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版2020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第十三单元单元综合训练

合集下载

2020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整合13

2020版高三历史一轮总复习:单元整合13

点差异很大,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内涵认知上的差异。
第二,认为新文化运动是对传统文化的全盘否定,他们指斥新文化运动抛 历


人 教
弃传统,毁灭国粹,一意西化,如钱穆即持此观点。

第三,认为新文化运动对传统文化的否定是当时社会现实的需要,在对待
中西方文化的态度上确实存在着偏激,但是,这种偏激是必要的,矫枉需要过
治’、自由、平等、博爱等基本政治价值观到权力分立,五权宪法等具体的政
治设计,形成了一套严密的民权政治思想体系。”有的学者以辛亥革命为界来
考察,认为孙中山的民权主义在辛亥革命前是“以建立民国为核心内容,注重
于民主政治的制度设计层面”;辛亥革命后,“他仍密切注视西方民主政治的 历


人 教
最新发展,不断吸收新的政治学说与制度来补充和完善他的民国政治制度的设
冈山道路,实行“工农武装割据”,取得民主革命的胜利。
②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逐渐摆脱“苏联模式”的束缚。
返回导航
必修三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特点
(1)近代中国人学习西方、寻求变革主要是为了中国的独立、民主和富强。
(2)学习西方与抵抗侵略、启蒙与救亡相连,体现出强烈的反封建、反侵略
︹ 人 教 ︺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三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二、欧洲启蒙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比较
︹ 人 教 ︺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三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 人 教 ︺
历 史
返回导航
必修三 第十三单元 近代中国的思想解放潮流与20世纪以来中国重大思想理论成果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三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36讲十月革

2024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学案(部编版)第十三单元两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与国际秩序的演变第36讲十月革

第36讲十月革命的胜利与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课标要求 1.了解列宁领导的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过程。

2.理解十月革命的世界历史意义。

考点定位 1.十月革命爆发的原因(条件)、过程、影响。

2.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新经济政策”到“苏联模式”的演进。

主题一列宁主义与十月革命1.列宁主义的形成(1)形成条件经济条件19世纪末20世纪初,俄国资本主义经济不断发展政治条件沙皇专制统治持续强化,社会矛盾日益尖锐阶级条件俄国第一代产业工人产生组织条件1898年,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宣告成立,展开了有组织的工人运动个人努力列宁创办《火星报》,宣传马克思主义(2)形成标志:俄国社会民主工党第二次代表大会召开,标志着布尔什维克党的建立。

党的指导思想是“布尔什维主义”,也就是列宁主义。

(3)主要内容帝国主义理论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国情认识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中最薄弱的一环”革命理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专政理论工人阶级要以暴力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专政(4)意义: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俄国革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创造性地提出了一系列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理论,为帝国主义时代的无产阶级革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

2.十月革命过程两个政权并存二月革命胜利后,彼得格勒工兵代表苏维埃的领导人将政权交给临时政府,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并镇压人民的反抗指明革命方向1917年4月,列宁提出了将俄国革命从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向社会主义革命推进的战略和策略占领冬宫1917年11月7日,即俄历10月25日,革命武装占领临时政府所在地冬宫成立新政权1917年11月8日,成立苏维埃政权,列宁当选为人民委员会主席意义(1)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第一个无产阶级领导的国家,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世界格局,实现了社会主义从理想到现实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人类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新纪元。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Word版含解析

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精练: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Word版含解析

单元检测(十三)近现代中国的思想解放及理论成果和科教文化(时间:45分钟满分:85分)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2小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鸦片战争前后对西方国名的翻译,基本是带“口”旁的音译名,如英咭咧、咪唎、咈囒哂,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如“米夷”“咈囒哂夷”“法夷”;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如“美”“英”“德”“法”。

