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优质公开课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合集下载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6边塞战争诗四首 含解析

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第一单元 6边塞战争诗四首 含解析

合作探究
1 整体感知
奇文共欣赏,疑
1.《从军行(其一)》 这是一首边塞战争诗。描写了一幅悲凉伤感的边塞战争画面 发了戍卒浓烈的怀乡思亲之情,流露出作者渴盼和平、厌恶战争 绪。 2.《蓟中作》 这首诗描绘了苦寒萧条、肃杀黯淡的边塞风光,表达了作者 边事但请缨无路的苦闷心情,抒发了作者报国无门的感慨与悲叹。
——《论
赏读:孔子在河边,感叹道:“消逝的时光像河水一样呀!日夜不
流去。”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
赏读:孔子说:“一个当政者自身行为正当,即使不发布命令,
行得通。如果行为不正当,纵然三令五申,百姓也不会信从你。”
自主积累
博观而约取,厚
一 作者视窗
《从军行(其一)》 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盛唐时期著名边塞 诗人,有“七绝圣手”、“诗家天子”之称。与李白、 高适、王维、王之涣、岑参等交厚。官至秘书省校书郎。 天宝元年(742)迁江宁(今江苏南京)丞,后贬龙标尉,故世 称“王江宁”或“王龙标”。 代表作有《出塞》、《芙蓉楼送辛渐》等。
第一单元 唐诗之旅(上)
6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边塞战争诗四首
栏目 索引
温馨晨读 自主积累 合作探究 文本拓展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 博观而约取,厚积而薄发 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 掬水月在手,弄花香满衣
温馨晨读
鸡声茅店月,人迹
哲思品悟
往前一步,臂就长了
我小时候经常生病,无奈之下,母亲开玩笑似的听从一位教师的话,
送进一个业余武术班练习拳击。每次训练课上,我都只有防卫的份儿,从
《塞下曲》 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 武威)人。大历四年(769)进士,初任郑县尉,久不 得升迁,建中四年(783)登书判拔萃科。因仕途失意, 后弃官在燕赵一带漫游。其诗名在当时就极高,诗 作多被画工入画或度为乐曲,流播一时。 作品有《李益集》,《全唐诗》编诗二卷。

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6.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

高二粤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练习:6.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doc

“平步”岂能“轻云”2013年5月15日,《中华读书报》刊登的《伪名儒,不如真名妓!》中有这样一句话:“袁牧声名多么显赫,23岁考中举人,次年中进士,入翰林,平步轻云……”句中的“轻云”应是“青云”之误。

成语“平步青云”,无论书面还是口头都经常遇到。

“平步”即平常步行,这里指“走上”。

“青云”指青空、高空,比喻高官显爵。

“平步青去”指一下子就升到很高的地位。

旧时用以形容科举及第或陡然富贵。

语本《史记·范雎蔡泽列传》:“须贾顿首言死罪,曰:‘贾不意君能字致于青云之上。

’”用“平步青云”来形容袁牧晋升之快,是十分恰当的。

“轻云”指薄云、淡云。

没有“平步轻云”的说法。

2013年合订本,作者:阎德喜——摘自《咬文嚼字》(续上表)相关知识边塞战争诗边塞战争诗多具有雄浑、磅礴、豪放、浪漫、悲壮、瑰丽的特点。

总体上讲它体现出了一种阳刚之美。

在边塞诗中,一方面以夸张对比衬托的手法对战争残酷,环境恶劣进行展示,如“战士军前半生死”“黄金百战穿金甲”“孤城落日斗兵稀”;另一方面,边塞诗作更突显人面对战争时奔涌出的巨大精神力量。

其中既有不屈的意志和必胜的信心,保家卫国的豪情,还有在战场上建立功名的壮志。

如“不破楼兰终不还”“愿为腰下剑,只为斩楼兰”“相看白刃血纷纷,死节从来岂顾勋”。

识记字音羌.笛(qiānɡ)金闺.(ɡuī)蓟.中(jì)塞垣.(yuán)“且”读“zǔ”,是个象形字,甲骨文的形体,像祭祀时放置礼品的礼器。

本义为放置礼品的礼器。

作连词时读作qiě,当“而且”“又”“尚且”讲;作副词时读作qiě,义为“暂且”“还将”“还”。

“且”可以作声符,如“姐”“阻”“狙”“组”等,一般词典均不立“且”部。

从军行(其一)阅读《从军行(其一)》,回答下面的问题。

1.【鉴赏诗歌的意境】“烽火城西百尺楼,黄昏独上海风秋”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答案:广漠边塞中的边城西面,百尺高的烽火楼上,一个戍卒孤独地走上瞭望台,从青海湖上吹来的秋风在黄昏时分更显凛冽寒冷。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边塞战争诗四首 课件(27张)

