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
2.2《荷塘月色》习题 (解析版)

《荷塘月色》练习题一、夯实基础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①蓊()郁袅()娜()② 梵婀()玲妖童媛()女③ 鹢()首徐回裙裾()【答案】:① wěng niǎo nuó②ē yuàn ③ yì jū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霎时倩影稀疏没精打彩笼着轻纱B.缈茫虚无飘渺隐隐约约嬉游无度C.幽辟无福消受纤腰束素迁延顾步D.风致丰姿绰约不绝如缕叶嫩花初【答案】:D【解析】:A项,“没精打彩”应为“没精打采”。
B项“缈茫”应为“渺茫”。
C项“幽辟”应为“幽僻”。
3.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
A.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弥望的是田田的叶子。
(满眼)C.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远远看去)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美的姿态)【答案】:B【解析】:乍看:刚一看去,初看。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句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
A.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答案】:B5.在下列句子横线处填入恰当的内容。
作者写荷塘月色的高明之处是把荷塘和月色作为一个整体来写。
荷塘的景物是月下的景物,月色又是荷塘里的月色。
写荷塘,主要抓住荷叶和荷花的形:,;色:;香:;写月色,主要抓住光,;影:。
【答案】: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白缕缕清香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二、阅读提高(一)课内阅读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第1-4题。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

《荷塘月色》同步练习(含答案)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宋祁《玉楼春》词有句名句:“红杏枝头春意闹。
”李渔《笠翁余集》卷八《窥词管见》第七则别抒己见,加以嘲笑:“此语殊难著解。
争斗有声之谓‘闹’;桃李‘争春’则有之,红杏‘闹春’,余实未之见也。
‘闹’字可用,则‘吵’字、‘斗’字、‘打’字皆可用矣!”苏轼少作《夜行观星》有一句“小星闹若沸”,纪昀《纪评苏诗》在句旁抹了一道墨杠子,加批:“似流星矣。
”这表示他不懂苏轼那句,以为它像司空图《司空表圣文集》卷四:“亦犹小星将坠,则芒焰骤作,且有声曳其后。
”宋人诗文里常用“闹”字来形容无“声”的景色。
宋祁的词句和苏轼的诗句都是“通感”或“感觉挪移”的例子。
在日常经验里,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往往可以彼此打通或交通,眼、耳、舌、鼻、身各个官能的领域可以不分界限。
颜色似乎会有温度,声音似乎会有形象,冷暖似乎会有重量,气味似乎会有锋芒。
诸如此类在普通语言里经常出现。
譬如我们说“光亮”,也说“响亮”,把形容光辉的“亮”字转移到声响上去,正像拉丁语以及现代西语常说的“黑暗的嗓音”“皎白的嗓音”,就仿佛视觉和听觉在这一点上有“通财之谊”。
培根曾说,音乐的声调摇曳和光芒在水面浮动完全相同,“那不仅是比喻,而且是大自然在不同事物上所印下的相同的脚迹”。
那可以算是哲学家对通感的巧妙的描写。
(摘编自钱锺书《通感》)材料二《荷塘月色》富有诗情画意。
朱自清先生以诗人的灵敏的触觉去感受荷塘月色,不但游目骋怀地观摩,而且严辨淄渑地品味,从而细致地描绘了令人“惊异”的“无边的荷香月色”。
作者写月色是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是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复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
《荷塘月色》运用的手法是多样的。
有鲜明的比喻,有明显的对比,有强烈的衬托,有生动的拟人。
但更令人赞赏的是,由于作者对描写对象有极其深刻的体会,因此突破一般经验而产生一种奇特而新颖的手法,即古典诗歌中常有的“通感”的艺术手法,这种出神入化的艺术处理手段,在现代散文创作中是不多见的。
荷塘月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

荷塘月色单元测试题及答案一、选择题1. 《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描述了什么季节的荷塘景象?A. 春天B. 夏天C. 秋天D. 冬天答案:B2. 在文中,作者提到了哪些与荷塘相关的动物?A. 蝴蝶B. 蜻蜓C. 蜜蜂D. 蚂蚁答案:B3. 文中“荷塘月色”的“月色”指的是什么?A. 月光B. 荷花的颜色C. 荷叶的颜色D. 荷塘的倒影答案:A4.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情感?A. 忧郁B. 快乐C. 愤怒D. 淡然答案:A5. 下列哪一句不是《荷塘月色》中的句子?A.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B. 荷塘的四周,远远近近,高高低低都是树。
