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科学第一单元测试

合集下载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

人教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及参考答案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共100分。

考试时间60分钟。

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40分)1. 下列物品中哪些属于塑料制品?(多选)A. 铅笔B. 饭盒C. 尺子D. 水杯答案:B、C、D2. 火柴搓火时出现的碰撞现象是指()。

A. 火柴头搓热了,发生化学反应B. 火柴头和擦火棒之间相互擦,摩擦产生的热量使火柴头着火C. 火柴头和擦火棒之间的摩擦使发生化学反应,向外放出大量热量燃烧答案:B3. 我们生活中垃圾的分类是为了()。

A. 方便回收利用B. 可以养猪C. 让土地得到修复答案:A4. 植物采取什么方式吸收养分?A. 叶子吸收B. 根吸收C. 茎吸收D. 果实吸收答案:B5. 湿度是指空气中()。

A. 氧气的增多B. 氮气的减少C. 水蒸气的含量答案:C二、非选择题(共60分)六、图中给的装置要制作,以下是你的材料清单,请你给他们编号。

a)两个PET塑料瓶子b)一把剪刀c)一包透明胶带d)一支钢笔e)一份说明书f)一个小灯泡g)一片电池答案:1. a2. b3. c4. d5. e6. f7. g七、请简答以下问题(共20分)1. 土地污染的种类有哪几种?2. 垃圾的分类的意义是什么?答案:1. 有化学污染、物理污染、生物污染三种。

2. 垃圾的分类是为了方便回收利用。

可以减少垃圾占用的土地,也可以节省资源,同时防止污染环境。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我们所学的科学方法?A. 观察B. 实验C. 推理D. 猜测2. 科学探究过程中,以下哪项不是基本步骤?A. 提出问题B. 收集信息C. 制定计划D. 直接得出结论3. 科学实验中,控制变量法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实验难度B. 减少实验误差C. 使实验结果更准确D.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4. 观察植物生长时,以下哪个因素不是需要考虑的环境因素?A. 光照B. 水分C. 土壤D. 声音5.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科学探究过程中常用的记录工具?A. 笔记本B. 相机C. 计算器D. 绘图板6. 科学实验中,数据记录的重要性在于:A.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B. 方便结果的分析和验证C. 使实验看起来更专业D. 减少实验的难度7. 以下哪个选项不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思维方法?A. 分类B. 比较C. 计算D. 归纳8. 科学探究中,假设的提出应该基于:A. 个人偏好B. 已有的知识和经验C. 随意猜测D. 他人的结论9. 科学实验中,重复实验的主要目的是:A. 增加实验的难度B. 减少偶然误差C. 增加实验的趣味性D. 使实验看起来更专业10. 下列哪个选项不是科学探究中常用的数据表达方式?A. 表格B. 图表C. 文字描述D. 公式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________。

12. 实验设计时,控制变量法要求在实验中只改变________,其他条件保持不变。

13. 在科学探究中,观察是一种基本的________活动。

14. 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需要通过________来表达和呈现。

15. 科学实验中,对照实验的设置是为了________。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请简述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的重要性。

17. 请简述科学探究中实验数据记录的作用。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答案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学校班级XX成绩一、填空题( 10 分)1、像开瓶器那样能绕着一个固定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

杠杆上用力的点叫做_用力点 _;承受重物的点叫做_阻力点 _;起支撑作用的点叫做_支点 _。

杠杆省力与否与杠杆的三个点的位置有关,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省力 _________;当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是_费力 _。

2、像螺丝刀那样,由较大的“轮”和较小的“轴”组合起来的简单机械叫做轮轴,我们生活当中很多地方都应用了轮轴的原理,如__螺丝刀 _____、 ___扳手 __、 ___水龙头 _、_方向盘 _。

3、像旗杆顶部的轮子一样,固定在支架上不随重物移动的轮子叫做_定滑轮 _,它的作用是 _改变用力方向,不省力;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_动滑轮 _,它的作用是不改变用力方向,省力 _;把定滑轮和动滑轮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_滑轮组 __,滑轮组既能 _省力 __又能_改变用力方向 _。

4、 _引桥 _、 __螺丝钉 _、 __刀锋 __等都是运用的斜面的原理。

5、自行车上应用了许许多多的简单机械原理,如龙头、踏脚板与齿轮、大齿轮与小齿轮运用了 __轮轴 __的原理,刹车运用了_____杠杆 ____的原理。

二、判断题(对的打√,错的打×10 分)1、能绕着一个固定的支点将物体撬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2、定滑轮不省力但可以改变用力的方向;动滑轮省力。

