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重要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1-3单元】

小学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1-3单元】【导语】下面我们将有一次美妙的知识旅行,来吧,小朋友,你还等什么呢?无忧考网准备了以下内容,供大家参考。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
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4、自制酸奶的步骤: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制作过程:(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2)待牛奶冷却到35℃―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7、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

第一单元:观察世界一、科学的本质和方法1. 科学的本质是什么?-科学是一种解释自然现象和探索自然规律的方法,是通过观察、实验和推理来揭示自然界的运行规律和本质。
2. 科学的方法有哪些?-科学的方法包括观察、实验、分析、总结和推理等环节。
在科学研究中,科学家通过观察自然现象,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并通过实验来验证假设,最终总结出规律或者原理。
二、科学观察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观察?-科学观察是科学家为了研究自然现象和规律而运用感官器官和科学仪器对自然现象进行有目的的感性认识的过程。
2. 科学观察中需要注意什么?-科学观察需要注意客观性、系统性、满意性和准确性。
观察者要保持客观公正的态度,不带有主观偏见,尽量避免一切可能影响观察结果的因素。
3. 如何进行科学观察?-科学观察要根据观察的目的选择观察对象和观察场所,学会使用科学仪器,灵活使用各种观察方法,以达到准确观察的目的。
三、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1. 什么是科学实验?-科学实验是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手段,是验证假设和验证规律的过程。
通过人为的调节和控制变量的方法,考察自然现象的规律和本质。
2. 科学实验的基本要求有哪些?-科学实验需要具备严密的实验设计、准确的数据记录、有力的实验展示和实验结论等,需保证实验能够被他人重复和验证。
3. 如何设计科学实验?-科学实验的设计要遵循科学的原则,考虑实验的目的和问题,设计合理的实验步骤,合理选择实验方法和实验材料,以获得准确和可靠的实验结果。
结语科学是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重要手段,通过对科学本质和方法的认识,学会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和科学素质。
同时也要注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践能力,引导学生利用科学方法去观察、研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希望同学们在未来的学习中能够充分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认识世界,探索未知,不断进步。
在科学的探索过程中,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环节。
通过科学观察和科学实验,我们能够更深入地了解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从而为人类的生产生活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支持。
小学六年级上课科学第一单元必背重点知识梳理

