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学习笔记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腹满寒疝宿食病脉证治
金匮要略笔记

金匮要略笔记绪言 1.《金贵要略》是论述杂病诊治的专书。
东汉张仲景于公元205年完成。
原著前22篇,计原文398条,方剂205,用药155味.。
建立了以病为纲、病证结合、辨证论治的杂病诊疗体系。
以整体观念为指导思想,以脏腑经络辩证为辩证核心,创制应用广泛、配伍严谨、疗效显著的杂病治疗经方。
2、王殊发现《伤寒杂病论》的节略本,林亿等人对此节略本进行校订。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原文: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若五脏真元通畅,人即安和,客气邪风,中人多死,千般疢难,不越三条:一者,经络受邪,入藏府,为内所因也;二者,四肢九窍,血脉相搏,壅塞不通,为外皮肤所中也;三者,房事、金刃、虫兽所伤。
以此祥之,病由都尽。
(论发病)2、问曰:上工治未病,何也?师曰: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四季脾王不受邪,即勿补之。
中工不晓相传,见肝之病,不解实脾,惟治肝也。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酸入肝,焦苦入心,甘入脾。
(已病防传)词解:1、元真:指元气或真气2、客气邪风:泛指外来致病因素3、膏摩:用药膏熨摩体表的一种外治法4、未至而至:时令未到而时令所主的气候已到5、五邪中人:指风、寒、雾、湿、饮食五种病邪侵入人体6、厥阳:阳气上逆7、下利请谷:指泻下清稀,完谷不化8、淸便自调:指大便已恢复正常问答1、治未病(广义: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传和狭义)p23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原文:1、夫痉脉,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
(痙病脉症总纲)2、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3、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太阳病,身体强,几几然,脉沉迟,用瓜蒌·桂枝汤)4、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得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欲作刚痉证治)葛根汤方:桂枝汤+ 麻黄,葛根5、痉为病,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齘齿,可与大承气汤。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胡希恕讲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这个血痹病按照现在来说就是肢节神经麻痹,古人不知道什么叫肢节神经啊,可是他会治,所以这个也是妙不可言,底下讲的都是古人的看法。
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这几句话啊,就说血痹得病的原因,"尊荣之人"竟吃好的,养尊处优,他不是体力劳动,所以他是外表看着很丰肥,人挺肥,但内里头却是弱的,所以他一小有劳,稍稍一干点什么,就疲劳汗出,他不任劳嘛,所以这个问题说的还是蛮好的。
那么由于他太虚,虽然睡觉在卧时,不时的,谁还不有个翻身动摇,这样的微风,他也要得血痹病。
"加被微风遂得之",不是说受了大风了,不是的,就是这个人,他不任劳,就是不能担任重体力劳动,一般轻体力劳动也不行,所以稍稍有点劳动他就汗出。
汗出不被微风呢,他不至于得痹证,而很小的微风,就是睡觉的时候,不时的有个翻身动摇,就是这样一个微风,他受了也得这个病,这一段是这个意思。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这是说血痹证的脉,既微又涩,气虚则微,咱们在《伤寒论》讲很多,阳气不足就是津液不足,这个微就是津液不足,在《伤寒论》上说嘛,"脉微者不可发汗",古人管津液叫阳气。
涩就是血不足,涩就是血管里的血液行动不滑利谓之涩,这就是血液虚。
就是脉外的津液也虚,血液也虚,就是津液血液俱虚,虚在哪儿呢?虚在外。
仲景这个诊脉的方法啊,关以上,以候表,关以下,以候里。
诊脉有很多方法,咱们以浮沉,浮候表,沉候里,那么在关前呢?古人也是候表,事实也是这样,关以下的候里。
比如说脉浮吧,在寸口,就是关以上,这可以说得外感了,外有表证;关以下就不是了,大概都是肾有热的时候多。
他说微涩之脉,现于寸口,就是寸部脉,这是寸口是指的寸部说的,那么这个是表,他的津液血液不足于外。