C. 荷叶上的露珠,像珍珠一样,滚动着。
D. 荷塘边的柳树,随风摇曳,发出沙沙的声音。
答案:D二、填空题6. 《荷塘月色》的作者是________。
答案:朱自清7. 文中描述了荷塘的________和________。
答案:夜晚月光8. 作者在文中通过________和________来表达对荷塘的喜爱。
答案:观察描写9. 荷塘的荷花在月光下显得________。
答案:格外美丽10. 文中提到的动物是________,它象征着________。
答案:蜻蜓轻盈与自由三、简答题11. 请简述《荷塘月色》一文中,作者对荷塘的观察和感受。
答案:在《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细致地观察了夏夜荷塘的景色,通过描写月光下荷叶、荷花以及蜻蜓等细节,表达了自己对荷塘宁静、美丽景色的喜爱和对自然美的欣赏。
四、论述题12. 论述《荷塘月色》中所体现的作者的美学观点。
答案:《荷塘月色》中,作者朱自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深刻的感受,体现了其对自然美的热爱和追求。
他将荷塘的自然景色与内心的感受相结合,展现了一种超脱世俗、向往自然和谐的美学观点。
文章中的荷塘不仅是一个自然景观,更是作者情感的寄托和精神的归宿,反映了作者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宁静、和谐之美的追求。
结束语:通过本次单元测试题的练习,我们不仅复习了《荷塘月色》的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还深入理解了作者的美学观点和情感表达。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现如今,我们需要用到试题的情况非常的多,借助试题可以对一个人进行全方位的考核。
相信很多朋友都需要一份能切实有效地帮助到自己的试题吧?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1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有误的一项是( )A.曲折(qū) 名曲(qǔ)独处(chǔ) 妙处(chù)B.参差(cī) 出差(chāi)六朝(cháo) 朝阳(zhāo)C.颤动(zhàn) 颤栗(chàn)敛裾(jū) 宛然(wǎn)D.纤腰(xiān) 纤绳(qiàn)单薄(bó) 薄衫(báo)解析:C项,“颤动”的“颤”应读“chàn”,“颤栗”的“颤”应读“zhàn”。
答案:C2.下列词语字形有误的一项是( )A.踱步袅娜脉脉斑驳B.倩影寂漠风流消受C.嬉游旋律和谐分辨D.采莲彩练霎时刹那解析:B项“寂漠”应为“寂寞”。
答案:B3.下面对加点词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风致:写出了叶子的神态,这神态是做给流水看的,叶子与流水便沟通了感情。
)B.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
(脉脉:本是形容人与人之间含情不语的神态,这里用在流水与叶子之间,赋予了它们人情味。
)C.这便宛然有了一道凝碧的波痕。
(凝碧:青翠欲滴的样子。
这里把一闪即过的情景固定化,形成一幅恬静的画面,但静中有动。
)D.零星地点缀着些白花。
(点缀:写出了满塘碧荷、荷花稀少的特点,与花相映成趣,更增添了荷塘的美。
)解析:D项应为“与叶相映成趣”。
答案:D4.(苏、锡、常、镇四市模拟,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A.昆曲的缘起和本性,原本不属于那种大剧场商业演出的艺术形态,与园林艺术一样,更多地体现出文人的情怀和诗人的气质。
B.“激流”三部曲等作品,不但反映出时代的风云变幻、人物的命运沉浮,更激励无数青年反抗封建压迫,追求自由与人性解放,甚至投身抗日救亡运动。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一、积累运用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A.倩影(qiàn) 霎时(shà) 参差(cēn) 脉脉(mò)B.袅娜(niǎo) 独处(chù) 幽僻(pì) 煤屑(xiè)C.抖动(chàn) 纤腰(xiān) 弥望(mí) 踱步(duó)D.酣眠(hān) 乍看(zhà) 敛裾(jū) 仿佛(wǎn)2.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好像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好像”,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头不非常确定。
B.荷塘四周,长着很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密,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
C.突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模糊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也许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3.了解并填空。
朱自清(1898—1948),中国闻名家、学者。
字佩弦,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文学讨论会成员。
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闻名中学和清华高校、昆明西南联合高校等校任教,并致力于学术讨论。
