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红楼梦_中林黛玉的诗与性格
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

林黛玉的诗词与性格林黛玉有“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之貌,有“心比比干多一窍”之才,有“病如西子胜三分”之病,她的美不仅表现在其梦幻迷离、病态柔弱,动静交融的美丽,还表现在她横溢的才学和浓郁的诗人气质。
林黛玉出生于一个世袭侯爵,支庶不盛的书香门第之家,自幼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心地善良,为人纯朴,但幼年丧母,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变得异常敏感,自尊自卑和脆弱,但她又总是与封建阶级格格不入,表现出其性格的独特性。
她的诗词有很多,咏物类有《咏白海棠》、《柳絮词》、《菊花诗》、《大观园题咏》和《螃蟹咏》等;哀悼身世类有《葬花吟》、《秋窗风雨夕》、《桃花行》等;赞美人物类有《五美吟》5首;另外还有《灯谜诗》2 首,《题帕诗》3首,酒令1首,绝句1首,《琴曲》4章。
这些诗词有的是人物命运的暗语,有的是人物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有的是人物高洁人格的赞歌,有的寄兴寓情,寄托着人物对美好未来的热情向往和执着追求。
它们在思想上和艺术上都深刻地反映了人物的性格特征。
一、斗争精神和叛逆精神林黛玉是贾老夫人的女儿贾敏和林如海的独生女,自小娇惯使她具有优越感,进而发展为极强的自尊心。
因父母相继早逝,她一无所有,无依无靠,孤身寄住在外祖母家。
在“都是一双富贵眼”的贾府,黛玉的处境只不过是仅有一层极不牢靠的亲戚关系的面纱而得到的“不正经主子”身份。
随着年龄的增长,她对此认识越来越清,但强烈的自尊心又使她不甘心这种命运。
在贾府“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的生活中,把同样对封建主义表现出叛逆倾向的宝玉引为知己,并在共同叛逆的道路上建立起了纯真的爱情。
然而,黛玉又清醒地意识到,他们之间的爱情将注定是一场没有结果的悲剧。
为了改变命运,她竭力地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和爱情,使这个娇若纤柳、洁如芙蓉的少女内心深藏着坚强与叛逆。
她虽寄人篱下,但为人处世光明坦诚,不亢不卑,用柔弱的身躯为自己撑起一片坦荡荡的天空。
用一首首充满着血和泪的诗作,来表现她对理想爱情至死不渝的追求和对封建礼教冷酷无情的抗议。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梁倩鋆)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梁倩鋆)古往今来,林黛玉在人们心中一直是一个柔弱的美人,文采丰富,淡泊名利,但她也难免失望。
林黛玉是一个多愁善感的女子,也有着强烈的自尊心。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这是林黛玉在葬花吟中的一句,这句词用落花来比喻自己,表达了无人怜惜可怜的自己的无限惆怅与伤感之情。
