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度十大科技谣言

合集下载

2013年中国信息社会发展十件大事

2013年中国信息社会发展十件大事

2013年中国信息社会发展十件大事1.互联网金融成为热点互联网对经济的影响逐步渗透到传统金融行业,并且全面覆盖支付、结算、融资、货币、基金、证券、保险、理财,以及金融产品销售渠道等多个细分领域。

互联网金融开始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创新业务形态。

2.大数据热潮兴起从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集体学习大数据及信息技术影响,到国家统计局开始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利用大数据开展调查统计,再到各类企业、商家纷纷推出的大数据服务,社会各界对大数据的关注持续升温。

2013年亦被称为中国的"大数据元年"。

3."棱镜"事件波及国际社会2013年6月,美国国家安全局前雇员爱德华·斯诺登曝光了美政府多个秘密监视项目,令美国"棱镜"监控计划完全暴露在公众的视线之下,并将多家互联网巨头推上风口浪尖。

"棱镜"等系列项目的曝光引发了信息社会国家安全与个人隐私保护关系的争议,也凸显了中国网络安全面临的巨大挑战。

4.《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发布2013年7月16日,工信部正式发布《电信和互联网用户个人信息保护规定》,自2013年9月1日起施行。

《规定》进一步明确了电信业务经营者、互联网信息服务提供者收集、使用用户个人信息的规则和信息安全保障措施等,将推动我国电信和互联网行业个人信息保护制度不断走向完善。

5.《"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出台2013年8月1日,国务院印发《"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宽带网络成为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性公共基础设施。

2015年我国将初步建成适应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

6.《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出台2013年8月8日,国务院印发《关于促进信息消费扩大内需的若干意见》。

