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
01肝素、低分子肝素的基础知识

肝素在灌流中的应用
一、全身肝素化 1)持续肝素化 2)间断肝素化 二、局部肝素化
(1)全身肝素化法
灌流前进行 预冲,每500ml生理盐水或者 5%葡萄糖溶液中加10~15mg肝素。从静 脉注入首次肝素量为0.5-1mg/kg。灌流开 始时,同时启动肝素泵,肝素维持量为 10~15mg /h。根据病情需要,每小时测 WBPTT、ACT调整肝素用量。
抗凝剂的使用
• 适当的抗凝剂不仅能减少凝血和患者失血,
而且保证了灌流的充分性。抗凝剂的使用 应遵循一定的原则,既要达到抗凝目的, 又要避免过量引起出血的危险。 • 血液灌流、透析过程中可使用的抗凝剂较 多,其中以肝素应用最普遍。
肝素抗凝的实验室监测
• 全血部分凝血活酶时间(WBPTT)
• • •
正常值60~85s 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 正常值 30~45s 活化凝血时间(ACT) 正常值为120~150s 试管凝血时间(LWCT) 正常值为5~12min
目标凝血时间
实验方法
基础值 WBPTT ACT LWCT 60-透析中 透析结束 120-140s 85-105s 200-250s 170-190s 20-30min 9-16min
• (2)间断肝素法 •
首次肝素量为4000u从静脉给药,每 小时监测1次凝血时间。若WBPTT或ACT 在正常值上延长50%,或LWCT少于20分 钟,应追加肝素1000-2000u至LWCT达 到30分钟。
局部肝素化
使用于有高危出血倾向的患者 不给首剂肝素 治疗过程中肝素用量(u/h)=0.375×血流量 ×60min 同时在静脉持续注入鱼精蛋白中和肝素。鱼
肝素、低分子肝素的基础知识、 区别、应用
肝素、低分子肝素的概念
普通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钠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比较

普通肝素钠与低分子肝素钠用于血液透析的临床比较血液透析是一种常见的治疗肾脏功能衰竭的方法。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为了防止血液在体外透析器内发生凝固,通常会使用肝素类药物。
而在肝素类药物中,普通肝素钠和低分子肝素钠是最常用的两种。
本文将对这两种药物在血液透析中的临床应用进行比较。
普通肝素钠是一种由动物粘液和组织提取的天然肝素,具有较高的抗凝血作用。
它主要通过抑制凝血酶原的活化,从而阻止凝血酶形成,起到抗凝作用。
然而,普通肝素钠的抗凝作用较强,容易导致出血等副作用。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普通肝素钠的剂量需要根据患者的体重、凝血指标等因素进行调整,以避免出血的风险。
与普通肝素钠相比,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抗凝作用更为平稳的药物。
低分子肝素钠是由普通肝素钠通过化学修饰而成,分子量较小,可以更容易地与抗凝血酶原结合,从而发挥抗凝作用。
与普通肝素钠相比,低分子肝素钠具有作用时间短、生物利用度高、不易与血浆蛋白结合等特点。
这些优点使低分子肝素钠在临床应用中更为方便和安全。
在血液透析过程中,普通肝素钠和低分子肝素钠的应用都可以有效地预防血液凝固。
然而,两者在抗凝作用、使用方法以及副作用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
普通肝素钠的抗凝作用持久且强烈,但容易导致出血等副作用。
而低分子肝素钠的抗凝作用相对平稳,副作用较少,更加安全可靠。
此外,低分子肝素钠在血液透析过程中的应用也更为方便。
由于其分子量较小,低分子肝素钠可以通过皮下注射的方式给药,无需监测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等凝血指标,更加便利。
而普通肝素钠需要通过静脉持续输注或间隔性注射的方式给药,还需要监测凝血指标以调整剂量,较为繁琐。
尽管两种肝素类药物在血液透析中都有一定的应用价值,但根据临床实践和研究结果显示,低分子肝素钠在血液透析中更为常用和安全可靠。
低分子肝素钠具有更平稳的抗凝作用、方便的给药方式以及较少的副作用,特别适合长期进行血液透析治疗的患者。
综上所述,普通肝素钠和低分子肝素钠是常用的血液透析抗凝药物。
血液透析中肝素与低分子肝素的比较