《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金匮要略方论》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二级】(一)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一级】(二)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一级】(三)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猝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四)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五)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六)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七)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
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一级】(八)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三级】(九)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夹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十)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十一)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夫精。
(十二)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一级】(十三)(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千金》疗男女因积冷气滞,或大病后不复常,苦四肢沉重,骨肉酸疼,吸吸少气,行动喘乏,胸满气急,腰背强痛,心中虚悸,咽干唇燥,面体少色,或饮食无味,胁肋腹胀,头重不举,多卧少起,甚者积年,轻者百日,渐致瘦弱,五脏气竭,则难可复常,六脉俱不足,虚寒乏气,少腹拘急,羸瘠百病,名曰黄芪建中汤,又有人参二两。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

倪海厦金匮要略笔记(八七)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血痹劳【原文】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脉极虚亦为劳。
什么是“劳”,劳症,是因为有痹。
“平人”,就是指正常人。
瘦瘦小小的人,看他的体格那么瘦,摸他的脉怎么会那么大?人好好的看起来都没有病,结果摸他的脉却很数大,这就是劳症。
如脉出现极虚,这也是劳症。
脉大,脉极虚这两种出现在平常人的身上,都是劳症。
脉大,有两种解释,第一个,摸他的寸关尺的脉,手脉,第二个,就是血脉,这是望诊。
当一个病人坐在你的跟前,瘦瘦的,你一看他的手,血管显得很大,我们一般人的血管都是有比例的,但是,他的血管特别的粗大,这也是叫脉大,是劳症。
我们从上面这张图来理解脉大,正常的脉的血容量与脉大的血容量是相等的,但是,脉大是因为血管里面有湿,把血管撑大了,所以,劳症的人,带了两个血液循环系统,他很持重,因为有湿在血管里面,很吃力,只要一动就很累。
脉大代表里面是中空的,所谓劳症的人,稍微劳动一下就感觉很累,所以不能动,一动就累。
稍微做一点事情,必须睡一天,这就是劳症。
劳症的人,平常很正常,胃口也很好,吃了很多食物,然而吃完还是很累,身体还是吃不胖,有劳症的人是不会胖的,这是劳症的人有口福,这是劳症的好处。
现在很流行减肥,都希望自己瘦,如果减肥要成功,就想尽办法把你变成劳症,你就瘦掉了。
脉大就是湿跑到血脉里面去了。
我们前面学过,当湿在皮肤表面的时候,用麻黄加术汤,当湿在肌肉里面的时候,用麻黄薏甘汤,当湿到了血脉的外面的时候,用防已黄芪汤,当湿进入到血脉里面的时候,这是就是我们现在要讲的东西。
治疗劳症,我们就要用桂枝芍药知母汤。
桂枝芍药知母汤,就可以把血脉里面的湿排出来。
在临床上,风湿的病人,吃了桂枝芍药知母汤以后,血管会一直收小。
《金匮要略》必背之: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二)

《金匮要略》必背之: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二)
虚劳病
虚劳临床分三种,其与肺痨不相同。
阴虚阳虚阴阳虚,肺痨本是传染病。
虚劳重在补脾肾,甘温扶阳与建中。
虚劳里急腹中痛,惊悸短气梦失精。
四肢酸痛手足烦,口燥咽干小建中。
桂枝汤中倍芍药,更增饴糖用一升。
虚劳里急诸不足,自汗盗汗身倦重。
六脉不足人瘦弱,小建中汤黄芪增。
虚劳里急诸不足,风气百疾病不轻。
山药丸内有八珍,曲桂豆卷防桔杏。
紫薇姜枣胶冬蜜,扶正祛邪第一方。
虚劳腰痛少腹急,小便不利精清冷。
面惨目眩两腿酸,八味丸子急予尝。
山药丹地萸泽苓,桂附相伍肾气壮。
脉沉小迟名脱气,疾行则喘手足冷。
腹满溏泄食不化,附子理中可建功。
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脱梦遗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桂枝汤内龙牡增。
更有天雄术桂骨,补阳摄阴治之良。
虚劳虚烦不得眠,芎草知苓酸枣汤。
理血安神治肝虚,养阴清热能睡香。
五痨虚极人赢瘦,肌肤甲错目无光。
干血积为肝血痨,大黄蛰虫缓缓攻。
芩草桃杏芍干漆,蛭蜞虻虫干地黄。
