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邯郸有关的典故
邯郸历史典故

邯郸历史典故
邯郸历史上有很多典故,以下是其中几个著名的:
1. 邯郸学步:相传孟子曾在邯郸城门口看到一个小孩在模仿大人走路,走了几步就摔了一跤。
孟子询问小孩的父亲,得到回答“我欲使其速成”,于是孟子告诉父亲,“使之学习,未为不可,须臾之间,何能成也?”从此,“邯郸学步”成为代表性的“急于求成”的典故。
2. 邯郸之患:战国时期,燕国、赵国、齐国分别派军队侵略邯郸,这就是“邯郸之患”。
此典故成为形容国家安全受到威胁的警句。
3. 邯郸铁塔:邯郸铁塔是北魏时期的一个传奇故事。
相传邯郸有一位名叫李度的人,因为被人冤枉而被投入监狱。
为了证明自己的清白,他在监狱里居然铸造了一座铁塔。
后来,这座铁塔得到了皇帝的赞赏,李度也因此改掉了过去的恶习。
4. 钟馗捉鬼:钟馗是唐代著名的神仙,相传他曾经在邯郸捉住了一个非常凶恶的鬼怪。
这个故事被书写成了《钟馗捉妖记》,成为了中国民间故事中的经典之一。
邯郸成语典故及其景点

邯郸成语典故及其景点
邯郸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城市,具有悠久的历史文化和丰富的成语典故。
以下是一些邯郸成语典故及其相关景点:
1. 邯郸之梦:
典故出自《汉书·循吏传》,故事中有个叫范增的官员作梦说“请将邯郸故城築,取河阳南鼠籠。
” 后来梦境成真,范增果
然被任命为汉武帝的循吏,修葺邯郸故城。
邯郸市目前设有
范增纪念馆。
2. 失马塞翁:
典故出自《后汉书·苏武传》,故事中苏武放牧时遇到野马,
将之驯服后,他的朝廷的父老为他筹备了一匹良马,但后来这匹马却被狼群所杀。
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命运的反复无常。
邯郸市有失马塞翁故居和明清古建筑群,是一个旅游景点和历史遗迹。
3. 守株待兔:
典故出自《战国策·齐策五》,故事中有个叫东郭牧的农夫,
他在地里耕田时看到一只兔子撞死在一棵树桩上,从此他每天都守株待兔,希望有兔子撞死在他的树桩上。
这个典故常用来比喻盲目地等待幸运降临。
据说在邯郸市内有东郭牧的坟墓和纪念碑。
邯郸市还有许多其他值得一游的景点,如历代皇陵、丛台公园、石门桥等。
这些景点可以让游客感受到邯郸的历史文化底蕴和风景之美。
邯郸成语典故

邯郸成语典故(一)邯郸学步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
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
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
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邯郸成语典故在今天的启示意义。
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什么时候都不能忘本,这是大家在谈到这个成语时首先应该想到的,只有结合自己的长处发展才是根本。
(二)负荆请罪在邯郸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
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邯郸成语典故。
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
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认识到自己心胸太狭隘。
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
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
