卢,以襄阳为北进中原并向东拓展的重要渡口和军事要塞,谓之北津。
楚灭邓国邓国是今襄樊汉水以北的早期开发者,城在樊城北郊。
楚文王十二年(前678),楚国军队渡过汉水,灭邓国,将势力扩展到汉水以北。
邓城是迄今所知襄樊一带最早的城池。
秦晋襄樊之战前秦建元十四年(378),世祖苻坚以苻丕率兵7万攻襄阳,苟池领兵4万出武当会攻襄阳。
东晋梁州刺史朱序料秦军无船,疏于防备。
秦军以5000骑渡水,得船百只,全军渡河,朱序退城中,坚守8个月。
秦苻坚大怒,限苻丕次年春攻下襄阳,"否则自杀,不许生还"。
苻丕遂加紧攻势。
晋军桓冲率兵7万不敢前援,苻丕佯退,朱序反击获小胜,遂懈怠。
秦军收买李伯护为内应,建元十五年(379),突然攻城,破襄阳,俘朱序。
汉代年间西汉置襄阳县西汉初年始置襄阳县。
约高帝六年(前201)建襄阳城。
西汉襄阳城疑在今襄阳古城西北汉水边,城址西北大半已淹没河中。
襄阳县建置延续2000多年至今未变,但襄阳何以得名有待考证。
三国时期刘表徙荆州治所于襄阳东汉初平元年(190),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诏书以刘表为荆州刺史。
时江南战乱,刘表不能赴任,乃单马入宜城,请南郡人蒯越、襄阳人蔡瑁帮忙,占据襄阳城。
是年冬,李?以刘表为镇南将军、荆州牧,封成武侯,襄阳遂为荆州治所。
时荆州辖长沙、零陵、桂阳、武陵、江夏、南阳、南郡、章陵8郡。
在中原乱起的情况下,刘表使襄阳"南接五岭,北据汉川,地方数千里,带甲十余万",成为当时动乱社会中一块相对安定的地区。
保存至今的襄阳古城可能始建于此时。
诸葛亮“躬耕陇亩”+三顾茅庐古隆中也因此被世人称为智者摇篮,三分天下的策源地。
官渡大战后,曹操打败了刘备。
刘备投靠刘表。
刘备的谋士徐庶临走时告诉刘备,隆中有个奇才叫诸葛亮,如果能得到他的帮助,就可以得到天下了。
第二天,刘备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去拜访诸葛亮。
谁知诸葛亮刚好出游去了。
刘备只好回去了。
过了几天,刘备和关羽。
张飞冒着大雪又来到诸葛亮的家。
诸葛亮的弟弟告诉刘备,哥哥被朋友邀走了。
刘备非常失望,只好留下一封信,说渴望得到诸葛亮的帮助,平定天下。
转眼过了新年,刘备选了个好日子,有一次来到隆中。
这次,诸葛亮正好在睡觉。
刘备让关羽、张飞在门外等候,自己在台阶下静静地站着。
过了很长时间,诸葛亮才醒来,刘备向他请教平定天下的办法。
诸葛亮给刘备分析了天下的形势,说:“北让曹操占天时,南让孙权占地利,将军可占人和,拿下西川成大业,和曹、孙成三足鼎立之势。
”刘备一听,非常佩服,请求他相助。
诸葛亮答应了。
那年诸葛亮才27岁。
隆中对东汉建安十二年(207),刘备屯军新野,因徐庶推荐,"三顾茅庐"于隆中,请诸葛亮出山。
相见后,诸葛亮提出占荆、益两州,和好西南各族,联合孙权,整顿内政,伺机从荆、益两州北伐曹操的策略,以图统一中国,恢复刘汉帝业。
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隆中对"。
后来,刘备大体根据这个计划,建立蜀汉政权,形成与曹魏、孙吴三分天下的格局。
