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词解释 (2)

合集下载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 (2)

1. 液态镶嵌模型是关于细胞膜结构的学说,该学说认为膜的结构是以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为基架,其中镶嵌着具有不同生理功能的球形蛋白质1. 单纯扩散脂溶性小分子物质由浓度高的一侧向浓度低的一侧进行的跨膜转运过程。

2. 易化扩散某些非脂溶性小分子物质或离子借助于膜蛋白(载体或通道)的帮助所实现的顺电-化学梯度的跨膜转运。

3. 载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能在膜的一侧与被转运的物质相结合而发生构型改变,从而在膜的另一侧将结合在其上的物质释放,以促进物质从高浓度侧跨膜转运到低浓度侧。

4. 离子通道是细胞膜上的特殊蛋白质,其构型改变时可形成贯穿膜的水相孔道,允许某种(或一种以上)离子做顺电-化学梯度的转移。

5. 电压门控通道由跨膜电位改变决定其开放和关闭的离子通道。

6. 化学门控通道由某种特定化学物质决定其开放的离子通道。

7. 主动转运细胞通过本身的某种耗能过程将物质分子或离子逆化学梯度或电梯度转运。

8. 原发性主动转运细胞直接利用代谢产生的能量将物质逆浓度或电位梯度进行跨膜转运的过程,它与细胞膜上具有特殊转运功能的A TP酶系统有关。

9. 继发性主动转运某些物质利用钠泵活动形成的势能储备,即膜外Na+ 的高势能,将Na+ 内流势能转化来的能量用于该物质逆浓度差的跨膜转运过程。

10. 钠-钾泵即Na+-K+依赖式A TP酶,它是镶嵌在细胞膜中具有ATP酶活性的主动转运Na+、K+的蛋白质。

生理情况下,每分解一个A TP分子,可使3 Na+个移出膜外,同时有2 K+移入膜内。

11. 受体介导入胞被转运物质与膜受体特异结合后,通过膜凹陷、离断、形成吞饮泡等过程选择性地促进其进入细胞的一种有效的入胞方式。

12. G蛋白耦联受体细胞跨膜信号转导过程中需经G蛋白介导的一类受体,也称促代谢受体,这类受体与配体结合后发生构象改变,便可结合G蛋白并使之激活。

这类受体上具有类似的分子结构,肽链中都具有7个由疏水性氨基酸组成的跨膜a-螺旋,故也称7次跨膜受体。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 (2)

古代汉语名词解释一、文字部分1、甲骨文:簡稱甲文,指近代以來發現的商周時期寫刻在龜甲和獸骨上的文字,也叫貞卜文字、殷墟書契等。

2、金文:商周時期鑄刻在青銅器上的文字,也叫鐘鼎文、青銅銘文等。

3、大篆: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于秦國一帶的文字,也叫籀文。

廣義的大篆還包括商周時期的甲骨文、金文等。

4、小篆:指秦統一六國後,由李斯等整理大篆和六國文字而確立的秦國官方文字,也稱秦篆。

5、籀文:舊說是周宣王時太史籀所著《史籀篇》中的文字,現在一般認為是指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秦國的大篆。

