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教学设计1:第18课 战略大决战

第18课战略大决战学习目标:1、知道辽沈、淮海、平津战役和渡江战役的情况2、分析说明共产党迅速取得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渡江战役概况和国民党政权覆灭的史实教学难点:三大战役的战略战术导入新课:1、用多媒体展示解放战争开始时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国民党军实力占绝对优势。
2、再用多媒体展示1948年秋国共双方实力对比表,让学生通过分析表格得出:解放军实力大幅度提升,国民党军实力相对削弱,国共两党战略决战时机成熟,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高瞻远瞩,抓住战机,发动三大战役,国民党政权崩溃。
这节课学习24课国民党政权的崩溃教学过程:一、检查《学案》自主学习部分,了解学生自主学习情况。
二、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目标。
三、向学生展示本课学习的两个版块:三大战役定乾坤渡江战役安天下四、学习第一板块:三大战役定乾坤多媒体展示:(1)1948年9月—1949年1月(向学生说明这是国共两党战略大决战时期)(2)三大战役示意图及名称(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三大战役名称及大体位置)〈一〉辽沈战役:1、中共中央为什么把战略首战放在东北?用多媒体展示三个材料,通过学生读材料分析和老师讲解,让学生明白这个问题。
2、让学生说一下作为一个战役应从哪些方面把握:教给学生学习方法3、让学生按学习战役的方法再读本目内容,把重要知识点标注在课本上并识记下来。
4、通过检查了解学生对本目重要知识的掌握情况。
5、辽沈战役的战略方针是“关门打狗”其中的“门”指哪里?为什么最先攻打锦州?(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知道锦州重要的战略地位,中共中央领导及我军高级指挥的英明决策和智慧,也突破了本目的难点)6、老师总结:辽沈战役历时52天,歼敌47万余人,解放东北全境,人民解放军首次在数量上占了优势(重点给学生强调),至此中国的军事形势达到了一个新的转折点,这一站也震撼了蒋家王朝,过渡到第二目。
过渡:在辽沈战役接近尾声之际,蒋介石调集重兵云集中原,试图与中共主力决战,规模空前的淮海战役打响。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3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应掌握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明确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
教师应培养和锻炼学生看图、识图的能力,以及概括归纳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运用图解法,了解三大战役的战况。
采用画示意图、列表格等方式来理清线索,对比归纳知识。
组织学生先阅读教材并分析概括,教师再予以总结补充,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学习三大战役,感受大气磅礴的战争场面和解放军决胜于千里之外的风采,接受爱国主义教育,并充分认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中的作用。
教学重点三大战役的基本战况和战略战术教学难点三大战役胜利的历史意义教学过程【新课导入】师:(自然导入)上节课我们学习到了人民解放战争出现了转折,那么转折后的战况如何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战略大决战。
第3课战略大决战(板书)【讲授新课】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第15页,概括国共双方军事力量对比,并与上节课学习的战略反攻前双方的军事力量对比进行比较,总结战争时机的变化。
)生:(阅读并概括)师:(总结)国民党军队的总兵力减少,并分别被钳制在东北、华北、西北、中原和华东的战场上,只能担任大城市和主要交通线的守备。
而解放军的总兵力有了显著增长,全军也有了强大的炮兵和工兵,攻防能力大大提高。
这些情况与上节课同学们所学到的国共双方军事力量的对比有了很大的转变,表明人民解放军同国民党进行战略决战的时机已经成熟。
以毛泽东为首的中共中央当机立断,抓住战机,指挥发起了向国民党军主力进攻的大决战——三大战役。
一、辽沈战役(板书)师:(组织学生阅读教材上相关内容,结合课件或相关电影片段讲述基本战况,识别《辽沈战役示意图》)1948年9月,根据中共中央部署,林彪、罗荣桓指挥东北野战军发起辽沈战役,以部分兵力围困长春,集中主力,南下围攻锦州。
蒋介石亲赴沈阳,从锦西和沈阳分别组成“东进兵团”和“西进兵团”,企图东西对进,救援锦州。
东北野战军在塔山和黑山一带顽强地抗击住了敌人增援部队的反复冲击,10月中旬,攻克锦州。
初中历史_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 知识与能力:⑴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基本历史事实⑵理解解放战争战略决战阶段的主要历史特征2. 过程与方法:⑴从课文和插图中掌握三大战役等基本历史事实,培养学生逐渐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和练习使用图表以及阅读地图的方法。
⑵通过了解战局变化,从对比中区别三大战役的历史意义。
⑶活动探究:讨论、列举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⑴通过对北平和平解放意义的认识,让学生初步树立文物保护意识及珍惜祖国优秀文化遗产的意识。
⑵通过分析课本材料,使学生认识到人民的大力支持是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重要保障,认识到人心的向背决定历史的发展,进而认识到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教学难点对共产党取得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的分析。