六年级上册科学第一单元必背重点知识梳理第一课《放大镜》1.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2.放大镜的特点是透明、中间(厚)边缘(薄)。
所以放大镜又叫(凸透镜)。
3.通过透镜看到的面积或区域叫做透镜的(视野)。
4.老花眼镜是运用(凸透镜)制作的,近视眼镜是运用(凹透镜)制作的。
第二课《怎样放得更大》1.自制简易显微镜是由两个(凸透镜)组成,是用一个放大镜把另外一个放大镜(放大)形成的像进一步(放大)。
2.显微镜主要分为(光学)显微镜和(电子)显微镜。
3.光学显微镜里,靠近物体的透镜叫做(物镜),靠近眼睛的透镜叫(目镜)。
4.显微镜的放大倍数取决于两块凸透镜的放大倍数,即(物镜)的倍数x(目镜)的倍数。
第三课《观察身边微小的物体》1.使用(放大镜)能够看清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微之处,使用(显微镜)可以看到肉眼看不见的物体的细微结构。
2.蝴蝶的翅膀是由许多彩色的鳞片组成,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第四课《观察洋葱表皮细胞》1.物体必须制成(薄而透明)的玻片标本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清楚。
2.使用显微镜时要双眼睁开,用(左眼)看目镜进行观察,右眼协助记录。
3.1663年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观察软木的薄片,发现了许多小房间一样的物质,把它命名为(细胞)。
4.显微镜放大倍数越大,观察的视野就(越小),视野内的细胞数量就越少,细节越明显。
第五课《观察更多的生物细胞》1.自然界中的大多数的生命体都是由(细胞)构成的,是生物体最基本的(功能)和(结构)单位。
2.植物的叶表皮上有(气)孔,它的主要作用是(蒸腾)和(呼吸)。
3.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生长发育)、(繁殖遗传)、(运动)、(排泄)等功能。
4.显微镜主要由(物镜)、(目镜)、(反光镜)、(载物台)、(调节旋钮)等部分构成。
第六课《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1.微生物也是(生物),它具有同其他生物一样的共同特征,如:(呼吸)、(繁殖)、(排泄)等。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第1课必备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1 生锈与防锈必备知识点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中,关于“1 生锈与防锈”的必备知识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一、生锈的定义及过程定义:生锈是指金属材料在暴露在空气中或与水接触时,由于金属表面与氧气或水蒸气发生化学反应而导致的现象。
常见的生锈金属有铁和钢。
过程:金属(如铁)与空气中的氧气和水蒸气发生反应,形成铁的氧化物,即铁锈。
这个过程是一个典型的氧化反应。
二、生锈的条件氧气:金属与氧气接触是生锈的必要条件。
氧气的存在使得金属表面发生氧化反应。
水:水也是导致金属生锈的关键因素。
水分中的氧气和金属之间会发生氧化反应,引发金属的生锈。
盐:含有盐分的水或气体会加速金属的生锈速度,因为盐增加了金属与水分子的反应速度。
三、生锈的危害破坏金属结构:生锈会破坏金属的表面光洁度,使金属变得脆弱,容易断裂。
经济损失:生锈会给设备带来损坏和修复的开销,导致经济上的损失。
安全隐患:生锈后的金属材料破坏了原本的坚固性能,可能引发事故或危险。
四、防锈的方法保持干燥:生锈常常是由于金属长时间暴露在潮湿的环境下所引起的。
因此,保持金属材料的干燥是防止生锈的重要方法。
可以使用防水涂层或包装金属材料,防止水分进入。
添加防锈剂:将防锈剂涂抹在金属表面上,可以形成一层保护涂层,防止氧气和水分侵蚀金属,从而防止生锈。
电镀:将金属浸入含有金属离子的溶液中,并在其表面附着上一层金属,形成保护膜。
这个过程被称为电镀,可以有效地防止金属生锈。
涂层保护:在金属表面涂覆一层防锈漆或其他涂层,形成一层保护膜,隔绝金属与外界因素的接触,从而减缓金属生锈的速度。
合理存放:正确储存金属材料也是防止金属生锈的重要方法。
将金属放置在干燥通风的环境中,远离湿度较高的地方,可以有效减少金属的生锈。
五、实验设计与观察实验目的:通过设计实验,观察不同条件下金属的生锈情况,理解生锈的条件和过程。
实验材料:铁钉、盘子、水、油等。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

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知识点1、机械指的是利用理学原理组成的各种装置。
杠杆、滑轮、斜面等都是机械。
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工具。
常用的工具有:剪刀、羊角锤、镊子、剥线钳、螺丝刀、开瓶器、小刀等。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支撑杠杆,使杠杆能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
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给一个杠杆,必须会在图示上标注支点用力点阻力点)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既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省力杠杆的例子:偏口钳、园林剪、切刀、订书器、剪刀、剥线钳等4、费力杠杆的例子:筷子、镊子不省力不费力(等臂杠杆):天平小杆秤中,提绳相当于支点,秤盘相当于阻力点,秤砣相当于用力点5、公式:动力 * 动力臂 = 阻力 * 阻力臂 F1 * L1 = F2 * L2根据公式,会挂钩码,使某杠杆保持平衡。
6、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的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例子:水龙头、门把手、方向盘、扳手等。
在轮轴的轮上用力能够省力,轮越大越省力。
轮带动轴时,省力费距离;轴带动轮时,费力省距离。
7、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定滑轮。
它的作用是可以改变用力方向,但不能省力。
像塔吊的吊钩上可以随着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它的作用是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用力方向。
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是既可以省力又可以改变用力方向。
8、力的大小用测力计这种工具测量,牛顿是力的单位,用字母N表示。
9、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斜面的例子:盘山公路、大桥引桥、螺丝钉等。
10、自行车是简单、方便、环保的交通工具。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