(√)3、自行车上组合应用了许多简单机械,是一种比较方便的交通工具。

(√)4、滑轮组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 )5、机械有省力、加快运动速度、改变运动方式等作用。

(√ )6、 .盘山公路、楼梯、剪刀、斧头,都应用了斜面的原理。

(√)7、剪子、起钉锤等工具,外形与撬棍不同,因此不属于杠杆。

(×)8、 .使用杠杆时,不一定省力。

(√ )9、从斜面上拉物体比直接把物体垂直提上去省力。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单元测试题)(含答案)

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一、判断题。

(30分)1.透过装满水的玻璃量简或玻璃烧杯看物体,就像用了放大镜一样,能放大物体的图像。

( )2.昆虫能用触角来分辨各种气味,但灵敏性不如人的鼻子。

( )3.自制简易显微镜要用两个放大镜它们的放大倍数要相同。

( )4.近视眼镜可以当放大镜去观察蚜虫。

( )5.像放大镜样,中间厚、边缘薄的透明物体都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

( )6.制成光学显微镜的两块镜片都是与近视眼镜片相同的。

( )7.用一个放大镜,能观察到池塘水中的微生物,如草履虫。

( )8.显微镜能看到很多生物的细胞,但是病毒只有电子显微镜才可看到。

( )9.列文虎克用显微镜看到了河水中的微小生物,并画了下来,轰动了全世界。

( )10.制作微生物玻片标本时。

我们可以通过吸走多余的水分来控制微生物的运动。

( )11.用显微镜观看洋葱表皮细胞时,用不若载玻片和盖玻片。

( )12.我们认识了变形虫、草厦虫鼓藻船型硅藻这些微生物,它们也由细胞组成。

( )13.用放大镜可以观察到手上的细菌。

( )14.人体由细胞构成,植物就没有细胞。

( )15.要在显微镜下观察片树叶,只要把叶子直接放到物镜下观察就可以了。

( )二、选择题。

(30分)1.下列物体中不能起放大作用的是( )。

A.盛满水的玻璃瓶子B.草上的露珠C.窗户上的玻璃2.下列在放大镜下观察到的不同昆虫的触角其中是蝗虫的触角的是( )。

A. B. C.3.老奶奶用放大镜看报时,为了看到更大更清晰的像,她常常这样做:( )。

A.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远一些B.报纸与眼睛不动,放大镜离报纸远一此C.报纸与放大镜不动,眼睛离报纸近一些4.下列使用显微镜的顺序正确的是( )。

A.安放——对光——放片——调焦——观察B.安放——放片——对光——调焦——观察C.安放——调焦——对光——放片——观察5.取显微镜的正确方法是( )。

A.用两手握住镜臂B.用左手提着镜臂C.一手握住镜臂,一手托住镜座6.下面三个放大镜,放大倍数最大的是( )。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

【人教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附答案一、单选题1. A2. B3. C4. B5. A二、多选题1. AB2. AC3. BD4. CD5. AB三、判断题1. 对2. 错3. 对4. 错5. 错四、填空题1. 蜡烛2. 光3. 透明4. 放大镜5. 防止五、简答题1. 眼睛是我们的视觉器官,可以看到周围的事物。

