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家族传统婚俗仪礼音乐文化论文

合集下载

土家族婚俗仪式音乐特色研究

土家族婚俗仪式音乐特色研究

土家族是我国的少数民族之一,经过长期的发展形成了独特的风俗习惯和绚丽多彩的传统文化,反映了土家族人乐观豁达的人生观。

在土家族音乐文化中,婚俗仪式音乐是其中具有浓郁民族特质的、一个极其重要的音乐文化形态,究其产生原因,与千百年来的约定俗成及文化的交流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土家族婚俗仪式作为一种婚姻习俗被所有土家族聚居区域内的本族土著居民沿用至今,在土家族婚俗仪式得以展现的整个历程之中,不仅和其他兄弟民族之间有相似之处,同时,骂媒、哭嫁、陪十姊妹、陪十弟兄等具有典型意义的婚俗仪式音乐文化形态,其中蕴涵土家族特定文化内涵的程式和礼数与其他兄弟民族有着明显区别,是土家族婚俗文化整体完型过程中必不可少的人生仪礼环节。

在土家族婚俗仪式音乐中除了“哭嫁歌”以外,另一个重要的仪式伴奏音乐是土家族打溜子,它主要运用在婚俗仪式和喜庆的节日中。

它是一种古老而独特的民间器乐合奏形式,是土家族人非常喜爱的一种民族传统打击乐,也是一份极其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它的标题来自于大自然,其乡土气息浓厚,表现了土家族人的淳朴、热情生活的气息,具有增添喜庆、欢乐的气氛。

对土家族婚俗仪式音乐中“哭嫁歌”和“打溜子”进行专门的研究,本为将其意义、内容和音乐特色作为研究和探讨。

■研究土家族婚俗仪式音乐特色的意义1.有利于世人正确的了解土家族的民风民俗土家族是湘、鄂、渝、黔毗连地带的一支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土家族姑娘出嫁前,一般要哭嫁,唱“哭嫁歌”,用“哭”和“唱”的方式来迎接出嫁结婚这一人生最大喜典。

哭嫁贯穿于整个婚礼过程之中,少则数日,多则一二月,越近婚期哭声越悲,临嫁前往往通宵达旦的哭。

在哭的同时还要使用乐器合奏“打溜子”来给予伴奏,体现了土家族独特的婚姻习俗及音乐特色。

土家族的婚俗仪式一直保持着鲜明的民族特色。

如:订婚前的礼仪—行聘订婚—择选婚期预置衣饰,办置嫁衣—喜期。

举行婚礼,历时三四天,有许多仪式,显得十分繁杂和格外热闹。

其间有上头:女子出嫁前一日,择族戚夫妻双全有德行的人,以两条线互相绞合勒去鬓边短发,拔去汗毛,曰“开脸”亦曰“上头”为分梳,此时始挽成高髻,又称“粑粑纂”;陪十姊妹;哭嫁;背新娘上花轿;铺床;拜堂;抢房;喝交杯酒;闹房;回门。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范文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范文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摘要:本文针对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婚礼仪式音乐进行了一次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文章主要概述了互助土族婚礼的音乐特征、演奏形式、曲目内容以及其与当地文化的关系。

通过对该地区婚礼音乐的深入研究,揭示了其作为文化传承和民族认同的重要载体所具有的价值。

一、引言青海互助土族地区以其独特的民族文化、风土人情和音乐传统而闻名。

其中,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作为该地区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体现了土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社会习俗和审美观念,更是传承和弘扬土族文化的重要方式。

本文旨在通过对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进一步了解其音乐特征和文化内涵。

二、研究背景与意义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成为了一个重要议题。

作为中国少数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土族婚礼仪式音乐承载了丰富的历史信息和文化记忆。

对其展开研究不仅有助于深入了解土族的文化传统和民族精神,也为民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实践指导。

三、研究方法与内容本研究采用实地调查、参与观察和文献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对青海互助土族地区的婚礼仪式音乐进行了系统的调查与研究。

实地调查过程中,通过参与婚礼仪式,记录了音乐演奏的实际情况,包括演奏形式、曲目内容等;同时,通过与当地居民的交流,了解了他们对婚礼音乐的看法和认知。

此外,还查阅了相关文献资料,对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起源、发展及演变进行了梳理。