她在贾府也小心翼翼,“虽说舅母家与自己家一样,到底是客,现在父母双亡,无依无靠,现在他家依栖,若真怄气,也觉没趣。
”这是林黛玉心中所想。
寄人篱下的生活使她只能活得步步小心,生怕让别人说三道四,这种想法也造就了她敏感自卑的心理。
当薛宝钗母女一起来看她,薛宝钗将头靠在母亲腿上时,她却说“她偏在这里这样,分明是气我没娘的人,故意来形容我。
”这种母女间的正常动作,都会被她误解,可见她内心的敏感与脆弱。
林黛玉也是一个淡泊名利,蔑视功名权贵的人。
当贾宝玉把北静王所赠的圣上所赐的名贵念珠一串送给她时,她却说∶“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东西!”这种想法,使她一步步走上了极端。
但与此同时,林黛玉还是一个大才女。
她不仅写下了《葬花辞》,《秋窗风雨夕》和《桃花行》,而且她还是《红楼梦》中唯一一个会弹琴的人。
林黛玉也是一个善良之人,在怡红院的小丫头给潇湘馆送茶叶的时候,她数也不数就抓了两把给小丫头。
老婆子给她送燕窝,她知道她们夜里会赌一赌就给了她几百钱,还说“难为你,误了你发财,冒雨送来。
”可见黛玉的善良。
林黛玉对爱情也是很专一的,正是这痴情使她也要求别人待她一般真心。
当她以为宝玉把送给他的荷包也让小厮们拿走了时,她说“我给的那个荷包也给他们了?你明儿再想我的东西,可不能够了!”当她得知荷包还在宝玉怀里的时候,却还是生气,说“你不用同我好一阵歹一阵的,要恼,就撂开手,这当了什么。
”最终要宝玉“好妹妹”长,“好妹妹”短地道歉才肯罢休。
这也表现了她强烈的自尊心与对他人要与自己一般专一的要求。
最终他们还是没能在一起,宝玉娶妻,黛玉泪尽而死。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主要经历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人物性格和主要经历一、性格特点红楼梦是中国古代文学经典之一,而其中的林黛玉是一个备受关注的角色。
她以其独特的性格特点和悲剧的命运,深深地吸引了读者的眼球。
1. 高傲情绪林黛玉的性格特点之一是她的高傲和自尊。
她出身于贾府,是贾母的外孙女,因此自小被宠爱。
她对自己的地位和身份有着强烈的自豪感,常常表现出一种超然的姿态。
她崇尚自由和独立,对于沉溺于世俗的规则和约束感到厌倦。
她追求真挚的感情和纯粹的友谊,对于虚伪和世俗的人际关系深感不满。
2. 敏感多疑林黛玉的心思细腻,对于他人的行为和态度总是敏感异常。
她容易受到别人的影响,对于一些细微的变化和暗示会过度解读,因此常常胡思乱想,多疑而敏感。
这种性格特点使她容易受到伤害,加剧了她的悲剧命运。
3. 才情出众林黛玉不仅外貌出众,才情也非常出众。
她有着深厚的文学素养,咏诗作对,画画写字样样精通。
她的文学才能和艺术修养使得她在贾府中备受喜爱和赏识。
然而,正是因为她的才情超越了当时的社会常规,使得她在种种纷争中备受煎熬。
二、主要经历林黛玉的经历令人唏嘘。
她作为贾家的外孙女,与贾府的众多人物联系密切,经历了一系列的爱情纷争、家族纷争和世俗欲望的笼罩。
1. 与贾宝玉的爱情林黛玉与贾宝玉是红楼梦中最为动人的爱情故事之一。
他们从小一起长大,情感一直非常亲密。
然而,命运使得他们最终没有走到一起。
林黛玉的性格使得她难以忍受贾宝玉身边的其他女子,尤其是贾母和王熙凤。
她的妒忌和多疑最终导致了她与贾府的矛盾激化,以及她的早逝。
2. 家族纷争林黛玉所在的贾府是一个富裕而复杂的家族。
