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

初中众数和中位数教案教学目标:1. 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意义。
2. 学会求一组数据的众数和中位数。
3. 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难点:1. 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辨析。
2. 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教学准备:1. 课件或黑板。
2. 一组数据。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入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
二、探究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15分钟)1. 介绍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介绍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从小到大排列,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三、学习求众数和中位数的方法(20分钟)1.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众数: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
2. 学习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将数据从小到大排列,找出位于中间位置的数。
四、练习求众数和中位数(15分钟)1. 给出一组数据,让学生求出众数和中位数。
2. 学生互相交流解题过程,讨论众数和中位数的求法。
五、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5分钟)1. 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
2. 让学生举例说明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六、总结(5分钟)1. 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总结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2. 强调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讲解、练习和实际应用,使学生掌握了众数和中位数的定义及其求法。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避免混淆。
同时,通过练习和实际应用,让学生体会众数和中位数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作用,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
《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 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1、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教学难点: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
1.教师讲述牟冠名同学应聘的故事师:假设同学们大学毕业了,牟冠名同学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到处找寻信息,终于发现两则及负有吸引力的招聘广告:(大屏幕出示)旺旺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名,人均月收入2500元,欲招一名会制作电脑动画的大学生,有意者请光临加盟。
星辰软件公司创意部:现有员工10名,人均月收入2019元,欲招一名能力强,绘画水平高的大学毕业生,有意者欢迎前来洽谈。
师:牟冠名拿不定主意了,他想求助于同学们,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帮他做出选择,你同意他去哪家公司,说出为什么?(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讨论)学生讨论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可能出现两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他应该去工资比较高的公司,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看一看两个公司的员工的具体工资,然后再作决定)二、教学中位数、众数的定义。
1.教师出示两家公司的具体工资资料:旺旺电脑公司经理:8200 元副经理:7600 元员工A: 1300 元员工B;1200 元员工:1150 元员工: 800 元员工: 800 元员工: 800 元员工:650 元星辰软件公司经理:2600 元副经理: 2250 元员工B;2200 元员工:2050 元员工:2050 元员工: 1950 元员工: 1900 元员工: 1900 元员工: 1900 元员工: 12002.初步感受并理解中位数的意义:①分析上面两个公司的工资收入情况,你认为牟冠名应该去哪个公司?②旺旺公司的平均工资怎么会比星辰公司的月平均工资高呢?(因为旺旺公司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的工资高。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

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3篇中位数和众数的教学设计篇1一、教学内容分析1.教学主要内容本节课“中位数和众数”是北师大版数学五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统计》的第三课时。
2.教材编写特点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在生活实例中体会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初步体会数据可能产生误导,使学生认识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特点,根据问题,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3.教材内容的数学核心思想本节课的数学核心思想是学生通过生活中大量的实例,认识、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在统计中的实际意义,根据实际需要,会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众数,并能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一组数据的不同特征。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与内容分析,考虑到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心理特征,制定如下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掌握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会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
(2)数学思考:通过实际背景,初步体会平均数、中位数、众数三者的差别。
(3)解决问题:能结合具体情况选择利用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解决一些实际的问题(4)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认真的科学态度,深刻体会现实世界离不开数学,同时培养学生合作意识。
二、教材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本着课程标准,在吃透教材基础上,我确立了如下的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和求法。
教学难点:对统计数据需从多角度进行全面分析三、教学对象分析1.学生已有知识基础(包括知识技能,也包括方法)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理解并会求平均数的基础上学习的,学生理解平均数及其含义,能正确地求出平均数,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2.学生已有生活经验和学习该内容的经验对中位数、众数这两个统计量的实际意义,只有朦胧的认识,生活中有运用,但学生明确运用较少,没有被明确提出过。
学生该部分知识缺少生活经验。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

《中位数与众数》教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分析数据、处理数据的能力,提高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3. 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积极参与的精神,提高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定义: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顺序排列,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奇数,则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如果数据的个数是偶数,则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2. 众数的定义: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众数。
3. 求一组数据的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四、教学方法2. 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增强课堂的趣味性。
3.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通过一组数据,让学生找出其中的中位数和众数,引发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思考。
2. 自主学习:学生自主探究中位数和众数的定义,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3. 实例分析:分析一组数据,引导学生掌握求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6. 课后作业:布置有关中位数和众数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策略1. 案例教学:通过具体案例的分析和讨论,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及求法。
2. 互动教学:鼓励学生提问和分享,促进师生之间的互动,提高学生的参与度。
3. 分层次教学:针对不同学生的学习水平,设计不同难度的教学内容,使所有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得到有效的学习。
七、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评价: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评价学生的学习态度和效果。
2. 作业评价:通过学生完成的作业,评估学生对中位数和众数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3. 小组讨论评价:对学生在小组讨论中的表现进行评价,包括合作态度、交流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八、教学资源1. 教学课件:制作包含生动实例和动画的课件,帮助学生直观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
《中位数和众数》教案

20.1.2中位数和众数(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分析
教学流程安排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设计说明
本节课沿着创设情境,引入中位数、众数——探索、理解中位数、众数定义——应用中位数、众数——分析、决策——解决身边实际问题这样的主线设计,始终以学生为主体,辅以学生小组活动,探索实践.在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引导,使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数学与实际生活的紧密联系.
