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合物大单元说课

合集下载

《配合物理论简介》教案及说课稿(优质课作品)

《配合物理论简介》教案及说课稿(优质课作品)

《配合物理论简介》教案及说课稿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配合物理论简介教案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1.掌握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能认识常见的配合物。

2.会正确表示配位键、配位化合物。

3.了解配位化合物的组成、命名以及在生活中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1、通过实验探究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让学生在探究过程中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

2、通过举例及资料卡片呈现的形式,培养学生从信息中主动获取知识,总结归纳,增强自学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1、通过对史实的了解,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2、通过实验探究、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

3、了解配合物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感受科学的力量,激发学生刻苦钻研,热爱科学、崇尚科学。

教学重点通过合作探究,学习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等概念,了解配合物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配位化合物理论。

教学过程第二节分子的立体结构配合物理论简介说课稿一、设计思想1、把握的原则:将复杂的知识理论简单化,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愉快的学习。

2、整个教学过程中贯穿三条主线:(1)知识线。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认识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

(2)方法线。

注重学习中所蕴含的化学方法和科学精神,培养学生逻辑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情感线。

激发学生对知识的追求和渴望。

爱祖国,爱家乡,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材分析按照新课程标准对物质结构与性质模块的要求,在必修2和选修3已介绍共价键的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并得出很庞大的一类物质——配合物。

对配位键和配合物教材中要求学生掌握的并不深,只需要认识和判断配合物和配位键并能正确表达配位键。

能知道它在生产和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应用。

三、学情分析学生在以前的学习中构建了共价键的概念,一般共价键的形成方式是成键双方原子各提供一个单电子,而形成共价键还有其他方式,学习配位键能打破他们对共价键固有的认识。

本班学生化学基础较好,通过两年的新课程学习已基本具备了合作探究、自主学习的能力。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课件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课件
范德华键
一些配体通过分子间作用力与金属离子结合。
氢键
一些溶剂分子通过氢键作用结合于金属离子。
8. 配合物的分类
配合物根据中心金属离子的电子结构和配体的类型、空间构型以及配体与中 心金属离子的化学反应活性等不同属性进行分类,共有数十种不同分类方法。
9. 叠氮基的含义
叠氮基是一个可以与多种金属离子形成稳定的五元配合物的配体。
线性结构
一些配体也具有线性结构,形成 的金属配合物较为稳定。
平面结构
一些配体具有平面结构,可以形 成稳定的八面体、四方形等形态 的配合物。
5. 锯齿型说的提出与实验依据
锯齿型说是19世纪70年代推出的一个具有历史意义的理论。根据这个理论, 配位的共价键不是完全离域,而是发生局部共振,形成“刃”状结构。
12. 吸电子取代基和共轭体系的影响
在构造氨基酸配合物时,它们所含取代基和共轭体系的电子性质会对整个配位体的性质产生影响。
13. 光谱学在配合物结构研究中的应用
通过分析吸收光谱、荧光光谱和拉曼光谱等不同的光谱学方法,可以深入了解配位键的结构和性质。
14. 肼和巴比妥酸铅的应用

可以作为还原剂,被广泛用于污染物的清除。
10. 三元五配合物的性质和形状
平面结构
稳定
三元五配合物通常具有平面结构。
由于其中配体的配位键和中心金 属离子的性质都比较稳定,所以 其稳定性会比较高。
发光性质
其中一些配体会显示出发光性质。
11. 化学计量比和分子式的表示方法
化学计量比与化学分子式是用来描述化学组合物中元素组成和比例的基本表示方法。
《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PPT课件
欢迎来到《配合物的基本概念》课件。在这个课件中,我们将深入了解配合 物的基本概念、配合物结构和性质,以及配合物在不同领域的应用。

无机化学《配合物》教案

无机化学《配合物》教案

无机化学《配合物》教案配合物是指由配位原子(或离子)与另一部分(配位体)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配合物具有许多独特的化学和物理性质,并广泛应用于催化剂、药物、颜料和材料等领域。