有关邯郸的成语典故

有关邯郸的成语典故邯郸,自古有“半个京城半个雄”之称,邯郸历史悠久,充满着丰富的传说和故事。
邯郸也是汉语成语源远流长的落脚点,有20多个传说故事都是以邯郸为背景,经常被用来形容某些状态和情景。
下面就一一介绍这20多个邯郸典故和成语的由来吧!《邯郸学步》邯郸学步,即“一步一个脚印,脚下留下长长的印迹”,源自《列仙传》中的一段故事。
故事讲述:古代一位有名的天才少年葛和,曾经行走邯郸的桥头上,每走一步,脚底就留下一个脚印,引人惊叹。
《洛阳纸贵》洛阳纸贵,即“洛阳纸贵,宁可把金子剪”,也是单调乏味发言被人尊重的文字比喻,意思是把言论定死,不可随便更改。
其典故出自《史记·屈原贾生列传》,讲的是屈原的夫人铰在洛阳闹市门口挂出一幅字画:“爱平可以坚守,伤害人害?何以今贺伊尹,更我买洛阳纸?”意思是宁可把金子剪子花在买洛阳纸上,也不愿伤害任何人。
《反咬一口》反咬一口,即“吃了苦头,反咬一口”,是指在遭受到折磨或挫折后,人们一定要奋起反击,不要心服口服,并在心中坚持着取得胜利的信念。
其典故出自《史记·高祖本纪》,讲的是春秋时期,军队从邯郸出发,在路上敌军突然出兵攻击,士兵们竟以“咬”代替“反击”,从此反咬一口成为人们坚持不懈的象征。
《狗咬吕布不及格》狗咬吕布不及格,即“狗咬吕布,也不及格”,是比喻努力什么都不如标准,什么都不及格。
其典故出自《三国演义》,是当年曹操在魏国推广锦衣玉食、锦帐绣楼,以及百官惟勤继父之重政,受到皇帝和百官的敬仰。
其后,曹操为了提醒大家要勤政爱民,就说了一句铁杆的话:“狗咬吕布,也不及格”。
最后,邯郸这个古老的城市,在这20多个故事里激发起了我们的抒情想象,这些。
邯郸成语故事典故

邯郸成语故事典故以下是 7 条关于邯郸成语故事典故:1. 你们知道“胡服骑射”吗?想当年赵武灵王那可是下了狠心要改革呀!他力排众议,让赵国的士兵穿上胡人的服装,练习骑马射箭。
这就好比是原本走路慢悠悠的人突然骑上了快马,那速度蹭蹭就上去了,一下子让赵国的军事实力大增。
就像现在有些企业,大胆创新变革,才能取得飞跃式的发展,不是吗?2. “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可有意思啦!据说有个燕国人,到了邯郸,看到人家走路姿势优美就去学,结果学来学去,自己原来咋走路都忘了,最后只能爬着回去。
这多逗啊!咱可不能像他似的,盲目去模仿别人,丢了自己的特色呀!不然那不就成笑话了。
3. “完璧归赵”的蔺相如,那可真是个大英雄啊!面对秦王的刁难,他毫不畏惧,凭借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气,成功把和氏璧完好无损地带回了赵国。
这就像一场惊心动魄的较量,蔺相如就像那个在险象环生中突出重围的勇士,太厉害了!这件事告诉我们,面对强大的对手不能退缩,要勇敢地去争取自己的利益。
4. “负荆请罪”,廉颇和蔺相如的故事多让人感动啊!廉颇刚开始不服气蔺相如,后来知道错了,就背着荆条去请罪,多真诚啊!这就如同生活中我们和朋友闹矛盾了,有人能主动认错,那友谊才能更长久啊。
这样的品质,难道不值得我们学习吗?5. “纸上谈兵”的赵括,光知道在书本上夸夸其谈,真正上了战场却不行了。
这好比一个人学了很多理论知识,可没实践过,到头来还是一场空。
这给我们敲了个警钟,不能只说不做啊,得真刀真枪去干才行。
6. “毛遂自荐”,毛遂那可是相当有勇气啊!在关键时刻,自己主动站出来推荐自己。
这不就像是一个有潜力的人,抓住机会展示自己,从而获得成功吗?我们也要有这种勇气,不要总是等待机会,要学会自己去争取。
7. “围魏救赵”真是妙计啊!齐国不直接救赵国,而是去攻打魏国,让魏国不得不回援,从而解了赵国的围。
这就像下围棋一样,不直接去碰难题,而是绕个弯子来解决,多巧妙啊!这计谋真是让人佩服得五体投地!我的观点结论就是:这些邯郸成语故事都蕴含着深刻的道理和智慧,值得我们好好去琢磨和学习。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

