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要说明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

合集下载

简要说明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

简要说明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

简要说明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
崩解是指药片在胃肠道中分解成小颗粒,并释放出药物成分的过程。

溶出度是指药物成分在体外模拟生理环境下,在一定时间内溶解的百分比。

崩解时限与溶出度是两个重要的药物质量控制指标。

崩解时限与溶出度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崩解时限是影响药片溶出度的关键因素之一。

如果药片崩解速度过慢,则药物成分无法迅速释放,从而影响溶出度。

相反,如果崩解速度过快,药物成分可能不会完全释放,也会降低溶出度。

因此,在制药过程中,控制崩解时限是重要的质量控制步骤。

通常,药片的崩解时限应在30分钟之内,以确保药物成分能够在肠道中完全释放。

同时,药片的溶出度也应在一定时间内达到一定的标准,以确保药效的稳定性和一致性。

为了实现良好的崩解时限和溶出度,制药厂家通常会采用不同的制药工艺和原材料。

例如,通过将药物成分包覆在保护膜中,可以控制药片的崩解速度,从而影响药物溶出。

此外,选择合适的溶剂和添加剂也可以改善溶出度。

总之,崩解时限和溶出度是药品质量控制中至关重要的两个指标。


品制造商应综合考虑制药工艺和原材料的因素,以确保药品的崩解速度和溶出度均符合标准,从而提高药品的疗效和安全性。

溶出度

溶出度

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胶囊剂和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的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一种模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的崩解和溶出的体外试验法,是评价和控制药品制剂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对评估制剂的批次质量、优化处方及制备工艺、保证处方工艺等变更前后产品质量的一致性有重要作用。

同时,虽然制剂生物利用度的高低最终是依据临床效果来判定的,但多数情况下也与制剂体外溶出行为有关。

通过对试验仪器、溶出介质、转速等的研究建立有效的溶出度试验条件,是固体制剂质量控制研究的重要内容。

,本文介绍如何研究和建立一个有效的溶出度检查方法。

1. 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在建立溶出度检查方法前,需首先了解原料药和制剂的相关理化性质。

对于原料药,有两方面需要了解,一是药物在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或在不同介质中的溶解度,二是药物在溶液状态下的药物的稳定性。

由于溶出度检查方法要求药物在选择的介质中可以满足漏槽条件的要求,因此,了解不同pH条件下的溶解度对介质的选择有重要意义。

需要注意的是,当通过调节介质组成(如表面活性剂、pH、缓冲液等)以达到漏槽条件时,需注意评估表面活性剂、pH、缓冲液对药物溶解性和稳定性的影响。

药物pH—溶解度曲线的测定应在(37±1)℃下进行,测定pH值1.0—7.5的水性介质中药物的溶解度。

pH值测定个数需依据药物的离子化特性来决定,例如,当药物的pka为3—5时,药物的溶解度应在pH=pka,pH=pka+1,pH=pka-1,pH=1和pH=7.5处测定,pH测定个数应可以满足准确绘制pH一溶解度曲线的需要。

每个pH处溶解度数值至少重复测定三次,并根据实验结果的偏差情况适当增加测定次数。

对于制剂,可能影响溶出的重要因素有制剂包衣、硬度、脆碎度、崩解时限、处方中增溶剂情况和其他辅料的影响。

辅料有时会影响药物的吸收速度与程度,如大剂量表面活性剂(如聚山梨酯80)通常会增加药物的溶解度和加速药物的溶出。

崩解时限,溶出度,释放度的区别

崩解时限,溶出度,释放度的区别

崩解时限,溶出度,释放度的区别溶出度系指药物从片剂或胶囊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溶剂中溶出的速度和程度。

释放度系指口服药物从缓释制剂、控释制剂,肠溶制剂及透皮贴剂等在规定溶剂中释放的速度和程度。

溶出度一般是针对普通制剂而言,看药物在一定的时间内是否能够释放出来。

一般测一个点。

释放度主要针对特殊制剂(包括缓控释制剂),测试时最少测三个点,第一个点看药物有没有突释,第二个点是药物释放一半左右的点,主要考察药物释放的特征,第三个点则是考察药物释放是否完全。