四、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特征1. 音乐形式: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以民间乐器演奏为主,包括吹奏乐和弹拨乐等。

吹奏乐以唢呐为主,音色高亢激昂;弹拨乐则以三弦、琵琶等乐器为主,旋律优美动听。

2. 曲目内容:婚礼仪式音乐的曲目内容丰富多样,包括喜庆、祝福、祈愿等主题的歌曲和乐曲。

这些曲目既表达了新婚夫妇的喜悦之情,也寄托了家人和亲友对他们的美好祝愿。

3. 演奏场合:婚礼仪式音乐的演奏场合主要包括婚前准备、迎亲、婚礼仪式本身以及婚宴等环节。

论土家族婚俗音乐文化

论土家族婚俗音乐文化
如下 : 首先 , 正 式结 婚之 前 需要 订婚 , 此 时 需要 做 的就
是行聘 ; 其次 , 选择 合适 的时 间举行 结 婚仪 式 , 同时还 需 要 准备 好结 婚仪 式 时将 要用 到 的各 种 服装 和饰 品 ; 再次 , 正式 举行 结 婚仪 式 。土 家族 的结 婚 仪式 一 般都
和传 统 文化 。 ( 二) 有利 于 合 理 的开 发 民族 民间 音 乐 的 旅 游 项

感情 : 第一 , 对 于 成 长 和结 婚 的感 触 : 第二 . 对 于 娘 家
的眷 恋 。一 般 来讲 , 哭嫁 歌持 续 的时 间是不 一样 的 . 最 短 的 可 以持 续 一 个 礼 拜 ,而 最 多 的 则 可 以 持续 一 个
会 持 续 三 天或 者 是 四 天 。每 一 天 都 安 排 了很 多 的 内 容 。如 , 在 结婚 仪 式 的前一 天 , 两 夫妻 需要 “ 开脸” , 新

研究 土家族婚 俗仪 式音 乐特 色的意 义
卜一 ) 有 利 于世人 正确 的 了解 土家族 的 民风 民俗
土家 族是 我 国一 个非 常 重要 的少 数 民族 , 具 有 十 分悠 久 的历史 。结婚 是 每一个 人在 成长过 程 中必须 经
论 土 家 族婚 俗 音乐 文 化
于兰英 李 燕 湖 南工业 大 学音 乐 学院
摘要: 我 国的 历 史 源远 流 长 , 传 统 习俗 也 是 多种 多样 的 。 经过 长 时 间 的历 史沉 淀 和 积 累 , 我 国 的 少数 民族 都 形 成 了具 有 自身特 色的传 统 文化 , 音 乐文 化 就 是 其 中 非常 重要 的组 成 部 分 。 在 本 次研 究 中 , 笔 者 关 注 的是 土 家族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

浅析土家族文化及其哭嫁婚俗土家族是中国少数民族之一。

土家族传统文化不仅多样化,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风格独特。

“哭嫁”是土家族地区的流俗一种婚仪中,作为一种婚俗必然有其形成的历史根源和之所以一直流传下来的社会基础。

作为土家族的女儿,她结婚后一定要哭。

有一种特殊的“哭嫁歌”,是一种具有深厚艺术特色的传统。

土家族的女孩一直从小十二、三岁就要求学会哭嫁,那哭嫁长鸣一声,哭了感人的,这女孩是个好妻子叫聪明。

相反,不哭的女孩是不允许结婚的。

“一哭我的妈,不该盘冤家,盘到冤家放婆家。

” “二哭我的爹,把奴盘成人,盘大又是别姓人。

”在当前的社会大家庭中土家族哭嫁习俗有其自身独特的教育功能和教育学意蕴。

作为一种无形文化教育的形式,哭泣婚姻对实施体制教育、发展学校教育和设计学校课程具有重要意义。

当然它对于女性而言又是一种独特的家庭观念,值得我们探索讨论的一个话题。

本文将使用例证法等论证方法一一简述土家族哭嫁的独特文化习俗,深刻揭示内涵,从而加深后人对它的认识和了解。

标签:土家族文化;哭嫁婚俗;新娘与哭嫁歌一、土家族文化土家族是湖南,湖北,重庆,贵州区少数民族的历史悠久,土地大娄山的千万平方公里主要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山,武陵山和总线山麓东端。