本节教学内容属中位数与众数第一课时,由一首含1、2、3、4的诗启示出生活中点点滴滴若留意,时时处处有数学,从而引入实际问题,在学生讨论、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同时,发现平均数在有些
情况下很难反映问题真实的一面,进而思考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来描述数据的“集中趋势”.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十分有利的.为了让学生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概念这一重点,本节设计了通过学生讨论、探索、尝试归纳的活动,然后教师适时适度引导,加深了学生对中位数、众数的概念的理解,同时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思考习惯和合作意识.
为了让学生达到能够利用中位数、众数分析数据并做出决策,且在具体的生活情境中会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特选取了两个生活实例,使学生在有效的数学活动中发现、获得知识,增长能力.同时还让学生留心生活,列举了一些身边的实例,让学生感受到生活中有很多问题都是可以用本节所学知识来解决的,使学生体会到本节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
课后生活点悟这一环节,既举出众数在生活中的另一个应用实例,又给学生一些生活启迪,让学生体会到数学的应用价值,体味到数学与艺术的联系,从而自主学习数学.。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

教案:中位数和众数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的数据分析观念。
二、教学内容1. 中位数的含义和求法2. 众数的含义和求法3. 中位数和众数在实际中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2. 教学难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以及在中位数和众数实际应用中的问题解决。
四、教学准备1. 教师准备相关教学材料,如PPT、练习题等。
2. 学生准备笔记本、文具等学习用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教师通过一个实际问题引入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与演示教师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并通过PPT展示相关例题,让学生跟随教师一起动手操作,掌握求一组数据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3. 练习与讨论学生独立完成练习题,教师选取部分学生的作业进行讲解和讨论,巩固所学知识。
4. 应用拓展教师提出一些实际问题,引导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
5. 小结与作业教师对本节课的内容进行小结,布置作业,让学生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
六、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在课堂上的参与程度、提问回答等情况,了解学生的学习状态。
2. 作业完成情况:检查学生作业的完成质量,评估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3. 实际应用能力:通过课后实践题目,考察学生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七、教学反思教师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进行反思,总结教学过程中的优点和不足,不断调整教学方法,以提高教学效果。
八、教学进度安排1. 第1-2课时:讲解中位数和众数的含义,演示求解方法。
2. 第3-4课时:练习与讨论,应用拓展。
3. 第5课时:小结与作业布置。
九、教学资源1. PPT课件2. 练习题及答案3. 实际问题案例十、教学建议1. 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的培养,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知识。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