难溶药物检查溶出度,易溶药物检查崩解时限,检查溶出度的药物就不需要再检查崩解时限。

1. 对于确定的药物,如何选择“崩解时限”与“溶出度”在上篇指导原则中介绍了固体口服制剂是否建立溶出度的判断方法:①如果制剂设计为修饰释放,则需建立释放度的标准(包括缓释、控释、胃溶和肠溶等)②如果制剂没有设计为修饰释放,则做如下考察:考察一次剂量的原料药在37±0.5℃,pH1.2-6.8范围内, 在不多于250ml水中是否完全溶解。

如果不溶解,则建立单时间点的溶出度检查标准,如果溶解,则继续考察③以上考察的意义在于原料药的溶解性是综合剂量和胃容量来考虑的, 即验证一次服用量的原料药在胃中(250ml)是否完全溶解。

这使一些溶解性能并不好、但剂量小, 在250ml中可以完全溶解的药品可选择做崩解时限而不做溶出度检查。

③该制剂在15分钟内,在pH1.2、4.0、6.8条件下能否达到80%以上的溶出量。

如果达不到80%的溶出量,则建立单时间点的溶出度检查标准;如果能达到80%的溶出量,则继续考察④③步考察的意义为在考察原料的溶解性能后, 还要考察在该处方和工艺条件下制成的固体口服制剂是否在胃中达到80%以上的溶出量,否则, 溶解性能好的原料, 由于处方工艺影响了制剂溶出, 依然要做溶出度检查。

④崩解时限与溶出度之间有否相关性。

没有的话,则建立单时间点的溶出度检查标准;有的话就建立崩解时限检查标准。

溶出度——精选推荐

溶出度——精选推荐

一、溶出度研究的必要性固体制剂品质的主要评价指标有:含量/含量均匀度、有关物质和溶出度。

就含量/含量均匀度而言,主要是需保证在混合工序的充分混合,在压片/填充阶段将误差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即可,只要机械性能良好,含量/含量均匀度一般都不会出现问题。

至于有关物质,能够建立起准确测定杂质的方法固然重要,但与药物在体内的吸收相比,已显得无足轻重,因为如果主要尚且无有效吸收,再来谈论有关物质就无关紧要了,除非一些明确的、毒性较强的杂质需要特别注意。

而溶出度技术可谓评价固体制剂的灵魂与核心所在,现今,溶出试验不仅具有建立体内外相关性的理念,而且还成为证明药物体内释放特性的一种简单、廉价而不失严谨的实验室检测方法。

所以,对溶出技术的深入研究可在药品的研发、生产、质控、变更、流通等领域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固体制剂口服给药后,药物的吸收取决于药物从制剂中的溶出或释放、药物在生理条件下的溶解以及在胃肠道的渗透。

由于药物的溶出和溶解对吸收具有重要影响,因此,体外溶出度试验有可能预测其体内行为。

二、对我们做仿制药而言,溶出度技术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有可能影响到生物利用度的原料药特性进行优化选择尤其是对于难溶性药物,应对药物的成盐形式、晶型(有效晶型、晶型性状等)、粒径(粒度分布范围和比表面积)、pKa值等。

2. 成为预测仿制药生物等效性成功与否的有力佐证手段,可大大降低研发成本、减少支出。

3. 成为评估何种制剂手段可使仿制药内在品种无限趋近于原研药的有效手段。

4. 对于可能影响到药物生物特性的各类变更(如工艺变更、生产规模放大、原辅料来源变更、处方变更、生产场地变更等)的评价也至关重要,可佐证变更前后是否再需要进行生物利用度或生物等效性研究。

5. 对于评价不同来源的同一制剂内在品质差异性有重要作用。

三、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与溶出度试验的关系根据药物的溶解性和渗透性,推荐以下生物药剂学分类系统(BCS)(Amidon 1995):1类:高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2类:低溶解性–高渗透性药物3类:高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4类:低溶解性–低渗透性药物上述分类原则可作为制定体外溶出度质量标准的依据,也可用于预测能否建立良好的体内-体外相关性(IVIVC)。