水淹七军、刮骨疗毒关羽进攻樊城,曹操命大将于禁为南征将军,庞德为先锋,统帅七路大军,星夜去救樊城。
关羽得信,亲自披挂前去迎敌。
关羽、庞德大战百余回合,不分胜负。
第二日交战,二将齐出,并不答话,拍马交锋五十回合,庞德拨马逃走,关羽紧追不舍。
庞德取箭,关羽躲闪不及中箭,回营养伤。
十日后,箭伤愈合。
又听关平说曹兵移到城北驻扎。
关羽不知何意,骑马登高观望,看到北山谷内人马很多,又见襄江水势汹猛,水淹七军之计,油然而生。
遂急命部下准备船筏,收拾雨具,又派人堵住各处水口。
庞德与众将商议,山谷不宜久留,准备明日将军士移入高地。
就在这天夜里,风雨大作,庞德在帐中,只听万马奔腾,喊声震天。
出帐一看,大水从四面急剧涌来。
七军兵士随波逐浪,淹死很多。
于禁、庞德率将士登上小土山躲避,关羽带大军冲杀而来,于禁见四下无路,投降关羽。
庞德和身无盔甲的残兵败将,被关羽的兵马团团围住,战不多时,众将全都投降。
只有庞德夺一小船,想顺流西去,却被周仓的大筏撞到水中,后被生擒。
宋元时期岳飞收复襄阳南宋初期,金兵陷襄阳达6年之久,由伪齐政权统治。
绍兴四年(1134),岳飞上书宋高宗:"襄阳六郡,地为险要,恢复中原,此为基本。
"遂率兵从鄂州西进,兵逼襄阳。
伪齐守将李成以骑兵守河堤、步兵守平地迎战。
岳飞以长枪步兵击其骑兵,以骑兵攻其步兵,将李成骑兵赶入汉水,马踏步兵死伤无数,李成趁夜败退,岳飞遂占领襄阳。
绍兴六年(1136),岳飞经襄阳进兵中原,收复了陕西商州和河南西部地区,但因宋高宗坚持妥协保权政策,岳飞被迫退兵鄂州驻守。
宋元襄樊之战南宋咸淳五年(1269),蒙古兵大举围攻襄阳,南宋派两淮安抚制置大使李庭芝督师救援,支持襄阳守将吕文焕多次打败蒙古兵。
咸淳七年(1271),忽必烈正式建立元朝,把夺取襄阳当作南进灭宋的前哨,增兵围困。
至次年,襄阳城内柴、米、布奇缺。
李庭芝在城西清泥河上游造船百艘,募民兵三千。
民兵部将张顺、张贵率队突破元军重围,把物资送入襄阳城内,张顺战死。
后张贵出城求援兵,被元军杀害。
襄阳城西原建有双烈祠,以纪念二张。
咸淳九年(1273),元军集中水陆军用火炮攻樊城,守将范天顺、牛富、王福先后战死。
元军占领樊城后,又集中更多火炮攻襄阳城。
城内南宋诸将厌战,主将吕文焕顺势降元,襄阳失陷。
宋元襄樊之战前后5年多,是世界战争史上历时最长的攻城战之一。
李自成"襄京"称王明崇祯十六年(1643),农民起义军领袖闯王李自成率10万义军夺取襄阳,又分兵占领襄阳府所辖宜城、谷城、枣阳、光化、均州,改襄阳为"襄京",自立为新顺王。
不久,以襄阳为根据地,率师北上,克西安。
次年正月,以西安为西京,建国大顺,自称大顺王,年号永昌。
二月,直捣北京,推翻明朝统治。
近代江湖会起义1911年农历十月,光化、襄阳等地的江湖会员和群众获悉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极受鼓舞,准备起义响应。
初七晚,江湖会主要骨干在宝灵寺通宵开会,决定次日乘光化、老河口军政要人参加老河口大绅士邢福安宴会之机,举行起义。
起义胜利后,起义军立即分水陆两路直取襄樊。