粤教版高二语文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边塞战争诗四首  课件(27张)
何须
反问
生入关
不希望活着回家 宁愿战死沙场,保家卫国
莫遣
只轮
海窟
比喻
敌人
用典:杀敌要彻底
借代
沙漠中的敌营
仍留
一箭 比喻 唐朝军队 用典:应有队伍留守要塞 射天山 比喻 定天山
古代诗歌中用典,有正用和反用之别。正用即不 改变典故原意,反用却以与原典相反之意来使用, 请分析李益《塞下曲》中四典故的正反运用。
此诗句句用典,语言凝练,准确生 动.
直抒胸臆
知识点:边塞诗主题四:对 战争持积极向上的态度,表 现建功立业的报国激情。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 终不还。”
王昌龄
“敦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 问侠骨香。”
王维
“已收滴博云间戍,更夺蓬 婆雪处城。 ”
杜甫
盛唐:
边塞诗的发展
孰知不向边庭苦,纵死犹闻侠骨香。(王维)
岑参
岑参的诗笔力雄健而富有英雄气概。他以 英雄主义的精神描绘边塞的各种生活情景, 常以好奇的热情和瑰丽的色彩表现塞外辽 阔壮丽的景色,因而富有浪漫的奇情异彩, 他还善于将见闻和经历分成一组组画面, 加以深入细致地描绘,他的边塞诗想象丰 富,气势磅礴,代表了盛唐边塞诗的最高 成就。
作者简介
• 李益(748~827),唐代诗人。字君虞,中晚唐的重 要诗人。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大历四年(769) 登进士第。后因仕途失意,客游燕赵。贞元十六年 南游扬州等地,写了一些描绘江南风光的优美诗篇。
”阴火潜烧天地炉,何事偏烘西一隅。“二句采 用了什么表现方法表达”热海“之”热“。
此句用了联想和比喻,想象是地 下的烈火在熊熊燃烧,天地仿佛 都成了一个奇大无比的炉子。只 烘烤西方这一个天地呢。表达” 热海“之”热“。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高中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文档:第一单元 第6课 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答案

第6课边塞战争诗四首学习目标 1.了解诗人生平及本课所选四首边塞战争诗的思想内容。

2.把握边塞战争诗的特色及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体会边塞战争诗的写景艺术特色及作者的抒情特点。

塞上听吹笛高适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

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诗意解读这首七言绝句前两句写实景,后两句写虚景,由实生虚,虚实交错,相映生辉,似边塞风情速写,富有生活情趣,给人雄浑壮美之感,写景状物颇具匠心。

诗的前两句“雪净胡天牧马还,月明羌笛戍楼间”为写实:胡天北地,冰消雪融,战士牧马归来,明月洒下清辉,戍楼里吹起羌笛……给人一种阔大的感觉,字里行间透着几分宁静,营造出一种边塞诗中不可多见的平和、宁谧的气氛,为全诗定下了一个乐观开朗的感情基调。

诗的后两句“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写羌笛奏出的《梅花落》的曲调随风传开,一夜之间声满关山,既点出风传笛曲的速度之快,范围之广,又给人一种意境高远开阔之感。

尤其精妙绝伦的是诗人将《梅花落》曲拆用,写声成像。

用“梅花何处落”构成一种虚景,与一、二句中“雪净”、“月明”的实景搭配和谐,错落有致,构成一种美妙阔远的意境,极尽丹青之妙。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

胡地有雪无梅,战士听此曲想到故乡的梅花,进而想到故乡落梅的花片,于是一种思乡之情油然而生。

纵观全诗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虽有思乡之情,但能感而不伤,处处洋溢着生活气息和浓郁的边塞情调,堪称唐人边塞诗中的精品。