一、导入新课回顾前面一节课学过的线索,并用课件演绎解放战争发展形势:1. 蒋介石1946年6月发动内战,第一年,双方攻守情况为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2. 随着战争形势发展,攻守情况发生了什么变化?(敌军的进攻被粉碎,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采取的是进攻态势,把战场摆到国民党统治区去了,严重威胁着国民党统治中心——南京和武汉,并带动了其他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
)承上启下,教师讲授:随着各战场的解放军转入反攻,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他们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板书课题)二、组织学生学习和探究新课(一)首先让学生归纳战略大决战的背景(经过两年英勇奋战,消灭国民党军队二百多万,国民党军队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周围)(二)情境创设:播放《三大战役》视频(三)自主探究:1、出示幻灯片《三大战役战略决战统计表》(布置学生阅读92——95页全课内容,列举出三大战役的简要情况,同桌交流个人看法,要求人人过关。
第一排自学辽沈战役,第二排自学淮海战役,第三、四排自学平津战役)2 、教师出示幻灯片,并根据93页《三大战役示意图》,与学生一起归纳三大战役经过,填全表格,自学相关战役的小组与教师共同填表,另外两组补充完整,教师板书提纲。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篇一:18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掌握三大战役、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分析得出解放战争迅速胜利的主要原因教学难点:分析人民解放战争短短3年时间内取的胜利的原因教学方法:讨论与探究法、情景再现法、讲述法等教学过程:一、复习导入复习上节课内容,通过解放战争的前两个阶段引出本课解放战争的第三个阶段---战略决战.1、蒋介石何时发动内战?学生:总结;(1946年6月)2、头一年里,战况如何?学生:总结:(敌人对中原解放区、陕甘宁解放区、山东解放区等地发动进攻,战场主要在解放区内,战略上,敌人进攻,我方防守。
但是我军在正确战略作战方针指导下,成功粉碎了敌军的进攻。
统治区发动了反攻,揭开了人民解放战争全国性战略进攻的序幕。
此时,国民党只能把兵力收缩到沈阳、北平、徐州等战略要地。
通过决战彻底打垮敌人的时机已经成熟。
于是解放战争进入了战略大决战阶段。
3.多媒体展示国民党与共产党力量对比表二、新课教学(一)三大战役同学们知道本课讲的是哪三大战役?学生:学生:(看课本自学)首先以学生自学为主,把本课基本内容学会,然后对本课基本内容提出基本问题让学生回答,既可以检查学生自学情况,也可以发现其中不足,帮其纠正答案。
提出问题检查学生自学情况:1.三大战役按时间顺序有早到晚的顺序是?2.三大战役按地理位置由北向南的顺序是?3.三大战役中歼敌最多的是?重点讲述:1.辽沈战役为什么首先攻占锦州?(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归纳:首先攻占锦州,截断了敌人的退路,有利于围歼国民党,可以“关门打狗”.2.北平和平解放有没有好处?有什么好处? (学生思考,并找学生发言讲述自己观点.)归纳:北平和平解放既保护了北平的文物,又使人民可以免受战火之灾. 同时多媒体展示北京故宫和圆明园图片,使学生能视觉感受和平带来的好处.归纳:人民在战争中发挥了及其重要的作用,有力的支援了解放军的作战. 同时多媒体展示人民推车情景和人民之前表格,提出问题的同时,引导学生从表格中读出历史信息.总结三大战役意义:三大战役歼灭和改编国民党军队150多万人,基本上消灭了国民党的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过渡:三大战役结束之后,国民党企图用和谈手段拖延时间,但共产党乘胜追击,没有给国民党机会,接着反动了渡江战役.接下来学习课本第二目:百万雄狮过大江.展示渡江战役形势图,让学生明确南京的位置.学生阅读课本,了解渡江战役的基本情况.归纳:渡江命令发出后,人民解放军一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渡过长江,占领长江,统治中国22年的国民党反动派到此结束.思考:南京大家很熟悉,自学习中国近代史以来,南京提到过几次?分别是哪几次?总结:南京我们近代史上已讲到过5次,《南京条约》,中华民国成立,南京国民政府,南京大屠杀以及刚才说到的南京解放.以后同学们要学会总结类似问题.思考:为什么人民解放战争能在短短三年时间内取得胜利呢?(学生思考讨论,并找学生发言.)归纳:1.首先是解放军正确的作战方针,比如首先进行辽沈战役,结束之后可以回师入关协同华北解放军作战.2.共产党的英勇作战,不怕牺牲.3.人民群众的支持,共产党深得民心,而国民党则不得民心,军队厌战. 当堂检测多媒体出示本课题目,检测学生掌握情况.篇二:《战略大决战》优秀教案设计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教案设计篇三: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第18课战略大决战●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目标过程与方法目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以战略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把握战略决战这一历史机遇。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一、设计思路(一)教材分析本课所讲的是战略决战时期的战争过程。
故本课有着承上启下的重要地位。
(二)学情分析(三)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能掌握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基本史实。
②通过学习,认识三大战役的历史作用。
2.能力目标:①逐步提高识图能力和运用地图学习历史,陈述历史问题的能力。
形成正确的历史时空概念。
②对比三大战役,学生培养分析比较、归纳总结的能力。
③学生探究国民党军队失败与人民解放军胜利的原因,从而知道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的道理。