根据2000年第五次全国人口普查统计,土家族人口数为820.81万人口,仅次于壮族、满族、回族、苗族维吾尔族,在全国少数民族中排第六位。

文学:土家族文学最著名的是叙事诗、民歌和舞曲。

摆手歌有两种,分别是大摆手和小摆手,大摆手歌曲具有史诗性质;小摆手歌苦,情歌,抒情性作品。

它具有非常浓厚的本民族特色和独特的山乡气息。

艺术:土家族人皆爱唱山歌,山歌又有情歌、哭歌、摆手歌、劳动歌、盘歌等。

“摆手舞”是流行的古老群舞,包括狩猎,军事和宴会等方面70多个动作。

它与祖先崇拜和乞讨丰收有关。

通常三天,五天,七天。

通常在第一个月的第九天或三月的第三天,成千上万的人参加。

有节奏,优美的动作,简单生活,香味浓郁。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范文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范文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作为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

它不仅体现了土族人民的独特生活方式和信仰,还反映了其社会结构、婚姻习俗和音乐传统。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深入探讨其音乐特征、文化内涵以及在当今社会的价值。

二、调查方法与背景本文通过对青海互助地区的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进行实地调查、访谈以及文献资料收集,全面了解其音乐特点和文化背景。

调查过程中,我们选取了多个土族婚礼现场进行观察,并对当地的老人、音乐家和民俗学者进行了深入访谈。

此外,我们还收集了大量的相关文献资料,以便更全面地了解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起源、发展和现状。

三、婚礼仪式音乐的类型与特征(一)音乐类型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主要包括民歌、舞蹈音乐、器乐等类型。

这些音乐在婚礼的不同阶段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土族婚礼音乐文化的独特风貌。

(二)音乐特征1. 旋律与节奏: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节奏明快。

其音乐风格既体现了土族人民的豪放性格,又体现了他们对生活的热爱与向往。

2. 乐器: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使用的乐器主要包括鼓、镲、唢呐等。

这些乐器在婚礼现场营造出热烈、喜庆的氛围。

3. 歌词内容: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歌词内容丰富多样,既表达了新人对未来生活的期待,也反映了土族人民的传统文化和价值观。

四、婚礼仪式音乐的实践与应用(一)婚礼筹备与仪式流程土族婚礼的筹备过程复杂而繁琐,其中包括选定婚期、请阿卡(司仪)、筹备嫁妆等多个环节。

在婚礼现场,不同的音乐类型在各个环节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为整个婚礼增添了喜庆与欢乐的氛围。

(二)音乐在婚礼中的作用1. 沟通与交流:通过歌唱和舞蹈,新郎新娘与亲友之间进行沟通与交流,增进彼此的感情。

2. 庆祝与祈愿:音乐在婚礼中起到了庆祝与祈愿的作用,为新人祈求幸福美满的婚姻生活。

3. 传承文化:通过婚礼仪式音乐,土族传统文化得以传承与发扬。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范文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范文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作为中国多元文化中的一部分,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记忆。

它不仅反映了土族人民的传统习俗和审美观念,更是维系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深入了解其音乐特点、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以期为土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提供参考。

二、研究方法与调查过程本次研究采用文献研究、实地调查、参与观察和深度访谈等方法,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进行全面调查与研究。

在调查过程中,我们首先收集了大量关于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文献资料,了解了其历史背景和文化内涵。

随后,我们深入到青海互助地区的土族社区,实地观察了婚礼仪式的全过程,并与当地的长者、音乐家和参与者进行了深入交流,了解了他们对婚礼仪式音乐的看法和感受。

三、婚礼仪式音乐的类型与特点1. 婚礼前奏音乐婚礼前奏音乐通常以欢快的舞蹈音乐为主,营造出喜庆、热烈的氛围。

这些音乐多以打击乐器为主,旋律明快,节奏感强,具有强烈的感染力。

2. 婚礼进行曲婚礼进行曲是整个婚礼仪式中最为重要的音乐部分,通常以传统乐器演奏的旋律为主,旋律优美、庄重,具有浓厚的民族特色。

在婚礼进行曲中,还穿插了歌唱和舞蹈等表演形式,使得整个仪式更加丰富多彩。

3. 婚宴庆贺音乐婚宴庆贺音乐是整个婚礼仪式的尾声部分,通常以欢快的舞蹈和歌唱为主,表达了对新人的祝福和喜悦之情。

这些音乐多以民间小调为主,旋律欢快、节奏明快,具有强烈的喜庆氛围。

四、文化内涵与社会功能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不仅具有审美价值,还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

