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方案】《第一节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1

合集下载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学设计1
运用知识
联系生活
【设问】我们为什么要配制溶液?溶液有什么重要用途呢?
【投影】溶液的有关照片,谈谈溶液的用途
【板书】溶液的用途
思考生活中常见的溶液。
联系生活发言:从生活、医药、工业、农业等方面来叙述。
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以及信息获取、提炼的能力。
交流汇报
小结作业
【设问】学完本节课,你知道了什么?
观察现象,完成导学案并思考问题
学生回答并归纳总结:
1.溶解,分子在不断的运动
2.均一:溶液中各部分的性质都相同(如浓度\密度\颜色)
3.稳定:温度不变,溶剂量不变,溶质和溶剂长期不会分离。
4.溶液是混合物,还能再溶解其他物质。
观看动画演示。
学生分析对比,讨论,归纳出溶液的定义及其基本特性。
学生朗读
回答:均一性、稳定性、混合物
第九单元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人教版)
课题
课题1溶液的形成




一、知识与技能
1.知道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知道水是重要的溶剂,酒精、汽油等也是常见的溶剂。
3.了解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重要应用。
二、过程和方法
1.学习科学探究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2.学习采用对比、归纳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
【指导学生实验】水和乙醇能互溶吗?
【小结】水和乙醇能互溶。溶质可以是固体,也可以是液体、气体。
【设问】找一找液一液互溶的例子,并说出它们的溶质和溶剂。
在教师的引导下,做探究实验,观察实验现象,完成导学案表格。
小组讨论,交流汇报。
学生思考并回答:酒精溶液、双氧水、硫酸溶液
在交流发言中训练学生的思维、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课题1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 ,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2.知道乳浊液及乳化现象。

3.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观察、记录分析实验现象。

学习“对比”这种认识事物的方法。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合作学习能力和勇于创新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和关键点
重点:①建立溶液概念②认识溶液、溶质、溶剂的关系
难点:①从微观上认识溶液②理解溶质、溶剂的辩证关系
关键点:溶液的特征
三、教学方法
1、情境教学:通过音乐及图片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2、实验探究:新课程要求以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为主旨,使每一位学生掌握未来社会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科学方法,养成科学态度,逐渐形成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

本节课主要运用实验探究的教学方法,通过实验探究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有机融合,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达成三维教学目标。

3、多媒体辅助教学:从微观上认识溶液比较抽象,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帮助学生理解,更加直观;同时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提高课堂效率。

4、启发式教学:贯穿互动教学模式的始终可以培养学生质疑品质,使课堂真正活起来。

四、教学过程
五、作业布置
必做题:P32 1,2题
优等生选做:优化设计提高题
薄弱生必做:优化设计基础题六、教学反思。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精品教案)-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精品教案)-九年级化学下册(人教版)

2020-2021学年九年级化学下册同步备课素材+精品课件(人教版)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一、教学目标1.通过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认识溶解现象;2.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3.了解溶液在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作用二、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难点:对溶解过程的理解。

三、教学过程【视频引入】播放视频《蓝色星球》。

【过渡】海洋是地球生命的起源,在那波涛汹涌的波浪之下,隐藏着无数的生命元素。

那么你了解海水吗?它是纯净物还是混合物?为什么可以用海水晒盐?盐又是如何溶解在水中的呢?让我们这节课一探究竟吧!【板书】溶液的形成【过渡】海水中溶有很多种物质,是一种混合物。

像这样的混合物我们叫溶液。

那具体什么是溶液呢?【探究实验】取三个烧杯,各加入20mL的水,然后分别加入半药匙的蔗糖、食盐、硫酸铜晶体,用玻璃棒搅拌。

药品:食盐、蔗糖、硫酸铜晶体、水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

【总结与交流】学生分别以小组为单位总结出实验现象。

【思考】烧杯中还能看到固体吗?过一段时间固液还会分离吗?烧杯中液体各处的甜度、咸度或颜色一样吗?【微观解析】以氯化钠为例解释溶解的微观过程把食盐(主要成分是氯化钠)放进水中,氯化钠在水分子的作用下,以钠离子和氯离子的形式向水里扩散,最终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形成氯化钠溶液。

(蔗糖是以蔗糖分子的形式均一地分散到水分子中间的)。

【过渡】这些液体就是今天我们所要学习的溶液,你能说出什么样的液体是溶液吗?(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的均一的、稳定的混合物就是溶液。

)【讨论】溶液的特征是什么?判断一种液体是不是溶液,要从哪几方面进行判断?(溶液的特征是均一、稳定、混合物,要从这三个方面来判断。

)【总结】均一性:溶液形成以后,溶液任一部分的组成和性质完全相同(指密度、浓度、性质等)。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教案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核心素养】通过对溶液的初步学习,使学生建立溶液的概念,并学会从微观角度分析溶液。

