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 (2)

1. 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1.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2.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于膜蛋白(载体或通道)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3. 载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能在膜的一侧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而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在膜的另一侧将结合在其上的物质释放,以促进物质从高浓度侧跨膜转运到低浓度侧。
4.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其构型改变时可形成贯穿膜的水相孔道,允许某种(或一种以上)离子做顺电-化学梯度的转移。
5. 电压门控通道由跨膜电位改变决定其开放和关闭的离子通道。
6. 化学门控通道由某种特定化学物质决定其开放的离子通道。
7.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转运。
8.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它与细胞膜上具有特殊转运功能的A TP酶系统有关。
9.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利用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Na+ 的高势能,将Na+ 内流势能转化来的能量用于该物质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过程。
10. 钠-钾泵即Na+-K+依赖式A TP酶,它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
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 TP分子,可使3 Na+个移出膜外,同时有2 K+移入膜内。
11. 受体介导入胞被转运物质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后,通过膜凹陷、离断、形成吞饮泡等过程选择性地促进其进入细胞的一种有效的入胞方式。
12. 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经G蛋白介导的一类受体,也称促代谢受体,这类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便可结合G蛋白并使之激活。
这类受体上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a-螺旋,故也称7次跨膜受体。
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1、局域网(LAN:Local Area Network)局域网也称局部网,是在一个有限的地理范围(十几公里以内)内将计算机、外部设备和网络互连设备连接在一起的网络系统,常用于一座大楼、一个学校或一个企业内。
常见的局域网有以太网(包括快速以太网、千兆位以太网、万兆位以太网)、FDDI、ATM等。
2、广域网(WAN:Wide Area Network)广域网指的是实现计算机远距离连接的计算机网络,可以把众多的城域网、局域网连结起来,也可以把全球的区域网、局域网连接起来。
3、城域网(MAN:Metropolitan Area Network)有时又称之为城市网、区域网、都市网。
城域网是在一个城市或地区范围内连接起来的网络系统,距离通常在几十公里之内。
4、广播网络(Broadcasting Network)中的计算机或设备使用一条共享的通信介质进行数据传播,网络中的所有结点都能收到任何结点发出的数据信息。
传输方式有3种:单播(Unicast):发送的信息中包含明确的目的地址,所有结点都检查该地址。
如果与自己的地址相同,则处理该信息,如果不同,则忽略。
组播(Multicast):将信息传送给网络中部分结点。
广播(Broadcast):在发送的信息中使用一个指定的代码标识目的地址,将信息发送给所有的目标结点。
当使用这个指定代码传输信息时,所有结点都接收并处理该信息。
5、点对点网络(Point to Point Network)中的计算机或设备以点对点的方式进行数据传输,两个结点间都可能有多条单独的链路。
以太网和令牌环网都属于广播网,而ATM和帧中继网都属于点对点网。
6、网络拓扑是由网络节点设备和通信介质构成的网络结构图。
在计算机网络中,以计算机作为节点、通信线路作为连线,可构成不同的几何图形,也就是网络的拓扑结构。
7、封装(Encapsulation)是指网络结点将要传送的数据用特定的协议头打包来传送数据,有时候也可能在数据尾部加上报文。
名词解释2

心理学1、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它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心理学和教育学的交叉学科。
