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1.血痹病如何辨证论治。
血痹的病因病机为气血不足,感受外邪,血行凝滞,痹于肌肤。
临床以肌肤麻木不仁或轻微疼痛为主症。
血痹轻证仅见肌肤轻微麻木不仁,治以针刺引动阳气。
重者除肌肤麻木不仁外,甚则可见轻微疼痛,治以黄芪桂枝五物汤益气通阳,和营行痹。
2.酸枣仁汤证与《伤寒论》栀子豉汤证均有“虚烦不得眠”,如何区别对待?酸枣仁汤证由肝阴不足,虚热内生,上扰神明,心神不安而致“虚烦不得眠”,酸枣仁汤养阴清热,宁心安神。
方中重用酸枣仁养肝阴,安神明;知母养阴清热;川芎理血疏肝;茯苓宁心宁神;甘草清热缓急,调和诸药。
栀子豉汤证为伤寒汗、吐、下后,余热未尽,内扰胸中而致,其症状亦为虚烦不得眠。
栀子豉汤中栀子苦寒泻火,泄热除烦;豆豉透邪散表。
二药合用清热透邪而除烦,使余邪尽而虚烦自除。
3.何谓“缓中补虚”?“缓中补虚”即缓消淤血,淤血去,新血生,寓有补虚之意。
是虚劳干血的治法。
原文:“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蛰虫丸主之。
”虚劳日久不愈,营卫气血运行损伤,淤血内停,日久而成“干血”淤血不去则新血不生,肌肤失养,故证见“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此证由虚致瘀,治当攻补兼施,方用大黄蛰虫丸祛瘀生新,峻药丸服,扶正而不留瘀,祛瘀而不伤正,即“缓中补虚”之意。
4.简述虚劳失精的证治。
虚劳失精病机是阴阳两虚,阳虚失其固摄,阴虚不能内守。
主证可见梦遗,滑精,目眩发落,阴头寒冷,少腹弦急,梦交等症。
方用桂枝加龙骨牡蛎汤调和阴阳,潜镇摄纳,桂枝汤调和阴阳,加龙骨牡蛎潜镇摄纳,阳能固摄,阴能内守,则精不致外泄。
5.试述薯蓣丸的适应证和组方意义。
薯蓣丸主治“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之证。
即由于气血阴阳俱虚,抵抗力弱,外邪容易侵犯人体致病。
治疗时既不能单纯地补虚,亦不能单纯祛邪,而应扶正祛邪。
薯蓣丸调补脾胃,则气血生化有源。
第六篇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

第六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原文1】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原文1,张仲景的学生问张仲景说:“血痹病从何得之?”。
血痹这个病症,到我们现在临床当中,确实是经常碰到的一类病。
我们看看张仲景说的症状是哪一类人?他说:“夫尊荣人”,在以前来说就是地主,比较有钱的王侯之类,有一定权利、有金钱的人。
那些人养尊处优,容易“骨弱肌肤盛”,这些就是白白胖胖的、最好的人了。
“重因疲劳汗出”,我在临床当中看到这一类人,血痹的人其实就是血不足的那一类人,跟阴没关系,是血的关系。
最简单说一句,现在更精确的说,就是血小板、红细胞不足的情况。
血小板不足的贫血病人容易手痹脚痹,不是这里痹就是那里痹。
还有如果严重一点的,很多同学在临床当中都知道的,刷牙的时候容易出血。
刷牙如果有出血的,就是身体已经警告你了,这个是血不足的一个表现,在医院叫贫血,在中医叫血虚。
这样的一个情况要留意。
还有小便潜血,小便方面有红色的、见血的,还有那个大便黑的,这个都是微细血管、内出血的一个症状。
其实出现这样的症,后面的原因就是血虚,要留意。
但是那一类人津液方面是够的,所以那些人看起来都是白白胖胖的。
我们以前研究相学的人就说,找老婆不要喜欢林黛玉那样纤纤弱弱的、白白净净的女孩子,因为血虚的女孩子容易白白净净的,不化妆都白白净净的,看起来很漂亮,但是手冷、脚冷、嘴唇白白、经痛,如果严重的还会出现刷牙有血。
还有一个情况,她那些都是下焦属寒的,也有宫寒症的那一类的,所以一定要注意。
如果有这样症状的情况,一定要调理过来才好的,要不然以后成家了,后面的问题就跟着来了。
出现宫寒的病人,如果严重的话就会影响生育能力。
宫寒、命门都是在下焦的,如果那个部位过寒的话,生育能力都会受影响的。