这种变化反映了近代中国()A.对西方认识的不断深入B.摆脱了天朝上国观念C.半殖民地化程度的加深D.实现了外交的近代化解析:选A鸦片战争前提到西方各国时译名通常加上“夷”“逆”或“酋”,说明认为西方国家落后,而近代后期,对各国国名的翻译多用褒义词说明认识到西方国家的进步性,故选A项;B项中“摆脱了”、D项中“实现了”不符合史实,排除B、D两项;C 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

2.有学者认为,西方的启蒙是一种“内源”式、持续式的启蒙,而近代中国的启蒙则是“外源”式、突变性的启蒙。

导致中国思想启蒙出现这一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西方文明的冲击B.资本主义发展缓慢C.政府的腐朽统治D.儒家思想根深蒂固解析:选A近代中国的思想启蒙出现于鸦片战争之后,其历经阶段由“器物”到制度再到思想,具有较强的突变性,其主要原因就是西方的持续入侵和中国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故A项正确。

3.(2019·石家庄模拟)康有为通过重塑孔子形象、高悬大同理想,并用西方政治伦理学说阐释儒家经典,将儒家思想与西方文化对接和调融、重塑和创造,是儒家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这一行为的重要影响是()A.重新树立孔子的思想权威B.减少近代化过程中的文化认同危机C.使晚清保守思想大行其道D.推动了传统思想与民主科学的结合解析:选B康有为重塑孔子形象,是借助孔子权威宣传西方的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减少其在中国传播的阻力,故B项正确,A项错误;康有为通过这种做法是在宣传西方近代资产阶级政治学说,故没有出现C项所述结果,排除C项;他的做法推动了传统思想与西方政治学说的结合,而不是与民主科学的结合,故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1讲课时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1讲课时精练卷附答案解析

人民版2020高考历史一轮复习第十三单元第1讲课时精练卷一、选择题1.(2018·湖北武昌区5月调研)圈地运动在18世纪达到高潮,英国农村土地高度集中,同时造成农村人烟稀少、村舍为墟,人口大量流失。

而1801年英格兰农作物单位面积产量见下表,这一情况说明()A.英国社会底层人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B.圈地运动导致了英国种植业的全面衰退C.工业革命推动英国资本主义大农业发展D.更多富余农产品为工业化提供坚实基础2.(2018·安徽蚌埠二模)学者马克辛·伯格说:“蒸汽机长期以来被18世纪史学家看作发明和创造的关键指示器,但是18世纪本身值得骄傲的地方是从镀银的咖啡壶到刻纹的黄铜器皿和上漆的纸型托盘等全新精细消费品的爆发。

”据此可以推知()A.蒸汽机给奢侈品生产提供新动力B.奢侈品消费催生英国工业革命C.奢侈品比蒸汽机更利于社会发展D.奢侈品消费拓展了英国的市场3.(2018·浙江嘉兴选考科目教学测试)下面是英国工业革命大事年表(部分),从中可以得出的结论是()英国工业革命大事年表A.生产动力:蒸汽机发明后迅速推广到世界各地B.技术革新领域:科技发明全部集中在棉纺织业C.生产组织:从手工工场到大工厂再到垄断组织D.技术进步:纺织、交通等领域出现革命性变化4.(2018·山西大学附中模块诊断)1800~1850年半个世纪中,(英国)棉织品的价格下降了81%,小麦和其他食物的价格也下降了三分之一,工资基本保持稳定。

造成上述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圈地运动增加了劳动力B.人们的购买力显著提高C.机械化普及和交通革命D.殖民侵略扩大海外市场5.(2019·华南师大附中月考)1777年,英国工业在国民总收入中占24%,农业占45%;到1821年,工业收入上升到31%,农业收入下降至26%。

1851年工商业劳动力占总劳动力的58.7%,农业劳动力占21.7%。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3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作业:第13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单元小卷(十三)1.C[解析]从材料可知,法国最终确立共和政体是由于保皇派内部分化和共和制度更符合当时的需要,故选C。