名句识记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

考点演示如何理解“借问梅花何处落,风吹一夜满关山”这一句诗?答案此句含有思乡情调,在写法上虚实结合。

“梅花”本是《梅花落》曲调,战士听此曲容易想到故乡梅花(胡地没有梅花),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为实写。

听到《梅花落》,仿佛不是笛声而是落梅的花片,一夜之间洒满关山,作者将“梅花落”拆为“梅花何处落”,以设问形式,此为虚写。

实虚交错,构成美妙阔远的境界。

一、作者简介王昌龄(约698—757),字少伯,太原(今属山西)人,开元十五年进士,授汜水尉,再迁江宁丞。

语文:1.6《边塞战争诗四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语文:1.6《边塞战争诗四首》名师导航(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

6 边塞战争诗四首一览众山小整体感知《从军行(其一)》这首诗起句壮逸,断句凄楚伤神。

烽火城是一片孤城;百尺楼为一座危楼;征人独坐其上。

一个“独”字,既吻合了征人背井离乡、远涉边地之孤独,也切合了金闺中人因征人不归而独守空闺之孤独。

此外,“更吹羌笛关山月”一句,也有“一击两鸣”之妙。

闻笛者固然闻笛伤情,吹笛者又何尝不是和泪吹奏呢?!吹奏者借吹奏《关山月》所抒发的绵绵离别之情,深深地感染了闻笛者,使闻者顿起金闺之思。

在章法结构上,诗以前三句的写景叙事,来烘托第四句的直接抒情;以第四句的直接抒情来深化前三句的写景叙事。

“更吹”“无那”,转折有致,将全诗推向高潮。

而末句中最末一个“愁”字,为一篇之诗眼,使戍卒怀乡、思亲的真挚感情,被刻画得既饱满、深刻,又含蓄、蕴藉。

《蓟中作》此诗是高适第二次出塞到蓟北时所作。

由边塞的荒凉生发出对边患的忧虑,并抨击统治者用非其人,抒发自身难酬之壮志。

开篇以“沙漠”“塞垣”构定塞外特定环境,三、四句写登上塞垣所见一片萧条荒漠景象,五、六句以“征战”与“胡虏”对举,既见对胡虏反叛之忧患,更显出对边将黩武邀功的批判。

后四句直抒怀才不遇之愤懑。

孙吴,指战国时军事家孙膑、吴起。

全诗内容含蕴深广,语言质朴、平淡,由于纪录了当时边塞实况,实为天宝末年东北边境现状之形象写照,可以“诗史”视之且写景壮阔,情怀激烈,仍具极强的艺术感染力。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这是借歌颂热海的奇特无比以壮朋友行色的送别诗。

或写于交河郡,或写于轮台县。

热海即伊塞克湖,又名大清池、咸海,今属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

岑参虽未到过那里,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

如汤煮的热海水中,居然有长且肥的鲤鱼;热气可以蒸沙烁石,把云彩点燃,岸边的青草却是四季长青,令人不可思议。

更有意思的是他居然能把这种奇特的自然景象与所送友人的御史身份联系起来,点明题旨,而且这种联系是那么自然,毫无斧凿痕迹。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课件

【粤教版】语文《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课件

2读李益的两首边塞诗,回答问题。
参军北征
夜上受降城闻笛
天山雪后海风寒,横笛遍吹行路难。 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外月如霜。 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 不知何处吹芦管,一夜征人尽望乡。
⑴两首诗都表达了主题是:征人思乡
⑵试分析“碛里征人三十万,一时回首月中看”诗句中的形象。
“碛里”“月中”使人倍感环境的悲凉,气氛的悲怆。 “三十万人一时回首”夸张手法写出典型的情景, 显出笛声的哀怨,表现征人思乡的感情。
赏析方法 (一)、抓住主要意象特征。 (二)、整体感受,把握主旨。 (三)、体会不同的艺术风格。 (四)、掌握不同的表现手法。
抓住意象特征 时间意象:秋天、黄昏 空间意象:楼兰、阴山、天山、瀚海、凉 州、长城、 玉门关、古道、荒城、大漠、 辕门 事物意象: 乐器:羌笛、胡笳、琵琶、号角、鼓 战具:干、戈、战车、烽火、旗 景物:黄沙、秋月、冬雪、寒雁 人物意象: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大历四年登 进士第,授郑县尉。久不调,益不得意, 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尝与济 诗,有怨望语。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 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 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 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 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太和初, 以礼部尚书致仕卒。益长于歌诗,贞元 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⑶“沙似雪”“月如霜”有什么表达效果?
两个比喻写出边塞的荒寒凄冷,描画出触发征人思乡 的典型环境。
3 读王之涣的《凉州词》,回答问题。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⑴诗中“怨”的内容是什么?
戍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
⑵“何须”二字有什么意味?
“何须”有宽解婉劝之意。虽然将士有思乡 之怨,但也意识到戍边的责任重大,这二 字使全诗基调悲中有壮,悲凉中有大方。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高二语文粤教版选修《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习题: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 Word版含解析