所以现在,特别是我们广州那边,因为现在夏天吃冷饮的机会太多了,所以很多年轻人出现结婚多年都没有小孩子,这个就是这一类的体质比较多的病人。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劳
6.虚劳脉大 6.虚劳脉大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 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原文第10条) 词解: 痹夹背行:指脊柱两旁有麻木感。 马刀侠瘿:结核生于腑下名马刀,生 于颈旁名侠瘿,二者常相联系,或称 为瘰疠。 条文解释:略(说明一脉可主数病)
虚
血 痹 虚 劳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六
1.虚劳失精 1.虚劳失精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 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 精。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 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原文第8条) 词解:失精家、阴头寒 提示:论述虚劳病阴阳两虚而偏于下 焦不固的证治 讨论:
虚劳之阴阳两虚证治
血 痹 虚 劳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六
虚
血 痹 虚 劳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六
劳
2.气血不足 2.气血不足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 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 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原文第5 条) 讨论:(条文解释) 面色白,时目瞑,兼衄——肝脾血虚 短气里急,小便不利,少腹满——肾 气不足不能温化水液。 脉虚沉弦——沉取带弦而无力的脉象,
虚劳之阴阳两虚证治
血 痹 虚 劳 病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证 并 治 第 六
讨论(建中汤证) 讨论(建中汤证)
(1)阳虚证候: 里急、腹中疼、四肢酸痛——不能温煦 精自出——不能固摄 (2)阴虚证候: 手足烦热、咽干口燥——阳浮于外 悸——阳浮于上,扰乱心神 衄——阳络伤 梦失精——阴不能内守 (3)后方加黄芪:少气身重自汗恶风 脉大无力等证
虚
血 痹 虚 劳 病 脉 证 并 治 第 六
劳
4.虚劳无子证 4.虚劳无子证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朗诵解读】

《金匮要略·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原文朗诵解读】I导读:2018年,中医书友会每周两期《伤寒诵读》,用一年时间和大家完成了伤寒记诵。
今年,咱们正式开始《金匮诵读》,也是每周两期,我们一起记诵《金匮要略》。
第六篇: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灵兰·用耳朵学中医》白云出岫诵读•正文: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上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上四味,杵为散,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喜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失精。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二两胶饴一升上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原文13条: [提要] 论述脾胃阴阳两虚,寒热错杂的证治 [分析] 1.本病由脾胃阳虚,日久影响致阴虚,导致阴阳两 虚的虚劳病(偏于阳虚) 阳虚生寒→里急、腹中痛→虚寒 阴虚生热→衄血、手足烦热、 咽干口燥 →虚热 阴阳两虚, 心血不足→心悸 寒热错杂 肾虚阴不内守→梦遗失精 气血虚衰不能荣养四肢→四肢酸痛