5个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
与邯郸有关的成语典故有五个,分别是:
1.邯郸学步:这个成语出自战国时期,燕国寿陵的一位少年,他缺乏自信心,经常感到事事不如人,日久天长,他竟怀疑自己走路的姿势太丑。
于是他瞒着家人,跑到遥远的邯郸去学走路。
在邯郸,他无论是看到小孩,老人还是看到妇女走路他都觉得好看,都学。
不过半月光景,他连走路也不会了,路费也花光了,只好爬着回去了。
这个故事后来演变成了成语“邯郸学步”,比喻一味地模仿别人,不仅没学到本事,反而把原来的本事也丢了。
2.围魏救赵:这个成语出自《史记·孙子吴起列传》。
战国时,魏将庞涓率军围攻赵国都城邯郸。
赵求救于齐,齐王命田忌、孙膑率军往救。
孙膑带兵攻打魏国都城大梁,因而,魏军不得不从邯郸撤军,回救本国。
这个成语后来用来指采用包抄敌人的后方来迫使它撤兵的战术。
3.胡服骑射:这个成语开改革之先,指赵武灵王推行胡服骑射的故事。
4.毛遂自荐:这个典故讲的是秦国围攻赵国都城邯郸,赵国平原君准备亲自到楚国去请求救援,他希望门下食客中能有一个毛遂自荐与他一同前往。
毛遂主动请缨前去游说楚王,最终促成楚王答应出兵援赵。
5.负荆请罪:这个成语兴团结之风,源自战国时期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廉颇在蔺相如面前负荆请罪,表示悔过。
以上是与邯郸有关的五个成语典故。
邯郸成语故事

邯郸成语故事邯郸成语故事[必备30个]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都学过很多成语吧,成语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大特色,在语句中是作为一个整体来应用的,承担主语、宾语、定语等成分。
你知道经典的成语有哪些吗?下面是本店铺帮大家整理的邯郸成语故事,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1、邯郸学步故事:战国时期,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听说赵国都城邯郸的人走路姿势非常优美,就决定前去学习。
他到了邯郸后,在街上仔细观察行人的走路姿势,然后跟着模仿。
但是学了很久,不但没有学会邯郸人的走路姿势,反而把自己原来的走路方式也忘记了,最后只好爬着回到燕国。
寓意:比喻模仿别人不成,反而丧失了自己原有的技能。
2、胡服骑射故事:战国时期的赵国,面临着北方少数民族的侵扰。
赵武灵王为了增强国家的军事实力,决定学习胡人的服饰和骑射技术。
他不顾贵族们的反对,亲自带头穿胡服、练习骑射,并在全国范围内推行胡服骑射的改革。
经过改革,赵国的军事力量大大增强,成为了战国七雄中的强国之一。
寓意:体现了勇于学习他人长处、进行改革创新的精神。
3、负荆请罪故事:战国时期,赵国的廉颇和蔺相如都是国家的重臣。
廉颇因为蔺相如的官职比自己高而心生不满,多次为难蔺相如。
但是蔺相如以国家利益为重,不与廉颇计较。
后来廉颇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便背着荆条到蔺相如府上请罪。
蔺相如原谅了廉颇,两人从此成为了好朋友,共同为赵国效力。
寓意:表示向人认错赔罪,倡导以大局为重、团结协作的精神。
4、毛遂自荐故事:长平之战后,秦军又一次围困了赵都邯郸。
赵国的平原君赵胜想联合楚国共同抗秦,打算从数千名门客中挑选二十名文武兼备的人一同前往楚国。
挑来挑去只挑选出十九个符合条件的人,还差一人怎么也选不出来。
这时,门客毛遂自我推荐说愿意随平原君一同前往。
到了楚国后,毛遂凭借自己的勇气和口才,成功说服楚王出兵解救赵国。
寓意:用以比喻自告奋勇、自我推荐。
5、纸上谈兵故事: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熟读兵书,谈起军事理论头头是道。
邯郸成语典故景点

