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合集下载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折返能力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折返能力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折返能力分析折返能力是城市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行效率的保障,折返线路设置的是否科学、合理还对乘客的安全和换乘需要的时间以及行走到换乘站台的距离有很大影响。

此外城市轨道交通受到市民普遍欢迎,因此其承载的客运量在城市公共交通体系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

因此无论是从提高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营效率、还是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方便乘客的角度考量,在进行线路规划和设计时,都要对影响线路的折返运行时间的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根据线路站点设置的特点、施工场地条件和具体客流分布情况,选择折返站点设计方案和相应的设备以及设施。

标签:折返能力;城市轨道交通线路;折返时间轨道交通具有运行时间精确可控、线路发车时间间隔短、单位里程客运效率高的特点。

但是轨道交通线路的列车由于必须在特定的轨道上运行,因此当列车在线路终点或某一客流量较大区间段需要折返时,需要利用专用的折返线路实现列车的折返运行。

一、轨道交通列车的折返运行设计原理(一)列车的折返站点的设置需要设置折返站点的首先是轨道交通线路的运行终点,列车在终点站的乘客下车后必需要按原路折返投入反方向的运营;其次是根据客流分布特点需要或者在轨道交通线路的交叉点,需要列车将乘客运送到达折返站后,沿反向重新载客运行。

折返站的设计首先需要考虑运营的实际需要,根据预计的客流大小、运营的安全组织难度和轨道交通线路网络建设计划科学的选择。

其次还要考虑站点施工的场地条件、资金投入的大小。

根据折返线路的位置来划分,目前有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两种设计方式。

(二)列车的折返线路设计无论是选择站前折返还是站后折返的设计方案,在具体的折返线路的设计上都有两种选择,既单渡线或者双渡线。

由于折返站的设置除了满足列车灵活调度、往返运行的需要,还可以做为故障列车的临时停靠点[1]。

因此通常情况会选择双折返线的设计方案。

而单折返线的设计在列车出现故障时,会造成后方列车无法使用折返站的情况,严重影响线路的运营。

(三)列车进出折返站点的信号系统折返站的信号系统功能包括了指挥列车安全的进出站台和进出折返线的功能。

城市轨道交通站后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站后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 - _ - _ - _ ・ ・ _ _ — — - — ’


- - _ — - 1 } l k — - - ’



下 行
上行
图 2站 后 单 线 折 返作 业流 程
蚺糯 蛀折I 蠡 埘黼{ { 圣 铷隔
作 k J 囊 掰 静专时 ¨
折 返 轨l
办理撩牟进赂 刷窜j { I 蚺侉监
列 舡停蚺 霁 办 弹进折 堰 蟪进 略
I 5 龉
: | 0 l 6
- 一
- 一
削苹出折遐蛾邋 判 停站 E 懈
' 5
5 2 1 0 I 3
5 2 3 0
折 遁 筑己
折 逗 轨1
图 5 站 后 双 线 折 返 作 业 流程
劂苹驶国苹蟊 l i 2 2 折邀剐车m艟“ 寸 侧『 自 1 隔
‘ 一 一 ‘ 一 举 隔 耐 一

— 一

折透 删 车捌远 时 由 I f u j 龋
折近删草出发时 M¨黼

蚶 ’ 。 撒 闸哪 j o !
上行
图 7站后交叉渡线折返站布置图
々 肝l 利增单钱折避阃隔埘闻f ! f i 衅
折 遁 囊 l
图 3 站 后 单 线 折 返 时 间 图
下行
为站后 折返 站 的设 计提 供依 据 。
I 关 键词 】 城 市轨道 交通 折返 能 力 站后双 线折返 站 后单 线折返
1引言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的折返形式能力 的大小主要 由列车发车间 隔时间决定的 , 折返能力与发车间隔时间成反 比关系【 】 】 , 目前 , 城市 轨道 交通列车折返主要 以站前折返 、 站后折返为主 , 不同的折 返站 形式 , 折返能力计算根据折返方式 的不 同而有所差异 。 站后折返形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颇 琼 女 经 济学硕 士 经济 师 现 任 经 营 发 展 部 经 营 策 划 经 理 主 要 负 资城 际 轨 道 交 通 沿 线 土 地 综 合 开 发 利 用 的
,
,
研 究 实施 以 及 沿 线 附 属 资 源 开 发 经 营的 策划 研 究 实