6、古文:文字學上主要指戰國時期流行於東方各諸侯國的文字,后来也叫战国古文。

7、奇字:戰國時期六國古文的一種別體,可能是對戰國時流行于六國的文字加以變異而來的。

8、今文:文字學上特指漢代流行的隸書。

9、古文字:指秦代小篆以前的文字,包括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戰國古文等。

10、今文字:指漢代隸書以後的文字,包括隸書、草書、楷書、行書等11、隸變:指發生秦漢時期由秦國篆文、六國古文演變為隸書的過程。

這一過程成為古今文字的分水嶺。

12、隸定:指用隸書(後來也包括楷書)轉寫戰國以前古文字的過程。

13、小學:原指古代的初等教育機構,後來又指傳統的語言文字學,包括文字學、訓詁學、音韻學等。

14、六書:指中國古代分析漢字構造的六種方法:象形、指事、會意、形聲、轉注、假借。

一般認為后兩種是用字方法。

15、四體二用:四體指象形、指事、會意、形聲等四種造字方法,二用指轉注、假借兩種用字方法。

16、初文:文字學上指反映一個字造字本義的初始寫法,如“止”是“趾”的初文,“采”是“採”的初文。

17、本字:指表示本義的字,與“借字”相對。

18、通假:古代用音同音近的字代替本字的用法,也叫“通借”、“古音通假”。

19、通假字:用來代替某種意義的本字的音同音近的字,也叫“借字”。

20、古今字:歷史上先後產生的表示某一相同意義的字,先產生的叫“古字”,后產生的叫“今字”。

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2)

文景之治:文景之治是指西汉汉文帝、汉景帝统治时期的治世。

汉初社会经济衰弱,文景二帝推崇黄老治术,采取“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在政治上,加强集权、无为而治、减少刑罚;军事上,维护统一,安定边疆;经济上,厉行节俭、重视农业、抑制豪强。

同时,对周边敌对国家也不轻易出兵,维持和平,以免耗损国力。

随着生产日渐得到恢复并且迅速发展,出现了多年未有的稳定富裕的景象。

人民的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同时汉朝的物质基础大大增强,是帝国时代君主集权社会的第一个盛世,也为后来汉武帝征伐匈奴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七国之乱:西汉景帝时,吴楚等七个诸侯国发动的叛乱。

诸侯王在封国内征收赋税,掌握了极大的权力。

为此文景两帝采用贾谊、晁错的建议,逐渐削弱王国封地,打击诸侯王势力。

公元前154年,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借口发动叛乱,史称“七国之乱”。

景帝派周亚夫率军镇压,不足三月就平定叛乱。

景帝趁此机会将王国任免官吏的权力收归中央,使诸侯国的势力受到很大削弱。

七国之乱的根源是强大的诸侯王势力与专制皇权的矛盾,七国之乱的平定,标志着西汉诸侯王势力的威胁基本被清除,中央集权进一步得到加强。

酎金夺爵:汉制,诸侯贡金以助祭宗庙称酎金.汉文帝时规定,每年八月在道都长安祭高祖庙献酎饮酎时,诸侯王和列侯,要按封国人口数献黄金助祭,酎金之制即由此产生.诸侯献酎金时,皇帝亲临受金.如发现黄金的分量或成色不足,则要受罚,诸侯王削县,列侯免国.这种有关酎金的法令称为“酎金律”.它是当时削弱和打击诸侯王及列侯势力,加强中央集权的一项重要法律.汉武帝元鼎五年(公元前112年),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酹金助祭,以所献酹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进一步加强中央集权。

中外朝制度:中朝即内朝,由皇帝左右的亲信和宾客所构成。

外朝也称外廷,指公卿大夫。

中外朝之分出现于武帝时。

西汉早期,皇帝处理国家大事﹐丞相也参与谋议。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文献:通过一定的方法和手段、运用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记录在一定载体的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

所谓文献,文,是文本记载,献,就是口头相传的。

文献的基本要素是:1.有历史价值和研究价值的知识;2.一定的载体;3.一定的方法和手段;4.一定的意义表达和记录体系。

人们通常所理解文献是指图书、期刊、典章所记录知识的总和。

文献是记录、积累、传播和继承知识的最有效手段,是人类社会活动中获取情报的最基本、最主要的来源,也是交流传播情报的最基本手段。

主要指有历史意义的比较主要的书面材料,广义的文献定义就成了记录有知识的一切载体。

依据国际定义文献乃是一切情报的载体历史文献学:历史文献学研究对象主要是古今一切有历史价值的汉文与民族文字的历史文献,历史文献学是对文献的产生发展、表现方式、流传情况,以及文献的内容类别、整理利用乃至文献数据化进行探讨和研究,并阐述其发展规律,总结其实践经验,进而加以理论说明的一门综合性的学问,历史文献学是一门具有深厚文化底蕴和广阔发展前景的学科。