从材料“保皇派内部分化严重”可知,法国共和政体的最终确立是由于保皇派内部分化,实力削弱,A 项错误;从材料“这部宪法并不是在建立一种理想的美满的政治制度,它只在适应当前需要,规定可行的实际办法”可知,遵从卢梭民主思想不是法国共和政体确立的主要原因,B项错误;巴黎公社由无产阶级专政,与材料中法国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政体不符,D项错误。

2.D[解析]英国的《权利法案》并不是宪法,故A项错误;美国的1787年宪法所确立的政体是明显的总统制共和制,故B项错误;《拿破仑法典》同样也并不是真正的宪法,故C项错误;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是共和派和民主派激烈斗争的结果,其中有关共和的内容也仅是以一票的微弱多数通过,具有很大的伸缩性和不确定性,故D项正确。

3.C[解析]帝国议会代表由选举产生是“民主成分”的体现,故选C。

德意志宰相对皇帝负责体现出皇帝控制行政权,与问题不符,A项错误;德意志皇帝主宰议会体现出皇帝掌握立法权,与问题不符,B项错误;联邦议会代表由各邦君主任命体现不出“民主成分”,D项错误。

4.C[解析]材料表明,社会各群体均以军官身份为荣,凸显了军国主义色彩,体现的是普鲁士军国主义传统的延续,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民主政治存在缺陷、德国军事实力强大、对外扩张等信息,A、B、D 三项错误。

5.B[解析]英国是18世纪中期建立殖民帝国的,故A项错误;英国这一时期资本主义经济已有所发展,农村实行圈地运动,而法国则仍是封建小农经济占主导,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并不发达,故B项正确;当时英国已经确立了君主立宪制,法国仍实行封建统治,但C项不是主要原因,故C项错误;D项也不是主要原因,故D 项错误。

6.D[解析]议会立法可以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不能彻底改善工人的劳动条件,故A项错误;议会立法有助于缓解社会阶级矛盾,不能消除阶级矛盾,故B项错误;议会立法有助于提高女性在社会上的地位与材料内容不符,故C项错误;议会立法是保护工人的权益,有助于促进经济良性发展,故D项正确。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3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通史版历史:第13单元 作业手册-答案 Word版含解析

课时作业(四十)1.A[解析]根据材料“政策对一切事务的人为干预、资本和劳动人为的错误配置引发无谓的摩擦、波动、危机和损失的根源等等”,结合所学可知,法国大革命的乱象,影响到了社会的安定与发展,故A项正确;材料叙述的是法国当时的政治现象,故B 项错误;材料叙述的是法国人为了追求民主政治所付出的代价,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1850年……描述祖国的种种乱象”“一贯性的反对、议会斗争、街头起义、革命、意想不到的变故、小集团、幻想、人人可以提出的采用一切可能的方式进行治理的要求”,结合所学可知,材料反映法国大革命,与外敌入侵无关,故D项错误。

2.C[解析]依据材料“部长副署权实际上不能阻止总统意志的执行,它只是一个纠错机制”,再结合法国1875年宪法的相关信息可知,反对者认为部长副署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作用,原因在于总统掌握行政权,拥有最高人事任免权,部长是由总统任免的,故选C。

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可知,“部长地位过低导致无法与总统抗衡”的表述不符合史实,A项错误;根据法国1875年宪法可知,“第三共和国宪法依然保留封建残余”的表述不符合史实,B项错误;题干没有谈及君主派和共和派之争,D项错误。

3.C[解析]编撰教科书是政府行为,体现的是国家意志,教科书强调共和国的建立和优势、共和制的永久性,表明法国政府意在强化国民共和意识,故C项正确。

材料没有涉及“社会共识”方面的信息,A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国家意志,不是国民的诉求,B 项错误;“一百年前,法国由一个国王统治,今天,它已经是一个共和国了”,表明学校可以教授封建王朝的历史,只是从不同的角度切入,D项错误。