施 等工 作

往 : 袱 佑 、性 弄 八 入 城

房 地 产 的 增 值 提 高 城 市 劳 动 生 产 率 之 间 有 着 内在 的
联 系 而 且 与建筑 业 车辆 机 电设 备 制 造 业 商 业 及 房 地 产 业 的 发 展 具 有 高度 关 联
, 。 。 ,
、 、
( 2 ) 投 融 资 方 面 的政策有 : 2加 4 年 7 月 国 务院 发

要 通 过 对 香 港 等 地铁 相 关 案 例 的 研 究 并 以 广
,
,
,
成 运 营 困难
,

即使 世 界 上 运 营 比 较 成 功 的 香 港 地 铁 公
,
佛 地 铁 项 目 为 主 要研 究 对 象进 行 沿 线 土 地 集 约 利 用 的 战 略 估 算 初 步得 出结 论 城 市 交通 必 须 与 土 地 资 源 利
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
导读:城市轨道交通中远期能耗预测研究,城际轨道交通网络规划,城际轨道交通敷设方式 研究,城际轨道交通高峰小时流量预测方法研究,城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发展趋势研究,城 市轨道交通节能技术发展趋势研究。
中国学术期刊文辑(2013)
目 录
一、理论篇 城际轨道交通沿线土地集约利用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作用 1 城市轨道交通 24 脉波牵引整流变电站网侧谐波电流的分析 7 城市轨道交通乘客信息系统的应用和发展探讨邓敏 14 城市轨道交通大型换乘枢纽的客流组织管理 16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设施的评价方法 20 城市轨道交通换乘枢纽站大客流的安全疏散考察 24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故障救援方案探讨与应用 25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开行方案的确定 29 城市轨道交通通信系统中的传输系统研究 34 城市轨道交通突发事件下公交应急联动策略 35 二、发展篇 城市轨道交通沿线常规公交线路的调整研究 40 城市轨道交通移动闭塞列车安全间隔时间分析 42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47 城市轨道交通直流牵引供电系统的运行仿真 53 轨道交通安全保护区信息化监测技术研究 65 轨道交通安全风险管理 70 轨道交通机车车辆牵引电传动系统组合试验标准解析 73 轨道交通简支箱梁桥振动传递特性分析 77 轨道交通信号专业人才培养借鉴新加坡职教模式的思考 82 轨道交通沿线绿化景观概述 84 轨道交通综合监控培训系统的设计与应用 86 轨道交通综合监控系统分段开通贯通方案讨论 88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杨春妮(通号城市轨道交通技术有限公司,北京 100070)摘要:折返间隔是影响城市轨道交通运输能力的重要因素,通过折返作业项目和作业时间分析出制约折返间隔的关键点,从信号系统、车辆性能参数、设备选型、站停时间等方面提出优化措施,重点从优化信号系统的角度出发,提出通过联锁进路控制原理、列车速度模型、A T O 的折返模式和控车算法来提高折返能力的方法。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信号系统;折返间隔;ATP 中图分类号:U284.4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4440(2022)03-0089-06Analysis and Optimization Measures of Urban Rail T ransit T urn-back CapacityYang Chunni(CRCS Urban Rail Transit Technology Co., Ltd., Beijing 100070, China)Abstract: Turn-back interval is the main factor that aff ects the capacity of the urban rail transportation.This paper analyzes the key points restricting the turn-back interval through turn-back operation item and operation time, and puts forward the optimization measure from the aspects such as signal system, vehicle performance parameters, equipment selection, stop time, etc. Focally from the point of optimizing the signaling system, the paper proposes a method to improve the turn-back capability by means of interlocking approach control principle, train speed model, A TO turn-back mode and train control algorithm.Keywords: urban rail transit; turn-back capacity; signal system; turn-back interval; ATPDOI: 10.3969/j.issn.1673-4440.2022.03.018收稿日期:2021-08-02;修回日期:2022-01-19作者简介: 杨春妮(1986—),女,工程师,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城市轨道交通通信信号,邮箱:yangchunni@ 。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措施发布时间:2021-06-08T15:30:56.557Z 来源:《基层建设》2021年第6期作者:何燊传[导读] 摘要:地铁具有运量大、快速、安全、稳定、受气候条件影响小等特点,对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效果显著。