6边塞战争诗四首一群气势磅礴的边塞诗人是盛唐的仪仗队,展示着盛唐的国威。

这群边塞诗人,或歌颂在保卫祖国的战争中一往无前的昂扬斗志,或诉说战争的艰苦和残酷,都那么英姿飒爽,气势灼人,因为他们是盛唐的诗人,盛唐诗坛的风云人物,喷发的是永远震撼人心的边塞英雄交响曲。

河西走廊是一个诗意的名称。

走廊本是院落、公园、府第、皇宫中具有廊柱、廊檐、配以小憩坐具、能避风挡雨的精致走道。

把背靠大漠、绵延上千公里的河西称作走廊,就带有一点诗意。

【课内挖掘】高适题诗改字留佳句唐代的大诗人高适,“年过五十,始留意诗作”,虽然学诗起步晚,但由于他作诗时观察细致入微,总是能写出生动真切的好诗,而终于成了一位著名的诗人。

有一次,高适到台州巡察,路过杭州清风岭时,触景生情,想出四句诗。

正好旁边是一座寺庙。

过去的文人都有题诗的嗜好,无论在道旁、石壁上、墙上,都爱随处留下墨宝。

因此高适让随从拿来笔墨,在寺庙的墙上写下一首诗:“绝岭秋风已自凉,鹤翻松露湿衣裳。

前村月落一江水,僧在翠微角竹房。

”写完,便领着随从告辞。

路上,高适反复吟咏着刚才的诗句,又细细地观察钱塘江水,发现月落时,江水随潮而退,只剩下半江水,并不像自己诗中写的“前村月落一江水”。

想来想去,他觉得还是应该把诗中的“一”字改为“半”字。

巡察完以后,高适特地回到寺院,把墙上的诗改了,于是留下了脍炙人口的佳句:前村月落半江水。

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阿斯塔那-哈拉和卓古墓群(位于新疆吐鲁番市以东42公里处),是世界上最著名的古墓地之一,有“地下博物馆”之称。

而考古工作者在506号墓穴中,意外地发现了盛唐时期著名诗人岑参留下的一纸账单。

岑参的这张账单,糊在一个独特的罩在尸体上的纸棺上。

纸棺大小如木棺,只是没有底。

在阿斯塔那上古墓,很多死者上面都罩着一个纸糊的棺材,并伴有纸糊的衣带、鞋等随葬物品。

可能是古代纸张珍贵稀少,用过的纸不会随便扔掉,而是再做他用。

这些随葬品所用的冥纸就是当时使用过的文件、档案、书信、账本等,上面的文字均是用汉文墨笔书写。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6 边塞战争诗四首PPT优质课件