在这个家族中,权利和欲望总是占据着主导地位。
林黛玉作为贾府中的一员,也卷入了各种家族纷争。
她的高傲和对家族的继承权的关注使得她成为了家族中的焦点。
然而,正是她的这些特点也使得她成为了家族中众多敌对势力的攻击目标,最终导致了她的悲剧结局。
3. 癫痫困扰林黛玉的身体健康一直不佳。
她长期受到癫痫的困扰,使得她的身心健康受到极大的影响。
红楼梦林黛玉的性格特点

红楼梦林黛⽟的性格特点红楼梦林黛⽟的性格特点 看过红楼梦想必都听过林黛⽟的名字,从这名字就可以知道这个⼈是温柔的,善良的,知书达理的,可这是全部吗?下⾯就让⼩编带⼤家⼀起了解这位⼥⼦吧。
林黛⽟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淡泊、真实、易伤感,绝顶聪明,悟性极强,⾃尊⾃爱,多愁善感林黛⽟她才学横溢和浓郁的诗⼈⽓质。
曹雪芹胸中笔下的林黛⽟,是⼀个诗化了的才⼥;她有多⽅⾯的才能:博览群书,学识渊博,还有些叛逆。
黛⽟⽤诗词来宣泄⾃已的离情别绪。
她所写的多是些哀伤的诗句,想到的往往是死、⽼、分散、衰败。
笔者认为:正是由于⾝体上的先天虚弱,黛⽟对事物的反应⽐较消极,什么事多从其反⾯来考虑,这也导致了黛⽟在思维⽅式上极为消极和被动。
⼈的⽓质是和性格联系在⼀起的,某种⽓质更容易形成某种性格,如多⾎质⼈的容易形成乐于助⼈,活泼好动的性格,⽽黛⽟属于抑郁质,这种⽓质为她性格的形成起了奠基的作⽤,这使得她“喜散不喜聚”、“喜静不喜动”。
⼤观园中的⼥⼉们知道她天⽣⽓质如此,对她也就不过分地苛求了。
这些姐妹们喜欢宝钗的多于喜欢黛⽟的,每次湘云来贾府总是爱找宝姐姐玩,⽽不会⾸先去找林妹妹,这使得黛⽟与别⼈的社会性的交往逐渐减少,也促成了她更加忧郁的性格。
家道中落对黛⽟造成的影响就是:敢爱⽽不敢⾔,只有把爱深深地放在⼼中,期待着别⼈能帮她⼀把,把⾃⼰的'爱情寄托于别⼈的怜悯,形成了强烈的依赖感。
只把着了⼀个救命的稻草,信守爱情,正所谓,爱⾄深,伤也深。
最后,直⾄为爱情付出了⾃⼰的⽣命。
林黛⽟可谓是内向型⼥⼦的⼀个典型,林黛⽟的性格特点是敏感、细⼼、绝顶聪明,悟性极强。
她在对待和宝⽟的感情问题上常常表现过分⾃卑,猜疑和忧虑,既不相信⾃⼰,更不相信别⼈。
这种猜疑结果,常常⼀⽅⾯伤害⾃⼰,另⼀⽅⾯⼜伤害⾃⼰的⼼上⼈。
这类性格就是⼼理学家定义的内向型性格。
其⼼理特点上往往具有⾼度的情绪易感性,她们的⾏为孤僻,寡⾔,但⼜常为⼀些别⼈认为薇不⾜道的事情⽽动感情。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

浅析《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性格特征摘要:《红楼梦》中林黛玉具有书香和世族人家清雅高贵兼而有之的血统。
又有身处逆境却不失赤子之心、纯真之情的特征。
她于现实生活中执著地沉酣于意境,顽强的张释着灵性。
孤高自许、才比天高,目无下尘的傲慢,有文人的骨气和精神的洁癖。
愁、弱、病、廋是其特征却不失坦率,天真的小性儿。
她在跳人生之舞,把生活当做诗。
她是极端的、敏锐的洞察力、奇高的文采、终其一生,她本身就是一首诗。
潇湘馆的千百竿斑竹,垂地的湘帘成了她岑寂灵魂的物化。
天性纯高,为社会带来情感的瑰丽诗美的神圣。
她是花的灵魂,诗的化身。
在过于现实和功利的世界若有一天绝了这类人,那么世界就缺少了动人的美感。