本教案旨在介绍配合物的定义、结构以及配位键的形成机制和性质。

一、配合物的定义1.配合物是指由配位原子(或离子)与另一部分(配位体)通过化学键连接而成的化合物。

2.配位原子(或离子)是通常为过渡金属离子,但也可以是其他元素或离子。

3.配位体是指可以通过配位键与配位原子(或离子)形成配合物的分子或离子。

二、配合物的结构1.配位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通过配位键相连。

2.配位键的形成使得配位体围绕着配位原子(或离子)形成一个立体结构,称为配位球。

3.配合物的结构可以是一维、二维或三维的,具有不同的形态和几何构型。

4.配位原子(或离子)的电子层配置决定了配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性。

三、配位键的形成机制和性质1.配位键的形成是通过配位体的配位原子与配位原子(或离子)的空位或配对电子形成配位键。

2.配位键可以是共价键、离子键或金属键。

3.配位键的形成能力受到配位原子(或离子)的电子能级和配位体的配位能力的影响。

4.配位键的性质包括键长、键能、键角和配位度等。

这些性质决定了配合物的化学和物理性质。

四、配合物的化学性质1.配合物可以发生配位键的断裂和配位体的替换反应,产生新的配合物。

2.配合物的稳定性受到配位原子(或离子)的电荷、原子半径和配位体的配位能力的影响。

3.配合物的溶解度和酸碱性常常与配位体的配位能力和配位度有关。

4.配合物的光谱性质(如吸收光谱、荧光光谱等)可以用来确定配位原子(或离子)和配位体的结构和环境。

五、配合物的应用1.配合物常用作催化剂,参与有机合成和化学反应。

2.配合物可用于制备药物,具有生物活性和药效。

3.配合物可以用作颜料和染料的原料,提供不同颜色和稳定性。

4.配合物可用于制备材料,具有特殊的磁性、光学和电学性质。

认识配合物单元教学说课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认识配合物单元教学说课高二化学人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建构配位平衡的微观结构模型
Hb ·O2 +CO
HbCO +O2
03
项目活动1----定性
仅有Fe2+
补铁片溶液中 滴加邻二氮菲
仅有Fe3+
既有Fe2+ ,也有 Fe3+
Fe(II) Fe(III)
稳定常数数 量级
配合物颜色 稳定常数数
量级
配合物颜色
EDTA 14
淡绿色 25
黄色
邻二氮菲 21
硫氰酸钾
结论
内界离子可以电离,配位平 衡移动
与预期现象矛盾
加硫酸与预期现象吻合,加 盐酸与预期现象矛盾
黄色的[CuCl4]2-,混合蓝色的 [Cu(H2O)4]2+ ,使溶液显绿色
加硫酸和盐酸得到微粒不同,两 者现象不同;盐酸浓度不同,微 粒占比不同,所以颜色也不同
提高氧气的浓度,促进平衡向 血红蛋白结合氧的方向移动
活动
生听师演示实验讲解 设计实验并进行实验验证 加硫酸和盐酸进行实验
项目二:探究绿 与蓝的平衡
项目三:探究血 与氧的平衡
氯化铜浓溶液为什么呈绿色
向硫酸四氨合铜溶液中加硫酸 和盐酸现象不一样,盐酸浓度 不同,现象也不一样,请解释
高压氧舱可以用来快速缓解 CO中毒症状的原理?
生提出假设,并进行实验 生小组讨论 生独立思考
很多配F位e平3+衡+,如 6[FHe2(HO2O)5OH]2+ +H+
Fe3+ + 6H2O [Fe(H2O)5OH]2+ Fe3++nSCN- +H[F+e(SCN)n]3-n
氧化成的 Fe3+量少 水溶时 Fe3+以其它形式存在? [Fe(H2O)5OH)]2+ +nSCN

高中化学配合物的教案

高中化学配合物的教案

高中化学配合物的教案
教学目标:
1. 理解什么是配合物,并了解配合物的结构特点;
2. 掌握配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方法;
3. 熟练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过程;
4. 能够分析和解释配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重点和难点:
1. 掌握配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方法;
2. 熟练运用化学方程式表示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过程;
3. 能够分析和解释配合物的性质和用途。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举例介绍什么是配合物和它的结构特点,引起学生对配合物的兴趣。

二、讲解(15分钟)
1. 讲解配合物的定义和结构特点;
2. 讲解配合物的命名和表示方法;
3. 讲解配合物的形成和解离过程。

三、练习(20分钟)
1. 给学生几个配合物的化学式,让他们进行命名;
2. 给学生几个配合物的结构,让他们进行表示;
3. 让学生解决一些配合物形成和解离的问题。

四、总结(5分钟)
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重点和难点。

五、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相关的配合物的习题作业,以巩固学生的知识。

教学方法:
讲授相结合,例题教学,出题让学生思考。

教学手段:
黑板、彩色粉笔、PPT。

教学评价:
根据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

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发现学生对配合物的理解还不够深入,需要在以后的教学中继续加强。