4.C[解析]威廉二世革除权倾一时的俾斯麦的宰相职务,不是俾斯麦失去了德意志民众的支持,故A项错误;德意志帝国议会的权力极其有限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B项错误;根据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宰相由皇帝任命,对皇帝负责,故C项正确;帝国宪法具有浓厚军国主义色彩符合史实,但不合题意,故D项错误。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西方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B卷(word版含解析)

2023届高考历史一轮复习双测卷——西方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B卷(word版含解析)

第十三单元西方社会思潮的兴起与发展B卷滚动提升检测一、选择题:本题共24个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

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在信仰问题上,普罗泰戈拉公然宣称自己不信神,并由此招致了雅典的惩罚;而苏格拉底则相信自己的“灵机”而不是传统的邦神,这也成为了他被控告的一个有力的理由。

这实质表明两人A.公开反对原始神灵B.强调理性的重要性C.注重于对人的思考D.因违法遭到了惩罚2.俄国寓言文学家克霍洛夫的寓言故事《熊与隐士》讲道:有一位隐士同一头熊成为要好的朋友,一天隐士在林间睡着了,他的熊朋友在一旁守护着他,挥舞着巨大的熊掌为他驱赶着蚊蝇。

这时,一只苍蝇不停地在隐士的头上叮落,任凭熊怎样驱赶也不肯离去,熊被激怒了,想狠狠惩罚这只苍蝇。

当这只苍蝇再一次落在隐士的头上的时候,熊高高举起了石头,狠狠地向苍蝇砸下去。

苍蝇被砸死了,隐士的脑袋也裂成了两半,熊的朋友永远长眠不醒了。

《熊与隐士》所反映出的观点与苏格拉底的哪一观点一致A.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B.认识你自己C.美德即知识D.教育可以使人认识自己灵魂之内已有的美德3.古希腊某哲学家认为,人必须有知识才能做到真善美,强调人作为宇宙精灵,能对宇宙万物进行冷静思考,使人通过知识的教化而与自然界的其它物种区别开来,只有这样才能凸显核心主题“人具有无上的尊严!”这段材料主要反映古希腊A.忽视了道德的作用B.对知识和自由的高度重视C.对理性主义的追求D.特别强调人的价值4.东方圣人孔子和古希腊著名思想家苏格拉底有许多相似的地方,苏格拉底生于公元前469年,正是孔子死后十年,因此有人将他说成是孔子在西方的再生。

两人思想的最大相同之处是()A.反对君主制B.主张民主C.强调知识和道德的作用D.维护君主权威5.“这是一次人类从来没有经历过的最伟大、进步的变革,是一个需要巨人而且产生了巨人——在思维能力、热情和性格方面,在多才多艺和学识渊博方面的巨人的时代。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三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全品高考复习方案 》2020届高考一轮复习历史:第十三单元 测评手册-答案

单元小卷(十三)1.B[解析]材料“周公‘制礼作乐’”“孔子的再加工和推崇”和“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说明传统文化注重历史传承,故选B。

材料中强调的是礼乐制而不是宗法制,A项错误;材料“许多具体内容在后世仍有重要影响”说明没有完全传承,C项错误;材料“春秋时期礼乐逐步崩坏”只是说明社会大乱导致礼乐制度崩坏,D项错误。

2.C[解析]材料“仁者能仁于人,而不能使人仁,义者能爱于人,而不能使人爱”说明儒家在教化上的不足,故选C。

据材料,商鞅在否定儒家时说,儒家“而不能使人仁”“而不能使人爱”,说明商鞅认为“仁”和“爱”是值得追求的,即儒家和法家都追求“仁”和“爱”,A项错误;据材料“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可知,商鞅否定儒家治国,二者并没有融合,B项错误;材料“是以知仁义之不足以治天下”表明商鞅并没有接受以仁义治天下的观点,D项错误。

3.A[解析]题干材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思想,其提出的目的是加强君权,维护君主的统治,故选A。

汉武帝时期通过“推恩令”削弱王国势力,解决了王国问题,B项错误;董仲舒的新儒学是对先秦儒学的继承与发展,而不是背离,C项错误;材料体现的是“天人感应”,而不涉及监察制度的完善,汉武帝时期监察制度的完善是指刺史制度的建立,D项错误。