它反映了土族人民的价值观、道德观和审美观,是维系族群认同和文化传承的重要纽带。

同时,它还在婚礼仪式中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如调节气氛、促进交流、增进感情等。

此外,婚礼仪式音乐还具有教育功能,通过代代相传的仪式和音乐,将土族的文化传统和价值观传递给下一代。

五、保护与传承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和文化多元化的趋势,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面临着诸多挑战。

浅论土家族风俗文化

浅论土家族风俗文化

浅论土家族风俗文化——土家婚嫁习俗摘要:这是一篇关于土家风俗的文章。

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土家族的婚俗、服饰等方面内容。

土家人婚嫁有着自己独特的习俗:哭嫁、穿离娘鞋、抢床(坐床)等。

土家族的服饰更具有民族特色。

独特的土家文化造就了独特的土家人生活习俗,土家人的日常生活都蕴涵着土家族独有的文化魅力。

无论是节日庆典还是村风民俗、婚丧嫁娶都具有一整套特定的规范和仪式。

随着现代社会价值观的溶入,土家村寨的生活习俗在传承过程中又有了新的发展。

关键词:土家族婚嫁、民族服饰、哭嫁歌、定亲、回门目录土家族风俗 (1)摘要 (1)关键词 (1)目录 (1)正文 (2)土家族婚俗 (2)求肯及姊妹歌 (3)哭嫁歌 (4)土家族的服饰 (5)浅谈土家族风俗文化——土家婚嫁习俗婚姻,是人生的第一件大事,意味着新的家庭结构、新的生存环境、新的生活方式、新的生命诞生,甚至意味着新的社会地位。

在土家人心目中,唯有结婚,才算“成人”,只有结了婚,才有资格在人生的论坛上发言。

土家婚俗之美,美就美在用最艺术的眼光,把一切关注直接投向女性,浓墨重彩地渲染她们在面对这种人生际遇的变化时,极其自然地流露出惶恐、惧怕、向往、怀旧、怨恨、挣扎等等种种不安所交织的情绪。

恐怕只有最高明的艺术家,才有能力将如此庞杂的意象,果断而明智地集中到这一点。

土家婚俗之奇,奇就奇在用最朴实的方式,最贴切地表达了人们的亲情、友情、爱情难以割舍,浪漫与现实相互交织的复杂矛盾,最真切自然地反映了前后两种生活的联系和过渡。

也只有最睿智的思想家,才会如此殚精竭虑地将这些人类终极关怀的伦理学概念,浓缩于方寸之间,展现在堂前檐下。

土家姑娘的出嫁,是一出荡气回肠的悲喜大戏。

在所有土家民俗中,婚俗的仪式最复杂、程序最完整、细节最精致。

细细数来,从“求肯”开始,有报期过礼、上头开脸、陪十姊妹、陪十弟兄、陪媒、合八字、升号匾、迎嫁、取亲、拦车马、迎亲、圆亲、铺床、拜堂、接腊、坐床、吃交杯酒、吃下马饭、交亲、敬大小、拜钱、陪新姑、陪送亲家、下厨房、传茶、回门等前后二十多道手续。

《2024年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范文

《2024年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范文

《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调查与研究》篇一一、引言互助土族自治县,位于青海省东部,是中国重要的土族居住地。

其土族婚礼习俗及其特有的音乐,是中国传统民间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旨在通过对青海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与研究,深入挖掘其文化内涵,为保护和传承这一独特的文化现象提供理论支持。