合肥市轨道交通集团有限公司安徽省合肥市 230000摘要:地铁具有运量大、快速、安全、稳定、受气候条件影响小等特点,对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效果显著。

不同站型布置、速度目标值、车辆编组、道岔型号对线路折返能力都有较大的影响,传统轨道交通设计中折返站往往使用岛式站前折返站型、岛式站后折返站型、侧式站后折返站型;而侧式站前折返由于受制于车辆交替停靠在不同站台,在一定程度上导致旅客上错车,实际设计中并不采用。

在传统城市轨道交通中,速度目标值往往在80~100km/h,车辆编组长度在120~140m,道岔型号在9~12号之间;但随着城市的发展,运能需求、速度要求逐步提升,如北京、上海、广州均已采用更高编组(186m场、8辆编组)、更高速度(160km/h)的轨道交通系统,随着各项基本指标的改变,极大地影响线路折返能力。

因此,影响折返能力的各项技术指标是相互耦合的,不同的技术指标组合所对应的折返能力也是不同的,系统地研究不同情境下折返能力情况及其内在联系,以及更大、更快轨道交通系统中折返能力的提升,对轨道交通设计工作具有极大的意义。

关键词: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优化措施;引言随着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客流的不断增长及列车开行间隔的缩短,车站折返能力日益成为束缚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运输能力的关键因素。

基于在城市轨道交通线路设计和运营中积累的经验,本文分别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不同折返形式、站型以及折返能力进行分析和计算,从运输组织和车站设计两个方面就如何提高车站折返能力进行探讨,并提出相应的运输组织措施和工程设备措施。

1传统站型折返能力分析列车折返设备的通过能力受站型、折返方式影响较大,下面对不同线路技术标准条件下的站型、折返方式等进行折返能力分析。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措施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措施

第23卷第1期2021年1月Vol.23No.1Jan2021交通科技与经济Technology&Economy in Areas of Communications引用著录:丁伟,李爱东,汤杰,等•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措施[J1交通科技与经济"021,23(1):59-66.DOI:10.19348/ki.issnl008-5696.2021.01.010城市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及优化措施丁伟s李爱东s汤杰s于德勇2(1.中国铁路设计集团有限公司交通运输规划研究院,天津300000#.深圳地铁集团有限公司,广东深圳518000)摘要:分析在传统折返配线条件下,最高速度和编组量数(车辆长度)对线路折返能力的影响,并总结其相互制约关系:即随着编组的增大和速度目标值的提高,传统方式折返能力将逐步下降,如当速度目标值为160km/h、车辆选型编组为A型车8辆编组的情况下,折返能力最大为27对车/h(侧式站后折返)为应对传统折返方式的能力限制,提出新型折返方式一一混合式折返方式,其适用于通道运量需求较大、速度目标值较高的情况,并通过仿真模拟软件X-dnve测试不同速度、不同编组、不同停站时间条件下的折返能力。