溶出度测定的研究(谢元超)

溶出度测定的研究(谢元超)

如上例只要主药全部溶出(含量为标 示量的50%),溶出度即为100%符合规定, 并且符合溶出度检查的目的;反之如含 量为标示量50%的某药按原法测得溶出 度为50%即溶出度不符合规定,这结果 反而不合理,因溶出是没有问题只是主 药的量少,所以自身对照法更能真实地 反映出药物的溶出情况。
另一方面,此法可基本避免制剂 辅料对测定的影响,且可不使用对照 品或标准品。第三,多组分抗生素如 果使用标准品测定其溶出度,则因标 准品的组分与不同厂家生产的产品或 不同批号产品的原料药所含组分比例 不同,而使测定结果出现差异,因而 不能正确反映该产品的溶出情况。
4.2 药物溶出度自身对照法
自身对照法是目前中国药典中 抗生素特有的方法,它解决了多组 分抗生素如乙酰螺旋霉素、红霉素、 吉他霉素、庆大霉素等仅有微生物 效价标准品,无化学对照品,不能 进行溶出度检查的难点。
• 药物溶出度自身对照法的特点
• 药物溶出度自身对照法存在的问题
药物溶出度自身对照法的特点
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
1)溶出度与崩解时限的关系
药物要发挥作用必须到达作用部位, 药物能否到达作用部位以及到达的速度 和程度,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以片 剂为例,服药后药物必须先经过崩解、 分散,然后才能溶解进而被吸收产生疗 效。因此,各国药典对一些片剂均进行 崩解时限检查,它对药物疗效起到了一 定的保证作用。
2 结果与讨论
2.1测定波长: 取复方磺胺甲噁唑片细粉适量加 适量乙醇溶解,用上述盐酸液稀释成 约含磺胺甲唑20μg/ml的溶液,同时 配制含同样乙醇浓度的溶液,从 400nm -190nm进行扫描,结果在 266nm处有最大吸收且助溶乙醇无干 扰。
2.2线性关系: 取研细的复方磺胺甲噁唑片 (批号980202)细粉适量,制备成 10.0,20.0,30.0,40.0,50.0, 60 .0 μg/ml的溶液,,在266nm处 测吸收度,对测得数据进行线性回 归,得回归方程: C=0.79606+55.8957A,r=0.9996。

溶出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

溶出度测定标准操作规程1 简述1.1 溶出度(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Ⅹ C)系指测定药物从片剂、胶囊剂或颗粒剂等固体制剂在规定条件下溶出的速率和程度。

它是评价药物口服固体制剂质量的一个指标,是一种摸拟口服固体制剂在胃肠道中崩解和溶出的体外简易试验方法。

1.2 溶出度测定法是将某种固体制剂的一定量分别置于溶出度仪的转篮(或溶出杯)中,在37.0℃±0.5℃恒温下,在规定的转速、溶出介质中依法操作,在规定的时间内取样并测定其溶出量。

1.3 中国药典2005年版收载三种测定方法,第一法为转篮法,第二法为桨法及第三法为小杯法。

1.4 除另有规定外,凡检查溶出度的制剂,不再进行崩解时限的检查。

2 仪器与用具2.1 溶出度仪2.1.1 仪器的组成溶出度仪由电动机、恒温水浴、篮体、篮轴、搅拌桨、溶出杯及杯盖等组成,详见中国药典2005年版二部附录ⅩC。

2.1.2 仪器的装置与使用按仪器使用说明书及中国药典对溶出度的规定进行安装与使用。

2.1.3 仪器的校正为使药物的溶出度测定结果准确、可靠,应对新安装的溶出度仪按溶出度校正片说明书进行校正,对已使用过的仪器也应定期(或在出现异常情况时)进行校正。