邯郸成语典故景点
邯郸是中国河北省的一个城市,历史悠久,有许多成语、典故和著名景点与之相关。
1. 成语:邯郸学步
典故:相传战国时期,邯郸有一位婆婆教孙子学步,教了七天,孙子仍然不会走路,而且婴儿也没见到地步忘记了牙牙学语。
后来,婆婆去世,为了不让孙子亲人伤心,儿媳妇抱着孙子哭的时候,孙子居然站了起来。
因此,邯郸学步就成了指别人学一些没有用的事情。
2. 景点:黑石山
典故:黑石山位于邯郸市南部,是中国著名的道教圣地之一。
相传商纣王梦见黑石山上有神仙求学,于是下令修建道观,供奉神仙。
后来,历代皇帝和文人墨客纷纷前往此地膜拜像山鬼神之事,因此形成了黑石山的道教文化。
3. 成语:邯郸之梦
典故:相传宋代庞洪和都、邯郸人,他病地民居被偷去,医
生为之劝解,庞洪却说:“邯郸一梦空忙,虚度了别人的一天,运作落到了邯郸太白旅社,能不能握住,还要吃到炖猴脑,有小人不干,也有些大人亲自上阵找机会实行坏小人,这个人是一种使命撒错线的人。
”这句话后来成了成语“邯郸之梦”,形
容空费心机,枉费心思。
4. 景点:尚义县
典故:尚义县位于邯郸市的北部,是中国古代名将尉迟恭的
故乡。
尉迟恭是北魏时期的重要将领,他曾在位于今尚义县的缴藏岭打败了侵略北魏的东魏军队。
尉迟恭在历史上英勇善战,为国家立下了赫赫战功,因此尚义县被视为他的故乡。
以上是邯郸的部分成语、典故和著名景点,希望能对你有所帮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邯郸是闻名全国的成语典故之乡。
据考证,直接出自邯郸的成语典故多达200余条,邯郸人对成语典故情有独钟,随口就能说出十几条,“胡服骑射”、“毛遂自荐”、“纸上谈兵”、“一言九鼎”等,每条成语典故都有一段动人的历史故事或传说。
智者千虑背水一战毛遂自荐破釜沉舟南辕北辙不遗余力利令智昏旷日持久一枕黄粱奉公守法黄粱美梦鹬蚌相争邯郸学步奇货可居纸上谈兵负荆请罪完璧归赵价值连城胡服骑射窃符救赵梅开二度伤弓之鸟因人成事三寸之舌一日千里欺世盗名罚不当罪拒谏饰非孤注一掷不学无术梅开二度白云亲舍以人为镜当局者迷剖腹藏珠徙宅忘妻始终不渝载舟覆舟犯颜直谏唱筹量沙坚壁清野鹿死谁手怙恶不悛生灵涂炭狗尾续貂推心置腹乌合之众疾风劲草未可厚非山鸡舞镜巧夺天工箭在弦上袖藏金椎身无可击无出其右二鲍纠慝左提右挈人人自危死有余辜声名狼藉取而代之纲举目张徐市求仙举措失当一叶障目志在四方轻虑浅谋天下无双燕雀处堂安然无恙居心叵测乐极生悲唱筹量沙食不甘味因势利导犯颜直谏无功受禄载舟覆舟始终不渝大儒纵盗徙宅忘妻羽毛未丰剖腹藏珠坐享其成争先恐后掩耳盗铃当局者迷按兵不动以人为镜天经地义中饱私囊天夺之魄董狐之笔言犹在耳赏罚分明退避三舍河伯娶妇补天浴日坐怀不乱步履蹒跚难至节见市道之交鹿死谁手路不拾遗瓜田李下以卵击石管窥锥指前倨后卑顶天立地三人成虎一狐之腋犹豫不决攻难守易围魏救赵舍本逐末窃符救赵
(一)邯郸学步
这个故事说的是战国时代,燕国寿陵有个少年到赵国都城邯郸去,看到邯郸人走路的姿态很美,就跟着学起来,结果不但没有学好,反而连自己原来的走法也忘记了,只好爬着回到家乡。
后来这个故事演化为成语——邯郸学步,比喻模仿别人不到家,反而把自己原有的本领也丢掉了。
这是一个流传的很广的故事。
有一段时间我经常去邯郸,同事们见到我都开玩笑说,看你又不会走路了,是不是又去邯郸了呀?看来这已经是一个妇孺皆知的故事了。
流传的广泛固然是好事,更重要的是我们不能够忽视这个故事在今天的启示意义。
如今无论是经济发展,还是人们生活,照抄照搬西方的倾向严重,
忽视了自身的特点,结果学得不伦不类。
在邯郸市区中心地带有一座学步桥,传说燕国少年就是在这里学邯郸人走路的。
现存的石桥建于明代,已不再通车,围绕石桥修建成了一个市民休闲娱乐广场,把学步的故事刻成雕塑教育后代,广场还刻立了许多碑文,讲述着邯郸的历史,还有一个不规则雕塑上面刻了与邯郸有关的成语条目,寓教于乐,很有意思。
(二)负荆请罪
在邯郸老市区距离火车站不远的街道里,有一处非常短小的巷子——回车巷,这里就是蔺相如回避廉颇的窄巷。
如今这里新修起了很多仿古建筑,巷子也名存实亡,古风尽失,但是还在巷口立了一通石碑,记述负荆请罪的故事。
