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散文中的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合集下载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

鲁迅的《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社会的批判引言鲁迅作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重要人物,以其独特的文风和思想深刻地影响了一代又一代读者。

他的作品《狂人日记》是一部通过小说镜像来表达对封建社会问题的批判,通过一个疯子的视角,揭露出封建礼教、旧习俗和道德观念对个体造成的压迫和伤害。

本文将从几个不同的角度来探讨鲁迅在《狂人日记》中对封建社会进行的批判。

社会倒退与自由意志《狂人日记》以第一人称形式讲述了一个被认为是“神经过敏”的主人公叶紫芸。

通过叶紫芸这个疯子角色,鲁迅暗示了整个社会都如同一个“神经过敏”的集体。

依靠这种视角,他表达了他对封建社会僵化与倒退的不满。

叶紫芸被束缚于传统礼仪、家族责任和各种禁锢的旧习俗中,无法自由生活,从而导致他的精神崩溃。

鲁迅通过叶紫芸的形象告诉人们,封建社会的枷锁使得个体失去了选择和行动的自由意志。

封建礼教对女性的压迫在《狂人日记》中,鲁迅对封建社会中对女性的压迫进行了深刻批判。

小说中描绘了许多女性角色,如叶小姐、花儿姑娘等,她们都是被封建礼教所束缚、压迫和剥夺了自我发展和表达巨大潜力。

例如,《狂人日记》中描述叶小姐被强迫进入一场不爱的婚姻,并因此而走向精神坍塌的边缘。

通过这些形象描绘,鲁迅有力地揭示了封建社会中对女性权利和自由的剥夺,以及由此带来的心灵挣扎和困境。

旧习俗与道德观念对个体造成伤害《狂人日记》还深刻地探讨了旧习俗和道德观念对个体造成的伤害。

主人公叶紫芸因为违背了封建礼教的规定,毅然放弃了自己的父母和家族责任,选择离开家庭,走上流浪生活。

在他的眼中,封建社会所倡导的“孝”、“贞”等道德观念其实是对个体自由发展和幸福生活的绊脚石。

通过叶紫芸这一形象,鲁迅表达了对旧有道德观念束缚和限制人性发展的批判。

结论《狂人日记》是鲁迅通过小说形式对封建社会进行批判的重要之作。

通过叶紫芸这个疯子角色和其他女性形象,鲁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个体自由、权利和生命带来的种种压抑和剥夺。

他以独特而激进的方式强调了文化渊源中蕴藏着不平等、双重标准与显而易见之虐待,并提出了中国传统文化需要进行改革和解放个体的诉求。

鲁迅抨击封建社会的作品选编

鲁迅抨击封建社会的作品选编

鲁迅抨击封建社会的作品选编鲁迅抨击封建社会的作品选编鲁迅(1881年-1936年),原名周树人,字豫山,号矛盾,是中国现代作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开创者之一。

他以其激烈的抨击封建社会和追求民主与自由的思想而闻名于世。

在他的众多作品中,不乏对封建社会进行犀利批判和深刻剖析的文章。

本文将选编鲁迅抨击封建社会的几篇作品,以展示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态度和独到见解。