历史文献:比较,首先是一个时间概念-切文献都是各种知识的记录。

时间就好似一个链条,它以“现在”为线索.前于此时谓之“过去”,后乎此音谓之“将来”:时间即历史,过去时间中产生的文献叫历史文献;现在即当今的文献叫当代文献。

而“现在”,这个时间链条,是极不稳定且稍纵即逝的。

中国历史文献的积累,有三个方面的重要途径。

一是官府档案文书的积存,二是历史撰述的日增,三是史书以外的各种撰述的发展。

广义的历史文献。

它包括世界上的一切著作,我们通常所说的历史文学专指人类社会史,即所谓狭义历史学。

目录:目录,是指书籍正文前所载的目次,是揭示和报道图书的工具目录是记录图书的书名、著者、出版与收藏等情况,按照一定的次序编排而成,为反映馆藏、指导阅读、检索图书的工具。

在计算机应用中,目录的发展成了“文件夹”。

随着目录工作的发展,衍生出“目录学”。

目录学:目录学是研究目录工作形成和发展的一般规律即研究书目情报运动规律的科学。

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2

【生物大分子】:组成原生质的有机化合物中蛋白质、酶和核酸分子质量巨大,结构复杂,功能多样,具有信息,称为生物大分子。

【蛋白质的功能】:催化,调节,保护,运输,收缩,防御,信息传输,免疫等。

【酶】:生物催化剂,具有高效性,专一性,不稳定性。

【单位膜】:由内外两层致密的深色带和中间一层疏松的浅色带构成的三层膜相结构(2×2+3.5=7.5nm)【细胞分化】:细胞之间产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

【细胞的全能型】:一个体细胞或性细胞在一定条件下,能重新形成完整个体的能力【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孟德尔第二定律)】: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表现为自由组合,各自独立地分配到配子中。