血液透析中肝素与低分子肝素的比较在血液透析过程中合理地使用抗凝剂是保证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透析质量的关键之一。
普通肝素是常用于血液透析的抗凝剂。
透析中采用的是全身肝素化法,就是给一个首剂量,然后每小时再给一个维持量,然而不同的患者对肝素的敏感性不同,同一患者对肝素的敏感性随时间的不同也会不一样,不能千篇一律。
肝素的用量不够就会发生体外凝血,每次透析辉丢失少量血液,这是患者发生贫血的原因之一。
遇到有出血倾向患者,肝素必须减少用量或者行无肝素透析。
病人常常主诉穿刺针眼处压迫还几个小时还有出血,尤其是有出血倾向的患者更容易加重出血。
虽然肝素是血液透析中常用的抗凝剂,但肝素也有一些不良反应,包括过敏,瘙痒,血小板减少,骨质疏松,高脂血症以及过度出血等。
因此,对肝素有较多不良反应的病人可以考虑使用其他抗凝剂,如低分子肝素。
低分子肝素钙是一种新型的抗凝血酶Ⅲ(ATⅢ)依赖性抗血栓形成药,对动、静脉血栓的形成有抑制作用,能刺激内皮细胞释放组织因子凝血途径抑制物,和纤溶酶原活化物,不被血小板第4因子中和且对血小板功能亦无明显影响。
对血栓溶解有间接协同作用,临床上用于血液透析的抗凝及预防治疗深部静脉的血栓形成。
同普通肝素相比,低分子肝素半衰期长,抗凝作用强,对血小板、凝血活酶活化时间、凝血酶时间影响小。
而在血液透析中使用肝素后,透析后的APTT、TT较前明显延长。
低分子肝素在血液透析中抗凝效果、透析器凝血、机体出现副作用以及血液透析结束后人工压迫穿刺点止血时间等方面与普通肝素比较具有明显的优点。
低分子肝素可防止体外循环凝血,改善透析膜生物相容性,从而保证透析质量,适用于血液透析又有出血倾向的患者。
所以在血液透析中不管患者是否有出血倾向,尽量使用低分子肝素,不仅可以防止出血的危险性,还可预防体外循环凝血,大大减少近期及远期并发症的发生。
THANKS !!!致力为企业和个人提供合同协议,策划案计划书,学习课件等等打造全网一站式需求欢迎您的下载,资料仅供参考。
普通肝素和低分子量肝素

UFH的给药原则
APTT-GUIDED
初始剂量及调整剂量 下次APTT测定 的间隔时间
4-6h 6h 6h 6h 6h 6h
APTT
治疗前测量基础APTT APTT<35s(<1.2Nor) APTT35-45s(1.2-1.5Nor) APTT46-70s (1.5-2.3Nor) APTT71-90s(2.3-3.0Nor) APTT>90s (3.0Nor)
凝血酶(Ⅱa) 血浆蛋白、内皮细胞 果 巨噬细胞 血小板 成骨细胞
主要抑制Ⅹa。抗Ⅱa/抗Ⅹa降低 抗凝效果更易预测 肾脏机制排泄、剂量依赖排泄机制 肝素诱导的血小板抗体产生减少 破骨细胞激活减少
不影响T 生物利用度高,不必监测抗凝效 T1/2延长。QD皮下给药也有效 血小板减少症发生率显著降低 骨质疏松发生率降低
初始剂量:80IU/kg静注,18IU/kgh静滴 80IU/kg静注,遂增加静滴剂量4IU/kgh 40IU/kg静注,遂增加静滴剂量2IU/kgh 无需调整剂量 减少静脉滴注剂量2IU/kgh 停药1h,然后减少剂量3IU/kgh后恢复静滴
LWMH与血浆蛋白和细胞结合减少的临床意义
结合的靶蛋白/细胞 结果 临床意义
LMWH的用药原则
WEIGHT-ADJUSTED
100 IU anti-Ⅹa/kg
•低分子肝素钙(速碧林):95IU anti-Ⅹa/0.01ml,Q12h,sc
•低分子肝素钠(克 赛): 100 IU anti-Ⅹa/0.01ml,Q12h,sc
————0.01ml/kg •例: DVT /PE患者,体重75kg:0.75ml LMWH
使用LMWH需要注意的问题
一般情况下使用LMWH不需监测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来源、钠盐和钙盐比较、药动学、抗凝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比较区别及注意事项

