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审计制度发展
中国审计学小史

中国审计学小史
中国审计学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以下是其发展历程:
- 古代审计(公元前1100年至1840年):
- 西周时期:出现了审计的萌芽,朝廷初步确立了审计制度,设立了小宰、宰夫、司会等官职,宰夫是具体执行审计的官员。
- 春秋战国:以“依法治国”的思想为前提,政治审计和经济审计得到了强化,各诸侯国也设置了审计的官职,上部报告会计制度相继实施,这是中国历史上最初的会计审计制度。
- 秦汉时期:审计得到了进一步发展,秦朝设置了御史大夫的官职,主管全国的审查审计业务,包括政治审查、经济审计等审计业务。
- 隋唐至五代十国:审计监督权力由御史台、刺史和比部分掌,唐朝时,御史台是最高的审计机构,比部作为独立的审计机构存在。
- 北宋至明清时期:审计职权开始独立,出现了审计这个词语,审计机构的职权扩大,对财政经济活动的监督也加强了,开始设置官员,组织机构的层次开始形成。
- 现代审计的生成和发展(1840年至1949年):
- 中华民国的政府审计:1911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政府公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实行国家预算制度,这个是审计监督制度的基础。
之后,北京政府设立了审计机构——审计院。
中国审计学的发展历史悠久,随着时代的变迁和社会的发展,审计学的内涵和外延也在不断丰富和扩展。
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

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一、中国审计的起源中国审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
在中国古代,审计是由国家政府机构负责的,主要目的是监督财政收支的合法性和合规性。
古代审计的主要内容包括审查账簿、核对账目、查实资产等。
二、近代审计的发展近代审计的发展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中国。
当时,中国开始引进西方的审计理念和方法。
1904年,清政府成立了第一个专门从事审计工作的机构——国库审计院。
国库审计院的成立标志着中国审计的正式建立。
三、审计在新中国成立后的发展新中国成立后,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推进,审计在中国的地位和作用逐渐得到提升。
1950年,中国成立了第一个中央审计机构——中央审计委员会,负责对中央财政预算的审计工作。
此后,各级政府也相继设立了审计机构,形成了中国审计体系的初步框架。
四、市场经济背景下的审计发展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经济迅速发展,市场经济体制逐渐建立。
在这一背景下,审计的作用愈发重要。
1994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明确了审计的法律地位和职责。
审计法的出台,标志着中国审计进入了法制化的轨道。
五、国际化视野下的审计发展随着中国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不断深入,中国审计也逐渐与国际接轨。
中国审计机构相继加入了国际审计组织(INTOSAI)和亚太地区审计组织(ASOSAI),积极参与国际审计标准的制定和国际审计合作。
六、信息化时代的审计发展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审计也进入了信息化时代。
中国审计机构逐渐引进和应用了先进的信息技术,提高了审计的效率和准确性。
同时,随着大数据和人工智能技术的应用,审计也朝着数字化和智能化的方向发展。
七、全面深化改革下的审计发展当前,中国正处于全面深化改革的关键阶段,审计也在改革中不断发展。
中国审计机构逐渐加强了对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的审计监督,推动了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
同时,审计也在推动政府治理和反腐败工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八、未来展望展望未来,中国审计将继续发展壮大。
我国审计的发展(表格)_郭卫征