具体而言,教育心理学旨在探讨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
2、学习过程:指学生在教学情境中通过与教师、同学以及教学信息的相互作用获得知识、技能和态度的过程。
3、评价/反思过程:评价/反思过程始终贯穿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它包括在教学之前对教学设计效果的预测和评判,在教学过程中对教学的监视和分析以及在教学之后的检验和反思。
4、学生: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因素,任何教学都必须通过学生起作用。
学生一要素主要从群体差异和个体差异两个方面影响学与教的过程。
它们是任何学习和教学的重要内在条件。
5、人格:人格又称个性,通常是指决定个体的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也就是说,人格主要是与他人相区别的个人特征。
6、性格: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的行为方式。
7、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8、自我中心:自我中心指不能从对方的观点考虑问题,以为每个人看到的世界正如他自己所自看到的一样。
9、学习:学习的概念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广义的学习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对持久的变化;狭义的学习指人类的学习。
10、知识:知识是客观事物的特征和联系在人脑中的主观映象,它是来自对反映的对象本身的认知经验。
11、强化:强化也是一种操作,强化的作用在于改变同类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
12、意义学习:奥苏伯尔认为就是将符号所代表的新知识与学习者认知结构中已有的适当观念建立起非人为的和实质性的联系。
13、成就动机:是个体努力克服障碍、施展才能、力求又快又好地解决某一问题的愿望或趋势。
14、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这一概念由班杜拉最早提出。
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1.天朝田亩制度《天朝田亩制度》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起义特色的纲领性文件,它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规定农、副业产品的生产与分配都以农村政权的基层组织“两”来实行管理,所以,它实际上是起义农民提出的一个以解决土地问题为中心的比较完整的社会改革方案。
2. 资政新篇《资政新篇》是太平天国运动后期(1859),洪仁玕制定的带有施政纲领性质的文献,要求在中国建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以及进行一些上层建筑的改革,按照西方资本主义的模式反对封建制度,改造中国,虽然未得到实行,但是它毕竟是符合时代潮流的救国方案,为以后的革命斗争,提供启示和借鉴。
3.洋务运动洋务新政又称“同光新政”,是指19世纪60-90年代洋务派从事交涉和签订条约,购买洋枪洋炮轮船机器聘请洋人,雇佣外国军官,依洋法操练军队,用西法开矿筑路设厂建造,兴办航运,电报业,以及学习外洋科学技术,兴办船政,水师学堂,派遣留学生等一系列活动。
4.总理衙门总理各国事务衙门简称“总理衙门”,是清政府为办洋务及外交事务而特设的中央机构,主管外交事务、派出驻外国使节,并兼管通商、海防、关税、路矿、邮电、军工、同文馆、派遣留学生等事务,于1861年1月20日由咸丰帝批准成立。
5.中国同盟会中国同盟会是由孙中山领导和组织的海外中国人为主的一个全国性的革命政党。
于1905年8月20日在日本东京成立,它的根本政治要求是孙中山提出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十六字纲领,其机关刊物是《民报》,孙中山为其总理,黄兴为副总理。
6.清末新政清末新政是清朝末期清政府为摆脱困境,于1901年4月成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主要包括筹饷练兵、振兴商务,奖励实业、废科举,育才兴学、改革官制,整顿吏治等四大内容。
7.旧民主主义中的新民主主义(未找到)8.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辛亥革命胜利,以孙中山为首,建都于南京的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制定的具有"宪法"性质的根本大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法典。
名词解释2

【生物大分子】:组成原生质的有机化合物中蛋白质、酶和核酸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具有信息,称为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的功能】:催化,调节,保护,运输,收缩,防御,信息传输,免疫等。