4.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官方颁布《白虎通义》是封建国家意志的体现,因此它是国家统治思想的理论表述,故选B。

材料中并没有对古文经和今文经优劣的直接对比,A项错误;今文经和古文经之争属于儒家学派的内部门派之争,对儒家统治地位没有构成任何的挑战,C项错误;“白虎观会议消除了儒家学派门户之别”不符合基本的史实,D项错误。

5.A[解析]材料中,周敦颐利用太极与无极论述世界的本原,这表明儒学发展到哲学高度,故选A。

材料反映出儒学吸收阴阳学的思想而得以发展,B项错误;材料反映出儒学在宋代的新发展,汉学的表述过于宽泛,C项错误;材料只论述世界的本原,还未形成理学体系的构架,D项错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三单元西方近代工业文明的确立与纵深发展(18世纪中后期~20世纪初)单元综合训练(十三)一、选择题1.(2018·全国新课程高考仿真信息卷一,33)1889年,法国当局完成巴黎公社社员的政治大赦,还组织各种庆典,纪念历次革命的受害者,并建造埃菲尔铁塔和举办巴黎世界博览会。

其用意是( )A.适应市场需求B.应对暴力革命C.捍卫宪政民主D.展现工业成果答案 C解析“政治大赦”“纪念历次革命的受害者”是为了缓和社会矛盾,“建造埃菲尔铁塔和举办巴黎世界博览会”是展示国力,均可以体现对宪政民主的捍卫,故C项正确。

2.(2017·佛山二模,33)1871年《德意志帝国宪法》规定:联邦议会由各邦君主任命代表组成,主席由宰相担任,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只需14票便可否决议案。

这表明该宪法( )A.赋予帝国邦联主义色彩B.带有浓厚的专制主义色彩C.保留传统军国主义色彩D.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答案 D解析根据《德意志帝国宪法》,可知德意志是联邦国家,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是指皇帝的权力很大,材料没有涉及专制主义,故B项错误;军国主义色彩指的是德意志帝国迷信武力、依靠武力,与材料无关,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设58席,普鲁士占17席、巴伐利亚占6席、萨克森占4席、符腾堡占4席”可知其植根于德国长期分裂的历史,故D项正确。

3.(2017·北京东城高三期末,28)“论从史出”是历史学习的基本方法。

依据《德意志帝国宪法》的相关法律条文,可以得出的正确认识是( )A.德国议会权力不受皇帝限制B.德国开始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C.德国议会通过选举组建政府D.德国军国主义传统被保留答案 B解析德国议会受皇帝的限制,故A项错误;德国通过《德意志帝国宪法》确立君主立宪制,开始走上民主政治的道路,故B项正确;德国政府由皇帝任命,故C项错误;材料未提及军国主义传统,故D项错误。

4.(2018·菏泽一模,19)列宁曾写道:“马克思的哲学是完备的哲学唯物主义,它把伟大的认识工具给了人类,特别是给了工人阶级。

”该论断的含义是马克思主义( )A.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B.改变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C.能给无产阶级具体的斗争手段D.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答案 A解析规律是客观存在的,人不可能改变规律,故B项错误;材料说的是马克思主义对工人运动有科学指导作用,而不是具体的斗争手段,也不是增强了工人阶级的政治力量,故C、D 项错误。

5.(2017·凉山三模,33)1805年,美国机器纺纱的纱锭只有4 500枚,到1825年就增至80万枚。

美国在开发初期,十分重视铁路建设。

在1850年,国内铁路已经达到15 000公里,在当时世界上位居第一。

导致这一现象的直接原因是( )A.民族独立的实现B.工业革命的推动C.自由主义的促进D.代议制民主的建立答案 B解析材料中美国经济的发展直接得益于蒸汽机的推广,而非民族独立,且独立战争发生于1775年,故A项错误;工业革命时期是蒸汽时代,故B项正确;自由主义是工业革命时期的指导思想,故C项错误;代议制民主的建立是政治因素,故D项错误。