虚劳不足脉结代,炙甘草汤正当用。
冷痨瘵(zhai)疰相传染,獾肝一具为末尝。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一一一)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的治疗附方炙甘草汤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一一一)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的治疗附方炙甘草汤第三节附方(一)气血不足心络不畅虚劳这是气血不足心脏的小血管不畅的这种虚劳[原文]《千金翼》炙甘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 、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味,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三升,日三服。
炙甘草汤有好多,这《金匮要略》里提到的是《千金翼》,其实在《外台》和《伤寒论》里也有炙甘草汤这个方子。
炙甘草汤是治疗虚劳不足,也就是说,首先是一个虚劳病,症状是汗出而有胸闷,在临床上见到最多的就是心脏病,最容易出现的就是胸闷,同时又伴有汗出。
大家看到的各种原因的,包括心律失常,心律衰竭,还有心梗的都会见到一边胸闷,一边汗出。
“脉结”就是说脉不是很规律的,跳着跳着就不跳了,还有一个就是“脉结代”还有一个代脉,代脉就是有规律的间隙叫代脉,没有规律的就是结脉。
“悸”指的就是心悸,也就是有心慌的感觉。
“行动如常”这里不是说跑步或者干什么正常,是指的四肢活动没有任何障碍,因为心脏病的人,四肢不受影响。
因为患者是心脏病,所以,“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也就是说这种病人活不过一百天,如果是危急的可能十一天则死。
也就是急性的,心肌,微循环供血障碍导致心律失常引起的室颤卒死。
炙甘草汤的组成,一共有九味药,炙甘草用四两,相当于现在的六十克,我们在临床上很少用到这个量,但是,确实要用到这么多疗效才好,少了,根本不起作用。
桂枝和生姜三两,相当于现在的四十五克,麦门冬半升,估计与现在的三五十克也差不多,这个麻仁半升,应该比麦冬要轻一些,估计也要三十克左右;人参和阿胶各二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三十克,但是,这两样都太贵,危重病人还是要用,再贵也不贵,总比上起博器要便宜多了,而且,那个起博器安上去还得一直吃药;大枣用三十枚,这个三十枚的量,按十克算的话就是三百克,按五克算的话也有一百五十克,所以,这个量一定要用足,更重要的是,最后还有一个生地黄一斤,也就相当于现在的二百五十克,这是生的,但是,晒干以后,估计也是有一百克,这个量也是很大的。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九)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病机,贫血虚劳

贾海忠金匮要略笔记(九九)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虚劳病机,贫血虚劳(四)津血不足虚劳3 (失血性虚劳)【原文】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脉弦而长大,脉体也比较粗,“弦则为减”减就是不足的意思,“大则为芤”“芤”就是那个葱管,说脉大,如按葱管的那种感觉,“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这就是说的阳气不足。
象这种表达,在金匮里面见到好多这样的表达,我们也不用去细究,但是,他首先告诉我们是一个虚,一个是寒,这个我们理解就可以了,至于那个脉弦则为减,到底是不是这样,也不用去深究了。
“虚寒相搏此名为革”就是虚加上寒这叫相搏,也就是说,这个弦大的脉又叫革脉。
革脉就是弦大中空。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如果是女人见了这种弦大中空的革脉,往往是流产了或者是崩漏了,也就是月经出血不止。
如果是男子见了这种弦大中空的脉,往往是失血过多或者是遗精比较厉害。
这条主要就是讲的失血,半产,漏下,亡血,失精。
失血以后,脉出现弦而大。
如果说你没有足够的临床,你可能不觉得失血了怎么会脉还会弦大。
【要点延伸】1、脉弦而大,就是元阳失去温养与固敛而浮越。
如同少阴病中的脉暴出,厥阴病中的除中,均是阳气处于消亡的病危之象。
2、“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脉弦为阴寒伤阳,脉大为内虚中空(芤)。
3、“虚寒相搏此名为革”:革脉=脉弦大中空。
4、妇人则半产漏下;女性多由流产、崩漏不止所引起。
5、男子则亡血失精:男性多由失血、失精所致。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的启示:①革脉多见于成年男女;②革脉多由失血导致;③低血细胞高血容量时血液的韧性降低可能是革脉的形成机制,④革脉或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动脉硬化。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大黄蟅虫丸