一、《狂人日记》《狂人日记》是鲁迅的代表性作品之一,也是对封建社会最为直接、犀利的批判。

文章通过一个疯狂的主人公孔乙己的视角,揭示了封建社会中的种种荒诞和假象。

鲁迅以犀利的笔触,讽刺了封建礼教、官僚主义以及社会伦理的虚伪和不堪,使读者深刻意识到封建社会的黑暗与腐朽。

二、《阿Q正传》《阿Q正传》是鲁迅的另一部著名作品,也是对封建社会进行深入剖析的代表之作。

通过对阿Q这个“精神背负者”的刻画,鲁迅通过对他的心理变化和境遇的描写,表现了封建社会对个体的压迫和蹂躏。

他以阿Q是封建社会最真实的产物为基础,通过以个体为视角,向读者揭示了封建社会的不公、不平等和残酷。

三、《药》《药》是鲁迅的一篇散文小品,也是对封建社会荒谬的批判之作。

文章以一个草民因为买不起药而死的故事为线索,抨击了封建社会的医药体制对穷困大众的漠视和剥削。

从个体的悲剧中,读者可以看到整个社会体制的虚伪与黑暗,以及对人性的摧残。

鲁迅通过真实而震撼的故事,唤起了人们对封建社会荒谬的反思与思考。

以上仅是鲁迅抨击封建社会的作品中的几个例子,无法穷尽他的全部作品。

鲁迅通过对封建社会的犀利批判,引导人们思考社会问题,呼唤民主与自由的新时代。

他的作品既是对封建社会的直接讽刺和批判,又是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思考和冲击,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和现实价值。

在鲁迅的笔下,封建社会成为了一个黑暗、腐朽、虚伪和荒诞的象征。

他对封建社会的批判不仅仅停留在表面,更深入到社会体制和人性的本质。

他通过揭示封建社会的问题,警示人们反思并寻求真正的发展与进步。

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与思想

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与思想

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与思想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散文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而闻名于世。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探讨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与思想。

首先,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体现了对社会现实的敏锐观察和批判。

他以深入浅出的方式,揭示了当时中国社会的种种弊病和不公。

例如,在《狂人日记》中,他通过主人公的疯狂言行,暗示了当时中国传统文化的僵化和封建制度的荒谬。

在《阿Q正传》中,他以讽刺的手法,揭示了中国人民的自卑和奴性心态。

这些作品不仅仅是对社会现象的揭示,更是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引起了人们对社会和自身的反思。

其次,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反映了他对人道主义的关注和呼吁。

他关注弱势群体的命运,关注社会的不公和不平等。

在《孔乙己》中,他以一个酒保的形象,揭示了社会对弱势群体的歧视和压迫。

在《药》中,他以一个小药店的形象,表达了对社会弱势群体的同情和关爱。

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蕴含着对人类尊严的坚守和对社会公正的追求,这种人道主义的精神至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此外,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还体现了他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

他以独特的视角,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了深入的剖析。

在《中国人的性格》中,他指出了中国人民的自卑和奴性心态与传统文化的关系。

在《故乡》中,他以对故乡的怀念和思考,探讨了传统文化对个体命运的影响。

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他通过对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反思,呼吁人们要有自主的思考和独立的精神。

最后,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还展现了他对人性的思考和探索。

他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人性的复杂和矛盾。

在《朝花夕拾》中,他以对童年的回忆,表达了对纯真和美好的向往。

在《野草》中,他通过对人性的观察和思考,探讨了人性的善恶和复杂性。

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中,人性是一个重要的主题,他通过对人性的思考,引发了读者对自身和他人的思考。

总之,鲁迅先生的散文作品不仅仅是文学作品,更是对社会、人性和传统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他的作品以其犀利的笔触和深刻的思考,对社会现实进行了敏锐的观察和批判,呼吁人们对弱势群体的关注和人道主义的追求,对传统文化进行了批判和反思,同时也对人性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和探索。

朝花夕拾中的故事中有哪些对文化传统的批评

朝花夕拾中的故事中有哪些对文化传统的批评

朝花夕拾中的故事中有哪些对文化传统的批评《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一部散文集,其中收录了一系列触动人心的故事。

这些故事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鲁迅所处时代的社会风貌,同时也蕴含了对于传统文化的深刻批评。

本文将重点讨论《朝花夕拾》中所包含的对文化传统的批评。

首先,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封建礼教进行了严厉的批判。

封建礼教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在实际执行过程中,封建礼教常常是枷锁般束缚着人们的自由和思想。

在故事《二十四孝图》中,鲁迅以讽刺的口吻揭示了封建礼教的虚伪性。

故事中,一个贪婪的官员通过让女主角进行千方百计的孝敬,达到其目的,这显露出封建礼教中摆设的缺陷。

通过这个故事的讽刺和揭示,鲁迅批评了封建礼教的道德观念的虚伪性,以及对于个人的自由和人权的压制。

其次,鲁迅在《朝花夕拾》中对孝道的传统观念进行了批评。

孝道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价值观之一,然而,它也常常成为压迫和奴役个人的工具。