6.(2017·景德镇二模,29)西方国家针对工业文明不同发展阶段的不同特征,不断建立、调整和完善与现代工业文明相适应的经济、政治和社会运行机制,已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和教训。

关于工业文明时代西方国家的运行机制说法正确的是( )A.其经济运行机制由重商主义到自由主义再到干预主义演变B.其政治运行机制充分体现了政权的民主性和人民性C.其社会运行机制有利于消除贫富差距,保证社会公平D.其各种运行机制的不断发展完善得益于生产力的不断提高答案 D解析“重商主义”是工业文明之前的主要经济思想,故A项错误;工业时代的“政治运行机制”服务于资产阶级,故B项错误;工业文明时代“社会运行机制”的根本目的在于维护资产阶级统治,无法消除贫富差距,故C项错误;资本主义之“社会运行机制”根本取决于不同的生产力水平,并随着生产力的不断进步而不断变化,故D项正确。

7.(2017·天津红桥二模,4)恩格斯指出:它实际上是“一个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他们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在他们之间加以分配,并且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实质上是“资本家本身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

材料中所指的“它’出现在( )A.新航路开辟中B.第一次工业革命中C.殖民扩张过程中D.第二次工业革命中答案 D解析据材料“以调节生产为目的的联盟”“规定应该生产的总生产量”“强制实行预先规定的出售价格”“不得不承认生产力的社会性”,可知“联盟”是第二次工业革命时出现的垄断组织,故D项正确。

8.(2017·黑龙江哈三中二模,33)19世纪80年代,普利斯特利在英国的曼彻斯特和布来克浦之间旅行时发现“整个兰开厦都快要变成养家禽的地方了,似乎运棉布的火车很快就要用来装运蛋和鸡了”。

导致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世界市场的棉布竞争激烈B.工业地区市场需求的刺激C.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变化D.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答案 B解析世界市场的棉布竞争激烈并不能说明“火车很快就要用来装运蛋和鸡了”的原因,故A项错误;工业地区人口多,市场需求量大符合主题,故B项正确;材料中没体现交通工具发生革命性变化,故C项错误;材料中只提到养殖业的发展,看不出农村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故D项错误。

9.(2017·河南天一大联考高三阶段性测试四,33)1687年,牛顿发表《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他对支配天体运动的若干定律的发现,推动了启蒙运动,并对政治思想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由此可见,牛顿的发现推动启蒙思想家( )A.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B.发现了支配人类的永远不变的法则C.提出了自由放任主义理论的一般原则D.宣扬国家权力高于教会的基本原则答案 A解析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使得启蒙思想家相信存在着控制人类社会的自然法则,推动了启蒙运动的兴起,故A项正确。

10.(2017·黑龙江哈三中三模,32)科学家胡克在听了某著作的提纲后说:“亲爱的先生,我真为您高兴,不过我也暗暗地为您捏一把汗啊。

如果您不是生在维多利亚女王的英国,而是生在16世纪的西班牙,那您可能就会被当作异教徒而被处以火刑了!”据此推断“这位先生和他的著作”是( )A.马克思和《共产党宣言》B.达尔文和《生物进化论》C.莎士比亚和《哈姆雷特》D.牛顿和《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答案 B解析马克思是德国人,故A项错误;达尔文生活在维多利亚女王(1837~1901年)时代,故B项正确;莎士比亚生活在文艺复兴时期,故C项错误;牛顿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提出是在1687年,故D项错误。

