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麦种植的技术

合集下载

小麦的栽培技术

小麦的栽培技术

小麦的栽培技术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农作物之一,被广泛栽培用于食品生产和谷物供应。

良好的小麦栽培技术对于提高产量和品质非常关键。

本文将详细介绍小麦的栽培技术,并分点列出相关要点。

1. 土壤准备:- 选择适宜的土壤:小麦适宜生长于疏松、肥沃、排水良好的壤土。

- 土壤酸碱度调整:小麦喜欢中性至微碱性的土壤,需要针对土壤酸碱度进行调整。

2. 品种选择:- 根据种植区域和栽培目的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

- 耐逆性:选择耐旱、耐寒、抗病虫害的品种,以提高产量和抵抗力。

3. 播种:- 播种时间选择: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和小麦品种选择最佳的播种时间,通常是在土壤温度达到10-12摄氏度时进行。

不同品种的适宜播种时间可能有所差异。

- 种子准备:选择健康的种子,并进行处理,如消毒、浸种、种子休眠等。

- 播种深度和行距:一般来说,小麦的播种深度约为2-5厘米,行距约为15-25厘米。

4. 施肥:- 基础肥料:在播种前根据土壤肥力状况进行施肥,以提供充足的养分供应。

- 追肥:小麦生长阶段需要不同阶段的追肥,如苗期追肥、分蘖期追肥和灌浆期追肥等,以满足其生长需求。

- 肥料选择:根据土壤化验结果和作物需求选择适宜的肥料种类和用量。

5. 病害防治:- 预防措施:保持田间的清洁和排水良好,控制病虫害的发生。

例如,合理的轮作制度、间套栽培和深翻土壤,可以减少病害的发生。

- 化学防治:必要时,可以使用合适的农药来防治病虫害,但要遵循农药使用的指导和安全操作。

6. 灌溉:- 合理的灌溉技术:根据小麦的生长需要和土壤湿度进行灌溉,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

- 灌溉水质:注意灌溉水源的质量,尽量避免使用含有高浓度盐分或有害物质的水源。

7. 采收:- 采收时机:根据小麦的成熟度和气候条件选择适当的采收时机。

- 采收方法:使用小麦联合收获机具进行收割,可以提高效率和减少损失。

8. 后期处理:- 防潮处理:及时将采收的小麦储存于通风良好、干燥的地方,以防止潮湿引发霉菌等问题。

小麦种植手册

小麦种植手册

小麦种植手册小麦是全球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种植面积广泛。

为了帮助您更好地种植小麦,我们编写了这本小麦种植手册。

本手册将为您介绍小麦的种植技术、管理方法和常见问题的解决方法,让您轻松掌握小麦种植的要点。

一、种植技术1. 选种选择适合当地气候、土壤和病虫害情况的小麦品种,确保品种的适应性。

同时,要选择品质优良、产量稳定、抗逆性强的品种。

2. 整地在种植前,要进行深耕细作,将土壤中的杂草和病虫害消灭。

深耕可以改善土壤的通气性和保水性,有利于小麦的生长。

3. 播种根据品种特性和当地气候条件,确定适宜的播种时间。

播种时,要控制播种深度和密度,确保种子均匀分布在田地中。

4. 施肥在整地时,要施足基肥,以有机肥为主,配合适量的化肥。

生长期间,根据小麦的生长需求进行追肥,以满足其养分需求。

二、管理方法1. 除草在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除草,防止杂草与小麦争抢养分。

可以采用人工除草或化学除草的方式,确保田地无杂草。

2. 灌溉根据气候和土壤情况,及时进行灌溉。

在干旱季节,要增加灌溉次数,保证小麦的水分需求。

同时,也要注意排涝,防止水分过多影响小麦生长。

3. 病虫害防治定期检查小麦的生长情况,发现病虫害要及时采取防治措施。

可以采用生物防治、化学防治和农业防治等多种方法,确保小麦的健康生长。

4. 收割在小麦成熟后,要及时收割。

收割时要选择晴朗天气,避免雨水影响小麦品质。

同时,要合理安排收割时间,确保小麦充分干燥,便于储存和运输。

三、常见问题及解决方法1. 病虫害问题病虫害是影响小麦生长的重要因素之一。

要采取综合防治措施,包括选择抗病品种、加强田间管理等。

如果病虫害严重,可以咨询专业技术人员或农技人员,采取科学有效的防治方法。

2. 倒伏问题倒伏是小麦生长过程中常见的问题之一。

要采取合理密植、科学施肥等措施,增强小麦的抗倒伏能力。

如果发生倒伏,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人工扶起或采用相关药剂进行防治。

3. 缺水问题水分是小麦生长的关键因素之一。

小麦种植的技巧小麦种植的六个过程图

小麦种植的技巧小麦种植的六个过程图

小麦种植的技巧小麦种植的六个过程图(一)合理耕作,蓄水保墒旱地小麦的耕作技术要以“蓄住天上水,保住地中墒”为中心,采用深耕蓄墒、浅耕保墒,隔年轮耕,达到伏雨秋用,秋雨春用的目的。