1948年8月,拒绝接受US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著有诗文集、散文集、等。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归恰当的一项是( )①白天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孤独。
①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①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①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也受用落泻B.很享受映泄C.也享用留泻D.很受用映泄二、阅读理解(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悄悄地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完整word版)荷塘月色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练习、基础知识1.下列加点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脉脉(m b)颤动(zh ai)乘凉(ch e ng 独处(ch u)的妙处(ch u)B.酣睡(h an)参差(c )袅娜(nu o)翁翁郁郁(w e ngC .点缀(zhu )倩影(qi ai皱缬(xi e梵婀玲(f anD.惦着(di a)羞涩(s e)宛然(w an)踱着步(d u)2•下列加点的词语解释有错误的一项是()A •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致的轮廓)B.但杨柳的丰姿,便在烟雾里也辨得出。
(指美好的姿态)C •树色一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远远看去)D .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情态、样子)3.下列各句中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的一项是()A •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B.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C •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D •树色一例是阴阴的,乍看像一团烟雾。
4•对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这段话的理解最恰当的一项是()A .作者用比喻的手法,描写宁静的月夜,这时的我”与白天的我”判若两人。
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C •在宁静的月夜下,作者可以任凭自己的性格,想说就说,想做就做。
D •作者用白描手法,描写月夜的美丽,自己也进入了一个美妙的、神秘的世界。
5.对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
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这段话理解最准确的一项是()A .白天的应酬太多,交际太多,夜晚终于可以安闲了,所以就放下心来欣赏荷塘月色。
B.在黑暗笼罩下的社会,人与人之间勾心斗角,白天必须说些违心的话,做些违心的事,感到很累;只有到了夜晚漫步的时候,才觉得轻松了些。
荷塘月色练习及答案

荷塘月色练习及答案一、基础知识1.选项A:脉脉(mò)颤动(zhàn)乘凉(chéng)独处(chǔ)的妙处(chù)注音完全正确。
2.选项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XXX却更见风致了。
(情态、样子)解释有错误,正确的应该是: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但XXX却更显得优美动人。
3.选项C:突然是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
与其他三句修辞方法不同,其他三句都用了比喻的手法,而这一句则用了直接比拟的手法。
4.选项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可摆脱白天人世的羁绊,得到自己追求的一时的自由。
这段话表达了作者在月夜中得到自由的感觉,与白天的束缚形成对比。
5.选项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白天的压抑与晚上的解脱形成鲜明的对比,让人感到喜悦。
一、基础知识1.选项A:脉脉颤动、乘凉独处的妙处,注音完全正确。
2.选项D: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一些颜色,但XXX却更显得优美动人。
3.选项C:突然出现的绿茸茸的草坂,像一支充满幽情的乐曲,与其他三句的比喻手法不同,而是采用了直接比拟的手法。
4.选项B:在宁静的月夜中,作者能够摆脱白天人世的束缚,感受到一时的自由。
5.选项C:白天在压抑的心情与环境中工作、生活,在晚上终于暂得宽余,独自欣赏荷塘月色,从那些令人厌倦的人与事中解脱出来,感到淡淡的喜悦。
作者通过对白天与晚上的对比,表达了解脱的感觉。
6.最贴切、最准确的理解是B。
作者通过对荷塘的描写,表达了对祖国美好河山的热爱,由眼前的荷塘联想到故乡的荷塘,流露出热爱家乡的情感。