我们应该保护好眼睛,避免长时间盯着太阳或强光,否则会损伤眼睛。

2. 透明是指光线可以穿过物体,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内部。

不透明是指光线不能穿过物体,我们看不到事物的内部。

3. 一个好的光源应该有以下特点:- 亮度足够高,可以照亮我们的周围环境。

- 光线稳定,不会闪烁。

- 色温适中,不会给人眩目的感觉。

- 寿命较长,不需要频繁更换。

4. 放大镜可以放大事物,使其看起来更大。

它的工作原理是通过将光聚焦在一个点上,从而放大所观察的物体。

5. 我们应该注意保护眼睛,避免长时间使用电脑、手机等电子产品。

可以每隔一段时间休息一下眼睛,同时保持良好的用眼姿势,保证充足的睡眠和饮食,进行适量的户外活动。

六、填写表格七、实验题1. 实验材料:瓶子、水、蜡烛、胶水。

- 步骤:1. 将瓶子装满水。

2. 点燃蜡烛,并将蜡烛倒置放在瓶口。

3. 使用胶水将瓶口与蜡烛连接起来。

- 结果:火苗熄灭。

2. 实验材料:透明玻璃、不透明玻璃。

- 步骤:1. 将透明玻璃和不透明玻璃放在同一个位置。

2. 观察两种玻璃的区别。

- 结果:透明玻璃可以透过光线,我们能够看到事物的内部;不透明玻璃不能透过光线,我们看不到事物的内部。

以上为第一单元测试卷的答案,希望能帮助到你!。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

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题一、选择题(每题2分,共20分)1. 植物的光合作用主要发生在哪个部位?A. 根B. 茎C. 叶D. 花2. 下列哪个不是生态系统的组成部分?A. 生产者B. 消费者C. 分解者D. 空气3. 以下哪个是昆虫的共同特征?A. 有脊椎B. 有翅膀C. 有三对足D. 有四条腿4. 人体最大的器官是?A. 心脏B. 肺C. 皮肤D. 肝脏5. 以下哪个现象不属于物质的三态变化?A. 水蒸气凝结成水珠B. 冰融化成水C. 水沸腾变成水蒸气D. 铁生锈6. 以下哪种现象是光的折射?A. 镜子里的倒影B. 彩虹的形成C. 影子的形成D. 透镜聚焦7. 植物的种子由哪几部分组成?A. 种皮和胚B. 种皮和胚乳C. 胚和胚乳D. 种皮、胚和胚乳8. 以下哪个选项是能量转化的例子?A. 食物转化为体重B. 食物转化为热量C. 食物转化为水分D. 食物转化为氧气9. 以下哪个是细胞的基本结构?A. 细胞壁B. 细胞膜C. 细胞核D. 所有选项都是10. 以下哪种物质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A. 钙B. 铁B. 钠D. 碳二、填空题(每空1分,共10分)11. 植物通过_________作用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12. 人体需要的六大营养素包括糖类、脂肪、蛋白质、维生素、水和__________。

13. 光合作用的产物是__________和氧气。

14. 人体的循环系统由心脏、血管和__________组成。

15. 植物的根、茎、叶被称为__________器官。

三、简答题(每题5分,共10分)16. 描述一下植物的呼吸作用是如何进行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17. 解释一下为什么说水是生命之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

选择题:
下列哪个现象说明生物具有生长的特性?
A. 花朵开放
B. 小猫长大后体型变大(正确答案)
C. 树叶落下
D. 苹果成熟
种子发芽需要的基本条件不包括:
A. 适宜的温度
B. 充足的水分
C. 足够的氧气
D. 强烈的阳光(正确答案)
下列哪种生物的变化属于不可逆的变化?
A. 蝌蚪变成青蛙(正确答案)
B. 树叶颜色随季节变化
C. 花朵白天开放晚上合拢
D. 昆虫的蜕皮现象
观察是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之一,下列哪项不属于观察的特点?
A. 有目的、有计划
B. 需要使用复杂的仪器(正确答案)
C. 凭借感觉器官或辅助工具
D. 可以记录、描述现象
下列哪种生物是通过产卵繁殖后代的?
A. 狗
B. 鸡(正确答案)
C. 人
D. 牛
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哪一部分主要负责吸收水分和矿物质?
A. 叶片
B. 茎干
C. 根系(正确答案)
D. 花朵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适应环境的表现?
A. 仙人掌的叶子变成刺状以减少水分蒸发(正确答案)
B. 北极熊的白色毛发用于保暖和隐蔽
C. 鸟类的迁徙行为以寻找更适宜的生存环境
D. 鱼类的身体形状适应水生环境
在科学探究中,提出问题是哪个步骤?
A. 第一个步骤(正确答案)
B. 第二个步骤
C. 最后一个步骤
D. 中间步骤,但不一定是第一个
下列哪项不是生物多样性的体现?
A. 物种多样性
B. 生态系统多样性
C. 遗传多样性
D. 气候多样性(正确答案)。

教科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新)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含答案)

教科版(新)小学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测试卷一、填空题1.随着显微镜的发明和不断改进,科学家发现疾病的元凶原来是和,并研制了许多对付它们的药物和方法.使许多传染病的流行得到遏制,大大提高丁人们的健康水平。

2.生物体都是由组成的,第一个发现和提出这个名称的人是英国科学家。

3.通过学习我们知道放大镜的镜片特点是、中间、边缘,凡是和放大镜镜片具有同样特点的器物,都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在显微镜下观察物体,对观察材料有特殊的要求,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必须制成,才能在显微镜下观察到它的精细结构。