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来源、钠盐和钙盐比较、药动学、抗凝作用、临床应用、不良反应等比较区别及注意事项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临床常用的非口服抗凝血药物,主要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
来源的比较普通肝素是从猪肠粘膜或牛肺中提取精制一种硫酸氨基葡聚糖,是一种混合物,分子量范围为 3000~30000 KD。
低分子肝素是由普通肝素裂解后的硫酸氨基葡聚糖片段,也是一种混合物,分子量范围为 3000~5000 KD,包括依诺肝素、那屈肝素、达肝素等。
钠盐和钙盐的比较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都有钠盐和钙盐两种形式。
与钠盐相比,钙盐抗凝血因子 IIa 作用较强,抗凝血因子Xa作用较弱,虽然总体上来说临床疗效无差异,但钙盐在皮下注射时的局部刺激较轻。
药动学比较抗凝作用比较血浆中的凝血因子 IIa 与凝血关系密切,凝血因子 Xa 与血栓形成关系密切。
低分子肝素的相对分子量和抗凝活性密切相关,相对分子量越低,抗 Xa/IIa 比值越高。
抗凝血因子 IIa:普通肝素 > 低分子肝素。
抗凝血因子 Xa:低分子肝素 > 普通肝素。
肝素的抗凝和抗血栓作用均等,低分子肝素抗血栓作用强。
临床应用比较1、普通肝素用于:防治血栓形成或栓塞性疾病;各种原因引起的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血液透析、体外循环、导管术、微血管手术等操作中及某些血液标本或器械的抗凝处理。
2、不同类型低分子肝素临床应用不良反应比较1、出血风险普通肝素与低分子肝素都可诱发严重的药物不良反应,即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
根据《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中国共识》,普通肝素诱发的肝素相关的血小板减少症比低分子肝素多见,临床上应进行血小板计数监控。
分子量越小,出血风险越低。
与低分子肝素相比,普通肝素的出血风险较高,临床上对于静脉滴注给药,需要监测活化部分凝血酶时间(APTT)。
2、骨质疏松:大剂量或长期使用肝素,偶尔会引起骨质疏松,而低分子肝素极少引起骨质疏松。
低分子肝素与普通肝素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疗效对比

h p r c t m o ada i ac o .Meh d 1 6p t ns eer d m ydv e t c n o go p n=8 , - e ai i aue y c ri frt n nn ln i t o s 7 a e t w r a o l i d di o o t l ru ( i n i n r 8 u
rkns , n sincm i dwt F j t n n bev gg u ( o i e adapr o bn i U H i e i )adosri r p n=8 ,rkns ,sin cm ie i a i e h n co n o 8 uo i e ap i,o bndwt a r h
d jl. 99 ji n 17 — 3 X 20 .2 05 o:03 6 /.s .6 1 3 2 .0 90 .2 s
急性心肌梗死溶 栓后应用抗 凝治疗 是必要 的。近年 来
予低分子肝素钠 40 0U皮下注射 , 0 以后 每 1 2h皮下注射 1
次, 连用 7d 。对照组立即皮 下注射普通肝 素钙 75 0U, 0 以
现代医院 2 0 0 9年 2月第 9卷第 2期
专 业 技 术 篇
Moe H si l e 0 9V l o dm opt b20 o 9N aF 2
低 分 子 肝 素 与普通 肝 素 治疗 急 , I F 死 的 疗 效对 比 I O ̄ 梗  ̄ - L
低分子肝素是不同的

成本效益分析
相对于普通肝素,LMWH的剂量更容易控制和调整,从而降低了患者的医疗成本。
LMWH 的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LMWH在治疗血栓等疾病方面的应用前景将会更加广 阔。
预防和治疗血栓的应用
LMWH可用于手术前预防血栓、长期预防血栓、急性血栓的治疗以及缓解血栓相关症状。
治疗心肌梗死的应用
LMWH可用于心肌梗死的早期治疗,以达到抑制血栓形成和促进心肌再灌注的效果。
联合治疗癌症所导致的血栓
由于癌症患者血栓风险较高,LMWH常用于联合治疗以减少血栓的发生。
LMWH 与其他药物的联合应用
目前 LMWH 的市场状况
LMWH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使用,并且在医疗界有着良好的口碑和应用前景。
使用 LMWH 的必要性
由于LMWH具有更强的抗凝效果和更好的剂量管理,它成为许多临床疾病预 防和治疗的首选药物。
LMWH 的临床应用
LMWH广泛用于预防和治疗血栓相关疾病,如深静脉血栓、肺栓塞以及心肌 梗死等。
储存条件与有效期
LMWH应存放在阴凉干燥的地方,并避免高温和阳光直射。请检查包装上的 有效期限。
LMWH 的不良反应及注意事项
LMWH的常见不良反应包括出血、皮肤过敏等。使用过程中需要监测凝血指标,并遵循医生的指导和用药注 意事项。
药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的差异
LMWH的药代动力学和药代动力学与普通肝素有所不同,这也是其安全性和抗凝效果稳定的原因之一。
低分子肝素是不同的
低分子肝素(Low Molecular Weight Heparin,简称LMWH)是一种抗凝血药 物,具有许多优点和与普通肝素不同的特性。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观察