前茬作物收获后及时早耕,深度20~25厘米,土层厚的地块可深耕到30厘米以上,以利接纳较多雨水。

(二)施足基肥,配方施肥在亩施优质有机肥2000公斤以上的基础上,配方施足氮磷化肥,以培肥地力。

秋种底肥的施用方案为:方案1:尿素16-20公斤(或碳酸氢铵50公斤)+过磷酸钙50-70公斤+氯化钾7.5-10公斤。

施肥方案2:施三元复合肥(N、P2O5、K2O各15%)50~70公斤。

方案3:亩施磷酸二铵18~22公斤+尿素8~13公斤(或碳酸氢铵22-35公斤)+氯化钾10公斤。

(三)选用抗旱良种旱地高产品种的选择非常重要。

在土层厚,地力好的旱肥地,应选择增产潜力较大的品种,如鲁麦21号、山农优麦2号、烟农21、烟农18等;在土层较薄、肥力较低的中低产旱地,可选用鲁麦19、烟农18等品种。

(四)适期适量播种根据旱地栽培的生育特点及冬前壮苗对积温的要求,一般以10月1日至8日为宜。

冬性品种,宜在上述适宜播期范围的上限,弱冬性品种宜在下限播种。

旱地小麦注意在适期内抢墒播种。

(五)播种规格播种方式以20厘米等行距或18~23厘米的大小行为宜。

播种深度为3~4厘米。

降雨量少,土壤瘠薄的旱地,可采用沟播。

大沟麦沟距60~70厘米,沟深9厘米,沟宽24~27厘米,每沟内播种3行小麦;小沟麦沟距36~42厘米,沟深9厘米,沟宽12~15厘米,每沟内播种2行小麦。

播种深度3~4厘米。

开沟、施肥、播种、覆土、镇压等各项工序要环环扣紧。

(六)播后镇压,查苗补苗小麦播种后及时镇压,沉实土壤,利于提墒保墒、培育壮苗。

出苗后及时查苗补苗,对缺苗的地块要及时补种。

(七)加强春季管理于早春土壤返浆期借墒追肥,墒情较差的地块,应以镇压划锄为主;墒情较好的地块,应以划锄为主;对土壤不实、坷垃较多的麦田,先镇压、后划锄;要结合划锄灭除杂草。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小麦是我国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对于提高小麦产量、改善品质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育种选种、田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方面介绍小麦高产栽培技术及田间管理措施。

一、育种选种1. 选育优质抗病品种小麦优良品种是高产的基础,育种工作首先要选育出耐逆境、抗病害的优质品种。

目前,我国已经选育出了许多高产的小麦品种,各地种植者选择适应当地生态环境的品种,这样可以大大提高小麦的产量和质量。

2. 种子处理在种子处理方面,可以进行浸种、干热处理等措施,使种子消毒、消毒,增加种子的萌发力和抗病能力,提高小麦产量。

二、田间管理1. 种植密度小麦的种植密度对于产量有很大的影响,过大或者过小的密度都会影响小麦的生长和发育。

一般来说,种植密度在每亩750-900株之间为宜,株距在10-15cm为宜,这样可以充分利用土地资源,提高小麦的产量。

2. 水肥管理小麦生长需要充足的水分和营养物质,因此在田间管理中要做好水肥管理工作。

及时进行水肥施用,合理施用有机肥和化肥,保证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

在表土覆盖上一层稻草或麦秸,可起到保水保肥的作用。

3. 施肥小麦生长初期需要施加磷、钾肥,中后期需要施加氮肥。

在肥料施用方面,应做到量少、多次,适时施肥,避免一次施入过多肥料造成短时间内的快速吸收,从而引发病虫害的滋生。

4. 田间杂草管理小麦生长期间,要及时进行田间的除草工作,保持良好的生长环境,防止杂草对小麦生长的影响。

5. 栽培措施在小麦生长初期,要加强耕作,提供良好的生长环境。

中后期要合理控制浇水,避免过多或过少的灌溉。

三、病虫害防治1. 病虫害防治小麦在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病虫害的侵害,在田间管理中要及时进行病虫害的监测和防治工作,防范病虫害对小麦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3. 合理施肥合理施肥可以增加小麦的抗病能力,促进小麦的生长发育,减少病虫害的滋生。