配合物课件

配合物课件

六氰合铁(Ⅱ) 酸钾
NH4[Cr(NCS)4(NH3)2] 四异硫氰酸根 ·二氨合铬(Ⅲ)酸铵
NH4[Cr(SCN)4(NH3)2] 四硫氰酸根 ·二氨合铬(Ⅲ)酸铵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重点讲述:
1. 配合物的组成、命名 2. 配合物的化学键理论 3. 配合物的稳定常数及其有关计算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一.配合物的基本概念
1. 定义 2. 组成
含有配离子的化合物
3. 命名
配合物的组成:
[Cu ( NH3 ) 4 ] 2+ SO4
内界 离子键 外界
中 心
配 位
配 位
离键 体

配 配离 位 子的 体 电荷 数
K 2 [Hg I4 ]
外内 界界
配 位 数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配合物
原子或离子 配 复杂离子 位 键 (或分子)
离子或分子
[Cu(NH3)4]2+ 配阳离子 [HgI4]2- 配阴离子 [Ni(CO)4] 配位分子
[Cu(NH3)4]SO4
K2[HgI4]
配合物
[Ni(CO)4]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一是作为领导干部一定要树立正确的 权力观 和科学 的发展 观,权 力必须 为职工 群众谋 利益, 绝不能 为个人 或少数 人谋取 私利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配合物(教师版)

高中化学选择性必修二教案讲义:配合物(教师版)

配合物1.掌握配位键的特点,认识简单的配位化合物的成键特征。

2.了解配位化合物的存在与应用,如配位化合物在医药科学催化反应和材料化学等领域的应用。

一、配位键1.定义:成键原子或离子一方提供空轨道,另一方提供孤电子对而形成的共价键,这类“电子对给予—接受”键被称为配位键。

提供空轨道的原子或离子称为中心原子或中心离子,提供孤电子对的原子对应的分子或离子称为配体或配位体。

例如:[Cu(H2O)4]2+,Cu2+是中心离子,H2O是配体。

2.形成条件①成键原子一方能提供孤电子对。

②成键原子另一方能提供空轨道。

如反应NH3+H+=NH4+,NH3中的N上有1对孤电子对,H+中有空轨道,二者通过配位键结合形成NH4+,NH4+的形成可表示如下:【易错提醒】①孤电子对:分子或离子中,没有跟其他原子共用的电子对就是孤电子对。

如分子中中心原子分别有1、2、3个孤电子对。

含有孤电子对的微粒:分子如CO、NH3、H2O、有机胺等分子,离子如SCN—、Cl—、CN—、NO2—等。

②含有空轨道的微粒: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

一般是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如:Fe3+、Cu2+、Zn2+、Ni2+、Co3+、Ni;还有H+、Al3+、B、Mg2+等主族元素原子或离子。

一般来说,多数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数目基本上是固定的,如Ag+形成2个配位键,Cu2+形成4个配位键等。

3.表示方法(电子对给体)A→B(电子对接受体)或A—B。

如H3O+的电子式为结构式为;[Cu(H2O)4]2+的结构式为4.特征:配位键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具有饱和性和方向性。

一般来说,多数过渡金属的原子或离子形成配位键的数目是基本不变的,如Ag+形成2个配位键;Cu2+形成4个配位键等。

【易错提醒】①配位键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共价键,孤电子对是由成键原子一方提供,另一原子只提供空轨道;而普通共价键中的共用电子对是由两个成键原子共同提供的。

②与普通共价键一样,配位键可以存在于分子中[如Ni(CO)4],也可以存在于离子中(如NH4+)。

高中化学《认识配合物》说课稿

高中化学《认识配合物》说课稿

《认识配合物》说课一、教材和学情分析1.对教材的思考《普通高中化学课程标准》提出:“要努力开阔学生的视野,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性思维。

”因此,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思考,是中学化学教学的一项重要任务。

选修模块3 《物质结构与性质》,是在以提高学生科学素养为核心的前提下,帮助学生体会科学探索的过程和方法,理解物质结构的奥秘,是对物质结构理论的拓展和加深。

在必修2和选修3已介绍共价键的知识基础上,本节介绍了特殊的共价键——配位键,但其结构较为复杂,所以在进行学习时应深入浅出。

实验为基础是化学学科的基本特征,整本书仅出现了3个实验,这3个实验均出现在配合物理论知识中,体现了实验教学在本节课的重要地位。

2.对学情的思考已有知识:学习过共价键的概念,认识过氢氧化铝的两性,银氨溶液的配制等等局限认识:只限于表面,把他们作为特殊的现象进行了重点记忆,对其中的原因进行了回避发展方向:本节通过配合物的学习,将打开并诠释学生封沉已久的困惑。