【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后期Ⅰ非同源染色体随机组合。

【表现型】:生物个体所表现的一性状,包括形态特征和生理特征等。

可以直接观察到或借助于其他手段加以辨认的。

【细胞学基础】:减数分裂Ⅰ中同源染色体的分离。

【基因型】:决定表现型的遗传基础。

【延迟显性(AD)】:在一些AD病中,杂合子携带的显性治病基因的作用在生命的早期并不表达,要到一定年龄才表现出相应疾病。

【从性显性(AD)】:杂合子表达受性别的影响,在男女两性之间出现表达范围和程度有差异的现象。

【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的同一基因座上不同形式的基因。

等位基因所控制的性状称为相对性状。

等位基因起源于基因突变。

【复等位基因】:在群体中,一对特定等位基因的位点上有两个以上等位基因存在,而每个个体只能拥有其中两个。

【联会】:同源染色体在减数分裂的偶线期彼此靠拢配对的过程称为联会。

联会从靠近核膜处开始,最后扩展到染色体全长。

联会时,同源染色体之间沿纵轴方向形成联会复合体。

【基因多效性】:一个或一对基因可产生多种表型效应。

【遗传异质性】:表型相同或相似的个体具有不同基因型的现象,多因一效。

【等位基因异质性】:同一基因座位发生不同的突变导致同一疾病的不同患者具有不同的基因型,患者见表型可能相似,也可能差异较大。

名词解释2

名词解释2

1、物理地址:内存中各存储单元的地址由统一的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物理地址。

2、逻辑地址:用户程序经编译之后的每个目标模块都以0为基地址顺序编址,这种地址称为逻辑地址。

3、逻辑地址空间:由程序中逻辑地址组成的地址范围叫做逻辑地址空间。

4、内存空间:由内存中的一系列存储单元所限定的地址范围称为内存空间。

5、重定位:把逻辑地址转变为内存物理地址的过程叫做重定位。

6、静态重定位:把目标程序装入内存时所进行的重定位。

7、动态重定位:在程序执行期间,每次访问内存之前进行的重定位。

8、碎片:在分区法中,内存出现许多容量太小、无法被利用的小分区称做碎片。

9、紧缩:移动某些已分配区的内容,使所有作业的分区紧挨在一起,而把空闲区留在另一端,这种技术称为紧缩。

10、可重定位地址:当含有它的程序被重定位时,将随之被调整的一种地址。

11、文件:是被命名的相关信息的集合体,它通常存放在外存上,可作为一个独立的单位存放并实施相应的操作。

12、文件系统:操作系统中负责操纵和管理文件的一整套设施,它实现文件的共享和保护,方便用户“按名存取”13、目录项:为了加快对文件的检索,把文件控制块集中在一起进行管理。

这种文件控制块的有序集合称为文件目录。

文件控制块也是其中的目录项。

14、目录文件:全由目录项构成的文件称为目录文件。

15、路径:在树形目录结构中,从根出发经由所需子目录到达指定文件的通路。

16、当前目录:为了节省文件检索的时间,每个用户可以指定一个目录作为当前的工作目录,以后访问文件时,就从这个目录开始向下顺序检索。

这个目录称为当前目录。

17、文件的共享:是指系统允许多个用户共同使用某个或者某些文件。

18、中断:指CPU对系统发生的某个事件做出的一种反应,CPU暂时正在执行的程序,保留现场后自动地转去执行相应的处理程序,处理完改事件后,如被中断进程的优先级最高,则返回断点继续执行被“打断”的程序。

19、中断源---引起中断的事件或发出中断请求的来源称为中断源。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 (2)
肘窝:肘窝位于肘关节的前方,为三角形陷凹,其上界为肱骨内、外上髁的连线,外侧界为肱桡肌,内侧界为旋前圆肌,窝底为肱肌的下份
肘后三角:肘关节屈曲为直角时,肱骨内外上髁和尺骨鹰嘴三点所构成的等腰三角形
尺侧囊:是指包绕屈指浅,深肌腱的筋膜形成尺侧囊
桡侧囊:桡侧囊即拇长屈肌腱鞘,包绕拇长屈肌腱延伸于拇指末端
鱼际间隙:鱼际间隙又称拇收肌间隙,位于手心外侧半。前界为示指屈肌腱,第1蚓状肌及掌中隔,后界为拇收肌筋膜,内侧以掌中间隙为界,外侧是掌外侧肌间隔。鱼际间隙近侧是密闭的,远侧经第1蚓状肌管与示指背侧相交通
鼻烟壶:位于腕和手背的桡侧,当伸、展拇指时,呈尖向拇指的三角形凹陷,其桡侧界为拇长展肌腱和拇短伸肌腱,尺侧为拇长伸肌腱,近侧界为桡骨茎突,窝底为舟骨及大多角骨,窝内可触及桡动脉搏动
第二肝门:在肝膈面腔静脉沟的上部,肝左、中、右静脉出肝处称第二肝门
右结肠旁沟:升结肠外侧与腹壁间形成的区域,上通肝肾隐窝,下通右髂窝和盆腔,故膈下脓肿可经此沟流入右髂窝和盆腔,阑尾化脓时也可向上蔓延至肝下
肾段:每一肾段动脉分布的肾实质区域,称为肾段,肾段有五个,肾段的划分,为肾的局限性病变的定位及肾段或肾部分切除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指髓间隙:在指深屈肌腱抵止处远侧,皮肤和远节指骨远侧4/5的骨腹之间有纤维隔相连,此隔将指腹的脂肪分成小叶,形成指髓间隙,又称密闭间隙,内有皿管和神经
骨筋膜鞘:在四肢是由深筋膜借肌间隔连接长骨骨膜围成的鞘,以分隔不同的肌群
下肢
股管:为股鞘内侧漏斗状的筋膜间隙,前壁为腹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沟韧带,腹横筋膜,隐静脉裂孔镰状缘和筛筋膜,后壁为耻骨梳韧带,内侧壁为腔隙韧带,外侧壁为股静脉内侧的纤维隔
腰肋三角:位于腰部和肋部之间, 底为 第 1 2 肋, 腰肋三角的前面于肾相连,后方有肋隔隐窝, 故肾 手术时应特别注意,以免撕破而引起气胸。 胸肋三角和腰肋 三角是隔疝的好发部位。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 2

