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辨义(一)
荀子的义

(1张幻灯片)辨义荀子谈“义”,在不同场合包含着不同的内容,主要有三层意思。
(1张幻灯片)首先,“义”包括了仁义礼法等的内容,是个综合性概念,指万物内在的本质、规律或叫义理。
(同一类事物深层的本质)人们对义理的把握需要通过“天君”的理性思维,认识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即“心合于道”。
掌握了道的人就具备了最高的思维水平和种种能力。
“以道观尽”、“举统类而应之”。
教育的最高要求和目的就是认识事物的本质规律。
荀子主张”博学”(广泛、全面地学习),不能“弊于一曲而暗于大理”,只有“兼陈万物而中悬衡焉”,才能从对万事万物的认识、比较、分析中得出有关事物本质规律的正确认识。
(1张幻灯片)其次,在道德伦理的领域内,义是指道德意识和道德行为的理性自觉。
这一含义常与仁和对仁的认识相联系。
荀子并不否认人对物利的欲望,但要求欲望必须受仁义(道德、理性)的制约。
(“以义制利”)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培养道德理性,教人明理知义。
荀子进一步从“明于天人之分”的哲学高度分析人与自然的区别所在,指出,义是人区别于动物的本质。
义使人类结成一定的社会组织,进而有了战胜自然的力量。
(“人何能以群?曰:分。
分何能以行?曰:义。
”)所以,“义不可以须臾舍也”。
义须教育的培养才能保持并提高。
(1张幻灯片)再次,义指等级名分和道德准则,它与“礼”相连系,故可“礼义”并称。
荀子认为人性恶,圣人“是以为之起礼义、制法度,以矫饰人之性情而正义”。
社会需要规定等级名分,使人们有法可依、有章可循,从而使“偏险而不正”的恶性得以控制和引导,使社会由悖乱而归于治。
道德教育的要求就是使人们知晓并遵循社会行为准则。
(1张幻灯片)义是综合性的概念。
理义(对事物规律的认识)、仁义(道德和理性)、礼义(社会规范)相互补充、贯通一致。
(说说三者关系)义是内在的道德信念和外在道德规范的统一。
义的作用在于通过三种义,调节人与人、人与物之间的关系。
“内节于人,外节于物”(自己该不该做什么、人之间分等级行事)义在认识和自觉履行礼方面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如果没有仁义的理性自觉,礼便会因为缺乏自觉的道德实践而失去其现实意义。
国学100秒:古人眼里的“义”

国学100秒:古人眼里的“义”
《国学100秒》陪伴您第009天
什么是“义”?中国古人的解释是——“宜”,就是风景宜人、适宜的那个“宜”字。
“宜”,这个字,在甲骨文里是用肉祭祀的意思。
从字形上看,是供桌上放着两块肉,所以宜也有切肉、分肉的意思。
肉切得均匀,分得合理,就是“义”。
是你的,你拿走;不是你的,你拿走了,就是不义!
古人对义非常重视,主张“义然后取”。
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这样说,“义”又是和“利”连在一起的,所以儒家说“见利思义”、“见得思义”。
见到利益,首先要想一想,是不是合理,合理了,才可以取。
孔子曾经说过,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后人发展出“义利之辩”,说君子以义为准,不义之财不取,不义之地不居,小人则唯利
是图,一切以利为上。
把“义”和“利”完全对立起来似乎极端了些,恐怕也不是孔子的本意。
人毕竟是动物,有动物的基本需求,把这些否定掉了,人也就失去了存在的基础。
但人各自私、人各自利,不加以限制,又必然会产生冲突。
怎么避免呢?古人说:义者,利之和。
每个人在追求自己利益的同时,把其他人的利益也考虑周全了,问题就解决了!。
《国学辨义》

国学辨义刘梦溪《文汇报》2008年08月04日今天探讨国学问题,首先须要别择区分厘清国学的这一品格,即把现代国学的取义和古代的“国学”一名,严格地毫不含混地区分开来。
到底何为国学讨论国学,首在辨义。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自从章太炎著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
”(《研究国故的方法》)又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这是胡适给国学下的定义。
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
问题是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如果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
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在内。