倪海厦匮要略笔记(一0一)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大黄蟅虫丸[原文]五劳极虚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大黄蟅虫丸方: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烧令烟尽虻虫一升去翅足,熬、水蛭百枚,熬、蛴螬百枚,熬、蟅虫半升,熬上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服五丸,日三服。
大黄蟅虫丸里的动物药很多,虻虫,水蛭,加上大黄和桃仁就是抵挡汤,蛴螬,蟅虫。
还有干漆,干漆虽然不是动物,却是很毒的药。
大黄蟅虫丸一共有十二味药加在一起做成丸剂。
大黄蟅虫丸的目的就是五劳极虚,非常的瘦,怎么吃都吃不胖,还有腹满不能吃东西,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荣卫气伤,什么伤都有了。
内有干血,还有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我们只要凭肌肤甲错,两目黯黑这两个,就知道里面有干血。
之所以伤到,有干血停在身体里面,所以,再吃什么东西,吃什么补药,都补不到身体里面去。
因为有瘀血在里面。
中医有一句话,瘀不去,新不生。
经方,常常在活血化瘀,最活血化瘀的就是唐容川。
唐容川写了一本书叫《血证论》,说百病都有瘀。
有肌肤甲错,不是在身上,是在小腿上面,从足三里以下到三阴交这一段的地方。
如果身上全是,一脱下衣服,很多干皮掉下来,那不是,那是干血;两目黯黑,这是眼眶眼袋比较黑暗。
大黄蟅虫丸是缓中补虚的药,真正在临床上很少用到,中医有很多方法,针灸都可以,再配合一些中药就够了。
蛴螬,有人说是蚕还没有破茧出来的时候叫蛴螬,有人说地鞭虫,每个人说的都不一样,怎么用呢?还有干漆,还有虻虫,要找真正的虻虫那是牛虻,牛圈里面的虻。
所以,大黄蟅虫丸在临床上很少用,基本上不用。
用针灸就可以把干血去掉,干血在什么位置?女人都是左腹痛,左边的地方有压痛。
我们以白芍为例,肚脐以下是静脉;肚脐以上是动脉,以桂枝为主。
其他可以加一些川芎,丹皮,红花,牛膝,茜草,这些都是活血化瘀的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金匮要略》学习笔记8——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腹满寒
疝宿食病脉证治
一、条文分析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13)
里急——就是肚子里拘急疼痛。
寒性收引。
悸——血管的跳动,营养不够。
心下悸、就是心跳。
衄——出血。
仲景一般指鼻出血。
阴虚而阳亢。
阳不足固摄无力而衄。
手足烦热——手足心是阴的部位,阴不足而阳亢盛。
主证: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阳气不足)。
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阴血亏虚)。
病机:阳气不足,阴血亏虚。
本方病证因中焦虚寒,肝脾失和,化源不足所致。
中焦虚寒,肝木乘土,故腹中拘急疼痛、喜温喜按。
脾胃为气血生化之源,中焦虚寒,化源匮乏,气血俱虚,故见心悸、面色无华、发热、口燥咽干等。
症虽不同,病本则一,总由中焦虚寒所致。
治当温中补虚而兼养阴,和里缓急而能止痛。
二、方药分析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
方中重用甘温质润之饴糖为君,温补中焦,缓急止痛。
臣以辛温之桂枝温阳气,祛寒邪;酸甘之白芍养营阴,缓肝急,止腹痛。
佐以生姜温胃散寒,大枣补脾益气。
炙甘草益气和中,调和诸药,是为佐使之用。
其中饴糖配桂枝,辛甘化阳,温中焦而补脾虚;芍药配甘草,酸甘化阴,缓肝急而止腹痛。
六药合用,温中补虚缓急之中,蕴有柔
肝理脾,益阴和阳之意,用之可使中气强健,阴阳气血生化有源,故以“建中”名之。
三、与桂枝汤的区别
本方是由桂枝加芍药汤,重用饴糖组成,然其理法与桂枝汤有别。
桂枝汤以桂枝为君,具有解肌发表,调和营卫之功,主治外感风寒表虚,营卫不和证;本方以饴糖为君,意在温中补虚,缓急止痛,主治中焦虚寒,虚劳里急证。
四、增减变化
若中焦寒重者,可加干姜以增强温中散寒之力;兼有气滞者,可加木香行气止痛;便溏者,可加白术健脾燥湿止泻;面色萎黄、短气神疲者,可加人参、黄芪当归以补养气血。
五、临床运用
临床化裁用于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胃及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肝炎、慢性胃炎等;也可治疗其他虚损性疾病,如神经衰弱、再生障碍性贫血(再障)、功能性发热等属于中气虚寒,阴阳气血失调者。
六、小建中汤医案
李妇,38岁。
产后失血过多,又加天气严寒,而腹中疼痛,痛时自觉肚皮向里抽动。
此时,必须用热物温暖,方能缓解。
切其脉弦细而责,视其舌淡嫩,苔薄。
辨为血虚而不养肝,肝急而刑脾,脾主腹,是以拘急疼痛,而遇寒更甚。
为疏:桂枝10克芍药30克,炙甘草6克,生姜9克,大枣7枚,当归10克,饴糖40克(烊化)。
此方服3剂,而腹痛不发。
转方用双和饮气血两补收功。
——刘渡舟医案
按:据刘老经验,治疗脾气虚弱,肝胆气急腹痛,可先服小建中汤,然后再用小柴胡汤去黄苓加芍药,效果更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