"信息消费"受到高度重视。

大力促进信息消费,被看作是一项既利当前又利长远,以及稳增长、调结构、促转型的重要举措。

科学界十大谣言

科学界十大谣言

科学界十大谣言科学和技术是人类文明进步的重要动力。

在科技不断进步的今天,我们总能够听到各种“科学界谣言”,它们经常自媒体和社交网络等渠道传播,让人感到困惑和心虚。

下面,我们将一一揭开这些“科学界谣言”的真相。

1. 人类只使用了大脑的10%这个谣言源自于过去的一个实验,科学家曾发现,在动物实验中,尽管只有部分脑组织被消除,动物的功能仍能保持正常。

但这并不意味着人类只使用了大脑的10%。

实际上,我们的大脑不仅被使用,而且在生命中的每一个时刻都有相应的反应。

人类的每一种感受、思考和行动都受到大脑的控制。

科学家早已证实,人类使用了大脑的100%。

2. 在微波炉里加热水会导致辐射微波炉的加热原理是利用微波使食物内部迅速加热,而不会产生辐射。

微波炉中的微波是非电离辐射,不会对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

当然,在使用微波炉时,也需要注意避免使用损坏或老旧的微波炉以及不合适的微波炉器具,以防止安全问题出现。

3. 吃蛋糕会导致癌症这种说法是不科学的。

任何一种食物,如果只是吃少量,是不会造成癌症的。

事实上,食品中的化学成分与癌症的关系并不明确,癌症的成因是十分复杂的,包括基因、环境、遗传等多种因素。

而我们平时应该注重的是善待身体,多吃蔬菜水果,适量摄取蛋白质和好的脂肪,维持健康的饮食习惯。

4. 糖分吃多了会导致多动症这个说法也没有科学依据。

多动症是一种神经系统疾病,是由基因和环境因素共同影响的。

平时食用少量糖分是不会有什么问题的,而如果需要控制葡萄糖摄入量,可以选择摄入无糖或低糖饮食,如饮用水果饮料而不是汽水饮料。

5. 人类的杀伤力可达到核武器的威力这个说法太过夸张了。

虽然人类的科技水平越来越高,但我们仍然没有实现在短时间内摧毁整座城市的手段。

此外,从文化、历史和今天的全球政治形势来看,这样的大规模杀伤行为是不可能的。

6. 颜色盲的人只能看黑白颜色这个说法也不准确。

颜色盲是一种视觉缺陷,是指在色觉系统上的缺陷,使人无法从视觉中区分出一些颜色。

十大科技谣言

十大科技谣言

十大科技谣言谣言一:外太空没有地心引力恰恰相反,人在外太空仍会受到地心引力的影响,而且还不小呢。

那你可能又要问了:既然有引力,为什么宇航员还能漂浮在太空中呢?其实,宇航员之所以看上去好像是悬浮在太空中,是因为他们受到地心引力的作用,从而慢慢向地球方向“坠落”,为了避免这股下坠的力量,宇航员必须横向运动,这样产生的离心力就能抵消引力。

实际上,宇航员是在“绕着”地球轨道飞行呢。

谣言二:闪电不会两次击中同一个地方当你惊慌失措躲避闪电袭击时,千万要忘记这个害人不浅的谣言。

事实上,闪电击中同一个地点的概率实在不低,只是你不知道或者没见过罢了。

如果你真的碰上了这样的所谓“小概率事件”,那只能说一声“祝你好运”了。

谣言三:流星发光发热是因为和地球大气层的摩擦流星进入地球大气层时,位于其前方的压缩空气才是它发热发光的原因―――当流星以超快的速度向地球方向坠落时,压缩空气与流星的表面产生了巨大摩擦,从而让我们欣赏到明亮流星划过天际的美景。

谣言四:人会被从高楼掉下的硬币砸死在电影里经常能看见这样陈腐的情节,其实无论是在现实生活中还是从科学的角度考量,都没有发生过这样的事。

如果一个人真的被从高楼落下的硬币砸到的话,最多只会感到一阵刺痛,流点血,好像被虫叮了一下似的,除此之外什么事都没有。

谣言五:死亡的脑细胞不可以再生这可是我们以前在生物课上所学到的定理,相信每个人都会有在用脑过度时为那些死去而不能复生的脑细胞默哀的时候。

不过你知道吗?已经有瑞典的科学家成功证明了脑细胞的再生能力,颠覆了这一所谓真理。

谣言六:月球有自身的暗面真实情况是,月球的全部表面都会被太阳照亮,产生此误解主要是因为我们在地球上是不能看见月球的全景的。

造成这一点的原因,其实是因为潮汐锁定现象。

当一个天体绕着另一个天体公转时会产生潮汐磨擦,让自转减慢,最终会造成以同一面持续面对另一天体的状态,这就是潮汐锁定。

谣言七:食物掉地5秒内捡起还能安全食用简直是一派胡言!如果地上有细菌,那么吃的东西一落地,它们就会立即攀附在食物上。

2013年十大科普事件发布

2013年十大科普事件发布

龙源期刊网
2013年十大科普事件发布
作者:
来源:《云南教育·视界(综合)》2014年第03期
据《中国教育报》报道近日,中国科协发布了2013年十大科普事件,太空课与嫦娥三号落月成功入选。

据悉,这次评选先由中国科普研究所相关课题组整理出60余个全国性的科普事件,再由全国主要科技媒体、相关科研机构和职能部门的专家从中遴选出20个事件交给终评委员会评审,最终得出十大榜单。