虚 劳
概述: 虚劳—是因五劳、七伤、六极等各种劳伤因素 导致五脏的气血亏损所形成的慢性衰弱性的疾患。 仲景论虚劳的特点: 病因上:以五脏气血阴阳亏损为发病的基础 病型上:分气虚、血虚、阴虚、阳虚、阴阳两 虚、虚实夹杂 病情上:注重阴阳两虚、虚实夹杂证 治疗上:侧重甘温扶阳, 补益脾肾、建立中气为根本治法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长沙医学院 王明炯
一概述
1合篇意义 • 两病均由于气血虚损所导致,血痹病可 以演变成虚劳,虚劳进一步发展成为千 血痨,这两病在病因病机上相同,在病 情上有演变的过程,故合为一篇。
• 2概念 • 出《灵枢· 九针论》。 邪入血分而成的痹症。由气血虚弱,当 风睡卧,或因劳汗出,风邪乘虚侵入, 使血气闭阻不通所致。
(五)脾肾阳虚(原文11条) 脱气—在这里是指病机,即指阳气虚衰而言 沉—主里 脾 阳虚则生寒,寒盛于外 肾 →手足逆寒 脉 小—主虚 阳 肾气虚不纳气且劳则耗气 →疾行气喘 虚 脾胃阳虚→腐熟和运化 迟—主寒 功能减退→腹满便溏
(六)虚劳与季节的关系(原文6条) 手足烦热而脉浮大—阴虚生热,阴虚则阳浮于外 酸削—两腿酸痛消瘦 阴寒精自出—阴虚及阳、精关不固 本证阴虚阳亢,春夏木火正盛,阳气外浮,则 阴愈虚故病加重;秋冬金水相生,阳气内敛,故 病减轻。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雷)

病案分析
• 方药: 酸枣仁15g,茯苓18g,知母9g,川芎6g, 生地15g,白芍9g,栀子6g,朱砂1.5g,竹叶 4.5g。6剂,水煎服。 • 6剂后,睡眠稍好,头晕痛亦减;又进9剂,睡 眠已正常。后用天王补心丹,每晚2丸,调理善 后。
病案分析
• 张某,男,34岁,1987年11月2日就诊。两年 前偶因过食生冷,胃脘疼痛,某医生给予硫酸 阿托品片,服后痛止。时隔月余,胃痛又作, 便自购阿托品服之。后胃脘反复疼痛,均服阿 托品,两年来不能间断。如停服阿托品,则感 脘腹疼痛加重,腹胀如鼓,不思饮食,小便不 利,痛苦难以名状;继服阿托品诸症立即消失。 刻诊:患者面黄肌瘦,精神萎靡,畏寒肢冷, 体倦乏力,下肢微肿,舌质胖嫩,边有齿痕、 苔薄白,脉细无力。检查:胃脘钡餐透视,未 发现器质性病变。西医诊断为阿托品依赖症。
阳虚内寒:里急、腹中痛 阴虚生热:悸、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 气血不足:四肢痠疼 病机:阴阳两虚,寒热错杂
虚劳病证治
• 二、阴阳两虚
治法:缓急止痛、温中和胃、调和营卫 建中: 1.脾胃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 2.脾胃为升降枢纽。
《灵枢.终始》:“阴阳俱不足,补阳则阴竭,泻阴 则阳脱,如是者,可将以甘药。”
血痹
区别?异同? 痹证
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
一、血痹与虚劳的概念
• 虚劳——因多种原因引起脏腑阴阳气血虚弱的一 种慢性虚弱性疾病。
血痹虚劳病脉证病治第六
二、血痹与虚劳合篇意义
两病都因气血虚损所致,都属虚证,故合为 一篇论述。
血痹病的病因、病机
問曰:血痹病從何得之? 師曰:夫尊榮人 加被微風,遂得之。 (1上)
虚劳病证治
• 三、虚劳挟瘀 • 病机:虚劳挟瘀 • 治法:缓中补虛 蟅虫、虻虫、水蛭、蛴螬、干漆:活血化瘀,通 行经脉 地黄、芍药:养血补虚 桃仁、杏仁:濡润理气祛瘀 大黄:消积 黄芩:清热 甘草、白蜜:益气和中 酒:助药势以活血通经
血痹虚劳病脉证治第六

【原文讲解】 经义阐释
同一个人,为何会 产生这两种相反的 症状?