在故事《药》中,鲁迅揭示了孝道的局限性和残酷性。

故事中,一个病重的妻子因孝道而屈服于丈夫的控制,最终导致了她的过早死亡。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控诉了过度强调孝道的社会风气,认为孝道应该建立在人的自由和尊严基础上,而不是成为一种压迫人的工具。

另外,在《朝花夕拾》中,鲁迅以对科举制度的批评为线索,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人才培养的阻碍。

故事《费医》中的费叔山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

费叔山才华横溢,但由于出身低微,最终只能当起了村医。

这个故事反映了科举制度对人才选拔的局限性和不公平性。

正是因为这种制度的存在,许多有才能的人无法得到公平的机会,这严重阻碍了社会的进步。

通过这个故事,鲁迅揭示了封建文化对于人才培养的束缚,批评了这种制度的不合理性。

最后,在《朝花夕拾》中,鲁迅还对于女性地位的剥夺进行了批评。

在封建社会中,女性地位低下,受到种种限制和歧视。

在故事《杨家女将》中,鲁迅通过一个女人的坚强和反抗,控诉了封建社会对于女性的歧视和压迫。

这个故事不仅揭示了封建社会对女性的不公正对待,也呼吁了社会对于女性权益的重视和保护。

朝花夕拾每章中的批判摘抄加赏析

朝花夕拾每章中的批判摘抄加赏析

朝花夕拾是鲁迅先生的经典作品之一,全书分为二卷,共十章。

每一章都包含了丰富的内容和深刻的思想,其中夹杂着作者对当时社会的批判和反思。

在本文中,我将对朝花夕拾每章中的批判摘抄进行深入的赏析和评价,帮助读者更好理解和品味这些精彩的文字。

第一章《狂人日记》中,鲁迅以狂人的口吻,对当时的封建社会进行了极具讽刺意味的描述。

在这其中,作者通过狂人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封建社会的虚伪和荒谬。

狂人在文中对官场、旧民风、封建伦理等问题进行了深刻的批判,从中我们可以感受到鲁迅对这些社会现象的愤懑和无奈。

对于这部分内容,我认为作者通过狂人的形象,将自己的思想和感情融入其中,使得批判更富有力度。

第二章《阿Q正传》中,鲁迅通过对阿Q这一形象的刻画,探讨了我国传统文化中的崇乡爱土、逢迎违和、以及怀抱僻见等问题。

在这一部分中,作者对阿Q心理的描写尤为深刻,透过阿Q的自我安慰与幻想,呈现出了封建社会中民族自卑感和动荡不安。

这部分内容凸显出了鲁迅对于我国传统文化的深刻理解和批判,在揭示社会矛盾的也让我们反思了自身的处境和责任。

第三章《药》中,鲁迅通过药的象征意义,表达了对我国现实的关切和担忧。

作者通过对药的形象的多重解读,为我们展现了当时社会的矛盾和冲突,以及对于现实之痛的深刻认识。

在这一章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作者对于社会底层人民的关怀和对于我国现实的思考,同时也对于社会救亡的呼唤。