2.1.4 仪器的调试2.1.4.1 检查仪器水平及转动轴的垂直度与偏心度(使用水平仪检查仪器是否处于水平状态;转轴的垂直程度应与容器中心线相吻合,用直角三角板检查转动轴与溶出杯平面的垂直度;检查转篮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离均不得大于2mm,检查转篮旋转时摆动幅度不得偏离轴心的±1.0mm;或检查桨杆旋转时与溶出杯的垂直轴在任一点的偏差均不得大于2mm;或检查搅拌桨旋转使A、B 两点的摆动幅度不得大于0.5mm。

2.1.4.2 篮轴运转使整套装置应保持平稳,均不能产生明显的晃动或振动(包括仪器装置所放置的环境)。

2.1.4.3 转速与允差范围检测仪器的实际转速与其仪器的电子显示的数据是否一致,稳速误差不得超过±4%。

罗红霉素口腔崩解时限及溶出度考察

罗红霉素口腔崩解时限及溶出度考察

21 5g、硫酸胍生 112g、维生素 B61g、氯 化钾 30g、利血平 0103g、
氯氮卓
2 g、氢氯噻嗪
3 g、乳酸钙
1g、维生素
B11
、三硅酸
g

作者简介: 林玉麟, 女 ( 1970 - )。中药 师。长期 从事中 药生产 工作。 联系电话: 13607575389
# 14#
30g; 辅料为预胶化淀粉、药用磷酸氢钙、硬酯酸镁。

# 13#
海峡药学 2007年 第 19卷 第 9期
对试制 的 3批罗 红霉素口腔 崩解片进 行了测定, 崩解时 间在 60s以内, 能通过 30目筛。 31 2 参照中国 药典罗红霉素片溶出度测定方法 132, 考虑本品 为口腔崩解片, 取样时间改为 20m in, 并对 溶出度 测定方 法进 行了回收率试验, 结果表明 本品所 用辅料 对溶出 度测定 无干 扰。测定 3批试制样品的溶出 度, 接近 100% 溶出, 表明 本品 虽然为了掩美国罗红 霉素的 苦味进 行了颗粒 包衣, 但在 有效 掩盖苦味的同时, 并没有减少药物的溶出。
填充, 即 得,
3 地巴 唑、盐 酸异丙嗪、氯氮 艹 卓、氢氯噻嗪 及磷酸氯喹、氯 化
95 95 98 100 98
98 1000 99 99 97
平均溶出度
6
(% )
99
97
97
97
95
98
3 讨论 311 根据药品审评中 心对口 腔崩解片 基本质 量控制 点的 要 求: 崩解时间在 1m in以内, 介质 首选 用水, 用量 应小 于 2mL, 温度为 37e , 采用静态 方法, 另 应有粒 度 控制 项目 122。本 文
量均匀度, 有 5个鉴别项。这 个标准 的提高 是建立 在优化 复 方地巴唑氢氯噻嗪胶 囊的药 用辅料、改进 其生产 工艺的 基础

药物溶出度及其测定方法的进展

药物溶出度及其测定方法的进展

药物溶出度及其测定方法的进展Ξ王丽琴(天津市药品检验所,天津 300070) 中图分类号:R9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25687(2002)0520032202 溶出度测定法是在体外对体内药物生物利用度进行研究和评价的有效的替代方法,也是保证和衡量固体口服制剂生产工艺及质量是否合理和稳定的一项重要手段。

它以科学先进的测定手段替代了过去的崩解时限检查,从而提高了药品质量控制方法的科学性,保证了药品的临床疗效。

本文就溶出度与崩解时限的关系、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溶出度及其测定法的影响因素、溶出度实验方法的研究内容以及在药物分析上的应用及最新进展等综述如下:1 溶出度测定的基本方法目前几个主要国家药典收载的方法均以采用的仪器命名的,《中国药典》(2000版)收有转篮法、浆法及小杯法3种方法。

《美国药典》(24版)也同样收载有转篮法及浆法,另外,对测定药物释放度的品种还收载了5种测定装置,如流池法等。

《日本药局方》(14版)收载有转篮法及浆法,《英国药典》(2000版)也收载有转篮法、浆法及流池法。

2 溶出度与崩解时限的关系药物要发挥作用必须到达作用部位,药物能否到达作用部位以及到达的速度和程度,又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

