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合集下载

经典儿童四字成语故事【7篇】

经典儿童四字成语故事【7篇】

经典儿童四字成语故事【7篇】【篇1】经典儿童四字成语故事南辕北辙从前有一个人,从魏国到楚国去。

他带上很多的盘缠,雇了上好的车,驾上骏马,请了驾车技术精湛的车夫,就上路了。

楚国在魏国的南面,可这个人不问青红皂白让驾车人赶着马车一直向北走去。

路上有人问他的车是要往哪儿去,他大声回答说:“去楚国!”路人告诉他说:“到楚国去应往南方走,你这是在往北走,方向不对。

”那人满不在乎地说:“没关系,我的马快着呢!”路人替他着急,拉住他的马,阻止他说:“方向错了,你的马再快,也到不了楚国呀!”那人依然毫不醒悟地说:“不要紧,我带的路费多着呢!”路人极力劝阻他说:“虽说你路费多,不过你走的不是那个方向,你路费多也只能白花呀!”那个一心只想着要到楚国去的人有些不耐烦地说:“这有什么难的,我的车夫赶车的本领高着呢!”路人无奈,只好松开了拉住车把子的手,眼睁睁看着那个盲目上路的魏人走了。

那个魏国人,不听别人的指点劝告,仗着自己的马快、钱多、车夫好等优越条件,朝着相反方向一意孤行。

那么,他条件越好,他就只会离要去的地方越远,因为他的大方向错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首先看准方向,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有利条件;如果方向错了,那么有利条件只会起到相反的作用。

【篇2】经典儿童四字成语故事惊弓之鸟战国时期,魏国有一个叫更羸的射箭能手。

有一天,更羸与魏王在京台之下,看见有一只鸟从头顶上飞过。

更羸对魏王说:“大王,我能够不用箭,只要把弓拉一下,就能把天上飞着的鸟射下来。

”“射箭能达到这样的功夫?”魏王问。

更羸说道:“能够。

”说话间,有雁从东方飞来。

当雁飞近时,只见更羸举起弓,不用箭,拉了一下弦,随着“咚”的一声响,正飞着的大雁就从半空中掉了下来。

魏王看到后大吃一惊,连声说:“真有这样的事情!”于是,好奇地问更羸不用箭是如何将空中飞着的雁射下来的。

更羸对魏王解释说:“其实也没什么,我猜测这是一只受过箭伤的大雁。

”“你怎么知道这只大雁受过箭伤呢?”魏王更加奇怪了。

四年级成语故事

四年级成语故事

四年级上册:1、胸有成竹:北宋时候,有一个著名的画家,名叫文与可,她就是当时画竹子的高手。

文与可为了画好竹子,不管就是春夏秋冬,也不管就是刮风下雨,或就是天晴天阴,她都常年不断地在竹林子里头钻来钻去。

三伏天气,日头像一团火,烤得地面发烫。

可就是文与可照样跑到竹林子对着太阳的那一面,站在烤人的阳光底下,全神贯注地观察竹子的变化。

她一会儿用手指头量一量竹子的节把有多长,一会儿又记一记竹叶子有多密。

汗水湿透了她的衣衫,满脸都流着汗,可就是她连用手抹也没抹一下,就跟没事儿似的。

有一回,天空刮起了一阵狂风。

接着,电闪雷鸣,眼瞧着一场暴雨就要来临。

人们都纷纷往家跑。

可就在这时候,坐在家里的文与可,急急忙忙抓过一顶草帽,往头上一扣,直往山上的竹林子里奔去。

她刚走出大门,大雨就跟用脸盆泼水似地下开了。

文与可一心要瞧风雨当中的竹子,哪里还顾得上雨急路滑!她撩起袍襟,爬上山坡,奔向竹林。

她气喘吁吁地跑进竹林,没顾上抹一下流到脸上的雨水,就两眼一眨不眨地观察起竹子来了。

只见竹子在风雨的吹打下,弯腰点头,摇来晃去。

文与可细心地把竹子受风雨吹打的姿态记在心头。

由于文与可长年累月地对竹子作了细微的观察与研究,竹子在春夏秋冬四季的形状有什么变化;在阴晴雨雪天,竹子的颜色、姿势又有什么两样;在强烈的阳光照耀下与在明净的月光映照下,竹子又有什么不同;不同的竹子,又有哪些不同的样子,她都摸得一清二楚。