名词解释1.洪水:是由于暴雨,融雪,风暴潮,水库溃坝等引起流量迅速增加,水位急剧上涨的现象。

2.干旱:指水分的收与支或供与求不平衡形成的水分短缺现象。

3.滩地:洪水泛滥所及部分为洪水河床。

4.河网密度:流域内河流干支流的总长度与流域面积的比值一km/km2计。

5.中泓线:河槽中沿水流各断面最大水深点的连线。

6.辐合:在近地层,空气还受到地面摩擦力的影响,使实际风的风速较高空风速小,风向也发生转向与等压线成一夹角,风穿越等压线向低压中心汇聚,做逆时针方向运动这种现象叫做辐合。

辐散:在高气压区,气流呈顺时针方向流动,同时风向稍偏外,从高压中心向外流出,这种现象叫做辐散。

7.暴雨:24h降雨量达到和超50mm的降水成为暴雨。

暴雨有分为暴雨,大暴雨,特大暴雨3个等级。

8.田间持水量:指土壤所能保持的最大毛管悬着水量,即土壤颗粒所能保持水分的最大值。

9.下渗:是指降落到地面的雨水从地表渗入土壤中的运动过程。

10.蒸散发:是水文循环中指降水到达地面后由液态或者固态转化为水汽返回大气的过程。

11.输沙率:单位时间流过河流某断面的干沙质量,成为输沙率。

12.净雨:降雨扣除经植物截留,填洼,下渗等损失后,剩余部分称净雨。

13.相应水位:是指河段上下游站同位相的水位,相应水位预报,简单地说就是用某时刻上游站的水位(流量)预报一定时间(如传播时间)后下游站的水位。

14.单位线:单位时间段内在流域上均匀分布的单位净雨量所形成的出口断面流量过程线,称为单位线。

15.累积雨量过程线:自降雨开始至各时刻降雨量的累积值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线,称为累积雨量过程线。

16.校核洪水:由于水利工程的主要建筑物一旦破坏,将造成灾难性的严重损失,因此规范规定洪水在短时期内超过设计标准时,主要水工建筑物不允许破坏,仅允许一些次要建筑物损毁或者失效,这种情况就称为非常运用条件或者标准,按照非常运用标准确定的洪水称为校核洪水。

17.枯水:流域内降雨量减少,通过河流断面的流量过程低落而比较稳定的时期,称为枯水季节或者枯水期,期间所呈现出的河流水文情势成为枯水。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名词解释:1、原核细胞型微生物:细胞核无核膜、核仁,呈环状裸DNA结构,是存在于自然界的体形微小,结构简单,肉眼直接看不见,必须借助光学显微镜或电子显微镜放大数百倍至数万倍才能观察到的微笑生物。

包括细菌、放线菌、螺旋体、支原体、立克次体、衣原体。

2、真核细胞型微生物:其细胞分化程度高,有核膜核仁细胞器完整,包括真菌、原虫。

3、非细胞型微生物:结构最简单的微生物,仅有核酸类型,即由DNA或RNA构成的核心,外披蛋白质衣壳,有的仅有一种核酸不含蛋白质或仅含蛋白质没有核酸,只能在活细胞内生长繁殖,如病毒、亚病毒、朊粒。

4、L型菌:即细菌细胞壁缺陷型,细菌受理化因素或生物因素影响,细胞壁合成被抑制,形成L型。

4、菌落:是由单个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细胞或一堆同种细胞在适宜固体培养基表面或内部生长繁殖到一定程度,形成肉眼可见的子细胞群落。