【酶】: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不稳定性。
【单位膜】:由内外两层致密的深色带和中间一层疏松的浅色带构成的三层膜相结构(2×2+3.5=7.5nm)【细胞分化】:细胞之间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的全能型】:一个体细胞或性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重新形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
【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后期Ⅰ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的一性状,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等。
可以直接观察到或借助于其他手段加以辨认的。
【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Ⅰ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的遗传基础。
【延迟显性(AD)】:在一些AD病中,杂合子携带的显性治病基因的作用在生命的早期并不表达,要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相应疾病。
【从性显性(AD)】:杂合子表达受性别的影响,在男女两性之间出现表达范围和程度有差异的现象。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的同一基因座上不同形式的基因。
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称为相对性状。
等位基因起源于基因突变。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一对特定等位基因的位点上有两个以上等位基因存在,而每个个体只能拥有其中两个。
【联会】: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彼此靠拢配对的过程称为联会。
联会从靠近核膜处开始,最后扩展到染色体全长。
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之间沿纵轴方向形成联会复合体。
【基因多效性】:一个或一对基因可产生多种表型效应。
【遗传异质性】:表型相同或相似的个体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现象,多因一效。
【等位基因异质性】:同一基因座位发生不同的突变导致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基因型,患者见表型可能相似,也可能差异较大。
名词解释2

1、物理地址:内存中各存储单元的地址由统一的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物理地址。
2、逻辑地址:用户程序经编译之后的每个目标模块都以0为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逻辑地址。
3、逻辑地址空间:由程序中逻辑地址组成的地址范围叫做逻辑地址空间。
4、内存空间:由内存中的一系列存储单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称为内存空间。
5、重定位: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物理地址的过程叫做重定位。
6、静态重定位:把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所进行的重定位。
7、动态重定位:在程序执行期间,每次访问内存之前进行的重定位。
8、碎片:在分区法中,内存出现许多容量太小、无法被利用的小分区称做碎片。
9、紧缩:移动某些已分配区的内容,使所有作业的分区紧挨在一起,而把空闲区留在另一端,这种技术称为紧缩。
10、可重定位地址:当含有它的程序被重定位时,将随之被调整的一种地址。
11、文件:是被命名的相关信息的集合体,它通常存放在外存上,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存放并实施相应的操作。
12、文件系统:操作系统中负责操纵和管理文件的一整套设施,它实现文件的共享和保护,方便用户“按名存取”13、目录项:为了加快对文件的检索,把文件控制块集中在一起进行管理。
这种文件控制块的有序集合称为文件目录。
文件控制块也是其中的目录项。
14、目录文件:全由目录项构成的文件称为目录文件。
15、路径:在树形目录结构中,从根出发经由所需子目录到达指定文件的通路。
16、当前目录:为了节省文件检索的时间,每个用户可以指定一个目录作为当前的工作目录,以后访问文件时,就从这个目录开始向下顺序检索。
这个目录称为当前目录。
17、文件的共享:是指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共同使用某个或者某些文件。
18、中断:指CPU对系统发生的某个事件做出的一种反应,CPU暂时正在执行的程序,保留现场后自动地转去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处理完改事件后,如被中断进程的优先级最高,则返回断点继续执行被“打断”的程序。