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国学吗?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后来大家比较一致接受的定义,是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直接联系在一起。
以此,钱宾四先生《国学概论》之弁言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
”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国学,开宗明义也标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
”(《泰和会语》)这已经是给定的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
相当长时间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
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
盖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
因此之故,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的新的定义。
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泰和会语》)也就是说,马一浮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六艺之学”。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义”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

中华传统文化核心范畴“义”的语义分析及文化阐释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核心概念,它是一种价值理念,并且与公正、道德、良心等密切相关。
义的概念在传统文化中是非常重要的,它涉及到社会秩序、人伦道德以及价值观等方面,也体现了中国文化传统所具备的深厚思想底蕴。
在本文中,我们将对义进行语义分析,并探讨其在文化中的阐释。
义的语义分析:义最早是指农业生产中的义务劳动,后来逐渐演变成了一种道德、法律和人伦伦理观念,通常被解释为“做正确的事情”,与正义和公正紧密相关。
然而,义和正义也有所差别。
故女婚前不慎生下私生子,如果为避免公开丑闻,将私生子托付给人家抚养(因不能只接受私生儿子抚养,还要考虑资产、利益等方面),此时所做的就不是正义,但妇女为保守个人名誉有所考虑,做出了所谓的“义”之行为。
此外,义还包含了责任、忠诚、孝顺等意义,这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都有重要的地位。
义在文化中的阐释:在中华传统文化中,义的概念是不可或缺的,并且可以从许多方面对其进行阐释。
以下是五个例子,以证明义在文化中的阐释:1.孝道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孝道是十分重要的,它涉及到了子女们对父母、长辈的敬重和慈爱。
孝道表现为孝敬父母、敬慕长者,认为“天下之大本在于亲,亲睦则民化,亲亲睦睦则国家平治”。
通过孝道,人们不仅可以表现出对家庭的责任,而且还有助于形成一个和谐的社会。
2.道德准则义作为一种道德准则,在传统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
它代表了对于正确行为的追求,是个人、家庭和社会中道德标准的重要组成部分。
例如,中国古代的士人通常追求的就是“君子之道”,即做到忠诚、正直和谦虚等等美德品质。
通过这些道德准则,人们可以更好地明辨是非,从而在个人、家庭和社会中都能够做到正确的行为。
3. 社会秩序习惯上,人们认为义是社会秩序的根本。
由于义是每个人都应该遵守的道德规范,因此,它扮演了创建和维护社会秩序的重要角色。
例如,在古代中国,各个家族部落之间常常为了土地、财产等问题而发生争斗。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

2020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经典题目(附答案)一、高中现代文阅读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题。
材料一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 显然,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后来大家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联系起来。
钱穆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