中位数与众数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通过本课的学习,学生将能够:1. 理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2. 掌握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3. 运用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解决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教学重点:中位数和众数的概念和求解方法。
教学难点:运用中位数和众数解决实际问题。
三、教学准备1. 教学工具和设备:黑板、彩色粉笔、投影仪、计算器;2. 教材和教具:教科书、练习册、实物或图片。
四、教学过程1. 导入(5分钟)通过一个问题引入讨论:小明有10个同学的考试成绩,他想要找到成绩的中间值和最常出现的成绩,你有什么方法可以帮助他?2. 概念讲解(25分钟)在黑板上绘制数轴,向学生解释中位数的概念:中位数是一组数据中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即将一组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的数。
如果一组数据有奇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唯一确定的;如果一组数据有偶数个数,那么中位数就是位于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
然后,向学生解释众数的概念:众数是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
一个数据集可能有一个或多个众数,也可能没有众数。
3. 求解方法(30分钟)首先,通过一个具体的例子演示求解中位数和众数的方法。
例子:一组数据 {3, 5, 1, 6, 2, 5, 4, 5},求解中位数和众数。
求解中位数的方法:1. 将数据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1, 2, 3, 4, 5, 5, 5, 6};2. 判断数据个数的奇偶性,发现有8个数,为偶数;3. 取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3 + 4) / 2 = 3.5;因此,中位数为3.5。
求解众数的方法:1. 统计每个数值出现的次数:1出现1次,2出现1次,3出现1次,4出现1次,5出现3次,6出现1次;2. 找出出现次数最多的数值,即众数为5。
接下来,让学生自己尝试求解其他数据集的中位数和众数,通过小组合作或个人探究的方式进行。
4. 实践运用(3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发给每组一组数据,要求他们求解中位数和众数,并将结果写在黑板上。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

掌握众数与中位数的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众数与中位数的含义和计算方法2.掌握众数与中位数在数据分析中的应用二、课前准备1.教师:准备讲义、课件、实例2.学生:预习教材,掌握初步概念三、教学内容与方法1.引入教师将常见的数据统计问题提出,引导学生思考和讨论,如何去计算数据的中心趋势值。
2.概念讲解教师介绍众数和中位数的概念,并解释这两个值对数据有何作用。
(1)众数:出现次数最多的值称为众数(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3.计算方法教师介绍如何对一组数据进行众数和中位数的计算:(1)众数的计算方法:寻找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每一组数据必须进行排列。
(2)中位数的计算方法:将一组数据按照大小的顺序排列,若数据的个数为奇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处于中间位置的数值;若数据的个数为偶数,则中位数为排序后中间位置两个数的平均值。
4.应用实例教师通过实例进行应用练习,以帮助学生掌握众数和中位数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1)一所学校的年级总人数为200人,各班级的人数如下:50,90,30,10,20,其中的众数是多少?(2)某班学生的数学分数如下:76,55,89,66,90,70,87,72,86,64。
请问这组数据的中位数是多少?5.归纳总结教师让学生自行总结众数与中位数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
6.拓展延伸教师提供更多的问题和练习,让学生继续掌握和熟练运用众数与中位数。
四、教学评估1.通过课堂练习,对学生的应用能力进行检测2.对学生针对性提出问题,促进学生的认知升华3.对教学过程中的实例和讲义进行定期评价,完善教材素材五、教学反馈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发现学生的掌握程度及问题,及时进行调整。