5.我们还可以利用培养微小生物。

鱼缸里的水变绿的原因是大量繁殖的结果。

二、判断题6.放大镜越大,放大的倍数也一定越大.7.清晨出现在树叶上的小露珠,也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8.科学研究表明昆虫头上的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这个鼻子能分辨各种气味,比人的鼻子灵敏得多。

9.蝴蝶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其实是扁平的细毛。

()10.调节显微镜两块凸透镜之间的距离,可获得更清晰的图像()11.第一台显微镜的制造者列文虎克最早发现了细胞。

12.载玻片移动的方向与从目镜里看到的物体图像移动的方向是一致的()13.有些细胞能够帮助我们和病毒、细菌作战,保护我们的健康。

()14.为了便于观察植物切片标本要求薄而透明。

15.发霉的苹果削掉坏的部分,剩下的部分仍可以吃。

()16.牛奶变酸奶是因为酸奶里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

()17.因为霉菌使馒头、衣服等物品发霉,所以霉菌对人类没有一点好处。

()18.洋葱表皮上的细胞像一个个小房间,中间的小黑点是液泡。

()19.要观察水中的微小生物,需要把可能含有微小生物的水滴在载玻片上做成玻片标本才可以用显微镜来观察。

三、单选题20.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有关。

A.长度B.凸度C.面积21.下列透明玻璃片具有放大作用的是()。

A.B.C.22.昆虫头上的()就是它的鼻子A.触角B.复眼C.鼻子23.如图所示是用()观察到的大肠杆菌。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单元:物质的变化
一、精彩补白。

1、我们周围的物质都会发生__________有些变化只改变了物质的__________等,
这种变化叫做__________。

有些变化__________,这种变化叫__________。

2、物质混合后__________会发生变化。

3、我们可以用__________分离沙和豆子的混合物。

4、固体与固体可以________,也可以_______。

固体混合前后,_______不变,
_______改变。

5、铁生锈是__________的共同作用。

6、铁钉生锈是一种__________,铁锈是一种不同于铁钉的新物质。

7、物质的燃烧要具备三条件: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明辨是非。

1、物质的物理变化不产生新的物质,物质的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
2、蜡烛燃烧后有水和二氧化碳生成。

()
3、绝对无水的空气中,铁不会生锈。

()
4、煮沸过的、密闭的蒸馏水瓶中,铁会生锈。

()
5、铁制品表面不干净、粗糙也容易生锈,如锄过地的锄头。

()
6、菜刀生锈与潮湿的环境有关,与空气无关。

()
7、铁钉不接触水和酸性物质,放在空气中也容易生锈。

()
8、放在密闭的蒸馏水瓶里的铁块最容易生锈。

()
9、蜡烛的燃烧是化学变化。

()
10、有盐的铁制品,不容易生锈,如:切过咸菜的刀。

()
11、把铁与水、空气隔开是防止铁生锈的好方法。

()
12、铁水变成钢锭生成了新的物质。

()
三、择优录取。

1、下列变化与其他两项不同的是()。

A、树叶颜色的变化
B、火柴燃烧
C、铁水变钢锭
2、半根铁钉浸入水中,半根露在空气中,()部分最容易生锈。

A、在空气中的半根
B、在水中的半根
C、在空气和水交界处
3、()的环境能减缓铁生锈的速度。

A、潮湿
B、高温
C、干燥
D、寒冷
4、以下()种方法可以防止金属生锈。

A、泡在水中
B、泡在醋中
C、泡在油中
5、要使自来水管不生锈,最恰当的方法是()
A、抹上油
B、漆柏油
C、涂上油漆
6、在家里最好用()装醋。

A、铝罐
B、铁罐
C、玻璃罐
四、对答如流。

1、说说生活中哪些物品利用的是物理变化。

2、说说生活中哪些东西利用的是化学变化。

3、请写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防止铁器生锈的方法,并说明其中的道理。

4、造成金属生锈的条件是什么?
五、巧手妙连
在苏打水中倒入少量白醋
把木材制成桌

形态变化
菜刀生锈
将面粉蒸成馒头
烧开的水不断沸
腾产生新的物质
压扁易拉罐
六、实验分析题。

研究铁生锈的原因。

实验材料;3个烧杯、3枚铁钉、水。

实验方法:(1)用同样大小的烧杯三个,其中两个分别装上水。

(2)把一枚铁钉放在空烧杯中与空气接触,另一枚铁钉完全浸没在水里,还有一枚铁钉一半放在水里。

(3)每天观察一次。

1、填写观察到的现象。

时间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第四天
完全暴
露在空
气中
完全浸没
在水中
一半在水
中一半在
空气中
2、实验结果: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原因分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