”马一浮也指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
”这是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
长期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
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
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
为此,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新定义。
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不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定义,学理意味极深厚,可惜时人未予重视。
(节选自刘梦溪《国学辨义》)材料二:国学决不是“发思古之幽情”,表面上它是研究过去的文化的,因此过去有些学者使用“国故”这样一个词。
事实上,它既与过去有密切联系,也与现在甚至将来有密切联系。
现在不是都谈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吗?什么叫“特色”?特色表现在什么地方?我觉得,特色最容易表现在精神文化方面,哲学、宗教、文学、艺术、伦理、道德等都属这个范畴。
这些东西也是能够交流的,所谓“固有”并不排除交流,这个道理属常识范围。
以上这些学问基本上都保留在我们所说的“国学”中。
其中有不少东西可以说是中华文化、中华智慧的结晶,直至今日,不但对中国人发挥影响,它的光辉也照到了国外。
最近听一位领导说,他在新德里亲耳听到印度总统引用中国《管子》关于“十年树木,百年树人”的话;在巴基斯坦他也听到巴基斯坦总理引用中国古书中的话。
“仁、义、礼、智、信”的释义

仁、义、礼、智、信”的释义一,仁、仁仁字并没有简化,只是一般不知道他到底是什么意思。
仁是会意字,从人,从二。
《说文解字》说人是“天地之生,最贵者也。
”还说,凡是属于人的都从人。
二,是会意字,古文作“丄” ,就是上字。
二、上都是高的意思。
《说文解字》说,二是地之数。
那么,结合起来看,仁就是专属于世上的人的高尚情怀。
儒家讲“仁义礼智信” ,仁是仅次于德的,人类所特有的一种美好的情操。
《说文解字》说,“仁,亲也。
”人与人相互亲切关爱。
《礼记》说,“上下相亲谓之仁。
”“温良者,仁之本也。
”“仁者可以观其爱焉。
”。
《春初·元命苞》说,“仁者,情志好生爱人,故立字二人为仁。
”仁者是对有仁德者之称。
有时候,用仁来指有恩于万物生育的事物。
古代历来推崇仁政,认为尊德行仁的才可以叫做王。
现在称果实的核为“仁”,其实古代称其实为“人”,果人、核桃人。
明代后才改作“仁”。
二,义、义义字被简化得面目全非了。
正体的“义”是会意字,从我,从羊。
我是会意字,从戈,从戈。
戈是兵器。
象形字羊表祭牲。
这个金属的戈使得义字充满了铿锵的阳刚气氛,因为要承担风险和责任;而献祭的羊又表明了义是富含自我牺牲敬神的。
古人讲:义不杀生,义不杀少。
义的本意是,合于道德的行为或道理。
舍生取义是因为古人笃信义不容辞。
而简化字“义”已失去原意。
三,礼、礼《说文》讲,“礼,履也。
所以事神致福也。
”最初始的意思是举行仪礼,祭神求福。
儒家历来重礼,这个礼字可是有的说的。
礼是会意字,从示,从丰。
丰字从豆象形,古代祭祀用的器,如果用于事神就叫礼。
示是会意字,小篆字形,示字上面的“二”是古文“上”字,下面的“小” 字本是三竖,三竖代表日月星,《周易》讲“天垂象,见吉凶。
”只有观察上天的天文,才能洞察世间的变化,这是因为天象是神用来垂示人类的手段。
示作为一个汉字部首,其字多与祭祀神明有关,比如:祝,祭主的赞词;福,天神佑护才叫福;禅,帝王祭天;社,是土地之神。
国学基础必学知识点

国学基础必学知识点1. 《四书五经》:包括《大学》、《中庸》、《论语》、《孟子》、《诗经》、《尚书》、《礼记》、《周易》、《春秋》、《左传》等经典著作。
这些著作是中国古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了解中国古代哲学、道德、政治、文化等方面有重要意义。
2. 仁义礼智信:这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也是国学中的重要内容。
仁指人道德上的善良和仁爱;义指正义和道德准则;礼指社会礼仪和行为规范;智指智慧和学识;信指诚信和守信用。
3. 易经:又称周易或太极图,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预测和卜筮书籍,被视为中国哲学的源头之一。
易经主要研究天地之道、阴阳五行等自然规律,并运用这些规律来解释人际关系、国家政治、战争策略等方面。
4. 道德经:为道家思想的重要经典之一,主要由老子所著。
道德经强调追求无为而治,即顺应自然的道,不人为地干涉事物的发展。