【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的形成过程;知道溶液的基本特征;2.知道溶液、溶质和溶剂和概念;3.理解溶液、溶质和溶剂之间的关系并能判断出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4.了解溶解时的吸热和放热现象。

【学情分析】学生对于“溶液”并不陌生,他们不仅在日常生活中经常接触到溶液,在化学实验中也多次使用过溶液,而且知道很多化学反应是在溶液中进行的。

然而对于溶液,学生仍然处于感性认识阶段,对于溶液本质特征的了解还是远远不够的。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建立溶液的概念,并认识溶液、溶剂和溶质三者之间的关系。

教学难点:从微观角度认识溶液的均一性。

【课前准备】学生完成教师发布的课前预习任务,教师通过预习反馈,了解学生的薄弱点。

【教学过程】引课师:我手里有两杯纯净水,向其中一杯中加入2药匙硫酸铜,另一杯中加2药匙泥土,现在烧杯里的物质还是纯净物吗?(停顿)还能称之为水吗?生:不是。

不能。

师:(举泥土的烧杯)在化学上我们称这类的混合物为悬浊液,(举硫酸铜溶液)这类的混合物为溶液。

那什么是溶液?它是怎么形成的?溶液在我们的生活中有什么作用?这就是我们今天要解决的问题。

师:请同学们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生:齐读学习目标、学习重、难点。

师:板书课题1 溶液的形成师:请同学们参照这两杯液体,结合学习目标,利用2分钟的时间,阅读教材26-27页上半部分和28页下半部分。

并将你的收获和疑惑以关键词的形式记录在我的收获和疑惑的空白处。

现在开始看书。

生:看书。

师:停。

现在我们就一起来分享一下同学们的收获。

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叫溶液。

(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两名同学各读一遍,全体同学齐读一遍)师:你能说出我们身边哪些物质是溶液吗?生:蔗糖水、食盐水等。

(如果有人说出非溶液的例子,可以让其他同学说下是否认同?)师:泥水为什么不是溶液呢?生:师:大屏幕展示均一性和稳定性。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课题1 溶液的形成(第一课时) 优秀教学设计
三、教学设计
本课时主要是以实验探究形式来完成教学任务,通过实验组织学生仔细观察、分析、小组总结从而得出结论,教师只是引导、组织好学生,以学生为主体来进行教学活动。
教学过程
点评
情境创设
教师展示已经配制好了的五种溶液:氯化钠、硫酸铜、氯化铜、高锰酸钾、氯化铁,让学生观察,并设疑:你想到了什么?
教师引入:同学们回答得很好,这些都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溶液,同学们想不想知道这些溶液是怎样形成的?(教师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
教师点评:同学们做实验很认真,观察得也很仔细,总结结论: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设疑:把一种溶液放入到另一种溶液中能形成溶液吗?
请同学们做活动与探究(三)
药品:酒精、水、红墨水
仪器:试管一支、胶头滴管
溶剂
溶质
振荡前现象
振荡后现象
静置后现象
结论

乙醇
教师:请一个小组来汇报实验情况。
①不同溶质在同一溶剂里的溶解性不同,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里的溶解性也不同;
②溶质可以为:固体、液体和气体;
③液体与液体互溶时:多者为溶剂,少者为溶质,一般情况下水是溶剂。
学生观察仔细,能将所学知识与生活中的实例相结合并能准确回答。
教师活动:下面请同学们做:
“活动与探究(一)几种固体物质溶解于水”
药品:食盐、糖、硫酸铜晶体、水
仪器:玻璃棒、100 mL烧杯三个、药匙
展示不同颜色的溶液以激发学生的探究欲,培养学生的想像能力。
食盐

硫酸铜晶体
现象
结论
培养学生集体合作意识和动手能力;认识溶液、溶质、溶剂。
学生们分组实验,教师巡视,个别加以辅导。等同学们大部分完成后,请一个小组的代表谈谈本小组的实验情况:

《溶液的形成课时一》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课时一》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2.初步了解溶液的重要应用。

3.能识别常见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4.激发探究兴趣,培养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点]溶液、溶质、溶剂的概念。

[教学难点]溶液概念的建立。

[教学方法]实验探究法。

[教学用品]教学媒体等[教学过程]一、新课导入提出问题由学生已经知道的几种溶液和混合物的概念提问混合物里的成分切入课题,引入新课(板书:课题1溶液的形成一、溶液)。