在接下来的章节中,鲁迅以其独特的眼光和深刻的见解,对我国封建社会进行了多方面的批判和抨击。

他以敏锐的洞察力,勾勒出了那个时代我国人的生活面貌和心理状况,对社会的种种弊病进行了有力的揭露和谴责。

通过对朝花夕拾每章中的批判摘抄的赏析和评价,我深切体会到了鲁迅对于社会现实的关怀和对于民族精神的不懈追求。

归根结底,朝花夕拾每章中的批判摘抄,不仅仅是对当时社会的揭露和批判,更是鲁迅对于中华民族振兴的激烈呼唤和殷切期盼。

我深信,通过对这些文字的深入品味和思考,我们能够更清晰认识自己和社会,更坚定走向真理和进步。

鲁迅作品分析

鲁迅作品分析

分析《呐喊》、《彷徨》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深刻批判。

小说集《呐喊》和《彷徨》的总主题是反封建,对封建社会、封建思想礼教的揭露批判极其深刻。

1、多数作品描写了封建势力对人民压迫及制造的一系列人生悲剧,主人公主要是农民、知识分子和妇女。

阿Q、孔乙己、祥林嫂,他们以自己被侮辱、被损害的血泪人生,控诉封建社会的黑暗。

如孔乙己身受封建科举制度和等级观念毒害,沦落到下层穷愁潦倒,表现了封建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惊人冷漠。

2、揭示了封建思想道德的“吃人”本质及其对人民群众毒害的深广。

如《药》的悲剧是双重封建统治者用钢刀杀害革命者,封建迷信思想使华老栓把人血馒头当药为华小栓,但却治不老病。

悲剧在于,华小栓吃的人血馒头,竟是反青革命志士的鲜血做成的。

革命者为人民革命而献身,作为人民一员的华老栓并不理解。

表现粗群众的愚昧麻木,受封建迷信思想毒害之深。

小说既暴露了封建势力造成的人民物质上的“病苦”,更着重暴露了人们精神上的“病苦”,以惊醒“不幸的人们”起来摆脱封建思想道德的枷锁。

分析《呐喊》中的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集《呐喊》中的阿Q、《故乡》中的闰土、《风波》中的七斤,是三种类型的农民形象。

他们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一.共同点:都受封建势力压迫剥削,却愚昧麻木不觉悟。

二.不同点:闰土是个典型的旧中国农民,勤劳、质朴但精神近乎麻木。

他儿童时代机灵、能干,二十多年后,由于社会的压迫使他像个木偶人。

七斤是另一类农民形象,虽与外界有接触,但仍然十分愚昧。

“辫子风波”,使他自己没有辫子而发愁得不知如何是好。

这些都表现了农民的愚昧落后缺乏觉悟。

阿Q是辛亥革命时期的农民典型。

他是赤贫的雇农,被地主压迫,他不正视现实,常以精神胜利法自我陶醉,而忘却了自己失败者的悲惨屈辱的处境。

通过阿Q、闰土、七斤等农民形象,小说揭示了一个重大的社会矛盾:农民被封建主义残酷压迫剥削,生活极其悲惨;农民精神上愚昧麻木,却没有改变自己悲惨境遇而奋斗的思想和行动。

鲁迅先生的无常的主要内容

鲁迅先生的无常的主要内容

鲁迅先生的无常的主要内容鲁迅先生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一位伟大作家和思想家,他的作品广泛影响了中国的文学和社会思潮。

其中,他的一篇重要散文《无常》更是展现出了他对人生和社会的深刻思考。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解读《无常》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鲁迅先生在《无常》中抨击了中国封建社会的荒谬和不合理之处。

他以犀利的笔触讽刺了当时人们对于命运和命理的迷信,认为这种迷信是对人的自由和尊严的侵犯。

他指出:“它们的主要目的,竟是要使人们永远地甘心,不论遭受怎样的苦难,都说是老天爷的旨意。

”通过揭露封建迷信的荒谬性,鲁迅先生试图唤醒人们的思考,让他们认识到自己应该追求自由和平等的人生。

鲁迅先生在《无常》中表达了对人生无常性的深刻思考。

他认为,人生的起伏、荣辱、得失都是无常的,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事情是可以预料的。

他以生活中的种种例子,比如一个平凡的老人突然去世,一个年轻人在一场事故中失去了双腿等等,来说明人生的无常性。

通过这些例子,鲁迅先生想要让人们认识到,人生的无常性是不可避免的,我们不能抱有侥幸心理,而是应该珍惜眼前的一切,积极面对人生的变化和挑战。

鲁迅先生在《无常》中还对人们的行为和态度提出了思考。

他指出,人们常常对于他人的命运和遭遇抱有冷漠和无动于衷的态度,只顾着自己的私利,对他人的苦难毫不关心。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一个例子,描述了一个被车辆撞倒的人被人们冷漠地围观的情景。