5. 历史人物:了解中国古代的国学知识必须了解一些重要的历史人物,如孔子、孟子、墨子、庄子、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老子、庄子、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墨子、荀子、名家学派的代表人物等。
6. 诗词歌赋:中国古代文化中诗词歌赋占有重要地位,是中国文学的瑰宝。
学习国学要了解一些重要的古代诗人和他们的作品,如李白、杜甫、苏轼等。
7. 自然哲学:国学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平衡,因此对自然科学有一定的关注。
了解中国古代的自然哲学概念、天文、地理、气象等方面的知识,可以更好地理解国学的思想。
8. 美学与艺术:美学是国学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包括音乐、舞蹈、绘画、书法、建筑、戏剧等艺术形式。
了解中国古代的美学理念和艺术形式,可以更好地欣赏和理解中国传统文化。
这些是国学基础必学的知识点,通过学习这些内容可以更好地了解中国古代文化和思想,对于传承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具有重要意义。
国学的核心概念

国学的核心概念国学是指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基础的学问体系,其核心概念包括仁、义、礼、智、信、忍、和、法、术等。
仁是国学的核心概念之一。
仁是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和道德伦理的基础,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最重要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仁是一种自觉而有意识的道德行为,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关心和无私帮助。
仁是一种美德,是一种对他人的关怀和尊重,是促进社会和谐与人类进步的基础。
仁以人为本,强调人际关系和社会道德的导向。
义是国学的核心概念之二。
义是指人们对于道义规范和正义原则的遵循和实践。
义包括正义、公平和负责任等方面的要求,体现了人们对于原则和道义的尊重。
义是一种道德责任感和社会公平意识的体现,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
义强调社会公平和正义,促进社会的公平和谐发展。
礼是国学的核心概念之三。
礼是一种行为规范和道德准则,体现了人们对他人的尊重和敬重。
礼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具有重要地位,是人际关系和社会秩序的保障。
礼强调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相互尊重,是一种行为和思想的规范。
礼以修身为本,培养人的道德品质和修养。
智是国学的核心概念之四。
智是指人们的思想和认知能力,是人的智慧和才能的表现。
智强调人的智慧开发和思维能力的提高,是培养人的创新和才能的基础。
智代表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对于智慧和学问的追求和重视。
信是国学的核心概念之五。
信是指对于真理和道义的信仰和认同。
信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是培养人的诚实守信和信念坚定的基础。
信强调人们对于真理和正义的坚守和维护,是一种道德和精神的力量。
忍是国学的核心概念之六。
忍是指人们在面对困境和苦难时的坚持和承受能力。
忍是一种心理和道德品质,体现了人们的勇气和毅力。
忍以忍辱为本,强调在逆境中的坚持和自律能力。
和是国学的核心概念之七。
和是指人与人之间的和谐相处和和睦关系。
和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核心价值观之一,体现了社会稳定和人际关系的和谐发展。
和强调人们之间的互助合作和相互尊重,是一种促进社会和谐和团结的力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国学辨义(一)今天探讨国学问题,首先须要别择区分厘清国学的这一品格,即把现代国学的取义和古代的“国学”一名,严格地毫不含混地区分开来。
到底何为国学讨论国学,首在辨义。
到底何为国学?胡适说:“自从章太炎着了一本《国故论衡》之后,这‘国故’的名词,于是成立。
”(《研究国故的方法》)又说:“‘国学’在我们心眼里,只是‘国故学’的缩写。
中国的一切过去的文化历史,都是我们的‘国故’;研究这一切过去的历史文化的学问,就是‘国故学’,省称为‘国学’。
”(《国学季刊》“发刊宣言”)这是胡适给国学下的定义。
他把国学等同于国故学。
问题是这个定义能不能成立?如果成立,则举凡研究一切过去历史文化的学问,都是国学。
