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的学习心得: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
将虚实结合用到作文中

将虚实结合用到作文中在我们的写作之旅中,常常会碰到一个有趣的技巧——虚实结合。
这玩意儿就像是烹饪中的秘制调料,能让我们的作文变得有滋有味,引人入胜。
先来说说啥是虚实结合吧。
实呢,就是我们能真真切切看到、摸到、感受到的东西,比如一个具体的人、一件具体的事、一处具体的景。
而虚呢,就是那些看不见摸不着的,像我们的想象、联想、感受、情感之类的。
把这实实在在的和虚无缥缈的巧妙融合在一起,作文就像是被施了魔法,瞬间生动起来。
我想起之前去乡下奶奶家的一次经历,那可真是让我深刻体会到了虚实结合的妙处。
奶奶家在一个山清水秀的小村庄,四周环绕着青山绿水。
那天清晨,阳光透过树叶的缝隙洒下来,形成一道道金色的光柱,照在地上像是一片片金子。
这是实实在在能看到的美景,对吧?但就在那时,我心里突然涌起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这些光柱是大自然特意为我铺设的金光大道,引领着我去探索未知的神秘世界。
这就是虚啦,是我内心的感受和联想。
我沿着乡间小路漫步,路边的野花野草都在微风中轻轻摇曳。
那一朵朵小花,红的、黄的、紫的,开得那么灿烂,实实在在的它们就像是在大地上铺开的一幅五彩斑斓的画卷。
而我呢,不禁想象着这些小花是不是在举办一场盛大的选美比赛,每一朵都在努力展现自己最美的姿态,争取夺得花后的桂冠。
这想象中的选美比赛,不就是虚的部分嘛。
走着走着,来到了一条小溪边。
溪水清澈见底,能看到水底的沙石和游动的小鱼。
我蹲下身子,伸手去触摸那凉凉的溪水,这真实的触感让我开心不已。
可同时,我又忍不住想,这溪水是不是从天上的银河流下来的,那些小鱼是不是银河里的星星变的,偷偷溜到人间来玩耍。
瞧,这虚实一结合,普通的小溪瞬间充满了神奇的色彩。
到了傍晚,天边的晚霞绚丽多彩。
那红色、橙色、粉色交织在一起,实实在在是一幅绝美的画面。
但我却觉得那是天空在举办一场盛大的舞会,晚霞是仙女们舞动的裙摆,不断变换着姿态。
而那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就像是舞会即将结束,灯光慢慢熄灭。
心得体会:材料写作要做到虚实结合

一对应联系起来。务实建议措施较多的,也应有相应主旨进行统揽,以免层次不清、主次不分,陷入事务主义泥 沼。内容上,虚实转化,互补互鉴。一篇材料的虚实部分通常都不孤立,而是虚中有实、实中有虚、相互转化。如 为使前文讲述的意义更加生动具体,通常会连带指出存在的问题,使其具有一定指向性。后文的要求、建议、举措 往往是材料的重心,大多数以务实为主,但为了进一步提高站位、明确导向,也可适当提炼务虚内容,起点题之效 。需要注意的是,即便是务虚为主的部分,也应尽量避免“纯务虚”,要适当转化出对应的务实措施,如制定考核目标 、运行机制、工作指向等,使其有着力点。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虚与实的法度。要使虚实两部分内容融为一体,需讲一定法度。布局上,前虚后实、虚实贯通。前虚后实,是 大多数材料的布局。有的材料过于虚浮,根本原因在于虚的尺度没有掌握好,讲意义、讲原则一味贪高求大,实则材 料主体仅局限于本地落实,说服力、承载力有限,显得头重脚轻。正确的做法是,即便务虚也要联系本地实际,使之 与务实内容口径相应、贯通衔接。结构上,以虚统实、以实载虚。虚实结合不仅要前后贯通,还要契合紧密。尤其 是篇幅较长的材料,务虚的工作导向通常不止一个,而是细分为多个角度,需纲举目张、贯穿全文,与务实举措一