通过这个例子,鲁迅先生想要唤醒人们的良知,让他们关心他人,扶助他人,共同构建一个更加温暖和谐的社会。

鲁迅先生在《无常》中表达了对于人性的深刻洞察。

他认为,人性是复杂的,既有光明的一面,也有黑暗的一面。

他以一个小偷的例子来说明人性的复杂性,指出人们的行为往往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无法简单地用善恶来划分。

通过这个例子,鲁迅先生呼吁人们要用宽容和理解来对待他人,不要轻易地对他人进行评判。

《无常》是鲁迅先生一篇富有思想深度和批判精神的散文。

他通过揭露封建迷信、探讨人生无常性、反思人们的行为和态度以及洞察人性的复杂性,提出了许多发人深省的观点和思考。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赏析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课文赏析《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是鲁迅的一篇散文,也是其最著名的一篇回忆性散文。

该文以童年生活的视角,展现了鲁迅对于自然和生活的热爱,以及对于封建教育制度的批判。

本文将从多个方面对该文进行深入的赏析。

一、景物描绘的生动细腻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以极富情感的笔触描绘了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景色。

通过对植物、动物、静物以及环境的细腻描绘,读者仿佛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百草园的生机勃勃和大自然的神秘美丽。

而三味书屋则被描绘成一个静谧、古朴的学习场所,充满了知识和智慧的气息。

二、童趣盎然的情感表达在文中,鲁迅以儿童的视角和情感,对百草园的趣味进行了生动的描写。

通过捕捉童年的欢乐、好奇心和探险精神,使得读者感受到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和纯真的情感。

这种童趣盎然的情感表达,使得文章充满了感染力和共鸣。

三、对比手法的巧妙运用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巧妙地运用了对比手法。

通过对比百草园和三味书屋的不同氛围和环境,突出了儿童与大自然的亲近和对知识的渴望。

同时,通过对比儿童的自由自在和封建教育制度下的束缚,鲁迅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批判。

四、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的批判在文中,鲁迅对束缚儿童天性的封建教育制度进行了深刻的批判。

通过对儿童自由受到限制、个性受到压抑的描写,鲁迅表达了对封建教育制度的不满和反思。

这种批判不仅是对当时教育制度的反思,也是对整个封建社会的批判。

五、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鲁迅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知识的追求。