1 资料 和 方法
温增 高 , 三 角 区或 小 腿 有 明显 压 痛 , ma 股 Ho n征 阳
性, 肿胀严 重者可导致肢体供 血障碍而 出现 青肿 等 。排 除急 性 动 脉栓 塞 、 急性 淋 巴管炎 、 腿 损 伤 小
性血 肿等 疾病 。② 肢 围的测 定 : 以髌骨 上 1 m 和 5c
叠 4d 5d连续 2d ~ , 测得 国际标准化凝血酶原时 间 比值 (N ) 20~30或 凝 血 酶原 时 间( I延 IR 达 . . P' )
长至对 照 值 的 15倍 ~25倍 时 , 用 L . . 停 个 个月 , 间根据 IR 期 N 调整华法令用量 , IR维持在 2 0~ .。普通 使 N . 30 肝 素组 : 普通 肝素 首剂 400U~500U, 8 / 0 0 即 0u
L WH组 总有 效率 达 9 .2 , M 30 % 两组 间治疗 效果 无显 著差 异 ; F U H组 不 良反 应发 生率 为 7 1 % ,MWH 组 .4 L 不 良反 应发 生率 为 l.3 , 16 % 两组 间无显 著差 异 。结论 : 分子肝 素和 普通 肝素 治 疗 D T均安 全有 效 。 低 V 关键 词 低 分子 肝素 ; 普通 肝素 ; 下肢 深静 脉 血栓 ; 疗效
孙玉 霞 潘三 葱 秦 中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
(一)普通肝素和低分子肝素是目前临床上比较常用的两个抗凝药物,两者抗血栓的的机制都是抑制某些凝血因子的活性,但有所区别,普通肝素是干扰凝血过程的许多环节,在体内外多有抗凝作用,它作用于凝血酶和Ⅹa因子。
低分子肝素是普通肝素的短链剂,它通过与抗凝血酶Ⅲ结合而发挥其抗凝作用,但不能同时结合凝血酶,因此不能加强抗凝血酶Ⅲ抗凝血酶的作用,仅保留抗凝血酶因子Ⅹa的作用。
与普通肝素对比具有抗Ⅹa因子作用强,抗凝血酶作用弱的特点。
另外,普通肝素与多种血浆蛋白结合而降低其抗凝活性,生物利用度低,且与其结合的血浆蛋白浓度有很大的差异性,所以其抗凝活性不能预测,用药过程要严格检测APTT。
而低分子肝素与血浆蛋白结合能力低,生物利用度高,其抗凝活性可以预测。
应用治疗剂量的低分子肝素无需检测APTT,它的半衰期为普通肝素的2倍-4倍。
生物利用度高和半衰期长是低分子肝素相对于普通肝素的优点。
低分子肝素和普通肝素均有一定副作用,较常见的是出血和血小板减少。
普通肝素抗凝作用复杂,与凝血因子的结合位点较多,对血小板的数量和功能都有影响,出血和血小板减少发生率会比较高,而低分子肝素只能结合抗凝血酶Ⅲ,通过抑制凝血酶因子Ⅹa的活性而有效抑制血栓形成,对其他凝血因子影响小,出血和血小板减少相对少见。
(二)临床应用的血小板腺苷二磷酸(ADP)受体抑制剂有两种:氯吡格雷(波立维)和噻氯匹定(力抗栓)。
通过抑制血小板表面的P2Y12ADP受体,选择性地不可逆抑制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
两者都经肝脏代谢,氯吡格雷以一种平衡的方式有尿液和粪便排泄,其血浆半衰期为8h;其抑制血小板作用需停药后5~7天才能消退,之后体内才有一定数量的功能性血小板参与凝血,所以建议停药7天后才能行椎管内麻醉。
噻氯匹定主要经尿液排泄,其血浆半衰期为12.6h,如果反复应用可延长到5天,由于其血液毒性如中性粒细胞减少症、细胞缺乏症和血栓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等,建议停药2周后在行椎管内
麻醉。
(三)LMWH的血浆半衰期在皮下注射后为3-6小时。
因此,在2个半衰期后大多数抗纤维蛋白酶活性降低而抗因子Xa保持在50%水平[1]。
LMWH在最后一次预防剂量后24小时完全从循环中清除。
ASRA指南推荐在实施区域阻滞前给予LMWH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