结果表明:在速度目标值160km/h、车辆选型编组为A型车8辆编组的情况下,最大折返能力可达38对车/h,与传统方式相比,折返能力及输送能力可提高40.7%。

关键词:折返能力;速度目标值;编组长度*混合式折返;运输能力中图分类号:U4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5696(2021)01-0059-08Analysis on turnaround capacity of urban rail transit line andits optimization measuresDING Wei1,LI Aidong,TANG Jie1,YU Deyon g2(1.Transport Planning and Research Institute,China Railway Design Corporation,Tianjing300000,China;2.Shenzhen Metro GroupCo"Shenzhen518000"China)Abstract: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fluence of the maximum speed and the number of marshalling(vehicle length)on the turn back capacity of the line under the condition of traditional turn back line,and sums up the mutual restriction relationship.With the increase of marshalling and the increase of target speed value,<he<urnbackcapaciyof<radiionalmodewi l gradua l ydecrease.Forexample"when<he<arge<speed valueis160km/hand<hevehicle<ypeselecionis8-carformaionof<ypeA.The<urnbackcapaciyof<he linewi l bereducedgradua l y.Themaximumcapaciyis27pairs/h(urnbackaf<ersides<aion).Inorder <odealwih<hecapaciylimiaionof<radiional<urnback mode"anew<ypeof<urnback mode"hybrid <urnbackmode"isproposed.I<issuiablefor<hesiuaion<ha<<hedemandofchannel<ra f icvolumeis largeand<he<arge<valueofspeedishigh.The<urnbackabiliyofdi f eren<speed"di f eren<formaionand di f eren<dwe l imeis<es<edbysimulaionsof<wareX-drive.Through<heanalysisandresearchon<he hybrid<urn back mode"under<he condi ion of<arge<speed of160km/h"vehicle<ypeselecionand formaionof8-carformaion"<hemaximum<urnbackcapaciycanreach38pairsofvehicles/h"whichis 40.7%higher<han<ha<of<he<radiionalmode.Key words:turnaround;target speed;marshalling length;hybrid turn back mode;transport capacity地铁具有运量大、快速、安全、稳定、受气候条—E--------------件影响小等特点,对解决城市的交通拥堵问题效果第M作者简介:丁伟(1988-)男,工程师,研究方向:交通运输 显著。

地铁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地铁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理 布 置 折 返 站 的 站 型 及 配 线 形 式 得 到 大 幅 的 提高 。 列车折 返能 力不 仅是 确定 城市 轨道 交通 全线 列车运 输能 力 的基础 。也 是整 个城 市轨 道交 通 系统运 营组织 的关 键 ,在工 程设 计 阶 段 . 返能 力的计 算是 确定 车站 配线 , 算信 折 验 号 系 统 设 计 能 力 和 确 定 列 车 运 行 组 织 方 案 的
城 市 轨 道 交 通 线 路 系 统 运 输 能 力 是 指 在 采 用 ~ 定 的 车 辆 类 型 、 号 设 备 、 定 设 备 和 信 固 行 车组 织方法 条件 下 .按 照 现有 活动设 备 的 数 量和 容量 , 轨道 交通 线 路在 单位 时 间 内f 通
s s 1 5
s s l 5 s 5 1 s
方 案 三 的 折返 间 隔 时 分 由进 路 的排 列 时 间 t 、 车 的进 站 时 间 t 、 车 的停 站 时 间 t、 1列 2列 3 列车 的转换 运行 方 向时 间 t、列车进 入 折返 4 线的 时间 t 5所组成 。 与方 案一相 比较 .本 方案第 一 趟列 车进 行折返 作业 的途 中.第 二趟 列车 就 已经 开始 进站作 业 、 站作 业 、 停 折返 作业 。第二 趟 列车 进行 折返作 业途 中 。第三 趟列 车就可 以开始 进站作 业 , 间隔时分 明显 减少 。 但是 与方 案二 比 较 .本 方 案 折 返 间 隔 时 分 受 停 站 时 间 和 换 头 作 业 时 间 的 影 响 大 ,并 多 出 了 列 车 进 入 折 返线 时间 。但 乘 客上下 车分 别位 于站 台 的两 侧 。避 免 了方案 二 中乘 客上 下 车站 台方 向不 固定 的问题 , 于组 织管 理 。 便 二、 典型 折返站 的折 返能力 计算 同样 以上面 三个 典型 折返 站为例 .分别 计 算 出相应 的折 返能 力 。由上面 论述 折返 站 作业 流程 中可 以看 出 ,折 返 时问 均受 以下 5 种 时 间 影 响 1 )进站进 路排 列时 间 t 。 1 与设备 性 能和 值 班员 的业务 技能 和熟 练程度相 关 。 2 )列车 的进站 时间 t。与列车 自动 防护 2 AT P安 全 保 护 距 离 S 有 关 。 D 3 )列 车 的停 站 时 间 t 含 开 、 车 门 的 3( 关 时间和 停站 时间 ) 。与上 下车客 流有关 。 4 )列 车转 变 运行 方 向 即换 向作 业 的 时 间 t 如果列 车可 以在 停站 开 门时 同时进行 4 换 向作业 , 项时间 t= 。 此 4 O 5 )列车 出清道 岔区段 的时 间 t 。 5 与道岔 的侧允许 通过 速度有 关 。 以下 计 算 均 假 定 三 个 方 案 基 础 条 件相 同。绘制 的折 返时 间计算 图表如 下 : 由下 图 表可 以看 出 .站 前交 叉渡线 折返 时间< 站后交 叉渡 线折 返时 间< 前单 渡折返 站