但历史文化这一概念所包含的内容未免太庞杂,哲学、法律、宗教、艺术、文学、语言、文字、风俗、习惯、礼仪、制度、工艺、服饰等等,都可以囊括在内。
对所有这些内容的研究都可以叫做国学吗?胡适的定义,外延过于宽泛,内涵不够确定,所以没有被广为采纳。
后来大家比较一致接受的定义,是把国学和我国的固有学术直接联系在一起。
以此,钱宾四先生《国学概论》之弁言提出:“用意在使学者得识二千年来本国学术思想界流转变迁之大事,以培养其适应启新的机运之能力。
”马一浮先生抗战期间在江西泰和讲国学,开宗明义也标示:“今人以吾国固有的学术名为国学。
”(《泰和会语》)这已经是给定的与胡适不同的国学定义了。
相当长时间以来,学界使用的事实上是后一个定义。
不难看出,只就这两个定义所涵蕴的范围而言,国学概念的界定,已经经历了内涵收缩的过程。
盖一个概念的成立,其涵义不应过宽过泛,否则将造成概念的流失。
因此之故,马一浮又给出了国学的新的定义。
他认为定义国学为固有学术,内涵还失于宽泛笼统,仍然不容易把握,使人不明白是何种学术。
所以他提出:“今揩定国学者,即是六艺之学,用此代表一切固有学术,广大精微,无所不备。
”(《泰和会语》)也就是说,马一浮先生认为,所谓国学,就是“六艺之学”。
“揩定”一词是佛家用语,马先生说:“每下一义,须有法式,谓之揩定。
”(《泰和会语》)所以马一浮给出的国学即“六艺之学”的定义,态度既俨然郑重,学理意味也极深厚,惜时人未予重视耳。
“六艺”亦称“六经”,就是孔子删定的六门学问,包括《诗》、《书》、《礼》、《乐》、《易》、《春秋》。
我国学术的源头即在于此,中华文化的原典精神亦出于此。
我们今天讲国学,重要的一点是回归“六经”。
《乐经》不传,但《礼记》中有《乐记》一篇,其内容似尚可为继。
其它“五经”的现存文本,中经秦火,又有汉儒的增窜,很难说与孔子手订旧稿为同一物。
但“六艺”文献的原真性质和原典精神,终无可疑。
至于“六艺”在国人的精神世界可能发生的作用,《礼记·经解》引用孔子的话,有如下的概括:“其为人也,温柔敦厚,《诗》教也;疏通知远,《书》教也;广博易良,《乐》教也;洁静精微,《易》教也;恭俭庄敬,《礼》教也;属辞比事,《春秋》教也。
”说的都是生之为人所必具的各种修养和品德。
换言之,“温柔敦厚”是人的品性,“疏通知远”是人的学识,“广博易良”是人的和乐,“洁静精微”是人的玄思,“恭俭庄敬”是人的礼敬,“属辞比事”是人的正见。
《庄子·天下篇》解“六艺”又曰:“《诗》以道志,《书》以道事,《礼》以道行,《乐》以道和,《易》以道阴阳,《春秋》以道名分。
”马一浮先生认为上述孔、庄两家对“六艺”的解释,简明而得其宗趣。
马一浮先生是迄今最重视“六艺之学”的现代学者,当然也是将中华文化的最高典范“六艺”揩定为国学的现代学者。
由此可见,百年以来我们已经有过三个关于国学的定义:一是指国学为国故学,二是国学为我国固有学术,三是国学为“六艺之学”。
比较起来,我个人更倾向于第三个定义,即马一浮提出的国学是“六艺之学”,这个定义能够准确地反映国学的基本义涵,也更容易和现代人的精神世界相连接。
这是完全可以与东西方任何一国的学术区别开来的原初学术典范,是我国独生独创独有的民族文化的自性之原,同时也是中华学术的经典渊薮。
既可以为道,又可以为教,又可以育人。
熊十力也说过:“六经为中国文化与学术思想之根源,晚周诸子百家皆出于是,中国人作人与立国之特殊精神实在六经。
”(《论六经》,页104,人大出版社2006年版)熊、马学术思想各有取径,但他们对“六经”的看法,属于“异”中之“同”者。
马一浮也曾说过:“六艺之教固是中国至高特殊之文化。
”与熊的看法完全相通。
当然一般人士研习“六艺”,需要有一定“小学”的根底,即要懂文字、音韵、训诂,也就是清儒说的,读书必先识字。
所以经学和小学,应该是构成国学的两根基本支柱。
所以我一再说,如果不懂经学,不明小学,便无法与国学结缘。
而决不是背几首唐诗,念几篇古文,看过《三国演义》,读过《红楼梦》,就可以沾边国学。
至于古诗文词,那是另外的修养,兹不具论。
国学和西学我们现在所使用的国学的概念,实发生于晚清。
至少梁启超和黄遵宪1902年的通信中,就已经使用国学一词了,但还不一定是最早。
不久前看到余英时先生在“中研院”院士会议上的演讲,他说国学这个概念系由日本传来。
“国粹”一词来自东瀛,拙《论国学》考订甚详,兹不重复。
但国学是否也是舶来品,迄今还没有看到具体的证据。
但英时先生提示的重要性在于,等于重新认定了国学是现代学术的概念,而绝非“古已有之”。
可是中国古代的典籍文献中,又确确实实有“国学”这个名字。
例如《周礼·春官宗伯第三》里有“乐师掌国学之政,以教国子小舞”的记载。
《文选》卷十六潘岳《闲居赋》李善注引晋人郭缘生《述征记》也有:“国学在辟雍东北五里,太学在国学东二百步。
”又引《尔雅》:“国学教胄子,太学招贤良。
太学在国学东。
”另《唐大诏令集》所载《令蕃客国子监观礼教敕》亦云:“夫国学者,立教之本。
”这类记载上起先秦两汉下迄魏晋唐宋的典籍里多有。
但这些文献记载里的“国学”一词,都是指国立学校的意思。
也就是马一浮所说的:“照旧时用国学为名者,即是国立大学之称。
”(《泰和会语》)而现代国学的概念,则纯然是由于西学的传入,相比较之下才有此一新的语汇。
这就如同中国文化,秦汉、魏晋、唐宋迄于明朝,何来“中国文化”这个名称?中国文化的内容内涵历史渊源,当然有而且富,但这个词这个概念本身原来却不曾有。