虚与实的技法。具体写作中,虚实都不能过度,要使“务虚不抽象”“务实不琐碎”,需掌握一定技法。优化逻辑。 合理通畅的逻辑能使材料写作“水到渠成二常用的逻辑顺序有从主要到次要、从整体到局部、从当前到长远、从总领 到细分、从共性到个性、从存量到增量、从稳定到创新、从主观到客观等。将虚实两部分内容有机融入恰当逻辑中 ,可降低理解门槛,增强可读性,自然而然地传达材料精神。厘清层次。材料层级合理,有助于读者捋清架构,领会 精神。一般性材料,前以务虚为主,统揽观点;后以务实为主,突出举措;最多不超过三层。遇大型材料内容过多 时,可选择分多层次,或尝试改为并列结构,同时进一步优化逻辑顺序。善用修辞。修辞手法在材料写作中应用广 泛,使用得当可起到画龙点睛之效。需要强调的是,修辞最重贴切,核心在于“将抽象的事物具象化”“琐碎的事物高 度概括化”,做到“善用而不滥用比如,运用经典通俗的比喻可使务虚导向“变实”、务实工作“凝练”,虚实联通,有助 于精准传达材料精神;运用恰当鲜明的对比,可以让重点内容得到强化突出。凝练语言。无论务虚务实,都需以凝 练的语言作载体。在观点提炼上,要提纲挈领、去粗取精,避免含义模糊、夹杂不清。在内容表述上,要前后对照 、逻辑分明,做到意见不矛盾、导向不冲突、语义不重复。在遣词造句上,要删繁就简、语义精准,既要让表述完 整清晰,又要让人感觉简洁流畅。
作文中的虚实结合

作文中的虚实结合咱今儿就来唠唠作文里的虚实结合这档子事儿。
先来说说啥叫虚实结合。
这虚呢,不是那种虚假、瞎编乱造,而是通过想象、联想营造出的一种氛围、情感或者是还没发生但可能会发生的事儿。
实呢,那就是实实在在的,眼睛能看到的,耳朵能听到的,手能摸到的真真切切的东西。
把这实的和虚的巧妙地掺和在一块儿,那作文就像是加了调料的菜,立马变得有滋有味儿。
我想起有一回,学校组织咱们去乡下体验生活。
那地方,青山绿水,美得就像画儿一样。
这青山绿水,田舍炊烟,那是实打实能瞧见的。
咱走进村子,土路上鸡在跑,狗在叫,这都是真真实实的景象。
可光有这些实的,总觉得缺了点啥。
于是呢,我就开始在心里头琢磨那些虚的东西。
比如说,我看着那袅袅升起的炊烟,就想到了农家人在灶台前忙碌的身影,想象着他们一边唠着家常,一边做出香喷喷的饭菜。
这饭菜的香味仿佛都飘进了我的鼻子里,这就是虚。
再看那田里头的庄稼,绿油油的一片。
我就想到了秋天丰收的时候,那满是金黄的稻穗,一筐筐红通通的苹果,人们脸上那藏不住的喜悦,这也是虚。
还有村里头的那口老井,实实在在的就在那儿。
石头砌的井沿,长满了青苔。
我往井里瞅了瞅,井水倒映着我的脸。
可我又想到了,这口老井不知道见证了多少代人的成长,不知道在炎热的夏日给多少干农活的人带来过清凉,这清凉仿佛穿透了时光,直抵我的心间,这同样是虚。
当我把这些看到的实实在在的东西,和自己心里头想的那些有的没的掺和在一块儿写进作文里的时候,嘿,那感觉就完全不一样了。
原本普普通通的乡下景象,一下子就变得生动有趣,有了灵魂。
虚实结合就像是给作文搭了个梯子,能让读者顺着这个梯子,从实实在在的描述爬到充满想象的空间里,尽情地遨游。
比如说,写春天来了,咱看到了河边的柳树抽出了新芽,这是实。
那要是再加上一句“仿佛是春的使者在悄悄地告诉我们,美好的日子就要来了”,这就是虚。
一下子,这柳树就不单单是柳树了,它带着希望,带着对未来的期待。
又比如说,描写一场雨。
虚笔和实笔写作文结合的好处

虚笔和实笔写作文结合的好处虚实结合是经常用到的一种写作技法,使用它,往往会收到良好的表达效果,下面举例说明:1、“依稀中,我的眼前出现了一片草原,有一个女孩,她那随风飘动的衣襟,犹如系在草原上的飘带……”这样的结尾段,就把“思念”这一抽象化的情感化作子商的影像,既整体表现了深深的思念之情,起著了言已尽而难以忘怀无尽的整体表现效果,又重现了女孩美丽的形象。
并使文章生动、迷人、富于灵气。
2、“妈妈的爱,为我架起了一座美丽的彩虹桥,我踏着它走向幸福、美好……”妈妈的爱,就是抽象化的,文章用具体内容形象的事物“美丽的彩虹桥”,去整体表现抽象化的爱,就是化虚为虚的读法。
这样,就剥夺了妈妈的快乐以迷人的形象美感,并由此顺势关联了“挥着它迈向美好、幸福”意象,并使中心独特、深刻;并使结尾段迷人、形象。
扩展资料:利害融合读法中的惹来虚实:举例说明:“我全天都束缚在数字与abc之间,一个人坐在桌子前,看着数学书上密密麻麻的阿拉伯数字,脑袋都大了。
此时,一阵微风将我吹回童年时光,那时多么快乐呀!和小伙伴们在蓝天白云下玩耍,在绿草上、野花旁平躺。
一位满头白发的老翁,将我们带到软绵绵的白云上,七彩缤纷的彩虹上。
”此段中,写下自学的困惑、受到束缚就是叙事,忆童年的民主自由、欢乐就是写下虚。