科普促进化解PX项目危机入选“十大事件”引发众人争议。

中国科普研究所所长任福君解释说,去年5月,PX项目落户九江,当地政府通过科普成功促进了危机的化解。

此后,央视等媒体也相继推出一系列的科普活动,对此事起到巨大推动作用,使项目顺利落地。

流言终结者 不值得相信的4个科技谣言

流言终结者 不值得相信的4个科技谣言

NO.2像素越高成像越好
这条留言虽然相信的人已经没有那么多,但当我们购买设备时仍然会对相对像素较低的产品心怀警戒。事实上,照片的素质并不仅仅取决于传感器的像素值,而是取决于传感器的面积,传感器部件的尺寸远远比像素值更为重要。此外决定一张相片效果的因素还有软件算法、防抖极致、测光系统等等,一套优秀的成像系统是由许多复杂的组件构成的,仅看像素一条是远远不够的。
NO.3电池用尽之前绝不充电
锂电池的寿命取决于充电周期而非充电时间,因此在电池耗尽才充电才是对电池的最大伤害。每一块锂电池板都有自己的充电周期数量,一个充电周期即电池从用尽到充满。因此电池越接近用尽,所消耗的充电周期值也越多。我们的建议是尽量在刚刚低于50%电量时进行充电。
NO.4屏幕分辨率越高越好
屏幕分辨率越高无疑能带来越出色的视觉体验,然而在1080p成为标配的今天,是不是2K屏幕就一定最好呢?答案是不一定。人眼机能最多能够分辨出300ppi的像素密度,超越300ppi之后便很难进行识别。目前市售的旗舰手机绝大多数都超过300ppi,因此在视觉效果上呈现的差距不大。此外,屏幕分辨率越高对内存带宽要求越苛刻,同时高像素密度容易使屏幕亮度下降,影响电池续航能力,在其他硬件没有跟上的情况下,超高分辨率屏幕手机仍应该谨慎选择。
NO.1 长时间充电有害电池
很多人不敢在睡前对手机充电,担心一整晚地充电会损伤电池。事实上这种担心是多余的,目前没有任何证据证明这样的充电会损伤电池。另外由于电子设备已经全面进入锂离子电池时代,锂离子电池对于充电的宽容度更高,同时电子设备的充电系统也能够在电池充满后自动断电,不会充爆电池。

2013年度十大科学新闻

2013年度十大科学新闻

2013年度十大科学新闻以下是赫芬顿邮报总结的2013年度十大科学新闻,它们基本上都在煎蛋报道过。

10、西方人智商一个世纪下降了14.1我们的技术越来越智能化,但欧洲研究人员发现,在过去一个世纪里西方国家的平均智商竟然下降了14.1。

9、浓密性感的胡茬最受女性欢迎胡须是男性的象征。

澳大利亚的研究者让女性对四种类型的胡子来打分:胡子刮得很干净的、轻度胡茬、浓密胡茬和满脸大胡子,调查结果显示女性偏爱蓄着浓密胡茬的男人。

8、科学家发现人体新组织在经过多年的医学研究之后,我相信医生们已经对我们身体中任何一小块部分都了如指掌。

令人难以置信的是,ScienceDaily报道发现了人类身体上的一个新的组织,叫做前外侧韧带,这条韧带一直藏在我们的膝盖里。

7、发现罕见的蜥蜴化石研究人员在墨西哥发现的一块琥珀里,发现2300万年前的蜥蜴化石,里面一直保存完好的小蜥蜴。

琥珀里通常有少量的动植物遗骸,但有着完整脊椎动物的琥珀是非常罕见的。

6、宇宙被证明寿命有限希格斯玻色子的确认使得科学家们得以计算宇宙的寿命。

在这个计算中希格斯玻色子本身的质量是一个非常关键的参数,测量值显示它的质量值已经于临界点,计算结果意味着宇宙或将在未来数十亿年内走向毁灭。

5、超级月亮(Supermoon)让天文观测者们震惊"超级月亮"并非天文学的专业术语,它是满月与近点月同时发生的近点朔望月。

这是描述月球在椭圆轨道上绕着地球公转,行经近地点之时,同时又在日地联线上的通俗名词(维基)。

2013年6月的超级月亮让世界各地的天文观测者们兴奋不已。

4、火星上有老鼠?一张火星岩石相片让人觉得它看起来像某种啮齿动物。

关注煎蛋的火星标签会发现,关于火星有太多类似的臆想。

3、意外合成出“不可能”的超级材料一个多世纪以来,科学家们一直在说要想制造出不含水的无序碳酸镁是不可能。

瑞典乌普萨拉大学的研究人员研制出了超强吸水性的碳酸镁,打破了表面积和吸水性的世界纪录。

科学流言的例子

科学流言的例子

科学流言的例子
1. 哎呀呀,你知道吗,有人说手机一格电辐射大千倍,我就想问啦,这真的靠谱吗?就好像说一个小感冒能一下变成绝症一样,这也太夸张了吧!事实上,手机辐射的大小和电量并没有直接关系呢。