基于以上分析,我确定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和教学思路二、教学目标和教学设计思路1.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掌握配位键、配位化合物的概念、组成、表示;认识常见配合物,了解配合物的应用。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用离子的检验,培养学生分析、归纳总结的能力;学会对比实验的方法;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创新思维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顺铂的发现史、实验探究,体会科研之路,使学生感受科学的力量,热爱科学、崇尚科学;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及严谨、细致的科学态度;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积极性。

2.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配位键和配位化合物概念、组成、表示及配合物结构和性质教学难点:结构与性质关系3.教学设计思路爱因斯坦曾经说过:如果把学生的热情激发出来,那么学校所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领受。

化学家傅鹰先生说,只有实验才是化学的“最高法庭”。

化学实验既是重要的课程内容,也是生动有效的教学方式,更是学生学习化学的最有效的学习方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配合物大单元说课
一、教材分析
本单元是高中化学课程中的配合物大单元,主要涉及到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配位数、配位键的形成与理论、配合物的命名与化学性质等内容。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配位键形成和解离的原理,掌握常见配合物的命名方法,并能够预测和分析配合物的化学性质。

本单元适用于高中化学课程,一般在高二上学期进行教学。

根据教育部颁布的新课标,本单元属于必修二内容,对于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和实验操作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二、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掌握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理解配位键形成和解离的原理;
3.掌握常见配合物的命名方法;
4.能够预测和分析配合物的化学性质。

能力目标
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并解决相关问题;
2.能够进行实验操作并观察实验现象;
3.能够合理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思路。

情感目标
1.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
2.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1.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和特点;
2.配位键形成和解离的原理;
3.常见配合物的命名方法。

教学难点
1.配位键形成和解离的原理的深入理解;
2.复杂配合物命名方法的掌握。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配位化学基本概念
1.导入:通过展示一些有趣的配合物图片,引发学生对配合物的兴趣,激发他
们对本单元主题的探究欲望。

2.提出问题:什么是配位化学?为什么金属离子可以与其他物质形成稳定化合
物?
3.讲解:通过讲解配位化学的基本概念,引导学生理解金属离子与配位体之间
形成稳定化合物的原理,并介绍常见的配位数和配位键的形成。

4.实验:设计一个简单的实验,观察金属离子与不同配位体之间形成的配合物
的颜色变化。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金属离子与配位体之间形成稳定化合物是由
于配位键的形成。

第二课时:常见配合物的命名
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引导学生复习并掌握配位化学基本概念。

2.讲解:详细介绍常见配合物的命名方法,包括阳离子和阴离子两种情况,重
点讲解复杂配合物命名方法。

3.实践:通过给出一些复杂配合物分子式,让学生进行命名练习,提高他们对
命名规则的掌握程度。

4.拓展:介绍一些特殊情况下的命名规则,并进行例题讲解和操练。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掌握配合物命名方法对于理解和预测其化学
性质具有重要意义。

第三课时:配位化学性质分析
1.复习:回顾上节课学习的内容,让学生进行命名练习,巩固对命名方法的掌
握。

2.讲解:介绍配合物的化学性质分析方法,包括酸碱性、氧化还原性和光谱分
析等内容。

3.实验:设计一系列实验,观察配合物在不同条件下的变化现象,如加热、溶
解、酸碱反应等。

4.分析:引导学生根据实验现象分析配合物的性质,并进行相关问题讨论。

5.总结:总结本节课的内容,强调通过实验和分析可以预测和了解配合物的化
学性质。

五、教学方法与手段
1.导入法:通过展示有趣的配合物图片引起学生兴趣;
2.讲授法:通过讲解配位化学基本概念和常见命名方法传授知识;
3.实验法:设计实验让学生亲自操作,观察实验现象并进行分析;
4.讨论法:引导学生进行问题讨论,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
5.总结法:通过总结课堂内容强化知识点。

六、教具与教材准备
1.有趣的配合物图片;
2.实验器材和试剂;
3.教材和课件。

七、教学评价与反思
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学生能够了解和掌握配合物的基本概念和特点,理解配位键形成和解离的原理,掌握常见配合物的命名方法,并能够预测和分析配合物的化学性质。

在教学过程中,通过导入法、讲授法、实验法、讨论法和总结法等多种教学方法和手段,既培养了学生的科学探究意识和实验操作能力,又提高了他们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创新思维。

在教学评价方面,可以通过课堂表现、实验报告、小组讨论等方式进行评价,并及时反思教学过程中存在的不足之处,以便进一步优化教学效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