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建设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经济研究导刊
ECONOMICRESEARCHGUIDE
总第19期
2007年第12期
SerialNo.19
No.12,2007摘
要:随着外资银行进入中国金融市场的速度不断加快,其与中资银行的竞争与合作全方位展开。中国建设
银行靠传统的存贷业务,已难以与外资银行竞争,必须开辟新的利润来源,随着我国资本市场的迅速发展,利率不断面向市场化。中国建设银行必须积极寻求新的利润增长点,大力发展中间业务。
关键词:商业银行;中间业务;风险中图分类号:F8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07)12-0080-02
收稿日期:2007-09-28
作者简介:邵波(1967-),女,辽宁大连人,副教授,硕士,从事货币银行理论研究。
中国建设银行与国外商业银行
中间业务比较分析
邵
波
(大连广播电视大学,辽宁大连162007)
中间业务是指不构成商业银行表内资产、表内负债,形成银行非利息收入的业务。国外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的大规模兴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金融自由化和金融创新。其后,随着金融市场、信息技术、金融理论的深入发展,在监管法规变革、市场竞争加剧、科学技术进步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社会融资方式开始发生变化,原先必须依赖银行的客户,可以在非银行金融机构的帮助下,采用大规模证券化融资方式获取资金。商业票据、债券的大量出现,挤占了银行的传统信贷市场,非银行金融机构开始大量介入商业银行原有的业务领域。以资本充足率为核心的金融监管,促使商业银行调整风险偏好,大力发展低风险业务。商业银行经营环境的变化,促进了中间业务等新兴业务的发展以及利润来源的多样化。从
20世纪90年代开始,一些发达国家的银行非利息收入快速
增长,对银行总收入的贡献多在30%以上。中间业务的发展,使银行获得了资本消耗低、不承担或较少承担信用风险、有稳定现金流来源的银行收入。
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1995年至
2000年为存款导向阶段,发展中间业务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维
护客户关系,稳定和增加存款,相应地,中间业务创新主要集中在代收代付、委托贷款等业务领域;2000年以后,逐步过渡到收入导向阶段,以防范风险、
增加收入为主要目的,与此相适应,代理保险、投资银行、资产托管等高收益中间业务成为创新的重点。近几年来,中间业务发展加快了步伐,中间业务新产品不断被推出。尽管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为银行带来了一定的利润,但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发展水平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中国建设银行在中间业务的经营理念上对中间业务的盈利作用重视不足,中间业务的服务功能比较单一,以客户
为中心的服务和现代经营理念尚未牢固地树立起来;中国建设银行的股份制改革才刚刚开始,国内其他股份制商业银行也存在需进一步完善法人治理结构的问题。真正意义上的现代商业银行制度尚未完全建立起来。因而,中国建设银行在经营管理水平方面还未形成健全的经营管理体制,缺乏有效的激励约束机制,管理经验不足,管理效率偏低。
西方商业银行在经营理念上,发展中间业务是为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目标,中间业务的发展遵循经济效益原则;西方商业银行由于法人治理结构健全,经过多年的发展,积累了丰富的管理经验,形成了先进的管理理念,建立了完善和健全的经营管理体制,有着明确的以客户为中心的服务体系,能够充分利用全球化服务网络系统。
经过十多年的发展,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品种虽有较大增加,但与外资银行相比,与市场需求相比,品种仍然较少。中国建设银行现有的中间业务主要局限于传统的结算、汇兑、代收代付以及信用卡、信用证、押汇等产品上,这些约占中间业务种类的60%。而在利用信息、
技术和人才等为客户提供高质量和高层次服务方面,则还比较欠缺;咨询服务类、投资融资类及衍生金融工具交易类等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中间业务发展明显不足,覆盖面窄,未能形成规模效益;特别是现金管理、项目融资、银团贷款组织安排、收购兼并顾问等政策允许、市场需求较大的业务发展水平较低,结果导致同质化产品多,品牌产品和特色业务匮乏,单个产品创利能力和竞争能力不强。
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种类繁多,其中间业务范围涵盖传统的银行业务、信托业务、投资银行业务、共同基金业务和保险业务。已形成结算及其延伸类、避险类、信用类等为主体的完整的中间业务体系,可以为客户提供全面的综合化的金
一、经营理念和管理体制存在差异
二、中间业务品种相差悬殊
80——