4. 合理间作在田间管理中,可以适量种植一些对害虫有防治作用的植物,例如:黄秆根、百善草等,这样可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减少对小麦的危害。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

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小麦是一种传统的重要粮食作物,很多国家和地区都种植小麦,而在我国,小麦也是四大主粮之一。

小麦种植和病虫害防治技术对保障农民种植效益、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小麦种植技术1.地力保育和土壤改良小麦生长需要营养丰富的土壤,所以有好的地力保育和土壤改良策略对提高小麦产量是非常有帮助的。

首先要做到农作物轮作,防止连作。

其次要适时施肥,让土壤养分充足。

此外还可以采用有机肥、沼液和生物菌肥等方法来改良土壤。

2.及时肥水管理小麦整个生长过程中,肥、水是不可或缺的营养物质。

因此,科学合理的施肥和浇水,对小麦的生长发育特别重要。

施肥方式应该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小麦的生长周期,来科学合理地配比肥料,适时施用。

浇水也应该有计划,发现缺水及时浇水,防止过度浇水导致小麦水根受损。

3.选好品种小麦品种众多,不同品种适应的环境也有所不同。

所以,选择适应当地环境的小麦品种,保障生产效益管道颇为重要。

同时,要了解小麦的生长周期和生长习性,有针对性地做好管理工作。

1.小麦病害的防治小麦病虫害是小麦种植中比较常见的问题,不同病害的防治措施也有所不同。

比如说小麦赤霉病,可以通过经常切断和烧毁感染的部分来控制传播;小麦锈病可以通过盐酸硫磺熏蒸或者农药喷洒来控制。

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以及合适的剂量进行防治就变得特别重要。

小麦的虫害同样困扰着种植户,对此我们可以采取贴黄夹或者粘板等措施来夹捕害虫,同时也可以使用农药喷雾等措施进行防治。

同时要加强小麦的管理及草地卫生,增加栖居多样性,使生态系统更加均衡。

总体来说,小麦种植及病虫害防治技术是一门较为复杂且科学的问题,需要从不同的角度去分析和解决,而且更要结合实际情况,适时调整策略,实现小麦的高产、优质、高效。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的种植技术小麦适期的日平均温度为16~18℃,半冬型为14~16℃,春性为12~14℃。

那么小麦的种植技术有什么呢?下面是店铺精心为你整理的小麦的种植技术,一起来看看。

小麦的种植技术一、小麦的生物学基础(一)小麦的生育期与生育时期1、小麦的生育期小麦从出苗到成熟所经历的天数称为生育期。

(1)小麦生育期的长短与栽培地区的纬度、海拔高度、耕作制度及品种特性的不同有很大差异。

一般纬度越高、海拔越高,生育期越长。

(2)低纬度地区,冬季较短,小麦播种较迟,越冬期短,所以生育期较短。

(3)在同一地区,不同类型品种生育期长短不同。

春性品种生长发育快,成熟早,生育期较短;冬性品种生长发育慢,成熟迟,生育期较长。

(4)同一品种,播期不同生育期也有变化,迟播生育期缩短,早播生育期延长。

(5)我省主要栽培春性、半冬性品种,生育期一般在200-220天左右,鄂东、鄂东南及江汉平原等一般播种较迟,成熟较早,生育期稍短。

鄂西北地区,一般播种较早,成熟较迟,生育期偏长。

2、生育时期的划分小麦的一生要经过种子萌发、出苗、分蘖、拔节、孕穗、抽穗、开花、灌浆、成熟等生育进程。

小麦在整个生育过程中要发生一系列形态和生理生上的变化,依次出现和形成各种不同的器官,最后形成作物产量。

冬小麦一生划分四个时期:即幼苗期、分蘖期、拔节孕穗期和抽穗结实期。

(二)小麦阶段发育特性小麦由营养生长转化生殖生长,这种阶段性的质变叫阶段发育。

不同的发育阶段都要求一定的外界条件,如温、光、水、空气、养分等,往往是其中某一个因素起主导作用,若缺少主导因素作用,小麦就不能完成阶段性发育,因而就不能开花结实。