2. 嘿!有人讲仙人掌能防辐射,这是不是有点扯呀?难道我们天天对着仙人掌就能抵挡住辐射啦?那电脑、手机啥的直接摆仙人掌旁边得了,这明显不太科学嘛!
3. 哇塞,还有人传吃酱油会变黑,这不是胡说八道吗?那是不是吃白糖就会变白呀!其实肤色主要和遗传、日晒等因素有关,和吃酱油可没啥关系呀。

4. 你们听说过筷子用久了会致癌吗?这也太吓人了吧!难不成大家用几年筷子就得担心患癌啦?实际上,只要正常清洗、晾干,一般没问题的啦。

5. 哎呀呀,说大蒜能鉴别地沟油,这怎么可能呢?要是这么简单就能鉴别,那还需要那么多检测手段干啥呀!大蒜可没那么神啦。

6. 有人说 Wi-Fi 有辐射对孕妇不好,这是不是太紧张啦?那咱们周围的各种信号不都有辐射啦?其实只要保持合理距离,没那么大影响的哟。

7. 哇,居然有人讲蛇会报复人,这像话吗?蛇又不是人,哪来那么多心眼呀!蛇大多数时候只是出于本能行动而已啦。

结论:这些科学流言真是五花八门,我们可得擦亮眼睛,别轻易相信这些不靠谱的说法呀!。

那些你曾深信不疑的十大谣言

那些你曾深信不疑的十大谣言

那些你曾深信不疑的十大谣言那些你曾深信不疑的十大谣言2012年世界末日,城市自来水中有避孕药,蹲着上厕所比坐马桶更健康,经期洗头易患癌……这些你曾深信不疑或模棱两可的谣言,已被果壳网戳穿。

果壳网2013年度十大科技谣言揭幕在即,小编会跟进,先来回顾那些年果壳网的经典战役。

在此公布果壳网2012年发布的年度十大科技谣言与2013年10月发布的十大生活谣言,仔细看哦,别再被谣言忽悠了。

■果壳网发布2012年度十大科技谣言谣言:“2012年世界末日”系列谣言据说,玛雅历法将在2012年终结,同时终结人类文明;据说,体积足有地球4倍的行星会在这一年飞临地球;据说,太阳风暴会席卷地球,中微子将把地核烤化;据说,银河系中心超大黑洞将与太阳和地球连成一线;据说,地球将从环绕昴星团的光子带中穿过;据说,地球磁场在这一年里将会翻转……传说中的这一天触手可及,你恐慌了吗?真相:2012年12月21日是玛雅“长计历”历法的第13.0.0.0.0天,是象征着一个所谓“大循环”结束的整数日,与“末日”完全无关。

谣言:“45天速成鸡”不能吃在媒体对商品肉鸡市场的报道中,出现了这样的描述:“(肉鸡)从孵出到端上餐桌只需45天。

”这个时间描述在网上引发一片质疑,成为网络争议的焦点:“45天也太快了吧!速成鸡真能安心吃吗?”媒体报道中还引用饲料厂工人的话,称“饲料配了药,对人体肯定有害”,据说连周边的苍蝇都能毒死。

肉鸡长得这么快,真的是靠“毒饲料”喂出来的吗?真相:养鸡场的鸡45天出笼是正常现象现代养殖业中,通过可靠的品种选育、严格的饲料调配和科学的饲养管理,一些商品肉鸡出栏时间就是42-48日龄,45日左右最常见。

长得快与违规的药物添加并不存在必然联系。

谣言:用微波炉加热食物有害健康网上流传着一篇“德国人从来不用微波炉”的文章,宣称微波炉的种种“害处”——“如果您用『微波炉煮热的食物』把癌细胞养得肥肥壮壮的,保证癌细胞会很高兴吃,但不会说谢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3年度十大科技谣言2013年对于谣言粉碎机是如虎添翼的一年,有了“流言百科”这个小伙伴,谣言粉碎机力争更快速地出击。