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

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

轨道交通折返能力分析城市轨道交通的通过能力主要由区间通过能力、车站折返能力、供电设备及信号设备等因素决定。

其中车站折返能力是指折返站在单位小时内能够折返的最大列车数。

行车间隔时间大于折返间隔时间时,车站折返能力不影响线路通过能力;反之,车站折返能力限制线路通过能力。

目前,对城市轨道交通车站折返能力的研究主要有:苗沁通过分析列车运动状态,得出岛式车站列车折返过程中各单项作业的时间标准,及折返能力的计算方法;曹娜通过计算站前单渡线折返、站前交叉渡线折返和站后交叉渡线折返三种折返方式的折返时间,对比分析三种作业方式的优缺点,得出采用站前站后相结合的站型布置方案为折返站的推荐方案;李俊芳对站前和站后折返间隔时间进行计算,得出间隔时间由大到小的作业依次为:站前单渡线折返、站后单线折返、站后双线折返,并提出可以采用现代化电气及信号设备、压缩列车停站时间等措施提高车站折返能力。

本文在以上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城市轨道交通行车组织过程中的折返作业方式的适用性进行分析。

1折返作业方式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一般采用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两种形式。

目前,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多使用站后折返作业方式进行折返,本文仅对站后折返能力进行研究。

本文以厦门地铁1号线镇海路站为例,镇海路站线路示意图见图1。

图中,A点和B点为道岔,C点为上行出站信号机。

镇海路站站后折返作业,可以采用站后单线折返,也可以采用站后双线折返。

2折返间隔时间计算运用图解法,将组成列车折返作业过程的各个单项作业时间,按作业顺序绘制在折返技术作业程序图上,在图上即可找出相邻两列折返列车的折返间隔时间。

2、1基础数据在CBTC模式下,折返作业过程中各单项作业的作业时间标准见表1。

2、2站后单线折返间隔时间计算站后单线折返是各列车用同一折返线完成折返的作业方式,见图2。

站后单线折返作业技术作业程序见图3。

站后单线折返作业过程为:(1)列车进入下行站台停稳,乘客下车。

(2)入折返线进路信号机开放,车运行至折返线停稳,司机换端。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图1
岛式车站折返配线型式
本文选取图 1 中的岛式车站站后停车折返配线 型式作为分析案例 , 对列车折返过程和计算原理进
行较为具体的分析, 以求揭示该类型车站折返的一 般特点和折返能力的计算方法。 !折返过程
本文案例采用参数为: 列车为地铁 B 型车 6 辆 编组, 岛式站台长 120 m, 配线为站后停车折返线型 式, 信号制式为 AT O( 列车自动驾驶 ) 模式 ( 具体如 图 2) 。图 2 中 A 点为道岔与正线相接的轨缝点, B 点为道岔与侧向直轨相接的轨缝点, C 点为车站列 车出发信号灯位置点。
图3
接车过程列车进站运行 ( 匀 速 减速 停止 ) 速度示意图
图4
列车进折返线运行 ( 起动 匀速 减速 ) 速度示意图