小麦从一个阶段过渡到另一个阶段,对外界条件要求差异极大。

因此,小麦的个体发育可分为春花阶段和光照阶段。

1、春化阶段春化阶段是小麦第一个发育阶段。

冬小麦在发芽出苗后,必须经过一定时间和一定程度的低温才能进入生殖生长时期。

温度起主要作用,这一阶段称为春化阶段,又称为感温阶段。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的种植技术

小麦的种植技术小麦是世界上最重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其种植技术的正确应用对于保障粮食安全至关重要。

本文将为您介绍小麦的种植技术,包括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方法、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一、土壤准备小麦对土壤的要求较为严格,应选择土层深厚、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进行种植。

在播种前,应进行土壤松土、翻耕,并进行有机肥料的施用,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持土壤湿润。

二、品种选择根据种植区域的气候条件和市场需求,选择适合的小麦品种是确保丰收的关键。

常见的小麦品种包括冬小麦、秋小麦和春小麦,根据不同的生长季节选择适宜的品种进行种植。

三、播种方法小麦的播种方法主要有直播和秧苗移栽两种。

直播适用于肥沃、排水良好的土地,将小麦种子直接撒播于土壤中,然后进行覆土、压实和浇水。

秧苗移栽适用于土质较差的地区,先将小麦种子育苗,待苗长至一定高度后移栽至田间,并进行适当的浇水和培土。

四、施肥对于小麦的正常生长和发育,合理的施肥是至关重要的。

在种植前需进行土壤测试,以确定土壤中养分的含量和缺失情况。

一般情况下,小麦的施肥主要分为基肥和追肥两个阶段。

基肥在土壤准备时施用,追肥则在小麦苗期和抽穗期进行补充,以满足不同生长阶段的养分需求。

五、病虫害防治小麦生长过程中容易受到各种病虫害的侵害,影响产量和品质。

对于常见的小麦病虫害,可采取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相结合的方法进行综合防控。

例如,及时清除病虫害源,采用无土栽培技术,合理使用农药等方式,有效地控制病虫害的发生和传播。

六、灌溉管理小麦对水分的需求较大,灌溉管理的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小麦的产量和品质。

根据土壤水分情况和小麦生长期的需水量,合理安排灌溉时间和浇水量,避免水分过多或过少对小麦生长造成不利影响。

总结:小麦的种植技术是保障粮食安全的重要环节,正确的种植技术应涵盖土壤准备、品种选择、播种方法、施肥和病虫害防治等方面的内容。

合理运用这些技术,将有助于提高小麦的产量和品质,为粮食生产做出贡献。

小麦种植技术大全

小麦种植技术大全

小麦种植技术大全【常见问题】求解小麦详细种植方法,步骤以及过程??【专家解答】小麦栽培技术(一)整地1、土地平整。

2、土层深厚。

3、结构良好。

4、有机质和养分含量高。

(二)麦田整地技术做到:早、深、松、碎、净、平。

早——前茬收获后及早整地;深——适当加深耕作层;松——表面疏松通气不板结;碎——土渣细小;净——及时灭茬,表土无作物根蔸;平——地面平整,厢平沟直。

(三)施肥1、小麦施肥特性(1)小麦对氮、磷、钾吸收:氮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2.2%,是构成细胞原生质的重要成分。

磷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7-0.9%,是核蛋白的组成成分。

钾素在小麦籽粒中占干重0.5-0.6%,是促进碳水化合物合成和运转。

(2)小麦对氮、磷、钾的吸收数量(生产100公斤小麦)纯氮:2.75-3.23公斤,折碳铵46.8-54.9斤;五氧化二磷:0.88-1.39公斤,折过磷酸钙106-16.7斤;氧化钾:2.4-4.0公斤,折氯化钾14.4-24斤。

(3)小麦与微量元素。

小麦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吸收锰、锌、铜、硼、钼等微量元素。

缺锰:小麦叶片柔软下披,有时出现灰色斑点。

缺锌:影响小麦分蘖,降低成穗率。

缺硼:雄蕊发育不良,花粉少而差,降低结实率。

缺钼:小麦植株矮小、穗小、粒少、产量低。

(4)施肥方法A、生产200-25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12.5公斤;生产450-500公斤小麦施肥量(按标准亩):总施氮量为碳铵50公斤,过磷酸钙40公斤,钾肥10-15公斤,有机质占60-70%。