和过去的几年类似,食品安全相关的谣言依然是最受人们关注的,从“槟榔不致癌”到“快餐店的冰块比马桶脏”,从“转基因大豆致癌”到“自来水中有避孕药”,你相信过这些错误消息吗?在2013年即将过去之际,果壳网联手腾讯视频盘点年度十大谣言,为你拨开谣言的迷雾,让你更加了解真相。

第十:WiFi杀精谣言:阿根廷研究称笔记本WiFi会降低男性精子活力。

一条题为《WiFi杀精于无形,精子DNA受损严重》的微博在网上疯传,该微博称:“无线上网期间散发的电磁辐射正是杀精的元凶!男士们注意了,珍爱生命,远离Wifi。

”真相:首先,wifi无线上网使用的电磁波波段一般是2.4GHz到5GHz,和手机使用的射频电磁波波段比较接近(比手机使用的频率稍微高一些),属于非电离性辐射,主要是对人体组织的加热作用可能影响健康,需要比较大的强度才会造成伤害。

其次,这项实验中只是将体外的精液连续接受辐射4个小时,与体内精子接受wifi辐射的实际境况有所不同;实验中移动率下降,DNA片段化增多的那部分精子是否会对整个精子群体有明显影响也有待确定;此外实验样本只有20几个,重复试验也未进行;对照组的设置也存在不合理的地方。

因此简单推论到人体,说笔记本wifi会降低男性精子活力,还为时过早,需要更多的研究验证。

科学界对于日常生活中这一类辐射的基本看法仍然是:“目前没有可信的证据可以证明微弱的射频信号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

无论笔记本电脑还是手机,他们的辐射值通常都在毫瓦每平方米这个水平上,远低于国际非电离性辐射委员会制定的安全上限——10瓦每平方米(这个上限值只是一个以防万一的安全限制,并不是说超过这个值,就会生病,只是会有轻微的健康风险)。

第九:转基因饲料影响猪健康谣言:据《有机系统》杂志六月刊报告,科学家通过对168头猪为期22.7周的研究,发现转基因谷物喂养的猪患严重胃炎几率为33%,而非转基因饲料喂养的猪患病几率仅为12%;此外,转基因谷物喂养的猪子宫比非转基因饲料喂养的猪的子宫重25%。

真相:澳大利亚与新西兰食品标准局(FSANZ)在今年7月份就在其官网否定了这个实验结果。

该研究发布的期刊是有机农场联盟提供的运营经费,专注于有机农业而非转基因生物,属于学术圈外的“野鸡”期刊。

实验中喂食的对照组设计有重大漏洞,非转基因的作物,并不是用来制作转基因作物的亲本作物,意味着实验组与对照组的区别不止这3个转入的基因。

实验选择的是幼兽,正是个体发育差别大之时,幼崽生殖器官发育,与个体遗传差异、孕期条件、出生时条件、后天条件都有关系,而饲料只是后天条件之一。

这个研究的统计方法有问题,按照作者的逻辑,同样的数据可以示转基因饲料有益于心脏和肝脏健康。

第八:N95口罩最多使用半小时,否则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谣言:最近雾霾天气严重,很多人在讨论戴口罩,也有推荐N95. 作为对口罩略有了解的人,想说一下:N95 口罩是工业防尘口罩,防PM2.5肯定没问题。

但,根据德国劳保条例,工人每次佩戴N95口罩不能超过半小时;半小时后,必须摘下口罩正常呼吸半小时以上。

否则,有可能对呼吸系统造成永久性损伤。

老人小孩不宜使用。

真相:在污染天气下,普通人使用颗粒物防护口罩来保护自己是必要的,安全性有赖于对口罩的正确选择和使用。

口罩的负面作用是不会提供氧气,相反不同程度地增大呼吸阻力,也就是说佩戴者需要费更多的力来实现气体交换,因此有人会觉得不适,呼吸肌薄弱或是心肺功能不好的老弱病残幼在是否佩戴口罩问题上也需要慎重,遵医嘱是个明智的做法。