二、探究活动1(探究溶液的形成过程)1.播放蔗糖和食盐溶于水形成溶液的实验视频2.师生活动1(建立溶液的概念):(1)学生描述实验现象。

(2)引导学生分析两种物质“消失”的原因。

(3)帮助学生分析(体验)溶液的特征。

(4)建立溶液的初步概念。

(5)教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证明“几种物质也可以分散到另一种物质里,形成均一、稳定的混合物”。

(6)建立溶液的完整概念。

3.师生活动2(建立溶质、溶剂的概念):(1)溶质:被溶解的物质。

(2)溶剂:能溶解其它物质的物质。

(3)总结出溶液、溶质、溶剂三者之间的关系(板书:1.溶质+溶剂=溶液)。

4.师生活动3(填写表格,让学生掌握溶质溶剂判断的一般方法):溶液溶质(溶解前的状态)溶剂(状态)糖水蔗糖(固体)水食盐水氯化钠(固体)水澄清石灰水氢氧化钙(固体)水碘酒碘(固体)酒精5.师生活动4:引导学生发现——溶质可以是固体、液体或气体;水是常见的溶剂;两种液体(不包括水在内)互溶时,将量多作为溶剂,量少的作为溶质。

6.讨论溶液是均一、稳定的混合物,溶液是否也是无色透明的呢?展示学过的硫酸铜溶液、硫酸亚铁溶液、氯化铁溶液、高锰酸钾溶液总结一些常见离子在溶液中的颜色,为后面的金属盐溶液题目做准备。

三、探究活动2(探究溶解的影响因素)1.播放实验视频2.师生活动1:引导学生对比所做的三个实验,总结得出——不同溶质在同一种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3.师生活动2:总结溶质溶剂溶解情况碘水碘难溶于水碘汽油碘溶于汽油高锰酸钾水高锰酸钾溶于水高锰酸钾汽油高锰酸钾难溶于汽油植物油水植物油难溶于水植物油汽油植物油能溶于汽油总结得出——同种溶质在不同溶剂中的溶解情况不同。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

《溶液的形成》教学设计(第一课时)一、课前教学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本课题是关于溶液的一些初步知识,是下一个课题即将要学习的溶解度和溶质的质量分数的重要基础。

这一课题包括溶液的形成、溶解时的吸热或放热现象、乳化现象等内容,分两个课时进行讲授。

此课题容易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使学生从微观角度理解溶液的形成有一定的难度,使学生理解乳化现象也有一定难度,故在教学中可用课件展示,并注意和生活经验相联系,使学生体会化学在生活和生产中的作用。

通过前八个单元的学习,学生知道化学中很多反应都是在溶液中进行的,且排在后面的酸碱盐的教学中绝大多数反应也是在溶液中进行的,因此引导学生在学习经验和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学好有关溶液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理念新课程标准要求力争让每一位学生掌握生活所必须的化学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及科学方法,养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本课题的教学设计理念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1、将课本上的每个演示实验做成课件形式,包括实验装置、实验步骤、实验现象及分析讨论得出的实验结论都清晰地展现在学生眼前,使实验内容更直观,培养学生观察和分析实验现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2、展示课件的同时,通过现场操作多个探究性演示实验,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思考、分析、最后探究得出结论。

3、时间允许的情况下,还可鼓励学生上来亲自动手操作实验,并向全班强调基础实验操作的规范性(如:本课题中涉及到的教头滴管的正确使用方法固体药品的正确取用等),这样不但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在学习新知识的同时进一步加深了对之前所学实验操作的直观印象。

教学策略本节课从学生熟悉的物质入手,通过对物质的分析归纳,将学生对溶液的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

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及多个教师演示实验都可以帮助学生对理解溶液的相关知识更加直观,还可培养学生的实验探究能力。

通过讨论环节让学生充分认识到溶液在生产生活中的作用,认识到化学学科的社会意义。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鲁教版化学九年级】

《第一节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示范公开课教学设计【鲁教版化学九年级】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分辨典型溶液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都伴随能量变化。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通过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构建概念的能力。

6.通过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7.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的形成及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溶液的形成》第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认识溶解现象,知道溶液、溶剂、溶质的概念,认识溶液的基本特征并能分辨典型溶液
中的溶质和溶剂。

2.知道一些常见的乳化现象。

3.通过实验探究认识物质溶解过程中都伴随能量变化。

4.知道溶液是一类重要的物质,在生产和生活中有重要的应用。

5.通过搭建支架的方法,让学生逐步形成构建概念的能力。

6.通过动手实验过程,提高学生掌握从实验中提取信息的能力和学会比较分析”的方法。

7.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及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1•溶液的形成及特征、物质溶解过程中的能量变化。

2.认识溶液、溶质、溶剂三者的关系。

【教学难点】
1.从微观上认识溶液。

2•理解溶质、溶剂、溶液三者的辩证关系。

♦教学过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