B、基肥:标准亩施有机肥2500斤,N、P、K肥占总肥量的60%。

追肥:追肥占40%。

本人结语:上述本人主要讲述的小麦的整理技巧以及施肥的方法,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小麦种植的技术
(一)建设高产、稳产麦田
1.小麦高产对土壤的要求,小麦适应性强,各种类型土壤均可种植,但要高产稳产,必须有综合性能较好的土壤,主要表现是:
土层深厚,结构良好耕层较深,有利于蓄水保肥,促进根系发育。

土壤结构是指固体(有机体和无机体)、液体、气体的组成比例,它
与土壤水分、空气,温度、养分有着密切关系,如沙土、重粘土结
构不良,难以形成高产。

有机质丰富,养分充足有机质能直接为作物及微生物提供养分,并在转化过程中形成腐殖质,既改变沙土的松散状态和粘土的坚韧
状态,又能提高蓄水及通气性能,并有利于耕作,所以是量度土壤
肥力的重要内容。

西南区高产麦田有机质应在2~3%以上,全氮
0.2%,全磷0.12~0.25%、速效钾40~100pppm,养分平衡。

土地平整,能灌能排这是防止水、土、肥流失,保证田间作业质量,使小麦生长均匀一致,实现旱涝保收的重要条件之一,特别是
丘陵山区更应重视土地平整工作。

最后,土壤酸碱度(pH)对小麦生长也有影响。

pH6~8均可种植,但以6.8~7的中性土壤较宜。

2.低产田、土的改良,不同地区所谓低产田土是与高产相对而言,并无统一指标。

据统计,西南三省中低产田土约为1
3.8~40.0%,
根据其理化特性对于小麦生长发育的影响,归纳为以下主要问题,
并提出简要改良措施。

(1)山区、丘陵旱地,土层浅薄,又无结构,水土流失,跑水跑肥,形成旱、薄、瘦、蚀等特点。

应以聚土种植为中心,逐年加深
耕层,增施有机肥,强化培肥;横坡种植,烂蓄水土,平整土地,坡
改梯田等,提高土壤生产潜力。

(2)黄、红壤以及由它们发育成的水稻土,质地粘重,通气不良,“天晴一把刀,下雨一包糟”,耕性很差;pH多为5~6,酸性较强,有效磷奇缺,形成粘、酸、冷、烂等特点。

应在深耕晒垡、稿秆还
田或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客土掺砂,施用石灰,改良土壤结构,
提高土温。

(3)麦田湿害是小麦生产的又一障碍因素,尤其土质粘重,地势
低洼之地,在秋雨较多年份影响更大。

应彻底搞好排水系统,降低
地下水位,结合深沟高厢,实行炕土硒垡,或采用少耕免耕,以达
到合理利用并战胜湿害。

(二)耕作与整地
耕作整地可使耕层松软,土碎地平,于湿适宜,促进小麦苗全苗壮,保证地下部与地上部协调生长,所以是创造高产土壤条件的重
要环节。

具体方法,因水田、旱地以及不同前作而不同。

1.稻麦复种的麦田整地由于稻田长期浸水,土壤板结,通透性较差,所以要通过水旱轮作,干湿交暂,促进土壤熟化。

整地特点是,前作收获较早时,应抓住宜耕期尽早翻耕,以利用初秋的高温晴朗
天气,充分炕土晒垡播种前再行浅耕细耙,达到深软细乎,上虚下实;前作为晚稻或杂交稻制种田,由于收播间距很短,应在水稻散籽
时即开沟排水,力争薄片晒垡,短期炕田;在不贻误小麦适时播种的
前提下,也可浅旋整地,为小麦创造良好的苗床和生长基地。

2.旱地小麦的整地要立足于逐年加深耕层,结合增施有机肥,提高保蓄水肥的基础上,根据不同复种形式进行整地。

即前作收获较
早者,如春玉米、高粱、烟草等,收获应首先浅耕灭茬,然后深翻
炕土,使残茬腐烂并接纳秋雨,雨后浅耙,减少蒸发,另一类如甘薯,棉花等,收获时间紧迫,如果用常规之法,势必贻误播期,这
是西南区小麦低产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一方面推行在前作后期
行间松土保墒,种麦时再耕细整平,另一方面提倡挖薯,平地、施肥、播种等连续作业,保证小麦适时播种。