关键词:《红楼梦》林黛玉灵性性格特征精神世界一、不平凡的出身扬释着灵性的宠儿1、林黛玉的出身与启蒙林黛玉的祖上曾袭过列侯,其父林如海乃前科探花,被钦点淮扬盐政,后又升兰台寺大夫,若论学历文凭,为《红楼梦》全书中最耀眼的牌子即是林如海的探花。
既是世禄,又满溢书香雅气的家庭环境,使黛玉具有书香人家和世族门第兼而有之的血统,造就了她清雅高洁的诗人气质,使之成为追求诗境人生,扬释灵性的宠儿。
她敏感精微的艺术天赋,总是让她在敏锐中体悟着诗意生活。
同时也体会到那个时代的阴冷和凄清。
如《葬花吟》,她写出了黛玉对美的陨落的感悟与珍重,展露了她那滚滚而纯美的灵魂,字里行间都是人的原生悲哀,对人生无常的普遍感叹。
春来春去,自我生命的去来亦当如此无言无闻,其意旨神韵实难以明言。
难怪脂砚斋评点家举笔再四难以下判:“余读葬花吟至再至三四,其凄楚感慨令人身世两忘,举笔再四不能下批。
”这充分彰显了黛玉过人的才华和自身的聪慧。
黛玉自身具有灵心慧性。
父亲林如海还为女儿请了一位进士出身的家庭教师——贾雨村,为六岁多的孩童启蒙,这样黛玉便占据了治学的高起点。
来到贾府以后,读书、论文、写作又不愁没有人观摩以及论辩的对手,使其文人才气更盛。
在‘元妃省亲’时以一首《咏菊》技压群雄,令其都刮目相看。
从《葬花词》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

从《葬花词》分析林黛玉性格特征
此词反映的是林黛玉多愁善感、敏而多虑的性格特征,描述了林黛玉孤苦伶仃、愁绪满怀、寄人篱下倍感凄凉的心态,是林黛玉不愿受辱、不甘低头屈服、好胜要强的情绪宣释。
从侧面反映了林黛玉孤傲不阿的性格特征。
《葬花吟》是清代文学家曹雪芹的小说《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女主角林黛玉所吟诵的一首诗。
此诗通过丰富而奇特的想象,暗淡而凄清的画面,浓烈而忧伤的情调,展示了黛玉在冷酷现实摧残下的心灵世界,表达了她在生与死、爱与恨复杂的斗争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种焦虑体验和迷茫情感。
它是林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的代表,也是曹雪芹借以塑造黛玉这一艺术形象、表现其性格特性的重要作品。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

《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林黛玉是中国古代小说《红楼梦》中的一个重要人物。
她是贾宝玉的表妹,贾府贾家四大名捕之一。
虽然她天生丽质,聪明才智,但她的性格复杂多变,充满了矛盾与悲剧色彩。
在小说中,林黛玉的形象给人留下了深刻而独特的印象。
林黛玉的外貌如诗如画,美若天仙。
她的眉目如画,眸子深沉,一头青丝披肩而下,皮肤白皙如玉。
她的美貌和多情的性格赢得了许多人的倾慕。
然而,她内心的矛盾和忧伤却给她的美丽披上了一层阴影。
林黛玉具有敏感和多愁善感的性格。
她温柔而善良,善于诗词和音乐。
然而,她却常常被世俗的压力和伤害所困扰。
她患有“情绪敏感症”,经常陷入忧郁和沉思中。
她对社会不公和人生的无常感到痛苦,对家族的沉沦也感到无奈。
她的情感世界充满了痛苦与无奈,这使她成为小说中最为复杂和令人同情的角色之一。
林黛玉的独立思考和对传统观念的质疑也是她形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她不愿成为传统妇女的附庸,对封建礼教和男权社会的束缚持有怀疑态度。