所以画起竹子来,根本用不着画草图。

有个名叫晁补之的人,称赞文与可说:文与可画竹,早已胸有成竹了。

【意思】用来比喻人们在办什么事情以前,早就打好了主意,心里有个准谱儿了。

【近义词】心中有数2、杏林春满:董奉,字君异,福建侯官(今福州)人,有很高的道术与医技,与当时的华佗、张仲景齐名,号称“建安三神医”。

她虽然医术高明,但就是给人治病从不收钱,但要求被治愈的病人在她的宅旁种植杏树。

患重病而被治好的人每人植杏树五株,轻病患者每人植杏树一株,几年后,董奉治愈患者成千上万,植下的杏树就有十几万株,郁然成林。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小学生看成语故事,既能体验到成语故事的乐趣,又能开阔视野、增长知识,懂得许多做人做事的道理;同时还能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进而丰富词汇量,促进了语言思维的发展,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欢迎查阅。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1战国时期,七国争霸。

七国之中,又以秦国实力。

政治家们看到天下纷争不已,就根据实际情况,提出两种截然不同的主张。

一派是以苏秦为领袖的“合纵”派,主张六国联合起来抗秦。

另一派是以张仪为首的“连横”派,主张由秦国统一天下。

张仪是秦国的着名大臣,一次奉了秦王旨意,劝说魏国与秦国联合起来,对付其他五国。

他见了魏王,说道:“魏国的地理条件非常不好,处于七国之间,打起仗来不能守住城池,这是致命的弱点。

“贵国如果联合南方的楚国而不联合齐国,齐国就会很生气,从魏国的东面打来;如果联合齐国而不联合赵国,赵国也不是好惹的,会在北面挑衅闹事;如果不与韩国联合,韩军会频繁地从西面进攻;如果不与楚国搞好关系,楚国的军队则会从南面发起势不可当的进攻。

“稍有不慎,战争就会降临到魏国头上,一点儿安全保障都没有,这就是我所说的四分五裂的形势啊!”听了张仪的话,魏王觉得自己联合五国抗秦真是失策,原来这五国都是自己的劲敌呀。

于是,魏王向张仪请教,自己身处乱世之中,用什么方法才能保住国土。

张仪笑了一下,劝魏王与秦国联合。

因为秦国在七国之中最为强大,联合秦国,其他诸侯国因为害怕秦国,一定不敢轻易侵犯魏国。

这样一来,魏国的安全就有保障了。

魏王听信了张仪的话,终于依附了秦国,结果却整天为秦国的利益南征北战,耗尽了国力。

小学四年级成语故事2春秋时期,齐国大夫崔杼权倾朝野,名气很大。

棠邑大夫棠公逝世,崔杼前去吊唁,见棠公之妻棠姜姿容绝世,不禁心动神驰。

他不顾众人的一再反对,终于娶棠姜为妻。

齐庄公性喜渔色,他明知棠姜已是崔杼的妻子,仍勾引她,与她暗中来往。

崔杼知道此事,十分生气,便假装有病,不去朝堂理事。

四年级成语故事手抄报a4纸筒单

四年级成语故事手抄报a4纸筒单

四年级成语故事手抄报a4纸筒单【四年级成语故事手抄报参考内容】一、成语故事1. 井底之蛙故事简介:从前有一只住在井底的青蛙,它非常骄傲自满,以为井底就是整个世界。

有一天,一只来自外面的鸟来到井口,告诉蛙井底之外的世界是多么广阔美丽。

蛙不相信,还争辩称只有井底才是最好的。

鸟没有理会蛙的狭隘,飞走了,留下蛙在井底自慰。

寓意:比喻能力或见识狭窄、不开放。

2. 画蛇添足故事简介:从前,有个调皮的少年在山上看到一只蛇爬行,他觉得这样太无聊,就用画笔在蛇身上画了几条腿。

结果,蛇变得笨拙无比,连根本不用腿行动的蛇飞快地窜进了草丛,不再让少年捉弄。

寓意: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3. 守株待兔故事简介:从前,有个农夫每天都耐心地在田地里扔栗子给山上经常跑下来吃栗子的野兔吃。