3.情感目标:①通过本课学习,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②通过本课学习,培养爱护文物、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本课的重点是三大战役和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南京。
难点是认识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和完整,维护祖国统一的历史作用及全方位多角度分析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五)教法设计和学法指导本课以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为主线,内容丰富精彩,故事性强,故可制作课件采用多媒体教学的方法与讨论法、讲述法、图示法等相结合。
课后还可组织学生观看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的影片。
教师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引导学生讨论对比,分析归纳,初步掌握归纳、分析、比较、判断的学习方法。
课后还可组织指导学生自主收集家乡的解放史,相互交流,深刻体会这段激动人心的历史。
(六)材料的准备二、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946年6月,蒋介石在美帝国主义的支持下发动了全面内战,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奋起投入了波澜壮阔的全国解放战争。
经过战略防御和反攻,到了1948年秋,敌我力量发生了这样的变化:请同学们看这幅图,从这幅图中,你们得到什么信息学生答:(1946年敌我力量悬殊,人民解放军处于弱势。
到了1948年解放军力量大大增加。
)于是,人民解放军拉开了战略大决战的序幕。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战略大决战,去感受那硝烟弥漫的战场。
(二)讲授新课我们先来了解三大战役的概况。
《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第20课《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教材地位:本课是人民解放战争时期大决战阶段,内容包括三大战役、渡江战役、解放南京和国民党政府的垮台。
和前一课学习的战略防御期、战略进攻期组成了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三大阶段。
本课作为人民解放战争的最后一课,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人民解放战争的伟大胜利,结束了中国百年来的屈辱史,迎来的是新中国诞生。
二、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1、掌握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南京解放等基本史实与产生的影响;2、通过对本时期国共两党军队形势的发展演变进行分析,简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主要原因,培养学生分析比较、归纳综合的能力;3、通过本课学习,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基础上,形成正确的时空概念,掌握识别和使用历史图表的基本技能。
过程与方法:1、通过地图和图表了解决战前国共力量对比,理解中共中央实行战略大决战的背景。
2、通过多媒体课件和影视片段来认识中共进行三大战役的军事指挥方针和人民解放战争胜利来之不易。
3、通过问题的设计和分组讨论来培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他们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通过本课学习使学生认识到三大战役基本消灭了国民党主力,加速了解放战争在全国的胜利;渡江战役捍卫了中国领土主权的独立与完整,维护祖国的统一;人心向背决定了战争的结局。
2、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到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伟大胆略和雄伟气魄,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3、通过学习使学生认识到和平解放北平的历史意义,培养学生爱护文物和保护人文环境的意识。
教学重点:辽沈战役、淮海战役、平津战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及解放南京均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内容。
(解决方法:(1)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引起学生的兴趣,提高教学效果。
(2)教师适当补充内容使学生了解事件发生的合理性。
(3)教师设置问题,引导学生进行归纳总结。
(4)开展合作交流,增强学习效果。
)教学难点:1、渡江战役的历史作用2、全方位、多角度分析中共胜利、国民党政权垮台的原因。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鲁教版历史七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一课,主要讲述了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以及战役胜利对于中国革命的历史意义。
本课内容是学生在学习了中国革命历程的基础上,进一步了解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军事战略和英勇斗争的精神风貌。
二. 学情分析七年级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于革命战争时期的历史背景有一定的了解。
但对于《战略大决战》的具体内容,可能还存在一定的认知盲区。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引导学生结合已有知识,深入理解本课内容。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和战役胜利的意义。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方式,提高学生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对于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战争的认同感,激发学生爱国情怀。