19、中断源---引起中断的事件或发出中断请求的来源称为中断源。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1.洪水:是由于暴雨,融雪,风暴潮,水库溃坝等引起流量迅速增加,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
2.干旱: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3.滩地:洪水泛滥所及部分为洪水河床。
4.河网密度:流域内河流干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一km/km2计。
5.中泓线:河槽中沿水流各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6.辐合:在近地层,空气还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使实际风的风速较高空风速小,风向也发生转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风穿越等压线向低压中心汇聚,做逆时针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做辐合。
辐散:在高气压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同时风向稍偏外,从高压中心向外流出,这种现象叫做辐散。
7.暴雨:24h降雨量达到和超50mm的降水成为暴雨。
暴雨有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3个等级。
8.田间持水量:指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悬着水量,即土壤颗粒所能保持水分的最大值。
9.下渗:是指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10.蒸散发:是水文循环中指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者固态转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过程。
11.输沙率:单位时间流过河流某断面的干沙质量,成为输沙率。
12.净雨:降雨扣除经植物截留,填洼,下渗等损失后,剩余部分称净雨。
13.相应水位:是指河段上下游站同位相的水位,相应水位预报,简单地说就是用某时刻上游站的水位(流量)预报一定时间(如传播时间)后下游站的水位。
14.单位线:单位时间段内在流域上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量所形成的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线,称为单位线。
15.累积雨量过程线:自降雨开始至各时刻降雨量的累积值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线,称为累积雨量过程线。
16.校核洪水:由于水利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一旦破坏,将造成灾难性的严重损失,因此规范规定洪水在短时期内超过设计标准时,主要水工建筑物不允许破坏,仅允许一些次要建筑物损毁或者失效,这种情况就称为非常运用条件或者标准,按照非常运用标准确定的洪水称为校核洪水。
17.枯水:流域内降雨量减少,通过河流断面的流量过程低落而比较稳定的时期,称为枯水季节或者枯水期,期间所呈现出的河流水文情势成为枯水。
名词解释2

有限应变
蠕变
劈理
劈理域
微劈石
透入性构造
非透入性构造
不连续劈理
连续劈理
拉伸线理
交面线理
皱纹线理
矿物生长线理
石香肠构造
窗棂构造
压力影构造
增量应变 :变形期中某一瞬间正在发生的小应变叫增量应变。
有限应变 :物体变形的最终状态与初始状态对比发生的变化称为有限应变
交面线理 :两组面理相交或面理与层理相交形成的线理。
皱纹线理 :先存面理上的微细褶皱的枢纽平行排列而成的线理。
矿物生长线理 :由针状、柱状或板状矿物顺其长轴定向排列而成的线理。
Hale Waihona Puke 石香肠构造 :又称布丁构造,是不同力学性质互层的岩系受到垂直岩层挤压时形成的,软弱层被压向两侧塑性流动,夹在其中的强硬层不易塑性变形而被拉伸,以致拉断,构成断面上形态各异、平面上呈平行排列的长条状块段,即石香肠。在被拉断的强硬层的间隔中,或由软弱层呈褶皱楔入,或由变形过程中分泌出的物质所充填。故石香肠构造是各种断块、裂隙与楔入褶皱或分泌物充填的构造组合。
蠕变 :在恒定应力作用下,应变随时间持续增长的变形称为蠕变。
劈理 :将岩石按一定方向分割成平行密集的薄片或薄板的此生面状构造
劈理域:由层状硅酸盐或不溶残余物质富集成的平行或交织状的薄条状或薄膜。
微劈石 :夹与劈理域之间的窄的平板状或透镜状的岩片。
透入性构造 :在一个地质体中均匀连续弥漫整体的构造叫透入性构造。
非透入性构造 :指仅仅产生于地质体局部或只影响某个别区段的构造叫非透入性构造
连续劈理 :凡岩石中矿物均匀分布,全部定向,或劈理域宽度极小,以致只能借助偏光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才能分辨劈理域和微劈石的劈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1)机会成本:把一定经济资源用于生产某种产品时所放弃的另一些产品上最大的收益就是这种产品生产的机会成本。