意
义
备 注
20世纪以来 民族工商业的发展 规范了社会审计的业务范围和要求 商品经济、对外开放的需要 新中国成立很久 一段时间取消了 社会中介审计
1983年,审计部门领导下的审计师事务所在全国陆续组建 1995年起,我国社会审计事业逐步走上了统一发展的道路 早期内部审计 现代内部审计
皇室审计、寺院审计等 1、诞生于民国,在铁路、银行系统,有较全面的内部稽核制度; 2、新中国成立初期,我国一些大型专业公司和厂矿企业也曾设有本部审计部门、专职审计人员; 3、到1953年全面学习苏联后撤销。 1、1983年以来逐步建立; 2、1985年,相机颁布《内部审计工作若干规定》等规章制度,促进内部审计机构和工作的审图开展; 3、1994年通过《审计法》,1995年颁布《审计署关于内部审计工作的规定》,完善了内部审计的法律规 定;4、2004年8月公布《中央企业内部审计管理暂行办法》,规范了中央企业的内部审计工作。
修订了《审计法实施条例》
明确规范了审计机关的监督范围、权限、对审计机 关的监督等方面
我 国 审 计 的 发 展(二) 类型 阶 段 产生 北洋政府 社 会 审 计 的 新中国成 发 立后 展 分 期 1918年 1921年 1979年 1980年 1985年 1986年 1993年 1995年 发 展 情 况
1984.12. 中国审计学会成立 17
颁布《国务院关于审计工作的暂行规定》、《审计工 作试行程序》 《审计法》 全面规定 《审计法实施条例》 《审计法修正案(草案)》,06.2.28实施 进一步明确健全审计监督机制、完善审计监督职责 、加强审计监督手段和规范审计行为等方面
(1949至 今)
2009
民国时期审计特点:法规空前完备
中国内部审计发展编年史

一、古代中国的内部审计(公元前约2000年-公元1840年)古代中国尚未形成现代内部审计体系,但可以追溯到一些内部审计的雏形。
1.公元前约2000年-公元前221年:在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中国出现了一种称为“祝融”的审计制度。
祝融是商代晚期和周代早期的唯一一种审计手段,它主要用于监督国有财产的管理和使用,确保国家财税的稳定。
2.公元前206年-公元1840年:随着封建制度的确立,古代中国逐渐形成了一套监察制度,其中也包括了一些内部审计的内容。
例如,在唐代,官员会定期进行账目核对,以查明是否存在财务违规行为。
此外,在明代,也出现了一些类似于内部审计的措施,以检查国家财政的管理和使用。
二、近代中国的内部审计(1840年-1949年)1840年至1949年期间,中国经历了一系列重大变革,其中内部审计也随之发展。
1.1840年:随着鸦片战争的爆发,外国势力进入中国,中国开始接触西方的内部审计制度。
西方国家的内部审计理论和实践对中国的内部审计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2.1902年:清朝政府成立了一个称为“审计院”的机构,它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的内部审计机构。
审计院的职责是审查和监督国家财务,确保国家的财政管理合规。
3.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审计院改组为“财政部审计司”,并对整个国家的财政进行内部审计。
4.1928年:国共内战爆发后,中华民国政府开始探索建立现代内部审计机构,以应对财政管理的需要。
在此期间,一些地方政府和机构开始自行组建内部审计机构。
三、现代中国的内部审计(1949年至今)1.1954年:中央人民政府成立了新的内部审计机构,改名为“国家审计署”。
国家审计署负责对国家和地方的财政进行综合审计,确保国家财政管理的合法合规。
2.1958年:中国政府开始实行计划经济制度,国家审计署的审计重点也转向对计划经济的审计,以保证计划经济的顺利运行。
3.1978年:开放以后,中国内部审计进入了一个新时期。
中国特色审计监督制度的建立和发展

适应改⾰开放和国民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从1983年起,我国很快组建了审计机构。
以1994年《审计法》的颁布为界限,中国特⾊审计监督制度经历了创⽴和发展两个阶段。
经过⼗多年的努⼒,特别是《审计法》颁布以后,建⽴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审计⼯作,积极探索审计⽅式和⽅法,我国审计监督逐步⾛上了法制化、制度化、规范化的轨道。
(⼀)适应中国国情,建⽴有中国特⾊的审计机关领导体制和审计机构 世界各国的政府审计主要有⽴法模式、⾏政模式、司法模式和独⽴模式四种。
我国审计实⾏的是⾏政模式,审计机关⾪属于政府⾏政序列。
国务院和县级以上各级政府设⽴审计机关。
审计署在国务院总理领导下,地⽅各级审计机关分别在省长、⾃治区主席、市长、州长、县长、区长和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下开展⼯作。
《宪法》第⼀百零九条规定:“县级以上的地⽅各级⼈民政府设⽴审计机关。
地⽅各级审计机关依照法律规定独⽴⾏使审计监督权,对本级⼈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负责”。
地⽅审计机关实⾏双重领导体制,即受同级⼈民政府和上⼀级审计机关双重领导,审计业务以上级审计机关领导为主。
审计署成⽴后,在地⽅各级党政领导的重视和⽀持下,县级以上地⽅审计机关得以陆续组建并开展⼯作。
⽬前,我国已建⽴县级以上审计机关3100多个,形成了有中国特⾊的政府审计组织机构和领导体制。
(⼆)在审计实践中,培养造就了⼀⽀具有较⾼政治素质和业务素质的审计⼲部队伍 我国审计机关创建初期,审计专业⼈员极为缺乏,中央提出,要在实践中,培养和造就⼀批忠于职守、秉公办事、坚持原则、敢于⽃争、实事求是、精通业务的⾼素质的审计⼈员,要建⽴起⼀⽀政治素质好、精⼲内⾏、廉洁奉公的审计⼲部队伍。
以后,中央领导对审计机关的廉政建设提出了新的标准,即要廉洁、公正、严格、奉献。
1998年,中央领导⼜进⼀步明确提出,要从严治理审计队伍。
⼗⼏年来,我国审计⼈员已发展到近9万⼈。
⼴⼤审计⼈员在审计实践中,努⼒钻研审计业务,认真学习市场经济知识,不断提⾼审计执法⽔平。
论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