四. 教学重难点1.重点: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战役过程和战役胜利的意义。
2.难点:对于战役背后的战略思想和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争艺术的理解。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图片、视频等资料,营造战争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2.案例教学法:以三大战役为例,分析战役过程,引导学生理解战役背后的战略思想。
3.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战役过程和战役胜利的意义,提高学生的合作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包含图片、视频、动画等元素的课件,辅助教学。
2.资料:收集与三大战役相关的历史资料,用于案例分析和小组讨论。
3.课堂练习:设计相关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七. 教学过程1.导入(5分钟)通过展示三大战役的图片和视频资料,引导学生回顾中国革命战争时期的战争场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同时,提出问题:“同学们知道吗,在中国革命战争时期,有三次重大的决战,它们分别是哪三次?”,从而引出本课内容。
2.呈现(15分钟)简要介绍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的历史背景,然后详细讲述战役过程。
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

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八年级上册《战略大决战》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目标:了解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四场解放战争时期的著名战例;重点引导学生从多重角度来了解和探讨制胜因素及其作用。
2.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识图能力、概括能力、组织与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团队合作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习毛泽东等领导人的伟大胆略,增强学生的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了解三大战役、渡江战役;2.教学难点:通过学习,可以分析人民解放战争胜利的原因。
三、教学策略1.教学方法:本节课的教法中以探究合作学习和直观教学、史料教学等为重点。
使学生积极思考,达到传授知识、思想教育和培养能力的教学目的。
2.学习方法:针对本课特点,我采取归纳法、比较法、小组合作探究学习等多种学习方法,旨在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一)课前准备及新课进程1.讲授新课之前,发给学生学案,让学生有目的的预习。
学案包括学习目标、讲解PK台、自主归纳、三大战役、课堂分析三大战役取得胜利的原因有哪些,看影片回答、合作探究,通过对人民解放战争的学习你能得出怎样的结论。
2.新课进程:学习研读助学资料,根据动态图讲述三大战役;结合课本,完成学案中归纳与总结的内容,分析出三大战役胜利的原因;看短片,掌握渡江战役的历史意义;小组合作分析,理解人民解放战争取得胜利的原因。
(二)导入新课利用背景材料导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展示1948年的国共力量对比表,重在引导学生了解战略决战时机已经到来,中共中央抓住有利时机发动的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三)合作探究突出重点:三大战役和渡江战役。
采用多媒体演示、史料教学等,通过生生与师生交流,激发学生展示自我。
这两个环节能体现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培养学生概括能力、表达能力、归纳及分析问题能力。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1948年9月到1949年1月,人民解放军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三次主力大决战。
这三大战役是()
①辽沈战役②淮海战役③平津战役④渡江战役
A.①②③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④
2、电影《大决战》有三部,按战役的先后顺序排列这三部应是()
①《辽沈战役》②《平津战役》③《淮海战役》
A.①②③B.①③②C.②③①D.②①
3、解放战争时期,生活在张家口的百姓可能会经历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 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4、1949年初,傅作义率部接受和平改编的战役是()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5、下列哪次战役的胜利,被陈毅称之为是“人民群众用小车推出来”?()
A.辽沈战役B.淮海战役C.平津战役D.渡江战役
6、国民政府统治垮台的标志是()
A.三大战役胜利B.北平和平解放C.南京解放D.新中国成立
7、学习了解放战争的历史后,你知道三大战役胜利的战略意义在于()
A.粉碎了国民党的重点进攻B.奠定了解放长江以南各省的基础
C.解放了东北、华北全境D.基本消灭了国民党军队的主力
8、下列历史大事按时间先后排序正确的是()
①渡江战役②挺进大别山③三大战役④追歼残敌
A.④①②③B.②③①④C.④②③①D.③①②④
9、历史课上,大家正在探讨人民解放战争在三年多的时间里就能取胜的原因,你认为应包括()
①解放军英勇作战②共产党得到人民的支持和拥护
③国民党力量弱小④中共的正确领导
A.①②③B.②③C.①②④D.③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