粤教版语文选修 《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课件6 边塞战争诗四首PPT优质课件
(4)李益(748—约827),字君虞,陇西姑臧(今甘肃武威)人。他的诗以边塞诗流传 最广,几可与王昌龄媲美。
走进作品 基础练习
2.写作背景 《从军行(其一)》 《从军行》组诗是王昌龄采用乐府旧题写的边塞诗,共有七首。这一首刻画了 边疆戍卒怀乡思亲的深挚感情。 《蓟中作》 蓟中,指蓟城,故址在河北卢沟桥北。此诗一名《送兵还作》,是诗人于天宝十 年(751)以封丘尉身份送兵到北部边境,在返回途中经过蓟中时所写。 《热海行送崔侍御还京》 热海即伊塞克湖,在今天的吉尔吉斯斯坦,唐时属安西节度使领辖。岑参虽未到 过那里,但根据传闻和自己长期在荒远之地的体验,把它写得有声有色、神奇无比。 《塞下曲》 诗人在边塞地区看到了一事一物,故写之,抒发豪壮的情感。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1.如何理解《蓟中作》的思想内涵? 提示:此诗描写了边境的荒凉、边患的严重,抨击了统治阶级的失策,同时也抒 发了“安边”的壮志难酬的巨大悲愤,是高适第二次出塞到蓟北的代表作之一,内容 含蕴深广;艺术上叙事写景,形象逼真,衬托出壮烈的情怀。议论抒情,出言深睿精 警,意绪起伏捭阖,透射出诗人强烈的愤懑和不愿同流合污的凛凛风仪。全诗语言 看似平淡质朴,但由于“感赏之情,殆出常表”(徐献忠《唐诗品》),同样具有摄人心 魄的艺术魅力。
自主预习 合作探究
感谢你的阅览
Thank you for reading
温馨提示:本文内容皆为可修改式文档,下载后,可根据读者的需求 作修改、删除以及打印,感谢各位小主的阅பைடு நூலகம்和下载
日期:
演讲者:蒝味的薇笑巨蟹
自主探究 句段点评
2.用典是古代诗歌常用的方法。《塞下曲》一诗在用典上有什么特点? 提示:第一句用伏波将军马援之事,是正用,即丝毫未改典故原意;第二句用定远 侯班超事,则是反用,即不赞成典故中的原意,提出相反的看法,表明自己的从军态 度是不愿如班超那样恋乡思归,而是誓死报国,诗意已是递进了一层;第三句用晋 与姜戎合力败秦的典故;第四句用薛仁贵“三箭定天山”的典故,是正用典故,但又有 所变化。第三句中,诗人加上了“莫遣”二字,表明了自己的态度;第四句中,诗人将 原典故中“三箭”改为“一箭”,有所变化但未改典故原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语文粤教版唐诗宋词元散曲选读第一单元6、边塞战争诗四首《塞下曲》优质课公开课教案教师资格证面试试讲教案
1教学目标
1、了解诗人的生平经历以及相关的创作情况。

2、把握诗歌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2学情分析
让学生获得鉴赏诗歌的方法和能力,培养学生的欣赏个性,充分激发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潜能,让学生得到情感的体验、心灵的共鸣、精神的陶冶和审美的愉悦,为学生终身学习和有个性的发展奠定基础。

3重点难点
重点:品味诗歌意境,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难点:体会诗歌的表达技巧。

4教学过程
4.1第一学时
教学活动
1【导入】作者简介
李益,字君虞,姑臧人。

大历四年登进士第,授郑县尉。

久不调,益不得意,北游河朔,幽州刘济辟为从事。

尝与济诗,有怨望语。

宪宗时,召为秘书少监、集贤殿学士,自负才地,多所凌忽,为众不容,谏官举其幽州诗句,降居散秩。

俄复用为秘书监,迁太子宾客、集贤学士,判院事,转右散骑常侍。

太和初,以礼部尚书致仕卒。

益长于歌诗,贞元末,与宗人李贺齐名。

李益是中唐边塞诗的代表诗人,他早年从军,曾至朔方、幽州、口坊、口宁等地 ,自编从军诗50首。

他的边塞诗虽不乏壮词,但偏于感伤,主要书写边地士卒久戍思归,不复有盛唐边塞诗的豪迈乐观情调。

他擅长绝句,尤工七绝。

明代胡应麟《诗薮》:”七言绝,开元之下,但当以李益为第一,如《夜上西城》、《从军北征》、《受降》。

他的边塞诗的思想艺术成就,从总体说,是中唐诗人所不可企及的。

这些诗从多方面真实而形象地反映当时边塞战争的实际,闪烁着现实主义和爱国主义的光彩。

按内容说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主要书写自己的从军生活和壮烈情怀。

有的抒发了从军报国、收复失地、安边定远的豪情壮志。

第二类:主要叙写边塞战争的实际,赞扬广大将士的报国精神和英雄气概,反映并同情广大将士的不幸遭遇和痛苦心情,揭露并抨击朝廷戍边无策和边将腐败无能。

第三类:是描写边塞风光和日常生活。

2【讲授】研习文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