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一、单元概述本单元《微小世界》主要围绕着微观世界的探索展开,引领学生了解微小世界的奥秘,掌握一些基本的观察和实验方法,培养学生对微观世界的兴趣和好奇心。
二、重要知识点1. 显微镜的原理:显微镜利用了凸透镜的成像原理,将微小物体放大,以便人眼能够观察。
2. 显微镜的使用:学习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包括如何调节焦距、如何移动载玻片、如何观察标本等。
3. 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和生命活动:了解细菌、病毒等微生物的形态特征,以及它们在自然界中的作用和与人类的关系。
4. 昆虫的结构特征和生活习性:通过对昆虫的观察,了解其身体结构、生命周期、习性等特点。
5. 土壤中的生物:观察土壤中存在的微生物和动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三、实验与探究1. 制作简易显微镜:通过动手制作简易显微镜,了解显微镜的基本结构和原理,提高实验技能。
2. 观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在实验室条件下,使用显微镜观察细菌、病毒等微生物,了解它们的形态特征。
3. 观察昆虫的身体结构:通过解剖和观察昆虫标本,了解其身体结构特点。
4. 观察土壤中的生物:通过观察土壤中存在的生物,了解土壤生态系统中生物的多样性和相互关系。
四、学习建议1. 注重实践操作:在学习本单元时,要积极参与实验和探究活动,通过观察和实验来加深对微小世界中生物的理解。
2. 培养观察能力:学会使用显微镜等工具进行观察,培养细致的观察能力,提高对微小世界的感知能力。
3. 搜集资料:利用图书馆、互联网等资源,搜集关于微小世界中生物的资料,拓宽知识面。
习题和知识点:一、放大镜1. 放大镜可以把物体()放大。
A. 左右放大B. 上下放大C. 大小放大D. 前后放大正确答案是:D。
2. 放大镜的特点:透明、中间厚边缘薄,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
3. 使用放大镜时,物体应放在焦距之内。
4. 放大镜的焦距应在1.0~1.0之间。
明视距离为25cm,因此,放大镜的焦距在25~50cm之间。
六年级科学各单元知识点

六年级科学各单元知识点六年级科学知识点第一单元:物质的组成与性质物质是构成世界的基本要素,它具有多种性质。
了解物质的组成和性质对于理解自然现象和探索新知识非常重要。
1.元素和化合物- 元素是由相同类型的原子组成的物质,如氧气、氢气等。
- 化合物由不同元素组成,以一定比例结合而成,如水、二氧化碳等。
2.固体、液体和气体- 固体具有一定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小,分子只能微小振动。
- 液体没有固定形状,但有一定的体积,分子间距离相对较大,分子可以自由移动。
- 气体没有固定形状和体积,分子间距离较大,分子可以自由运动。
3.物质的性质- 可溶性:有些物质可以在水中溶解,如食盐、糖。
- 导电性:有些物质能够导电,如铁、铜。
- 燃烧性:有些物质能够燃烧,如木材、纸张。
第二单元:力与运动力是改变物体状态或形状的原因,运动是物体在空间中的位置改变。
1.力的效果- 推力:使物体朝一个方向移动的力。
- 拉力:使物体朝一个方向拉动的力。
- 重力:地球对物体吸引的力。
2.力的计量单位- 牛顿(N):力的国际单位,表示力可以改变一个质量为1千克的物体的运动状态。
3.运动状态- 运动与静止:物体位置的变化态可以分为运动和静止两种状态。
- 速度:物体在单位时间内移动的距离。
4.摩擦力- 阻碍物体相对运动的力,使物体减慢或停止运动。
第三单元:声音与光声音和光能够使我们感知到周围的事物,并与其他事物进行交流。
1.声音的产生和传播- 声音是震动物体产生的,需要某种介质来传播,如空气、水。
- 声音的传播需要时间,速度取决于介质的性质。
2.声音的特性- 音调:与声源震动频率有关,高频率高音调,低频率低音调。
- 响度:声音的强弱程度。
3.光的传播与折射- 光是一种电磁波,能够在真空和透明介质中传播。
- 光在不同介质中传播时会发生折射现象,即改变传播方向。
4.光的反射与颜色- 光线在物体表面发生反射,使我们能够看到物体。
- 物体的颜色取决于它所反射的光线的波长。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