一)曲曲折折的荷塘上面,XXX的叶子弥望而至。
XXX高高出水,像亭亭舞女的裙摆。
层层叶子中间,零星点缀着白花,有婀娜多姿地开放着,有羞涩地含苞待放;就像一颗颗明珠,又像碧空中的星星,又像刚出浴的美人。
《荷塘月色》练习人教高中语文必修二第一单元版含答案

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2 第一单元第1课荷塘月色习题练习三(附答案)一、选择题1.下列选项中不含比喻的一项是()A.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世界里。
B.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
C.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D.树缝里也漏着一两点路灯光,没精打采的,是渴睡人的眼。
2.下面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不正确的一项是()A.叶子底下是脉脉的流水,遮住了,不能见一些颜色;而叶子却更见风致了。
B.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C.我是怎样思念你呀,银杏!D.广义的散文,包括杂文、随笔、通讯、报告文学、回忆录等……3.下列句子中加点的成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A.晚会上,《花好月圆》《十面埋伏》《二泉映月》《渔舟唱晚》等一首首耳熟能详的名曲,让观众心潮澎湃,思绪万千。
B.李刚天不亮就打扫卫生,同学们到教室时,他早隐隐约约地把卫生整理好了。
C.这群姑娘穿上时装,亭亭玉立,翩然若仙,更增添了节日的欢庆气氛。
D.那座房子因年久失修,天花板上斑驳陆离,好像要裂开的样子。
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A.凤阳“六·二一”爆炸事故领导小组已开始对遇难家属进行耐心细致的理赔政策解释工作。
B.欧阳中石在接受采访时曾说,不仅季羡林先生是一个学贯中西的大家,也是一个纯真圣洁的人。
C.今年第3号热带风暴“莲花”于8时30分在福建晋江登陆,当地政府采取措施防止避免热带风暴登陆后产生的地质灾害等次生灾害。
D.有的同学认为,反正老师要讲,课前预习是多余的;有些则认为,反正有些内容看不懂,预习等于“瞎子点灯白费蜡”……往往这些看法是造成学习成绩下降的原因之一。
5.下列句子中的横线处应填入的词语,正确的一项是()(1)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起在荷塘里。
(2)层层的叶子中间,零星地________着些白花,有袅娜地开着的,有羞涩地打着朵儿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
荷塘月色测试题及答案练习
一、积累运用
1.请选出下列带点字的读音有错误的一项:
A.倩影(qiàn) 霎时(shà) 参差(cēn) 脉脉(mò)
B.袅娜(niǎo) 独处(chù) 幽僻(pì) 煤屑(xiè)
C.颤动(chàn) 纤腰(xiān) 弥望(mí) 踱步(duó)
D.酣眠(hān) 乍看(zhà) 敛裾(jū) 宛然(wǎn)
2.选出对加点词语的解说有误的一项:
A.采莲是江南的旧俗,似乎很早就有,而六朝时为盛。
——“似乎”,有不确定的意思,表明采莲的历史久远,但何时开始不十分确定。
B.荷塘四面,长着许多树,蓊蓊郁郁的。
——“蓊蓊郁郁”,是后置定语,突出了树的茂盛,也更加突出了荷塘的幽静。
C.忽然想起日日走过的荷塘,在这满月的光里,总该另有一番样子吧。
——“总”,表明在这样的日子里月光就会另有一番样子。
D.树梢上隐隐约约的是一带远山,只有些大意罢了。
——“大意”,在这里是大概的意思,可见当时的朦胧静谧。
3.了解作者并填空。
朱自清(1898—1948),中国著名家、学者。
字佩弦,
号秋实,江苏扬州人,原籍浙江绍兴。
文学研究会成员。
先后在江苏、浙江的几所著名中学和清华大学、昆明西南联合大学等校任教,并致力于学术研究。
1948年8月,拒绝接受美国的救济粮,因贫病在北平逝世。
著有诗文集、散文集、等。
4.填入下列横线上的词语,归恰当的一项是( )
①白天少人走,夜晚就更加寂寞。
②这是独处的妙处,我且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
③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
④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A.也受用落泻
B.很享受映泄
C.也享用留泻
D.很受用映泄
二、阅读理解
(一)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_________________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
薄薄的青雾_________________起在荷塘里。
叶子和花仿佛在牛乳中洗过一样;又像_________________着轻纱的梦。
虽然是满月,天上却有一层淡淡的云,所以不能朗照;但我以为这恰是到了好处——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
月光是隔了树照过来的,高处丛生的灌木,落下参差的斑驳的黑影,峭楞楞如鬼一般;弯弯的杨柳的稀
疏的倩影,却又像是画在荷叶上。
塘中的月色并不均匀;但光与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
5.文中空缺处应补的词依次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酣眠固不可少,小睡也别有风味的”一句的意思是什么?