论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审计作为一项重要的经济活动,以其在监督、评估和提供专业意见方面的作用,对国家经济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的财政审计,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推进,中国审计行业取得了显著的进展。
以下将对中国审计的发展历史进行简要的介绍。
中国古代审计的起源可以追溯到西周时期,当时的审计主要是对财政收支进行监督,确保国家财政的安全。
然而,由于当时的审计制度尚不完善,审计的效果并不理想。
到了晚清时期,随着现代工商业的发展以及外国资本的涌入,审计制度进行了一定的改革。
1901年,清政府在北京设立了官方审计机构,正式成立了中国的审计体系。
20世纪初期,中国的审计工作主要由公务员完成,其主要任务是监督政府机构和国有企业的财务活动。
然而,由于政治和历史原因,中国的审计行业长期受到限制和干扰,无法有效发挥其监督和评估作用。
到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进行改革开放,审计制度的改革也成为了一个重要的议题。
1985年,中国国家审计署正式成立,作为国家审计机构进行审计工作的统一管理和监督。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中国的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各类企事业单位和金融机构不断涌现,对审计的需求也日益增加。
为了适应市场经济的需求,中国审计行业开始向专业化和国际化方向转变。
1990年代,中国审计机构开始引入国际审计标准和实践,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
此外,中国还加入了国际审计组织和国际会计师公会联合会等国际组织,积极参与国际审计标准的制定和推广。
21世纪以来,中国审计行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国家审计署通过建立统一的审计标准、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等举措,不断提高审计质量和效果。
中国的审计工作不再局限于传统的财务审计,还涵盖了绩效审计、合规审计、风险管理审计等领域。
同时,出现了一批优秀的审计机构,不仅提供审计服务,还提供咨询、培训等综合性服务,推动了中国审计行业的发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规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规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审计事业发展规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调深入实践。
审计工作必须紧密结合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发展实际,深入调研,把握实际情况,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
二、注重加强基础建设和规划布局。
审计机关必须增强信息化建设,加强财务审计和绩效审计的建设,加强配套设施建设,规划好审计工作布局,确保审计工作的有序展开。
三、坚持公正、公平、严谨的原则。
审计机关必须坚持公正、公平、严谨的工作原则,加强自身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道德风范,保证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可信度。
四、积极推动法制建设。
审计机关必须加强法制建设,严格遵守规章制度,增强法律意识和法律素养,促进审计法制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发展。
五、强调创新和改革。
审计机关必须不断推进审计改革和创新,积极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探索和实践综合审计、风险预警、知识产权审计等新领域和新模式,提升审计工作水平和效益。
中国的审计制度