二、土族婚礼概述土族婚礼是土族人民生活中重要的社会活动,它融合了宗教、习俗、音乐等多个方面,充分体现了土族人民的宗教信仰、生活方式和价值观。

在土族婚礼中,音乐是不可或缺的元素,其旋律独特,形式多样,既具有娱乐性,又具有教育意义。

三、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调查1. 调查方法本研究采用田野调查法,深入互助土族地区,对土族婚礼仪式音乐进行实地考察和记录。

同时,结合文献资料,对土族婚礼的历史、文化背景进行深入研究。

2. 调查内容(1)音乐形式:包括歌曲类型、乐器种类等。

(2)音乐在婚礼仪式中的运用:如婚礼的不同阶段所使用的音乐,以及音乐在仪式中的作用。

(3)音乐的特点:包括旋律、节奏、调式等。

(4)音乐的传承与保护:包括老一辈与新一代对音乐的认知和传承情况,以及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对音乐保护的措施。

四、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特点1. 歌曲类型丰富:包括歌唱、说唱、舞蹈等多种形式。

2. 乐器种类多样:主要有唢呐、鼓、镲等传统乐器。

3. 音乐与仪式紧密结合:在婚礼的不同阶段,使用不同的音乐,以表达不同的情感和意义。

4. 旋律独特:土族婚礼音乐的旋律优美动听,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

5. 表达情感深刻:通过音乐,土族人民表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对家庭的重视以及对未来的期望。

五、互助土族婚礼仪式音乐的传承与保护1. 传承方式:主要通过家庭传承、师徒传承等方式进行。

老一辈将音乐知识和技能传授给新一代,使这一传统文化得以延续。

2. 保护措施:当地政府和民间组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来保护和传承土族婚礼音乐文化。

如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对土族婚礼音乐进行记录、整理和保存;开展土族文化节等活动,展示土族婚礼音乐的魅力;鼓励年轻人学习和传承土族婚礼音乐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探讨土家族传统婚俗仪礼的音乐文化
【摘要】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是土家族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以往相关研究的文字表述,大多集中为哭嫁环节的音乐本体描述。

其实,土家族婚俗仪礼有一套完整的体系,对其仪礼环节中具有显在意义的音乐文化事象作概述性阐释,目的在于介绍土家族传统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整体。

【关键词】土家族婚俗仪礼音乐文化
土家族传统音乐文化,在很大程度上构成了土家族文化的主体,就婚俗过程而言,土家族婚俗仪礼文化作为一种模式形态,被所有土家族聚居区域内的本族土著居民沿用至今。

土家族婚俗文化中的每一项仪式环节所呈示出来的音乐形态都具有文化人类学层面的
典型意义,具备了较高的人文价值。

1.骂媒音乐
土家族人的”骂媒”是一种民风民俗,是土家族婚俗仪礼文化中具有典型代表意义的人文现象之一。

在骂媒的过程中,骂媒之人的言语均采用哭腔,以似骂还唱、似唱实说,骂中有唱、唱中有说,融骂、唱、说于一体,类似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的吟诵调的歌曲形式,在乡间田头、闺阁屋檐下缠绵荡漾。

绝大多数情况下,因为幺妹儿尚在闺阁,即便天性泼辣,不满意于媒人之言,因父母颜面及自己修养所需,虽名为”骂媒”,却不失优雅,以其骂词之优美,其声音之甜润,其旋律之婉转,其含蕴之丰富等文学艺术特征,决定了土家幺妹儿显然不可能是污言秽语、充满仇恨、辱骂性质的”骂
媒”实质。

从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通过”骂媒”行为所传递的信息内容,深刻反映了土家女性不满于封建伦理道德禁锢,对”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控诉[1]。

2.哭嫁音乐
哭嫁的内容蕴涵极为丰富,既可以是幺妹儿远嫁他方如何处理与婆家公公婆婆之间关系的人情常识求教,又可以是幺妹儿与父母之间难舍难离的情意述说;既可以是与儿时玩伴儿之间自远嫁他方便天各一方、不通音讯、企盼多一点机会相聚的互说衷肠,又可以是因即将为人妻媳,就伦理知识向自己嫂子婶婶的询问等等。