一天,农夫突然看见一只兔子被树枝绊倒,站起来时跑不动了,于是农夫高兴地捉住了兔子。

寓意:比喻等待机会到来,不主动努力。

4. 杯弓蛇影故事简介:从前,有个人经常喜欢在杯子附近晃动蛇形的弓。

有次,他把眼前的弓当成了蛇,吓得手一松,结果杯子摔碎了。

他反思后明白是自己多疑造成的误会。

寓意:比喻因多疑而引起的错误或误会。

5. 守口如瓶故事简介:从前,有个宝物被偷偷藏在庙里,大家都不知道是谁偷了。

庙里的和尚都守口如瓶,不肯说出真相,直到警察来了,经过一番调查,才发现和尚偷了宝物。

寓意:形容人说话非常慎重保守,不泄露秘密。

二、成语的用法和解释1. 井底之蛙:形容知识、见识或眼界狭窄,只看到眼前的局限,不知道外面的更大世界。

2. 画蛇添足:比喻做多余的事情,反而弄巧成拙。

3. 守株待兔:比喻等待运气或机会到来,而不主动努力。

4. 杯弓蛇影:比喻因多疑而引起的错误或误会。

5. 守口如瓶:形容人说话非常慎重保守,不泄露秘密。

三、成语故事配图在手抄报上可以选择适当的配图与成语故事进行配合,例如:1. 井底之蛙:画上一个很深的井,井底有一只青蛙,井口上方有一只展翅欲飞的鸟。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0篇)古代汉语词汇中特有的一种长期相沿用的固定短语,来自于古代经典或著作、历史故事和人们的口头故事。

成语的意思精辟,往往隐含于字面意义之中,不是其构成成分意义的简单相加。

它结构紧密,一般不能任意变动词序,抽换或增减其中的成分。

其形式以四字居多,也有一些三字和多字的,大由四字组成。

简单的说,成语就是,说出来大家都知道,可以引经据典,有明确出处和典故,并且使用程度相当高的用语。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1泰然自若宋金交战时,金人羊艾在进攻汴梁的战斗中牺牲,他才气无双的弟弟颜盏门都继承了哥哥的事业,开始了军旅生涯。

金朝都统完颜杲准备进攻饶风关,派门都带六十名骑兵做先遗队。

作为侦察员,门都出色地完成了任务、展露了他的军事才华。

完颜杲非常欣赏他的临危不惧。

金朝天眷初年(公元1138年),宋朝定国军节度使李世辅与他的父亲被金军俘虏,父亲被杀,李世辅投靠西夏,伺机报杀父之仇。

一次,李世辅设下家宴,邀请完颜杲来做客,为了不打草惊蛇席间以献甲胃为名劫持了完颜杲。

门都看到情形危如累卵,冒死逃了出来,带援军救出了完颜杲。

门都性情忠厚,谨小慎微,制订作战计划特别缜密周到。

他遇事沉着冷静,有敌人突然进犯,即使矢箭如雨落下,他仍泰然自若,像平时一样布置计划发出命令。

门都又有豪侠心肠,对待士兵宽宏大量,因此他的队伍军心稳定,任何情况下都有良好的秩序,士兵们也死心塌地跟随着他。

小学生必读成语故事2少见多怪东汉时期,有一个人从来没有见过骆驼,有一天,他外出时偶然看见一头牲口,背上长着两个好大的肉疙瘩,觉得非常的不可思议,然后他便情不自禁地大声叫道:“啊哟,大家都来看哪!瞧这匹马,他的背肿得多高呀!”其实他看到的是一头很普通的骆驼。

骆驼的本身,并没有什么可奇怪的,只不过这人没有见过,才觉得奇怪罢了。

因为他只看到过马,还认为那是匹“怪马”呢。

所以,东汉的牟融在赫赫有名的《牟子》一书中说:“牟子曰:“谚云‘少所见,多所怪,睹骆驼言马肿背。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0篇)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0篇)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0篇)中国几千年的历史文化产生了汉语中上万条成语。

成语是汉语中的一块瑰宝,虽然一般只是简单的四个字,但其背后都有一个有趣的故事。

往往我们会用来简单的形容一个人、一件事、一件物品、或者一只动物。

不由的说几千年的历史文化真的是博大精深。

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内容,希望能为大家提供到帮助!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1跳梁小丑【成语故事】宋朝时期,户部副史张景宪为人正直,疾恶如仇,他不畏权势坚持将为非作歹的郑昉流放。

元丰初年,他成为河阳地区最高长官。

西南地区少数民族入侵,张景宪向皇帝进言:“那些骚扰边关的人都是些跳梁小丑,占据有利地形,易守难攻。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2唾面自干【成语故事】唐朝监察御史娄师德率军抗击吐蕃进攻,八战八捷,深得武则天的器重,提拔为宰相。