这是一个曾经入选中学课本的故事。
战国时,赵国文官蔺相如出使秦国御敌有策,使得价值连城的和氏美玉完璧归赵,又赴渑池会舌战秦王,维护国体尊严,被封为上卿,位于大将廉颇之上。
屡立战功的老将廉颇心中不服,扬言如见到蔺相如就要羞辱他。
一次两人乘坐马车相遇与窄巷之中,蔺相如顾全大局,让自己的马车退出窄巷避让廉颇,致使廉颇深受感动,于是廉颇便光着上身,身背荆条到蔺相如家请罪,从此两人结为生死之交,赵国将相和睦,国势大振。
这个故事也很快演变成成语,表示勇于承认自己的错误,真心实意地接受对方惩罚。
人非圣贤,孰能无过?有了错误勇于承认,勇于接受处罚,就能够获得他人的原谅,征得别人的尊敬。
现在,这是个应用得非常广泛的成语。
回车巷一带是邯郸的老城区,那里有很多老房子,有几处深宅大院,是民国时期邯郸市政府机构的院落,今天住在那里的都是普通百姓。
房子虽然老旧了,民风依然侠义犹存。
那一日我背着相机在老街闲逛,一位工人模样的中年人自告奋勇地领着到处转,在他的带领下,我看到了邯郸古城墙遗迹,民国邯郸政府的税务局和机械局的大院,还有一座简易的土地庙。
老街上的人们闲适自在,放学的学生们嬉笑打闹,没有呼啸的汽车,偶尔响起一声小贩的叫卖声,深处其中恍如隔世。
不过拆迁改造的推土机的轰鸣声已经隐约地听到了,不知道这份宁静还能守护多久。
(三)黄粱美梦
这个故事跟战国没什么关系,但是故事发生在邯郸。
说古时候有个姓卢的书生进京赶考,路过邯郸投宿店家,穷困潦倒,失意落魄,独自慨叹,恰遇吕洞宾
也路过此地,见此情形打算开导开导他,就给了他一个瓷枕头,卢生枕着枕头入睡后开始做梦,梦到自己娶了一个出身富庶人家的美若天仙的女子为妻,又进京考中了进士,继而到处建功立业,当了宰相,后被妒贤嫉能的奸人陷害险受牢狱之灾,后来转危为安,子孙满堂,终老而死。
梦到了死,卢生就惊醒了,一看店主做的黄米饭还没熟呢。
这个故事最早出自唐代沈既济的传奇小说《枕中记》,后来汤显祖和蒲松龄都对这个故事进行过演绎,故事中吕仙后来被演绎成吕洞宾。
现在人们利用这个成语比喻不可能实现的虚幻梦想。
但依我看,作者原意是打算通过一个梦描述人的一生所可能经历的荣华富贵和坎坷曲折,表达人生如梦的消极厌世的观点,故事的结尾说卢生梦醒之后对人生大彻大悟,跟随吕洞宾云游布道去了。
后人在卢生做梦的小店修建了吕仙祠,现存最早遗迹是门前照壁上的明代石刻,据说石刻“蓬莱仙境”这四个大字是吕洞宾手书,苍劲洒脱,有一股子仙风道骨之气。
其他殿堂如钟离殿、吕祖殿、卢生殿都是近来重修的。
在吕仙祠的东跨院,有一个以梦为题材的博物馆,把古籍、传说中比较著名的“梦”,如庄子梦蝶、红楼梦、南柯一梦等等,用绘画和说明形式展出,生动有趣,仿佛进入了梦的世界,尤其是用中国画技法绘制的绘画很有水准,如果用展出的内容出版一本连环画,一定受欢迎。
(四)胡服骑射
“胡服骑射”这个故事我认为它算不得成语,充其量只能是个典故。
这个典故告诫人们不要固步自封,而要学习别人的长处,勇于改革。
对处在社会变革当中的我们,还是具有比较重要的警示作用的。
赵武灵王是赵国的一位奋发有为的国君,在与周边胡人的军事摩擦中,他发现胡人的短衣长裤、骑马作战非常灵活,于是主张穿胡人的服装,学习胡人骑马射箭的作战方法。
为此,他力排众议,带头穿胡服,学骑马,练射箭,亲自训练士兵,使赵国军事力量日益强大,得以击退胡人,消灭中山,成为“战国七雄”之一。
邯郸市西的插箭岭相传是赵武灵王实行“胡服骑射”,训练士卒的场所,邯郸市区的丛台公园中的武灵丛台则是赵武灵王检阅军队是使用的。
如今从台已经成为邯郸市的地标建筑,许多商品都以丛台命名,当地人还送过我一瓶“丛台”
酒呢。
“滏流东渐,紫气西来”的丛台,除了检阅练兵之外,还是王侯休息娱乐的地方,颇负盛名,历史上屡建屡废,现在的主体建筑是清朝同治年间留下来的。
历史上许多大文豪,如李白、杜甫、郭沫若等,帝王如乾隆等都曾慕名登台,是一处文化古迹。
如今,这里建成了丛台公园,成了普通百姓休息娱乐的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