从证状上可分为两种情况: 一是里急、腹中痛为里寒之象; 二是悸、衄,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为热象。
②健脾胃、补中气治疗虚劳病是张仲景又一特色。虚劳可 出现阴阳两虚、气血不足、寒热错杂的症状,然脾胃为后天 之本,气血生化之源,故临床应重视健脾胃、补中气在治疗 虚劳中的作用。
③小建中汤组方关键是在桂枝汤基础上倍用芍药, 并加 饴糖,从而变桂枝汤调和营卫为建中补脾胃之剂。
在寸口,而关上小紧,血痹也”。
【原文讲解】
【第2条】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 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 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 十二枚 芍药三两 桂枝三两 生姜六两 大枣
上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 服。
【原文讲解】 1、经义阐释
关于阴阳俱微的看法有两种
脉――― 涩-血行涩
紧-外感风寒
【方药评析】
黄芪桂枝五物汤,即桂枝汤去甘草,倍生姜,加
黄芪组成。 黄芪:为君,补益在表之卫气,充肌肤,温分肉; 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祛风。 倍生姜 辛温散寒,助芪桂振奋卫阳,辛散表邪。
去甘草 甘缓不利血行。
故全方有补益气血,温通卫阳,散寒除痹之功。
【临床应用】
【原文讲解】
因阴阳是互相维系的,虚劳病发展,往往可以 阴损及阳,阳损及阴,形成阴阳两虚之证。此时, 阴阳之间失去互相维系的作用,故人体阴阳偏盛, 偏衰则可以产生偏寒偏热之证。阴虚阳浮而生热, 故有手足烦热,咽干口燥等热证;阳虚则生寒,故 有里急、腹中痛等内脏失去阳气温煦而产生拘急之 象。心营不足则心悸,阴虚而阳热上浮故生衄血; 气血不足,不能濡养四肢,则四肢酸疼;肾虚不固, 心肾不交,故梦交失精。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

血痹 寸口关上微-阳虚。
脉 尺中小紧-邪气侵入,阴血凝滞。
证状:外证身体不仁-阴血凝滞,阳气 痹阻。
病因病机:营卫虚弱,外邪侵入,经脉凝滞不行。
医学ppt
10
鉴别: 风痹-顽麻疼痛。
如风痹状 血痹-顽麻而无疼痛 历节-疼痛为主。
治则:补气行血,温阳行痹。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
医学ppt
11
药理:
[提要]论述脾肾阳气虚衰的脉证。
沉-主里,阴盛。 脉
小迟-阳气虚寒
疾行则喘喝-肾不纳气 症 手足逆寒-脾肾阳虚,阳不达四肢。
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脾阳虚弱。
病机:脾肾阳气虚衰。
医学ppt
23
(四)阴阳两虚
[条文](5):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 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 劳使之然。
医学ppt
13
【辨治思路解析】
(1)病证辨析: 病属血痹 辨为气血不足,风寒痹阻之血痹病。 (2)病因病机分析: 患者产后半月,正值机体气血亏虚之时, 易感受风冷,形成血痹病。
医学ppt
14
【辨治思路解析】
(3)治法与方药分析: 治宜益气养血,祛风散寒,调和营卫. 方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 黄芪12g,芍药10g,桂枝10g,生姜3片,大 枣3枚,当归10g,川芎5g。10剂,水煎服。 服药10剂后,肢体麻木、酸楚诸症乃除,说明 风寒得祛,气血和调,遂告痊愈。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金匮教研室 徐强
医学ppt
1
[ 目的要求 ]