哭嫁音乐的话语形式以民间歌曲的演唱为主,既可以是幺妹儿的独唱,又可以是幺妹儿与玩伴儿、幺妹儿与父母、幺妹儿与兄嫂、幺妹儿与亲戚邻里等之间的对唱,还可以是幺妹儿与所有关心这桩婚事的人们之间的重唱。

哭嫁音乐的音乐本体以旋律线条的横向进行为主,既可以是幺妹儿、玩伴儿、父母、兄嫂、叔婶、亲戚邻里在整个哭嫁过程中的单旋律线条进行,也可以是幺妹儿与各位玩伴儿、父母、兄嫂、叔婶、亲戚邻里之间贯穿于整个哭嫁过程中旋律线条横向进行在纵向时
空中的叠置,即支声复调式进行[2]。

哭嫁音乐的行为主体以待嫁的幺妹儿为中心,具体声音表现因玩伴儿、父母、兄嫂、叔婶、亲戚邻里等多人的加入变得复杂,既可以是个体与个体之间就幺妹儿出嫁这件事本身的哭诉,也可以是个体与群体、群体与群体之间就与幺妹儿出嫁这件事相关物事的哭
诉,并从行为主体的身份方面来看,具有较强的随意性。

3.陪十姊妹音乐
“陪十姊妹”之俗,盛行于土家族各聚居区域,寻根问踪,此俗可见于清代吉道人《味蔗轩随笔·坐堂词》对于川西土家族婚俗”坐堂”之礼较为翔实的记录:”女家亲串颂女之词,谓之’坐堂’。

坐堂者,女当喜期将近之先数夕,其诸姑伯姊,置酒为女祖饯,各述吉祥之词,以为颂美,女则申己之意以答。

女左右更有少女,则随而娴习者也[3]。

其词要多鄙俚,然有音韵凄清,风格遒劲,如古歌古谣者。

”可见”陪十姊妹”之俗即吉道人笔下”坐堂之礼”。

”十姊妹”以新娘为中心坐定,陪嫁歌台上正式哭歌开始之前,一般情况下,幺妹儿新娘的父母都会安排一挂既长又响的鞭炮,”陪十姊妹”歌台的帷幕,便在弥漫着喜气和欢乐的爆竹声正式拉开。

爆竹声中,作”督官儿”的歌师(女性)站在新娘幺妹儿的身后,大声吆喝:”上烟噢!——”“倒茶噢!——”每喊一声,就有许多立于方桌四周帮忙的乡亲高声回应:”噢!——”“一排伙”喊完,女性”督官儿”歌师傅就会在众位乡亲的回应余声中,用五句子歌腔结构,放开嗓门唱道。

4.陪十弟兄音乐
“新姑娘”娘家举办的”陪十姊妹”和娶媳妇儿的婆家举办
的”陪十弟兄”,这两种同一性质不同形态的婚俗仪礼之间,在性质和功能方面既有雷同也有差异。

在时间层面上都选择在正式到男方举办婚礼交拜仪式的头天晚
上,时间跨度长短不等,少则三、五个小时,长则通天大亮。

在这两种具体形态不同的人生仪礼音乐文化事象中,有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张扬人文精神的组构环节,即统一、具体、集中为双方青年男女为主体、用歌唱的形式传情达意的”话语权”的音乐文化行为[4]。

在这两场婚俗仪礼音乐文化活动中,同年龄段的未婚男女超乎平常的集聚在同一个平台之上,各自对婚姻的理解、对婚后生活的猜想、对父母兄嫂弟妹等亲人的评估、对媒妁之言给予道德和行为标准层面的评价等,都成了这两场婚俗仪礼音乐文化中用以”话语”的具体内容。

参考文献
[1] 陈宇京.文化人类学视阈中的土家族婚俗仪礼音乐[j].黄钟(中国.武汉音乐学院学报),2009,10(01):152—153.
[2]蒋芝芸,毛正天.试论土家族哭嫁歌的艺术特色——以鄂西南土家族哭嫁歌为例[j].文艺争鸣,2011,5(01):84—86.
[3]钟永德,陶飞.亦歌亦泣若悲若喜——浅谈土家族哭嫁歌[j].现代企业教育,2009,5(08):53—54.
[4]邹珺.土家族哭嫁歌女性的音乐情感探索[j].才智,2010,8(22):78—79. (。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