通过描述自己在百草园中的探险和观察,鲁迅展现了自己对大自然的敬畏和热爱。

同时,通过对三味书屋中学习的描写,鲁迅表达了自己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

这种热爱和追求,也是鲁迅一生所坚持的人生态度。

六、儿时记忆的抒发与成长感悟在文中,鲁迅通过儿时记忆的抒发,表达了自己对成长的感悟。

通过对童年时光的回忆和描写,鲁迅展现了自己对过去的怀念和对未来的思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键词:鲁迅,散文,时代色彩,儒家思想、批判。
20世纪初的中国,处于内忧外患的局面。外部有肆意猖獗的列强,而内部,则是统治了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封建思想。在清政府的灭亡和民国的建立以及延续的这个过程中,虽然,统治了中国漫长岁月的帝制消失了,但是,那些扎根在民众心里的传统思想依旧根深蒂固。在这个时候,一场名为“新文化运动”的思想解放浪潮迸发了,这一场运动正如数千年前儒家思想崛起的那一次运动一般,只是儒家思想已经从当初的取代者,成为了如今的被取代者。但是,在儒家思想漫长的发展中,想要被完全取代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她依然深深地影响着那个时代。
从现在来看,儒家思想对于现在社会上的一些问题,都能够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法,从这个角度看,儒家思想在现在是具有一定的进步性的。即便在新文化运动中,儒家思想被当作是推翻的对象,但也无法否认其所具有的优点。但是,在鲁迅先生那个时代,儒家思想作为受到攻讦的对象,也是具有其必然性的,而现在我们探讨的就是在鲁迅先生的散文创作中,是如何对这些思想进行批判的。
但,在鲁迅先生早年的私塾学习中,肯定受到了儒家思想的影响。并且这个影响,在日后,也不可避免的体现在了他的作品中。鲁迅先生又是如何对这些思想进行批判的?我们探讨这个,只是从一个不同的角度去看创作对思想的影响,并不是比较哪一种思想更具有先进性。从一定的角度来说,每一种思想都有其进步性,只是,哪一种更适合时代的发展。
7鲁迅.:我之节烈观[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
8鲁迅.鲁迅散文精选:二十四孝图、我之节烈观、我的父亲[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3年
9许慎、徐铉.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
10河南程氏遗书:卷二十二
从这些文字里,可以看出鲁迅先生对这些所谓的“孝”的行为是不赞同的,如此的愚孝,只是封建统治者为了巩固自己的统治,加深思想而进行的思想教化。真正意义上的孝不应该是这种极端的行为。
鲁迅在《我之节烈观》中,对于那些封建时代对女子的思想迫害深恶痛绝,他在文中说到:“总而言之:女子死了丈夫,便守着,或者死掉;遇到强暴,便死掉;将这一类任务,称赞一通,世道人心便好了,中国便得救了。大意只是如此。[8]110”
文中最后一段,作者在封建社会的习俗上呼唤自己的父亲,反而令父亲不能走好。者也成为了鲁迅先生认为对父亲最大的错处。这一段也批判那些所谓的封建孝道的不认同。
鲁迅先生的这些散文,创作的背景大部分是在封建思想影响下的地区的人或者事情。自己亲身经历或者听闻的。有批判封建的孝道的,也有批判封建的贞烈思想的。这些带有浓烈的进步的时代色彩的文章在那个年代如同洪钟一般,警醒着世人。
“早晨,住在一门里的衍太太进来了。她是一个精通礼节的妇人,说我们不应该空等着。于是给他换衣服;又将纸锭和一种什么《高王经》烧成灰,用纸包了给他捏在拳头里……“叫呀,你父亲要断气了。快叫呀!”衍太太说。“父亲!父亲!”我就叫起来。“大声!他听不见。还不快叫?!” “父亲父亲” 他已经平静下去的脸,忽然紧张了,将眼微微一睁,仿佛有一些苦痛。“叫呀!快叫呀!”她催促说。“父亲” “什么呢?……不要嚷。……不……。”他低低地说,又较急地喘着气,好一会,这才复了原状,平静下去了。“父亲”我还叫他,一直到他咽了气。我现在还听到那时的自己的这声音,每听到时,就觉得这却是我对于父亲的最大的错处。”[8]
《二十四孝图》中有这样一段描写。“我至今还记得,一个躺在父母跟前的老头子,一个抱在母亲手上的小孩子,是怎样地使我发生不同的感想呵……然而这东西是不该拿在老莱子手里的,他应该扶一枝拐杖。现在这模样,简直是装佯,侮辱了孩子。我没有再看第二回,一到这一页,便急速地翻过去了。”[8]11“我最初实在替这孩子捏了一把汗,待到掘出黄金一釜,这才觉得轻松。然而我已经不但自己不敢再想做孝子,并且怕我父亲去做这孝子了。家景正在坏下去,常听到父母愁柴米;祖母又老了,倘使我的父亲也学了郭巨,那么,该埋的不正是我么?”[8]12