十日上午攻占襄阳,中午于城内昭明台开会,议定成立襄阳军政分府和分道署,张国荃为司令,李秀昂等人任协统。
十一日,李秀昂率兵进驻樊城。
起义军光复襄樊后,即以军政分府的名义发出文告,传檄所属各县立即起义。
随后,所属各县先后光复。
荆襄自主运动1917年,时任北洋陆军第九师师长兼襄郧镇守使的黎天才,为响应孙中山在广州成立护法军政府、开展护法运动的号召,在襄阳城鼓楼宣布自主,号称湖北靖国联军总司令。
黎东联枣阳、随州王安澜,西联陕西郭坚,北联河南王天纵,南联荆沙石星川,于1918年1月4日在襄阳组织汴鄂陕三省联军总司令部,黎天才被推任为总司令。
北洋军阀段祺瑞政府派遣第一路总司令曹锟、湖北督军王占元、河南督军赵倜等率军进击襄阳,自主运动失败。
戏曲黄梅戏《女驸马》民女冯素贞自幼许配李兆廷,后李家败落,兆廷投亲冯府,岳父母嫌贫爱富,逼其退婚。
冯素贞花园赠银于兆廷,冯父撞见,诬李为盗,将其送官入狱,逼素贞另嫁宰相刘文举之子。
冯素贞男装出逃,在京冒李兆廷之名应试中魁,被皇家强招为驸马。
花烛之夜,素贞冒死陈词感动公主。
帝赦免之罪,冯李终成眷属。
该剧通过女扮男装冒名赶考、偶中状元误招东床驸马、洞房献智化险为夷。
黄梅戏《天仙配》秀才董永卖身傅家为奴,以所得银钱葬父,孝行感天。
恰七仙女有思凡之意,玉帝乃命七仙女下凡,与董永配合百日夫妻。
董永于上工之日,在槐荫树下与七仙女结为夫妻。
后七仙女一夜织成十匹锦绢,傅员外将三年长工改为百日;又收董永、七仙女为义子、义女。
百日期满,夫妻二人辞工回家,途中七仙女告知董永实情,并赠罗裙、白扇宝,约定来年二月十五日送子相会后,在槐荫树下重返天庭。
董永进宝得官,归途又逢七仙女送子下凡,董永后与傅员外之女结为夫妇。
神话传说襄阳民间传说——九天玄女九天玄女最初的形象是一只神鸟,名叫玄鸟,天帝曾命令其生下商的始祖契,后来,演变成半人半禽的“人首鸟形”的神,最后变成了人格化的美丽女神仙。
后世托其名所做的《玄女经》,其中有许多生育、养生的方法,所以常把她当成送子娘娘来崇祀,在民间的知名度很高,使她经常以正义战神的形象出现,是一位保佑人间、铲恶除暴的女神仙,所以在道教的神系地位中,九天玄女是仅次于女娲和西王母的最高女神仙之一。
宋赵普《烟波钓叟赋》曰:“轩辕黄帝战蚩尤,涿鹿经年苦未休。
偶梦玄女授符诀,登坛致祭谨虔修。
史实证明黄帝“九战九败”,确实很难打败蚩尤,据说是九天玄女帮助了黄帝,传授了天书,于是屡战屡败的黄帝制造了指南车才打败蚩尤。
这部天书除了记载兵器的制造方法外,还记载了很多军队打仗遣兵调将的兵法。
并非人人可得正义女神的护佑,必须是有道之士、行善之士方可得到。
九天玄女的信仰奠定了华夏正义民族的理论基础,华夏民族崇尚正义战争,通过正义的战争来维护国家和民族的统一。
道教宣扬九天玄女正义战神的精神,有助于弘扬我们这个国家民族的正气,发扬道教爱国爱教的精神!牛郎织女牛郎父母早逝后,常受兄嫂虐待。
兄嫂和牛郎分家,只给牛郎一头老牛。
织女是天上一位聪明美丽的仙女,有一次她与其他仙女一道到银河洗澡。
牛郎在老牛示意下,将织女的天衣偷走。
织女不能重返天宫,遂与牛郎结成夫妻,生有一儿一女,自耕自织过着幸福美满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