“一阵微风”精妙的惹来虚实,构成对照,凸现效果猛烈,进一步增强了文章的表现力。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利害融合虚实结合在古诗词中有何重要作用?关于利害的关键促进作用,清朝唐彪在《读书作文五音》中说道得很独到:“文章非实无法阐释义理,非虚无法飞舞神情,故利害常宜相济也。
”鉴于诗词篇幅十分短小,容量非常有限,诗人寻求利害融合,利害天道,趣味、诗韵俱存,并使其内涵多样,外延无边。
如唐杜甫的《言官军交河南河北》: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看妻子恨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为从巴峡穿巫峡,便之下襄阳向洛阳。
虚实结合的理解作文

虚实结合的理解作文
虚实结合的作文
写作文,就像在编织一件精美的地毯。
你需要将现实生活中的线头与想象力的彩线交织在一起,编出一幅栩栩如生、色彩斑斓的画卷。
这就是所谓"虚实结合"的奥妙所在。
老实说,如果光是描绘现实,作文实在是太过单调乏味了。
就好比一位画家,如果只会临摹,却无法发挥创意,那他的作品又怎能让人过目不忘呢?相反,如果作文全凭虚构,毫无现实基础,读者也难免觉得你在胡扯八扯,失去了共鸣。
不过,别着急,将虚实结合并不是什么难事。
你可以从日常生活中获取素材,例如你今天在公园里看到的一只可爱的小狗,或是你昨天在学校里经历的一件趣事。
接着,就让你的想象力如狂野的马儿一般奔驰起来吧!也许你可以给那只小狗编写一段对白,或是把那件趣事夸大其词,加入一些有趣的情节。
重点是要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能够感受到你内心最真挚的情感。
就像一位优秀的演员,能够让观众为他的喜怒哀乐而落泪、欢笑。
只有这样,你的作文才能打动人心,让人过目难忘。
所以,伙计们,让我们一起拿起笔来,在纸上勾勒出一个个饱含真挚与想象的故事吧!相信只要用心去写,定能创作出精彩绝伦的"虚实结合"佳作。
加油!。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

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优选份高考作文虚实结合的技巧解析 1在写作中为了更好地反映生活本质,更好地表现主题,在经得起推敲的前提下,可以进行合理虚构。
记叙文里的真实应该是艺术的真实,通俗一点讲就是让读者看了觉得有真实感的真实。
这种真实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它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
这个提炼的过程就是艺术化过程,它决定了记叙文的艺术性。
因此,我们在写记叙文时,应该对材料进行加工处理。
有时只要细节真实,整体情节虚构也无妨。
【策略解读】1.移花接木法。
在真人真事的基础上改造、拼接、更换,将几个人的特点融于一个人,或将几件事的情节剪辑组合为一件事,或将发生在不同时段性质相同甚至相反的事剪辑到一个相对集中的时间内,使人物与事件更具典型性。
常用的组合方式有三种:一是串珠式,就是用一条主线将与人物有关的事件有机地串起来。
这种主线的设计方式很多,可以是事件、人物、物品,也可以是情感。
唐弢的散文《琐忆》即是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这条主线串起了七件小事。
二是扇面式,就是围绕中心横向展开,从几个方面(侧面)来表现人物的思想性格,其结构方式如同逐渐展开的扇面。
三是连环式,文中由一个材料巧妙地引出其他若干个材料,像连环一样,环环相扣。
当然这些材料应有主次详略之分。
2.添枝加叶法。
真实的事件本身简单、平淡,或只是一个轮廓、梗概,可以此为基本框架,展开想像,补充细节,使人物形象血肉丰满,使事情具体、曲折、生动。
首先,要在所给材料基础上展开想像,这种想像要求考生根据材料提示和结合自身生__验去填补材料的空白之处。