【掌握】血痹、虚劳病的辨证论治。 【熟悉】血痹、虚劳病的病因、病机及 其辨证。 【了解】血痹与虚劳病的概念及合篇意 义。 【背诵】条文: 2、3、8、13、15、16、 17、18。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血痹虚劳病脉证并治第六
论一首脉证九条方九首
问曰:血痹病从何得之?师曰:夫尊荣人,骨弱肌肤盛,重因疲劳汗出,卧不时动摇,加被微风,遂得之。
但以脉自微涩,在寸口、关上小紧,宜针引阳气,令脉和,紧去则愈。
血痹,阴阳俱微,寸口关上微,尺中小紧,外证身体不仁,如风痹状,黄芪桂枝五物汤主之。
黄芪桂枝五物汤方
黄芪三两芍药三两桂枝三两生姜六两大枣十二枚
右五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温服七合,日三服。
(一方有人参)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男子面色薄者,主渴及亡血,卒喘悸,脉浮者,里虚也。
男子脉虚沉弦,无寒热,短气里急,小便不利,面色白,时目瞑,兼衄,少腹满,此为劳使之然。
劳之为病,其脉浮大,手足烦,春夏剧,秋冬瘥,阴寒精自出,酸削不能行。
男子脉浮弱而涩,为无子,精气清冷(一作冷)。
夫失精家,少腹弦急,阴头寒,目眩(一作目眶痛),发落,脉极虚芤迟,为清谷,亡血失精。
脉得诸芤动微紧,男子失精,女子梦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主之。
桂枝加龙骨牡蛎汤方(《小品》云:虚弱浮热汗出者,除桂,加白薇、附子各三分、故曰二加龙骨汤)
桂枝芍药生姜各三两甘草二两大枣十二枚龙骨牡蛎各三两右七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天雄散方
天雄三两(炮)白术八两桂枝六两龙骨三两
右四味,杵为散,洒服半钱匕,日三服,不知,稍增之。
男子平人,脉虚弱细微者,善盗汗也。
人年五六十,其病脉大者,痹侠背行,若肠鸣、马刀、侠瘿者,皆为劳得之。
脉沉小迟,名脱气,其人疾行则喘喝,手足逆寒,腹满,甚则溏泄,食不消化也。
脉弦而大,弦则为减,大则为芤,减则为寒,芤则为虚,虚寒相搏,此名为革。
妇人则半产漏下,男子则亡血夫精。
虚劳里急,悸,衄,腹中痛,梦失精,四肢酸疼,手足烦热,咽干口燥,小建中汤主之。
小建中汤方
桂枝三两(去皮)甘草三两(炙)大枣十二枚芍药六两生姜三两胶饴一升
右六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内胶饴,更上微火消解,温服一升,日三服。
(呕家不可用建中汤,以甜故也)
虚劳里急,诸不足,黄芪建中汤主之。
(于小建中汤内加黄芪一两半,余依上法.气短胸满者加生姜,腹满者去枣,加茯苓一两半,及疗肺虚损不足,补气加半夏三两)
虚劳腰痛,少腹拘急,小便不利者,八味肾气丸主之。
(方见脚气中)
虚劳诸不足,风气百疾,薯蓣丸主之。
暮蓣丸方
薯蓣三十分当归桂枝干地黄曲豆黄卷各十分甘草二
十八分芎穷麦门冬芍药白术杏仁各六分人参七分柴胡桔梗茯苓各五分阿胶七分干姜三分白敛二分防风六分大枣百枚(为膏)
右二十一味,末之,炼蜜和丸,如弹子大,空腹酒服一丸,一百丸为剂。
虚劳虚烦不得眠,酸枣汤主之。
酸枣汤方
酸枣仁二升甘草一两知母二两茯苓二两穹穷二两(深师有生姜二两)右五味,以水八升,煮酸枣仁,得六升,内诸药,煮取三升,分温三服。
五劳虚极羸瘦,腹满不能饮食,食伤、忧伤、饮伤、房室伤、饥伤、劳伤、经络营卫气伤,内有干血,肌肤甲错,两目黯黑。
缓中补虚,大黄蟅虫丸主之。
大黄蟅虫丸方
大黄十分(蒸)黄芩二两甘草三两桃仁一升杏仁一升芍药四两干地黄十两干漆一两虻虫一升水蛭百枚蛴螬一升蟅虫半升
右十二味,末之,炼蜜和丸小豆大,酒饮服五丸,日三服。
附方
《千金翼》炙甘草汤(一云复脉汤)治虚劳不足,汗出而闷,脉结悸,行动如常,不出百日,危急者十一日死。
甘草四两(炙)桂枝生姜各三两麦门冬半升麻仁半升人参阿胶各二两大枣三十枚生地黄一斤
右九味,以酒七升,水八升,先煮八昧取三升,去滓,内胶消尽,温服一升,日三服。
《肘后》獭肝散治冷劳,又主鬼疰应一门相染。
獭肝一具炙干末之,水服方寸匕,日三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