其次,从这条消息提到的德国劳保规范的来看,当中写到“低于三公斤且无气阻的口罩对使用者造成的负担很小无需担忧健康风险”“1类防护口罩每天使用不超过半小时"--这里的限制是对于使用者是否需要体检而限定的,而并没有说使用者超过半小时后会造成永久损伤。

在N95标准的老家,美国职业安全与健康监察署、美国疾控中心和美国国家职业安全健康研究所的相关使用指导中都没有找到人佩戴时间的限制,口罩本身的推荐更换时间和条件是有的。

第七名:电厂烟囱中排放的白烟是PM2.5的主要来源谣言:某环保组织微博:#追霾少年# 昨天下午两点半左右,携带PM2.5实时检测仪来到上海外高桥发电有限公司。

目测可见电厂三只大烟囱中,有两只正在喷着浓浓的白烟。

PM2.5实施检测浓度150微克每平方米左右。

真相:电厂烟囱的白烟主要是湿法脱硫后携带的大量水蒸汽以及二氧化碳,这也是为什么夏天看烟囱是轻烟,另外还含有微量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及烟尘。

现在的电厂都要上电除尘,脱硫、脱硝。

观测人员没有在烟囱口测,只是站在电厂外,此时测得的数据并不能代表电厂就是污染源。

要检测烟中的污染物,应该到烟波着陆点。

一般位于下风向的烟囱有效排出高度的10-20倍距离。

烟波着陆点的污染物浓度最高,而烟波着陆点与烟囱之间通常是没有污染物的。

就其烟波形状来看的话.此地当时正处于最适合污染物扩散的气象条件下。

这个时候烟波着陆点在好几公里之外了。

而且在同一天下午,陆家嘴金融中心的PM2.5在170微克每平方米左右,如果电厂的排放的白烟是PM2.5的主要来源,电厂附近的PM2.5浓度应该明显高于远离电厂的陆家嘴。

第六:新生婴儿会对喝的第一口奶产生依赖性谣言:新生儿在医院喝"第一口奶",背后暗藏金钱交易。

企业贿赂医生护士。

"白衣天使"在利诱下,强行给孩子喂多美滋奶粉,让新生儿产生依赖,排斥母乳!这可能影响孩子的免疫系统发育。

真相:如果调查属实,那么这种向新生婴儿强行推销配方奶粉的行为无疑是违法的。

我国《母乳代用品销售管理办法》第十四条明确规定:“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及其人员不得向孕妇和婴儿家庭宣传母乳代用品,不得将产品提供给孕妇和婴儿母亲。

对无法进行母乳喂养的婴儿,应由医生指导其喂养方式。

”明令禁止医疗卫生保健机构向产妇推销、宣传奶粉产品,更别提直接在未征得家属同意的情况下喂给婴儿了。

另外如果母亲真的由于自身的各种原因无法给孩子哺乳,也应该由监护人主动联系配方奶粉销售者,而不是由医院私自决定。

配方奶粉里并没有任何可以使人上瘾的物质基础,微博里提到的“产生依赖性”更是言过其实了。

关于婴儿喝配方奶粉以后排斥母乳的表现,有很多种可能,比较常见的是因为习惯了奶粉的味道后对母乳味道的变化和摄取方式的不适应,其实就是类似我们所说的“挑食”的情况,是可以较容易地纠正过来的,并没有严重拒绝母乳并产生很强烈的排斥反应的案例。

母乳是新生婴儿前6个月最理想的食物这一观点,已经得到了全世界所有医疗卫生机构的一致认可。

目前,世界卫生组织(WHO)建议,最好能保证前6个月的纯母乳喂养(只喂母乳,无需添加其他任何食物和饮料,包括水),6个月之后可以逐步添加辅食,并同时保持母乳喂养直到2周岁甚至更久。