11.19世纪末,罗丹为雨果、巴尔扎克所做的雕像,几经易稿。

在定稿中,雨果令人吃惊地全身赤裸,而巴尔扎克披着及地的睡袍,一颗头颅硕大无比,身体则粗短臃肿,上阔下窄,显得比例失调。

罗丹雕塑定稿的显著特点是( )A.注重人的情感B.捕捉瞬间印象C.重视自我感受D.强调理性思考答案 D解析19世纪末是从现实主义向现代主义过渡的时期,这个时期的艺术更加强调对现实主义的“叛逆与创新”,更为注重对思想的深刻性的关注,这直接导致创作者在创作过程中逐渐加大个人思想表达的成分,故D项正确。

12.(2018·福建高三单科质检,23)西方浪漫主义前期的音乐作品,几乎都是表达个人情感和美好生活的向往,以宣扬快乐为主题。

后期作品常表现悲观、失望、迷茫、厌世的情绪,细致地诠释人类自身的痛苦。

这种变化反映了( )A.音乐家浪漫情怀的缺失B.近代社会转型的冲击C.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D.现代主义艺术的回归答案 B解析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个别音乐家个人的主观因素不可能成为整个社会艺术风格改变的原因,故A项错误;“科技进步弱化人的作用”,这是现代主义文学艺术的风格,故C项错误;现代主义艺术产生于20世纪早期,不可能是“回归”,故D项错误。

二、非选择题13.(2017·太原一模,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在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中,中国人惯于以卧游、神游来取代剧烈的运动。

即便是外出旅游,也不过是依傍“杨柳岸晓风残月”与大自然共享一份安闲之乐,与西方人奉行“生命在于运动”不同,中国许多理学和道学大师们都主张“生命在于静止”。

传统休闲活动也大多是练拳、练气功、琴棋书画、花鸟鱼虫、作诗、登高等个人项目;而西方则除拳击、击剑、摔跤等个人争雄的项目外,更多的是结队成伙的比赛足球、篮球、排球等集体项目。

——摘编自李田、黄安民《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及其价值观的对比分析》材料二工业革命后,人们的日常休闲逐渐远离宗教生活,礼拜日的宗教活动逐渐被全新的周末度假旅游代替;日常阅读的书籍也由原来的以宗教书籍为首选变成了以阅读报纸、通俗小说等为主;与原来到教堂做祷告相比,到酒吧喝酒、观看体育比赛,从事各种体育活动更加吸引人。

在体育休闲活动中各种斗兽运动逐渐被禁止;为足球、拳击格斗等运动制定了比较完善的比赛规则,且在娱乐场所加强了立法和规范。

……原来只有贵族才能享受的休闲生活也走进了普通民众的生活。

上流社会和经济实力雄厚者,总是先参与到新的休闲方式中;中产阶级则比较喜欢选择逛公园、看喜剧表演、到音乐厅欣赏音乐和爬山、远足等户外休闲娱乐方式。

……到19 世纪,英国人的休闲生活已经与整个商业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摘编自赵虹《工业化与英国休闲生活的转型》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中西方传统休闲文化的特点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析工业革命前后英国休闲生活的变化。

答案(1)特点:①中国:注重内心的宁静,具有静态特征;大多为个人项目。

②西方:注重个性张扬,具有动态特征;以集体活动为主。

原因:①中国:农耕经济的封闭性、稳定性,崇尚平静;以儒释道为哲学基础。

②西方:工商业经济发达,推崇竞争和冒险精神;植根于人文主义传统思想。

(2)变化:逐渐世俗化;形式更为多样、内容更为丰富;逐渐理性化、文明化;逐渐以立法规范;逐渐普及化和层次化;日益商业化。

解析(1)中国的特点从静态、个人化等角度分析,成因从农耕经济与传统文化的角度归纳;而西方的特点则从动态、群体性等角度分析,成因则从商品经济与人文主义文化的角度归纳。

(2)从世俗化的发展、形成内容的丰富性、法制化、商业化等角度去归纳。

14.(2018·宁夏高考模拟一,40)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本草纲目》所包含的科学知识极为丰富。

书中所表达的初步的生物进化论思想,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创造。

李时珍在参阅八百多种书籍的基础上,经过广泛观察,建立起当时最先进的药物分类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