2)生产可能性边界 :指在既定的经济资源和生产技术条件下所能达到的各种产品最大产量的组合的轨迹,又叫生产可能性曲线。
3)需求规律 :指在影响需求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需求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反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需求量减少;商品价格下降,需求量增加。
4)供给规律 :指在影响供给的其他因素既定的条件下,商品的供给量与其价格之间存在着正向的依存关系,即商品价格上升,供给量增加;商品价格下降,供给量减少。
5)生产要素报酬递减 :一种普遍经济现象,指在一定技术水平条件下,若其他生产要素不变,连续地增加某种生产要素的投入量,在达到某一点之后,总产量的增加会递减,即产出增加的比例小于投入增加的比例,这就是生产要素报酬递减。
6)边际技术替代率 :是指在产量不变的情况下,当某种生产要素增加一单位时,与另一生产要素所减少的数量的比率。
7)规模报酬:是指当各种要素同时增加或减少一定比率,从而生产规模变动所引起产量的变化情况。
8)完全竞争指不包含有任何垄断因素的市场类型,它需要具备下列四个特征:①该产品在市场上有大量的卖主和买主,从而双方都是价格接受者。
②产品同质无差异。
③投入要素可以自由流动。
④信息充分。
9)正常利润是指经济成本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亦即厂商投入经营活动的各项资源的机会成本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之总额。
10)厂商短期均衡指在短期生产规模给定条件下厂商通过变动可变要素实现利润极大或亏损极小的均衡状态,要求满足 MR=MC。
11)上策均衡是指不管其他局中人采取什么策略,每个局中人都会选择对自己最有利的策略所构成的一个策略组合。
12)纳什均衡指参与博弈的每个局中人在给定其他局中人策略的条件选择上策所构成的一种策略组合。
13)外部影响指生产者或消费者在自己的活动中产生了一种有利影响或不利影响,这种有利影响带来的利益(或者说收益)或有害影响带来的损失(或者说成本)都不是消费者和生产者本人所获得或承担的。
14)科斯定理科斯为解决外部影响问题而提出的一个方案。
其内容可以表述为:只要财产权是明确的,并允许经济当事人进行自由谈判,那么在交易成本为零或者很小的条件下,无论在开始时产权赋予谁,市场均衡的最终结果.15)潜在国民收入指利用社会上一切可利用的经济资源(劳力、资本、土地等)所能够生产的产品和劳务的最大量值,也就是一国的经济潜力充分发挥是所能够达到的最大产出量。
16)功能财政指以财政预算能否实现物价稳定、充分就业为目标,而不论预算是否盈余或赤字的积极性财政政策,它是对传统的平衡预算思想的否定。
17)挤出效应指政府支出增加或税收减少所引起的私人消费或投资降低的效果。
具体来说,当政府支出增加时,或税收减少时,货币需求会增加,在货币供给既定情况下,利率会上升,私人部门(厂商)的投资会受到抑制,产生政府支出挤出私人投资的现象。
18)经济发展不仅指人均国民收入的增加,还包括适应这种增长的社会制度的变化问题。
三、根据所给的材料做题13、对下表填空:P87 (单位:美元)Q TC FC VC AFC AVC AC MCO 50 50 0 / 0 / /1 70 50 20 50 20 70 202 100 50 50 25 25 50 303 120 50 70 16.7 23.3 40 204 135 50 85 12.5 21.3 33.8 155 150 50 100 10 20 30 156 160 50 110 8.3 18.3 26.7 107 165 50 115 7.1 16.4 23.3 4.56. 从下列资料中找出:(1)国民收入;(2)国内生产净值;(3)国内生产总值;(4)个人收入;(5)个人可支配收入;(6)个人储蓄。
(单位:10亿美元)资本消耗补偿雇员酬金企业利息支付间接税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红利356.4 1866.3 264.9 266.3 34.1 164.8 120.8 66.4社会保险税 253.0个人所得税402.1消费者支付的利息64.4政府支付的利息105.1政府转移支付374.5个人消费支出1991.9答:(1) 国民收入=雇员酬金+企业利息支付+个人租金收入+公司利润+非公司企业主收入=1866.3+264.9+34.1+164.8+120.8=2450.9(10亿美元)(2) 国内生产净值=国民收入+间接税=2450.9+266.3=2717.2(10亿美元)(3) 国内生产总值=国民生产净值+资本消耗补偿=2717.2+356.4=3073.6(10亿美元)(4) 个人收入=国民收入-(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政府支付的利息+政府的转移支付+红利=2450.9-(164.8+253.0) +105.1+374.5+66.4=2579.1(10亿美元)(5) 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收入-个人所得税=2579.1-402.1=2177(10亿美元)(6) 个人储蓄=个人可支配收入-个人消费支出-消费者支付的利息=2177-1991.9-64.4=120.7(10亿美元)7. 假定一国有下列国民收入统计资料见下表所示。