苏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知识点归纳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1、水滴里的生物一、填空:1、微生物是(个体微小)、分布极广的(生命体),绝大多数要用(显微镜)才能看到。
2、(细菌、霉、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3、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4、水滴里的生物有(鼓藻、草履虫、水藻、钓钟虫、轮虫)。
5、微生物分布在(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
6、常见的微生物有(变形虫、酵母菌、大肠杆菌、病毒、硅藻)。
二、问答:在日常生活中,在哪儿可以找到微生物?你能用什么样的方法证明它们是有生命的?答:在大自然里的空气中、水中、泥土里、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等地方都可以找到微生物。
可以用显微镜可以观察到微生物,也可通过肉眼发现物体上的霉斑在慢慢扩大等。
2、做酸奶一、填空:1、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2、细菌有三种根本形状(杆菌、球菌、螺旋菌),细菌有的本人制造食物,有的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细菌繁殖(速率很快)。
3、利用霉菌可以(出产腐殖质、加工食品、净化环境、出产药品和生物塑料)等;但有的霉菌会危害人的健康。
2、问答:用哪些办法可以削减致病细菌的传播?答:(1)捂住鼻子打喷嚏,(2)用热水冲洗筷子,(3)勤用肥皂洗手。
3、馒头发霉了一、填空:1、馒头在(温暖、潮湿)的条件下容易发霉,在(寒冷、枯燥)的条件下不容易发霉。
2、英国细菌学家(XXX)首先发现青霉菌排泄出的某种物资能杀死细菌,他把这种物资称为(青霉素),青霉素属于抗生素。
3、防止食物和物品发霉的办法有(真空包装、放枯燥剂、低温储存、太阳暴晒)。
2、问答:霉的功与过有哪些?功:人类利用霉菌制酱、做腐乳和出产农药、发酵饲料等。
过:霉菌会造成食物和其他物品的变质,有的霉菌还会危害人的健康,引起动植物的病变。
三、实验:设想馒头发霉的实验。
(1)温暖、潮湿:把装有湿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2)温暖、枯燥:把装有干馒头的塑料袋放在暖气片上。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工具和机械》
●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机械。
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机械有(杠杆)(轮轴)(滑轮)(斜面)等。
滑轮包括定滑轮、动滑轮、滑轮组。
●一根硬棒,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这根硬棒就叫杠杆。
●杠杆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类杠杆是(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类杠杆是(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这类杠杆是等臂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
●杠杆(平衡)的条件:左边的钩码数×格数=右边的钩码数×格数,即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
●轮轴的轴心相当于杠杆的支点,轮和轴的周边分别是动力作用点和阻力作用点。
工作时,可以用轮带动轴,轮越大,越省力、方便;轴带动轮转时,费力。
●边缘有凹槽,能(绕)中心轴自由旋转的轮,叫做滑轮。
●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
定滑轮可以(改变力的方向),但并(不省力)。
●可(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动滑轮可以(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构成滑轮组,滑轮组能够(改变力的方向),而且可以(省力)。
●齿轮是机械传动中的一种轮缘上分布着许多齿、能互相咬合的轮子,它起到传递动力的作用。
●轮轴、滑轮和齿轮都是杠杆的变体。
●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斜面坡度越大(坡高一定,斜坡越短),斜面越不省力;坡度越小(坡高一定,斜坡越长),斜面越省力。
如果保持斜面的高度不变,增加斜面的长度,斜坡越长,就省力;如果斜坡的长度不变,斜坡的高度越大,就费力。
即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小,斜面较长,则省力,但费距离,机械效率低;斜面与平面的倾角越大,斜面较短,则费力,但省距离,机械效率高。
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省力。
●自行车运用了轮轴、斜面、杠杆等简单机械的原理。
人的力量是通过(链条与两个齿轮)(啮合)把力传递到车轮上。
自行车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转动速度变(快),但比较费力;小齿轮带动大齿轮,转动速度变(慢),但比较省力。
●各种简单机械的比较
※剪刀等杠杆可能省力,可能费力,也可能既不省力也不费力。
●各类型滑轮的作用
●自行车上的各部分应用了简单机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