她渴望真爱和自由,不愿过着虚伪的生活。
她不满于命运的安排,努力追求自我实现和内心的自由。
她的反叛和挣扎也是她形象中一道亮丽的风景。
然而,林黛玉的情感世界也使她的命运备受磨难。
她爱上了表哥贾宝玉,但却无法与之终成眷属。
她的爱情悲剧和对社会的失望使她日渐消瘦,并最终走向了死亡。
她与贾宝玉的爱情故事也成为了《红楼梦》中最为感人和戏剧化的情节之一。
她的死去不仅是爱情的悲剧,更是对整个社会体制的讽刺和抨击。
纵观整个《红楼梦》,林黛玉的形象无疑是其中最为复杂和令人难忘的。
“情丝”的纠缠和痛苦成为了她形象的核心。
她的美丽、聪明和反叛精神都使她成为了一个具有现代意义的女性形象。
她的形象引发了对封建礼教和女性地位的思考,对社会的无情和人性的脆弱进行了深刻的剖析。
总之,《红楼梦》中的林黛玉形象既是对封建制度的批判,也是对人性的挖掘。
她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使她成为一个充满魅力和感人的角色。
她的形象在中国文学史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林黛玉进贾府》之人物分析

林黛玉和贾宝玉在思想、性格、审美等方面有着相似之处,彼此理解、 互相倾诉,是彼此的知己。
03
命运共同体
林黛玉和贾宝玉的命运紧密相连,他们的悲欢离合、生死相依,深刻反
映了《红楼梦》中人物关系的复杂性。
王熙凤与贾母的关系
孙媳与祖母
王熙凤是贾母的孙媳妇,对贾母尊敬有加,时常陪伴在贾 母身边,照顾贾母的生活起居。
王熙凤
精明能干
王熙凤管理家务,处理各 项事务,都表现出极高的 能力和才干。
机智过人
王熙凤善于察言观色,处 事圆滑,常常能够巧妙地 化解各种矛盾。
心机深沉
王熙凤工于心计,善于谋 略,常常为了达到目的而 不择手段。
贾母
权威地位
保守思想
贾母是贾府的最高权威,她的决定和 意志对整个家族有着深远的影响。
贾母深受封建礼教影响,对家族传统 和规矩极为重视和维护。
追求自由
贾宝玉渴望自由自在地生活,他不愿意被家族和社会所限制,常常 表现出放荡不羁的一面。
王熙凤的性格特点
1 2 3
机智过人
王熙凤是一个机智过人的人,她善于察言观色, 能够迅速地判断出别人的想法和意图,从而做出 相应的反应。
精明能干
王熙凤是贾府中的重要人物之一,她精明能干, 善于处理各种复杂的人际关系和事务,是贾母眼 中的得力助手。
高的文学造诣。
自尊心强
林黛玉有着强烈的自尊心,她不 愿意接受别人的轻视和侮辱,对 于贾府中的一些人和事常常表现
出不满和反感。
贾宝玉的性格特点
叛逆不羁
贾宝玉在性格上具有叛逆不羁的特点,他不愿意接受封建礼教的 束缚,对于家族和社会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和见解。
善良多情
贾宝玉是一个善良多情的人,他关心他人,尤其是女性,对于林黛 玉等女性角色有着深厚的感情和关爱。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红楼梦》中林黛玉的诗与性格
方 芳
在《红楼梦》中,全身充满诗的灵性,是黛玉有异于众姐妹的个性特征之一。
而她的任性任情,不矫饰,不屈从,孤标傲世,敏感而自尊的性格,正是因为融合在她那敏感的诗人气质里,得到了悲剧美的升华,从而具有了动人心魄的艺术力量。
在大观园里,林黛玉是第一个要从诗中觅得生存力量的姑娘,也是唯一一个将诗当作“正经事”做的姑娘。