同时,还可以与学生进行交流,听取他们的看法和建议,为下一次教学改进和提升提供充足的保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位数、众数》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在丰富的现实背景中,理解并体会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会求中位数与众数,并能够解释结果的实际意义。
2. 能够知道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区别,并根据现实生活中具体的情况,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3. 培养学生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能力;体会数学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1、中位数与众数的意义。
2、对统计量的选择能力。
教学难点:对众数意义的理解。
教学过程:一、创设教学情境。
1.教师讲述牟冠名同学应聘的故事师:假设同学们大学毕业了,牟冠名同学想找一份合适的工作,他到处找寻信息,终于发现两则及负有吸引力的招聘广告:(大屏幕出示)旺旺电脑:公司现有员工9名,人均月收入2500元,欲招一名会制作电脑动画的大学生,有意者请光临加盟。
星辰软件公司创意部:现有员工10名,人均月收入2019元,欲招一名能力强,绘画水平高的大学毕业生,有意者欢迎前来洽谈。
师:牟冠名拿不定主意了,他想求助于同学们,现在请同学们根据这些信息,帮他做出选择,你同意他去哪家公司,说出为什么?(学生可以在小组里讨论)学生讨论后,请学生说一说自己的意见。
(可能出现两种意见,有的学生认为他应该去工资比较高的公司,有的学生认为应该看一看两个公司的员工的具体工资,然后再作决定)二、教学中位数、众数的定义。
1.教师出示两家公司的具体工资资料:旺旺电脑公司经理:8200 元副经理:7600 元员工A: 1300 元员工B;1200 元员工:1150 元员工:800 元员工:800 元员工:800 元员工:650 元星辰软件公司经理:2600 元副经理: 2250 元员工B;2200 元员工:2050 元员工:2050 元员工:1900 元员工:1900 元员工:1900 元员工:12002.初步感受并理解中位数的意义:①分析上面两个公司的工资收入情况,你认为牟冠名应该去哪个公司?②旺旺公司的平均工资怎么会比星辰公司的月平均工资高呢?(因为旺旺公司总经理与副总经理的工资高。
)③假设牟冠名同学加入星辰软件公司,老板决定给他的工资是1900元。
通过分析他的工资状况学习中位数、众数的意义。
④出示整个星辰公司员工的姓名和工资状况表格(员工的姓名都是本班同学的姓名)总经理:2600元惠宇宁:2250元刘砾丹:2200元马畅:2050元刘嘉雯: 2050元秦少宇: 1950元牟冠名: 1900元高云博: 1900元闫子徽: 1900元王佳音: 1200元⑤观察上面的工资状况,师:你认为牟冠名的工资处于什么水平?用哪些数据可以证明你的观点?(学生可能认为1900小于平均数2019,所以他的工资属于中下等水平。
)(教师可以不反驳这种观点,出示旺旺公司的工资状况,在旺旺公司中,职员1的工资1300元虽然低于平均数,但不是处于中下水平,用以说明判断他的工资处于什么水平是不能够选取平均数做比较的,于是就找到了中位数。
)教师总结:中位数(板书:中位数:650),⑥每个同学都说一说自己的工资在这个公司中处于什么水平?你是怎样比较的?教师引导并要求给中位数做一个形象的比喻,觉得中位数象什么?(中位数好象正负数中的0刻度线,好象人的腰部,还可以看作是一个水平面,但要求上面的部分和下面的部分的数量要相等,而且要按照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
教师小结:中位数就是一条分界线,把这些数分成数量相等的两个部分,而且数的排列要按照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3.初步感受并理解并感受众数的意义师:在这些人的工资中,挣多少钱的人数最多?这个数我们就给他起个名字,叫做众数。
幻灯片上面出现下面的表格用以解释众数。
工资220198501800165015501500800出现次数1112141三、初步感受平均数、中位数、众数的不同。
师: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中哪个更能够准确、真实地反映出员工的工资情况呢?1.介绍中位数和众数的求法。
①求出下面各组数的中位数并说一说这个中位数表示的意义。
15名同学为希望工程的小伙伴捐款。
捐款的钱数如下。
(单位:元)10、15、16、16、20、22、24、25、26、28、29、30、30、33、50②求众数,并说一说这个众数表示的意义。
调查六年九班女同学父亲的年龄如下(单位:岁)39、41、37、41、41、42、39、39、39、39、40、43、39、41、39、39、41、37、41、38、42、38、40、4040、40、39、41、37、四、进一步理解中位数、众数的意义下面是五年九班第一、二小组男生身高的统计数据。