晚清西方文化大规模进来中土,欧风美雨狂袭而至,知识人士重新检讨自己的传统,才有中国文化的概念的提出,用以和西方文化对比为说。
“国学”一词虽为旧有,内涵却迥然有别。
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西学在清季的流行,国学的概念根本就不会以学术科目的面目出现。
所以马一浮说国学是“依他起”,“意思是别于外国学术之谓”(《泰和会语》),不愧为学理明通之见。
我们还可以梁任公1902至1904年撰写的《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为例,旁证这一点。
其最后一节写道:“近顷悲观者流,见新学小生之吐弃国学,惧国学之从此而消灭。
吾不此之惧也。
但使外学之输入者果昌,则其间接之影响,必使吾国学别添活气,吾敢断言也。
”(《中国现代学术经典》梁卷,页120)其将“国学”与“外学”与“新学”相对应,这和将国学与西学并立相应,是同一机杼。
今天探讨国学问题,首先须要别择区分厘清国学的这一品格,即把现代国学的取义和古代的“国学”一名,严格地毫不含混地区分开来。
否则便一部十七史不知从何说起。
我所以特别强调此点,是因为相混淆的情形已经发生了。
前些时,在2008年6月24日《文汇报》上,看到张汝伦先生一篇题为《国学与当代世界》的文章,其中援引朱熹的一段涉及国学的文字,并有如下评述:“说‘国学’‘前既无承’也不妥当,朱熹就已说过:‘国学者,圣贤之学也,仲尼孟轲之学也,尧舜文武周公之学也。
’只不过‘国学’只是偶然为他提及,而未成为一个普遍流行的名词而已。
”张文所谓“前既无承”云云,是钱穆先生的观点。
钱穆在《国学概论》的卷首曾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将来亦恐不立。
”国学这个概念将来是否能够成立,显然是可以讨论的问题,汝伦先生尽可以畅述己见。
但钱穆说国学一名“前既无承”,这是历史的全相本真,吾未见此前有任何学人提出过置疑。
然则张汝伦先生引来朱熹的一段话,是否就能够证明现代国学的概念是“古已有之”或“前既有承”?其实朱子笔下出现“国学”一词,例证正多。
如《朱子文集》卷十七“备据国学进士唐季渊等状”、卷二十“因建书院,买田以给生徒,立师以掌教导,号为国学”、卷二十二“张世亨、刘师舆、进士张邦献、待补国学生黄澄四名出米赈济”、卷六十八“其有秀异者,移于乡学;乡学之秀,移于国学”、卷八十六“江南李氏因以为国学”、卷八十六“孝伯,国学进士”等,也都是国立学校之义。
我取的是简引法,只凸现国学二字,但于文意无损。
另外朱熹《四书集注》注《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在“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人伦明于上,小民亲于下”句下注曰:“庠以养老为义,校以教民为义,序以习射为义,皆乡学也。
学,国学也。
共之,无异名也。
”无论是“校”是“序”是“庠”,指的都是“国学”,即国家所属的教育机构。
张文所引朱子语,我读书不细,竟不曾看到,请朋友电脑搜索也未果。
但审其语意,当是就国家所设学校的教授内容和精神取向而言,与晚清以还和西学相对应的那个“国学”并非为一物。
“西学”在欧美西方世界也是一不存在的名词,完全是明清以还中国知识人士“重新发现”西方的一个发明。
1898年张之洞发表《劝学篇》,提出“旧学为体,西学为用”,后来梁启超转引成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这里的“旧学”和“中学”,就相当于胡适最初概括的国学即国故学的义涵。
“旧学”、“中学”、“国故学”、“国学”、“西学”,共同的毛病都是太宽泛笼统。
所以百年以来使用的情形已发生极大的变化。
“旧学”偶尔还用,“中学”已完全弃置不用。
为何?笼统故也。
国学就是国故学之说,也是因为太笼统,后来才有了经过分疏的国学定义,即国学指中国固有学术。
但固有学术也还嫌宽泛笼统,于是精通儒佛义理的马一浮先生,重定“六艺”为国学的确指内涵。
应该说,这是马先生的一大学术发明,惜时人未予重视耳。
“西学”这个名词虽未经学理分疏,但随着内涵和使用语境的变迁,跟初起之时早已义不同周。
现在使用西学一词,对一般人文学者而言,主要体现为一种学问根柢,包括英文等外域文字的掌握,德、法、英、意、美等国家的历史、文化、哲学、宗教、艺术的知识累积。
还没见过一个学人称自己是研究西学的,如同也没见有人说自己是研究国学的一样。
何兆武先生是人们熟识的学术大家,可是他对这一类问题另有看法。
他说:“我不赞成‘中学’、‘西学’的提法,所以我也不赞成所谓的‘国学’。
每个国家都有‘国学’,都要去宣扬它的国学吗?马克思是哪国学?他本人是德国人,但著作却是在英国写的,它应该属于‘英学’还是‘德学’?我同意这样的说法,真理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不应该戴中学、西学、国学这种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