诗是她青春生命的一部分。
对于诗,黛玉不仅有广泛的阅读,而且有独到的理解和颖悟。
她在教香菱学诗时说:“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若是果有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的的。
”
“诗句究竟还是末事,第一立意要紧。
若意趣真了,连诗句不用修饰,自是好的,这叫做‘不以词害意’”,又说:“我这里有《王摩诘全集》,你且把他的五言律一百首细心揣摩熟透了,然后再读一百二十首老杜的七言律,次之再李青莲的七言绝句读一二百首;肚子里先有了这三人做了底子,然后再把陶渊明、应、刘、谢、阮、庾、鲍等人的一看,……不用一年的工夫,不愁不是诗翁了。
”
黛玉对诗的这些见解,可谓是深得作诗学诗之道的。
在《红楼梦》里,曹雪芹用许多诗、词、曲、赋,描摹、映照林黛玉的思想性格,而赋予林黛玉“自己”创作的诗词,更是曹雪芹熔铸她个性生命的强有力的艺术手段。
在小说前八十回,共记录有黛玉诗作十六首,除《世外仙源》、《杏帘在望》这类奉命之作,以及《芦雪庭即景联句》的急就章,她的诗都丰富地表现着她对现实生活的情思。
小说中关于黛玉的诗词作品,主要出现在十八回之后,这时黛玉是二进荣国府,她的父母双亡,已处于寄人篱下的地位。
可以说阴冷的环境,昏暗的前途,使黛玉一头扎进了诗的世界,
在诗中去寻找她的生命,表现她的抗争。
《葬花辞》这充满生命激情的哀歌,是黛玉第一首长歌行。
这时宝黛的感情,在封建势力重压下,已从两小无猜的兄妹情谊,发展到相互爱慕中试探与倾诉的新阶段。
《葬花辞》是彻底的“言志”诗,是黛玉性格与生命的折射。
在“花谢花飞”的暮春里,黛玉仿佛听到了花魂、鸟魂发出的悲歌。
从“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开始,黛玉的心灵之窗正悠悠开启,她发出了“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明媚鲜艳能几时,一朝漂泊难寻觅”的沉痛呼号和控诉;她叹息“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她希求“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她要“质本洁来还洁去,不教泥淖陷渠沟”。
黛玉的低吟,顺着她心中翻滚的思潮倾泻而下,一直吟到“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睹春尽而伤情,观花谢而落泪。
她的境遇,她的一生,恰似一朵飘零的落花。
在封建正统势力催逼下,她必然成为一朵殒落的凄清的落花。
因此,曹雪芹给黛玉安排了一篇《葬花辞》,来深入细致地刻画她的思想个性。
黛玉对落花的伤情,实际上是她对贾府封建势力给自己的重压的生活感受。
诗中有浓重的伤感和悲观,但又有激越的控诉和抗议。
她明确表示,决不屈服于污浊的残酷压力,要永远保持那孤标傲世的洁白品格。
《题帕诗》写于宝黛爱情生活心意初通的时期。
宝玉遣人送了两块旧帕来,黛玉细心揣度宝玉送帕的意思之后,“五内沸然”,便不顾“嫌疑避讳”,挥笔题帕:
眼空蓄泪泪空垂,暗洒闲抛却为谁?
尺幅鲛 劳解赠,叫人焉得不伤悲!
抛珠滚玉只偷潸,镇日无心镇日闲;
枕上袖边难拂拭,任它点点与斑斑。
彩线难收面上珠,湘泪旧迹已模糊;
窗前亦有千竿竹,不识香痕渍也无?