1997年高考写小新背同学上学的情节,添枝加叶的写法就是要生动形象地描绘小新不畏艰难、助人为乐的情景,仅仅笼统地写小新背着同学艰难地走着或者耸人听闻地写小新背着同学攀登悬崖峭壁、趟过沼泽,都是不合要求的。
其次,要精心选择典型细节表现人物,准确捕捉事物特征写景状物。
如1990年高考小作文要求根据所供材料,为一对孪生小姐妹做肖像描写,就可以选取一些典型细节,从声音、色彩、情状等多方面写出孪生姐妹的个性来。
虚实结合的作文写法

【下载本文档,可以自由复制内容或自由编辑修改内容,更多精彩文章,期待你的好评和关注,我将一如既往为您服务】虚实结合的作文写作中,同学们也许会有这样的感受:写着写着,总感到自己的作文还是那么单薄,总是没有高年级同学写的那么丰满,总感到欠缺些什么。
因此,也就会产生作文的困惑。
为什么我们总感到自己的文章单薄呢?说到底,是由两个主要原因造成的:一是我们选取的材料不够分量,二是我们行文的方式太单调。
前一个容易解决一些,只要我们注意在选材时多动动脑子,就会慢慢进步。
后一个则相对困难一些,因为这是行文叙述的方法问题,需要我们在写作的具体过程中掌握一些技巧。
怎么样才能让我们的文章不单薄?换言之让我们的笔下丰满起来?这里送给同学们四个字:虚实结合。
具体意思是:在写作的过程中,既要真实地把正在发生的事写清楚,同时也要注意在这个过程中,适当巧妙地融入一些与正在发生的事件相关的内容。
因此,这里的实,就是对真实的正在发生的事件的叙写;这里的虚,指的是与此相关的回忆、背景、联想、想象,甚至是一些特定的心理活动等。
虚实相生,这也是古往今来许多名人名家的作品有持久生命力的原因之一。
就拿鲁迅先生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来说,文中既有对如“雪中捕鸟”等真实活动的叙写,也有对“美女蛇”传说故事的串入,又有对自己将被送到三味书屋读书的原因的猜测。
前者为文章增添了神秘色彩,后者加重我对百草园生活的留恋。
这种虚实结合的行文方法,同学们可以仔细咂摸一下,相信你会从中获得一些写作方面的新体会。
讲究作文的虚实结合,其实是一种充满辩证意识的写作方法。
大家想想,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也都在注重虚实结合的问题,如画画中的明暗结合,唱歌中的轻重缓急,还有讲话时声调的抑扬顿挫等,而目的也都是共同的,就是通过这种结合,来寻找一种变化、一种起伏,从而赋予被表现事物多层次感、丰富感,而对于作文而言,就是为了追求一种丰满的表达效果。
名家美文心田上的百合花林清玄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
运用虚实结合的作文

运用虚实结合的作文
朋友们!今天咱们来聊聊作文里一个超有趣的手法——虚实结合。
啥叫虚实结合呢?简单说,就是把现实里实实在在的东西,和想象中、虚幻的东西揉在一块儿写。
这就好比做菜,实的是那扎实的食材,虚的就是那提味的调料,两者一搭配,这作文就变得有滋有味啦!
比如说,咱写春天。
实实在在的,能看到柳树发新芽,能听到鸟儿叽叽喳喳。
这是实。
那虚的呢?咱可以想象春天是个魔法师,轻轻一挥魔法棒,大地就从沉睡中苏醒过来,到处充满生机和活力。
这一实一虚,春天是不是就在您眼前活灵活现啦?
再比如写梦想。
实的部分,可能是自己为了实现梦想努力学习、天天熬夜的辛苦劲儿。
虚的呢?那就畅想一下未来,自己站在梦想的舞台上闪闪发光,接受着众人的欢呼和掌声。
这样写,梦想是不是就变得特别吸引人,让您读着都跟着心潮澎湃啦?
不过啊,这虚实结合也得有个度,别虚得没边儿,也别实得太死板。
就像炒菜,盐放多了咸,放少了没味。
得恰到好处,才能让这篇作文美味可口。
您瞧,学会了虚实结合这一招,写作文就像开了挂。
既能让读者感受到真实的生活,又能带着他们一起在想象的世界里翱翔。
还等啥,赶紧把这神奇的手法用起来,让您的作文大放异彩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写作的学习心得:学习“虚实结合”的状
物手法
:在写作中,状物手法是非常重要,下面大家一起来欣赏一下《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这篇文章!