以片剂为例,服药后,药物首先必须经过崩解、分散,然后才能溶解而被吸收产生疗效。

所以,各国药典对一些片剂均进行崩解时限检查,它对药物疗效起到了一定的保证作用。

但是另有许多实验又提出了新的问题,例如G L evy和H ayes[1]在做阿司匹林实验时,发现体外崩解时间不能说明体内的有效性。

崩解时限检查只能控制药物溶出最初阶段,而后面继续分散和溶解过程都是崩解时限控制不了的,因此提出药物的溶出速度和程度与体内吸收情况的关系才更加密切。

3 溶出度与生物利用度的关系生物利用度是人和动物服药后通过血或尿中药物浓度的测定来反映药物制剂在体内可能被吸收利用的程度进而推断疗效。

从理论上讲,药物的体内实验和临床研究才是评价制剂的最根本和最可靠的依据。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简要说明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
一、引言
在药物研发和制造过程中,崩解时限和溶出度是两个重要的指标。

崩解时限是指药片在消化道中完全崩解所需的时间,而溶出度则是指药物从药片中释放出来的程度。

崩解时限和溶出度的关系对于药物的疗效和安全性具有重要影响。

本文将从多个角度探讨崩解时限与溶出度之间的关系。

二、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定义
1.崩解时限:药片在消化道中完全崩解所需的时间。

崩解时限的长短与药片的
成分、制备工艺、药物形态等因素相关。

2.溶出度:药物从药片中释放出来的程度。

溶出度的高低与药物的溶解度、药
片的制备工艺、药物的物化性质等因素相关。

三、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
1. 影响崩解时限的因素
崩解时限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成分:药物成分的物理化学性质会影响药物的崩解速度。

例如,一些药物具有较高的溶解度和溶解速度,其崩解时限相对较短。

•药片制备工艺:制备工艺中的压片力度、压片速度等参数会影响药片的崩解时限。

压片力度越大、速度越快,药物颗粒间的结合越紧密,崩解时限相对
较长。

•药物形态:药片的形状、大小、表面积等因素也会影响崩解时限。

例如,片剂相对于胶囊剂和颗粒剂,其崩解时限相对较长。

2. 影响溶出度的因素
溶出度受到多个因素的影响,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药物溶解度:药物的溶解度是影响溶出度的关键因素。

溶解度越高,药物从药片中释放出来的速度越快,溶出度越高。

•药片制备工艺:制备工艺中的成型工艺、溶出介质、溶出温度等参数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度。

合理的制备工艺可以提高药物的溶出度。

•药物物化性质:药物的晶型、晶粒度、溶解动力学等物化性质也会影响药物的溶出度。

一些物化性质良好的药物,其溶出度相对较高。

3. 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
崩解时限与溶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

一般情况下,崩解时限较短的药片,其溶出度较高。

这是因为崩解时限较短意味着药片更容易在消化道中崩解,药物从药片中释放出来的速度更快,溶出度相对较高。

而崩解时限较长的药片,其溶出度相对较低。

然而,并非所有情况下崩解时限与溶出度呈正相关关系。

有时候,药物的溶解度较高,但由于制备工艺等其他因素的限制,药片的崩解时限较长,导致溶出度不高。

因此,崩解时限和溶出度之间的关系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

四、结论
崩解时限和溶出度是药物研发和制造过程中的重要指标。

崩解时限与溶出度之间存在一定的关系,但并非一定呈正相关关系。

药物成分、制备工艺、药物形态等因素会影响崩解时限;药物溶解度、制备工艺、药物物化性质等因素会影响溶出度。

在药物研发和制造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这些因素,以实现理想的崩解时限和溶出度。

参考文献
[1] 邓敏,杨玲,吴伟华. 药物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研究进展[J]. 中国医药
导刊,2018,15(11): 125-127.
[2] 李华,王丽. 药物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J]. 中国医药工程,2019,29(2): 131-134.
[3] 张燕妮,李莉. 崩解时限与溶出度的关系及影响因素分析[J]. 药物分析杂志,2017,37(11): 2089-2093.。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