融服务。中间业务收入占比差距较大。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的增长速度非常快,以美国银行业为例,中间业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由20世纪80年代初的22%上升到90年代初的39%,而到2000年,达到将近50%,目前,西方商业银行中间业务收入一般占总收入的40%~50%。中间业务收入正逐步成为西方商业银行利润的主要来源。
我国实行严格的分业经营、分业监管的制度,这种制度限制了货币市场与资本市场之间的联系,制约了金融机构之间业务领域的交叉和扩张。中国建设银行已经拥有了众多分支机构、营业网点和大量员工,在以存贷款为中心的传统银行业务竞争激烈、发展缓慢的环境下,利用已有的客户关系来销售保险及投资理财等其他中间业务产品,不仅可增加收入,而且也能分摊费用。
西方国家推行金融自由化政策,实行混业经营制度。混业经营管理制度不仅使金融机构获得了比较理想的规模效益,而且也使广大客户更方便地获得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得到更多的经济实惠。金融机构通过混业经营能够更好地发挥金融中介的职能,向更多的客户提供更为全面的金融服务,实现信息和监督成本最小化,减少经营风险,获得商业化发展的巨大空间,并建立稳定优质的基本客户群。
中间业务尤其是新兴的中间业务需要高科技的支撑,中国建设银行的信息科技水平支撑不足,影响了中间业务产品的开发进度和技术含量。中国建设银行的数据集中应用程度不够,虽然主要的业务操作都实现了电子化,但各项业务系统大部分还处于分离状态,不同种类的业务使用不同的系统,兼容性不够。中国建设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还处于以账户为中心的系统向以客户为中心的系统转变过程中,数据仓库也有待于建立和完善。西方商业银行的信息管理系统已经实现了集成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改造,具有强大的业务处理、客户服务和管理决策支持功能,做到业务和管理决策有机结合、客户服务和信息分析有机结合,并已建立了完备的数据仓库。
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市场需求基础还未成熟和稳定,客户对中间业务的认识上还存在一些偏差,以及由于经济水平、管理水平等原因,客户对中国建设银行的中间业务需求还普遍存在局限性。中国建设银行对客户的开发力度也不够,还没有实行客户细分策略。西方商业银行已经形成自己成熟、稳定的客户群体,对银行有偿服务的接受程度普遍较高,对新兴中间业务的接受能力较强。商业银行对客户的分析很透彻,西方商业银行的私人客户对象普遍为中高收入阶层,其原因就是该阶层对银行的贡献度较高,对金融新产品和新技术的接受能力强。
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产品开发缺乏有效的手段进行市场调研,对客户的真正需求、潜在需求的研究、论证工作不够深入和透彻,中间业务产品开发带有一定的盲目性,而且对业务的营销也相对滞后。中国建设银行系统的营销策略和营销体系常常不能配合新业务、新产品的推出,只重视推出新产品,营销工作却不到位。在创新业务的成本核算无法到位的情况下,对创新的成效缺少监督评价。外资银行的金融创新建立在充分的市场调研、论证的基础上,针对特定目标客户群体,方向明确,效果显著,可产生较好的经济效益。同时,创新中间业务产品能及时得到全行系统的营销策略和营销体系的支撑。
西方商业银行在保险、证券、投资银行等非利差产品销售方面注重策略联盟。证券、保险越来越注重策略合作和联手营销。以欧洲保险营销为例,近十年来由于银保合作已有相对的发展,甚至出现了“银行保险”这一新的专业名词。银行保险业务迅速发展,其表现就是银行所占的保费收入占社会保险费总额的比例不断上升。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产品开发营销等多方面以客户为中心,注重发挥整体优势进行综合营销。在机构设置方面,许多银行均设置专门经营管理中间业务的综合部门,并且近年来先后采用了以客户类别划分主线的机构设置体制。在人员配备方面,调整劳动组合,减少内部人员,增加与客户接触人员,即客户经理。在产品开发方面,认真研究市场,为了满足客户的需要而进行开发,如美国的花旗银行有一套客户需求系统和客户数据仓,客户可以通过客户经理、电话、邮件、数字电视、网上银行等任何一种方式进入客户需求系统,向银行提出需求,银行则可通过客户数据库来了解客户,从而在产品开发和销售等方面有针对性地满足客户需要。在产品营销方面,除在外部注重策略联盟以外,注重行内各部门通常密切合作,注重发挥整体优势,综合营销,如英国巴克莱银行的零售客户部门在为客户办理按揭贷款时,常常向客户推介相关保险产品。
通过以上比较分析可以看出,中国建设银行中间业务在业务种类、发展水平、经营管理、技术水平、创新机制等方面与国际先进银行相比存在差距,应该积极借鉴西方国家商业银行成功的经验,树立以客户为中心的现代市场营销理念,细分客户,产品准确定位,建立品牌产品,锁定营销;加强金融集团联盟,互补优势,在巩固和完善传统中间业务的基础上,进行金融创新,不断开发新的中间业务;完善人才培训机制,加快人才培养步伐;加大科技投入,确保服务渠道多元化、自动化、网络化;正确评价和有效防范中间业务风险,积极创造有利于中间业务发展的主客观条件,有计划、有步骤地实现现代化经营模式。
三、政策环境对中间业务发展影响程度不同
四、信息技术支持平台不同
五、市场有效需求不同
六、中间业务产品开发与营销方式不同
[责任编辑孙莉艳]
8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