5、选择性培养基:在培养基中加入抑制剂,目的是抑制标本中杂菌的生长,有助于所选择细菌种类的生长。

6、外毒素:外毒素是指某些病原菌生长繁殖过程中分泌到菌体外的一种代谢产物,为次级代谢产物。

其主要成分为可溶性蛋白质。

许多革兰氏阳性菌及部分革兰氏阴性菌等均能产生外毒素。

外毒素不耐热、不稳定、抗原性强,可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可中和外毒素,用作治疗。

7、内毒素:内毒素是革兰氏阴性细菌细胞壁中的一种成分,叫做脂多糖。

脂多糖对宿主是有毒性的。

内毒素只有当细菌死亡溶解或用人工方法破坏菌细胞后才释放出来,所以叫做内毒素。

其毒性成分主要为类脂质A。

内毒素位于细胞壁的最外层、覆盖于细胞壁的黏肽上。

9、脂多糖:革兰氏阴性菌细胞壁组成成分,由脂质A、核心多糖和特异多糖三部分组成。

10、对数期:对数期细菌已经适应环境,且营养丰富,细胞生长很快,呈几何级数增长。

8、KIA试验:克氏双糖鉄琼脂培养基试验,主要用于判断肠杆菌科细菌对葡萄糖和乳糖的利用情况,发酵葡萄糖则底层为酸性反映(黄色),斜面为碱性反应(红色);如葡萄糖和乳糖均发酵则底层和斜面均呈酸性反应(黄色)。

9、O/F试验:即葡萄糖氧化发酵试验,不同细菌分解糖类的能力和代谢产物不同。

例如大肠埃希菌就能发酵葡萄糖和乳糖;而沙门菌可发酵葡萄糖不能发酵乳糖。

即使两种细菌都能发酵同一种糖,其结果也不尽相同。

10、触酶试验:触酶又称过氧化氢酶,具有该酶的细菌,能催化过氧化氢成为水和原子态氧,继而形成氧分子,出现气泡。

11、MIU试验:即动力吲哚触酶试验的合称,主要用于肠杆菌科的细菌鉴别。

如大肠埃希菌MIU为++-。

10、IMVC试验:11、MRSA、HLARE、MIC、D试验12、肠道杆菌:栖居在人和动物肠内的一大群形态,生物学性状相似的革兰阴性杆菌,广泛分布在自然界中,多数为肠道正常菌群。

13、非发酵菌:不发酵革兰阴性杆菌,指一大群不发酵葡萄糖或仅以氧化形式利用葡萄糖的需氧或兼性厌氧、无芽孢的革兰阴性菌;多为条件致病菌14、迁徙生长现象:变形杆菌在固体培养基上呈扩散性生长,形成以菌接种部位为中心的厚薄交替,同心圆型的层层波状菌苔,15、血浆凝固酶:是多数致病菌株能产生凝固酶,能使含有肝素等抗凝剂的人或兔血浆发生凝固的酶类物质,致病株大多数能产生,是鉴别葡萄球菌有无致病性的重要指标16、杆菌肽实验:A群化脓性链球菌对杆菌肽几乎100%敏感,而其他链球菌对杆菌肽通常耐药,此实验可对A群化脓链球菌进行鉴别。

17、CAMP试验:无乳链球菌可以产生CAMP因子,它可以促进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能力,使其产生显著的协同溶血作用,本法可作为无乳链球菌的初步鉴定试验。

18、肥达反应:利用伤寒和副伤寒沙门菌的O、H抗原,检测病人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的半定量凝集试验。

19、卫星现象:流感嗜血杆菌生长时需要V因子和X因子,将其和金黄色葡萄球菌共同培养于血平板时,因金黄色葡萄球菌可以合成V因子,因此靠近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流感嗜血杆菌生长较好,形成较大菌落;而远离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菌落较小,越远越小。