P190(单位:亿美元)国内生产总值4800总投资800净投资300消费3000政府购买960政府预算盈余30试计算:(1) 国内生产净值;(2) 净出口;(3) 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4) 个人可支配收入;(5) 个人储蓄。
答:(1) 国内生产净值=国内生产总值-资本消耗补偿,而资本消耗补偿即折旧等于总投资减净投资后的余额,即800-300=500,因此国内生产净值=4800-500=4300(亿美元)(2) 从GDP=C+I+G+NX中可知NX=GDP-C-I-G,因此,净出口NX=4800-3000-800-960=40(亿美元)(3) 用BS代表政府预算盈余,T代表净税收即政府税收减去政府转移支付后的收入,则有BS=T-G,从而有T=BS+G=30+960=990(亿美元)(4) 个人可支配收入本来是个人收入减去个人所得税后的余额,本题条件中没有说明间接税、公司利润、社会保险税等因素,因此,可从国内生产净值中直接得到个人可支配收入,即Y D=NDP-T=4300-990=3310(亿美元)(5) 个人储蓄S=Y D-C=3310-3000=310(亿美元)二、选择题3. 经济物品是指( D)。
A.有用的物品;B.稀缺的物品;C.要用钱购买的物品;D.有用且稀缺的物品。
4. 一国生产可能性曲线以内的一点表示( B )。
A.通货膨胀;B.失业或者说资源没有被充分利用;C.该国可利用的资源减少以及技术水平降低D.一种生产品最适度产出水平。
5. 生产可能性曲线说明的基本原理是(B )。
A.一国资源总能被充分利用;B.假定所有经济资源能得到充分利用,则只有减少 Y 物品的生产才能增加 X 物品的生产;C.改进技术引起生产可能性曲线向内移动;D.经济能力增长惟一决定于劳动力数量。
6. 下列命题中哪一个不是实证经济学命题?(C )。
A. 1982 年 8 月联储把贴现率降到 10%;B. 1981 年失业率超过 9%;C.联邦所得税对中等收入家庭是不公平的;D.社会保险税的课税依据现在已超过30000 美元。
7. 以下问题中哪一个不是微观经济学所考察的问题?( B)。
A.一个厂商的产出水平;B.失业率的上升或下降;C.联邦货物税的高税率对货物销售的影响;D.某一行业中雇用工人的数量。
3、说明下列说法是否正确:⑴假定生产某产品要用两种要素,如果这两种要素价格相等,则该生产者最好就是要用同等数量的这两种要素投入。
⑵两种要素A和B的价格如果相等,则产出量一定时,最低成本支出的要素投入组合将决定于等产量曲线斜率为-1之点。
⑶假定生产X产品使用A、 B两要素,则A的价格下降必导致B的使用量增加。
⑷在要素A和B的当前使用水平上,A的边际产量是3,B的边际产量是2,每单位要素A的价格是5,B的价格是4,由于B是较便宜的要素,厂商如减少A的使用量而增加B的使用量,社会会以更低的成本生产出同样多产量。
1、经济学中短期与长期划分取决于( D )。
A.时间长短;B.可否调整产量;C.可否调整产品价格;D.可否调整生产规模。
2、在长期中,下列成本中哪一项是不存在的( A )。
A.固定成本;B.平均成本;C.机会成本;D.隐含成本。
3、如果企业能随时无偿解雇所雇佣劳动的一部分,那么企业付出的总工资和薪水必须被考虑为( C)。
A.固定成本;B.可变成本;C.部分固定成本和部分可变成本;D.上述任意一种。
4、边际成本低于平均成本时,( B)。
A.平均成本上升;B.平均可变成本可能上升也可能下降;C.总成本下降;D.平均可变成本上升。
5、长期总成本曲线是各种产量的( A)。
A.最低成本点的轨迹;B.最低平均成本点的轨迹;C.最低边际成本点的轨迹;D.平均成本变动的轨迹。
6、在从原点出发的直线(射线)与 TC 曲线的切点上,AC( D )。
A.是最小;B.等于 MC;C.等于 AVC+AFC;D.上述都正确。
判断下列说法正误,并说明理由:(1) 一个竞争性的厂商,在其最后雇用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用的全部工人的平均产值时,他必定没有实现最大的利润。
答:正确。
对竞争性厂商来说,若其最后雇用的那个工人所创造的产值大于其雇用的全部工人的平均产值,(2) 即使劳动的边际物质产品保持不变,一个垄断厂商对劳动的需求曲线仍然是向下倾斜的。
答:正确。
(3) 如果一个垄断厂商在完全竞争的劳动市场上同时雇用了熟练劳动力和非熟练劳动力,那么,厂商支付的工资将与他们的边际生产力成比例。
答:正确。
4) 在一个竞争性的劳动市场上,如果最低工资高于均衡工资,必然引起失业。
答:正确。
(5) 如果一个厂商只能获得正常利润,则说明没有获得超额利润。
答:正确。
正常利润指经济成本(厂商投入经营活动的各项资源的机会成本瓣总和)超过会计成本的部分,它是经济成本的一部分,只有厂商收益超过经济成本时才有超额利润,因此,厂商如果只能获得正常利润的话,就说明没有获得超额利润。
40、在两种商品(X 和Y)、两种要素(L 和K)的经济中,达到生产的全面均衡的条件为(D )。
A.41、在两个人(A 和B)、两种商品(X 和Y)的经济中,生产和交换的全面均衡发生在(D )。
42. 一个社会要达到最高的经济效率,得到最大的经济福利,进入帕累托最优状态,必须(D )。
43. 在导出效用可能性曲线过程中,我们(B )作人际效用比较。
A.总是;B.不;C.有时;D.经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