4) 接车作业走行时间: 列车完成前述阶段的运 动后 , 即可办理解锁及下一列车进站进路 ( 13 s) , 之 后 AT P、 A T O 进行响应及延迟 ( 3 s) 后 , 下一列车即 可进站。本阶段的下个循环过程即可再次开始。 综上 , 接车作业时间为: 36 s+ 30 s+ 23 s+ 13 s + 3 s= 105 s。 3. 2 折返作业时间计算 3. 2. 1 折返作业过程 折返作业以 1 号车车尾离 开 B 点 , 进路、 信号 均已开放办妥时开始计时。 2 号车接车作业具体过 程如下: 1) 2 号列车由 A 点驶入 ∃ 道折返线, 停稳 ; 2) 2 号列车等待进路信号开放 ; 3) 2 号列车起动至尾部离开 B 点; 4) 2 号 列车尾 部离开 B 点后 , 解锁 及办理 进 路、 开放进折返线信号, A T P、 AT O 响应及延迟。 3. 2. 2 折返作业时间计算 列车折返作业时间主要包括进折返线时间、 等 待信号时间、 驶出 B 点时间、 解锁及办理进路时间 , 以及 AT P、 A T O 响应及延迟时间等。以下 为各作
3. 3. 1 发车作业过程 发车作业以前车车尾离开 C 点, 进路、 信号均已 开放办妥时 开始计时。1 号车接 车作 业具体 过程 如下: 1) 1 号列车由 B 点驶入 # 道车站, 停稳 ; 2) 1 号列车办理上下客作业; 3) 1 号列车起动至列车尾部离开 C 点 ; 4) 1 号 列车尾部 离开 C 点后 , 解锁 及办理 进 路, AT P、 AT O 响应及延迟。 3. 3. 2 发车作业时间计算 列车发车作业时间主要包括进站时间、 停站时 间、 起动驶出 C 点时间、 解锁及办理进路时间, 以及
1
折返站辅助配线型式
折返站的折返能力不仅是确定城市轨道交通全 线运输能力的基础 , 也是确定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组 织的关键。在工程设计阶段, 折返能力计算是确定 车站配线、 验算信号系统设计能力和确定列车运营 组织方式的重要依据。列车在折返站的折返能力不
城市轨道交通列车折返站的辅助配线型式与站 台型式 ( 如岛式站台、 侧式站台) 、 周边环境 ( 如临近 车辆段、 停车场等 ) 等密切相关, 不同的车站型式和 周边环境会产生不同的折返配线型式。本文仅考虑 岛式车站、 不含出入段因素下的折返型式。该种情 况下的车站折返型式如图 1 所示。
业的运动过程分析和时间计算。 1) 进折返线时间 : 该阶段 2 号列车由 A 点运动 至停止 , 列车走行过程包括匀速运动和制动减速两 个阶段。其走行过程和走行时间在上述的接车作业 时间计算中已作分析, 即走行时间为 22 s 。 2) 出折返线时间: 2 号列车起动驶出停车折返 线、 驶过 B 点、 停在 # 道站台 , 是一个整体的运动过 程 ( 包括折返作业的起动驶出 B 点和发车作业的驶 过 B 点停在车站两部 分) , 故先按整体运动进行计 算分析 , 再将计算结果中各作业的距离和时间划归 各过程单独计列。本过程中列车走行过程包括启动 加速、 匀速运动和制动减速三个阶段。列车运动状 态示意图见图 5。经计算 , 本过程总走行时间为 48 s 。其中列车由折返线至尾部驶出 B 点时间为 34 s, 列车尾部驶过 B 点至在 # 道站台停稳时间为 14 s 。 3) 折返作业走行时间 : 由于列车在停车线等待 时间需在综合分析中得到 , 故本阶段作业暂不计列 该时间。将上述几个作业过程时间相加 , 并加解锁 及办理进路、 AT P 和 AT O 响应及延迟时间 , 得折 返作业走行时间= 22 s+ 34 s+ 13 s+ 3 s= 72 s 。 ! 59 !
第 11 期
研究报告
尾部离开 A 点至停车线停稳时间 ( 进折返线作业) 为 22 s 。
速运动和制动减速三个阶段。列车运动状态示意图 见图 4。经计算 , 本过程总走行时间为 45 s 。其中 列车起动至驶出 A 点时间 ( 进站作业 ) 为 23 s, 列车
注 : S 为本阶段全程走行距离 , S 1 为匀速段走行距离 , S 2 为减速段走行距离。以下图 4~ 6 同此。
城市轨道交通 究