20、结核菌素试验:又称PPD试验,是基于Ⅳ型变态反应(见变态反应)原理的一种皮肤试验,用来检测机体有无感染过结核杆菌。

21、卡介苗:卡介苗是一种用来预防儿童结核病的预防接种疫苗。

接种后可使儿童产生对结核病的特殊抵抗力。

24、外-裴反应:斑疹伤寒等立克次体的脂多糖与变形杆菌某些菌株的O抗原有共同的抗原成分.由于变形杆菌易于制备,其凝集反应结果又便于观察,因此临床检验中常用这类变形杆菌代替相应的立克次体抗原进行非特异性凝集反应,这种交叉凝集反应叫外斐反应,用于检测人类或动物血清中有无相应抗体,供立克次病的辅助诊断.25、神奈川试验:即从腹泻患者中分离到的副溶血弧菌菌株95%以上在我妻琼脂上产生β溶血现象。

26、抗O试验:常用于风湿热的辅助诊断,活动性风湿热患者抗O抗体效价一般超过400单位。

30、Vi抗原:是一种不耐热的酸性多糖聚合体,存在于菌体的最表面,有抗吞噬和保护细菌免收相应O抗体凝集和补体的溶菌作用。

在血清学检查时,需先加热破坏Vi抗原后,O 抗原才能与O抗血清凝集。

可用Vi噬菌体进行分型。

31、衣壳:是包围在病毒核酸外的一层蛋白质。

由一定数目的壳粒组成,壳粒是一种形态亚单位,电镜下壳粒呈对称性排列。

衣壳主要起到保护病毒核酸,协助病毒感染的作用。

32、包膜:有些病毒成熟过程中,核衣壳以出芽方式从宿主细胞向外释放获得,含有宿主细胞的膜成分,有糖蛋白、类脂层组成。

33、病毒:是由一个核酸分子(DNA或RNA)与蛋白质构成的非细胞形态的靠寄生生活的生命体。

34、反转录病毒:是一大组含有逆转录酶的RNA病毒。

35、Dane颗粒:又称大球型颗粒,是完整的感染性病毒颗粒,呈球形,直径为42nm,具有双层衣壳。

外衣壳相当于一般病毒的包膜,由脂质双层和蛋白质组成,镶嵌有HBsAg和少量前S抗原。

病毒内衣壳是直径为27nm核心结构,其表面是HBcAg,核心内部含有DNA以及DNA 聚合酶,用酶或去垢剂作用后,可暴露出HBeAg。

血清中Dane颗粒的检出是肝内病毒活跃复制的标志。

36、朊粒:仅有蛋白质组分的致病因子,其分类学待定。

37、类病毒:均为植物病毒,主要引起某些植物的严重损害;由很小的单链共价闭合环状RNA分子组成,无蛋白质衣壳;无编码核酸复制所需酶的基因,在细胞核内复制时需利用宿主细胞的RNA聚合酶Ⅱ进行RNA合成。

38、菌丝:真菌在适宜环境中,由孢子出芽长出芽管,逐渐延长成丝状,称为菌丝。

39、假菌丝:酵母菌进行出芽生殖时,子母细胞不立即分离而以狭小的面积相连,则称这种藕节状的细胞串为假菌丝。

简答题:1、简述质粒及特点,例举医学上重要质粒:质粒是一类存在于细菌和真菌细胞中独立于DNA而自主复制的共价、闭合、环状DNA分子。

质粒能赋予宿主菌某些生物学性状:如耐药性,致病性等。

②具有自我复制能力。

③质粒可以自行丢失与消除,不是细菌生命活动必需的结构。

④质粒可以通过接合,转化或转导等方式在细菌间转移。

⑤质粒的不相容性与相容性:结构相似,密切相关的两种质粒不能稳定共存于同一宿主菌极为不相容性。

pMD-18T质粒、pUCl9质粒、pBR322质粒等。

2、革兰阳性菌和革兰阴性菌细胞壁共有结构(肽聚糖)和特有结构(+:磷壁酸;-:外膜):3、细菌的特殊结构有哪些?各有何临床意义。

细菌的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1.荚膜:其功能是:①抗吞噬作用;②粘附作用:参与生物膜的形成;③有害物质的损伤作用。