《说文解字》里对妇字的解释:“妇者,服也。”[9]可见,贞烈思想影响至深。
破除那些封建的思想,所谓的贞烈观,真正的实现男女的平等,才是时代的进步。无论是以前的红颜祸水,还是后来的贞洁烈女,其实说起来,都是时代的悲哀,真正的强大,不是依靠这些贞烈去实现,而是所有的民众团结起来,方能实现。宋朝理学兴盛,对于妇女贞洁更是要求甚严,“又问‘或有孤孀贫穷无托者,可再嫁否?’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极小,失节事极大!’”[10]即便如此,宋朝还是被元朝所灭。
鲁迅先生,作为新文化的主将之一,从揭露封建吃人思想的《狂人日记》到批判腐朽儒生的《孔乙己》、《白光》。这些文章对时代的呐喊,冲击着每个人的心灵,除却这些小说,鲁迅先生的另一部分重要的作品,如《野草》、《朝花夕拾》等等,在反映了那个时代的特色的同时,也给人以思考,发人深省。
这些文章,与鲁迅先生自己的经历是分不开的。
由于散文的数量之多,在这里只会引用其中一部分散文来讨论这个问题。
鲁迅在他的文章里曾明确指出:“孔夫子之在中国,是权势者所捧起来的,是那些权势者和想做权势者们的圣人”。鲁迅的“打倒孔家店”,正是着眼于孔夫子“为了治民众者,即权势者设想的方法”[2],着眼于“孔教徒怎样使‘圣道’变得和自己的无所不为相宜”[3],着眼于历代封建帝王赖以维护其统治的儒家的传统——精神“麻痹术”[4]。诸如,称儒家传统代表的“所谓中国的文明者,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宴”[5];称顽固坚持儒家传统的国粹派为“现在的屠杀者”[6];对“业儒”的男尊女卑,“表彰节烈”,饿死事小,失节事大”[7]的说教的揭露;对“圣人之徒”鼓吹“伦常”、恩养、“孝”、“烈”的批判;等等。对于孔子学说中,类似这些直接为维护封建专制主义服务的东西,也就是为历代封建统治者吹捧、崇尚的东西,鲁迅是深恶痛绝的。
参考文献:
1搜狗百科.鲁迅[Z].
2鲁迅.且介亭杂文:在现代中国的孔夫子[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3鲁迅.华盖集:马上支日记[M].北京:北京联合出版公司,2014年
4鲁迅.坟:春末闲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
5鲁迅.坟:灯下漫笔[M].桂林:漓江出版社,2001年
6鲁迅.热风:随感录五十七现在的屠杀者[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
鲁迅,出生于1881年八月初三。鲁迅的祖父周福清(1838~1904),原名周致福,字震生,又字介孚,清同治十年(1871年)辛未科进士,翰林院庶吉士。由翰林改官,曾任江西金溪县知县,后在北京任内阁中书,对鲁迅教育十分开通。而,鲁迅的母亲,也是绍兴当地举人鲁希德曾孙女。思想也颇为开通。[1]在这样一个书香门第,鲁迅的思想却没有受到封建思想全面影响,反而极为开明,不得不说,和长辈思想的开通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
日本女作家与谢野晶子在她所作的《贞操论》,译文刊登在《新青年》第四卷第五号(一九一八年五月)。文中列举了在贞操问题上的种种相互矛盾的观点与态度,同时指出了男女在这方面的不平等现象,认为贞操不应该作为一种道德标准。
而鲁迅也在的这篇文章中说出了自己的看法。“何以救世的责任,全在女子?照着旧派说来……倘依新说,则男女平等,义务略同……其余的一半男子,都该各尽义务……不能专靠惩劝女子,便算尽了天职。”[8]111
鲁迅散文中对封建思想的批判
摘要:鲁迅的散文中记录了他的儿时的一些记忆,借以来怀念童年、同情弱者,山海经》、《无常》。也有怀念朋友,学生,老师的文章,如《藤野先生》、《纪念刘和珍君》、《阿金》等。在这些作品中,不仅仅是描写了幼时的记忆,也不仅仅是表达了作者的感情。这些散文里,有对封建思想的批判,有对回忆的反思,也有对国家的呐喊。而除了这些,鲁迅作为“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把反封建礼教的革命内容与白话文的形式结合起来,树立了新文学的典范,被誉为是文学革命的主将。儒家思想的核心:仁、义、礼、智、信、恕、忠、孝、悌,这篇文章探讨的便是在鲁迅的散文中,在刻画了当时的时代特性的同时,是如何对这些思想进行批判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