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
【训练点】学习“虚实结合”的状物手法
“实”是指现实中存在的实景境,是可以通过眼睛、耳朵等感觉捕捉到的部分。
“虚”是通过作者想象得到的部分。
虚实结合便能将眼前的景与想象的景结合起来,互相映衬,交织融合。
【名篇1】
《春》是现代散文家朱自清先生的作品,文章讴歌了一个蓬蓬勃勃的春天。
下面是摘自《春》的一个片段: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的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草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作者链接:
朱自清(1898年11月22日;1948年8月12日),原名朱自华,字佩弦,号秋实。
原籍浙江绍兴,出生于江苏省东海县。
现代散文家、
诗人、学者、民主战士。
散文有《匆匆》、《春》、《你我》、《绿》、《背影》、《荷塘月色》《伦敦杂记》等。
【挖掘学点】眼见为实,心想为虚上期“温老师作文吧”中的文章中提到观察的角度,可以远观,可以近赏。
无论是远看到的还是近处看到的,都是“眼见为实”,这些部分就是实写。
单纯实写所写的景物不够鲜活,如果在实写的过程中不断加入自己的联想,你就会用文字描绘出一幅幅的美景。
上面的片段中实写的是一棵一棵盛开的桃树、杏树、梨树,在如火如荼的花团中,飞舞着成群的蜜蜂、蝴蝶,由此作者联想到他们你不让我我不让你的情景热闹,联想到树上结满果子的丰收情景,联想到花儿“争相斗妍”,画出春天百花盛开的繁荣景象。
虚虚实实,真是一首美妙的春的赞歌!名篇2】《济南的冬天》是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老舍先生的作品,下面是摘自《济南的冬天》的一个片段:下雪最妙的是下点小雪呀。
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的看护妇。
山尖全白了,给蓝天镶上一道银边。
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儿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等到快日落的时候,微黄的阳光斜射在山腰上,那点薄雪好像忽然害了羞,微微露出点粉色。
就是下小雪吧,济南是受不住大雪的,那些小山太秀气!
作者链接:老舍(1899年2月3日;1966年8月24日),原名舒庆春,另有笔名絜青、鸿来、非我等,字舍予。
因为老舍生于阴历立春,父母为他取名“庆春”,大概含有庆贺春来、前景美好之意。
上
学后,自己更名为舒舍予,含有“舍弃自我”,亦即“忘我”的意思。
北京满族正红旗人。
中国现代小说家、作家,语言大师、人民艺术家,新中国第一位获得“人民艺术家”称号的作家。
代表作有《骆驼祥子》、《四世同堂》、剧本《茶馆》。
【挖掘学点】虚写常常会用到修辞手法“看吧,山上的矮松越发的青黑,树尖上顶着一髻儿白花,好像日本看护妇。
”作者由树尖上的白雪联想到秀美可爱的日本看护妇。
树尖上有一些雪是实写,像日本看护妇是虚写,是作者的联想,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这一比喻形象地“山坡上,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看着看着,这件花衣好像被风吹动,叫你希望看见一点更美的山的肌肤。
”中“有的地方雪厚点,有的地方草色还露着”是实写;“这样,一道儿白,一道儿暗黄,给山们穿上一件带水纹的花衣”是虚写,此虚写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山上的积雪半化未化的景象。
虚与实的结合,不仅写出了景物的外形,而且饱含着作者对冬天的济南的山的喜爱之情。
【我也试试】“呼”的一阵风吹过,给我们送来扑鼻的清香,我一闻便知是广玉兰味的“香水”。
广玉兰的“手”不禁伸向洒满阳光的大地,仿佛在说:“快来照亮我,快来照亮我吧!”经过阳光的普射,广玉兰树的身上又多了许多星星点点的花苞,毛茸茸的外衣使她可爱的外表变得更加迷人,脱去“外衣”,粉嫩粉嫩的花瓣儿裙展开来。
这花骨朵朱唇紧闭,好似害羞的仙女,奶白色的裙摆轻轻地绽放。
站在远处,太阳放射着它的无限光辉,许多小花苞都如同向日葵一般
崇拜太阳,朵朵面朝阳光,好一幅春暖花开图!(章睿宁)你能分得清哪里是实,哪里是虚吗?这个并不难。
这一片段中虚实结合很不错。
阳光照射后,小作者仿佛听到了玉兰花对阳光的邀请;看到玉兰花含苞待放,小作者仿佛看到了他们害羞了,仿佛看到了他们朱唇紧闭。
作者:彩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