2.鞭毛:其功能是:①鉴定价值,鞭毛是细菌的运动器官,细菌能否运动可用于鉴定。

②致病作用:鞭毛运动能增强细菌对宿主的侵害,因运动往往有化学趋向性,可避开有害环境或向高浓度环境的方向移动。

③抗原性:鞭毛具有特殊H抗原,可用于血清学检查。

3.菌毛:普通菌毛是细菌的粘附器官,细菌藉菌毛的粘附作用使细菌牢固粘附在细胞上,并在细胞表面定居,导致感染。

细菌的抗药性与某些细菌的毒力因子均可通过此种方式转移。

4.芽胞:其功能是:①芽胞的抵抗力很强;②芽胞在适宜条件可以发育成相应的细菌;③鉴定细菌的依据之一。

4、高压灭菌效果的生物检测方法:嗜热脂肪芽孢杆菌,56℃,48h,阳性:培养液颜色由紫变黄,说明有细菌生长,灭菌不合格;阴性:培养液不变色,说明灭菌合格。

5、简述细菌间基因转移与重组方式::(1)转化:受体菌直接摄取供体菌游离的DNA段,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化。

(2)转导:以温和噬菌体为载体,将供体菌的遗传物质转移到受体菌中去,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转导。

(3)接合:是指细菌通过性菌毛将遗传物质(主要为质粒)从供体菌转移给受体菌,使受体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

(4)溶原性转换:是由于温和噬菌体的DNA(前噬菌体)整合到宿主菌的染色体DNA后,使细菌的基因型发生改变,从而获得新的遗传性状,称为溶原性转换。

6、革兰染色原理、步骤及影响因素:原理:①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结构致密(肽聚糖层厚),且脂质含量少,乙醇不易渗入脱色;革兰阴性菌细胞壁结构疏松(肽聚糖层薄),且脂质含量多,乙醇溶解脂质后易渗入细胞而脱色。

②G+菌体含有大量的核糖核酸镁盐,可与碘晶紫牢固结合,使以早色的细胞不被乙醇脱色,G—核糖核酸镁盐含量极少,易被乙醇脱色。

③革兰阳性菌等电点比革兰阴性菌等电点低,在同一pH条件下阳性菌比阴性菌所带阴电荷多,故与带正电荷的碱性染料结晶紫结合牢固,不易被乙醇脱色。

步骤:1)初染:在固定好冰冷却了的涂片上滴加结晶紫染液1~2滴,作用20s后,用细水流从玻片的一端把游离的染液洗去。

2)媒染:滴加卢戈碘液数滴,作用20s后水洗。

碘液是媒染剂,使细菌与碘液结合更牢固。

3)脱色:滴加95%酒精数滴,轻轻晃动玻片,使玻片上流下的酒精液无紫色为止,需30s流水冲洗。

4)复染:滴加稀释复红或沙黄数滴,作用20s后流水冲洗,最后用吸水纸印干标本或自然干燥,玻片上滴加香柏油,用油镜观察。

影响因素:操作因素:涂片太厚或者太薄,菌体分散不均,可影响染色效果。

固定时避免菌体过分受热。

脱色时间要根据涂片厚薄灵活掌握。

细菌因素:细菌菌龄不同,革兰染色结果有差异。

染液因素:所有染色液应防止水分蒸发而影响浓度,特别是卢戈碘液久存或受光作用后易失去煤染效果。

7、抗酸染色步骤及结果:步骤:1、细菌涂片标本制备:涂片、干燥、固定2、染色:1)初染:用玻片夹夹持涂片标本,滴加石炭酸复红2-3滴,在火焰高处徐徐加热,切勿沸腾,出现蒸汽即暂时离开,若染液蒸发减少,应再加染液,以免干涸,加热3-5分钟,待标本冷却后用水冲洗。

2)脱色:3%盐酸酒精脱色30秒~1分钟;用水冲洗。

3)复染:用碱性美兰溶液复染1分钟,水洗,用吸水纸吸干后用油镜观察。

结果:结核杆菌呈红色,常堆积成团,排列无序,偶可见呈分支状生长,背景及非抗酸细菌呈兰色。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