他为人处世宽宏大量,他问即将出任代州刺史的弟弟如何对待别人挑衅,弟弟说即使别人吐唾沫到脸上自己擦掉就行了,而他坚持要让唾沫自己干。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3首鼠两端【成语故事】西汉时期,丞相田汾娶小老婆,窦婴与灌天等去祝贺。

田汾故意怠慢灌夫,灌夫气愤大骂,田汾立即拘捕灌夫及他全家准备操斩。

窦婴求汉武帝过问此事并力保灌夫。

御史大夫韩安国认为杀也可不杀也可。

田汾抱怨韩安国的首鼠两端的态度。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4生关死劫【成语故事】贾宝玉去宁国府游玩,中午在秦可卿床上歇息,梦中畅游太虚幻境,警幻仙子带领他翻阅了“金陵十二钗副册”,品尝百花美酒,欣赏仙子们的《红楼梦》歌舞,其中《虚花悟》唱道:“昨贫今富人劳碌,春荣秋谢花折磨。

似这般,生关死劫谁能躲?”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5死灰复燃【成语故事】西汉景帝时,梁孝王刘武的手下中大夫韩安国因犯事被关在蒙地监狱,狱卒田甲经常欺辱他,韩安国说:“死灰独不复燃耶?”,田甲说撒泡尿浇灭它。

不久韩安国被释放并做了更大的官,田甲便光着身子向韩安国求饶,韩安国并没报复他。

历史文化4年级成语故事6桑田沧海【成语故事】从前仙人王远和麻姑,他们相约到蔡经家去饮酒,王远一行很快就到蔡经家,但没见到麻姑的到来,就派使者去请。

儿童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儿童成语故事大全100篇

儿童成语故事大全100篇1. 画蛇添足。

从前,有个人画了一条蛇,觉得还不够,就在蛇的腹部再加上了一双脚,结果画得太多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度,不要画蛇添足。

2. 掩耳盗铃。

有个人偷了一口铃,藏在自己的耳朵里,却偏偏听不到铃声。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欺骗别人最终会害了自己。

3. 杯弓蛇影。

一个人在山林中行走,看见了杯子和弓箭的倒影,却以为是蛇。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被自己的想象所迷惑。

4. 狐假虎威。

有只狐狸假扮成老虎,吓唬其他动物。

但最后被真正的老虎发现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用虚假的力量去威胁别人。

5. 守株待兔。

有个农夫坐在树下,等着兔子撞树而死。

结果一只兔子真的撞死在了树上。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指望别人的幸运,要靠自己的努力。

6. 井底之蛙。

有只蛙住在井里,以为整个井就是世界。

后来看到了其他地方的蛙,才知道原来世界很大。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有开阔的眼界,不要被狭隘的环境所束缚。

7. 画龙点睛。

一个画家画了一条龙,但觉得缺少了点什么。

最后在龙的眼睛上点上了一点,龙就栩栩如生了。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有一个恰到好处的点睛之笔。

8. 鹤立鸡群。

一只鹤和一群鸡在一起,鹤觉得自己和鸡不一样,但鸡却觉得鹤和它们一样。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不同的人注定要孤独一些。

9. 对牛弹琴。

有个人对着一头牛弹琴,牛当然听不懂。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事要有一个合适的对象。

10. 杞人忧天。

有个人害怕天会塌下来,结果活得很辛苦。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不要为了虚无的事情而烦恼。

11. 隔岸观火。

有个人看见对岸的房子着火了,却只是站在那里看热闹。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面对别人的困难不要袖手旁观。

12. 胸有成竹。

有个人在心中已经有了成竹,所以最后做事很成功。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做事要有充分的准备。

13. 一箭双雕。

有个人一箭射中了两只鸟,非常厉害。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做事要一举多得。

14. 顺手牵羊。

有个人趁着别人不注意的时候,偷了一只羊。

四年级简短成语故事

四年级简短成语故事

中国历史悠久,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汉语更是渊远流长的文学,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而成语则是汉语的精髓,成语故事是我国历史的一部分,成语是历史的积淀,以深刻形象的故事典故讲述一些道理,下面为大家精心整理了一些关于四年级简短成语故事,希望对你有所帮助,欢迎查阅。