中国的审计制度中国的审计制度是中国国家政治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历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纪80年代。
本文将从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现状及问题、改革与完善等方面进行介绍。
一、审计制度的发展历程中国的审计制度起步较晚,但发展迅速。
20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推进审计制度建设,先后出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署审计条例》等法律法规,为审计工作的开展提供了法律保障。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审计工作的范围和内容也在不断扩大。
目前,中国的审计工作包括国家审计、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三个方面。
国家审计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金融机构等单位进行的审计;内部审计是指企业、事业单位内部自行开展的审计工作;社会审计是指社会审计机构接受委托对上市公司等企业进行审计。
二、审计制度的现状及问题目前,中国的审计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审计体系。
但是,审计制度在实践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
审计范围不够全面。
目前,国家审计的范围主要是对政府机关、国有企业和金融机构等进行审计,而对其他类型的企业和组织,如民营企业、非营利组织等,缺乏相应的审计监督。
内部审计缺乏独立性。
一些企业和单位的内部审计工作开展不够独立,缺乏独立性和客观性,难以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社会审计的公信力有待提高。
社会审计是上市公司等企业的重要监管力量,但是一些社会审计机构存在违规行为,如虚假审计报告等,影响了社会审计的公信力。
三、改革与完善针对审计制度存在的问题,需要进一步改革和完善。
要扩大审计范围。
将审计范围扩大到各类企业和组织,包括民营企业、非营利组织等,实现全面监督。
要加强内部审计的独立性。
企业应该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开展独立、客观的内部审计工作,确保企业财务报告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要提高社会审计的公信力。
加强对社会审计机构的监管,严格惩处违规行为,提高社会审计的公信力。
四、总结中国的审计制度已经初具规模,形成了以国家审计为主导、内部审计和社会审计为补充的审计体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审计制度的发展路径探讨
2013年03月26日周菁(审计署广州办)中国审计制度恢复三十年来,全体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从我国实际出发,不断探索中国审计制度,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依法履行审计监督职责,逐渐开创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审计之路。
回顾中国审计制度发展历程,对于丰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完善审计监督制度,促进审计事业科学发展,充分发挥审计的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中国审计制度的历程回顾
中国审计制度是国家审计理论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即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下所形成的国家审计相关制度安排的总称。
三十年来,新中国审计制度经历了以下发展历程: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开启了改革开放的新时期。
为适应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客观需要,1982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九十一条第一款规定“国务院设立审计机关,对国务院各部门和地方各级政府的财政收支,对国家的财政金融机构和企业事业组织的财务收支,进行审计监督”,标志着中国恢复实行审计监督制度,为审计工作的开展和审计理论的开创奠定了坚实的法律基础。
1994年8月3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颁布,自1995年1月1日起施行。
《审计法》规定,各级政府及部门、国有的金融机构和企事业单位应按国家有关规定建立健全内审制度,其内审应接受审计机关的业务指导和监督。
《审计法》的颁布施行,对于建立健全新中国的审计监督制度,保证审计机关依法履行职责、加强审计监督,促进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等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1997年10月21日,国务院发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实施条例》。
与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和环境的变化相适应,这一时期国家审计机关的主要职责就是促进宏观调控政策的贯彻落实。
为此,审计机关主要开展了财政、税务、金融、重点行业和专项资金审计,以监督宏观调控政策的落实情况,为国家宏观调控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参考。
2002年党的十六大报告在关于政治体制改革的论述中明确提出:“加强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建立结构合理、配置科学、程序严密、制约有效的权力运行体制,从决策和执行等环节加强对权力的监督……发挥司法机关和行政监察、审计机关等职能部门的作用”。
这是党和国家审时度势,依据当时我国的政治经济环境,对国家审计做出的正确定位,是对审计工作提出的新的更高要求。
审计机关可以通过公开、公正、高效的审计行为,提供详实的审计结果和行政决策参考,规范审计行为,提高审计质量,明确审计责任,促进政府及其部门行政行为的公开、透明,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党的十七大以来,国家审计作为专门的经济监督部门,审计在强化对权力的制约和监督、促进依法行政方面,发挥了更重要的作用。
2006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审计法》,正式将开展党政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审计机关的一项法定职责加以明确,特别是自中办、国办关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两个暂行规定出台以来,各级审计机关紧密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创新工作方式方法,建立健全各项工作体制,全面推进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取得了明显成效。
审计工作更加注重从体制、机制、制度层面揭示和反映问题,更加注重增强审计建议的针对性,全力维护国家经济安全和深化改革开放,全力推进科学发展和改善民生,全力推进民主法治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