7.作者用“梵婀玲上奏着的名曲”比喻___________,意在突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在这段文字中,作者是在两个方面衬托月色的。
一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二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9.对下面这首词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菩萨蛮
辛弃疾
金陵赏心亭为叶丞相赋
青山欲与高人语,联翩万马来无数。
烟雨却低回,望来终不来。
人言头上发,总向愁中白。
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
A.开头两句,写山即写人,青山有情,高人难遇。
那逶迤的青山有多少心里话要向作者倾诉啊!不说人之眺山,而说山之就人,不仅把景写活了,而且对突出人物起了很好的映衬作用。
B.三、四两句烟雨迷蒙遮住青山,无数的青山也只好像万马在烟雨中低徊不前,充分表现出了无边的惆怅,无穷的感慨。
不说愁而愁极深,写得含蓄蕴藉。
C.“拍手笑沙鸥,一身都是愁”,虽着笔轻快,显得幽默洒脱,但分明使我们感到作者强自解愁而又不能自解的痛苦。
鸟愁是虚,人愁是实,笑中有泪。
D.这首词与白居易的《白鹭诗》“人生四十未全衰,我为愁多白发垂。
何故水边双白鹭,无愁头上也垂丝”相比,就形象来说更加绘声绘色,就感情来说更加挚浓深切。
(二)阅读下文,回答后面的问题。
窗外飞舞的雪花中,那簇迎春开得正闹。
白雪映衬黄花,金灿灿的,刚从学校回来过寒假的我忽然心动,踏雪寻春去!妹妹正随三毛在撒哈拉大沙漠里遨游,不时嘿嘿傻笑。
好容易把她拉回来,却睁大眼睛说我有病。
我拿三毛作比,说踏雪寻春,当比三毛更三毛。
一听这话,妹妹来了精神,翻身下床,围巾胶鞋,极麻利地武装完毕,倒连声催起我来。
我窃笑,还是头发长的好糊弄。
一上江堤,寒风夹着雪团直往脖子里钻。
放眼望去,雪滩茫茫,瘦水一痕。
妹妹跌足叫悔:“寻春寻春,寻你的魂。
”我笑道:“若是桃红柳绿,莺飞草长,那叫游春。
这踏雪寻春,妙在一个寻字。
”妹妹满脸无奈,作误上贼船状,一步一滑,跟我下了江堤。
江滩杳无人迹,积雪蓬松深及膝弯。
顶风冒雪,一步步捱到江边,妹妹气喘吁吁,两颊绯红,不由得满腹怨气。
我劝她说,这江水非平日之江水,乃是一江春水。
说归说,自知难以服人,搜肠刮肚胡诌几句,妹妹忽然惊呼,且遥指远方,我擦净眼镜,极目水天苍茫处,好像有几粒黑点。
妹妹眼尖,说是鸭子。
我便借题发挥,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
观赏了雪落碧波野鸭戏水的美景,欲打道回府,谁料又节外生枝——妹妹想原路回家,我想从柳林迂回,相持不下,陷入僵局。
没办法,只好掷硬币一决胜负。
天助我也。
三番两胜,兄走妹随。
此时雪愈发下得紧,唯闻阵阵喘息声和吱吱踏雪声。
更觉路漫漫其修远兮,双腿沉沉如坠铅。
突然眼前出现几丛芦苇,皆遭火焚,残干枯叶,劲风中摇曳作响。
一种凄美摄人魂魄。
妹妹见了停下步子,调侃说:“这里也有春吗?”我折段焦苇,剥去苇衣,苇心中竟泛出新绿,火焚雪欺,芦苇不死,令人感叹。
深一脚浅一脚地走出柳林,恍如置身水晶宫。
柳树就像巨大的白珊瑚。
徜徉在此俗心如洗,一片玉洁冰清。
妹妹牵过一根柳条吹去浮雪,欢呼:“柳条发芽了!”我笑痴人说梦。
谁知凑近一瞅,咦!柳条当真拱出粒粒嫩芽。
只可惜,不会作诗,难以抒情。
我问妹妹:“今儿踏雪感觉如何?”她笑答:“妙!妙!明
年下雪,我们还来。
”
10..(1)“那簇迎春开得正闹”中的“闹”字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2)“我”吟诵东坡名句“春江水暖鸭先知”,对文章内容有什么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