第五:快餐店的冰块比马桶水脏谣言:在北京各地的真功夫、麦当劳、肯德基取回冰块样本进行检测,检测结果显示,3家快餐店的大肠菌群、金黄色葡萄球菌以及沙门氏菌群均符合国家标准,而菌落总数则超标。

麦当劳崇文门店冰块菌落总数为12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低于马桶水箱水;真功夫冰块菌落总数为90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8倍,高于马桶水箱水5倍;肯德基食用冰块菌落总数高达2000个每毫升,高于国家标准19倍,高于马桶水箱水12倍。

真相:马桶水也是自来水,只要是自来水就要符合生活饮用水标准。

即便马桶水是污水处理后的中水,其中也是要求有一定余氯,因此细菌也不易生存,当然中水是不对菌落总数作要求的,毕竟它不入口。

另一方面,马桶如果是刚冲过甚至是反复冲过,然后立即取水,这和自来水并无本质区别。

按照SB/T 10017-2008 的规定,食用冰的制作原料要符合生活饮用水的标准GB5749,也就是说可以用自来水做冰块。

菌落总数超标意味着,这些快餐店存在卫生隐患,生产操作可能不够规范,食品卫生状况有待改进。

实际上,菌落总数在国际上通常是企业用来进行生产过程的规范控制,很少用来判定食物是否合格。

记者自行采样不符合规范的实验操作程序,所以得到的数据未必可靠。

同时,国家标准是否能够用于判定前台购买的冰块也值得商榷,也就是存在标准适用性的疑问。

快餐企业完全有必要借此机会,好好梳理一下可能出问题的环节,严把卫生质量关,为消费者提供更加安全放心的食品。

2013年8月2日,央视新闻频道发布题为“北京食用冰块风险监测结果公布”的新闻报道。

报道中,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抽检了63份食用冰块样本,结果致病菌总数均合格。

第四名:自来水中有避孕药谣言:中国是避孕药消费第一大国,不仅人吃,且发明了水产养殖等新用途。

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

学者对饮水里雌激素干扰物研究发现,23个水源都有,长三角最高。

另外,它们作为持久污染物,一般水处理技术去不掉;人体积累,后果难料。

真相:果壳网专访了这篇论文的原作者,他认为微博内容完全是曲解。

论文所研究的是环境雌激素,并不完全由人为导致,更不能作为“水产养殖中使用避孕药”的“证据”。

水产养殖业使用激素类药物,并无证据表明由中国人发明,论文里对于水体中这类物质的来源引用的参考文献分别来自于日本和英国,并无一字提及“中国人发明”。

这三篇文献的发表时间分别为1983年、1998年和2003年,可见西方国家使用雌激素要早得多。

雌激素对野生动物确实有危害,但并不等于“避孕药环境污染可导致野生动物不育或降低再生能力”,环境中的这类物质含量是很低的,而研究雌激素对动物的作用仅仅局限于实验室中,实验中使用的雌激素浓度是环境水体中的几千几万倍以上,且必须长期持续暴露。

论文只是在水源水中检出这类物质,且浓度很低,而不是说的自来水。

即使是文中报道的水源水中的含量也是很低的,不足以对人体健康产生危害。

西方发达国家的水源水和自来水中同样能够检出各种环境雌激素,且浓度并不比中国低目前工艺对这类物质还是有很好的处理能力的,最高可以达到90%以上。

检测出环境雌激素的存在并不一定就意味着对人体有害,看环境雌激素的效应强弱和浓度水平。

由于检测技术的快速发展,检测精度大幅提高,原来浓度很低而无法被检测到的物质也能被检测出来。

因此“检出”并不一定指环境中这类物质增多,而是意味着检测技术提高了。

理论上只要检测手段无限先进,任何存在的物质都能被检测出来。

如果提到“未检出”,必须要给出检测方法和检测限,否则是不科学的。

第三:口服胶原原白制品可以美容谣言:日常生活中,人们追求养颜抗衰,总会刻意食用猪手、凤爪、猪皮等富含胶原蛋白的食物。

更好的方式是吃胶原蛋白粉,来完成对皮肤的营养补充。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