学生身高/米学生身高/米学生身高/米小舟1.45小航1.59程程1.65凯恒1.47天乙1.61博博1.65小宇1.50熙熙1.61默默1.71小文1.53小博1.64小名1.58小达1.65a.求身高的众数。
它表示什么意思?b.求身高的中位数,它表示什么意思?c.彤彤说小博的身高较低。
你同意吗?说说你的看法。
d.你认为小文的身高在这些男生中处于什么水平?e.你认为平均数、中位数、中数哪一个能代表身高的平均水平?五、总结中位数和众数的意义。
教师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中位数、什么是众数?(在所有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数据,就是众数。
把数据从大到小排列,位于中间的那个数,就是中位数。
)六、能够恰当地选用平均数、中位数、众数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
1.要表示同学们最喜欢的动画片,应该选取()。
A 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2.五年一班有40人,五年二班有42人,要比较期末考试时哪个班的成绩高一些,应该选取()。
A 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3.在青年歌手比赛中,某个选手想知道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水平,应该选取()。
A 平均数B中位数C众数4.能够应用中位数、众数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下面是对六年九班男同学鞋的号码所做的调查表。
姓名鞋号姓名鞋号姓名鞋号姓名鞋号于航40牟冠名41高云博39孙归舟39王月峰39李熙宇41焦健40闫紫徽41与当今“教师”一称最接近的“老师”概念,最早也要追溯至宋元时期。
金代元好问《示侄孙伯安》诗云:“伯安入小学,颖悟非凡貌,属句有夙性,说字惊老师。
”于是看,宋元时期小学教师被称为“老师”有案可稽。
清代称主考官也为“老师”,而一般学堂里的先生则称为“教师”或“教习”。
可见,“教师”一说是比较晚的事了。
如今体会,“教师”的含义比之“老师”一说,具有资历和学识程度上较低一些的差别。
辛亥革命后,教师与其他官员一样依法令任命,故又称“教师”为“教员”。
王靖程42李一聪39景诗文41赵天赐40王志聪41杨天杭41惠宇宁42秦绍宇39王琛元43宋展飞41吴博豪42李一墨43“教书先生”恐怕是市井百姓最为熟悉的一种称呼,从最初的门馆、私塾到晚清的学堂,“教书先生”那一行当怎么说也算是让国人景仰甚或敬畏的一种社会职业。
只是更早的“先生”概念并非源于教书,最初出现的“先生”一词也并非有传授知识那般的含义。
《孟子》中的“先生何为出此言也?”;《论语》中的“有酒食,先生馔”;《国策》中的“先生坐,何至于此?”等等,均指“先生”为父兄或有学问、有德行的长辈。
其实《国策》中本身就有“先生长者,有德之称”的说法。
可见“先生”之原意非真正的“教师”之意,倒是与当今“先生”的称呼更接近。
看来,“先生”之本源含义在于礼貌和尊称,并非具学问者的专称。
称“老师”为“先生”的记载,首见于《礼记?曲礼》,有“从于先生,不越礼而与人言”,其中之“先生”意为“年长、资深之传授知识者”,与教师、老师之意基本一致。
王天乙42张茁41孙硕珩42吕昊42罗熙41刘凯恒39孙弘博41徐达40董承鑫42如果王叔叔想在学校附近开一家鞋店,主要面向10多岁的男生,根据上面的统计表,你能给王叔叔提出什么建议?观察内容的选择,我本着先静后动,由近及远的原则,有目的、有计划的先安排与幼儿生活接近的,能理解的观察内容。
随机观察也是不可少的,是相当有趣的,如蜻蜓、蚯蚓、毛毛虫等,孩子一边观察,一边提问,兴趣很浓。
我提供的观察对象,注意形象逼真,色彩鲜明,大小适中,引导幼儿多角度多层面地进行观察,保证每个幼儿看得到,看得清。
看得清才能说得正确。
在观察过程中指导。
我注意帮助幼儿学习正确的观察方法,即按顺序观察和抓住事物的不同特征重点观察,观察与说话相结合,在观察中积累词汇,理解词汇,如一次我抓住时机,引导幼儿观察雷雨,雷雨前天空急剧变化,乌云密布,我问幼儿乌云是什么样子的,有的孩子说:乌云像大海的波浪。
有的孩子说“乌云跑得飞快。
”我加以肯定说“这是乌云滚滚。
”当幼儿看到闪电时,我告诉他“这叫电光闪闪。
”接着幼儿听到雷声惊叫起来,我抓住时机说:“这就是雷声隆隆。
”一会儿下起了大雨,我问:“雨下得怎样?”幼儿说大极了,我就舀一盆水往下一倒,作比较观察,让幼儿掌握“倾盆大雨”这个词。
雨后,我又带幼儿观察晴朗的天空,朗诵自编的一首儿歌:“蓝天高,白云飘,鸟儿飞,树儿摇,太阳公公咪咪笑。
”这样抓住特征见景生情,幼儿不仅印象深刻,对雷雨前后气象变化的词语学得快,记得牢,而且会应用。
我还在观察的基础上,引导幼儿联想,让他们与以往学的词语、生活经验联系起来,在发展想象力中发展语言。
如啄木鸟的嘴是长长的,尖尖的,硬硬的,像医生用的手术刀―样,给大树开刀治病。
通过联想,幼儿能够生动形象地描述观察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