1999年5月Journal of L iaoning Educati onal Institute M ay1999
这三首诗,第一首是泪,第二首是泪,第三首仍是泪。
这是黛玉用心血和泪水向宝玉倾诉出潜压内心许久的肺腑之言,知己之音!情调虽过于凄怆,伤感虽过于浓重,但这凄怆中又有颤抖的呼喊,伤感中又有不可忍受的抗争。
三首《题帕诗》深化了黛玉的叛逆性格,增加了宝黛爱情的悲剧魅力。
《代离别・秋窗风雨夕》则是借景抒情,低吟着她一派悲秋苦痛的心声: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苦闷、孤独、颓伤、凄凉,自是黛玉精神上压抑的诗情抒发,她诗中的景物、意象无不泛滥着她的情感、意趣、心绪和韵味。
袁枚说:“鸟啼花落,皆与神通……但见性情,不著文字。
”黛玉诗中极能体现她的“个中性情”的,还有一首海棠诗与三首咏菊诗。
她的《白海棠诗》写道:
月窟仙人缝缟袂,秋闺怨女拭啼痕,
娇羞默默同谁诉?倦倚西风夜已昏。
此数句,不正抒发着黛玉难以倾诉的哀愁的“情”吗?“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的诗句,也突出地表现着她那洁白的品格和不屈的斗争精神。
在那三首夺魁的菊花诗里,黛玉咏物抒情,状写心境,表现得那样贴切、自然、真实。
“满纸自怜题素怨,片言谁解诉秋心。
”
“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
”
“圃露庭霜何寂寞,鸿归蛩病可相思。
”
“醒时幽怨同谁诉,哀草寒烟无限情。
”只一听就可识别出,这是潇湘妃子的心声。
《五美咏》是记事咏人的诗,显示出与黛玉其它篇章不同的情感特征。
黛玉自己也说:“我曾见古史中有才色的女子,终身遭际令人可欣可羡可悲可叹者甚多。
……因欲择出数人,胡乱凑几首诗以寄感慨。
”然而这些诗虽写的是古人,却有明显的寓今讽世之意。
黛玉叹息那倾国倾城的西施,遭际尚不及东施,因而写到:
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
效颦莫笑东村女,头白溪边尚浣纱。
对虞姬,黛玉持的是欣敬的态度。
黛玉很敬佩虞姬的殉情,因而写到:
肠断乌骓夜啸风,虞兮幽恨对重瞳;
黥彭甘受他年醢,饮剑何如楚帐中。
在哀叹昭君红颜薄命时,黛玉提出了对君王的不满,君王本应该有主见,为何要受画工的摆布。
于是写到:
绝艳惊人出汉宫,红颜薄命古今同;
君王纵使轻颜色,予夺权何畀画工。
对于绿珠,黛玉认为其可悲。
黛玉对绿珠与石崇的故事,自有看法。
她认为石崇并没有真正看重绿珠的美质,而绿珠却以死相报了。
于是写到:
瓦砾明珠一例抛,何曾石尉重娇娆?
都缘顽福前生造,更有同归慰寂廖。
《五美吟》中,最大胆的是写红拂的那首诗。
黛玉鲜明地表现出对红拂的欣慕。
红拂这一大胆的女性,看中了末路英雄李靖,敢于私奔。
但黛玉也只能有欣慕这一闪而过的念头,现实中的她是不可能学红拂的。
在她身上,时代和阶级都打下了沉重的思想感情的印记。
但她能写出“长揖雄谈态自殊,美人巨眼识穷途;尸居余气扬公幕,岂得羁縻女丈夫”这样的诗句,已是极大的思想“叛逆”了。
黛玉的诗,到了七十回的《桃花行》和《唐多令・柳絮》,更加哀悲忧伤。
这些诗词虽仍反映黛玉对自由幸福的向往,但林姑娘已自感身如桃花、柳絮,飘零无倚,“谁舍谁收”,已预感到未来悲剧的结局,情调更加低沉。
到了七十回后,这种悲伤的色调更浓了,《中秋夜大观园即景联句三十五韵》是黛玉的诗词在书中最后的出现。
其“冷月葬花魂”的诗句,境界虽佳,然而格调却太悲凉了。
不过,在林黛玉如花的短暂生命中,岂有比“冷月葬花魂”更好的结局适合她清美洁白的灵魂吗?
诗,是林黛玉青春生命的一部分,也是作家曹雪芹塑造林黛玉艺术形象的极重要手段。
从林黛玉“自己”创作的诗词中,我们窥见了林黛玉多愁善感、孤傲自尊、洁白不屈、悲凉凄婉而又激越热烈的精神世界和性格特征。
诗,使林黛玉具有了诗人的气质;诗,使林黛玉的艺术形象诗意化;诗,使这个悲剧性的艺术形象具有了荡气回肠的感染力和永远辉煌的生命力。
(责任编辑:刘向宏)
68辽宁教育学院学报1999年第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