四年级简短成语故事 1汉末,黄巾事起,天下大乱,曹操坐据朝廷,孙权拥兵东吴,汉宗室豫州牧刘备听徐庶(三国时谋土)和司马徽(三国时谋士)说诸葛亮很有学识,又有才能,就和关羽、张飞带着礼物到隆中(现今湖北襄阳县)卧龙岗去请诸葛亮出来帮助他替国家做事。

恰巧诸葛亮这天出去了,刘备只得失望地转回去。

不久,刘备又和关羽、张飞冒看大风雪第二次去请。

不料诸葛亮又出外闲游去了。

张飞本不愿意再来,见诸葛亮不在家,就催着要回去。

刘备只得留下一封信,表达自己对诸葛亮的敬佩和请他出来帮助自己挽救国家危险局面的意思。

过了一些时候,刘备吃了三天素,准备再去请诸葛亮。

关羽说诸葛亮也许是徒有一个虚名,未必有真此才实学,不用去了。

张飞却主张由他一个人去叫,如他不来,就用绳子把地捆来。

刘备把张飞责备了一顿,又和他俩第三次访诸葛亮。

到时,诸葛亮正在睡觉。

刘备不敢惊动他,一直站到诸葛亮自己醒来,才彼此坐下谈话。

诸葛亮见到刘备有志替国家做事,而且诚恳地请他帮助,就出来全力帮助刘备建立蜀汉皇朝。

“三国演义”把刘备三次亲自敦请诸葛亮的这件事情,叫做“三顾茅庐”。

诸葛亮在的“出师表”中,也有“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之句。

于是后世人见有人为请他所敬仰的人出来帮助自己做事,而一连几次亲自到那人的家里去的时候,就引用这句话来形容敦请人的渴望和诚恳的心情。

也就是不耻下问,虚心求才的意思。

四年级简短成语故事 2春秋时候,吴国的大将军伍子胥带领吴国的士兵要去攻打郑国。

郑国的国君郑定公说:“谁能夠让伍子胥把士兵带回去,不来攻打我们,我一定重重地奖赏他。

”可惜没有一个人想到好办法,到了第四天早上,有个年轻的打渔郎跑来找郑定公说:“我有办法让伍子胥不来攻打郑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四年级成语故事大全
【一、百里挑一】
传说古代有一位士兵,姓叫姚太公,他有这样一段故事,当时他在皇宫中为国王办事,需要给国王挑选一位才华横溢的少女,做为皇宫里皇子的娘家。

姚太公于是开始寻找,他走遍百里,终于在位于九华山一处古怪峰洞中,挑选出一位美丽聪慧的少女,民间就有这个句子:“百里挑一” 。

【二、勤能补拙】
古时候有一位叫郑佩兰的人,他天赋聪明,却并不刻苦求学。

他父亲深知这一点,只好把他送到隔壁的老师家上课,希望他学习更多的知识。

每天,郑佩兰都会努力地学习,加之他天赋聪明,不久,就胜过了老师的儿子。

这件事传到身边的人,一个“勤能补拙”的谚语就诞生了。

【三、虎父无犬子】
曹刿是一位英雄豪杰,他在抗击外族的战争中,英勇无畏,表现出了极大的勇气和决心。

他深受国王和百姓的钦佩。

后来,他娶了一位深得国王喜爱的佳偶,夫妻俩非常恩爱,谐和度过了每一天。

曹刿的儿
子们也都聪明伶俐,已经是令国王期盼的好孩子,人们就流传起了这
句“虎父无犬子”的成语。

【四、入乡随俗】
据说有一次,古时有一位唐明王,他曾经去一个山村旅行,发现当地
到处都是沼泽和稻草,人们又穿又累,但他也在穷苦中看到了当地人
民的勇往直前的精神,便给予了他们慷慨激昂的赞美。

这一次旅行教
会了他一个重要的道理,赶乡丁,要承认自己的不同,要“入乡随俗”,否则你就无法融入其中。

这个故事后来成了“入乡随俗”的经典成语故事。

【五、非同小可】
古时候有一位学者,名叫来福,他看到两个小孩正在叠罗汉,一个叠
的高,但不能稳,一个叠的险,却能够稳,便向他们施以提醒说:“你
们应该尝试别的办法,争取做的更好,这才是非同小可的。

”他们听完
以后,便换了一种方法,做到了叠得既高又稳,众人看着很是欣赏,
便把这段寓言说成“非同小可”成语,流传至今。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