(三)少耕、免耕与半旱式栽培
1.少耕与免耕所谓少耕、免耕,是与传统的整地而言,减少整地次数,降低整地强度,而对于田湿土粘,耕作困难,又易破坏土壤
结构的麦田,免去不必要的甚至有害的耕作,所以这是对小麦整地
技术的一个发展和完善。

据对稻茬麦免耕研,其增产机理可以归纳
如下,
(1)保持良好士壤结构与水分免耕未打乱土层,保持了水稻土原
有孔隙,避免湿耕造成的粘闭现象。

免耕与翻耕相比,耕层土壤容
重分别为I.15~1.20及1.34~1.40,水、气比较协调。

(2)利于提高播种质量在保证适时播种的前提下,由于田面平整,利于挖窝或开沟点播,贯彻种植规范,避免了粗耕烂种所造成的深籽、丛籽、露籽,达到苗齐,苗匀、苗壮。

(3)根系发达,抗倒力强土壤结构较好,有利于根系发展和吸水。

据多点调查,免耕单株次生根数比翻耕平均多16.0%;灌浆期用32P
示踪测定,标记后第8天,脉冲数高出63.01%。

(4)壮苗早发,增产显著免耕田有较好的土壤生态环境,幼苗出
时快,分蘖早,生长优势明显。

在各个生育时期,免耕的叶面积指
数均高,群体光合能力强,单位面积增产5~20%。

定位研究(4年)以来,对后作水稻未发生不利影响,但长期免耕
后与土壤肥力、病虫害的关系如何,尚须继续进行探索。

此外,免
耕田杂草较多,后期也易脱肥,所以应有适当的配套措施。

2.半早式栽培小麦半旱式栽培是水田自然免耕的重要环节。

它是在半旱式水稻收获后,利用原垄埂稍加修正后播种小麦。

下湿、烂
泥田厢宽170~200厘米,一般为27~40厘米,沟宽33~40厘米,沟深27~33厘米。

用沟中稀泥覆盖稻茬和肥料后,晾晒1~2天后
播种,并以干渣粪或细土盖种。

小麦生育期间,沟内保持一定水位(前期距厢面12~15厘米,后期18厘米),以使垄面不干,既有利
于小麦生长,又能保证水稻及时栽插,是冬水田利用改良的一条有
效途径。

半旱式小麦生产水平,一般可达旱作条件下70~80%以上,个别
土壤类型还高于旱作水平,因而在西南三省已推广种植较大面积。

其增产原因,除一部分与少耕、免耕相同外,突出作用在于改变了土壤的水热状祝。

一方面垄沟把小麦根系深度扩大了10厘米左右,而且垄面通透状况好,又有毛管上升水,水气协调;另一方面垄沟使土体表面积增大,白昼较平作温度高1.2~2.0℃,最大可达4℃,夜间比平作降低0.3~0.7℃,土壤受光面积增加约200~400平方米/亩。

在良好的水,热、气条件下,促进了微生物的活动和有机质的分解,提高了土壤供肥能力。

由于半旱式栽培供肥能力较强,前期应适当控氮,以免增多无效分蘖,但后期容易脱肥,所以应在增施有机肥的基础上,补施氮、磷肥。

此外,半早式栽培的起垄作埂,播种施肥等花工较多,需要提高机械化程度和其他配套技术,进而提高此类中低产田的小麦生产水平。

小麦晒种能防霉、防虫,促进种子后熟,使出苗快而整齐,提高发芽势和发芽率,有利于壮苗增产。

据试验,晒比不晒得麦种,发芽率高14.6%-17%,平均增产14.5%。

另有资料表明,在播种前30天和10天各晒一次的麦种,其虫蚀率和发芽率分别为3.4%和93%,比播种前10天只晒一次的麦种,其虫蚀率低7%,发芽率高9%,亩穗数多4万穗,亩增产小麦26.5公斤;比不晒的麦种,虫蚀率低16%,发芽率高18%,亩穗数多11万穗,亩增产小麦26.5公斤。

小麦的晒种方法是:在播前选晴天将麦种均匀地摊在苇席或防水布上(注意:不能直接摊放在水泥地、铁板、石板和沥青路面等上面晒种,防止温度过高而烫伤种子,降低发芽率),厚度以5-7厘米为宜,白天要经常翻动,夜间应堆起盖好,一般连晒2-3天,直到牙咬种子发响为止。

晒种后要测定发芽率,以便确定播种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