2010 年
图5
列车出折返线运行 ( 起动 匀速 减速 ) 速度示意图
3. 3
发车作业时间计算
AT P、 A T O 响 应及延迟时间 等。以下为各 作业的 运动过程分析和时间计算。 1) 进站时间 : 该阶段 1 号列车由 B 点运动至停 止 , 进站走行过程包括匀速运动和制动减速两个阶 段。其走行过程和走行 时间在折返作 业中已作分 析 , 即走行时间为 14 s 。 2) 停站时间 : 同列车进站后的停站时间 , 按 30 s 考虑。 3) 驶出 C 点时间 : 1 号列车由车站起动 , 驶出 C 点。本过程中列车走行过程包括起动加速、 匀速运 动两个阶 段。列车 运动状态 示意 图见图 6。经计 算 , 本过程总走行时间为 19 s。
图 2 站后 停车折返线的列车折返形式图
折返作业具体又可划分为三个子过程: 接车作 业、 进出折返线作业、 发车作业。其中折返作业具体 又可分为进折返线作业和出折返线作业。三个子过 程作业共同构成折返全过程。其间三个子过程作业 紧密联系、 环环相扣、 彼此相关、 相互制约, 相邻作业 间有较为严格的时间顺序。 1) 接车作业: 自 2 号列车驶出 ∀ 道站台驶向折 返线且列车出清 A 处道岔时始, 3 号列车由 ∀ 道驶 入 ∀ 道站台并停稳, 进行上下车作业, 等至接到进折 返线信号 , 列车开始起动时止 ( 后接进折返线作业 ) 。 2) 进折返线作业: 自 1 号列车驶出停车线驶向 #道站台且 B 处道岔出清时始 , 2 号列车由 ∀ 道站 台驶入 ∃ 道并停稳, 等至接到出折返线信号, 列车开 始起动时止( 后接出折返线作业) 。 3) 出折返线作业: 自 1 号列车驶出 # 道车站且 列车出清 C 处时始 , 2 号列车由 ∃道驶入 # 道站台 , 等至接到发车进站信号, 列车开始起动时止( 后接发 车作业) 。 4) 发车作业 : 自 1 号列车尾部离开 B 点时始 , 列车由道岔驶入 #道站台停稳 , 办理上下客作业, 由 #道站台驶出车站, 至列车尾部离开 C 点止。 结合上面的作业过程可以看出: A 、 B、 C 点为各 相邻作业开始的转换点, 因此以 A 、 B、 C 点作为能力 关键点进行分析 ; 通过计算各车完成相关作业的时 间, 得出接车、 折返、 发车各作业过程时间, 并将三个 作业过程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综合分析, 最终得到该 配线型式下的车站折返能力。 ! 58 !
析和折返时间的计算 , 初步揭示了城市轨道交通列车 折返的 一般特点和折返能力的计算方法 。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 ; 折返站 ; 折返能力 U 292. 5+ 3 中图分类号
Analysis of Turning back Capacity at Urban Rail Transit Sta tion M ia o Q in, Z ho u T ia nxing Abstract With a bir ef intr oduction o f the tur ning back chara cter istic and the ca lculatio n me thod of tra in in subw ay system,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t ur ning back pro cess a nd calcula tes the t urning back tim e o f metr o tr ains. Key words ur ba n r ail tr ansit; turning back station; tur n China R ailw ay Ery ua n Engine er ing ing back capacity First author s address Gr o up Co . , L td. , 610031, Chengdu, China
第 11 期
研究报告
城市轨道交通折返站折返能力分析
苗 沁 周天星
第一作者 , 工程师 ) ( 中铁二院工程集团有限责 任公司 , 610031, 成都 摘 要 通过对城市轨道 交通岛 式车站 列车折 返过程 的分
仅受折返站配线型式影响, 同时也受信号控制方式、 列车运行方案、 列车停站时间等条件的制约。 折返能力计算根 据折返方式的差别而有所差 异。站前折返和站后折返的折返能力计算过程略有 不同。终点折返站的站前折返只需计算接车间隔和 发车间隔即可确定折返时间 , 而站后折返需计算接 车间隔、 折返间隔和发车间隔三项数据才能确定折 返时间。中间折返站由于车站既有折返作业又有通 过作业 , 计算过程较为复杂 : 要先根据列车运行交路 开行比例确定折返列车与通过列车在折返站的作业 规律, 再分别计算折返列车与通过列车的作业间隔 以及折返列车之间的作业间隔, 最终确定折返能力。 当折返线兼作出入段线时 , 还要考虑出入段线作业 对折返作业的影响。

2010 年
3
折返作业过程时间计算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